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沉淀实验

合集下载

混凝沉淀实验

混凝沉淀实验

混凝沉淀实验混凝沉淀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水处理方式,可以将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等杂质去除,从而使水质得到改善。

本文就混凝沉淀实验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实验原理混凝沉淀实验的原理是利用混凝剂与悬浮物或有机物形成絮凝体,然后通过沉淀或过滤的方式将其去除。

混凝剂一般是一些带正电荷基团的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丙烯酰胺、聚电解质等,它们能够吸附水中的负离子和颗粒物,并与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大量的絮凝体。

随着絮凝体的增大,它们的密度也会逐渐增大,最终形成一个沉淀层,从而使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得到去除。

二、实验步骤1、制备混凝剂溶液:取一定量的聚丙烯酰胺、硫酸铝钾等混凝剂,依次加入适量的蒸馏水中,搅拌至均匀即可。

2、制备原水:取适量的自来水或污水,在室温下搅拌均匀。

3、加入混凝剂溶液:将混凝剂溶液缓慢加入原水中,同时用玻璃杆轻轻搅拌,使混凝剂和水充分混合。

4、沉淀:等待一段时间,观察水中的悬浮物是否得到沉淀。

如果饱和度较高,可以加入一些碳酸钠调节pH值,促进沉淀的形成。

5、过滤:对于无法沉淀的悬浮物或有机物,可以通过过滤的方式进行去除。

选取一定的滤纸或过滤膜,在上面放置漏斗,将水过滤出去即可。

三、实验注意事项1、混凝剂的种类和用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节,避免浪费和造成不必要的污染。

2、加入混凝剂时,应缓慢加入,并注意搅拌均匀,以充分发挥其混凝效果。

3、沉淀时,应注意观察沉淀的形成情况,及时调整pH值,促进沉淀的形成。

4、过滤时,选择合适的滤纸或过滤膜,避免粘附和遗漏。

5、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清洗实验仪器和工具,以避免留下污染物和影响下次实验。

四、实验结果混凝沉淀实验的结果主要体现在沉淀效果和悬浮物或有机物去除率上,通常采用浊度或残留物质含量等指标进行评价。

沉淀效果越好,悬浮物或有机物去除率也越高,说明混凝沉淀实验的效果越好。

五、实验应用混凝沉淀实验广泛应用于各类水处理工艺中,如自来水厂、废水处理厂、地下水处理等。

它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降低水中的浊度、COD、BOD等污染指标,从而保障水质安全和环境健康。

混凝沉淀实训报告

混凝沉淀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混凝沉淀实训,了解混凝沉淀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及操作方法,掌握混凝剂的选择、投加量及沉淀效果的影响因素,提高水质处理能力。

二、实训内容1. 实训设备与材料(1)设备:混凝沉淀池、搅拌器、取样器、沉淀瓶、滴定管、烧杯等。

(2)材料:原水、混凝剂(如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等)、PH试纸、酸碱指示剂等。

2. 实训步骤(1)原水取样:用取样器从原水中取一定量的水样,置于烧杯中。

(2)混凝剂投加:根据原水水质,选择合适的混凝剂,并计算投加量。

将混凝剂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用滴定管准确量取所需体积,加入原水烧杯中。

(3)混合:启动搅拌器,使混凝剂与原水充分混合,确保混凝剂均匀分布在水中。

(4)反应:观察反应过程,记录沉淀时间。

待混合液中的悬浮物逐渐形成絮体,沉淀速度明显加快时,停止搅拌。

(5)沉淀:将混合液静置沉淀,观察沉淀效果。

待沉淀物沉降到底部,上清液清澈时,记录沉淀时间。

(6)取样:用取样器从沉淀后的上清液中取一定量的水样,进行水质分析。

3. 实训数据记录与分析(1)原水水质指标:浊度、PH值、COD等。

(2)混凝剂投加量:根据实验结果,确定最佳混凝剂投加量。

(3)沉淀效果:观察沉淀时间、沉淀物形态及上清液浊度,分析沉淀效果。

(4)水质分析:对沉淀后的上清液进行浊度、PH值、COD等指标分析,评估水质处理效果。

三、实训结果与分析1. 实训结果(1)原水浊度:XX mg/L。

(2)最佳混凝剂投加量:XX mg/L。

(3)沉淀时间:XX分钟。

(4)上清液浊度:XX mg/L。

(5)COD去除率:XX%。

2. 实训分析(1)混凝剂选择:根据原水水质,选择合适的混凝剂。

本实验中,采用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其效果较好。

(2)混凝剂投加量:通过实验确定最佳混凝剂投加量为XX mg/L,能使沉淀效果达到最佳。

(3)沉淀时间:沉淀时间对沉淀效果有一定影响。

本实验中,沉淀时间为XX分钟,上清液浊度达到XX mg/L,符合水质要求。

混凝沉淀实验

混凝沉淀实验

实验一:混凝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沉淀理论的理解,了解影响混凝沉淀的主要因素2,掌握确定最佳投药量的方法,通过实验,确定给定所配水样的混凝剂最佳投药量,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3,认识几种混凝剂,掌握其配制方法并通过实验比较混凝效果。

二、实验原理及意义混凝作用原理包括三部分:1)压缩双电层作用;2)吸附架桥作用;3)网捕作用。

这三种混凝机理在水处理过程中不是各自孤立的现象,而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随不同的药剂种类、投加量和水质条件而发挥作用程度不同,以某一种作用机理为主。

对高分子混凝剂来说,主要以吸附架桥机理为主。

而无机的金属盐混凝剂则三种作用同时存在。

水中粒径小的悬浮物以及胶体物质,由于微粒的布朗运动,胶体颗粒间的静电斥力和胶体的表面物质,致使水中这种含浊状态稳定。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后,由于能降低颗粒间的排斥降低胶粒的ζ电位,实现胶粒“脱稳”;同时也能发生高聚物式高分子混凝剂的吸附架桥作用;又产生网捕作用;从而达到颗粒的凝聚。

混凝是水处理工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所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质。

混合和反应是混凝工艺的两个阶段,投药是混凝工艺的前提,选者性能良好的药剂,创造适宜的化学和水利条件,是混凝的关键问题。

由于各种原水有很大差别,混凝效果不尽相同。

混凝剂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混凝剂投加量,同时还取决于水的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因素。

投加混凝剂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效果。

投加量不足不可能有很好的混凝效果。

同样,如果投加的混凝剂过多也未必能得到好的混凝效果。

水质是千变万化的,最佳的投药量各不相同,必须通过实验方可确定。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设备和材料(见下图)六联搅拌机(混凝装置)简图四、实验步骤1、掌握六联搅拌机、浊度仪的使用方法;2、配制原水,记录水量与高岭土投加量,测定原水水温、浊度、PH值;3、用量筒分别量取原水样1000mL于六个1000mL烧杯中,置于搅拌机下;4、确定混凝剂投药量范围。

混凝沉淀实验1

混凝沉淀实验1

混凝沉淀实验1实验名称:混凝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沉淀理论的理解;2、掌握确定最佳投药量的方法,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3、了解影响混凝条件的相关因数。

二、实验原理1.混凝原理包括三部分:1)双电层的压缩;2)吸附架桥;3)网。

这三种混凝机理并不是水处理过程中孤立的现象,但往往同时存在,但在不同的药剂种类、用量和水质条件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主要有一定的机理。

对于聚合物混凝剂,主要的机理是吸附架桥机理。

无机金属盐混凝剂同时具有三种功能。

胶体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ξ表示,又称为zeta电位。

一般天然水中的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约在-30mv以上,投加混凝剂之后,只要该电位降到-15mv左右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

相反,当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

因为水中的胶体颗粒主要是带负电的粘土颗粒。

胶体间存在着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使胶粒具有分散稳定性,三者中以静电斥力影响最大,若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能加速胶体的凝结和沉降。

2.通过向水中添加混凝剂,可以使水中的胶体颗粒不稳定的高价电解液称为“混凝剂”。

混凝剂可分为无机盐混凝剂和聚合物混凝剂。

水处理中常用的混凝剂包括三氯化铁、硫酸铝、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等。

本实验使用PAC。

它是AlCl 3和Al(OH)3之间的水溶性无机聚合物。

一般化学式为[Al2(OH)NCL(6-n)]m,其中m代表聚合度,n代表PAC产品的中性度。

3.投药量单位体积水中投加的混凝剂量称为“投药量”,单位为mg/l。

混凝剂的投加量除与混凝剂品种有关外,还与原水的水质有关。

当投加的混凝剂量过小时,高价电解质对胶体颗粒的电荷斥力改变不大,胶体难以脱稳,混凝效果不明显;当投加的混凝剂量过大时,则高价反离子过多,胶体颗粒会吸附过多的反离子而使胶体改变电性,从而使胶体粒子重新稳定。

因此混凝剂的投加量有一个最佳值,其大小需要通过试验确定。

《混凝沉淀实验》课件

《混凝沉淀实验》课件

混凝反应
总结词
快速混合、充分反应
详细描述
将待处理的污水与混凝剂混合,通过快速混合器实现快速、均匀的混合。混合后 的污水应与混凝剂充分反应,生成较大的絮凝体,为后续的沉淀分离创造有利条 件。
沉淀与分离
总结词
沉淀时间、分离效果
详细描述
在沉淀阶段,需要控制适当的沉淀时间,确保絮凝体充分沉降。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上清液与沉淀物应实现 有效的分离,以便对上清液进行后续处理或检测。
浊度测量不准确。
问题3
解决方案
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以减小误差。
实验的优缺点改进方向
优点
实验操作简单,结果直观,有助 于理解混凝沉淀原理。
缺点
实验中的人为误差难以避免,且 实验条件与实际污水处理厂存在
差异。
改进方向
采用更精确的测量仪器和方法, 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增加模拟实际污水处理厂条件 的实验环节,提高实验的实用性
《混凝沉淀实验》 ppt课件
• 实验简介 • 实验材料 • 实验设备 • 实验过程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实验总结与展望
目录
Part
01
实验简介
实验目的
了解混凝沉淀实验的基本 原理。
学习如何进行混凝沉淀实 验操作。
分析实验结果,掌握混凝 沉淀实验的应用。
实验原理
混凝沉淀实验是通过向水中投加混凝剂,使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颗粒发生凝聚和絮凝作 用,进而通过沉淀的方式将悬浮物和胶体颗粒从水中分离出来。
高效混凝剂,适用于处理 高浊度和有机废水。
常用混凝剂之一,适用于 处理多种水质。
其他试剂
01
硫酸
用于调节pH值。
02
氢氧化钠

完整word版混凝沉淀试验

完整word版混凝沉淀试验

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名称:混凝沉淀实验(所属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实验日期:实验地点:合作者:指导教师:本实验项目成绩:教师签字:日期:一、实验目的(1)观察混凝现象及过程,了解混凝的净水机理及影响混凝的重要因素。

(2)确认某水样的最佳投药量及其相应的pH值。

(3)测定计算反应过程的G值和GT值,是否在适宜的范围内。

二、实验原理水中的胶体颗粒,主要是带负电的黏土颗粒。

胶体间的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及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使得胶粒具有分散稳定性,三者中以静电斥力影响最大。

因此,胶体颗粒靠自然沉淀是不能除去的。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压缩胶团的扩散层,使ξ电位降低,静电斥力减小。

此时,布朗运动由稳定因素转变为不稳定因素,也有利于胶粒的吸附凝聚、水化胶中的水分子与胶粒有固定联系,具有弹性和较高的黏度,把这些分子排挤除去需要克服特殊的阻力,阻碍胶粒直接接触。

有些水化膜的存在决定于双电层状态,投加混凝剂降低ξ电位,有可能是水化作用减弱,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或直接加入水中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间起吸附架桥作用。

即使ξ电位没有降低或减低不多,胶粒不能相互接触,通过高分子连状物媳妇叫李,也能形成絮凝体。

投加了混凝剂的水中,胶体颗粒脱稳后相互聚结,逐渐变成大的絮凝体。

这时,水流速度梯度G值的大小起着主要的作用,具体计算见有关教材。

三、实验设备与试剂(1)无极调速六联搅拌机1台。

(4)秒表1块。

(5)1000mL量筒1个。

(6)1mL,2mL,5ml,10mL移液管各1支。

(7)200mL烧杯1个,吸耳球等。

(8)1000mL烧杯6个。

页共页第实验报告(9)10%Al(SO)溶液500mL。

342(10)实验用原水(配制)。

(11)注射针筒。

(12)10%的NaOH溶液和10%HCl溶液500mL各一瓶。

四、实验步骤(2)1000mL量筒量取6份水样至6个1000mL烧杯中,另量取200mL水样放在200mL的烧杯中。

实验二--混凝沉淀实验

实验二--混凝沉淀实验

实验二混凝沉淀实验一、实验目的1、观察混凝现象及过程,了解混凝的净水机理及影响混凝的主要因素;2、学会求天然水体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量和pH 值)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胶体颗粒带有一定电荷,它们之间的电斥力是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胶体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ξ表示,又称为 Zeta 电位。

Zeta 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和影响范围。

一般天然水中的胶体颗粒的Zeta 电位约在 -30mV 以上,投加混凝剂之后,只要该电位降到 -15mV 左右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

相反,当 Zeta 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

投加混凝剂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效果。

水质是千变万化的,最佳的投药量各不相同,必须通过实验方可确定。

在水中投加混凝剂如A1 2(SO4)3、FeCl3后,生成的 AI (lIl )、Fe(III)化合物对胶体的脱稳效果不仅受投加的剂量、水中胶体颗粒的浓度、水温的影响,还受水的pH 值影响。

如果 pH 值过低(小于 4 ),则混凝剂水解受到限制,其化合物中很少有高分子物质存在,絮凝作用较差。

如果pH值过高(大于9-10),它们就会出现溶解现象,生成带负电荷的络合离子,也不能很好地发挥絮凝作用。

投加了混凝剂的水中,胶体颗粒脱稳后相互聚结,逐渐变成大的絮凝体,这时,水流速度梯度G 值的大小起着主要的作用。

(具体计算见有关教材,本实验项目不考虑该影响因素)三、实验设备及药剂1、天印湖湖水2、六联搅拌机(附2000mL 烧杯)3.、pH 计4、温度计5.、浊度仪6.、浓度为 10g/L 的氯化铁( FeCl 3·6H 2 0 )溶液7.、浓度为 10 %的 HCl 溶液8、浓度为 10 %的 NaOH 溶液四、实验步骤本实验分为最佳投药量和最佳pH 值两部分。

在进行最佳投药量实验时,先选定一种搅拌速度和pH 值,求出最佳投药量。

然后按照最佳投药量求出混凝最佳 pH 值。

实验三 混凝沉淀实验

实验三  混凝沉淀实验

实验三 混凝沉淀实验混凝沉淀实验是给水处理的基础实验之一,被广泛地用于科研.教学和生产中。

通过混凝沉淀实验,不仅可以选择投加药剂种类.数量,还可以确定其他混凝最佳条件。

一 原理:天然水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是使水产生浑浊的一个重要原因,胶体颗粒靠自然沉淀是不能去处的。

清除或降低胶体颗粒稳定因素的过程叫做脱稳。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利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

直径较大且较密实的矾花容易下沉。

自投加混凝剂[342)(SO Al ]直至形成较大矾花的过程叫混凝。

从胶体颗粒变成较大的矾花是一连续的过程,为了研究的方便可划分为混合反应两个阶段,混合阶段要求浑水和混凝剂快速均匀混合,一般来说,该阶段只能产生用眼睛难以看见的微絮凝体;反应阶段则要求将微絮凝体形成较密实的大粒径矾花。

(配药)1、配1%的342)(SO Al 溶液.2、如果取10mg/l 的342)(SO Al100ml 烧杯中称取10mg 342)(SO Al =用移液管移取1ml 的1%342)(SO Al 溶液.二. 实验目的1.了解混凝的现象和过程,混合及反应的作用。

2.确定水样的混凝剂最佳投量及pH 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三.仪器设备及药品混凝搅拌机一台,浊度仪一台,酸度/离子计一台,电子调速搅拌机一台,秒表(平表也可)一块,温度计,1000ml 烧杯,100ml 烧杯,移液管,吸耳球,1000ml 量筒,混凝剂(硫酸铝或碱式氯化铝),氢氧化钠,盐酸等。

四.实验组织实验分6小组,每组6人。

五.实验步骤1. 熟悉搅拌机操作步骤,选择适宜的混合搅拌转速(300转/分),混合时间30秒,反应搅拌转速100转/分,反应时间10分钟,慢速搅拌转速50转/分,反应时间10分钟。

2. 测定水样的温度,浊度及pH 值,将水样分为3桶,每2组用一桶,除1,2组外,其他四组分别用NaOH 或HCl 对水样的pH 进行调整(pH 约等于10,5.5,8.5)并记录调整后的pH 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
Residual Turbidity
30
20
10
0
3
4
5
6
7
8
pH
图 2-5 原水 pH – 剩余浊度关系曲线图
图 2-5 是根据表 2-2 所测的实验数据绘制得到的原水 pH 与剩余浊度关系曲 线图。由该图可以看出,在 pH = 3~6.11 时原水絮凝沉淀后剩余浊度随着 pH 值的 增大而迅速下降,在试验点 pH=6.11 时达到最小值(NTU=1.84) ,在 pH=6.11-~9 时剩余浊度随 pH 值的增大而缓慢上升。 铝盐加入到水溶液中,不仅会发生水解反应,也会发生羟基桥联作用,从而 产生 Al 的单体、低聚物、多核羟基聚合物、多核羟基聚合物的聚集体或者 Al OH 3 溶胶等多种水解聚合形态; Al 的不同水解聚合形态决定了铝盐对水中 浊度的去除以吸附电中和、吸附桥联、卷扫作用中哪种机理为主。而 Al 的各种 水解聚合形态所占百分比受水质的 pH、颗粒物浓度以及水流扰动状况等条件的 影响。 本次实验采用控制变量,只改变原水的 pH。 图 2-6 为铝盐的水解聚合形态随 pH 变化规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低 pH 时,Al 的主要形态为Al H2 O
Residual Turbidity
50
慢速搅拌转速:50 r/min 慢速搅拌时间:20 min 水温:20℃ 混凝剂浓度:10 g/L 原水 pH 值:7.21
1 3.16 45.10
2 4.10 43.60
3 5.16 16.06
4 6.11 1.84
5 7.13 2.44
6 8.03 3.21
一、投药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1、实验记录 ⑴基础资料 实验日期:2014.3.18 快速搅拌转速:150 r/min 混凝剂名称: 硫酸铝 原水浊度: 45.0 慢速搅拌转速:50 r/min 混凝剂浓度:10 g/L 原水 pH 值:7.20
废水中能形成矾花的近似最小混凝剂量:0.8 mL ⑵实验数据:G=15.2,GT=21198 表 2-1 投药量实验数据记录 水样编号 水样温度 投药量 /ml 1.0 2.5 25 125 4.0 40 120 1 2 3 16.0℃ 5.5 55 115 7.0 70 110 8.0 80 100 4 5 6
增的情况, 这主要是实验时该组烧杯所用原水与其他组烧杯原水并非取自同一桶 原水,且水质相对较为清澈,原水浊度较低,所以在同样的投加量下剩余浊度会 出现陡降的现象。
⑵投药量 - pH 值关系曲线图
pH
7.15
7.10
7.05
pH
7.00 6.95 6.9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d2nρ μ

则根据该公式,实验过程的雷诺数大小为: 50 0.062 × 60 × 1000 1.002 × 10−3
������������ =
≈ 2994
查表可知,此时对应的阻力系数������������ ≈ 0.44,混合液处于湍流区。 综上已知条件,可根据公式③④计算得混合液的 G 和 GT 值分别为: ������ =
图 2-2 颗粒物的剩余浊度随凝聚剂投加量的变化 [1] ①误差分析 而根据实验数据所绘制的投药量与剩余浊度关系曲线却不呈现先降后增的
走势,且剩余浊度整体偏高。针对这两个问题,在排除实验操作步骤出错的情况 下, 便只剩当天的浊度仪出故障和投药量整体偏低 2 个原因 (实验时原水 pH=7.20、 水力条件 G=15.2、GT=21198.0,说明这两者均控制理想范围内,不加考虑) 。 由于使用同一台浊度仪的后续小组(林文婷等人)表示他们所读的数据并未 出现异常,且若是浊度仪出现故障的话,读出的数据应该是整体偏大或偏小(系 统误差) ,即绘制得到的曲线也应该有先降后增的趋势,只是曲线向上平移或向 下平移部分距离而已,因此可以排除浊度仪出错的原因。 所以,实验中投药量整体偏低便成为投药量-剩余浊度关系曲线未出现先降 后增趋势的唯一解释。理由如下: 实验前在确定原水形成矾花的最小投加量时,由于矾花较小且难以判断,因 此小组成员只能在出现大量矾花后估测形成矾花的最小投加量,而这个估测值 (0.8mL)极有可能比实际值偏小。若偏小,则说明絮凝剂的投加量不足,达不 到絮凝最佳效果的药剂量,绘制得到的投加量-剩余浊度曲线也将只显示理论曲 线(图 2-2)的前半部分,即只出现递减部分的关系曲线,这与图 2-1 所示的情 况相同。 另一方面, 药剂投加量不足也将导致在最大投药量时也达不到最佳絮凝效果, 从而使测得的剩余浊度整体偏高, 这也与实际所绘制得到的曲线的剩余浊度数据 相符合(图 2-1 中最小剩余浊度也在 5 以上) 。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投药量不足是导致投药量-剩余浊度未出现先降后增趋 势的原因。

2������������

������ 表示速度梯度,s −1 ; ������ 表示搅拌时间,s 。 因此,只要知道实验所用六联搅拌器的桨叶面积AP 、混合液的体积������ 及密度 大小������、桨叶末端水流流速������������ 、混合液的流体阻力系数������������ 、20℃时混合液的动力 粘度������以及慢速搅拌的历时 ������ ,即可分别根据公式③、④计算得混合液的速度梯 度 G 及 GT 值。 已知实验所用六联搅拌器示意图如图 2-4 所示,其主要参数如下: 表 2-2 六联搅拌器主要实验参数 参数 瓶体直径 D 数值 11cm 瓶体高度 H 18cm 桨叶直径 d 6cm 桨叶宽 b 5cm 混合液体积 V 1L
二、混合液 pH 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1、实验记录 ⑴基础资料 实验日期:2014.3.25 快速搅拌转速:150 r/min 快速搅拌时间:3 min 静置时间:15 min 混凝剂名称: 硫酸铝 原水浊度: 56.4 投药量:10 mL ⑵数据记录 表 2-3 原水 pH 对混凝效果影响的实验数据 编号 pH 剩余浊度 2、数据处理
50
20℃时混合液压动力粘度近似取:������ = 1.002 × 10−3 Pa s 慢速搅拌时间:������ = 10min; 混合液的阻力系数 ������������ 与搅拌过程的雷诺数 ������������ 有关,因此欲求 ������������ 必须先求雷 诺数������������。对于搅拌装置的雷诺数������������的计算公式为: ������������ =
Residual Turbidity
35
30
Residual Turbidity
25
20
15
10
5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Concentration of the coagulant (mg/L)
图 2-1 投药量 -剩余浊度关系曲线图 图 2-1 为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投药量-剩余浊度关系曲线图。本实验所用絮 凝剂为硫酸铝,根据相关文献([1]刘敏. 无机絮凝剂絮凝效率的研究. 河北化工. 2007 年 11 月.) , 以硫酸铝为絮凝剂进行投药时, 剩余浊度随凝聚剂投加量增加, 开始呈降低趋势随后又升高,说明随着凝聚剂加入量的增加,胶体颗粒先是发生 吸附脱稳而凝聚并沉降,当加入量增大时,胶体颗粒过量吸附导致表面电荷出现 反号,在脱稳之后出现了复稳状况,从而使体系絮凝效率降低。 (见图 2-2)
的形式存在,并会进一步发生 ,其水解反应方程如下:
2+ 5
m −3n − m
+ H2 O ⇌ Al OH H2 O
+ H+
然后,进行逐级水解: Al OH H2 O Al OH 其中, Al OH
3 2 2+ 5
+ H2 O ⇌ Al OH3Biblioteka 2H2 O H2 O
3
+ 4
+ H+
H2 O + 4 +H2 O ⇌ Al OH
②最佳混凝剂投加量 由于实际绘制得到的药剂量-剩余浊度曲线只出现递减的部分,因此无法确 定最佳混凝剂投加量的具体数值, 但仍可以根据曲线的趋势对最佳投加量进行估 测。 由图 2-1 得知,曲线斜率的绝对值随投药量的增加而逐渐变小,说明实际最 大投加量 80 mg/L 已经接近最佳混凝剂投加量,再结合其他小组的实验数据,估 测最佳混凝剂投加量为 90mg/L。 值得注意的是,图 2-1 所示的曲线在投药量为 80 mg/L 时出现斜率绝对值陡
3
↓ +H +
H2 O
是两性化合物, 如果溶液中有足够的碱度或者升高溶
液的 pH,它将进一步水解释放 H +。 虽然如上文所分析的, 实验所投加的混凝剂的量不足以使得原水完全絮凝沉 淀,图 2-3 中的曲线也只能显示理论投药量 – pH 值关系曲线的前半部分;但从
图 2-3 可以看出,在 pH=7.20 的原水中,随着硫酸铝投加量的增加混凝沉淀后混 合液的 pH 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并在 pH=6.90~6.95 左右出现稳定,说明虽然投 药量未达到最佳值,但铝盐已经不再水解,也即水解产生的 H + 抑制了铝盐的 进一步水解,继续投加铝盐后混合液的 pH 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因此,图 2-3 所示的曲线足以反映铝盐投加量与混合液静止沉淀后的 pH 的 关系:随铝盐投加量的增多,混合液 pH 先迅速下降后稳定在 6.9 左右。
Concentration of coagulant (mg/L)
图 2-3 投药量 – pH 值关系曲线图 图 2-3 是实验混凝剂投药量与絮凝沉淀后测得的混合液 pH 值的关系曲线图。 在水溶液中,铝盐以水合铝离子 Al H2 O 配位水解,生成各种羟基铝离子 Aln OH Al H2 O
3+ 6 3+ 6
/(mg/L) 10 初矾花时间/s 矾花沉淀情况 131
矾花细 矾花较 矾花一 比较细 细密、 细密、 少 少 31.9 7.06 般 21.0 7.01 密 15.9 6.96 多 13.5 6.92 多 9.0 6.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