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研究

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研究

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探讨其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价值。

梁漱溟,作为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农民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本文将从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实践应用以及历史地位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的解读和评价。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梁漱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阐述农民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

我们将对农民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进行概括,包括其对农民教育的认识、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等方面的观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概述,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分别就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特点、实践应用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通过深入分析和评价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我们希望能够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梁漱溟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深深植根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值社会动荡、民族危机深重之际。

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这种社会现实促使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并寻求拯救民族危亡的途径。

梁漱溟自幼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对农民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

他在求学过程中,接触到西方的社会学、哲学思想,开始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反思,并试图将中西方思想相结合,为中国的现代化寻找一条新的道路。

同时,梁漱溟也受到当时中国知识界对农民问题的关注和研究的影响。

他认识到,农民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涉及文化、教育、政治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

因此,他开始深入思考如何通过教育来改造农民,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进而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梁漱溟的农民教育思想逐渐形成。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启发农民的自觉性和创造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农村社会的改革和建设。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学术界的一位著名人物,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开拓者和传承者,更是乡村建设运动的领袖之一。

梁漱溟一直强调农村的重要性,认为乡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同时他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也蕴含着深厚的教育思想。

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即以培养品德高尚、有道德风范的人才为目标。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具有现实的启示,要求人们尽可能地追求中庸之道,以达到强健体魄、崇尚道德、崇拜学问及博爱平等等良好的人生境界。

因此,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他强调乡村教育的实际意义在于培养乡村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民主法制意识、生产劳动意识、人文底蕴和道德风范等等。

他认为,只有做到了这些方面,乡村建设运动才真正具备实际意义和生产力的提高。

二、实行以农业劳动为基础的教育改革梁漱溟认为,农村青年的第一职责就是从事劳动,从小养成劳动者的素质和工作习惯,因此,实行以农业劳动为基础的教育改革是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他主张农民不光要学习基本文化知识,还要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技能,培养综合素质。

同时,梁漱溟以“劳动改造人”的教育方针建议,农村学生还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实践,了解农业生产工作技术、管理技能及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培养包容性、以及各方面的生产力,达到以劳动为主的教育思想。

三、强调顺应当代世界的教育现实梁漱溟认为,乡村教育必须顺应当代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适时引进高科技教育资源,创新的方式提高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

他主张高校院校派遣优秀教师到农村去进行社会实践,学生也可以走出校门到城市进行实践学习,接触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技术科学。

综上所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涵盖的教育思想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实行以农业劳动为基础的教育改革,同时强调顺应当代世界的教育现实。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摘要】梁漱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他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重要思想。

他强调了教育在乡村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倡对农村教育进行改革,并主张注重乡村师资培养。

梁漱溟也强调了农村教育与乡村发展之间密切的关系,指出了乡村教育现代化的路径。

这些思想对今日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启示,也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深入学习和理解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对于今日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梁漱溟、乡村建设、教育思想、教育改革、师资培养、乡村发展、现代化路径、实践意义、乡村振兴、教育理念。

1. 引言1.1 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简介梁漱溟(1893-1987),中国现代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乡村建设的先驱”。

梁漱溟自幼家境贫困,经历困苦生活,深知乡村教育的重要性。

他在20世纪初开始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梁漱溟注重培养乡村教师队伍,提倡以“乡土、乡村、农民”为教育基本点,积极推动乡村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

他强调农村教育要与乡村发展相结合,倡导教育与生产融合,培养适应乡村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梁漱溟还提出了乡村教育的现代化路径,主张将农村学校打造成现代化教育基地,促进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

在当今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的理念可以为当前乡村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将会在未来的乡村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 正文2.1 梁漱溟对乡村建设中的教育重要性思考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中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他指出,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梁漱溟强调,乡村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乡村人才,并传承乡土文化,激发乡村居民的自信和自豪感。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在乡村建设运动中,他提出了一系列与教育相关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的乡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梁漱溟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和教育成果等方面,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一、梁漱溟的教育理念梁漱溟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注重实践、尊重个性、强调道德修养和培养全面人才。

他认为,教育应当紧密结合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之具备丰富的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

梁漱溟强调教育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之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梁漱溟强调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道德修养和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主张教育应当是人格的培养、道德的培养、而不是技能的培养。

梁漱溟提出了“立德为先、兼济天下”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德育为主、以学育为辅、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这些教育理念贯穿于梁漱溟对乡村建设运动的教育实践中。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提出了一系列贴近实际的教育实践方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

梁漱溟强调注重农民的教育,提出了“以农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将农村教育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倡导将农村教育融入到农村生产、生活中去,培养农民的劳动精神和创造力。

梁漱溟提出了“劳动教育”的新理念,主张学校应当将劳动纳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使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劳动。

梁漱溟还提出了以“乡村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方案,主张在农村地区建立多种类型的乡村学校,推动农村教育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素质。

在梁漱溟的倡导下,乡村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

梁漱溟的教育实践促进了农村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知识,更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了自己的劳动意识和创新意识,成为了有追求、有能力的青年一代。

浅论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

浅论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
21 0 2年 第 3期 ( 第 22期 ) 总 4
世 纪桥
No 3, 01 . 2 2
Sii i h a JQ o

( e ea N .4 ) G nrl o 22
浅 论 梁 漱 溟 的 教 育 思 想 及 当代 启 示
周 如 川
( 华南 师 范大 学 政 治 与行 政 学 院 , 东 广 州 广 5 03 ) 16 1
希 望 的。 ”
( ) 法、 四 教 学法 教法 上先 生反 对强 制 灌输 的方 式 , 倡 启 发 式 教学 , 提 的知 识 , 这就 决定 了教 育宜 放长远 而 至 于终 身 。先 生提 倡 注 重学 生个 人 兴 趣 的 培 养 , 据 其 不 同爱 好 进 行 诱 导 启 根 学 校 教 育延 长 至 终 身教 育 的原 因有 三 : 一 , 代生 活 日 第 现 发 , 成为 有主见 之人 。学法 上先 生 强调 学 习知 识不 是 使其 益繁 复 , 人生所 需要 学 习者 , 以倍增 , 非集 中童 年一 般 以学理论 究 的方 式 , 是 以生 命 体验 的方 式 , 重 在 实 践 随 卒 而 注 所 得尽 学 , 由此 而教 育延 及 成年之 趋势 , 见 重迫 。第 二 , 中学习 ; 要重 视 自学 , 日 再有 因为 “ 经 自己求 得 来 者 , 才 必 方
端凝 严肃 的神气 对儿 童或少 年人 … …先 父认 为 好 的 , 明 便
示 或暗 示鼓励 。他 不 同意 的, 我 晓得 他 不 同意 而 止 , 让 却 从 不干 涉 。梁 培恕说 :我们受 到 的可能 是最 自由的教 育 。 ” “ 拥 有 了别 人没有 的 最大 的 自主权 。再 有先 生 也 不 赞 成体 ” 罚 儿童 , 他说 :赏罚 是利 用人计 较算 账的 心理 而支 配 他 的 “ 动作, 便使情 志 不得 活动 , 害本 能 的发挥 .' ・ 赏罚 妨 . 因为 … 而 去为 善或不作 恶 的小 孩 , 以为根 本 不 可 教 的 ; 我 能够 反 抗 赏罚 的 , 其本 能力量 很强 , 受外 面 的搅 乱 , 是很 有 是 不 倒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梁漱溟(1893-1988),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伦理本位”思想被认为是对传统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并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梁漱溟的思想背景、伦理本位的内涵和实践等方面对其思想进行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应该从儒家传统思想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在中国传统儒学中,“仁”的观念是至高无上的价值取向,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而梁漱溟认为,“仁”应该是人类伦理思考的本位,是人类行为的准则。

他强调个体的内在准则和价值目标,提倡将伦理问题置于个体自身的身份和价值立场上进行讨论,因此被称为“伦理本位”的思想。

具体来说,伦理本位即以人的伦理需求和价值体现为出发点,让道德成为人生发展和社会行为的基准。

梁漱溟认为,伦理本位是指人的伦理需求和价值应该放在首位,而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道德规范和习俗的奉行。

他认为,伦理需求是人类自身特有的需求,包括自我实现、尊严感和幸福感等,而这些需求应该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

换句话说,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应该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参照,而不仅仅是一种道德的要求和规范。

梁漱溟认为,伦理本位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必然需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传统的社会规范和伦理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个人行为的指导作用。

需要找到一种新的伦理思考方式,以满足现代人的伦理需求和价值追求。

梁漱溟提出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义”的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有权拥有自己的伦理主张和行为准则,但同时也需要对社会的共同利益和道德规范负起责任。

他主张以个体的尊严和幸福为出发点,通过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共同进步。

实践是伦理本位思想的关键要素。

梁漱溟认为伦理本位思想没有现实的具体实践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实际行动中才能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

他主张通过道德教育和实践,培养和发展人们的伦理素质,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真正地体验到伦理价值的实际意义。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一、梁漱溟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从清朝末年到中华民国成立初年,中华民族经历了一场生死浩劫。

中国出现很多有识之士试图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最终都归于失败,这些努力的失败,已经表明中国的社会危机,单纯的通过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无法解决的。

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与之相对立是民族自救运动。

从世界来看主要是教育改革运动。

随着新的教育思想的传入,必定会引起中国有识之士的反思,于是在中国出现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梁漱溟也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一系列问题,鉴于当时中国教育体制实际存在的弊端,梁漱溟开始了对教育改革的探索,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是在乡村,中国的文化是以乡村为本,另开创出一个新文化,或者说“开创新文化,救活旧农村。

”二、梁漱溟教育思想的主张(一)取西方之精华,补中国之欠缺经过对东西文化异同的研究,梁漱溟发现西方文化有许多优点,他说:“现在我们办学校是仿自西洋,所有讲的这许多功课都是几十年前中国所没有的,全部曾以此教人的;而中国书上那些道理也仿佛为西洋人教育所不提及。

此两方教育各有其偏重之点是很明显的,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着在情意的一边例如孝悌支教;西洋人的教育偏着在知识的一边,例如自然科学之教。

”[2]经过一番比较之后,梁漱溟并不像许多人对东西教育认识的那样,认为西方教育重知识就好,中国教育重情意就不好,他认为东西教育各有长短:“盖西洋教育着意生活的工具,中国教育着意生活本身,各有所得,各有所失也。

”[3]既然西方文化有优点,东方文化有缺点,二者就应该优势互补。

(二)从乡村工入手,进行民众教育乡村群众在我国占有很大的比重,梁漱溟在认识到中国教育出现的问题后,他认为要想解决教育问题必须首相关注乡村。

他说:“进行乡村建设工作,我头脑中所设想的有两个要点,因为从我的眼光看,中国有两大缺陷。

中国农民散漫几乎到了自生自灭的程度。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梁漱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位杰出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乡村建设运动中,梁漱溟提出了一系列与农村教育息息相关的教育思想,并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漱溟提出了“以农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农村教育要以农业为主导,以农民为中心,以培养农村劳动力为目标,通过教育的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力。

梁漱溟提出的“以农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强调了农村教育与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密切关系。

梁漱溟强调农村教育应以实用为导向。

他认为农村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技能和实际运用能力,而不是为了追求学术知识的多寡。

梁漱溟主张将农村教育与生产结合起来,将实践教学作为农村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梁漱溟强调农村教育应培养农民的综合素质。

他认为农民不仅要具备实际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梁漱溟主张在农村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艺术修养,提高农村学生的全面素质。

梁漱溟还强调对农村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他认为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应该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梁漱溟主张通过培训、交流和研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农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农村教育应以实用为导向,培养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及重视对农村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这些教育思想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1. 引言1.1 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背景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严重,农民普遍缺乏基本的教育和文化素养。

梁漱溟意识到,要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基础教育状况。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帮助农民摆脱贫困,实现乡村的振兴。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

他提倡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梁漱溟坚信,只有让农民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才能真正地了解自身权利和责任,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推动乡村的发展。

梁漱溟的思想在当时被广泛传播和实践,为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乡村建设运动奠定了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基础,对中国农村社会的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梁漱溟教育思想的重要性梁漱溟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在乡村建设运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梁漱溟对乡村建设和农村教育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他认为,乡村是国家的根基,农民是民族的基础,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

梁漱溟教育思想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乡村人才。

他提倡“以农为本、以农育人”,主张发展乡村教育,培养农村人才,为农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他认为,农民是国家的根本,培养农村人才是乡村建设的根本所在,只有加强农村教育,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强调农村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只有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才能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梁漱溟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在于为乡村建设运动中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为促进农村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理念和实践对当代乡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教育改革和乡村振兴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2. 正文2.1 梁漱溟关于乡村建设的主张梁漱溟对乡村建设的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他认为乡村建设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乡村的兴盛和国家的繁荣密切相关。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现代影响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现代影响梁漱溟一生都在思考“人生问题”和“中国问题”,他一生真实的写照是为中国寻找出路奋斗终身。

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的梁漱溟,身上一直带着之中悲天悯人的圣人气息,在日常生活中,他表里如一,处处表现出一个传统儒学所强调的“圣人”风骨;在做学问方面,他继承了先前的圣人学说,同时又为之后做学问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全新了视角,总体来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是中国传统文化承前启后的中流砥柱,被美国学者艾恺称作“最后的儒家”。

(一)为往圣继绝学:继承和发展了儒学思想梁漱溟的生命哲学思想主要是受到孔子的“仁学”思想、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和泰州学派王艮的“良知”思想影响。

首先梁漱溟认为孔子的人生哲学就是“以生活为对,为好的态度”,再说简单一点,即“生生之谓易”。

他认为“生”字是孔子最为重要的一个观念,而这种观念表现在社会中,就是“仁”,而“近仁”的要求就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道德。

虽然孔子没有明白说出“性善”的思想,但曾提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说法,这里的性相近的意思是人的品性原来都差不多,但这个差不多的品性就是善,只不过由于后来的习惯才有所偏差。

由此梁漱溟认为,孔子的“仁”具有内在性,它是人的一种直觉,是人类的本能,“敏锐的直觉,就是孔子所谓仁”。

其次,“梁漱溟认同并以陆王心学来诠释和提倡孔子的人生哲学,从其思想文化演化的趋势来说,这无疑是晚清陆王心学复兴的继续”。

梁漱溟认为陆王心学把孔子的人生哲学重新地提炼了出来,但却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他觉得王守仁过于墨守成规,把孔子的思想变成了教条,没有创新,并没有给儒学的思想赋予前人未提及之处。

从这时开始,梁漱溟开始把孔子的思想变成了自己的思想,把孔子的儒学开始向自己的儒学开始转变。

最后,宋明之后,梁漱溟认为有一个学派的思想和自己产生了心灵上的契合,可以更好地贯彻孔子哲学,这就是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的创始人是王艮,虽然学于王守仁,但是却和其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 的启发 意 义。
பைடு நூலகம்
[ 关键 词]梁漱 溟 ; 育思 想 ; 实意 义 教 现 [ 中图分 类号]G4 — 0 [ t 0 9 s 献标 识码 ] [ 章编 号 " 6 3 9 7 (0 8 0 ~ 0 9 A t s ] 7 — 4 7 2 0 ) 1 0 0— 0 1 3
作为 2 0世纪 “ 中国最后 的大儒 ” 梁漱 溟先 生 不仅 学 中设 有 男 子 部 、 女 部 供 成 人 学 习 。 人 教 育 的 内 , 妇 成 是思 想家 和社会 活动 家 , 而且 是著 名 的教育 家 。 1 1 容 , 从 97 识字 之外 , 其 抓 精神 陶冶 和 生 产技 能 教 育 、 作 尤 合 良种 引进 和种植 、 饲养 等 , 得一 定成 效 。 取 年 到北京 大学任 教 , 1 3 到 9 7年 由于抗 日战争 全 面爆 发 社组 织 , 3 社 会教 育 。 . 而解 散 山东 乡村 建设研 究 院 , 把 一生 中 2 他 0年 的宝 贵 梁漱 溟所 说 的社 会 教 育 , 现 在 的话 说 就 是 职 业 用 时 间献 给教 育 事业 , 过 对 中国教 育 问 题 的思 考 与 探 经 在 索 , 成 了独具特 色 的教 育思 想 。 漱溟 教 育 思想 具 有 教育 和 终 身学 习 。 对 中 国文 化 和 教育 问题 经 过 一 番 形 梁 苦苦 探索 之后 , 漱 溟提 出三 个 “ 本 见 地 ” 即 : 校 梁 根 , 学 重要 的现实 意义 。 教育 和 社会 教 育 不 可 分 ; 育 宜 放 长及 于成 人 乃 至 终 教 梁 漱 溟 教 育 思 想 的 内 容 与 特 点 身; 教育应 发挥 改造社 会 的能 动作 用 。 因此 他提 出社会 本位 的教 育系统 , 这一 教 育系 统基 本 按行 政 区划设 学 , 梁漱 溟 的教育 思想涵 盖 了乡 村教 育 、 人 教育 、 成 职 分 国学 、 省学 、 学 、 县 区学 、 乡学 等 。 这个 教 育 系统 中 , 在 业 教育 、 身学 习等 丰 富 内容 , 终 是一 个 完 整 的体 系 。 成 国学 、 省学着 重学 术研 究 ; 学 、 学 着重 人 才 培养 ; 省 县 区 人 教育 和 职 业教 育 等 内容 围绕 着 乡 村教 育 展 开 , 都 学 、 又 乡学 以社 会教 育为 主 ; 国学 、 省学 以学校 教 育 为 主 , 服 务 于梁 漱 溟先 生 的乡 村建 设 运 动 。 漱 溟 具 有 深 厚 学 校 教育 和 社 会 教育 结 合 。 漱 溟认 为 社 会 本 位 的教 梁 梁 的传 统文 化功底 , 重精神 陶 冶 , 倡 社 会 实效 是 其教 育 系统 可 以纠 正学 校 教 育 脱 离社 会 的弊 病 , 以使 农 注 提 可 育 思想 的 主要 特 点 , 有 这 些 都 反 映 了一 代 大儒 对 国 业 教育 与农业 社会 、 所 职业 教 育与 职 业社 会 并 进 , 不是 而 家命 运 和社会 问题 的深深关 切 。 偏 离社 会 改造 的 目标 去 发 展农 业 教 育 和 职 业教 育 。 总 ( ) 漱溟 教育思 想 的内容 一 梁 之 , 认 为 社会 本位 的教 育 系 统是 适 合 中 国国情 的唯 他 1 乡 村教 育 . 的 一 副 良药 。 在梁漱 溟看来 , 谓文 化 , 所 就是 一 个社 会 过 日子 的 ( ) 漱溟 教育 思想 的特点 二 梁 方法 。 历史 上 , 国一 度 处 于独 尊 地 位 , 围邻 国没 有 中 周 1 注 重精 神陶冶 . 可 以做 中国文化 的敌手 。 但是 近 代 以来 , 中西 文化 相 遇 梁漱 溟认 为精 神 陶 冶 比知 识 技 能 教 育 更 重 要 。 因 之后 , 中国 文 化 相 形 见 绌 , 得 不 改 变 自己而 学 习西 为 中 国近 百 年 的乡 村 破坏 不 仅 造 成 了 物质 破 产 , 不 而且 洋 ,但 结 果 学 习西 洋 没 有 成功 , 而 把 自己的 老 文 化 造成 了精神 破产 , “ 反 而他 所从 事 的 乡村 建设 , 是要 谋 求 文 破坏 了 , 乡 村破 坏 了 。 把 老文 化 破 坏殆 尽 , 新 文 化 未 化改 造 和 民族 复 兴 , 而 因而 一 定 要使 乡村 的人 在 精 神 上 能建立 , 在此 青黄 不接前 后无 归 的过 渡 时期 , 陷入 混 复 活起来 , 遂 故在 乡农学 校 中都 有精 神 陶 冶 这一 科 目, 精 乱 状 态 。 _ ( 梁 漱 溟 把 中 国文 化 比 喻为 一 棵 大树 , 神 陶冶包括 三方 面 内容 : 即合 理 的人生 态 度 与修 养 的 ”1 ] “ 把 乡村 视 为 中 国文 化 有形 的根 , 中 国人 讲 的 真 有道 指 点 , 生 实 际 问 题 的 讨 论 ,及 对 中 国 历 史 的 分 把 人 理 的老 道 理视 为 中 国文 化无 形 的 根 。 且认 为 最要 紧 析 。L ‘ 。 并 '] , 的是 以乡 村 为 根 , 以老 道 理 为 根 , 创 出一 个 新 文 化 开 梁 漱溟 本 人 对 这 种 东 方 式 的情 操 修 持 是 很 提 倡 来 , 而开 出新 道路 , 从 救活 老 民族 。 便是 乡 村建 设 , 这 亦 的 , 他在 一 次讲话 中这 样 回忆 : 即乡 村 教 育 。 由此 可 见 , 漱 溟 非 常重 视 乡 村 文 化建 梁 天将 明未 明时 , 家起 来 后 在 月 台上 团 坐 , 大 设 , 认为, 他 挽救 了乡村 文 化也就是 挽救 了中 国。 疏 星残 月 , 悬 空 际 , 悠 山河 大 地 , 皆在 默 然 , 间 闻 更 鸡 唯 2 成人 教育 . 喔 喔作 啼 , 此情 此 景 , 易令 人 兴 起 , 别 的感 觉 心 地 最 特 梁 漱溟 特别 重视 成 人 教 育 。 认 为 中 国正 处 在 社 清 明 、 奋 、 寂 。 得 世人 都 在 睡梦 中 , 独 清 醒 , 他 兴 静 觉 我 益 会改造 时期 ,社 会改造 期之 教育 宜 着 重 于成 人 ” 因为 感 到 自身责 任 之大 。_ ( 黄克 剑 先 生 在 《 漱 溟 集 》 “ , ”3 J 梁 社 会改 造时期 “ 个社会 生 活企 图转 进 于一 新 方 式 , 整 大 序 言 —— 《 光烛 照下 的一 代 》中, 这种 情 操修 持 理 佛 将 多数成 人 虽 届 成人 , 对 于此 新 生 活方 式 所 需 之 习惯 解 为“ 中 国传 统 书 院 式 的 村 治学 院 或 乡村 建 设 研 究 而 取 能力则 方 为 未 成 熟 者 , 非 经 教 育 不 可 。 _ (∞ 因 此 院 , 势 ”2 n J 以师 生 伦 谊 为 精 神 纽 带 , 乏 宗 教 情 调 的精 神 陶 不 他 提 出“ 育 宜 放 长 及 于 成 人 乃 至 终 身 ”_ (∞ 的 观 炼 , 似 书 院学 子 的反省 之道 又 很 象 佛 门僧 徒 的修 禅 教 2n J 酷 ”[ 孙可见他 对 一代大 儒所 倡导 的“ 神 陶冶 ” ] 精 点, 特别 注重对 成人 的引 导和 教 育 。 漱 溟 在 山东 邹平 人定 。 3( 梁 等地 进行 乡村 建设试 验 时 , 实高 度 重视 成 人 教 育 , 确 村 的深 刻理 解 。 漱 溟注 重 精 神 陶 冶 的 目的是 启 发 大 家 梁
Sce e Ediin) inc to
梁 漱溟教 育 思想 及 其 现 实 意 义
李 玉伟
( 南 民族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 南 昆 明 6 0 2 ) 云 云 52 3
[ 摘 要]梁漱溟教 育思想是 一笔 宝贵 的精神 财 富。 文 阐述 这一 思想 的 内容 和特 点 , 本 分析 它 产生的社 会 背景和 理论基 础 , 并联 系现 实 , 出在新 的 历 史条件 下 , 提 梁漱 溟教 育 思想仍 然有 着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1 5 期
20 0 8年 3月


工 程



报 ( 社

学 版 )
Vo . 5 No 1 12 .
M a .2 8 r OO
J u n l o H e e Unv ri o E gn eig o r a f bi iest y f n ier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