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

合集下载

清诗概述48性灵说之袁枚

清诗概述48性灵说之袁枚

清诗概述48性灵说之袁枚清诗概述48——清史札记之四十四我楚狂人四、清诗流派184.性灵说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

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

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

性灵说可说是明代公安派的余绪,其代表人物袁枚,前文在“清代散文”中已经说过,这里先说袁枚的诗歌。

(1)袁枚与他的诗1袁枚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他主张的“性灵说”在当时独树一帜。

“性灵说”对流行于当时诗坛的各种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和扫荡,一改清诗风貌,影响深远。

袁枚所标举的“性灵说”诗论以情为本,主张“诗写性情”,即从诗歌的创作内容出发,要求诗歌创作主体抒发真情实感,以真情去充盈诗作的内容。

这是其诗论的核心部分。

在他看来,诗人唯有抒发真情,才能体现出诗歌自身的抒情本质,才能表现出自然清新、生动活泼、风趣别致的艺术魅力。

他不仅把抒发真情作为采集和鉴赏诗歌的标准,而且以身作则,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一以贯之,创作出很多富有真情的诗文作品。

袁枚除了要求诗歌创作主体要抒发真实情感之外,还对诗人要具备一定的诗才天分道出了自己的见解。

袁枚认识到因为每个人的诗才禀赋各有所异,就会呈现出“笔性灵”和“笔性笨”的情况,于是就生发出禀赋灵性与创作灵感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诗才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他甚至用夸张、过分的语言把天分的作用提升到一个绝对的地位。

其实,袁枚在认识到“才”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同时,并没有否定学识的重要性。

他清晰地认识到每个人的性情各异,所以诗歌创作要情出于己,体现出“著我”的精神,强调“作诗,不可以无我”,激烈反对一切束缚诗歌抒发真情的制约因素,高呼“但须有我在,不可事剽窃”。

“性灵说”与袁枚小诗创作

“性灵说”与袁枚小诗创作

“性灵说”与袁枚小诗创作尚志会(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19)收稿日期:2019-09-19作者简介:尚志会(1995—),男,安徽阜阳人,南通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摘要:袁枚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诗人,同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他的诗学主张“性灵说”,即诗歌之美贵在直抒胸臆,贵在自然。

袁枚创作的小诗,具有形式小、选材小、立意新、情感真、语言平易、注重对细节的捕捉等特点。

袁枚小诗创作特点与其诗学理论相呼应,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其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对清代中后期诗坛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性灵说”;袁枚;小诗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18(2020)02-0078-04 袁枚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诗人,同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他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从科举及第到翰林编修,继而到地方任官与辞官归隐。

他在江宁随园度过了长达五十年的世俗生活,而这五十年为中国文学发展史造就了一位极具创作活力的文学家。

袁枚一生著述颇多,如《随园诗话》《随园食单》《子不语》。

他在《随园诗话》中力倡“性灵说”,其诗话采诗的标准亦为“性灵”。

“性灵”就是浓厚的情感和灵敏的感觉,即内在的灵感。

[1]这一理论是从诗歌创作的主观条件出发的,强调创作主体必须具有真情、个性、诗才三个要素。

一般,我们将袁枚诗歌中力主“性灵”的诗称为“性灵诗”。

《小仓山房诗集》是袁枚诗学理论主张的具体实践,也较为完备地展现了袁枚“性灵说”的理论主张。

袁枚的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小诗创作,这些小诗创作饶有谐趣,从形式到内容都较好地表现了他的“性灵”之学。

一、形式之小,重在性情 王英志先生编撰的《袁枚全集新编》收录袁枚诗四千四百余首,其中小诗占相当一部分,有些径直以“绝句”为诗题,如《山居绝句》《诗毕后再题一绝》《戏谢二十四绝句》《偶作五绝句》《偶作三绝句》《杂书三绝句》《牡丹花·别赠花三绝句》等,不胜枚举。

从《子不语》的审美意蕴看袁枚的“性灵说”

从《子不语》的审美意蕴看袁枚的“性灵说”

影 响不 及 同时期 的《 聊 斋 志异 》 和《 阅 微 草 堂笔 记 》 。 尤 其是 本书 在思 想 内涵 上 显 得 过 于 驳杂 , 缺乏 一 以 贯 之 的创 作 理念 , 辑 录意 味 较 重 。但 另 一方 面 , 《 子 不语》 所 蕴含 的 诗学 思 想 却 是 前两 作 所 无 。作 为 性 灵 派 的主将 , 袁枚 不仅 在诗 文 创 作 中 积极 践 行 自己 的文学 理论 , 在小 说创 作 中也 传 播 了 自己 的性 灵 说
主张。
性灵 说 可 以远 溯 到刘 勰 《 文心 雕 龙 》 和钟 嵘 《 诗
品》 中提及 的“ 性灵 ” , 其 理论核 心受 李贽 童心 说 的直


是朴非 拙 ・即 景成 趣 : 用语 平 实 , 格
接 影响 。这 一 诗 学 理 念 是 对 明 代 公 安 派 为 代 表 的 “ 独 抒性 灵 , 不 拘 格套 ” 的 诗 歌理 论 的发 展 。性 灵 说
Vo 1 . 1 2 , No . 3
Ma r . 2 0 1 4
从《 子不语 》 的审美意蕴 看袁枚的“ 性灵说”
于 真
( 西南 大学 文 学院 , 重庆

4 0 0 7 1 5 )
要: 袁枚作为清代性灵派的主将, 对 清 代 诗 风 产 生 了深 刻 的 影 响 。其 “ 性灵说” 与王士祯 “ 神韵说” 、 沈德潜“ 格调说” 、 翁 方 纲
诗学 理论 的运 用 。《 子 不语 》 叙 事 一气 呵成 , 一 方 面
思想倾 向都体现出袁枚 的诗学理念 。小说也直观地反映出袁枚 在诗文创作 中难 以呈现 的矛盾世界观 , 完善了其诗学体系。
关键词 : 袁枚 ; 性灵说 ; 审 美 意蕴 ; 《 子不语 》 ; 《 随园 诗 话 》

浅论袁枚的“性灵说”

浅论袁枚的“性灵说”

浅论袁枚“性灵说”“性灵说”是古代试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

清代袁枚的倡导最力。

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未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要直接抒发诗人的真实情感,是对人自然心声的流露。

基于源远流长得历史,袁枚的“性灵说”主要是在当时具体的社会政治条件和文艺思想斗争下的产物。

它是在李贽童心说的直接启发下产生的,反对对理学的束缚,批判当时文坛复古模拟风气。

从诗歌创作的主体出发,从真情、个性、诗才三个方面论证了诗人应率真地表达感情,表现个性,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破除雕章琢句、堆砌典故、以学问为诗。

关键词:性灵、真情、诗才、个性、反格调一.“性灵说”的渊源古典文论中首先采用“性灵”一词的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原道》中说:人之所以是“有心之器”,而不同于自然界的“无识之物”,即在于人是“性灵所钟”,有人的灵性。

《文心雕龙·序志》中说:“岁月飘忽,性灵不居”,亦是指人的心灵。

其后南朝钟嵘在其《诗品》中则直接以“性灵”论诗的本质。

他曾评论阮籍《咏怀》诗可以“陶性灵,发幽思。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基于此,他还提倡抒发感情的“直寻”、抨击“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等,这些都直影响了后来袁枚性灵说的核心内容。

唐代诗文中“性灵”一词更为普遍。

一是沿用南北朝“性灵”的含义,如皎然说:“真于情性,尚于作用”(《诗式》);二是对其的发展与开拓,如高适《答候少府》中“性灵出石象,风骨超常伦。

”等将“性灵”与“才”相联系。

宋代杨万里反对江西诗派剽袭模拟,“掉书袋”的习气,主张“风趣专写性灵”,推崇“天分”,对性灵说产生了很大影响,与后来袁枚的性灵说的内涵十分接近。

明代李贽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强调要用“赤子之心”作文,反对假人假事,认为“天下之至文”都是“童心”的体现,实质就是要表现“真性灵”,反对儒家礼义的约束。

同一时期的公安三袁反对明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的思想,提出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如袁宏道在《识张幼于箴铭后》中:“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而行,是谓真人。

性灵说

性灵说

‚然奇则其境必狭,而僻则务为不根以相胜,
故诗之道,至晚唐而益小‛

由于提倡性灵,要求作者有自己的个性,作品自然 就要有特殊的‚趣‛,指一种审美感受,审美趣味, 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 袁宏道的自然之趣,是从李贽童心说的思想基础上 发展而来的 李贽童心说之趣:指不同思想,情操,精神的人各 有不同之趣,最上乘是天真无邪的童子之趣,越是 不受理学污染,率性而为者越有趣。 袁宏道之趣:反映当时要求思想解放,个性自由的 新启蒙思潮,是一种积极意义的健康审美趣味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下) 《文心雕龙》 中国文学史(第四卷) 《古代文论名篇解读》



在文学创作上强调奇,但与一般的奇不同,并非 人为创造之奇,而是指符合人之性情,不模仿前 人而极其自然者为‚奇‛ 《答李元善》中说:‚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 要发人所不能发,字法句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 中流出,此真新奇也。‛ 这种新奇,就在于它不师法前人而师法自然,凭 心而出,此方为‚新奇‛之高格.
向来戎马志,辛苦为中华。
冯梦龙《山歌· 卷一》 又真当骚,真当骚,大门阁落里日多闩介两
三遭,小阿奴奴好像寺院里斋僧来个便有分,
我情郎好像撑船哥各人有路各人摇。
2、(1)早期学习古人格调,遵循古人的法式 ‚高古者格,宛亮者调‛。(《空同集》卷六 十二《驳何氏论文书》) ‚仆少壮时,振翮云路,尝周旋鵷鸾之末,谓 学不的古,苦心无益。又谓文必有法式,然后 中谐音度。如方圆之规矩,古人用之,非自作 之,实天生之也,今人法式古人,非法式古人 ,实物之自则也。当是时,笃行之士,翕然臻 向,弘治之间,古学遂兴。‛ 《与周子书》
不同: 袁枚:从‚真性情‛的主张出发,认为男女之
情也是一种真性情,所以诗歌可以表现而且必

袁枚《性灵说》

袁枚《性灵说》

古代文论袁枚与性灵说教师:马建智学生:李越专业:文新学院汉语言文学084班学号:200830401137袁枚与性灵说“性灵”一词是由“性”与“灵”两个字组成。

“性”的本意是人类本性,论语中有“人之初,性本善”;“性”也指人的性情,即人的秉性气质。

灵的本意甚多,与性灵美学相关的涵义有:人的主观精神:人的聪明灵活。

“性灵”一词出现较迟,不会早于南北朝时期。

首先采用“性灵”一词的文论著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

其中《原道》篇说:“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唯有人具有灵智的天性,才能产生文章。

后来南北朝的钟嵘、宋代的杨万里、明代的李赞、公安三袁等人都对“性灵”加以丰富与发展。

袁枚总结先人经验,吸收历代文学理论研究的精华,完善并进一步发展了性灵说。

使之成为“清代四派重要诗论中最有活力,也最有革新精神的一个诗派,在诗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1性灵说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当时文艺上反对复古模拟的风气而发的。

明代前、后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给文艺创作带来了严重的恶果,使诗文普遍陷入了模拟蹈袭的死胡同。

李贽在《童心说》中就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的问题,认为只要写出了“童心”即是好作品,这是对复古主义文艺思想的有力的抨击。

公安派正是进一步发挥了李贽这个思想,提出了一个“变”字,指出每个时代文学都有自己的特点,必须具有独创性,才是好作品。

性灵派的代表人物袁枚主要活动在清朝雍正,乾隆时期,这个时期,复古主义已不象明代那么猖獗。

前期乾隆有王士镇鼓吹神韵说, 片面倡导清远、冲淡、含蓄之作。

翁方纲推崇的肌理说刚刚出现,主张以考据为诗。

左右诗坛的主要是沈德潜标榜的格调说,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复古主义的风气。

这些诗学主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使清诗面临着僵化的危机。

为此, 袁枚独辟蹊径, 从历代诗歌理论中吸取关于诗歌吟咏情性、抒写性灵的观点,加以丰富发展, 再次树起性灵说大旗, 与上述诗学观相抗衡, 以开创诗坛的新局面。

天真自是一家言_袁枚_性灵_说简论

天真自是一家言_袁枚_性灵_说简论

探询主观性真理的意义叩问方向, 而且对个体心性和人的存 在的勘探, 抵达了理性不能照亮的“黑夜”。
参考文献; [1]赵 毅 衡 . 神 性 的 证 明 : 面 对 史 铁 生 . 开 放 时 代 , 2001 年 7月. [2]林 舟.生 命 的 摆 渡— ——中 国 当 代 作 家 访 谈 录.海 天 出 版 社, 1998年.第175页.
“笔 性 灵 ”不 仅 指 灵 犀 ( 天 分 ) , 还 指 灵 机 , 意 思 同 灵 感 近 似 。 就 是 说 , 诗 人 应 该 在 兴 会 淋 漓 、灵 感 爆 发 时 赶 紧 捕 捉 诗 意, 才能妙手偶得, 写出自然天成的“天籁”之诗。“凡有著作, 特 寡 思 功 , 须 其 自 来 , 不 以 力 构 。 ”(《诗 话 》卷 四 ) 写 诗 要 等 待 灵感到来, 这是创作的最佳时刻。此时, 诗人对外物的感受力 最强, 突然意象契合, 思如泉涌, 运笔挥洒自如, 得心应手。灵 感 不 来 , 诗 思 枯 竭 , 勉 强 写 作 , 肯 定 写 不 出 好 诗 。《续 诗 品 》又 云:“混元运物, 流而不住。迎之未来, 揽之已去。诗如化工, 即 景成趣。逝者如斯, 有新无故。因物赋形, 随影换步。彼胶柱 者, 将朝认暮。”灵感有骤来骤去、来去匆匆的特点。如不及时 捕捉, 去之可惜, 难以为继。“作诗火急追亡逋, 情景即失难再 摹 。 ”( 苏 轼 语 )“好 诗 须 在 一 刹 那 上 揽 取 , 迟 则 失 之 。 ”( 徐 增 语) 这是符合形象思维实际的。以上三点, 便是袁枚“性灵”说 的基本内容。约而言之, 写诗要抒发性情, 要抒发独具的个 性, 写出个性化的诗, 这就必须具备天分。光有天分还不行,
第三, 天分。“性灵”既指性情、个性, 又包括“笔性灵”的含 义。袁枚说:“笔性灵则写忠孝节义俱有生气, 笔性笨虽写闺房 儿女亦少风情。”(《补遗》卷二) 灵, 就是灵犀、灵机。“但肯寻诗 便有诗, 灵犀一点是吾师。斜阳芳草寻常物, 解用都为绝妙 词。”(《遣兴》) 寻常之物写入诗中, 变为绝妙之词, 这便需要一 种不寻常的才能, 需要天分, 袁枚力主写诗的天分。他认为: “诗文之道, 全关天分, 聪颖之人, 一指便悟。”(《诗话》卷十四) “用笔构思, 全凭天分。”(《诗话》卷十五) 天分就是“聪颖”,“聪 颖”的表现就是“一指便悟”, 悟, 就是严羽说的“妙悟”, 妙悟就 是对诗歌艺术特殊的心领神会、融会贯通。是对诗的理解能 力, 也是捕捉诗意、描绘诗境的能力。“鸟啼花落, 皆与神通。人 不能悟, 付之飘风。惟我诗人, 众妙扶智。”(《续诗品》) 一切景 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思与境偕, 全靠妙悟。

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的“性灵说

关于[袁枚的“性灵说”(上)]的字幕:∙我们现在讲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第十三讲,袁枚的“性灵说”清代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是清代乾隆皇帝时代的江南才子,也是著名的一个文学评论家。

他的诗话代表作就是《随园诗话》,这是很有名的。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袁枚生于公元1716年,卒于公元1798年,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乾隆时候的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的知县,然后他辞官后就居住在江宁,就是现在南京附近的江宁。

他在小仓山修了一个园林,号随园。

∙他后来写的一些书都是以随园命名,像《随园诗话》等。

他的书信颇具特色,他的诗歌,多抒发其闲情逸致。

所以袁枚在人们心目当中,是一个非常有才学,有才华的一个文人。

∙他的文学批评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性灵说”,“性灵说”他的文学批评的思想继承了晚明思想解放者的观点,特别是公安三袁和李贽、汤显祖等人的思想。

在学术思想上,袁枚反对盲目地崇拜圣人经典,他对当时的乾嘉考据学,就是乾隆年代的汉学考据也表示不满,∙认为“宋学有弊,汉学更有弊”,因为他认为宋学空谈性理,固然不好,像程朱理学。

但汉学就是从汉代,因为乾嘉考据学主张就是继承两汉的学术,他认为两汉的学术更有弊,为什么呢?两汉的学术引导读书人钻牛角尖,在考据当中讨生活。

所以从这些地方来看,∙袁枚的思想是比较解放的。

下面我们来谈袁枚性灵说的第一个问题,一“性灵说”什么是性灵?什么是袁枚的性灵说?袁枚性灵说的真髓,就是对于性灵的倡导。

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公安三袁当中的老二袁宏道,在《序小修诗》当中,∙曾经称赞他的弟弟袁中道的诗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所以最早的性灵说是从公安三袁来的。

袁枚谈性灵也是继承了公安派的性灵说,这一点是比较明确的。

但是,袁枚的性灵说又和公安三袁有所不同,他有明显地针对性,∙这就是反对乾隆皇帝的沈德潜的诗教说与格调说。

沈德潜是乾隆时候的一个著名的诗歌批评家,他写过五格诗的别栽,也就是《唐诗别裁》、《宋诗别裁》、《元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还编过《古诗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人文学院陈勇指导老师张晚林摘要:“性灵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审美理论。

“性灵”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刘宋。

范泰、谢灵运、何尚之、颜延之率先使用。

明代,经李贽和“公安三袁”等人的不懈努力,到清代的袁枚时,发展成为一套理论性强、又适合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内涵丰富的审美理论。

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形成了一套包括真情,个性,诗才三个方面的比较完整的诗论体系。

本文梳理了“性灵说”的历史渊源,并着重论述袁枚“性灵说”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袁枚;性灵;真情;个性;诗才一、“性灵说”的发展“性灵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理论。

性灵说的理论化是由“公安三袁”和袁枚等人完成的。

“性灵”这个概念并非公安派首创,亦非袁枚所首创,早在六朝时就已经提出来了。

从现存文献来看,“性灵”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刘宋。

范泰、谢灵运、何尚之、颜延之率先使用,“范泰、谢灵运每云:‘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耳,必求性灵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邪?’”①范泰、谢灵运、何尚之、颜延之四人皆为虔诚的佛教信仰者,他们都是站在佛教立场上、以佛教的基本思想来运用“性灵”一词。

“性灵”在佛教文献中并不是一个常用词,考诸南朝以前的汉译佛教文献,仅发现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所译《十住毗婆沙论》卷17一处有“性灵”一词:其为教也,微密精远,究净照之宗。

融冶莹练,尽性灵之妙,自寂场启旭,固林辍晖,虽复圣训充感,金言满世,而渊猷冲赜,莫不网罗于其中矣。

从文中看,鸠摩罗什所用的“性灵”意思是指人的心灵。

此当是佛教“性灵说”的理论根源。

古典文论著作中首先采用“性灵”一词的,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

性灵的本意是指人的心灵。

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人之所以是“有心之器”,而不同于自然界的“无识之物”,即在于人是“性灵所钟”,有人的灵性。

《文心雕龙·序志》中所说“岁月飘忽,性灵不居”,亦是指人的心灵。

《原道》篇所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就是说文章乃是人的心灵的外在表现。

这种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虽然不是直接论诗,但对后世性灵说的内涵有颇大的影响。

①普慧.南朝性灵说与大乘涅槃学——文学“性灵说”探源之一[J].文化研究网2004稍后于刘勰的南朝著名诗论家钟嵘,在其诗论专著《诗品》中则直接以“性灵”论诗的本质。

他尝评论阮籍《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陶”者,陶写也,与“发”对举,互文见义。

他主张诗“陶性灵”、“吟咏情性”,即抒发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是针对“理过其词”的玄言诗而发的,这是其诗歌美学的主旨。

基于此,他又倡导抒发感情的“直寻”、“羌无故实”,不满于“竞须新事”,堆砌典故,也抨击声病之说“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并归结为应有“自然英旨”。

钟嵘重抒情、尚自然、崇真美的“性灵”之说,和后来性灵说的主张是接近的。

所以袁枚说:“抄到钟嵘《诗品》日,该他知道性灵时。

”(《仿元遗山论诗》)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文章》中所说“标举兴会,发引性灵”,亦是此意。

唐代皎然、司空图一派的诗歌理论,也很重视诗歌表现感情的特点。

皎然说:“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盖诣道之极也。

”又说:“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

”(《诗式》)李商隐也曾说:“人禀五行之秀,备七情之动,必有咏叹,以通性灵。

”(《献相国京兆公启》)这些都被袁枚所汲取。

他在《续诗品》中所说“惟我诗人,众妙扶智,但见性情,不著文字”,即由此而来。

而《续诗品》的写作,也是出于他“爱司空表圣《诗品》,而惜其祗标妙境,未写苦心”的缘故。

宋代杨万里反对江西诗派模拟剽袭、“掉书袋”的恶习,主张“风趣专写性灵”,也对性灵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晚明时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提出“童心说”。

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有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知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可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闻见道理,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著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

……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言虽工,于我何与?……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焚书·童心说》)。

首先李贽讲“童心”即是人生最初的“一念本心”,这种“本心”,不曾受到外界的污染,正如禅宗所说,是“人性本净”的。

其次,李贽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外界的见闻知觉不断加深加广,所懂得的道理越来越多,于是为了好美名、避丑名而尽量掩盖装饰自己,童心为虚伪所蔽,也就渐渐消失殆尽。

再次,李贽认为人们这种有意识的遮掩控制使童心受到障碍,思想遭到约束,就势必影响言语、文辞的真实流畅表达,以致处处矫揉造作,或专述从读书中得来的道理而不敢表露“我”之真情,而“天下之至文”又“未有不出于童心”的。

总之,真正的文学创作也应当摆脱一切羁绊束缚,去除种种虚假伪装,从而表现出最真实纯洁的“赤子之心”,在自己所创造的作品中观照自我清净无染的本原天性。

与“童心说”相呼应,李贽的好友,“公安三袁”中的中郎袁宏道提出了“性灵说”。

“性灵说”首见宏道评论其弟中道的《叙小修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

”与李贽不同,袁中郎对“性灵说”涵义并未作出明确界定,但我们从他一些谈论诗文的评述中略加寻绎,即可了解“性灵说”的大致理论。

首先,作诗须有“趣”,而“趣”得之自然,其“正等正觉得上乘”者在不失“赤子之心”。

袁宏道在《叙陈正甫会心集》中说道:“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

当其为童心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

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

……迨乎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桎,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这里的“趣”,正是指人在婴儿童子时那种“绝假纯真”的“最初一念之本心”,它是清净无瑕的,无缚无碍,无掩饰,无矫伪,一任自然流露。

及其年长,渐为闻见知识束缚,受到义理的干扰破坏,于是“去趣愈远”,迷失本心、本性,“有身如桎,有心如棘”,处处得不到自由,难以解脱。

说宏道的“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为“不失赤子”正是李贽“童心说”的翻版当是不为过的。

其次,好诗必须“情真语直”,出自内心,有真实感受。

在《叙小修诗》中,袁宏道谈到:“古之为风者,多出于劳人思妇。

夫非劳人思妇为藻于学士大夫,郁不至而文胜焉,故吐之者不诚,听之者不跃也……要以情真而语直,故劳人思妇,有时愈于学士大夫,而呻吟之所得,往往快于平时。

”如前所述,童心无伪,劳人思妇因较少受到义理学问的干扰束缚,不必担心名誉地位的得失,心性要纯真清净得多。

当其感触外物,情动于中,发为歌诗时,便无需矫情造作,也不假文辞修饰,只是一任内心情感自然畅快地流泻,故“情真语直”,自能超越学士大夫,成为流传千古的“至文”。

这种对于学士大夫矫饰为文不满,倡扬作诗必须真实自然,不掩本心的观点,也是与“童心说”有密切内在联系的。

乾隆时期“性灵说”的代表人物是袁枚。

袁枚,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改放外任,在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任知县,有政声。

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筑室小仓山隋氏废园,改名随园,世称随园先生。

从此不再出仕。

从事诗文著述,广交四方文士。

晚年自号仓山居士。

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共三十余种。

袁枚的思想比较复杂,从总的方面看,他有一定的反传统,反道学的叛逆精神。

这种复杂的思想矛盾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思想状况分不开的。

从文学思想的历史发展来说,袁枚的文学思想与明代中叶以后文艺新思潮有亲密的关系,是对李贽和公安派文学思想之继承和发展。

中国封建经济到了明清时期已发展到了后期,走向没落崩溃的阶段,从明代中叶起已经有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从思想来说,也已出现了反皇权,反传统的叛逆精神,体现了某些具有启蒙色彩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的民主主义思想因素。

但是,满族入关建立了清朝统治之后,使封建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有回升,而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也受到了压抑。

在思想文化上竭力提倡程朱理学,加强了严格的控制,所以具有民主主义色彩的启蒙思想和文艺上的新思潮之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挫折,一度变得比较沉寂。

然而这一切毕竟是暂时的,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的思想也不可能长期压制下去。

到了乾隆中期,经济上的资本主义萌芽因素之发展有了新的回升,思想界也重新开始活跃起来了,然而毕竟还是比较微弱的,不足以与千百年来形成的封建传统相抗衡,所以虽然文艺上有些新思潮出现,也还是带有很多旧痕迹,像袁子才的诗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袁枚的“性灵说”是当时具体的社会政治条件和文艺思想斗争的产物,是对前人性灵诗论的因革,尤其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叙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然而内涵更加完善,体系愈发完整,是“性灵说”发展的成熟期。

具体讲来表现在真情,个性,诗才三方面二、“性灵说”的真情论袁枚的“性灵说”特别强调“性情”或“情”。

他把“性情”或“情”当作“性灵说”的主要内涵来运用。

并且“性情”或“情”“性灵”往往交叉使用,相互代替。

《随园诗话》卷一开宗明义,标举“性情”,“情”“性灵”即是明证:杨诚斋说:“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情,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情专写性情,非天才不办。

”余深爱其言。

须知有性情,便有格调;格调不在性情之外。

《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而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文中先引杨氏“性灵”再易为“性情”,后易为“情”,整个文意,在“情”的意思上并无二致。

袁枚论诗,“性情”一用得最多,有必要对“性情”略作考辨。

“性情”二字于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中原是分为性与情的。

孟子主“性善论”,荀子主“性恶论”。

董仲舒则根据情欲的多寡与能否为善分人性为“三品”。

韩愈继承“三品说”,并把情与性相对而论,认为性为情的基础,三品之性分别决定三品之情。

李翱《复性书》又进一步提出“性善情恶”说,故主张“复性黜情”;所谓“性”指仁义礼智信等先天道德概念,所谓“情”指人之喜怒哀惧爱恶欲等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