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综合实验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综合实验

一、实验方案
1. 实验现象与结果
2. 本实验的关键环节及改进措施
⑴、接种环的灭菌操作要到位:接种环使用前, 直接在酒精灯上烧灼灭菌, 把环和金属丝烧红即可。
接种环使用后, 先在火焰周围把环上标本烤干, 再烧灼灭菌, 以免标本汽化, 爆烈四溅, 污染环境。
金属杆快速通过火焰2-3次, 杀灭表面微生物。
⑵、划线技术要很娴熟,具体要求参照上图。
⑶、整个过程要严格防止实验中被污染,每个阶梯稀释换新的移液管,要等平板冷却后再倒置。
思考题
1.食品中微生物为何繁殖迅速、种类繁多?
2.食品被微生物污染后有哪些危害?
3、检样稀释时, 每个稀释度都要更换刻度吸管, 为什么?
1.答:因为食品中含有大量的淀粉、蛋白质、糖类、脂肪等有机物, 且无机盐含量相对较低, 食品中含有一定的水分, 并且食品包装后容易使内部升温, 这些都是很适合微生物(细菌、原虫、病毒)生长繁殖的情况, 因此食品中的微生物能够繁殖迅速且种类繁多。
所以很多食物要严格灭菌或者添加防腐剂、干燥剂、脱氧剂等, 或者真空包装。
2.答:⑴、降低食品的营养;
⑵、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⑶、引起呕吐、中毒或者某些疾病(如痢疾、腹泻、呼吸道感染等)和潜在性的慢性危
害等。
3.答: 每个稀释度都要更换刻度吸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不会沾有上一个稀释度得溶液, 且减少污染, 使浓度稀释得更加准确, 增加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指导教师评语及评分:
签名: 年月日。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格式标准)(生命科学专业)教师:黎勇目录索引实验一油镜的使用与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3实验二细菌的革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5实验三常用培养基的配制7实验四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及酵母死活细胞的鉴别8实验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与显微计数10实验六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与分离纯化11实验七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12实验八(综合实验)化能异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13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实验班级:化生系生命科学本科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黎勇实验一油镜的使用与细菌的简单染色法〔目的要求〕学习并熟练掌握油镜的使用技术;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学习观察细菌的运动性的基本方法。
〔基本原理〕1、 N·A=n·sinα2、 D=λ/2N、A3、目镜可提高放大倍数,但有效放大率取决于镜口率。
已经分辨的物体不放大瞧不清,未分辨物放得再大也瞧不清。
4、用悬滴法或凹玻片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时,可以通过真运动能定向地由一处快速运动来区别于颗粒的布朗运动。
〔器材用具〕显微镜、载玻片、凹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香柏油、二甲苯、凡士林、吸水纸、擦镜纸;细菌、放线菌等固定装片;培养18小时左右的B、subtilis、 S、arueus 菌斜面培养物;无菌水、生理盐水。
〔方法步骤〕:(一) 油镜的使用镜检装片在中倍(或高倍镜)下找到目的物,并使位于视野正中聚光镜上升到最高位置,虹彩光圈开到最大,镜头转开成八字形在玻片的镜检部位(光斑处)滴一滴香柏油油镜转入正下方侧视小心上升载物台(缩短镜头与装片距离,镜头浸入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与装片接触) 粗调器徐徐下降载物台(密切注视视野,当捕捉到物像时,立即用细调器校正) 仔细观察并绘图取出装片,清洗油镜:擦镜纸拭去镜头上的香柏油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擦去残留(用手指辅助,迅速拭擦一、二次) 用清洁擦镜纸仔细擦干二甲苯(2-3次)。
(二) 细菌的简单染色法:涂片干燥火焰固定染色水洗干燥油镜观察(三) 细菌运动性的观察取洁净盖玻片,四周涂上凡士林滴加一小滴菌悬液凹玻片的凹窝向下盖于盖玻片上翻转观察〔结果分析〕1、画一圆圈表示视野,选取所观察的微生物绘图,注意特殊结构、形状与排列。
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为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实验材料,琼脂培养基、试管、无菌移液器、培养皿、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1. 准备琼脂培养基,将琼脂培养基加热至液态状态后倒入培养皿中,待琼脂凝固后,用无菌移液器在琼脂表面均匀涂抹微生物样本。
2. 将涂有微生物样本的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设置不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3. 每隔一定时间,取出培养皿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下微生物的数量、形态和颜色等信息。
4. 利用显微镜对微生物进行观察和拍摄,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和生长状态。
实验结果:在25摄氏度和相对湿度为60%的条件下,大肠杆菌的生长速度最快,菌落数量呈指数增长;在30摄氏度和相对湿度为70%的条件下,酵母菌的生长状况最佳,菌落呈现出圆润饱满的状态;而在20摄氏度和相对湿度为50%的条件下,霉菌的生长速度最慢,菌落数量增长缓慢。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微生物的生长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很大,不同的微生物在不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有着不同的生长规律。
这为微生物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生长特性提供了依据。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微生物在不同营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以及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代谢特性,为微生物的应用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微生物的生长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微生物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希望本次实验结果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产生积极的影响。
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姓名:杨延景班级:食品1101学号:32指导老师:郭永目录项目一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一)前言 (3)(二)实验目的 (3)(三)实验原理 (3)(四)实验器材 (3)(五)实验步骤 (4)(六)实验结果以及分析 (7)(七)国标中微生物菌落总数标注 (7)项目二大肠菌群的测定(八)实验目的 (9)(九)实验原理 (9)(十)实验器材 (9)(十一)实验步骤 (10)(十二)实验结果以及分析 (15)项目三革兰氏染色(一)实验器材 (18)(二)实验步骤 (18)(三)实验结果 (18)四实验感想项目一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前言随着生活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食品方面的问题这几年也越来越突出,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
由前几年的“苏丹红红心鸭蛋”再到这几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和“瘦肉精事件”还有“地沟油”等等一系列的事件都不得不让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
然而食品中微生物的菌落总数是用来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即清洁状态及其安全质量,它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要求,以便对被检样品做出适当的食品安全评价。
然而微生物的检测主要依靠菌落总数(colony count)的测定,菌落总数的测定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的条件下(样品处理、培养基成分、培养温度和时间、pH、需氧条件)培养后,所得到的每单位食品(1g、1mL或1cm2)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
所以说通过这些实验让我们更好的掌握菌落总数的测定一方面要求和配置;.掌握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中微生物检验指标及意义;.掌握常见各类食品微生物检验采样方法;.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各项指标检验方法和技能;在我们以后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实训一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食品中菌落总数的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判别食品的质量;2.体会食品菌落总数检验的目的和意义。
微生物实验5

药物敏感性试验—纸片扩散法 将含有定量抗菌素的纸片,平贴在已经接种了试验细菌 的平板上。纸片中的抗菌素吸收培养基的水分,溶解后 不断向周围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敏感细菌在纸 片周围的生长受到抑制,而形成没有细菌生长的抑菌圈 依抑菌圈的有无、大小来判断敏感性。 敏感:试验细菌所引起的感染,可以用常用剂量的某 种抗菌药物治愈。 耐药:试验细菌引起的感染,不能用该种抗菌药物治 愈。 ☆试验菌用量以对照琼脂平板表面生长的菌落呈密集或半 密集为宜。
载玻片1张
兔血浆各15ul
左侧血浆与黄色菌苔混合
右侧血浆与白色菌苔混合
半固体接种法P 半固体接种法P11
具有鞭毛能够真正运动的细菌,在半固体培基中, 能冲破低浓度琼脂的阻力,自接种部位向周围移 动扩散生长,培养基呈扩散云雾状混浊状态。 无鞭毛不能运动的细菌,只能沿着穿刺线生长 繁殖,穿刺线边缘清晰,周围培养基清澈透明。 方法:接种针斜面取菌,从半固体培养基中心,垂直刺 入,到达培养基底部4/5处,再循原来的路线,退出接 种针。 甲,乙→紫黑 。丙,丁→粉红。
甲→黄色菌液 黄色菌液 乙→白色菌液 白色菌液 丙→紫黑菌液 紫黑菌液 丁→粉红菌液 粉红菌液 6ul+6ul 灭菌 取样
纸片扩散法:菌液→ 密集涂布平板 → 标记:青、 链、庆 →贴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纸片→ 按压→ 倒置培养18~24小时→ 观察结果。
青
青
链
庆
链
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标记
贴抗菌素纸片
血浆凝固酶试验P17 血浆凝固酶试验
糖发酵试验
不同细菌具有不同的糖分解酶,分解各种糖的代谢产物 也各不相同,有的产酸,有的产酸又产气。 糖发酵管: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和蔗糖。 指示剂:溴甲酚紫,PH≥6.8为紫色,≤5.2为黄色。 原理:多糖→单糖→丙酮酸、酸性产物(产气)→pH↓ →指示剂呈酸性变色。 结果:变色无气泡“+” 、变色有气泡“⊕”、培养 基不变色“-”。 应用:观察细菌对糖的分解情况,常用于肠道杆菌鉴定。
微生物实训课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操作规程和安全知识。
2. 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方法,包括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3. 学会观察和识别不同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4. 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培养基的配制。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对营养、氧气、温度等环境条件的需求差异,通过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分离方法,使混合微生物中的某一类微生物获得纯化。
平板划线法是将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划线,使微生物在培养基表面逐渐稀释,最终获得单菌落。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微生物稀释液均匀涂布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使微生物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菌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1.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2.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3. 稀释液:无菌生理盐水4. 工具:无菌镊子、无菌滴管、酒精灯、培养皿、平板划线器、显微镜等仪器:1. 培养箱2. 显微镜3. 灭菌器四、实验步骤1. 平板划线法:a.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
b. 用无菌镊子取一端菌液,在平板表面划线,依次划三横三纵,使菌液逐渐稀释。
c. 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d. 观察菌落特征,记录菌落形状、大小、颜色等。
2. 稀释涂布平板法:a.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分别接种于无菌生理盐水中,制成10^-3、10^-5、10^-7等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b. 取适量稀释液,用无菌滴管均匀涂布在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
c. 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d. 观察菌落特征,记录菌落形状、大小、颜色等。
3. 显微镜观察:a.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菌落分别挑取少量,制成悬液。
b. 将悬液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
c.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平板划线法:a.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呈金黄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
微生物肠杆菌科综合实验报告

肠道杆菌实验论文班级:检验一班实验日期:2013-09-24~30 实验组:第二组指导老师:综合实验报告专业班级:医学检验时间:2013年 9月 24日~9月30日实验名称肠道杆菌指导教师熊亚南一、预习报告1. 实验目的1.1掌握肠道条件致病菌与肠道致病菌的菌落特点。
1.2掌握肠道杆菌的主要生化反应。
1.3掌握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方法。
1.4掌握粪便标本细菌学检测流程2. 实验基本原理肠道杆菌的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大多数有鞭毛,能运动。
少数无鞭毛不能运动,不产生芽孢,需氧或兼性厌氧,在普通培养基上,一般都生长良好,均能发酵葡萄糖产酸或产气,触酶试验阳性,氧化酶试验阴性,还原硝酸盐。
这类细菌是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的细菌,有的引起腹泻、肠炎、肠热症和痢疾等。
有的为条件致病菌,有时也可引起身体各个部位的感染。
3. 实验流程图高压灭菌锅试管锥形瓶接种环酒精灯无菌玻片显微镜、载玻片镊子二、实验报告1.材料与方法1.1材料2号菌液双糖铁培养基CB培养基SS培养基基础培养基青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志贺氏诊断血清沙门氏诊断血清无菌生理盐水、结晶紫染液、卢戈碘液、95%乙醇溶液、稀释石碳酸复红染液、无水乙醇、松柏油1.2方法1.2.1标本分离将菌种用平板划线法,分别接种于CB和SB培养基中,37℃温室培养24小时,进行菌落分离。
操做人:1.2.2 鉴别实验1.2.2.1 双糖铁实验用接种针以无菌操作技术挑取可疑菌落,立即垂直插入培养基中心至接近管底处,再循原路退出到斜面上;接种针自斜面最低处向上划一直线(要求通过试管培养基的中心点),然后再从斜面低处向上轻轻来回作蜿蜒划线;接种完毕,盖好试管塞。
贴上标签纸。
37℃培养18~24小时,取出观察结果并分析,观察结果。
1.2.2.2 Gram stain实验1.2.2.2.1 涂片于洁净无油的载玻片上,加无菌生理盐水一滴,按无菌操作法用接种环取待检标本少许,研入无菌盐水中,使成一个均匀、极薄菌膜,直径在1cm 左右。
微生物综合设计性实验论文——不同抗生素对细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fferent antibacterial effect between streptomycin and kanamycin on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lbus. And determine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of antibiotics. Methods Using the method of filter paper to determinate these two antibiotics’ antimicrobial effect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In the same concentration, through Control experiment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two kinds of antibiotics . Using blank control experiment se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antibiotics to study, taking the size of inhibition zone to indic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 Through the parallel control experiment statistics the diameter of inhibition zone to find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two kinds of antibiotics on bacteria (MIC). Results Streptomycin on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lbus MIC are 5 g/mL and 8 g/mL; Kanamycin on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lbus MIC are 15 g/mL and 25 g/mL. Conclusions Two kinds of antibiotics have inhibitory effect on two kinds of bacteria, and this effect decrease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ir concentration.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the value of MIC shows that whether for Escherichia coli or Staphylococcus albus , kanamycin’s MIC values are greater than streptomycin’s, Therefore, the inhibitory effectiveness of streptomycin is strength than kanamyc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综合实验——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鉴定摘要:利用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与纯化,通过对菌落形态的观察、染色鉴定以及一系列的生理生化试验的结果,辅以菌株耐药性测定,最终通过查阅《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对照种属特征,判断所分离纯化的细菌所属的属。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分离纯化,鉴定,耐药性,《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前言:土壤是微生物的良好生境,土壤中有多种类群的微生物,它们对自然界物质的转化和循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据统计,每克土壤中含有微生物数量几亿到几十亿不等,包括了从细菌,真菌,藻类以及原生动物几乎所有的类群。
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因土壤类型、季节、土层深度与层次等不同而异。
一般地说,在土壤表面,由于日光照射及干燥等因素的影响,微生物不易生存,离地表10 cm~30 cm的土层中菌数最多,随土层加深,菌数减少。
土壤内含有细菌生活所需的氮素养料(NH4+,No3-),各种盐类及微量元素,一般还含有1一15%有机物质(来源予死亡的动植物及动物排泄物)。
地表下一定深度的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水分和空气。
土壤的PH接近中性,也适宜细菌生活。
土壤是由大小不等的团粒组成,团粒之间的孔隙为水和空气所充满,细菌就是生活在这些孔隙中。
由于胶体表面的吸附性质,使细菌和土壤中的有机、无机物质互相吸附着而形成无机——有机——生物复合体。
所以土壤是细菌生活的良好环境,在其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其它微生物。
一克耕作土壤约含几亿细菌和放线菌,几十万个霉菌、5万个藻类植物和25万个原生动物。
通过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得到纯种,再进行相关的实验,如:菌落观察、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生理生化试验等,根据实验结果,查阅《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确定所分离纯化细菌所属的属。
在此过程中熟悉相关操作。
】【实验目的】1.掌握从土壤中分离纯化细菌的能力2.掌握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技术3.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4.掌握微生物基本鉴定的方法。
5.学会利用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对微生物进行定属。
6.实验基本操作的练习和提高。
7.提高团队合作的意识。
【实验器材】1、土壤样品:;山东大学微生物楼门口石碑后10cm深的土壤样品10g2、试剂:a.微生物基本鉴定:草酸铵结晶紫染液、卢戈氏染液、95%乙醇,番红复染液、5%孔雀绿水溶液,%番红水溶液等b.生理生化实验:卢戈氏碘液、乙醚、吲哚试剂、甲基红试剂、蒸馏水等c.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种抗生素d.其它:香柏油和二甲苯、无菌水等3、仪器和用具:酒精灯、接种针、平皿、试管、试管架、烧杯、量筒、锥形瓶、德汉氏小管、显微镜、擦镜纸、PH试纸、载玻片、载玻片夹子、玻璃涂棒、镊子、滴管、纱布、牛皮纸、等4、培养基)LB液体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淀粉培养基、油脂培养基(大分子物质水解实验)葡萄糖发酵培养基、乳糖发酵培养基(内附倒置的德汉氏小管)(糖发酵实验)蛋白胨水培养基(吲哚实验)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甲基红实验)【实验原理】一、土壤微生物的的分离及纯化自然界中各种微生物混杂生活在一起,要研究某种微生物的特性,首先须使该微生物处于纯培养状态。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可以从中分离到很多有价值的菌株。
此次实验采取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
微生物的观察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也可以用肉眼观察其菌落形态。
前者是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后者是微生物的肉眼观察技术。
平板分离法主要有:I平板划线分离法II稀释涂布平板法.后者除能有效分离纯化微生物外,还可用于测定样品中活菌数量。
平板菌落计数法: 是将待测菌液经过适当稀释,涂布在平板上,经过培养后,在平板上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统计菌落数,根据稀释倍数和取样量计算出样品中细胞密度。
由于待测样品往往不易完全分散成单个细胞,平板上形成的每个菌落不一定是单个细胞生长繁殖形成的,有的可能来自2个或多个细胞。
因此,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往往比样品中实际细胞数低。
为了清楚地阐述平板菌落计数的结果,现在已倾向使用菌落形成单位(cfu)而不以绝对菌落数来表示样品的活菌含量。
·④菌落形态描述: 通过培养的方法使肉眼看不见的单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经过生长繁殖形成几百万个聚集在一起的肉眼可见的菌落。
平板培养基含有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将样品接种于培养基上,在37℃温度下培养,1—2天内每一菌体即能通过很多次细胞分裂而进行繁殖,形成一个可见的细胞群体的集落,称为菌落。
每一种细菌所形成的菌落都有它自己的特点。
因此,可通过平板培养来检查环境中细菌的数量和类型。
二、微生物基本鉴定1、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
革兰氏染色法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 表示。
细菌对于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2、芽孢染色芽孢是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结构,也被称为内生孢子,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
在合适条件下,可吸水萌发,重新形成一个新的菌体。
是否产生芽孢,以及芽孢的形状、着生部位、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是细菌分类的重要指标。
与正常细胞或菌体相比,芽孢壁厚而致密,通透性低,不易着色,但是,芽孢一旦着色就很难被脱色。
利用这一特点,首先用着色能力强的染料(如孔雀绿)在加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既可进入菌体也可进入芽孢,水洗脱色时,菌体中的染料被洗脱,而芽孢中的染料仍保留。
然后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复染,使菌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而能更明显地衬托出芽孢,便于观察。
—3、细菌运动性检测——半固体穿刺法将细菌穿刺培养于半固体培养基中,经培养后,无鞭毛的细菌沿穿刺线生长,穿刺线清晰说明该种菌不具有运动性;有鞭毛的细菌沿穿刺线向四周扩散,穿刺线模糊不清,说明该种菌具有运动性。
同时可从半固体穿刺实验结果中得到菌体是厌氧性还是好氧性菌。
若为厌氧性菌,穿刺线下方的菌较多,且若有运动性,扩散程度要大于靠近空气的一端;反之,则为好氧性菌。
三、生理生化实验——细菌鉴定和分类依据在所有生活细胞中存在的全部生物化学反应称之为代谢,代谢过程主要是酶促反应过程。
具有酶功能的蛋白质多数在细胞内,称为胞内酶。
许多细菌产生胞外酶,这些酶从细胞中释放出来,以促进细胞外的化学反应。
各种微生物在代谢类型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表现在对大分子糖类和蛋白质的分解能力以及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的不同,反映出他们具有不同的酶系和不同的生理特性,这些特性可被用作为细菌鉴定和分类的内容。
具体实验原理如下:1、淀粉水解由于微生物对淀粉这种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利用,所以必须靠产生的胞外酶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才能被微生物吸收利用。
胞外酶主要为水解酶,通过加水裂解大的物质为较小的化合物,使其能被运输至细胞内。
如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小分子的糊精,双糖和单糖,能分泌胞外淀粉酶的微生物,则能利用其周围的淀粉。
已知淀粉遇到碘会显现蓝色,因此可通过在淀粉培养基上滴加碘液来判断微生物是否能产生淀粉酶分解淀粉,菌落周围不呈蓝色,出现无色透明圈,则该菌种能够水解淀粉。
2、油脂水解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而产生的脂肪酸可改变培养基的PH,因此在油脂培养基上接种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可通过观察菌苔的颜色判断菌种是否能够水解油脂,若出现红色斑点,则说明这种菌可产生分解油脂的酶。
3、葡萄糖和乳糖发酵实验—糖发酵试验是常用的鉴别微生物的生化反应,在肠道细菌的鉴定上尤为重要.绝大多数细菌都能利用糖类作为碳源和能源,但是它们在分解糖类物质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差异.有些细菌能分解某种糖产生有机酸(如乳酸,醋酸,丙酸等)和气体(如氢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有些细菌只产酸不产气.例如大肠杆菌能分解乳糖和葡萄糖产酸并产气。
产酸后再加入溴甲酚指示剂后会使溶液呈黄色,且德汉氏小管中会收集到一部分气体。
若细菌不能使糖产酸产气,则最后溶液为指示剂的紫色,且德汉氏小管中无气体。
~图1:糖发酵实验A 培养前的情况B 培养后产酸不产气C 培养后产酸产气4、吲哚实验用来检测吲哚的产生,在蛋白胨培养基中,若细菌能产生色氨酸酶,则可将蛋白胨中的色氨酸分解为丙酮酸和吲哚,吲哚与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反应生成玫瑰色的玫瑰吲哚。
但并非所有的微生物都具有分解色氨酸产生吲哚的能力,所以吲哚实验可以作为一个生物化学检测的指标。
大肠杆菌吲哚反应阳性,产气肠杆菌为阴性。
5、甲基红实验某些细菌在糖代谢过程中分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后者进而被分解产生甲酸、乙酸和乳酸等多种有机酸,使培养基的PH值降低,加入培养基中的甲基红指示剂由橙黄色转变为红色,即甲基红反应。
尽管所有的肠道微生物都能发酵葡萄糖产生有机酸,但是这个实验在区分大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上还是有价值的。
这两种细菌在培养的早期均产生有机酸,但大肠杆菌在培养的后期仍能维持酸性(PH4),而产气肠杆菌则转化有机酸为非酸性末端产物,如乙醇,丙酮酸等,使PH升至6左右。
因此,大肠杆菌为阳性,产气肠杆菌为阴性。
四、菌株耐药性的测定药物敏感试验(K-B纸片琼脂扩散法)基本原理: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待检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会不断地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浓度梯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待检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产生透明的抑菌圈。
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检测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对待检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即抑菌圈俞大,MIC俞小。
根据抑菌圈的大小(不同抗生素其抑菌圈大小的标准不一致),判断为敏感(S),耐药(R)或中介度(I)。
某些细菌可蔓延生长至某种抗生素的抑菌圈内,如磺胺药抑菌圈内可能有微量的细菌生长,可忽略不计,应以外圈为准。
K-B纸片琼脂扩散法的特点:a.优点:药敏试验具有重复性较好、操作简便、试验成本相对较低、结果直观、容易判读、便于基层开展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