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复习搞定小说查考题型
《祝福》复习搞定小说查考题型(完善版)【部编本 必修下】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 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 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采用 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 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 调。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 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 容的叙述方法,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 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文中起过渡作用。
可作线索的有:人、事、物、情、 小说以“某某”为线索,贯
设置线索
时间、空间等,要特别留意文章的 穿全文,能够起到串联故事
标题。
情节、突出人物形象、表现
小说主题的作用。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 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
卒章显志
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 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有 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 “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2.情节的曲折
在一个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 绝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跑到底的,而是让他千折百回, 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即体现出情节的曲折性。情 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3.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如“欧·亨利式的结尾”——在小说结
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 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 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结局 祥林嫂凄然死去
•开端 •发展 •高潮
回回忆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忆 祥林嫂再到鲁镇
倒 叙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情节手法
情节手法包括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知识梳理——以《祝福》为例-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统编版必修下册)

3、人物角度: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发展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4、主题角度: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5、读者角度: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思考点:(三要素+主题)1、人物方面:人物自身的性格特征、身份;对比、衬托、烘托其他人物,突出其他人物形象特点;使其他人物形象更加鲜明。2、情节方面: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造成情节的陡转;3、主题方面: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二、人物形象作用题
设问方式:小说中某个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1、肖像、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对话、独白)、动作描写。2、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氛围,渲染时代气氛,深化主题;3、其他术语:工笔、白描、正面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心理、细节描写、白描、工笔)、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对比、衬托、烘托)、对比、衬托、烘托及修辞手法等。抓住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去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研究文本的主旨,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感情。
三、情节安排(艺术)题
设问方式:这篇文章情节曲折,饶有波澜,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4、就结尾看:①出人意料式结局(突转式结局/欧·亨利式结尾)。作用: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②令人伤感的悲剧式结局。作用: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③令人喜悦的大团圆式结局。作用: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④留白式结局。作用: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祝福》复习搞定小说查考题型(1)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 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做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 物的某一特征。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 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
环境描写的方法
自然 景物 描写 的角 度与 方法
理解小说标题的内涵及作用题目要注意从以下几 个方面解题:
①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②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③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 ④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⑤标题是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 的转折; ⑥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 点睛的作用;
有限 视角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 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 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 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 带有偏见和主观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 闻所感。
小说的线索:
单线型 结构
只安排一条线索。这条单线要贯穿始终,没有第二线 索干扰,更没有两条以上线索穿插。中国古典小说大 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小说的情节内发端——展开— —结局直至尾声,次第展开,环环相扣,所以它的结 构形式也可以说是“链条式”的。
常用答题模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
情节作用题
常见提问方式:①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
起到什么作用?②某段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内容作用﹢结构作用﹢效果作用
情节作用题分 析角度
对人物:是否表现 人物心理,展现人 物性格,丰富人物 形象,表明人物关 系,暗示人物命运。
高中语文:《祝福》复习搞定小说查考题型

(2)答题模板: 理解标题内涵: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
体的××,即表层含义);二是与主题相关的 意思(即深层含义)。
第四处: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 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 拥抱了全市镇。(P24)
指向主题:
暗示、深化主题。
【总结】
环境 (自身作用)
(交代时空特点
营造氛围,
渲
染气氛等)
人物
(烘托,映衬)
情节
(推动,铺垫)
主题
(深化,暗示,揭示)
解
环境
描写了……景,渲染了……气氛 (环境
答
(1)渲染鲁镇年终祝福热闹、忙碌的气氛。 (2)勾勒社会环境,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一处: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 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 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 糟。 (P14)
指向环境本身:
(1) 渲染某种气氛。 (阴暗压抑) (2) 给全篇定调。(开头)
2.以物象为题,比如:《面包》《半张纸》《魔盒》 《变色龙》《项链》……
作用: ①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象征,寄 托 某种情感;) ②线索,贯穿全文; ③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 ④中心,突出文章主题。
3. 以事件为题,比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 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作用: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 ②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最新部编版高中语文教学
精品课件
祝 福 鲁
迅
小说的常见命题要点: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 4.理解小说标题 5.概括探究主题
《祝福》复习搞定小说查考题型

快速阅读《祝福》全文,梳理全文情节
•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 结局 祥林嫂凄然死去
回 • 开端 祥林嫂回忆初到鲁镇
倒
•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忆 •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叙
•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的作用:
设置悬念,有吸引力。(情节安排) 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 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反封建的主题。(表 现主题)
解题步骤:
理解小说标题的内涵及作用题目要注意从以下几 个方面解题: (1)思维模式:
①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②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③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 ④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⑤标题是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 的转折;
⑥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 点睛的作用;
命题角度二:人物
回顾祥林嫂的一生:
•外逃帮佣,初到鲁镇 •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 •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一)、祥林嫂 1.两次描写祥林嫂的微笑 2.十二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睛 3.三次描写祥林嫂的反抗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祥林嫂是一个旧中国下勤劳、安分守己的 典型劳动妇女形象,又深受封建礼教毒害,毫 无人身自由的劳动妇女,最终一步步被逼得无 奈而走向死亡的人。
命题角度三: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 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 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 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 了幽微的火药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 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 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 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 然也如此。 (P14)
一篇经典小说《祝福》搞定高考小说题型(共91页ppt)

• 4、从主题角度思考:揭示或暗示或深化主旨。
• (1)设疑法(悬念法):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 (2)写景法:渲染环境氛围,交代主人公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暗示小说主人公 的命运。 • (3)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 • (1)开篇点题,作用: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 (2)开篇没点题,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 (3)开篇景物描写,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 背景,或渲染气氛。 • (4)开篇连续发问,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 (5)开篇连续感叹,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祥林嫂是一个旧中国下勤劳、安分守己的典型劳 动妇女形象,又深受封建礼教毒害,毫无人身自由的 劳动妇女,最终一步步被逼得无奈而走向死亡的人。
概括人物形象: 性格特点+身份
(二)“我” 我与鲁镇的故事 我对祥林嫂的态度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形象。“我”一方面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教,同情祥林 嫂,但另一方面又软弱无能,疏于行动。
•
描写手法的作用 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
•
展现人物的心理
•
展现人物品质精神、性格特征,使形象更丰满。
•
推动情节发展。
•
概括人物性格、形象、品质的常用词语
• 1. 性格类:善解人意、富有爱心、温柔沉静、心灵手巧、通情达理、纯真质朴、聪明伶 俐、天真可爱、顽皮淘气、富有活力、朝气蓬勃、懂事能干、有主见、有骨气、人穷志 不短、自尊自爱、倔强、沉稳果断、开朗自信、真诚善良、友好谦恭、宽容忍让、勤劳 朴实、节俭、慈爱宽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彬彬有礼、不拘小节、睿智大气、聪慧 通达、幽默风趣、善于变通、隐忍内敛、个性张扬、心直口快、耿直偏激、严厉苛刻、 严慈相济向往自由、追求平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珍爱自己、乐于挑战、永不服输、 富有智慧、精明强干、大智若愚、足智多谋、沉着冷静、从容镇定、勇敢、目光敏锐、 狂放不羁、特立独行
《祝福》相关知识点小说训练

《祝福》第二课时知识点巩固训练——小说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老夫老妻冯骥才①他俩又吵架了。
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
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
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
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一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
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
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
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
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④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
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
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气一进“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
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
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
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
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
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⑥雪正下得紧。
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小说教考衔接复习(下)

●课内知识衔 接:【次必都修 不下 同第 ,六 请单 结元合《小祝说福内》容进/鲁行迅具】体小分说析三,次并写说祥明林这嫂样的刻外画貌人,物每外
貌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1)第一次:“我”在河边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全文倒叙
开头处第一次描写祥林嫂。祥林嫂的处境不仅不如第一次到鲁家(那时不幸却 还健壮),而且不如第二次再到鲁家时了(那时悲惨但尚有生气)。这时肉体 被摧垮,精神也已死亡。第二次:“我”在鲁家第一次看到祥林嫂,恰在祥林 嫂夫死出逃,初到鲁家时。这段己点出遭遇的不幸,但也暗示着抗争的希望, 所以尽管劳作辛苦,她却“口角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第三次:" 我"在鲁家第二次看到祥林嫂样,林嫂被从鲁家抢走卖到山里,夫死子亡后又 回到鲁家。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这表明 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 (2)作用:通过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表现了人物的质朴和善良,在 对比中显示人物命运的变化,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她的精神的巨大变化, 反映了祥林嫂
●考点知识衔接:标题的类型
①从人物看,分析标题是否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了概括,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 象服务,是否与人物命运有某种关系,是否对表达作者情感态度有作用。 ②从情节看,分析标题是否为小说的线索,以展开情节、贯穿全文;是否在文章开 头设置了悬念、中间或结尾呼应了某个细节,以吸引读者;是否是对故事情节进行 了概括。 ③从环境看,分析标题是否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渲染了环境氛围;是否具有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④从主旨看,分析标题是否使用了比喻、对比、双关、象征、反语等手法,寄托了 作者的情感或深化了主题;是否具有暗示和象征意义;是否对主题的表达有画龙点 睛的作用。 ⑤从艺术效果看,分析标题本身是否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如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等 特点;分析标题是否新颖精妙,是否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 • 开端 祥林嫂回忆初到鲁镇
倒
•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忆 •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叙
•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的作用:
答:① 设置悬念,有吸引力。(情节
安排) ②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
起,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表现主题)
(二)情节作用题
常见提问方式:①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
第一课时
• 学习目标: • 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方式列出
小说的情节结构,归纳概括小说情节的规律。
• 2.概括祥林嫂的不幸表现,初步培养概括信 息的能力。
学
•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 寒暄( ) 朱拓( ) 陈抟( ) 瘦
削( ) 间或( ) 诧异( )
• 谬种( ) 尘芥( ) 形骸( ) 窥探 ( ) 讪讪( ) 鄙薄( )
评
• 鲁迅先生说,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从来只 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 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在封建礼教 的压迫下,妇女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 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 子”。祥林嫂在承认和遵从一切妇道条 律的前提下,为自己能较安稳地活下 去——“做稳了奴隶”,做了尽其可能 的最大努力,但是她最后还是只能凄惨 的死去。
3. 以事件为题,比如:《范进中举》《林 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作用: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 ②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4.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比如:《在烈 日和暴雨下》《第9车厢》《晚秋》《祝 福》《荷花淀》……
小说的标题作用: ①交待时间、地点、环境 ②线索、悬念; ③象征、双关; ④主题、人物、情节 。
(2)答题模板: 理解标题内涵:一是具体的意思(文
中具体的××,即表层含义);二是与主 题相关的意思(即深层含义)。
标题的作用:①……②……③……
关于题目
小说为什么要以“祝福”为题 ①祝福”是全文故事发展的线索,贯穿始终。
②“祝福”为塑造祥林嫂的性格提供了典型环境。 ③祥林嫂出现在祝福之夜,亦死于祝福之夜,突 出了主题,又使文章结构谨严。
解题步骤:
理解小说标题的内涵及作用题目要注意从以下几 个方面解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思维模式:
①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②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③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 ④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⑤标题是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 的转折;
⑥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 点睛的作用;
要
C、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矛 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
素
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3、环境
A、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 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
B、社会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 的历史背景
如何读懂小说
一、相当的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 是很好地理解小说的土壤和储备。
如何读懂小说
二、掌握“考试小说”的文体特征
5、思考作品的主旨。 6、找出叙事或塑造人物时有什么明显的技巧方法。 7、尝试分析作品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8、关注那些含义丰富的语句或人物独特的对话、独白。
如何读懂小说
把一篇看似纷乱复杂的小说拆解 成这些部分,就不难理解其关键的东 西,就能把握住作品的思想与艺术了, 就能达到阅读的目的了,也就掌握了 考试涉及的考点,具备了答题的思想 材料了。
命题角度二:主题
知识储备:
概括主题的基本格式:
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 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 了)……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 问题)。
如:《祝福》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 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 无情揭露。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 1、在婆家的不幸生活(童养媳、严厉 的婆婆)
• 2、第一次丧夫 • 3、被迫改嫁 • 4、第二次丧夫并丧子 • 5、鲁镇人们的嘲讽、不接受 • 6、死后的恐惧 • 7、捐门槛后仍不被接受 • 8、沦为乞丐 • 9、死后的冷遇
• ……
命题角度一:情节
知识储备:
1、情节的运行方式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我”一方面反感鲁四 老爷,厌恶封建礼教,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 面又软弱无能,疏于行动。
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 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 来反映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命题角度三: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 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 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 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 了幽微的火药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 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 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 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 然也如此。 (P56)
• 答:(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 一再写到祝福,情节发展与祝福有密切 关系。
•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 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 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 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 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 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了 祥林嫂的悲剧性。
四、阅读的着眼点
分析小说的要素,从要素入手解读作品:
1、明确是侧重于叙事还是侧重于写人。 2、事——了解写了“什么事”,文本是怎样结构
的?(分成哪些场面梳理事情的开头、过程、结 尾等部分)
3、人——知道涉及“哪些人”,谁是主要的?谁 是相关的?他们是什么关系?
4、写——作品中有哪些“描写”?人物说了哪些 话?有哪些景物等等。
④题目是“祝福”,内容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两相对照,深化了 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常见命题要点: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 4.理解小说标题 5.概括探究主题 6.品味语言特色 7.分析写作技巧
命题角度二:人物
回顾祥林嫂的一生:
•外逃帮佣,初到鲁镇 •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 •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如何读懂小说
三、明确阅读目的
总目的是《考试说明》规定的考点。
实际阅读目标是:
1、思想主旨的确定——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思考 或认识?
2、人物形象的把握——典型形象是什么类型,什 么性格,什么社会意义。
3、手法技巧的鉴赏——小说使用了怎样的艺术手 法,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4、语言的赏析鉴赏——小说的语言有怎样的艺术 价值。
• 序幕:
• 结局:
• 发展:
• 高潮:
• 尾声:
• 2.祥林嫂死于鲁镇的一片“祝福”声中,她的死 不但没有给鲁镇人们的生活带一点变化和影响, 而且还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 可以说祥林嫂是 个不幸的女人。她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
展
• 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方式概括出小 说的情节结构。
• 序幕:
• 怔怔( ) 渣滓( ) 诡秘( ) 炮 烙( ) 歆享( ) 牲醴( )
• 2.解释词语。 • 少不更事:沸反盈天:宽宏大量:百无聊赖:
导
到 2019年,鲁迅先生已经去世80 多年了。 但他的作品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被广泛地 传播着、阅读着。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 关。”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鲁迅先生的名言。 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与 良知,表现出一个伟人的博爱与悲悯。
祝 福 鲁
迅
学习目标
1. 初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了解本文的 “倒叙”方式。 2. 细读课文,分析小说人物形象——通过探 究小说中写到的“变化”,感受祥林嫂命运 的悲惨和精神的痛苦,体会作者对祥林嫂的 深切同情。 3. 深读课文,把握小说主旨—通过探究小说 中写到的“不变”,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体会作者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深刻批判。
第二课时
• 1.祥林嫂如此勤劳善良,为什么却是活 得最苦的女人?到底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1.祥林嫂如此勤劳善良,为什么却是活得 最苦的女人?到底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 答:①封建礼教要求妇女“从一而终”, 但封建族权又允许出卖守寡的媳妇。
• ②祥林嫂要尊奉礼教守寡,又被迫改嫁, 封建礼教以一种奉为神圣的公理的化身 让人们接受并维护,同时也在不自觉地 吞噬、残害他们。同情祥林嫂的人、冷 酷的人、冷漠的人和自私的人都一样把 她往死里赶。
五、几个命题要点: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 4.理解小说标题 5.概括探究主题 6.品味语言特色 7.分析写作技巧
学习建议
1、认真理性地通读近几年高考试卷中 出现的小说作品,真正读懂小说内涵 与主旨。
2、平时要有意识地按照阅读的规范和 题型反复训练,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 维习惯。
1、叙事类文体 2、通过“典型形象”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
思考。
3、主题往往比较隐晦。 4、篇幅较为短小,人物和故事都比较简单。 5、有时通过插叙或回顾的形式来补充情节、交代
背景,以增加作品的容量和帮助完善主题。
6、节选的作品具有相对完整的独立的结构与主旨, 删改的作品对原作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更集中 地体现小说的文体特征。
2、情节的曲折 在一个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绝
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跑到底的,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 才抵达胜利的彼岸,即体现出情节的曲折性。情节的摇摆 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3、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