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练习题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练习题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练习题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练习题

1. 首因效应

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 社会印象

答:社会印象试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3.印象整饰

答:在日常互动中,人们总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便给人留下印象,互动的双方有能力运用某种互动的技巧对自己的印象进行控制、管理和整饰,这就是印象整饰。

4. 晕轮效应

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5. 镜中我.

答:此概念为库利所提出,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映。也正是通过理解自己在他人那里造成的反映,才完成了社会化。

6. 自我意象

答:“自我意象”是我们对自己在不同情境或不同场合的角色身份的反映。

7. 角色丛

答:与行动者的各种身份中的某个身份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

8. 侵犯线索

答:一种与侵犯行为相联系的环境刺激。只有当个体所面临的情境中存在激发侵犯行为的这种“侵犯线索”时,其内在的那种侵犯的“准备状态”才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

9. 亲社会的侵犯

答: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为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侵犯行为。

10.“宝宝玩偶”实验

答:班杜拉做的一项经典实验,三个组的儿童共同目睹了一成人踢打一可以伸缩的冲气玩具。以说明儿童在观察成人的示范行为时,不仅极易模仿成人的行为,而且他们的模仿还受到他们对行为的后果的预测的影响。

11. 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老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12.初级群体

答:初级群体又叫“首属群体”,指的是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13. 参照群体

答:参照群体是个人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对比的人类群体。

14. 差序格局

答:差序格局时费孝通提出的中国人的群体行为模式。在这种独特的格局中,“己”是中心,就像一枚投入水中的石子;而“己”与他人形成的社会关系就像石子泛出的水的波纹一样,依亲疏程度一圈圈往外推,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15. 同辈群体

答:同辈群体,又称同侪群体、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由地位相近,年灵、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16. 对称性社会互动

答:互动双方有类似的行动,双方彼此的行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互动方式。

17. “民意领袖”

答:“民意领袖”是群体或组织内部的一些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们可能是非正式群体的领导,也可能是某一非正式群体的代言人。

18. 文化反哺

指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19.社会判断

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一、单项选择练习题

1. 目前通行的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主要是建构于什么理论的基本框架之上:( B )

A. 精神分析理论

B. 社会学习理论

C. 生理解剖理论

D. 符号互动理论

2. 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其传统的研究方法是跨文化的:( B )

A. 问卷调查法

B. 现场研究法

C. 历史资料法

D. 实验室实验法

3.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现代社会科学,主要研究:( B )

A. 个人心理

B. 社会心理

C. 人类社会行为

D. 人类社会结构

4.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怀特的《街角社会》在收集资料时基本上采用的是:( D )

A. 访谈法

B. 文献档案法

C. 实验法

D. 观察法

5. 解决实验者倾向性的办法之一,是采取实验中的:( B )

A. 不问法

B. 双盲法

C. 单盲法

D. 暴露法

6. 第一个用“价值中立”概念来表达客观性原则的是:( A )

A. 迪尔凯姆

B. 帕森斯

C. 韦伯

D. 马克思

7. “价值中立”原则认为,科学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应是独立于研究者的:( B )

A. 经济地位

B. 价值立场

C. 家庭环境

D. 男女性别

8.社会心理学的三种主要的研究取向除了心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外,还有一种是:( C )

A. 政治学取向

B. 经济学取向

C. 文化人类学取向

D. 教育学取向

9.人格在心理学当中常指一个人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 D )

A.人品特征

B.学习状态

C.道德情感

D.心理面貌

10.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经历的:( C )

A.家庭结构

B.人际关系

C.社会化进程

D.学校教育

11. 弗洛依德认为,在人的人格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的是伊列克缀情结和:( C )

A. 皮格马利翁情结

B. 马林诺夫斯基情结

C. 俄迪浦斯情结

D. 米尔格拉姆情结12.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两个自我概念,一个是self,另一个是:( C )

A. I

B. Me

C. ego

D. super-ego

13.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特征行为和思想的身心系统的:( A )

A.动力组织

B.内在潜能

C.情感侧面

D.心理面貌

14.Self是个体有关自己的:( B )

A.客观经验

B.主观经验

C.具体思维

D.抽象思维

15.最早提出印象形成中的近因效应的是:( D )

A.阿希

B.戈夫曼

C. 林语堂

D.卢钦斯

16.认知者在与熟人交往时,起较大作用的是:( A )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 末尾效应

D.晕轮效应

17.刻板印象一经形成便具有较高的:( C )

A.变化性

B.反复性

C. 稳定性

D.联想性

18.和基本归因错误有着十分密切联系的是:( A )

A.“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B.“前台-后台效应”

C. “首因-近因效应”

D.“主我-客我效应”

19. 表明教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发展的是:( A )

A. 皮格马利翁效应

B. 洛伦兹效应

C. 托马斯效应

D. 唐璜效应

20. 电影和电视中的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到儿童的:( A )

A. 侵犯行为

B. 劳动行为

C. 消费行为

D. 群体行为

A.人品特征

B.学习状态

C.道德情感

D.心理面貌

21.个体生活情境层次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 B )

A.动力机制

B.微观机制

C.中观机制

D.宏观机制

22.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其产生只能通过:( A )

A.社会互动

B.个人冥想

C.历史演化

D.学术研究

23. 儿童天生的“语言获得装置”简写成:( A )

https://www.360docs.net/doc/273688907.html,D

B. HAD

C. CAD

D. FAD

24. 弗洛依德认为,在人的人格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的是伊列克缀情结和:( C )

A. 皮格马利翁情结

B. 马林诺夫斯基情结

C. 俄迪浦斯情结

D. 米尔格拉姆情结

25. 反向社会化又称:( B )

A. 无社会化

B. 逆向社会化

C. 顺向社会化

D. 标准社会化

26.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其产生只能通过:( A )

A.社会互动

B.个人冥想

C.历史演化

D.学术研究

27.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 A )

A.两个阶段

B.三个阶段

C. 四个阶段

D.七个阶段

28.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老年期的主要任务是获得:( A )

A. 完满感

B. 安全感

C. 羞耻感

D. 勤奋感

https://www.360docs.net/doc/273688907.html,D

B. HAD

C. CAD

D. FAD

29.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学龄期的主要任务是克服:( B )

A. 内疚感

B. 自卑感

C. 羞耻感

D. 孤独感

30.《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的作者是:( B )

A.费孝通

B.米德

C. 詹姆士

D.库利

31.“狼孩”虽经教育也难以象正常人那样说话,似乎说明:( A )

https://www.360docs.net/doc/273688907.html,D不存在

B. HAD不存在

C. CAD不存在

D. FAD不存在

32.坎特有关个体在组织中的态度和行为的理论建立在:( B )

A.学习情境的三个结构特点的基础上

B. 工作情境的三个结构特点的基础上

C.本能情境的三个结构特点的基础上

D. 生活情境的三个结构特点的基础上

33.拉皮尔认为态度与行为间存在着很大的:( A )

A.不一致性

B.一致性

C. 排斥性

D.重叠性

34.费希伯恩和阿泽恩就态度与行为关系,提出了:( C )

A.“行动意图模式”

B.“态度意图模式”

C. “态度行为模式”

D.“主观期待模式”

35.瑟斯顿量表也称:( C )

A.等量法

B.差量法

C. 等距法

D.差距法

36.进行著名的“单面和双面传播”实验的是:( C )

A. 拉皮尔

B. 瑟斯顿

C. 霍夫兰德

D. 李凯尔特

37.用来消除偏见和歧视的一种方法是在认知上将外群成员:( C )

A.社会化

B. 敌对化

C. 个体化

D. 理想化

38.从手段来看,非正式沟通多采用:( C )

A.文字的方式

B. 表情的方式

C. 口头的方式

D. 暗号的方式

39. 提出“近体学”概念的是:( C )

A.伯德惠斯戴尔

B. 阿希

C. 霍尔

D. 乔姆斯基

40. 模仿可以分为自发的模仿和:( C )

A.先天的模仿

B. 习得的模仿

C. 自觉的模仿

D. 被动的模仿

41、莫里诺发明了表示群体内成员相互吸引或排斥的示意图,取名叫:( C )

A.社区图

B. 社会图

C. 社网图

D. 社量图

42. 角色可以划分为先赋性角色和:( D )

A.先天性角色

B. 后发性角色

C. 自发性角色

D. 自致性角色

43. 戈夫曼的“角色投入”相当于萨宾的:( D )

A.“角色扮演”

B. “角色功能”

C. “角色意识”

D. “角色参与”

44. 根据角色表现的隐显状况,可以划为潜隐性角色和:( C )

A.凸现性角色

B. 明显性角色

C. 活跃性角色

D. 自致性角色

45. 萨宾和艾伦觉得用来代替“角色扮演”一词的是:( A )

A.“角色行使”

B. “角色功能”

C. “角色意识”

D. “角色参与”

46. 在萨宾看来,浏览商品的顾客是属于:( B )

A. 0度参与

B. 漫不经心参与

C. 生物性参与

D. 深度参与

47. 过程角色论者提出,只有从动态、从角色扮演的全过程来分析角色才能建立合理的:( B )

A. 行为理论

B. 角色理论

C. 动机理论

D. 态度理论

48. 时尚最为常见的初始形态是:( B )

A. 时尚

B. 时髦

C. 时趣

D. 时狂

49. “棒框测验”表明,女性属于:( B )

A. 场域独立型

B. 场域依赖型

C. 时间独立型

D. 时间依赖型

50、“棒框测验”表明,男性属于:( A )

A. 场域独立型

B. 场域依赖型

C. 时间独立型

D. 时间依赖型

51. 奥尔波特发现并证实了他人在场对一个人完成任务具有:( B )

A. 抑制作用

B. 促进作用

C. 比较作用

D. 暗示作用

52. 里弗斯发现,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民族可能会有不同的:( C )

A. 性经验

B. 听错觉经验

C. 视错觉经验

D. 越轨经验

53. 伯里发现,游牧民族多属:( A )

A. 场域独立型

B. 场域依赖型

C. 时间独立型

D. 时间依赖型

54 在传统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善行和德行是:( D )

A. 慈爱

B. 致富

C. 个性

D. 孝

55.脸面的社会学研究告诉我们,脸重在守护,而面子重在:( A )

A. 争取

B. 维护

C. 破坏

D. 创造

简答题

1. 简述学校作为社会化机构的重要性

答:作为社会化机构,学校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它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

而这种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对儿童的社会行为的模塑在现代社会中是无以替代的;其次,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有着独特、完整的机构,它是社会的雏形。

2. 简述社会化过程中家庭的重要性

答:(1)童年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在这一时期中,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的天地之中;(2)儿童在童年期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3)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诚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

3. 简述自我观念对于个体的重要功能

答:(1)使个体有关自己的经验能够得到组织和解释;(2)使个体能够增加快乐和减少痛苦,如认为自己有能力就会不断去发挥能力以获得快乐;(3)使个体保持自尊。

4. 简述同辈群体在社会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基本原因

答:

(1)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它是由个人自由选择的,因此,往往易使其成员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

(2)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榜样,自己的语言和消费方式等,青少年的同辈群体在这方面犹为明显,并往往因此构成了独特的亚文化群体;

(3)同辈群体的社会化极少带有强制的性质,它往往是在其成员对个人的社交、安全、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中自然而然地实现的。

5.简述小群体的“小”的含义

答:

1、人数不多

2、群体成员之间有直接的个人交往和接触

3、群体成员是由共同的社会活动结合在一起的

4、群体成员之间有浓厚的感情关系

5、他们的行为受群体中形成的规范调节

6. 简述心理内驱力与生理内驱力的异同

答:心理内驱力与生理内驱力都具有推动人们行动以求得平衡的作用,但这两者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具体说来,1)心理内驱力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的产物,是后天的、习得的,因而是可以改变的;而生理内驱力则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靠遗传获得的;2)心理内驱力是社会化的产物,因而不同社会生活环境的人会有着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心理需求;但生理内驱力则是生物遗传的产物;3)生理内驱力产生于生理不平衡,心理内驱力则产生于由社会生活环境所导致的心理不平衡。

7.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进一步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将道德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水平七大阶段,这七大阶段是依年龄的增长而循序渐进的:1)前世俗水平,包括第一、二两大阶段,在这一水平上,儿童的道德倾向是根据惩罚和奖赏来确定的;2)世俗水平,包括第三、四两大阶段,在这一水平上,道德判断的基础是法律和社会习惯;3)后世俗水平,包括第

五、六、七三大阶段,在这一水平上,人们开始意识到有许多比法律还重要的道德原则。

8. 简述反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的区别

答:反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在中文中只是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却完全不同。

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偏离的亚文化的过程为不完全社会化或顺应不良;而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称为反社会化。

反向社会化又称为逆向社会化,即指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反向社会化并没有否定一般社会化的意义和作用。

9. 简述霍夫兰德的“单面和双面传播”实验

答:这是霍夫兰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行的实验,旨在探讨如何能够更好地向士兵传输信念:战争不会马上停止,打败敌人还有一场恶战。表明了信息加以不同形式的组织会产生不同的劝导效果。

10. 简述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途径

答:(1)直接与某些人或某个群体接触,然后将其某些人格特点加以概括化和固定化;(2)依据间接的资料形成,即通过他人的介绍、大众传播媒介的描述而获得。

11.简述产生“旁观者效果”的原因

答:(1)在紧急情况下,他人的在场会起到抑制作用;(2)其他旁观者的无动于衷会对我们产生“别人不管,我为什么要管”的暗示;(3)他人的冷漠会使你产生情境没有什么危急的错觉;(4)他人在场会“削弱”我们自身的责任感,即产生“责任分散”的结果。

12.简述时尚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1)时尚发展与社会物质生产及文明程度成正比。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里,特别是在社会与经济生活的变革时期,或大量地受到外来文化地影响时期,时尚特别流行。

(2)时尚的变迁有时呈现为周期性的循环往复状态。

(3)时尚的流行,常常体现为统计学上的“常态曲线”。

(4)在传统社会,时尚的流行遵循的基本上是所谓“上行下效”规律。

(5)时尚的流行常常会传播的远广而失其本来面目。

13. 简述威尔逊在习性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生物学观点

威尔逊在习性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生物学上认定:包括利他主义、宗教、伦理道德、性爱以及同性恋在内的诸种社会行为均有其生物学基础,它是由或部分是由我们自己的基因决定的。

14.简述文化对变态行为的塑造作用

答:文化对变态行为的塑造作用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变态行为的类型及其表现够借着民俗、记忆、故事、闲谈而代代相传;3)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等文化与亚文化因素,也会影响到精神与行为的变态。

15简述“脸面”的社会文化功能

1、社会规范和控制功能

2、印象整饰功能

3、社会交换功能

16、简述印象整饰的正负两面性

答:印象整饰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运用的目的。其正面意义在于,成功的印象整饰可以用来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成功的印象整饰还能够调节与润滑人际关系;其负面意义在于,由于印象整饰直接涉及对他人印象的控制,因此,既有人运用这一手段虚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真实身份,也有人利用相应的技巧为自己牟利。

17. 简述“脸”和“面子”的区别

(1)中国人认定的“面子事”和“脸事”不同。“丢脸”的事主要为违法乱纪和不道德的事;而“丢面子”的事则主要事一些不雅事件以及反映个人能耐不大的事。

(2)脸重在守护,而面子则重在争取。一个人只有一张脸,但却可以有多个面子。

脸的事件具有延时性,而面子的事件具有情境性。一个人一旦丢脸,会长时间抬不起头;但一个人丢了面子,虽则当时令人难堪,但时过境迁,人们很快会忘记。

18. 从汉语谚语的角度简述中国人知解人心的五种途径

答:(1)观语言;(2)观行为;(3)观相貌;(4)类化;(5)省察已心

多项选择练习题

1.社会心理学的母体学科有:(B )(C )(E )()()

A. 教育学

B. 社会学

C. 文化人类学

D. 政治学

E. 心理学

2.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它们是:(A )(C )(D )()()

A. 广义方法论

B. 狭义方法论

C. 专门方法论

D. 具体方法论

E. 抽象方法论3.迪尔凯姆提出的社会学研究的三条基本原则是:(A )(B )(D )()()

A. 在科学研究中排除所有成见

B. 根据社会现象的外部共同特征进行定义

C. 做定量研究

D. 客观地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

E. 强调历史因素的分析

4.影响样本代表性的因素主要有:(B )(C )(D )()()

A. 研究者的经验

B. 抽样方法的选择

C. 对总体的界定与了解

D. 样本的大小

E. 计算机性能的优劣

5.常见的非量表测量有:(A )(D )(E )()()

A.自由反应测量

B.态度反应测量

C.语义反应测量

D.行为反应测量

E.生理反应测量

6.在亚文化群中,暗语主要有如下的功能:(A )(C )(D )(E )()

A.自卫功能

B. 扩张功能

C. 保密功能

D. 组织功能

E. 感情强化功能

7. 人类动态无声的交际行为可以分为:(A )(B )(C )(E )()

A.手势

B. 体态

C. 面部表情

D. 文字

E. 触摸

8. 与“内群体”和“外群体”这两个概念相对应的概念是:(C )(D )()()()

A. 内组织

B. 外组织

C. 我群

D. 他群

E. 你群

9. 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有:(B )(C )(D )(E )()

A. 活性作用

B. 惰性作用

C. 维系群体

D. 认知的标准化

E. 行为的定向

10. 社会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 )(D )()()()

A. 帕森斯

B. 默顿

C. 布劳

D. 霍曼斯

E. 加芬克尔

11.感染可以分为:(B )(C )(E )()()

A. 社会的感染

B. 个体间的感染

C. 文艺作品的感染

D. 榜样的感染

E. 大型开放人群中的感染

12. 产生集群行为的最基本条件有:(A )(C )(D )(E )()

A. 环境场所

B. 盲流的存在

C. 失范

D. 相对剥夺

E. 权力斗争

13. 流言与谣言有以下几个特征:(A )(B )(D )(E )()

A. 其基础是不确切的信息

B. 开始容易停止难

C. 开始难停止容易

D. 是信息的传播过程

E. 是信息传播过程的产物

14. 社会运动的基本特征是:(A )(B )(D )()()

A. 有自己独特的信念或理想

B. 有自己的组织形式

C. 有流言传播

D. 采取实际的行动

E. 有后现代的特征

15.造成偏见的原因一般有:(A )(C )()()()

A.群体间利害冲突

B.信息不对称

C.社会化的影响

D.权力

E.人格缺陷16.了解态度是怎样形成和改变的研究主流有:(C )(D )(E )()()

A.生理理论的研究

B.态度理论的研究

C.学习理论的研究

D.功能理论的研究

E.认知理论的研究

17.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使偏见得以持续下去的社会因素是:(B )(C )(D )(E )()

A.出风头的心理

B.从众性

C.领导人的支持

D.社会和生活环境的支持

E.权威人格

18. 社会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 )(D )()()()

A. 帕森斯

B. 默顿

C. 布劳

D. 霍曼斯

E. 加芬克尔

19. 角色的创造通常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它们是:(A )(B )(D )()()

A. 角色认知阶段

B. 角色移情阶段

C. 角色扮演阶段

D. 角色行为阶段

E. 角色反思阶段

20.阿多尔诺等人对权威人格的研究发展出的量表是:(A )(B )(C )(D )(E )A.反犹太主义量表 B.种族中心主义量表 C.政治和经济的保守主义量表

D. 潜在的反民主倾向量表

E.潜在的反法西斯主义量表

21.在佛洛依德看来,人格由以下几部分组成:(C )(D )(E )()()

A.个人我

B.社会我

C.本我

D.自我

E.超我

22.客我又可以分成为:(B )(C )(D )()()

A.个人我

B.社会我

C.精神我

D.物质我

E.主观我

23. 米德认为,通过“类化他人”而产生的自我要经历的发展阶段是:(A )(B )(E )()()

A. 玩耍阶段

B. 游戏阶段

C. 结群阶段

D. 模仿阶段

E. 类化他人角色阶段24.莱维特将正式沟通网络具体分为:(A )(B )(C )(E )()

A.轮型

B.锁链型

C. Y型

D. 放射形

E.车轮型

25. 霍尔认为人们沟通互动双方的空间由远及近为:(A )(B )(D )(E )()

A.亲昵区

B. 个人区

C. 小群体区

D. 社会区

E. 公众区

26. 因冲突而发生的调适的具体方式有:(A )(B )(C )(D )(E )

A. 和解

B. 妥协

C. 容忍

D. 调解

E. 仲裁

27. 人际关系形成的基本规律有:(A )(B )(C )()()

A. 邻近率

B. 对等率

C. 一致率

D. 互补率

E. 个人特征的影响

28. 构成中国人群体意识的基本要素有:(A )(C )(D )(E )()

A. 权威集中

B. 一盘散沙

C. 血缘关系

D. “礼”的规范

E. 平均分配

我们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针对他人的,因为我们随时都会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和反应对他人所产生的影响。在每天与他人进行的面对面的接触中,我们十分清楚他人对我们的期待,我们也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所处的环境和所处的人。这样一来,我们的大多数行为都与他人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是社会学家或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那种社会行动。

2.请简述竞争发生的基本条件?

答案:必须有一个共同争夺的目标。这个目标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如抢占市场是为了企业多挣钱,而参加足球比赛则是为了争夺冠军的荣誉。双方必须争夺的是同一个对像,如果双方争夺的不是同一对像,那么竞争就不会发生。竞争双方中一方的成功必然会使另一方失败。如果双方同时成功或失败也不是竞争。

3.群体内部人际关系的形成规律有哪些?

答案:群体内部人际关系的形成规律有以下几个:邻近律,对等律,一致律,互补律,个人特征的影响。

4.初级群体的特点?

答案:初级群体特点有以下几个--

(1)它的形成一般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不是基于某种社会需求、按照一定的社会契约而人为地建立的;

(2)初级群体内成员之间的互动是经常的、直接的,甚至是面对面进行的;

(3)由于初级群体成员间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导致了人们之间丰富的感情交流。因此,初级群体中人与人的关系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4)初级群体内成员间互动所遵循的规范不是很严格的,一般来说不是明文规定的;(

5)在初级群体的活动中,个人能够表现出自己个性的各个方面以及深厚的感情和复杂的情绪;

(6)在初级群体中,人们之间不仅是角色关系,?而且还有强烈的情感联系,所以初级群体的成员一般是不可替代的。

5.如何区分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案:隶属群体即个体所实际参加或隶属的群体,又可译成“成员群体”,比如,家庭、游戏群体、团伙或学校;参照群体是指这样一种个人或群体,它或者为个人树立或维持各种标准,或者当作个人与之进行比较的一种比较框架。

6.群体规范与社会意识形态的规范有什么不同?

答案: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为群体每个成员所公认,而且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群体规范与社会意识形态的规范不同:,意识形态规范是指社会中的法律观念、道德标准、宗教信仰、政治观点等。这些观念对于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有较大的作用。它们虽然也可以调节人们的相互关系,但是就个人行为而言,其影响作用都是间接的,其作用需要通过具体的群体才能发挥出来。而群体规范则是直接制约着成员行为的准则。

论述题练习题

1. 谈谈你对农民工进城及其社会适应问题的看法

在严峻的城市生活中,农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以往的社会化过程中掌握的知识失去了有效性,但又不知道如何掌握新的知识以及如何运用新的知识。在这种变动中农民发现自己面临这样一种处境:他开始承担了某种身份,但对于这种身份,他的角色知识不够完全,由此缺乏相应的角色适应能力。农民只能在两种不同的角色行为规范之间如履薄冰地来应付全新的环境和全新的世界。新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刺激,带来了希望,但同样也带来了痛苦,而他们在这痛苦中学得的知识仍不足以用来应付生活的艰辛。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适应问题是最为艰难的角色适应类型之一。

2.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阶段分为三大水平七大阶段。这七大阶段是依年龄的增长而循序渐进的:

前世俗水平,包括第一、二两大阶段。在这一水平上,儿童的道德倾向是根据惩罚和奖赏来确定的。第一阶段,儿童对道德的判断是以对惩罚的恐惧为标准的;第二阶段以对奖赏的期待为标准。

世俗水平,包括三、四两大阶段。在这一水平上,道德判断的基础是法律和社会习惯。第三阶段,孩子的道德判断的标准是家庭成员与朋友的期望;第四阶段,开始承认社会管理的必要,并将道德与法律等同看待。

后世俗水平,包括第五、六、七三大阶段。在这一水平上,人们开始意识到有许多比法律还重要的道德原则。第五阶段,人们懂得了法律的重要性,但也认识到并非所有法律都是合理的;第六阶段形成了某种抽象的、超越法律的道德原则;第七阶段,是后来附加的阶段,从宗教或超自然的观念的角度来看待道德和道德行为。

3. 谈谈你对中国人是内聚还是内耗的看法

答:关于此问题的讨论,持中国人“不合群”、“内耗”的说法有梁启超、陈独秀、费孝通、柏杨等;持中国人“合群”或有“内聚力”的说法者有梁漱溟、钱穆、杨国枢等。

中国人群体意识本身兼有群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或内聚和内耗两方面的因素,它们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一种讨论是从“差序”和“隶属”这两种中国社会的“潜结构”入手来讨论中国人的内聚与内耗的。“差序”反映的是一种横向的人际关系,“隶属”反映的是一种纵向的人际关系。中国人并不永远都是一盘散沙,中国人是否能成为一个“整体”,关键看他们之间是否形成高强度的隶属性人际关系。

另一种讨论认为,中国人的群体意识是在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宗法人伦对中国人群体意识的走向起着指导作用,而权威集中、血缘关系、“礼”的规范和平均分配是构成中国人群体意识的四种基本要素。四种要素的作用分析。

4.论述“脸面”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

答:1)论述日常的社会互动和印象整饰,不能不提及中国人的“脸”与“面子”,因为顾及“脸面”常被人认为是中国人独有的社会心理特征。2)许多文献都强调讲究“脸面”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尽管在西方的文献中也不难找到这方面的例证,但与其他国家的人相比中国人更重视“脸面”的结论起码是能够接受的。3)在分析脸面的社会文化背景时,许多学者都将中国人讲究“脸面”与传统中国文化对“礼”的强调相联系。4)此外,儒家主张的等级秩序、家族本位、宗法伦理和君子理想等也与对“礼”的强调一起构成了“脸”与“面子”产生的社会文化土壤。

5. 论述如何利用社会心理学理论来预防和控制犯罪

答:面对人类社会日益严峻的侵犯和暴力犯罪问题,从目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来看,其所提供的消除及控制方案是苍白的。我们能够做的只有两方面的工作:其一,既然人人都有一个本能侵犯性能量的储存器,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不伤害他人的方式释放我们的能量,以降低侵犯性。其二,通过培养和强化个体的“超我”来控制和减少侵犯行为的表现。“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可以通过良知的内省指导自我去限制本能欲望和冲动,由此而减少侵犯行为。

6 论述中国文化中“报”的具体特征

答;具体特征:

(1)往还性。“报”的核心特性是一种社会资源或社会行为的交换。

(2)情感性。无论是报恩或是复仇,即无论是正性或是负性的“报”,多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牵动着还报者的爱与恨。

(3)增量性。由于人情因素的惨入,人们在回报是要有增量,要报大于施。

(4)延迟性。“报”不必立即进行。

(5)区别性。“报”作为伦理规范还有远近亲疏的含义,即在“报”中含有家族和人伦关系的区别。

(6)角色差异。施予者和受施予者由于角色不同,对“报”的看法和具体做法也不同。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练习题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练习题 1. 首因效应 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 社会印象 答:社会印象试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3.印象整饰 答:在日常互动中,人们总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便给人留下印象,互动的双方有能力运用某种互动的技巧对自己的印象进行控制、管理和整饰,这就是印象整饰。 4. 晕轮效应 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5. 镜中我. 答:此概念为库利所提出,指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映。也正是通过理解自己在他人那里造成的反映,才完成了社会化。 6. 自我意象 答:“自我意象”是我们对自己在不同情境或不同场合的角色身份的反映。 7. 角色丛 答:与行动者的各种身份中的某个身份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 8. 侵犯线索 答:一种与侵犯行为相联系的环境刺激。只有当个体所面临的情境中存在激发侵犯行为的这种“侵犯线索”时,其内在的那种侵犯的“准备状态”才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 9. 亲社会的侵犯 答: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为社会所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侵犯行为。 10.“宝宝玩偶”实验 答:班杜拉做的一项经典实验,三个组的儿童共同目睹了一成人踢打一可以伸缩的冲气玩具。以说明儿童在观察成人的示范行为时,不仅极易模仿成人的行为,而且他们的模仿还受到他们对行为的后果的预测的影响。 11. 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老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12.初级群体 答:初级群体又叫“首属群体”,指的是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13. 参照群体 答:参照群体是个人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对比的人类群体。 14. 差序格局 答:差序格局时费孝通提出的中国人的群体行为模式。在这种独特的格局中,“己”是中心,就像一枚投入水中的石子;而“己”与他人形成的社会关系就像石子泛出的水的波纹一样,依亲疏程度一圈圈往外推,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15. 同辈群体 答:同辈群体,又称同侪群体、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由地位相近,年灵、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题-护理名词解释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题 (1)非无菌区:未经过灭菌处理,或经过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2)弛热:体温在39℃以上,24h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3)新鲜血:在4℃常用抗凝保养液中保存一周的血液,它基本上保留了血液的各种原有成分。 (4)自然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5)咽拭子标本:从咽部和扁桃体取的分泌物作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 (6)护理记录:是指护理人员根据医嘱和病情对患者住院期间护理全过程的客观记录。 (7)库存血:指在4℃环境下保存2~3周的血液。 (8)临终:临终又称濒死,一般指由于疾病末期或意外事故造成人体主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趋于衰竭,生命活动走向完结,死亡不可避免地将要发生的时候,可称为临终。 (9)安乐死:患不治之症的患者在濒死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本人及其亲属的要求下,经医生认可,停止救治或用人为方式使其无痛苦的快速死亡。我国尚未通过实行安乐死的立法。 (10)灌肠法:将一定量的溶液通过肛管,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帮助患者排出粪便、积存的气体或输入药物,达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11)环境: 是指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及外部条件。 (12)留置导尿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持续引流尿液的方法。 (13)分级护理:是指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按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所制定的不同护理措施。 (14)传播途径:指病原微生物从感染源排出后侵入易感宿主的途径。 (15)脉搏短绌:在同一单位时间,脉率少于心率,又称绌脉。 (16)手术清点记录:是指巡回护理人员对手术患者术中所用血液、器械、敷料等的记录,应当在手术结束后即时完成。 (17)肠胀气:指胃肠道有过量气体积聚,不能排出。 (18)睡眠剥夺:指睡眠时间减少、质量降低及睡眠被频繁地打断。 (19)无尿:又称尿闭,24h尿量少于100ml为无尿。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 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 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 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 的总和。 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 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 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 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 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 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 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 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 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 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 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 过去习以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 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17、角色中断: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 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 18、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 扮演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 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 19、动机: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 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0、成就性动机:指推动个体去追求、完 成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 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驱力。 21、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 人要和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个团体的 需要。 22、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具有的某种强烈 的支配和影响别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驱 力。 23、侵犯:也指侵犯行为,攻击或攻击行 为,它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 所许可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 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4、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 而对他人或群体有益的行为。 25利他行为: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任何 精神或物质的奖励;自愿的;利他者本身 会有所损失。 26、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 察觉、认识或对待。包括:自我认知、自 我情感、自我意向。 27、自我觉知:是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 活动过程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28、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己的判断,是 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9、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

社会心理学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P86-87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偏向社会性的分支领域,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哪三个阶段?P90-91 (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从古代——19世纪上半叶。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社会心理学形成的标志:1908年,英国的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的爱德华·罗斯,写 出的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的出版。 此阶段,社会心理学形成的三大理论来源: A、德国的民族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研究民族文化,即语言、神话等 B、法国的群众心理学;代表人物——塔尔德和黎朋:暗示和模仿的理论 C、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代表人物——麦独孤:认为人有12种本能 (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20世纪20年代——现在。 此阶段,社会心理学有三种研究角度: A、实验社会心理学;代表人物——奥尔波特,1924年,《社会心理学》一书,标志 着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B、社会学角度的社会心理学;代表人物——乔治米德,符号互动论 C、文化人类学角度的社会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P90 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908年,英国的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的爱德华·罗斯,写出的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的出版。 4、为社会心理学诞生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的理论是哪些?P90-91 社会心理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5、社会心理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P91 1924年,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确立。 6、什么是社会认知?它有哪些特点?P100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的特点:(1)直接性(2)整体性(3)选择性(4)防御性(5)惯性 7、社会认知有哪些途径?P101 社会认知的途径:(1)面部表情(2)身段表情(3)言语表情(4)人际距离 8、什么是自我知觉?P102 自我知觉即认识自己,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 9、什么是社会印象?它有哪些特点?P105

动物学复习题(含名词解释等)

动物学复习题 注明下列各种动物的分类位置〔注明门和纲〕 例:眼虫—原生动物门,鞭毛纲 团藻疟原虫变形虫利什曼原虫锥虫兔球虫碘泡虫小瓜虫车轮虫草履虫珊瑚水螅海蛰涡虫肝片吸虫钩虫轮虫日本血吸虫猪绦虫人蛔虫猪蛔虫丝虫小麦线虫棘头虫蚯蚓蚂蝗河蚌蜗牛鹦鹉螺钉螺锥实螺圆田螺墨鱼鱿鱼章鱼蜜蜂蝗虫蝎子蜱螨马陆蜈蚣河虾蜘蛛跳蚤水蚤对虾龙虾苍蝇米象蚂蚁螃蟹疥螨海盘车海胆海参柱头虫文昌鱼七鳃鳗鲶黄鳝带鱼鳜鱼中华鲟长江鲟白鲟白鲢鲫鱼草鱼泥鳅鳗鲡蟾蜍棘腹蛙青蛙牛蛙大鲵黑斑蛙鳖眼镜蛇银环蛇壁虎蛇鳄鱼家鸽鸳鸯金腰燕孔雀斑鸠红腹锦鸡猫头鹰麻雀原鸡鹌鹑鸿雁鸳鸯大熊猫牛虎梅花鹿骆驼狼鲸水牛野兔穴兔斑马 中国猿人岩羊野驴松鼠海狮长颈鹿小熊猫 二、名词解释 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亚种品种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类器官包囊伪足裂体生殖接合生殖口器 个体发育系统发育世代交替水沟系刺丝泡刺细胞假体腔真体腔完全变态外套膜不完全变态原口动物后口动物皮肌囊不完全消化系统完全消化系统神经网梯式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异律分节同律分节外骨骼开管式循环闭管式循环单循环马氏管 不完全双循环完全双循环原肾管后肾管中肾后肾脊索脊柱鳃笼侧线鳍式鳞式齿式韦伯式器肩带腰带副呼吸器官洄游迁徙婚瘤胸廓恒温动物胎盘羊膜卵羊膜动物副膀胱尾综骨愈合荐椎开放式骨盆封闭式骨盆鸣管三重调节留鸟候鸟夏候鸟冬候鸟旅鸟对趾型双子宫单子宫无蜕膜胎盘乳腺侧线器官 咽式呼吸双重呼吸趋同进化适应辐射 三、简述题 1、概述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 2、比较卵裂与一般细胞分裂的异同 3、简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4、试述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5、简述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性 6、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7、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8、脊索动物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9、简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10、简述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特征。 11、概述脊椎动物的进步性特点 12、简述两侧对称体制和中胚层的出现在动物进化史上的重大意义 13、试述鱼类对水生生活的适应性。 14、试述鸟类对飞翔生活的适应性 15、简述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主要过程 16、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简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17、简述物种、亚种和品种的概念,并指出其不同点。 18、简述物种的概念及命名方法。 19、简述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名词解释题

第1章名词解释 1、软件开发工具: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第三代语言)的基础上,为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从规划、分析、设计、测试、成文和管理各阶段,对软件开发者提供各种不同程度帮助(支持)的一类广泛的软件。 2、第一代语言:即机器语言,是用0、1组成的二进制字符串书写的程序,用纸带等光电设备或通过控制台上的扳键送入机器,得以存储和执行。 3、第四代语言(4GL):第四代语言的原意是非过程化的程序设计语言。针对以处理过程为中心的第三代语言,它希望通过某些标准处理过程的自动生成,使用户可以只要求做什么,而把具体的执行步骤的安排交给软件自动处理。 4、CASE工具:CASE工具指“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或“计算机辅助系统工程”,它的基本思想与软件开发工具完全一致,即应用计算机自身处理信息的巨大能力,帮助人们开发复杂的软件或应用系统。 5、所见即所得:“所见即所得”原则力图实现编程工作的可视化,即随时可以看到结果,程序的调整与后果的调整同步进行。 6、需求分析:从用户提出的初始要求出发,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抽象出应用领域中实际的信息需求,设计出在计算机系统内外的、合理的信息流程,并规定软件的功能与性能要求,最后形成严格的、明确的、可供实际开发使用的“软件功能说明书”,这个阶段称为需求分析。 7、总体设计:根据软件功能说明书的要求,完成软件的总体设计,包括整个软件的结构设计、公用数据库文件或数据库的设计、各部分的连接方式及信息交换的标准等。 8、结构设计:所谓结构设计是把软件划分成若干个模块,指定每个模块的功能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9、模块测试:根据整体设计时制定的各个模块的设计任务书,对程序员完成的模块进行验收,看它们是否实现了所要求的功能和性能指标。 10、总体测试:每个模块都达到了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后,还要测试整个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另外还要检查完成的软件与编写的文档是否一致,这个工作成为总体测试。 11、设计工具:设计工具是最具体的,它是指在实现阶段对人们提供帮助的工具,是最直接帮助人们编写与调试软件的工具。 12、分析工具:分析工具主要指用于支持需求分析的工具。它帮助人们认识与表述信息需求和信息流程,从逻辑上明确软件功能与要求。 13、计划工具:计划工具从宏观角度看待软件开发,它不仅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帮助人们组织与实施项目,而且把有关进度、资源、质量、验收情况等信息管理起来,同时考虑到了项目的反复循环、版本更新,实现了“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与共享,为信息和软件重用创造了条件。 14、工具的可靠程度:软件开发工具应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即在各种各样的干扰下仍能保持正常工作,而不致丢失或弄错信息。 第2章名词解释 1、软件危机:指随着软件功能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复杂性越来越高,引出一系列问题:软件产品交付拖延、错误多、不可靠、费用增大、不能适应应用变化等,因此怀疑大型软件的复杂性是否超越了人的处理能力。 2、水波效应:因修改程序带来的连带影响。当人们修改程序的某一处时,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修改对相关部分带来的影响,结果出现了新的错误。 3、黑箱检验:输入一些信息,通过观察是否能得出预期输出来判断软件是否正确的一种软件测试方法。黑箱检验只能证明程序有错,而不能证明程序没错。 4、模块的凝聚性:模块的功能在逻辑上尽可能的单一化、明确化,最好做到模块与任务的一一对应,即每个模块完成一个任务,反之每一项任务仅由一个模块来完成。这也称为模块的凝聚性。 5、模块间的耦合(耦合性):模块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称为耦合。 6、模块间逻辑耦合:如果模块间传递的是控制信号,则称模块间具有逻辑耦合。 7、(对象的)封装性:把对象的静态属性和相关操作作为一个整体,对外不必公开这些属性与操作。 8、(对象的)遗传性: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包括静态属性和动态操作,自然地成为其子类的性质,不必加以重复说明或规定。 9、即插即用程序设计:即插即用程序设计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用制造硬件的思路来生产软件。一部分人专门生产软件组件,一部分人设计整个软件结构,并且把软件组件插入这个结构,以便迅速完成大型软件的研制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1)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 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 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 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 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 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 行为并塑造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 出感知,推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

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 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 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 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 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 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 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 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 简答论述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018年4月自考00266社会心理学一试题和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心理学(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266)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社会行为的主体是 A.人 B.社会 C.行动 D.物质 2.《被奴役的儿童》使用的方法是 A.生活史分析 B.文献法 C.跨文化研究法 D.观察法 3.同辈群体又称 A.同龄群体 B.大众群体 C.学校群体 D.邻里群体 4.一般社会化的核心是 A.政治社会化 B.经济社会化 C.道德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 5.埃里克森认为学龄期始于 A.4岁 B.5岁 C.6岁 D.7岁 6.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指的是认 知的 A.客观性 B.主观性 C.自我控制性 D.完形性 7.人们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这个现象是 A.假定作用 B.类化原则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8.总加量表法的发明人是 A.古德 B.李克特 C.苏西 D.塔南 9.规模小且互动性强的群体是 A.次属群体 B.首属群体 c.正式群体 D.参照群体 10.将社会与戏剧舞台进行比较的学者是 A.米德 B.库利 C.戈夫曼 D.班杜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课后习题-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八章 17世纪:巴罗克早期的声乐体裁 1.通奏低音:巴罗克时期音乐重要特征,织体是一个严格的低声部和一个华丽的高声部加上不太突出的和声,记谱法由记写下来的高声部和带有数字标记的低声部构成。 第九章巴罗克时期的器乐 1.托卡塔:16世纪建立起来的键盘乐器最古老体裁之一,主要特点一是富于技巧性,二是即兴创作和演奏,一般由多段组成,在模仿对位和自由即兴的织体之间交替。 2.赋格曲:一种三或四声部的复调作品,是巴罗克时期一种重要器乐体裁。 5.大协奏曲:巴罗克时期的协奏曲形式之一,用一个独奏者的小组和一个较大的乐队相抗衡,乐队通常由弦乐器组成。 第十章巴罗克晚期的大师 3.《弥赛亚》:巴罗克晚期作曲家亨德尔创作的英语清唱剧,以《圣经》和英国祈祷书的诗篇为基础,用三大部分分别叙述耶稣的诞生、受难和复活。 5.《赋格的艺术》:巴罗克晚期作曲家巴赫的器乐作品,是用一个简单的主题创作的一系列赋格曲,作品中囊括了对位法的各种技巧。

第十二章海顿与莫扎特 2.双呈示部:乐章中使用两个呈示部的曲式形式,一个由乐队演奏,主题和副题始终保持在主调上,另一个由独奏乐器演奏,副题转入属调。 3.《伦敦交响曲》:18世纪90年代由海顿创作,共12首,是海顿交响乐创作的顶峰。 5.《魔笛》:莫扎特在维也纳时期创作的德语歌剧,是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剧,也是第一部伟大的德语歌剧。 第十三章贝多芬 1.《第三交响曲》(英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中期代表作,是一首革命性作品,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有关。 2.《费德里奥》: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唯一的歌剧作品,其脚本根据一部拯救歌剧改编,贝多芬先后为其写了四个不同的序曲。 3.海利根施塔特遗嘱: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区的海利根施塔特写下的著名遗嘱,描述了耳聋带来的痛苦和孤独。 4.《欢乐颂》:德国诗人席勒的诗歌,同时也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末乐章的歌词。 第十四章浪漫主义:最典型的七位作曲家

名词解释题库及答案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全篇按《风》、《雅》、《颂》三类编辑。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后世影响深远。 2.《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增入《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4.《红楼梦》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共一百二十回,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红楼梦》对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的腐朽等社会现实及道德观念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5.《呐喊》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3年8月首次出版。收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期间的作品共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呐喊》显示了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艺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版,改变了文学革命初期仅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的局面,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作者:————————————————————————————————日期: ?

1、社会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心理现象,但有别于一般的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觉得与调整。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3、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能够观察和测量。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的行为反应。 4、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的。 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6、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7、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的报道、政策或团体的记录、书籍、杂志、个人新建、讲演稿等。 8、物理痕迹研究法: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技巧。 9、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10、再社会化问题: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1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12、角色希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的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名词解释题库

河海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 《转型时代管理学导论》名词解释题库 第一部分——说明 河海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考研专业课参考书是何似龙的《转型时代管理学导论》和周三多的《管理学——理论和方法》。从98年考研真题开始分析,可以发现周三多那本书考得越来越少,到2008年基本考的都是何似龙老师的那本书了。这就是考试的趋势,各位考生应该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转型》这本书。如果一不小心真的遇到周三多教授那本书上的题,也不要着急,可以尝试着按自己的理解去答,河海的专业课改的很松,只要意思上基本符合都给分。所以建议各位考生把何似龙的《转型》读通读透,狠抓概念性的考点。看过《转型》的考生应该可以感觉到这本书是有点艰涩难懂的,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篇章里。所以要首先把各个概念弄清楚,才能把握书的意思,大家看真题,2000、2001、2002、2003、2004、2006、2007和2008年都有类似名词解释的题,这是一定要拿下的,这些是死的东西,能不能答上来就看平时有没用功背书,现在我把各个可能考的名词解释列出来,供考生背诵。 另外,我要强调一下,不要忽略考过的题目,通过分析真题,你会发现,很多知识点是前几年考过的,甚至一模一样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前几年考过的今年就不会考了,有些重点知识点,比如泰罗的管理技术定义就反复的考。以下列 出的带号的名词解释是要重点掌握的,括号里Y指的是考点来自周三多的书后面跟的是页码,P指的是考点来自何似龙的书。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题库 1.沟通(Y541) 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 2.社会人(P125) 对社会和个人来讲,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而不是人们在无组织的人群中相互竞争;所有的个人主要是为保护自己在集团中的地位而不是为自我利益而行动的。 3.统一命令原则(P77 所谓统一命令原则,就是指对一件具体的工作或事件而言,一个下属人员只应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现象:在周围社会环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感受与变化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变量: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科学的研究就是要找到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3.调查法:询问法,社会心理学中经常使用的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档案研究法: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 4.物理痕迹研究法: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方法 5.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和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可以独立的参加社会活动。个体由自由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一个长期过程。 6.再社会化问题:个体从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适应的过程。 7.社会角色: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份,规定了个体应该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相应的文化决定的,人们证实根据社会角色对个体抱有相应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 角色冲突:由于现实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由此产生的内心矛盾冲突,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做角色冲突。 角色网络:个体所担任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构成网络,构成角色网络 8.性别角色:社会认为适合于男性、女性的一套行为、兴趣和思想方式 9.自我: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觉察是一种主观心理经验和主观意识,也叫自我意识 10.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他自己的判断,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11.社会动机:也称精神性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引起的,他是人类特有的,是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12.需要和需求: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大脑中的反应,缺少的东西是需求,有生理和社会方面,需求是客观的,需要是主观的,是需求的一种主观映像 13.内部动机: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由于活动本身能使人感到满足,活动本身就是自己的奖赏与报酬,无需外部奖赏 外部动机: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的,是由和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14.挫折: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个体的动机不能得到满足,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感到灰心丧气的一种消极的情绪态度。 15.侵犯:侵犯行为,是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16.利他:利他行为,是为了使他人活动利益与方便,不求回报的助人为乐的行为 17.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专指人对外物现象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是对外物现象的整体认识,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18.社会知觉:具有社会意义的知觉,社会意义离不开人,又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 社会认知:专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19.首因效应:当与人接触,进行认知的时候,首先被反应的信息,对于形成对人的印象起主要作用,在人们交往中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人下判断,而在最初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名词解释基础题

一、名词解释基础题(每题5分,共15分) 1、危险因素: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危害的因素。 2、有害因素: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3、风险评价:指评价危险程度并确认其是否在可接受范围的全过程。 4、属地管理:就是要落实每一位领导对分管领域、业务、系统的安全环保负责,落实每一名员工对自己工作岗位区域内的安全环保负责,做到谁的领域谁负责、谁的区域谁负责、谁的属地谁负责。 5、安全: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6、风险:某一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 7、隐患:是指在某个条件、事物以及事件中所存在的不稳定并且影响到个人或者他人安全利益的因素。 8、事故: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污染、损坏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 9、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 10、未遂事件:是指已经发生但没有造成人员伤害或直接经济损失的情况。 11、常见的六种违章心理是(侥幸心理)、(冒险心理)、(经验心理)、表现心理、反常心理、盲目心理。 急性工业中毒),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13、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14.、事故处理“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

和领导责任未追究不放过;职工未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未落实不放过。 15、安全生产三不原则:不安全不生产、不消除隐患不生产、不落实安全措施不生产。 16、安全色:分四种,红色-传递禁止、停止、危险或提示消防设备、设施的信息。蓝色-传递必须遵守规定的指令性信息。黄色-传递注意、警告的信息。绿色-传递安全的提示性信息。 17、安全目视化:指通过安全色、标签、标牌等方式明确工器具、工艺设备的使用状态以及生产作业场所的危险状态等的一种现场安全管理方法。 18、噪声:凡属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或不同频率和强度的杂乱无章的声音称之为噪声。 19、违章操作: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违反劳动安全卫生法规、标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盲目蛮干,冒险作业的行为。 20、“安全经验分享”是指:员工将本人亲身经历或看到、听到的有关安全、环境和健康方面的经验做法或事故、事件、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等总结出来,通过介绍和讲解在一定范围内使事故教训得到分享、典型经验得到推广的一项活动。 二、填空题基础题(每空1分,共20分) 1、HSE管理体系是近几年出现的国际石油天然气工业通行的管理规范,其中:H代表健康、S代表(安全)、E代表环境。 2、辽河油田公司、曙工处的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是:以人为本、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角色冲突的缓解方法:1角色规范化(对角色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的划分)2角色和并法(2个相矛盾的角色合二为一,发展为一个具有新观念的新角色)3角色层次法(将角色按重要程度排列,首先选择对自己最重要的角色) 规定性角色:角色扮演着的行为方式和规范都有明确规定,角色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其是。开放性角色:个人可以根据对自己地位和社会期望的理解,自由地履行角色行为。功利性角色:该角色行为是计算成本、讲究报酬、注重实际效益的。表现性角色:不计报酬,或虽有报酬但不是从获得报酬出发而采取的行为模式。 自我过程:1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状况所做出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决定一个人的目标以及与此相关的自我表现)(社会比较,将自己和他人相比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的过程;自我估价,通过完成能提供有关自己能力和品质的准确信息的任务来检验自己)2自我增强(个人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个自我的信息,通过自我增强,个体的自尊得以建立和提升)3自我表现(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加强、维持和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詹姆斯将自我意识分为1生理自我(指个体对自己的躯体性别体形样貌等生理物质的意识)2社会自我(宏观方面指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社会阶级阶层的意识,微观上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尊敬程度等的意识)3心理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社会认知1特征(选择性、防御性、互动性、认知的完形特性)2图式(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事件图式)3范围(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面部表情身段表情眼神言语表情;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认知偏差1晕轮效应(光环作用),人们依据某人的特征得到印象后还据此推论此人在其他方面的特征;2投射效应(相似假定作用),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以自己所具有的某些特征来推论他人,如果没有其他准确的信息,人们就很可能用这种假定结论代表实际的认知结果3刻板效应(类化原则),人们常常依据籍贯民族肤色职业等将人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人形成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以此作为判断和评价一个人的依据。4积极偏见,认知者表达积极肯定的估价往往多于表达消极否定的估价,即放宽对待人的尺度。5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社会态度1特性(社会性、主观经验性、动力性)2构成要素(认知成分,对客体的知识、意象、概念等;情感成分,对客体所持有的情绪体验—喜欢不喜欢厌恶等;行动成分,对客体的反应倾向,做出行为之前的准备状态)3测评(量表法、问卷法、投射法、行为观察法、生理反应法) 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服从,认同和内化三阶段。服从行为并非出自个体的内心意愿,并且是暂时性的,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被迫表现出来的表面的行为。认同是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使趋于一致。内化时个体完全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了,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偏见原因1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2社会化3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消除1消除刻板映像2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全面深入了解…3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4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人际关系心理学基础(1亲和需求2人际关系的报酬3摆脱寂寞)人际吸引的原则(1互惠原则2得失原则3联结原则)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08年 2、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4、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E)。其中,E 的含义是个体所处的环境 5、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映系统。 7、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9、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

10、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和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 1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 12、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1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思辨 14、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15、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16、实证分析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 17、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1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绪和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20、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21、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 22、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研究者研究者应严格按照访谈问卷的顺序和原有问题提问 24、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

名词解释习题

名词解释 第一章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3口语报告法(大声想):即经过一定的训练后,让被试者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4观察法: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5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6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7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8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9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1、意识:(心理学上的意识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同义词使用。) 第二种含义指的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awareness)。具体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2、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即指向性和集中性。 (1)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3)随意后注意: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3、生物节律: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指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它们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1)日节律 4、催眠:催眠(hypnosis)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suggestibility)的高低。 5、催眠诱导:催眠师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称为催眠诱导(hypnotic induction)。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