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祝福》的经典情节

合集下载

【语文知识点】鲁迅《祝福》原文赏析

【语文知识点】鲁迅《祝福》原文赏析

【语文知识点】鲁迅《祝福》原文赏析《祝福》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接下来分享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

鲁迅的《祝福》描写了中国贫苦农村妇女祥林嫂的人生悲剧,祥林嫂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

却遭到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丧了命。

祥林嫂本不该死,但如果“吃人”的思想还存在,还会有千千万万的祥林嫂会被害死。

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毁灭的悲剧形象,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当祥林嫂带着对死的困惑,象草芥一样离开那个不平的世界时,她不仅为自己的生命划上一个句号,同时也为那个世界划了个巨大的问号。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末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祝福》赏析

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祝福》赏析

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祝福》赏析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鲁迅的《祝福》描写了中国贫苦农村妇女祥林嫂的人生悲剧,祥林嫂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

却遭到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丧了命。

祥林嫂本不该死,但如果“吃人”的思想还存在,还会有千千万万的祥林嫂会被害死。

祥林嫂被迫与比自己小十岁的男人结婚,丈夫死后又被迫再嫁,可是却又再度丧夫,他的儿子还做了野兽的食物。

祥林嫂是一个人生充满着坎坷的人物。

可就是这样一位坚强的女性,让人为她的遭遇感到同情的女性。

却被这些人当做物品卖来卖去,先是被她的父母卖,这样还不够,接着又被她的婆婆卖,捆着把她送进了花轿,没经过她的同意便稀里糊涂的嫁给了另一个完全陌生的男人。

但我们在文章中可以看到,祥林嫂是做出反抗的,她额头上的疤痕便是她反抗留下的证据,可是她的反抗不是为自己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反抗。

她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她想以其被别人的目光杀死,还不如自己自杀死,这样还得个烈女的名声。

但让祥林嫂没想到的事,他重新嫁的这个男人很勤劳,对她也很好,这些都给她重新生活的希望,可再度丧夫的悲剧,让她完全丢了魂,她知道这次丧夫意味着什么。

别人不仅会说她不坚守贞操,还会说她是克夫相、扫把星。

她已经不被这个吃人的社会所容纳了。

我们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祥林嫂完全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着,因为她不用封建礼教禁锢着自己她会死的更快,因为这个社会就是用封建思想杀人的社会,到处是残忍和血腥,道貌岸然只是它的假面具罢了。

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她只希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可在吃人的社会里她连这点低微的要求也得不到满足,封建礼教认为寡妇再嫁败坏风俗,何况她死了两个丈夫,更被看成了一个不祥之物。

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

毫无同情怜悯可言,这群人完全就是一群没有心肝,没有思想的动物。

祥林嫂没有抵抗的力量,最终悲凉的死去,祥林嫂的命运被这些“吃人”的人操控着,她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她没有做错什么!因为她的改嫁完全是被这些人所逼迫的,可这些人还无情的把她杀死,他们不能称其为人,只是一群社会的怪胎罢了。

鲁迅《祝福》梗概

鲁迅《祝福》梗概

鲁迅《祝福》梗概《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

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

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

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驱使下,1924年2月7日鲁迅先生创作了这篇小说。

文章结构特点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方式展现出了鲁迅的小说风格的多变性,按时间顺序来讲述祥林嫂的故事那不是鲁迅的“爱好”,这也是小说作者抛弃选择祥林嫂身边人特别是卫老婆子作为叙述者的原因。

“我”这个角色做为叙述角度的合适点在于:有些故事,“我”是知道的;有些事要听过来补充;有些事实直接发生在“我”的身上。

这样,文章就会呈现三个层面的内容:有直接发生的(如有无魂灵的对话);有所见的(如祥林嫂的外貌、在鲁镇生活的情况等);有是听来的(如阿毛故事等)。

这样的不同类型的故事组合自然会采用“现实与过去,真与虚”的方式,使文章展现出多变的叙述方式,读起来富有跳跃感。

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

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

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在旧历年底的夜晚,鲁迅回到了他的故乡鲁镇。

虽然已经没有家,但他暂住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

鲁四老爷是他的本家,比他大一辈,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们寒暄之后,谈话并不投机,于是鲁迅一个人留在书房里。

第二天,鲁迅很晚才起床,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他们都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只是变老了些。

家中却忙碌不止,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的好运气。

家家户户都在准备杀鸡、宰鹅、买猪肉,女人们绞丝银镯子,洗肉的时候臂膊都浸在通红的水中。

煮熟后,插上筷子,称为“福礼”,五更天陈列起来,并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前来享用,男人们拜完后放爆竹。

这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今年自然也如此。

当天下午,天色阴暗,下起了大雪,雪花大如梅花,满天飞舞,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回到四叔的书房里,瓦楞已经雪白,房间也显得明亮,朱拓的大“寿”字挂在墙上,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另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桌子上放着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鲁迅觉得无聊,决定第二天就离开。

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情让我无法安心。

我在镇东头探访朋友,走出来时,在河边遇到了她。

她的变化非常明显,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已经全白,脸色黄中带黑,消失了先前的悲哀神色。

她提着竹篮,里面只有一个破碗。

她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看起来像一个乞丐。

我以为她会向我要钱,但她却问我一个问题:“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我感到非常惊讶和不安,因为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并不重要。

但她似乎很在意,希望有,又希望没有。

我觉得不必增加她的痛苦,所以我说:“也许有吧,我猜。

”她又问:“那么,也就有地狱了?”我很吃惊,只好支吾着回答,但我知道自己是个愚人,无法回答她的问题。

最后,我只好说:“我说不清楚,究竟有没有魂灵。

”我没有回答她的问题,转身就走,匆匆回到了四叔的家。

鲁迅小说祝福的梗概

鲁迅小说祝福的梗概

鲁迅小说祝福的梗概鲁迅小说祝福的梗概导语:《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作品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

以下是小编整理鲁迅小说祝福的梗概,以供参考。

旧历的年底,我回到故乡――鲁镇,暂住在四叔家,镇上的人都忙着准备“祝福”,由于我和四叔话不投机再加上祥林嫂昨天问我是否幽灵和地狱,我的回答是说不清,怕这话要负若干的.责任,所以我决计明天要走。

第二天短工淡然的告诉我祥林嫂已经死了。

回忆起祥林嫂的半生事迹是很悲惨的。

她二十六七岁时因为没了丈夫所以到鲁镇来打工,脸色青黄,两颊红润,邻居们都说比男人还勤快。

过了几天,祥林嫂被婆婆捆绑回去,人们这才知道婆婆是想收财礼才把她嫁给了贺家。

祥林嫂强烈的反抗都毫无作用,硬是把他和男人关在新房里。

到了年底,他就生了孩子,过了几天的好日子,但是男人因为的了伤寒送了命。

儿子不久也被狼衔了去。

祥林嫂由于夫丧子亡,走投无路才第二次来到鲁家。

这时的她脸色依然青黄,但两颊已经失去了血色,精神不如以前,手脚也没有先前的灵活。

这引起了四书的不满:虽然可怜但败坏风俗,不让他参与祭祀把她视为不祥。

祥林嫂空闲时就给邻居们讲儿子被狼衔去的经过,开始邻居们还对她有些同情,但听得多了烦厌的头都痛,几乎都能背诵下来。

这天祥林嫂和柳妈闲聊,柳妈告诉他只要捐门槛就会赎了这世的罪名,免得死去受苦。

祥林嫂把所有的家当都那去捐门槛,但四婶仍不让她祭祀,他精神失常的站着,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最终他被四叔赶出了鲁家,沦为乞丐。

爆竹声连绵不断,雪花团团飞舞。

鲁镇的人们早已投入到无限的幸福中去!。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黑暗。

小说开篇便营造了一种压抑而沉闷的氛围。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然而,这种新年的气象对于祥林嫂来说,却毫无喜悦可言。

她在这个世界上孤独地挣扎着,承受着无尽的苦难。

祥林嫂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她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

然而,命运却对她极其不公。

她先是经历了丈夫的早逝,被迫改嫁,后来第二任丈夫也离世,儿子阿毛又被狼叼走,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她的精神几近崩溃。

但更残酷的是,周围人的冷漠和歧视,以及封建礼教的束缚,让她无处可逃。

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命运的悲惨变化。

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此时的祥林嫂虽然遭遇了不幸,但仍有一丝生气。

然而,当她再次回到鲁镇时,“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此时的她已经被生活折磨得不成样子,精神也极度萎靡。

在小说中,祥林嫂不断地向人们讲述着自己的遭遇,“我真傻,真的……”她希望能得到一些同情和安慰,然而得到的却是人们的厌烦和嘲笑。

鲁镇的人们,那些看似正常的普通人,在面对祥林嫂的苦难时,表现出的是冷漠和麻木。

他们把祥林嫂的痛苦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对她进行指责和嘲讽。

这种人性的冷漠,让人感到心寒。

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迫害更是深入骨髓。

她改嫁被认为是不贞不洁,她的遭遇被视为不祥之兆。

在祭祀这样的重要场合,她被剥夺了参与的权利,因为她“不干净”。

这种礼教的束缚,不仅在身体上限制了她,更在精神上摧毁了她。

小说中的“我”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角色。

“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祥林嫂的遭遇表示同情,但却无力改变什么。

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

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

鲁迅《祝福》原文及赏析鲁迅的《祝福》描写了中国贫苦农村妇女祥林嫂的人生悲剧,祥林嫂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

却遭到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丧了命。

祥林嫂本不该死,但如果“吃人”的思想还存在,还会有千千万万的祥林嫂会被害死。

祥林嫂被迫与比自己小十岁的男人结婚,丈夫死后又被迫再嫁,可是却又再度丧夫,他的儿子还做了野兽的食物。

祥林嫂是一个人生充满着坎坷的人物。

可就是这样一位坚强的女性,让人为她的遭遇感到同情的女性。

却被这些人当做物品卖来卖去,先是被她的父母卖,这样还不够,接着又被她的婆婆卖,捆着把她送进了花轿,没经过她的同意便稀里糊涂的嫁给了另一个完全陌生的男人。

但我们在文章中可以看到,祥林嫂是做出反抗的,她额头上的疤痕便是她反抗留下的证据,可是她的反抗不是为自己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反抗。

她的抵抗只局限于惧怕人们世俗的眼光可以陷害她,害怕拼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可以杀掉她,她想要以其被别人的目光杀掉,还不如自己自杀掉,这样还得个烈女的名声。

但使祥林嫂没想到的事,他再次娶的这个男人很勤奋,对她也较好,这些都给她再次生活的期望,可以再度丧夫的悲剧,使她全然偷了魂,她晓得这次丧夫意味著什么。

别人不仅可以说道她不固守贞操,还可以说道她就是克夫二者、扫把星。

她已经不被这个喝人的社会所容纳了。

我们从文章中可以窥见,祥林嫂全然被封建礼教所幽禁着,因为她不必封建礼教幽禁着自己她可以死去的更快,因为这个社会就是用封建思想杀人的社会,到处就是凶残和恐怖,道貌岸然只是它的假面具罢了。

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她只希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可在吃人的社会里她连这点低微的要求也得不到满足,封建礼教认为寡妇再嫁败坏风俗,何况她死了两个丈夫,更被看成了一个不祥之物。

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

毫无同情怜悯可言,这群人完全就是一群没有心肝,没有思想的动物。

祥林嫂没抵抗的力量,最终伤感的死,祥林嫂的命运被这些“喝人”的人驾驭着,她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她没做错什么!因为她的再嫁全然就是被这些人所胁迫的,可以这些人还无情的把她杀掉,他们无法表示其为人,只是一群社会的怪胎罢了。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小说通过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性的摧残,以及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无奈。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辛亥革命后的旧中国农村,这是一个封建礼教依旧根深蒂固、封建迷信盛行的社会环境。

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经历了一次次的打击和折磨。

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

她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通过这段外貌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虽然遭遇了丧夫之痛,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生命力和劳动能力。

她在鲁四老爷家兢兢业业地干活,“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勤劳的妇女,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祥林嫂的第一次婚姻是不幸的,她被婆婆强行嫁给了贺老六。

虽然祥林嫂起初反抗,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一命运。

然而,命运并没有因此放过她,贺老六的死和儿子阿毛的被狼叼走,让她的精神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再次回到鲁镇的祥林嫂,“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此时的祥林嫂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变得麻木、呆滞。

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外貌和神态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命运的悲惨和精神的崩溃。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不幸,更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她们的命运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左右。

小说中的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

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冷酷无情。

他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丝毫的同情,反而认为她是“败坏风俗”的不祥之人,不许她参与祭祀活动。

这种冷漠和歧视,进一步加剧了祥林嫂的痛苦。

除了鲁四老爷,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柳妈,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祥林嫂的命运产生了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祝福》的经典情节
在小说《祝福》中,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屡次渲染“阿毛被狼吃掉”这一情节,而鲁迅先生一向是惜墨如金的,因此,这一情节的背后必定寄寓着作者深刻的意图。

那么,这一情节的设置有哪些功能呢?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首先,这一情节是祥林嫂命运的又一次悲惨转折,并催化了祥林嫂彻底绝望感的产生?
阿毛被狼衔去,使得祥林嫂惟一的生命支柱轰然倒塌,仅有的一点希望也变成了绝望。

而由于阿毛之死,祥林嫂也就不再是名正言顺的贺家的人了,所以,“大伯来收屋”,也就是必然的了。

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又失去了惟一的居所,祥林嫂真的是穷途末路了。

她对灵魂有无的疑问,除担忧真有灵魂而被两个丈夫锯成两半外,更为关注的是“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假如真有灵魂,到了阴间,她又可以见到她的阿毛了,这当然是祥林嫂求之不得的。

可见,对灵魂的有无这一问习题的答案的期待,祥林嫂自己又充满矛盾,而这一矛盾对祥林嫂来说又是致命性的。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阿毛被狼衔去”这一情节催化了祥林嫂彻底绝望感的产生,也加速了祥林嫂命运悲剧的发生。

第二,各种不同叙述视角的反复叙述,展现了各种不同人物的心态,同时也暴露了国民性的弱点
在对“阿毛被狼衔去”这一情节的处理上,作者使用了不同叙述
视角的反复叙述。

先是卫老婆子的叙述,接着是祥林嫂自己的叙述,最后是鲁镇上听祥林嫂叙述故事的人打断祥林嫂的话进行的抢白?
卫老婆子的叙述相对祥林嫂的叙述要简单得多,这是因为这一事件可以满足自己及别人的好奇心,因此有着强烈的叙述欲望;但毕竟事不关己,没必要也不可能动情,也就没必要也不会详细说来?
而祥林嫂则是咀嚼这巨大痛苦的当事人,她的讲述是要释放自己巨大的痛苦,并力求博得别人的同情,从别人的同情中寻求一点点慰藉,因此,她的讲述就详细多了,但又由于这巨大痛苦的压抑,便欲说还休,因此,祥林嫂的叙述就成了概略叙述与详细叙述的交替过程。

至于鲁镇的那些听众,他们本来就是带着极大的好奇心来赏鉴这一故事的,他们听祥林嫂的叙述其实不是或不主要是出于对祥林嫂的同情,而是为了通过对别人的痛苦的玩味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一点点乐趣,调剂一下单调的生活而已。

因此,当他们的好奇感悟到满足,当祥林嫂的这一叙述不能调剂他们单调生活的时候,他们也便不再有听祥林嫂叙述的兴趣了,所以他们对祥林嫂的调侃,也便非常可以理解了。

第三,侧面反映了祥林嫂本身沉重的奴性意识,并提醒出性别压迫的残酷性。

一个人在悲苦的处境中是有着强烈的叙述欲望的,因为在叙述的过程中至少可以缓解自己的痛苦?
祥林嫂一生的悲苦可谓多矣,除了“阿毛被狼衔去”这一事件之外,被婆婆卖到贺家被迫改嫁,在鲁四老爷家连做一个奴隶的资格都没有,担忧到阴间被两个丈夫锯成两半等等,都是祥林嫂难以承受的
悲苦之事。

但通读《祝福》,我们却发现,祥林嫂向别人倾诉的只有“阿毛被狼衔去”这一件事,因为,在祥林嫂看来,只有“阿毛被狼衔去”一事不会被别人嗤笑,自己在这一件事上至多是失职,并没有过错,并没有违犯封建伦理道德之处,而其他的事就不一样了。

一女不嫁二夫,向来是古之遗训,一旦违犯这一遗训,便会被人鄙弃,哪怕并不是自己之愿,并曾作过极大对抗,但只要结果没有改变,也仍然会被别人所鄙弃。

因此,在鲁四老爷家失去了做一个合格奴隶的资格,到了阴间被两个丈夫锯成两半,也便都罪有应得,于是,虽然自己的内心由于这些事件而极端悲苦,但并没有了向别人倾诉的勇气与欲望,因为那样不仅不会缓解自己的痛苦,反而会在别人的嘲笑与鄙视中增添自己的痛苦。

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祥林嫂本身沉重的奴性意识。

但是,把这沉重的奴性意识归咎于祥林嫂本身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得当的,因为祥林嫂自己就是一个封建伦理纲常与性别压迫的受害者,她的奴性意识也是被长期浸染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