阐述从汉至唐尚书职权的演变
中国古代官职沿革

古代官职沿革官职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原始社会没有官,当时民族和部落的首领,和现在官是不同的概念。
随着阶级的出现、国家的形成、官职制度也随之产生。
中国官职雏形是夏商时期的王、史、巫和臣、宰、尹。
周朝开始,才有现在意义上的官职。
《周礼》提出了”惟王建国、辨方正位、设官分职、以为民极”的设官目的,官职名正言顺,官位有职有权。
西周时期国家君主称王和天子,王位继承人称太子或东宫,王妻称后。
诸候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
中央官制主要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六卿(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三公是天子的顾问,坐而议政。
三孤为常任官,系有德之人担任。
六卿分掌管国事、民政教育、礼乐祭祀、军事征伐、刑法狱讼、百工土木。
官员的爵位分为卿、大夫、士三级。
这就是”三公九卿”。
地方官制是在王城之外划分出”乡”和”遂”,乡即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遂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分别设长。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候势力增强,各国均有一套官制。
通常国君之下设相和将军,又设司徒、司马、马空、司寇等众卿,分掌民政、军事、土建、刑狱。
战国时期各国在地方大多确立了郡、县两级制,郡的长官为郡守,下设郡尉,管理军务。
郡下设县,长官为县令,下设县丞、县尉,分管财政和军务。
秦汉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官职制度中央采取”三公九卿”制,地方继续实行郡县制。
确定”皇帝”为新的国君称号,一直沿袭。
并采取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
丞相管理全国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司监察掌文书。
中央部门开始由家臣组织发展为国家机构,分为九卿:奉常(太常)管宗庙礼仪;郎中令(光禄勋)管宫庭掖门;卫尉管警卫奏章;太仆管皇车马政;廷尉(大理)管刑罚讼狱;典客(太鸿胪)管少数民族、藩属国来朝;宗正管皇族事务;治粟内史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支出;少府即皇廷总管。
职官沿革

隋唐
隋末改州为郡,唐又改郡为州,都是两级 制。唐还在全国设置十个监察区,称为“道”, 每道派高级京官一人,先后称黜陟使、按察使、 采访处置使等,掌监察州、县官吏违法事件, 并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此外,隋唐还合 并若干州为一军区,每区设总管(唐时改称都 督),掌管该区军事;后来,唐又在边区设节 度使,多带有京官和御史大夫衔,集数州以至 十余州的军、民、财政和监察诸权于一人,权 势极大。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势力扩大,割据 独立,雄霸一方,世称“藩镇”。
秦
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国家,确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并建立了“三公”、“九卿”一套比较 严密的中央官僚机构,以协助皇帝处理国家的军政事务。西汉初期基 本沿袭秦制。自武帝始,皇帝常通过内廷管理文书的尚书台亲自裁决 政务,并把秦时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逐渐改名为大司徒、大司空、 大司马,亦称“三公”(又称“三司”)。原来御史大夫的属官“中丞”保留 下来,专司监察,以后称为“御史台”,中国历史上专职的监察机构,从 此正式建立起来。到了东汉,正式发号施令的是尚书台,三公的权力 削弱,只能办理一些例行公事。东汉末,曹操为了掌握大权,自任丞 相,并一度恢复御史大夫等官职。曹丕称帝后,认为东汉尚书台权力 太大,便另设中书省,掌握机要,起草和发布政令,逐渐成为事实上 的宰相府。尚书台自此成为执行机构,其事务日益繁忙,开始分曹治 事,设侍郎、郎中等官,综理各曹工作。
秦
秦划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余 郡)。每郡统辖若干县,是郡县二级制。 郡置“守”,为行政长官,下置“尉”,佐守掌 郡之军事,又置监御史,掌郡之监察。县 分二等,大县置令,小县置“长”,为行政长 官。下设“尉”,掌县之治安,又设“丞”,佐 令,执掌仓储、刑狱和文书。郡县行政长 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汉朝至唐朝尚书职权的演变

汉朝至唐朝尚书职权的演变
汉朝的尚书职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职务。
尚书是汉朝官员的最高级别,负责监督政府和管理中央机构。
在汉朝末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乱导致尚
书职务变得无足轻重。
唐朝时期,尚书职务再次成为重要职务。
唐太宗建立了一个由三个部
门组成的尚书省,包括尚书、左丞相和右丞相。
尚书在唐朝负责管理国家
文书、掌管官吏选拔和监察,以及管理皇家宝库等。
唐朝时期,尚书的职权不仅仅局限于文书管理和监察,还扩展到了政
治决策、军事指挥等方面。
唐朝时期的尚书省也成为了政治中心,其部门
负责人常常被提升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总体来说,从汉朝至唐朝,尚书职权的演变可以看出官僚体系和政治
体制的演变。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尚书职务的权力逐渐扩展和加强,从
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职位。
从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

从汉朝至唐朝中枢机构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总体上说,从汉朝至唐朝政治中枢机构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大阶段:I. 社会和政治结构完善1. 汉朝:汉朝的政治中枢机构是定祚的君主和皇室共同统计的商朝政权,明确了中央与各州政府地位关系,实行地方自治,克制和控制内部的势力,由官吏各司其职。
2. 魏晋:魏晋时期的政治结构形成了“宰相为首,一部九卿,外支三省”的政服体系,建立形式化的官吏职位,遵从中央君主主动派任官吏,夯实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同时出台大量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3. 唐朝:唐朝改革后,更加完善和规范政治结构,实行“君臣成一体,三省六府动态调节”的权力分配制度,形成由“外交宗府-中央政服-地方自治”三个层次组成的中央政权体制。
II. 行政管理机构建立1. 汉朝:汉朝开创了唐朝以后官制的基础,实行地方自治,设置“宰相、尚书、内外两府”等政务机构,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择优任用官置,使中央及地方结构更加完善。
2. 魏晋:社会秩序相对稳定,魏晋时期逐渐形成由领导机构、文书机构、政务机构、官吏具体实施的行政管理结构,设置特定的各类机构,以达到社会政治管理的需要。
3. 唐朝:唐朝完善了建制,分设各种行政机构,如社稷司、尚书司、治安司等,其政治秩序可称得上完备。
III. 全国通用的宪法制定1. 汉朝:汉朝时期为了维持和扩展统治领域,实行了以皇朝家族财产为基石的封建制度,并逐渐形成全国通用的宪法体系,使国家实行统一的规章制度。
2. 魏晋:魏晋时期形成了以臣置君制为主的宪法制度,实行“某某诏令”、“某某律”等文书令,开创了立法历史。
3. 唐朝:唐朝开启了大一统的历史时期,制定科举制度,审定《唐律》、《唐刑律》,建立对社会的绝对控制,使宪法颁布的普遍性更加强烈。
三省制:唐代中书门下尚书职权之争

三省制:唐代中书门下尚书职权之争三省六部制乃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称,六部乃是尚书省下辖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行政部门。
而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为之政府职能的行政核心。
也是中国古代政权的政治体系核心。
其中,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国家重要政令的执行。
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议和审查。
而中书省则直接草拟和颁布来自于皇帝的诏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
也就是说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
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今天讨论的三省制,在中国并未存在太长的时间,虽然说三省制度发端于秦朝,初见雏形于汉朝,而发展趋于成熟已经是隋末唐初。
而教科书给我们灌输的观念一直都是三省制度一直贯穿于整个唐朝时期,而事实上,三省制度自从开元年间被宰相张说改的面目全非后,直到唐朝灭亡,三省制度已然名存实亡不提也罢。
故而,三省制度真正存在的时间,以核心地位主导国家命运,也就是武德到开元年间这一百多年时间而已。
首先,我们说说为什么会出现三省?无非就是秦汉时完整的相权遭到分割,一分为三,成了隋唐时期的三省。
而三省从彼此分工来看,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核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配合,就基本上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相权。
很多人都觉得,决策最厉害,那是不是中书省权力最大?这还真不是,因为中书省的决策权实际上是宰相们在政事堂共同决定的,而皇帝作为国家最大的决策人,当然也会侵夺中书省的决策权,所以,中书省更多做的是起草召令而已。
而在唐朝前期,三省权力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尚书省。
我们知道,决策机构的官员地位是高于执行机构的。
决策者制定规章,执行者照章办事即可。
古时候,最高决策者是皇帝,但皇帝绝不可能一个人拍脑袋发出最高指示,他会咨询他的“智囊团”。
能够影响皇帝做决策的官员,就是传说中的宰相。
即使他的官阶再低、品秩再小,只要他在决策圈子里,就是大权在握,就能呼风唤雨。
汉至唐尚书的演变

汉至唐尚书的演变
一、汉代尚书
1、汉代尚书的起源
汉代尚书的起源可追溯到《史记》中的“尚书”记载,它的原本意
思是“把古书整理的人”。
经过漫长的演变,汉朝的尚书机构应运而生,它主要负责纪行政事务,也就是统筹政府的大事。
汉代尚书分为《谏
太宗》和《尚书令》两大部分,建立有文志、推官、审官等大部头,
负责将文曲等各部官员派任,大致可以说尚书机构除了负责政府大事
以外还负责将各部官员派任。
2、汉代尚书的结构
汉代尚书机构以两个部门为中心,一是“文志”,负责王朝记录文
案及核算官员;二是“推官”,负责王朝的官员任免。
汉代尚书机构的
建立,标志着推官和审官众官的分工逐渐明确。
在尚书机构内,人很多,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官僚体系。
他们负责理政事务,为日常管理做
准备。
二、唐代尚书
1、唐代尚书的结构
唐代尚书机构继承汉代,分为文志、审官、推官三个部分,又新
建尚书左右、司法尚书等部分,由曾侍中、尚书监、尚书左右等官员
组成。
而唐代尚书机构的布局更为严谨及复杂,相较汉代存在较大的
变化。
在唐初,尚书机构的结构还包括大臣府、协助官等部门,也就是尚书机构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统筹理政大计。
2、唐代尚书任命改革
唐朝全面改革了官吏任用机制,以汉唐迷繁政令为基础,实施由内外和上下兼顾的官吏任用制度,把田家任职排在统帅、监察首长之上。
唐朝又改革了官吏复官、单向任用、授命令等长期存在的官制缺陷,使尚书机构呈节奏性演化,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揭秘-历朝代尚书省的发展演变

揭秘:历朝代尚书省的发展演变本文导读:秦汉秦及汉初﹐尚书是少府的属官﹐是在皇帝身边任事的小臣﹐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因其在殿中主管收发(或启发)文书并保管图籍﹐故称尚书。
汉武帝刘彻时﹐进一步强化君权﹐政事不专任二府(丞相府﹑御史大夫府)﹐尚书因主管文书﹐省阅奏章﹐传达皇帝的命令﹐地位逐渐重要。
武帝游宴后庭﹐为便于出入宫禁﹐用宦者主管尚书事务﹐称为中尚书令﹐简称中书令﹐又兼谒者之职﹐因称中书谒者令。
但在宦官为中书时﹐也有士人任尚书之职﹐如张安世曾于武帝时任尚书令﹐五鹿充宗于元帝时任尚书令。
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先后为中书令﹐“权倾内外”。
由宦官典尚书的制度﹐受到大臣激烈反对。
到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终于专用士人。
由于尚书在西汉已成为政府机要部门﹐所以凡是掌握实权的大臣都领尚书事﹐如霍光以大将军领尚书﹐王凤以大司马领尚书。
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晚期的权臣专政﹐有意削弱相权﹐太尉﹑司徒﹑司空居三公高位﹐名为宰相﹐而实际权力则逐渐移于尚书。
当时﹐尚书机构称台﹐有令﹑仆射各一人﹐尚书六人﹐分主六曹(或说为五曹六尚书﹐其中三公曹置尚书二人)。
令﹑仆射之下有左﹑右丞各一人﹐“掌录文书”﹐并检查各项事务是否按时完成。
尚书之下有侍郎三十六人﹐分属六曹﹐主起草文书﹔又有令史十八人(每曹三人)﹐主抄誊文书。
此时尚书台已成为组织复杂的机构﹐成为政府的中枢﹐号称中台。
所以章帝时韦彪说:“天下枢要﹐在于尚书。
”但是在东汉﹐尚书台仍然算是少府的下属机构。
尚书令﹑仆射﹑尚书等官的禄秩都较低﹐令秩千石﹑仆射﹑尚书秩均六百石。
魏晋三国时﹐尚书台已正式脱离少府﹐成为全国政务的总汇。
令﹑仆射﹑尚书品秩已经很高﹐并为第三品﹐与九卿同级。
汉献帝时﹐曹操执政﹐荀彧为尚书令﹐曹操征伐在外﹐荀彧常居中持重﹐可见此官地位之重要。
但正是因为它威权的升高﹐引起最高统治者的疑忌﹐所以最高统治者又开始剥夺它的权力。
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
中国古代官制演变总结

中国古代官制演变总结一、初创时期的官制古代中国的官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和商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官制还比较简单,主要以部落首领和贵族作为统治者,没有明确的官职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形成,官制逐渐趋于完善。
二、周朝的官制改革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官制改革对中国古代官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朝建立了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官制体系,设置了诸侯、卿、大夫、士等不同层级的官职,并规定了官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这一官制体系在后来的历史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三、秦朝的中央集权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其官制改革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地位。
秦朝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设立郡守和县令等官职,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此外,秦朝还颁布了《令法》和《律法》,规定了官员的任免制度和行政管理规范,使官制更加规范和完善。
四、汉朝的官制发展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官制发展最为完善的时期之一。
汉朝进一步完善了官制体系,设置了更加细致的官职和职责,如丞相、大司马、太尉等。
汉朝还设立了九卿和三公等中央官职,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管理能力。
此外,汉朝还创立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平和规范。
五、隋唐时期的官制改革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官制发展的高峰时期。
隋朝在官制改革中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设置了中书省和门下省等中央机构,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唐朝则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更加公正和有效。
唐朝还设立了左右司、尚书省等官职,形成了以尚书省为核心的官制体系。
六、宋朝的官制变革宋朝时期,中国古代官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宋朝废除了科举制度,推行了文官武选制,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多样化。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等中央机构,形成了中央官制体系。
宋朝还设立了州县制,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
七、明清时期的官制演变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官制进一步演变。
明朝废除了宋朝的文官武选制,恢复了科举制度,并设立了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阐述从汉至唐尚书职权的演变
尚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职位,在此之前的汉朝,它的职权更多的是以中央统治为主,汉朝尚书专门负责听取、整理、审阅、记录、议论朝廷政令,以及制定朝政机关的组织安排等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幕僚中最为重要的官员之一。
从汉至唐,尚书职权的演变可以说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现,本文将以《阐述从汉至唐尚书职权的演变》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通过比较不同朝代尚书职权的变化来作一综述。
首先,从汉朝到唐朝,尚书的职权实现了明显的发展,而且在官职的实力也有增强。
汉朝以来,尚书的职责主要在于政令的议论和编制,包括审查政令,协助完成朝廷文件,做好朝廷报告等。
此外,还有制定官府组织安排,参与立法工作,受理朝中其他官员的申诉等,在汉朝的高层政府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
但是,汉朝的尚书职权是一种集中的职权,也受到限制,并没有在保护国家运行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随着唐朝的到来,尚书的职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职权已从审定政令转变为监督宪法执行。
唐朝实施了新的尚书职权,将尚书职权划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尚书司和门下正、校尉司。
尚书司负责审定由朝廷发布的令,并发表意见。
门下正、校尉司则负责把朝廷发布的政令分发到各行政部门,督促各部门做到宪法执行,从而发挥出尚书应有的职权。
唐朝尚书的职权不仅只有审定政令的职权,而且还进一步强化了其监督宪法执行的职权。
此外,唐朝的尚书职权不仅限于官方文件的管理,而且还负责政治事务。
唐代的尚书负责处理各种政治事务,包括协助法官、和谈和司法,把带有政治意义的报告给予朝廷,参与朝政议事,以及做好立法工作等。
在政治上,尚书在唐朝是最重要的官员之一,负责协调内政外交,审核关键决策,起到了国家重要的政治职能,是统治当局的重要支柱。
综上所述,从汉朝到唐朝,尚书的职权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它不仅只有审定政令的职权,而且还负责政治事务,负责协调内政外交,审核关键决策,具有提高国家厉行宪法,维护国家安定的重要作用。
以上就是《从汉至唐尚书职权的演变》的阐述,对于中国尚书的职权及其发展变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