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牡丹野生种的花粉形态及其演化_分类的探讨
几个牡丹野生种的花粉形态及其演化_分类的探讨

名称
穿孔 单位面积 穿孔面积 赤道轴上 脊宽度 穿孔径与 纹饰类型
直径/μm 上穿孔数/ 个 百分比/ % 穿孔数/ 个 /μm 脊宽度比
两极形状
卵叶牡丹
0. 28
274
15. 4
26
0. 50
0. 56 小穴状 平截形或圆形
矮牡丹
0. 58
120
30. 9
18
0. 65
0. 86 穴状
圆尖形
杨山牡丹
第 21 卷
1 材料和方法
1. 1 材料的来源和产地 (见表 1)
表 1 材料的来源和产地 TABL E 1 The sources and original places of materials
材料
矮牡丹
紫斑牡丹
杨山牡丹 卵叶牡丹 四川牡丹
延安牡丹 ‘神农架牡丹’
来源和产地
山西省稷山 县国有林场 桥沟玉皇顶
第 21 卷 第 1 期 1999 年 1 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J OU RNAL OF B EIJ IN G FORESTR Y UN IV ERSIT Y
Vol. 21 , No. 1 Jan. ,1999
牡丹种间花粉粒形态差异性比较

从孢粉学的角度支持 TktaE将芍药属提升到 目的水平。本文着重研究栽培牡丹不同种花粉形态大 ah j an ]
小和表面纹饰的差异 , 试论种间进化水平及其起源演化关 系。
1 材 料 与方 法
1 1 实验材 料 .
研究用材料均于 1 9 7 1 采 自甘肃省榆 中县和平牡丹园的栽培地 中的新鲜成熟 花粉 , 9 年 月 6日 9 自 然风干。所选 的七个品种分属三个种 , 其中冰山雪莲 、 红莲 、 书生捧墨、 金波荡漾四品种归类于紫斑牡丹 ( 鲫妇 w d ; d )山花烂漫 、 赵粉为矮牡丹( aoi s n is bp s n na类群 ; P e a u a o s s. ot e ) n f c a u p a 凤丹隶属于杨山牡丹
V0 . 5 No. 12 6 De 2 r c.007
牡 丹 种 间花粉 粒 形 态 差异 性 比较
魏 乐
(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青海 西宁 8o0 ) 108
摘 要 : 用扫描 电子 显微镜 对 三种牡 丹不 同品种 的花粉 形 态进行 了观 察研 究 , 道 了花粉 形 态 利 报 特征 和种 闻差异 , 讨 了花 粉 形 态特征 在种 间演化 的分类 学意 义。 结果表 明 , 探 牡丹属 牡 丹组成
d Pa aot 慨 am/ si /
c啪 0删
ui an g l tnmco oeic d gSVIvv ts T et o scs ni e r i s p l i  ̄ aii . h x- l n eco r c n u n e ' se I a
牡丹花的品种介绍及生长习性.doc

牡丹花的品种介绍及生长习性牡丹花的生长习性也是需要注意的,牡丹的品种虽多,但各有芬芳,马上也要到了赏牡丹的季节,在赏牡丹之前让我们先了解牡丹花的品种及牡丹花的生长习性。
牡丹花的品种介绍牡丹大约有462个品种!中国是世界牡丹的发祥地和世界牡丹王国。
中国牡丹园艺品种根据栽培地区和野生原种的不同,可分为4个牡丹品种群,即中原品种群、西北品种群、江南品种群和西南品种群。
中原主要野生原种是矮牡丹如紫斑牡丹,在杨山牡丹也参与了中原牡丹品种的形成。
西北紫斑牡丹和矮牡丹的野生分布区主要在黄土高原、黄河流域地区。
从西北牡丹品种的主要性状表现中可以证明,西北牡丹品种群的主要野生原种是紫斑牡丹,但也带有矮牡丹的血缘。
江南主要原种为杨山牡丹。
西南天彭牡丹主要是由中原牡丹和西北牡丹引种后,那些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品种残留下来,和当地原有品种经过历代栽培选育而形成的。
由引可见,天彭牡丹的野生原种,主要应为紫斑牡丹和矮牡丹,或有杨山牡丹的血统。
由于牡丹的品种过多,大家根据自己的喜爱来做欣赏吧!牡丹花的生长习性性喜温暖、凉爽、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
喜阳光,也耐半阴,耐寒,耐干旱,耐弱碱,忌积水,怕热,怕烈日直射。
适宜在疏松、深厚、肥沃、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中性沙壤土中生长。
酸性或黏重土壤中生长不良。
充足的阳光对其生长较为有利,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晒,温度在25℃以上则会使植株呈休眠状态。
开花适温为17-20℃,但花前必须经过1-10℃的低温处理2-3个月才可。
能耐-30℃的低温,但北方寒冷地带冬季需采取适当的防寒措施,以免受到冻害。
南方的高温高湿天气对牡丹生长极为不利,因此,南方栽培牡丹需给其特定的环境条件才可观赏到奇美的牡丹花。
牡丹的研究报告习作

牡丹的研究报告习作牡丹的研究报告习作1. 引言牡丹(学名:Paeonia)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毛茛科。
牡丹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
它以其鲜艳多彩的花朵而闻名,被广泛种植和欣赏。
牡丹的种类繁多,包括姜牡丹、木荷牡丹、花月牡丹等,每一种都具有独特的外观特征和生长习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牡丹的研究,了解其物种分类、生态特征、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以期为牡丹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牡丹的物种分类牡丹根据花型和花色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种族:单瓣、半重瓣和重瓣。
其中,单瓣牡丹的花瓣仅由花瓣变为,外观简单而典雅;半重瓣牡丹的花瓣介于单瓣和重瓣之间,既有花瓣变为,也有萼片变为;重瓣牡丹的花瓣多为缩小的雄蕊和花瓣变为,花型丰满而华丽。
此外,根据花径和开花时间的不同,牡丹还可以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三个类型。
早熟牡丹的花径较小,开花时间较早;中熟牡丹的花径较中等,开花时间较中期;晚熟牡丹的花径较大,开花时间较晚。
3. 牡丹的生态特征牡丹喜欢阳光充足、湿润的环境,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应性较强。
它繁殖方式多样,既可以通过种子繁殖,也可以通过分根繁殖。
牡丹的花期通常在春季,花朵鲜艳美丽,具有浓郁的芳香味,能够吸引很多昆虫来传粉。
在牡丹的生态系统中,牠们被认为是重要的花卉资源,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积极的影响。
其根系能够稳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并具有净化空气的效果。
4. 牡丹的栽培技术牡丹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址、育苗、定植、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选址是牡丹栽培的第一步,牡丹一般喜欢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的环境。
因此,在选址时,应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并且注意土壤的排水情况。
育苗是牡丹栽培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播种或插花枝的方式进行。
播种时,应选择优质的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插花枝时,应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枝条,切割成适当长度,插入土壤中。
定植是指将牡丹苗移植到固定地点的过程。
定植时,应注意保护牡丹的根系,确保根系完整。
黄牡丹花粉和植株形态性状关联性的研究

tlru t r c a , uua — tua ,cas t u t, ecl eadf o t; 2 o e nt r di P (29 4 .7 u cle e u t rgl eri lt or ri le r ua r le ( )p Hnl g lai 3 .4— 88  ̄ a — tl e i te c e e ec a i t tn o a e e lv e n )adE 2 .7—2 .0 n ( 15 97 ) n hm  ̄ t d e nes n c ti pl x ,e ut i xsadrt fPa dE ,ad t e e s i r c i i a n o a ai q a r lai n a oo . s fe g fn i r s oa i n
eouo ls ugdb ol a o d g a e eav cdca c r o l s m t s f e l dcl ,Hr r t, vltnr e de ypl n ri m  ̄h oyt t y8 da e r t s e o t a x / o a s i u j eg n h t h r n h a e a a mto p a a f n y o bc
S u n c r ea i n b t e l n r o o y a t dy o o r l to e we n po l mo ph l g nd e m o p l g c lc r c e s o e ni l t a r ho o i a ha a t r fPa o a u e
与花瓣数量 、 宿存花萼和苞片数量呈显著相关 。依据花粉 外壁纹饰 的演化规律可 推测 , 花瓣 数少 、 宿存萼 片少 , 片数 多、 苞
叶长宽 比越大、 叶长柄 比越小应是植株较进化的特征。 关键词 :黄牡丹 ;花粉形态 ;表形性状 ;相关性
牡丹远缘杂交新品种及其亲本的花粉形态比较研究

文章编 号 :0 6 0 6 ( 0 2)1 0 0 — 5 10 — 9 0 2 1 0 — 0 1 0
牡丹远缘杂交新 品种及其亲本 的花粉形态 比较研 究
何丽 霞, 李 睿 , 成 娟 , 张延 东 , 张 莉 , 李建 强
( 甘肃 省林 业科 学技术 推广 总站 , 甘肃 兰 州 704 ) 3 06 摘要 : 采用光 学显微镜 及 扫描 电子 显微镜 的观察 , 4个牡丹 亚组 间远 缘杂 交新 品种及其 亲本 的花粉 形 对 态进 行 比较研 究 。结果表 明: 当杂 交种 的遗传 组成发 生 变化 时 , 其花 粉形 态及 外壁 纹饰 类型 必然有 一定 的改 变 , 杂 交后代 中出现 的外壁 纹饰 类 型 与双 亲所具 有 的类 型并无 相 关性 , 察 的 4个 杂 交种 中除 ‘ 阳 ’ , 但 观 夕 外
P l nMo p oo yo w rei o sa t b iiaina d ol r h lg nNe Vait f tn rdz t n e s Di Hy 0
t i r nt n Pe n her Pa e si o y
HE L— i, I iCHE ixa L , Ru NG u n Z J a , HANG Ya - o gZ n d n ,HANG L ,L in qa g i I a - in J
w r u ua , uua -ei l e rg l e wd e c l e N t nycnetr r i o o i l r codn eerg l e rglt r c a , uua - i rt ua . o o l o j ueo g f rc t eacrigt t e tu t t e i t c i n h tuu o
6种野牡丹属植物叶片表面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研究

文章编号 : 1 0 0 1— 3 8 9 X( 2 0 1 3 ) 0 2一 O 1 0 6— 0 7
Le a f s ur f a c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6 s p e c i e s o f Me l a s t o ma L. a n d t he i r t a x o no mi c s i g n i ic f a n c e
叶片上 、 下 表 面 均有 表皮 毛 ; 野 牡 丹 和 多 花 野 牡丹 下 表 面 中 脉 上 均 有 锥 形 和 鳞 片 形 2种 形 态 的 表 皮 毛 , 不 同 之 处 在 于 野 牡
丹为长锥形 , 多花野牡丹 则为短锥 形 ; 细叶野牡丹和毛慈中脉上的表皮毛均为锥形 , 但细 叶野牡丹表皮 毛基 部后延 , 毛惹则 不后延 ; 展毛野牡丹中脉上的表皮 毛为长鳞 片形 。通过 聚类分 析发现 细叶野牡 丹、 展 毛野牡丹 、 多 花野牡丹 三者 的亲缘关 系较近 , 聚为一类 ; 野牡丹 、 毛慈和地惹则与其亲缘关 系都 比较远 , 各 自聚为一类 。结 合花期 观察结果 , 推 断野牡丹 和多花
野牡丹 为 2个不 同种 , 该结果 与《 中 国植物志》 中文版基本一致 , 由此表 明野牡丹属植物 叶表 面特征 可为本属植 物的分类与
鉴 别 提 供依 据 。 关键词 : 野 牡 丹 属 ;叶 表 面特 征 ; 扫描电镜 ; 分 类
中图分类号 : 7 9 3 . 9
文献标识码 : A
CHE N J i n — l i a o,L AN S i — r e n,W U S h a — s h a ,HA O Ya n g,W U Ha i — t h e n,P E NG Do n g — h u i
中国野牡丹属植物系统分类研究

中国野牡丹属植物系统分类研究野牡丹属(Melastoma Linn.)是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的一个属。
前人研究认为,中国野牡丹属植物有9个种。
而在最近出版的《Flora of China》中,则只承认5个种,对该属植物进行了如下处理:将紫毛野牡丹(M. penicillatum Naud.)归并为毛菍(M. sanguineum Sims);枝毛野牡丹(M. dendrisetosum C. Chen)被作为毛菍的异名,不被承认为一个种;将展毛野牡丹(M normale D. Don)和多花野牡丹(M. affine D. Don)归并为野牡丹(Mmalabathricum)。
本研究针对中国原产野牡丹属植物分类学上存在的争议,采用分子系统学手段,结合该属植物形态方面的特征,对我国原产的野牡丹属植物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探讨。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野牡丹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中:成功筛选出了21段目的序列的23对引物,并对引物的退火温度进行了优化;采用正交设计优化了PCR扩增反应体系;采用优化后的PCR反应条件,成功扩增了21段基因序列,通过序列分析,采用信息位点相对较多的cpDNA的ndhF序列、mtDNA的matR序列和nrDNA的ETS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 MP),以及贝叶斯分析(Bayesian Inference, BI)构建了分子系统树。
结果表明,整个野牡丹属植物形成一支,为单系类群;目前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可以解决野牡丹科属间的系统关系;野牡丹属植物中,地菍(M. dodecandrum Lour.)可以形成单独的一支,与其余野牡丹属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远;细叶野牡丹(M. intermedium Dunn)形成单独的一支,与野牡丹属其余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远。
2.形态特征上:紫毛野牡丹、毛菍和枝毛野牡丹在花、被毛、果实和枝叶等形态特征上有明显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Pollen grain morp hology of Sect . M outan Subsect V agi natae was examined under SEM and t he indexes of t ree peony pollen grain morphology are set up . The pollen grain morphol2 ogy of Sect . M outa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and it s evolution t rend is : foreolate →reticulate →coarse reticulate. The relationship of t he evolution t rends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s also discussed. The taxonomic position of P. yananensis is discussed preliminarily by means of cluster analysis based on pollen grain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t ree peony ,pollen grain morphology ,evolution ,taxonomy
本文未进行超微结构的观察 ,席以珍对芍药 ( P. lactif lora) 和牡丹的观察结果表明 ,芍药 属植物花粉粒为覆盖层 - 柱状层结构[6 ] . 根据 J W Walker 的描述“假如在覆盖层缺乏穿孔的 话 ,就是具覆盖层无穿孔 ;假如有小的覆盖层穿孔的话 ,就是具覆盖层穿孔. 如果覆盖层存在这 样的情况 :它们的直径比它们之间的花粉壁宽度要大 ,结果产生了开放的网 ,具这种外壁结构 的花粉被描述为具半覆盖层 ……假如不存在覆盖层 ,而只具游离的 、暴露的柱状层 (或它们的 同源物) 作为外壁存在的话 ,那么 ,这种花粉就被认为是无覆盖层的”. Walker 同时指出 “: 代表 被子植物主要进化趋势从无结构层到覆盖层2无穿孔到覆盖层2穿孔到半覆盖层到无覆盖层的 外壁次序”. [7 ]
a 湖北省神 农架林区 b 甘肃省马衔山
洛阳牡丹研 究所引种圃
湖北省神 农架林区
四川省马 尔康地区
陕西省延安 市万花山
湖北省神 农架林区
1. 2 方 法 从含苞欲放的花蕾上取花药 ,或于开花前套袋 ,待花朵开放后取花药 ,置于硫酸纸袋中 ,经
常规扫描电镜制样 , IB 离子溅射仪喷金 , S2450 扫描电镜观察 ,选取有代表性的视野 ,分别在 300 ×、2 000 ×及 5 000 ×下观察群体 、个体形态及局部纹饰 ,并照相.
表 3 各供试材料的主要形态特征 TABL E 3 The mai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material
叶形 小叶数
顶生小叶 分裂状态
小叶形 小叶具 花瓣基 花盘 花盘 红晕否 部特征 颜色 状态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1期
袁涛等 :几个牡丹野生种的花粉形态及其演化 、分类的探讨
19
丹 、卵叶牡丹及杨山牡丹中可见网脊略呈弧形. 除四川牡丹外 ,其它各供试材料的网脊较光滑 、 平坦 ,其上分布有更细小的穿孔或浅穴.
牡丹 ( Paeonia suf f ruticosa Andr. ) 为我国特有的观赏植物种质资源 ,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 的“热点”,但涉及该属花粉形态的研究却大多局限于同属草本组的芍药[1~5 ] . 80 年代席以珍 报道了牡丹 、紫斑牡丹 ( P. rockii) 、野牡丹 ( P. delav ayi) 和四川牡丹 ( P. decom posita) 的花粉 形态[6 ] . 近几年 ,一些野生种陆续被发现或重新定名 ,争议也较多 ,而对它们的花粉形态尚未见 公开报道. 基于此 ,本文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卵叶牡丹 ( P. qi ui) 、矮牡丹 ( P. spontanea) 、杨山 牡丹 ( P. ostii) 、两个不同产地的紫斑牡丹 、延安牡丹 ( P. yananensis) 及一个未知野生类型 (暂 称‘神农架牡丹’) 的花粉形态 ,以期为牡丹园艺品种的起源 、演化研究提供孢粉学证据.
从外壁纹饰看 ,各供试材料均属覆盖层穿孔类型 ,穿孔径在种之间变化较大. 如果将穿孔 径与穿孔间外壁的宽度 (脊宽度) 之比作为参数 ,卵叶牡丹和稷山牡丹分别为小穴状和穴状纹 饰 ,杨山牡丹 、延安牡丹和‘神农架牡丹’为网状纹饰 ,四川牡丹和紫斑牡丹为粗网状纹饰. 穿孔 呈圆形 、近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 ,个别材料外壁的穿孔中可见颗粒状的花粉素沉积. 外壁穿孔 的直径均从赤道轴所在的中心区域向两极递增 ,到两极附近逐渐减小直至穿孔消失. 在稷山牡
3 分析与讨论
3. 1 花粉形态指标的建立 有花植物的花粉形态因稳定性 、保守性和可靠性而在植物分类 、系统发育 、起源与演化等
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为准确地描述牡丹的花粉形态 ,将表 2 中穿孔直径 、单位面积上穿孔数 、 单位面积上穿孔面积百分比 、赤道轴上穿孔数 、脊宽度 、穿孔直径与脊宽度比共 6 个数量性状 分别运用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对不同产地的紫斑牡丹取平均值) ,结果表明它们在 各供试材料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计算过程略) . 因此 ,将这 6 个性状作为扫描电镜下牡丹花粉形 态描述和鉴定的量化指标. 其中 ,穿孔直径 、穿孔直径与脊宽度比是影响牡丹花粉外壁纹饰的 重要指标. 3. 2 牡丹花粉外壁纹饰演化途径的探讨
Pollen Morphology of Several Tree Peony Wild Species and Discussion on Its Evolution and Taxonomy
Yuan Tao Wang Lianying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Beijing For. Univ. ,100083 ,P. R. China)
摘要 该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革质花盘亚组 ( Sect. Moutan Subsect V aginatae Stern. ) 5 个野生种的花粉形态 ,初步建立了牡丹花粉形态的量化指标. 花粉外壁纹饰可划分为 4 个类 型 ,其演化途径是小穴状纹饰 →穴状纹饰 →网状纹饰 →粗网状纹饰. 同时探讨了这一途径与形态演 化的相互关系 ,并通过聚类分析讨论了各个种的相互关系及延安牡丹 ( P. yananesis) 的分类地位. 关键词 牡丹 ,花粉形态 ,演化 ,分类 中图分类号 S685. 11
第 21 卷 第 1 期 1999 年 1 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J OU RNAL OF B EIJ IN G FORESTR Y UN IV ERSIT Y
Vol. 21 , No. 1 Jan. ,1999
几个牡丹野生种的花粉形态及其演化 、分类的探讨 3
袁 涛 王莲英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100083 ,北京 ;第一作者女 ,30 岁 ,博士)
1998204220 收稿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9270497)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8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为探讨上述演化趋势与形态性状的关系 ,将各个材料的主要形态特征列于表 3. 由表 3 可见 ,在形态上最突出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叶形 、顶生小叶形 、小叶数目以及花瓣基 部特征的差异 ,为清楚地表明这一点 ,可参考图 1.
从图 1 可见 ,尽管叶形各异 ,但三出复叶这一基本特征未变. 小叶从宽到窄 ,从少到多 ,按 全缘或近全缘 →三浅裂或三深裂 ,裂片再浅裂 →全裂 →新小叶这样的途径 ,由简到繁 ,叶形从 二回三出增至三回三出. 作者认为 ,在野生牡丹的演化过程中 ,在基本叶形保持不变的前提下 , 小叶的演化很可能是从全缘 (合生) 到分裂 (分生) 的方向进行的 ,形态学性状与外壁纹饰的演 化规律基本一致.
第 21 卷
1 材料和方法
1. 1 材料的来源和产地 (见表 1)
表 1 材料的来源和产地 TABL E 1 The sources and original places of materials
材料
矮牡丹
紫斑牡丹
杨山牡丹 卵叶牡丹 四川牡丹
延安牡丹 ‘神农架牡丹’
来源和产地
山西省稷山 县国有林场 桥沟玉皇顶
0. 62
114
34. 2
10
0. 48
1. 29 网状
平截形
紫斑牡丹 a
0. 76
108
紫斑牡丹 b
1. 06
61
43. 1 38. 2
13
0. 46
1. 92 粗网状 圆尖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