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大地测量联合反演理论与应用

合集下载

地球物理反演方法的综述

地球物理反演方法的综述

地球物理反演方法的综述地球物理反演是一种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来推断地下构造和物质分布的技术。

通过观测和测量地球物理场,如重力、地磁、电磁、地震等,结合数理统计和计算机模拟方法,可以对地下的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和地下水资源等进行精确的推断。

本文将综述地球物理反演方法的原理、分类及应用。

一、地球物理反演方法的原理地球物理反演方法的原理在于根据地球物理场的观测数据,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将地球物理场与地下介质属性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

根据电磁波传播、物质密度、电阻率、磁化率等反演参数的变化规律,推断地下介质的结构和成分。

其中常用的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包括重力法、磁法、电磁法、地电法和地震法等。

不同的反演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地质介质和研究目标,各有其优势和限制。

二、地球物理反演方法的分类1. 重力反演法:利用重力场观测数据,通过计算物质的密度分布,来推断地下构造的方法。

重力反演法在石油勘探、地质灾害分析、水资源评价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2. 磁法反演法:通过磁场观测数据,推断地下磁化率和磁性物质的空间分布。

磁法反演在矿产勘探、地震预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电磁法反演法:通过电磁场观测数据,推断地下电阻率分布,来研究地下水资源、矿产和工程勘探。

电磁法反演在地下水资源评价、油气勘探、环境地球物理和岩土工程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4. 地电法反演法:通过电场和电位观测数据,推断地下电阻率分布,用于研究地下水位、地下水性质、污染监测和地下工程等。

地电法反演在工程地球物理勘探和水文地球物理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5. 地震法反演法:通过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与变化,推断地下介质的速度和密度分布,用于研究地质构造、地震预测和石油勘探等。

地震法反演是地球物理反演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三、地球物理反演方法的应用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广泛应用于地质探测、资源勘探、环境监测和工程勘察等领域。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石油勘探:地震反演方法可用于确定油气藏的位置、大小和分布,辅助油田开发和管理。

地球物理反演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地球物理反演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地球物理反演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地球物理反演技术是一种利用地球物理学原理和数据来研究地球结构和物理性质的方法。

它通过观测不同物理现象的数据,并将这些观测数据与理论模型进行比对,从而推断地下地质结构和属性的技术。

本文将介绍地球物理反演技术的原理和常见的应用领域。

一、地球物理反演技术的原理地球物理反演技术的原理主要基于物理学原理,包括电磁学、重力学、磁学、地震学和地热学等。

具体原理如下:1. 电磁学原理:电磁法反演技术利用地下不同电性介质对电磁场的响应特性来识别地下结构。

该方法可以通过测量地下电磁场的参数(如电阻率、电导率和介电常数)来推断地下岩石类型、孔隙度和流体性质。

2. 重力学原理:重力法反演技术基于地球重力场的变化来推测地下物质的密度分布。

地球上不同密度的岩石体会造成地球重力场的微小变化,通过测量这种变化,可以揭示地下岩石体的类型和分布。

3. 磁学原理:磁法反演技术是利用地下岩石的磁性来推测地下结构。

地球上的磁场会受到地下岩石的磁性影响,通过测量地球磁场的变化,可以了解地下岩石类型和分布。

4. 地震学原理:地震法反演技术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来推测地下结构。

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折射、散射等现象,通过记录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幅度变化,可以计算出地下岩石的速度和密度分布。

5. 地热学原理:地热法反演技术是利用地球内部热流传递的特性来推测地下热流分布和地下岩石的导热性质。

地下不同介质的导热性质不同,通过测量地球表面的地温和热流分布,可以推断地下岩石的导热性质、岩石类型和介质性质。

二、地球物理反演技术的应用地球物理反演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和能源开发等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矿产勘探:地球物理反演技术在矿产勘探中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地球物理反演技术可以获得的电阻率、重力梯度、磁场强度等信息,可以推测地下的矿体分布和性质,指导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勘探。

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及优劣分析

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及优劣分析

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及优劣分析地球物理反演是一种通过观测地球物理场的响应来推断地下介质结构和性质的方法。

地球物理反演在地质勘探、环境研究、灾害预测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并分析它们的优劣势。

1. 重力法重力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地球物体潜在能的分布来推断地下密度结构的方法。

重力法具有简单、直观、非侵入性的优点,在海洋和陆地上都可应用。

然而,重力法对密度分布变化较小的地下构造敏感性不高,精度受地形影响。

此外,重力法对地下界面的分辨率较低,难以分辨细小结构。

2. 震电阻抗法震电阻抗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速度和衰减来推断地下介质的电阻率结构的方法。

震电阻抗法在勘探深层、辨析地下岩石类型等方面具有优势。

然而,震电阻抗法对电阻率界面明显的区域辨识度较高,但对电阻率变化较小的结构分辨率较低。

此外,震电阻抗法对最低频率的信号需高信噪比,仪器设备较为复杂。

3. 电法电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地下电场、电位差和电流等信息来推断地下的电阻率结构的方法。

电法具有分辨率较高、不受地形影响的优势,适用于地下水、矿产资源、环境污染等的勘探。

然而,电法在复杂多层介质的情况下存在解耦问题,且对电阻率的分辨率随探测深度增加而下降。

4. 磁法磁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变化来推测地下岩石磁性结构的方法。

磁法适用于勘探地下矿产、火山活动等。

磁法对磁性较强的物质敏感,但对非磁性物质的响应较弱。

此外,磁法的解释也受到磁化方向不明确和磁异常的干扰。

5. 地震反射法地震反射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之间反射和折射的现象来推断地下介质结构的方法。

地震反射法是勘探石油和地表下岩石结构的常用方法。

地震反射法具有高分辨率、多参数的优势,可以提供地层的结构、速度、岩性等信息。

然而,地震反射法对地下介质的反射界面明显的要求较高,且受到地震波传播路径的限制。

总的来说,每种地球物理反演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局限性。

地球物理反演成像方法综述

地球物理反演成像方法综述

地球物理反演概述地球物理反演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地球物理学中利用地球表面及钻孔中观测到的物理数据推测地球内部介质物理参数分布和变化的方法。

其目的就是根据观测数据等已知信息求取地球物理模型。

众所周知,地球物理学中有地震学、电磁学、重力学、地磁学、地热学、放射性学和井中地球物理等学科。

尽管地球物理学家研究地球所依据的物性参数不同,方法各异,但就工作程序而言,一般都可分为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和反演解释等三个阶段。

数据采集就是按照一定的观测系统、一定的测线、测网布置,在现场获得第一手、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

所以数据采集是地球物理工作的基础,是获得高质量地质成果的前提和条件;资料处理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手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压制干扰,提高信噪比,使解释人员能从经过处理的资料(异常或响应)中,较准确的提取出测区的地质、地球物理信息。

所以,资料处理是从原始观测数据到地球物理模型之间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和过渡阶段;反演解释的目的,用地球物理的术语来说,就是实现从地球物理异常(或响应)到地球物理模型的映射,使解释人员能从经过处理的地球物理资料(异常或响应)中提取出获得最接近真实情况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圆满的完成提出的地质任务。

虽然各种地球物理方法的原理、使用的仪器设备和资料采集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它们资料处理和反演解释的基础确有许多共同之处。

前者的基础是时间(空间)序列分析,后者的基础是反演理论。

在本文中只涉及地球物理资料的反演解释,地球物理反演是地球物理资料定量解释的理论和算法基础,也是地球物理资料处理技术的基础之一。

1 地球物理反演概述地球物理反演理论是近二三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地球物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它是研究从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向量,到地球物理模型参数向量映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虽然地球物理问题千差万别,但把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和地球物理模型参数联系起来的数学表达式,却只有线性和非线性两大类。

如以d 表示观测数据向量,m 表示模型参数向量,f 是表示联系d 和m 的函数或泛函表达式,则凡满足(1)d m f m f m m f =+=+)()()(2121(2))amf=af(m()两个条件时,称f为线性函数或线性泛函,故这类问题叫线性问题,其中a为常数。

地球物理反演与成像技术

地球物理反演与成像技术

地球物理反演与成像技术地球物理反演与成像技术是一门涉及地球内部结构及其物理特性研究的学科。

利用地球物理探测手段,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可以对地下的构造、岩性、矿产资源等进行反演与成像,为地质勘探、自然资源开发等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地球物理反演与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一、地球物理反演技术的原理地球物理反演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测量地球内部的物理场,如地震波、重力场、磁场等,根据物理场在地下媒介中的传播规律,利用逆问题的数学方法,推导出地下的结构与物性信息。

地球物理反演技术通过分析处理大量的物理观测数据,运用数学、物理等相关知识,对地下媒介的不同物理属性进行反演和成像。

地球物理反演技术包括地震反演、电磁反演、重力反演、磁力反演等。

地震反演是最常见的一种反演技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速度、振幅、衰减等信息,推断地下构造的分布、界面的形态、介质的密度、岩性等。

电磁反演则利用电磁场的测量数据,分析地下的电导率、磁导率等物性信息。

重力反演和磁力反演则是利用重力场和磁场的测量数据,推断地下的密度分布和磁性物质分布。

二、地球物理成像技术的原理地球物理成像技术是在反演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对反演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将地下的结构与物性以图像的形式展示出来,提供直观的信息。

地球物理成像技术可以分为二维和三维成像。

二维成像主要基于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记录。

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路径会受到地下介质的影响,波传播路径的曲线、振幅、波速变化等信息都能够提供地下结构的线性切片图像,从而形成二维成像。

三维成像更加贴近真实地下结构,主要基于大量的地震记录数据和精确的反演算法。

通过对地下的各个方向上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形成立体的地下结构成像,为地质勘探、矿产资源开发等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三、地球物理反演与成像技术的应用地球物理反演与成像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地球物理勘探是其中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可以用于石油、天然气勘探,地下水资源调查,矿产资源探测等。

地震的震源机制由断层的走向

地震的震源机制由断层的走向

2、公式推导及理论分析
SSSC准则及其优点 SSSC假设 Wallace–Bott hypothesis的局限 SSSC的不变性 SSSC的力学意义
SSSC准则及其优点
确定地震构造机制的突出困难在于反演分析中的非线性或离散 以及辅助面的选择问题。 SSSC准则可以避免辅助面的选择问题 SSSC准则: SSSC(slip shear stress component) 滑移剪切应力分量 对一对辅助面来说是相同的 SSSC准则有两个优点: 1.不需要对辅助面进行选择。 2.可以得到完全解析的表达式, 因而可用于大数据量的计算, 节省计算时间。
SSSC的不变性
考虑如下图的一对辅助面,有 由于s1平行于n2, s2平行于n1,上式 可改写为: 上式的两个分式是相同的。也就是 说,给定应力张量和双力偶震源 机制,对一对辅助面来说,SSSC 是相同的。因此,在使用SSSC时 无需对辅助面进行选择。 对一对辅助面,SSSC可变为
s i cosi (i 1,2)
地震断层及震源机制
地震是由介质破裂引 起的断层滑动造成的 。为了定量的描述震 源,我们必须知道断 层的几何参数以及断 层滑动的细节。 地震的震源机制由断 层的走向 ,倾角 ,滑动角 以及断层 的位错量D(滑动矢 量的绝对值)来描述 。

地震矩与辅助面
震源位错理论表明,地震的剪切位错源等价于无矩双力偶 力系分布。整个位移场是断层面上所有无矩双力偶的线 性叠加。如果震源可近似为点源(远震,震源的尺度比 观测的地震波波长小得多),剪切位错源等价的无矩双 力偶矩张量(地震矩张量)为
地球物理反演理论
武汉大学 测绘学院 地球物理反演理论课程组
地球物理大地测量(联合)反演理论与应用之二

全波形反演成像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

全波形反演成像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

全波形反演成像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是对地球内部结构和性质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地震、热流、重力、电磁等多种物理现象,可以提供有关地质、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等方面的信息。

其中,地震勘探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地震勘探中,一般会使用地震波来探测地下结构,通过地震波在地下媒介中运动的参数变化来了解地下的介质情况。

然而,由于地球内部结构复杂多变,一般的地震勘探手段可能无法得到精确的结果,需要借助于全波形反演成像技术来辅助解决这个问题。

全波形反演(Full Waveform Inversion, FWI)是一种基于波动方程的反演技术,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反演地震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推导出介质内部的物理参数分布情况。

在执行反演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观测数据,例如地震波、电磁波等,从而实现对不同物理场的同时反演,提高反演效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全波形反演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一方面,它可以用于地震成像,从而提高地下介质的分辨率。

另一方面,它还可以用于识别地下储层,有助于油气勘探和生产的提升。

以下将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全波形反演在地震成像中的应用地震成像是地球物理勘探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其主要目的是根据记录在地面上的地震波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和分析,反演出下方地壳岩石体的物理特征,如密度、速度、阻抗、泊松比等参数。

地震成像是一项非常昂贵和复杂的技术,但是它可以提供有关地下结构和矿产资源的详细信息,对于能源勘探和地质环境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在地震成像中,全波形反演技术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技术,其主要优点在于可以精确模拟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反射波的特征,从而提高地下介质的准确度和分辨率。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地震数据的振幅和相位来反演出地下介质的物理特征,例如密度、速度、水准面等,进而提供可靠的勘探结果。

二、全波形反演在识别地下储层中的应用除了用于地震成像,全波形反演技术还可以用于油气勘探中,用于识别地下储层的特征和性质。

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及应用领域分析

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及应用领域分析

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及应用领域分析一、引言地球物理反演是一种通过观测地球上的物理场,并利用物理定律和数学模型,对地下结构和地球内部特征进行分析的方法。

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在地质勘探、地震研究、资源勘探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文将围绕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展开讨论,并分析其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具体应用。

二、地球物理反演方法1. 重力反演法:重力反演法是通过测量不同地点的重力场强度,利用物理模型和解析方法,进行地下密度结构的反演。

它在石油勘探、地质构造研究和火山活动监测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2. 电磁反演法:电磁反演法通过测量电磁场数据,包括电磁地震、磁力计和电磁感应仪等,来推断地下岩石的电性性质。

电磁反演法在矿产资源勘探、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环境地球物理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3. 地震反演法:地震反演法是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速度以及反射和折射现象,推断地下介质的物理特性。

它在地震勘探、地震监测和地震预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4. 磁法反演法:磁法反演法是通过测量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推断地下岩石的磁性特征。

它在矿产勘探、石油勘探和矿床研究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地球物理反演方法的应用领域1. 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在地质勘探领域中极为重要。

通过研究地球物理场的各种参数,例如重力场、磁场和电磁场,可以获得地下岩石的构造、性质和分布情况。

这对于石油勘探、矿产资源探测和地质灾害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2. 地震研究: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在地震研究中起到关键作用。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反射、折射现象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地震震源的位置、深度和强度,进而预测地震活动趋势和地震风险区域。

3. 矿产资源勘探: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在矿产资源勘探中有广泛应用。

通过测量地下电磁场、地震波速度和重力场等物理参数,可以判断地下矿床的位置、形态和含量。

这对于矿产勘探和矿石储量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4. 环境地球物理研究:地球物理反演方法在环境地球物理研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公式推导及理论分析
SSSC准则及其优点 SSSC假设 Wallace–Bott hypothesis的局限 SSSC的不变性 SSSC的力学意义
SSSC准则及其优点
确定地震构造机制的突出困难在于反演分析中的非线性或离散 以及辅助面的选择问题。 SSSC准则可以避免辅助面的选择问题 SSSC准则: SSSC(slip shear stress component) 滑移剪切应力分量 对一对辅助面来说是相同的 SSSC准则有两个优点: 1.不需要对辅助面进行选择。 2.可以得到完全解析的表达式, 因而可用于大数据量的计算, 节省计算时间。
地球物理反Leabharlann 理论武汉大学 测绘学院 地球物理反演理论课程组
地球物理大地测量(联合)反演理论与应用之二
Inversion of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s to obtain the seismotectonic stress IV— a new method free of choice among nodal planes
地震断层及震源机制
地震是由介质破裂引 起的断层滑动造成的 。为了定量的描述震 源,我们必须知道断 层的几何参数以及断 层滑动的细节。 地震的震源机制由断 层的走向 ,倾角 ,滑动角 以及断层 的位错量D(滑动矢 量的绝对值)来描述 。

地震矩与辅助面
震源位错理论表明,地震的剪切位错源等价于无矩双力偶 力系分布。整个位移场是断层面上所有无矩双力偶的线 性叠加。如果震源可近似为点源(远震,震源的尺度比 观测的地震波波长小得多),剪切位错源等价的无矩双 力偶矩张量(地震矩张量)为
Jacques Angelier, Geophys. J. Int. (2002) 150, 588–609
由震源机制反演地震构造应力—一种自 由选择辅助面的新方法
主要内容
1,基础知识
2,公式推导及理论分析 3,实例分析:1999年台湾集集7.6级地震
4,讨论
1、基础知识
地震断层及震源机制 地震矩与辅助面 辐射花样和沙滩球
SSSC的力学意义
Mohr–Coulomb criterion:材料内任一点发生剪切破坏时,破坏面上 的剪应力必须大于或等于材料的凝聚力和该面的内摩擦力之和, p c n tan 即 n 式中 为材料的抗剪强度,c为凝聚力, 为内摩擦角, 为剪切面上 n , 即法向应力必须是压应力。如果法 的法向应力。 必须大于零 向应力为拉应力,则库仑准则失效。 因此, Mohr–Coulomb criterion的要求我们在寻找尽可能大的 时, 须使相应的 s也应尽可能的大。 SSSC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Mohr–Coulomb criterion的要求。 在反演过程中,由于依赖于断层性质的摩擦力变化范围很大,很难 被严格量化,通常是未知的;由于是不等式约束,简单的解析解 会被排除。但是,剪应力值是应该被考虑的(至少在某种程度上 ),而不是被忽视。
SSSC假设
SSSC假设:断层的位错主要由滑移剪切应力分量引起。不考虑 凝聚力与摩擦力的影响。 能否用SSSC解释断层位错的关键在于其值(包括大小和方向)
s cos
Wallace–Bott hypothesis:断层的滑移(被期望)由剪切应力决 定。
Wallace–Bott hypothesis的局限


震源球
震源球也被用来显示 震源机制的一种方 法。下半球的初动 分布被确定后,投 影到通过球心的平 面上,形成沙滩球 图形。
张力轴所在的象限( 压缩象限,初动向 球外)用阴影或彩 色表示,压缩轴所 在的象限(扩张象 限,初动向球内) 无色。
阴影区如果在中 间,表示为逆断层或 逆冲断层。 无色区在中间表示 的是正断层。
SSSC的不变性
考虑如下图的一对辅助面,有 由于s1平行于n2, s2平行于n1,上式 可改写为: 上式的两个分式是相同的。也就是 说,给定应力张量和双力偶震源 机制,对一对辅助面来说,SSSC 是相同的。因此,在使用SSSC时 无需对辅助面进行选择。 对一对辅助面,SSSC可变为
s i cosi (i 1,2)
断层的两个辅助面是相互垂直的,都有潜在的滑移向量(平行于 另一辅助面的法向),但只有一个是实际的断层。有些情况下 ,辅助面的选择是困难的,这是Wallace–Bott hypothesis的一个 重大限制。 由于一个辅助面内的剪切应力不一定垂直于另一个辅助面,因此 ,同时对两个辅助面来说Wallace–Bott hypothesis是无效的 Wallace–Bott hypothesis要求: 这只有在几个有限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
Mij () ni j n j i M 0 ()
如果断层面法向与滑动方向互换,那么地震矩张量保持不 变。由此我们得知,地震矩张量无法区分两个相互垂直 的断层面。但实际的物理过程是,地震只有一个断层面 ,而另一个与断层面垂直的面叫辅助面。
辐射花样和沙滩球
如果已知介质的Green函数和地震矩张量我们就能给出完整的位 移场。在均匀各向同性无限空间介质中可求得远场P波的位移 sin 2 cos 1 场为 ˆ u p ( x, t ) M 0 (t r / )r 3 4 r
ˆ P波的辐射花样为 sin 2 cos r ˆ cos sin ˆ cos2 cos S波的辐射花样为 假设地震的震源为剪切位错源(无矩双力偶),P波初动的四象 限分布性质就可用来确定震源机制解。利用射线理论,把地 球表面观测到的P波初动的方向追踪到单位震源球上,只要地 球表面台站分布合理并具有一定密度,就可以确定震源球面 的四个象限,进而确定震源机制解(断层的走向,倾角和滑 动方向)。但是,P波的初动四象限分布并不能确定哪一个面 是真正的断层面,哪一个是辅助面。

SSSC的力学意义
我们可以看到,只要SSSC尽可能的大,以此为标准来重建能够解释 断层滑移的应力状态是合理的。 因此作为Mohr–Coulomb criterion近似的SSSC准则是合理的,有以 下几点原因: 1.在大多数常见的情况下,两者的差别很小。 2. Mohr–Coulomb criterion要求对辅助面做出选择,这就必须对 那些未知或约束很差的参数赋值,在本文指摩擦力或流体压力。 3.数值模拟显示,SSSC准则在辅助面具有多种状态的情况下,对 的几何约束比对 的强。但在辅助面状态类型很少的情况下并 不是这样。 SSSC准则应该被看做是在符合严格的 Mohr–Coulomb criterion(因 参数未知在实际中很难做到)与考虑单独角 (意味着断层活动 不依赖剪切应力)之间的一个合理近似和折中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