饵料生物之轮虫的营养价值及培养技术要点
水产养殖过程中轮虫培养方法

水产养殖过程中轮虫培养方法轮虫土池培育(产量高,收获时间长,但注意别污染敌害):一、土池的建设培养轮虫土池建设位置必须选择在海水排灌方便的滩涂上,土池大小一般应按生产实际需要而定,土池面积以1~3亩为宜,过大不好控制,水深80~120厘米,排水端低于进水端10~20厘米,底质为泥质或泥沙质,池底平整,围堤坚固不渗漏。
二、土池的消毒消毒的目的是杀死池中轮虫的天然敌害生物,保证轮虫的正常生长繁殖。
常用每立方米60~100克的漂白粉消毒,3~5天后进水肥水,其不足之处是杀死敌害生物的同时也把池塘中的藻类杀死,也可用清塘净等药物清塘(这里,也可以用敌百虫来杀灭水里的敌害生物以及浮游动物,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藻类,相当于留下藻种。
由于各个厂家的敌百含量不一样,因此,需要大家自己在经过对照试验的情况下,可以测出最合理的杀灭浓度)。
三、施肥繁殖饵料生物清池药效消失后,即可进水施肥繁殖轮虫的饵料生物~浮游藻类,有条件的海水经蓄水库沉淀后用200目筛绢过滤注入培养池,水深保持在80~100厘米,盐度调节在15~25之间,即可开始施肥繁殖单细胞藻类,施肥量为氮肥10~15克/立方米、磷肥为1~2克/立方米,同时增施100~200克/立方米发酵后的鸡粪作为基肥(鸡粪一定要经过发酵,并且是堆在池塘四周,持久发挥肥效,也可使用肥水效果好的有机肥类),单细胞品种有扁藻、三角褐指藻、小球藻等。
施肥后,若温度、光照合适,水色就渐渐呈淡绿色或淡褐色,表明池内已有一定量的单胞藻,微生物或原生动物等正在繁殖,此时即可接种。
四、接种轮虫接种时一般在三四月份,此时外界水温较低,因而接种密度一般按每升水体接种轮虫200个左右为佳,这样轮虫繁殖速度快些。
当轮虫繁殖密度达1个/毫升以上时,应经常施肥追肥,间隔时间可根据水色和轮虫增殖情况加以掌握。
五、培养管理(一)浮游藻类的密度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轮虫大量繁殖后,对生物饵料的需求量也大增,因此必须及时追肥,保证水体有一定的肥力,维持水体中浮游藻类在一合理的水平。
单细胞藻,轮虫培养技术要点

单细胞藻,轮虫培养技术要点福建饵料动物培育技术讲班讲稿单细胞藻和轮虫是饵料浮游动物中最重要的基础性生物饵料。
在水产养殖中,单细胞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不仅为鱼、虾、贝类等水产经济动物提供饵料,还可以作为鱼虾配合饲料的重要添加物,起到营养平衡与强化效果,有利于培育健壮的苗种。
同时,单细胞藻作为培养轮虫的优质饵料,可以提高轮虫的营养价值。
以下是单细胞藻和轮虫培养的实用技术要点:1、单细胞藻培养实用技术要点1.1 选用适当的单细胞藻种类。
不同的水产动物需要不同种类的单细胞藻,如养鱼池水中以适量绿藻为宜,养虾池水中以适量硅藻为宜,而贝类幼体在浮游期以金藻和绿藻为宜,在匍匐期则以底栖硅藻为宜。
1.2 清洁培养器具。
在培养单细胞藻前,必须清洁培养器具,以避免污染和细菌感染。
1.3 分级培养小球藻。
小球藻是最常用的单细胞藻之一,分级培养可以提高单细胞藻的品质和数量。
1.4 营养和接种。
单细胞藻的营养和接种非常重要,充足的养分和适当的接种量可以促进单细胞藻的生长和繁殖。
1.5 管理工作要点。
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管理工作,如控制温度、光照、通风等。
1.6 PVC透明塑袋培养。
PVC透明塑袋培养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单细胞藻培养方法,适用于小规模生产。
1.7 敌害生物防控。
在单细胞藻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敌害生物的防控,如藻类寄生虫、藻类食草动物等。
1.8 防治措施。
对于已经感染病菌的单细胞藻,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加入抗生素等。
1.9 单细胞藻的浓缩和冷藏。
单细胞藻的浓缩和冷藏可以延长其保存时间,方便后续使用。
2、轮虫培养实用技术要点2.1 轮虫个体的大小。
不同种类的轮虫个体大小不同,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轮虫。
2.2 生态性。
轮虫的生态性对其培养有很大的影响,需要了解轮虫的生态性和生长规律。
2.3 繁殖特点。
轮虫的繁殖特点也需要了解,以便控制轮虫的数量和质量。
2.4 食性和食料。
轮虫的食性和食料也是轮虫培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饵料。
轮虫培育方法

绝大部分种类的雌雄形 态差别极大。雄体体长只有 同种雌体的1/8-1/3,雄体没 有消化系统或只留痕迹,或 有咀嚼器和胃,但没有口和 肛门,它们不吃食。雄性生 殖系统占据假体腔的大部分。 一个膨大的梨形或球形精巢, 下接输精管通至阴茎(交配 器),没有阴茎的种类在交 配时输精管通过体壁有纤毛 的小孔向外翻出。雄体的头 冠皆向前方,长满纤毛,游 泳十分迅速,从不固着,特 别当有雌体存在时更为活跃, 直到与其中一个交配为止。 交配和精子的传递通过雌体 的泄殖腔孔或体壁
轮虫广泛分布于湖泊、池塘、江河、近海等各类淡、
咸水水体中。甚至潮湿土址和苔藓丛中也有它们的踪迹 。轮虫因其极快的繁殖速率,生产量很高,在生态系结 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轮虫是 大多数经济水生动物幼体的开口饵料。在渔业生产上有 颇大的应用价值。轮虫也是一类指示生物,在环境监测 和生态毒理研究中被普遍采用。
固着生活。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一)槌型:各咀嚼板都比较粗壮而坚实, 砧板内侧有沟痕但无齿。用于横向磨碎浮 游生物和有机啐片。具这种咀嚼器的轮虫 常为水轮虫型头冠,适应沉食取食方法 (如臂尾轮虫等)。营浮游或底栖生活。 底栖种类(如腔轮科)在沉水植物茎、叶 或其它底层物体上吸取微小的生物和有机 碎片。这种咀嚼器捕捉能力很弱。
轮虫培育方法
一、轮虫的主要特征: 1. 轮虫的头部前端扩大成盘状,其上方有一由
鱼苗池中的“天饵”———轮虫

养殖与饲料2018年第2期摘要本文主要从轮虫的生物学特性、轮虫与鱼苗的关系介绍了鱼苗时期的最佳饵料———轮虫,并提出鱼苗池中轮虫的增殖方法,包括生石灰排水清塘、施有机肥、注水、轮虫生长检查、控制敌害、翻动底泥、鱼池轮养。
充分发挥水体的生产潜力,提高鱼池的生产效能。
关键词鱼苗;轮虫;增殖收稿日期:2017-12-05刘汝莲,女,1964年生,副高。
1轮虫的主要生物学特性1)形态。
轮虫是一种很小的多细胞动物,体长一般为100~500μm ,体形变化大,全身为一层乳白色或淡黄色的表皮所包裹。
其主要特征为体前端具有纤毛的头冠;咽喉部有咀嚼囊,其内有咀嚼器;体腔两侧有一对原肾管,其末端有焰茎球。
多数轮虫身体由头、躯干、足3个部分组成(有的无足)。
2)生活周期。
轮虫在1年的大多时间里是由雌体进行孤雌生殖,雌虫产夏卵(即非需精卵)。
1个雌体一生所产的夏卵数一般为10~20个,卵产出后1~3d 即孵出,几天后达性成熟并继续进行孤雌生殖,这种雌体称为不混交雌体。
当环境恶化或剧烈变化时,就出现另一种只产冬卵(即需精卵)的雌体,称为混交雌体。
冬卵若未经受精则孵出雄虫(体小而退化),不吃任何食物,行动非常迅速,遇到雌虫便进行交配,之后马上死亡,若找不到雌体则只生存2~3d ;若经过受精则分泌一层比较厚的卵壳,形成休眠卵。
在自然环境下,通常每年只有1~2个混交世代,而有20~40个不混交世代。
从休眠卵孵出的第一代一般都是不混交雌体,以后则不混交和混交雌体都可能出现。
轮虫的寿命(从孵出到死亡)变化较大,由几天到几周不等,如萼花臂尾轮虫6d ,矩形龟甲轮虫22d 等。
3)隐生。
轮虫有隐生的特性,环境条件恶化,如水体干涸,温度不适宜时,某些种类可以停止活动,代谢几乎无法测量,当环境适宜时又复苏,称为隐生。
4)生活方式。
轮虫的基本生活方式有2类,一类是营浮游或兼性浮游生活,另一类是营底栖,附着或固着生活。
5)食性。
轮虫大多数种类是滤食性,其食物为浮游藻类、细菌和腐屑等;还有一些种类如晶囊轮虫、疣毛轮虫、多肢轮虫等是捕食性,捕食其他轮虫、小形枝角类和较大形的鞭毛藻类等。
第三章轮虫的培养

寿命为分别为168、118和60小时。
• 壶状臂尾轮虫在15、20、25和30 ℃下,其平
均寿命分别为305、262、173和120天。
.
七、轮虫的生态条件
• 1、温度:5-40 ℃褶皱臂尾轮虫能生长繁殖,
较适宜的繁殖温度为25-40 ℃,30-35 ℃繁 殖最快。
影响
• 3、休眠卵形成时的环境状况及其对萌发
率的影响
• 4、品系或克隆间的差异
.
2、萌发时的环境状况对休眠卵萌发率的影响
• 温度:在5-35℃的范围内,褶皱臂尾轮虫休眠卵都
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是20-25 ℃
• 光照:光照对轮虫休眠卵萌发率的影响常因种而异。
光对于红臂尾轮虫休眠卵的快速、批量萌发是绝对 必要的,但对角突臂尾轮虫和蒲达臂尾轮虫却无影 响。
• 6、搅拌或充气 小型培养,在每次投饵后需轻轻搅拌。生
产性培养,水容量较大,必须充气。用油脂酵母为饵料,轮 虫密度近乎1000个/ml时,必须提供60-100L/(min.m3)的充 气量。
• 7、生长情况的观察和检查 每天上午,用一个烧杯取池水
对光观察。如果轮虫游泳活泼,分布均匀,密度加大,则为 情况良好。如果活动力弱,多沉于论底层,或集成团块浮于 水面上,密度不增加甚至减少,则表明情况异常。
.
四、生殖习性
• (二)、轮虫的繁殖方式 • 1、单性生殖:又称孤雌生殖、非混交生殖。休眠卵
发育成双倍体的雌性轮虫,称非混交雌体。非混交 雌体经有丝分裂产生双倍体的非需精卵。非需精卵 又称夏卵或非混交卵。褶皱臂尾轮虫初孵化的非混 交雌体最适条件下,大体间隔4小时可以产卵1次, 每尾雌体平均产21个卵,最高产24个卵。
鱼塘下苗前培育轮虫方法

鱼塘下苗前培育轮虫方法在鱼塘养殖业中,苗前培育是确保鱼类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
而轮虫作为一种高蛋白、高营养的鱼类饲料,其培育方法对于提供充足的鱼类食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中等难度的鱼塘下苗前培育轮虫方法,帮助鱼塘养殖者提高养殖效益。
首先,为了培育轮虫,我们需要准备合适的培养容器。
一般来说,透明的塑料容器是最常用的选择,容器的大小应根据养殖需要来确定,一般选择30厘米×20厘米×10厘米的大小即可。
其次,选择适宜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选择对轮虫的生长繁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培养基有牛粪、鱼粪等有机肥料,也可以加入适量的磷酸盐和硝酸盐等无机盐。
将培养基放入容器中,以适度湿润为宜。
接下来,将轮虫的种子放入培养容器中。
种子可以通过购买或者从已有的培养容器中获取。
将种子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并轻轻拍打容器,使种子与培养基充分接触。
然后,需要注意保持适宜的环境条件。
轮虫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一般来说,温度在20℃-25℃之间,湿度在80%-90%之间,光照强度适中即可。
可以利用保温箱、湿度计和灯具等工具来控制环境条件。
最后,定期管理和维护培养容器。
轮虫的生长周期一般为5-7天,当轮虫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通过筛网或其他过滤设备将轮虫分离出来,以便后续的喂养。
同时,要保持培养容器的清洁,避免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
总之,鱼塘下苗前培育轮虫是提高鱼类养殖效益的重要环节。
通过选择适宜的容器和培养基,维持适宜的环境条件,定期管理和维护培养容器,我们可以有效地培育出充足的轮虫作为饲料,提供鱼类所需的营养。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对鱼塘养殖者在苗前培育轮虫方面有所帮助。
《饵料生物培养学》教学大纲

《饵料生物培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海水养殖专业课。
它主要研究各类饵料生物的生物学特点、营养成分及其培养技术。
生物饵料具有营养丰富、大小适口、摄食方便、易于消化、保护水质等优点,故被广泛应用于海水养殖,尤其是各类苗种的繁育中。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2.了解各类饵料生物的特点和培养方法;3.了解这一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生产中使用的设备和设施;4.扎实掌握各类饵料的培养技术;5.强自学能力、创造性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具备一定的开发新饵料品种和新培养技术的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一)理论课程内容1、绪论(1)掌握饵料的基本概念。
(2)了解海产动物养殖饵料来源的途径。
(3)了解饵料生物学的发展史、趋势及今后的任务。
2、光合细菌的培养(1)了解光合细菌概述及在水产中的应用。
(2)了解光合细菌生物学。
(3)掌握光合细菌的菌种分离和菌种保藏技术。
(4)掌握光合细菌的培养。
3、单细胞藻类的培养(1)了解培养种类及其生物学。
(2)掌握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方式、方法和设备。
(3)了解单细胞藻类在一次培养中生长繁殖的特征。
(4)掌握单细胞藻类的培养液的配制。
(5)掌握藻种的分离、培养和保藏方法。
(6)掌握敌害生物的防治4、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1)了解褶皱臂尾轮虫种类及其生物学。
(2)掌握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
5、卤虫的培养(1)了解卤虫的种类及其生物学。
(2)掌握卤虫的培养。
6、桡足类的培养(1)了解桡足类种类及其生物学。
(2)掌握桡足类的培养。
7、糠虾的培养(1)了解糠虾的种类及其生物学。
(2)掌握糠虾的培养。
(二)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a、要求学生掌握理论课程中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b、要求有较强的基本动手能力。
c、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饵料生物培养知识应用的基本现状。
d、要求具有一定的运用饵料生物培养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理论教学内容学时绪论 2光合细菌的培养8单胞藻的培养10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10卤虫的培养12桡足类的培养 2枝角类的培养 2糠虾的培养 2水生环节动物的培养 6饵料生物的营养与评价10合计66实验教学内容学时实验一:光合细菌培养 2实验二:微藻的分离培养 2实验三:卤虫的孵化 2合计 6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1、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课堂讨论,(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4)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5)以闭卷考试与开卷报告检查学习效果。
轮虫培养(生物饵料培养课件)

蛋白质*(ng/个) 蛋白质**(ng/个) 蛋白质/脂肪* 蛋白质/脂肪** ng/个(干重)
富含DHA的强化剂短时强化 163±13 100 2.3 1.4 331±13
蛋白质强化剂短时强化 238±44 165 2.6 1.8 502±33
*蛋白质按N×6.25计算;**蛋白质按氨基酸总和计算。
广布于淡水、河口等半咸水水体,但不出现在 酸性水体 。
是淡水湖泊、池塘的主要轮虫种群之一,也是 淡水池塘主要培养种类之一 。
褶皱臂尾轮虫
雌性个体大,被甲长平均238m,宽 171µm,前沿背面有棘刺6个,而腹面仅4 个。轮虫有一个尾,其内有粘液分泌于趾, 可粘于池壁等物体上作休息。雄性个体小, 结构简单,仅有纤毛环和精巢,也不摄食, 专为有性生殖交配。
在良好环境下:冬卵 (非混交)雌性→夏
卵(无需受精,挂在足 基部)→雌性小个体。 褶皱臂尾轮虫大约4h产卵1次,21个卵/雌, 持续时间6.7d。
非混交雌体、非混交卵
非混交雌体是指通过非混交生殖 的方式繁殖子代的雌性轮虫。
非混交雌体经过有丝分裂产生双 倍体的卵称为非混交卵。
轮虫的休眠卵在适宜条件下孵化 后,发育成双倍体的雌性轮虫, 此轮虫为非混交雌体 。
轮虫概述 一、轮虫
生物饵料应用概述
二、动物性生物饵料必须具备的条件
必需小型:作为鱼类的开口饵料; 形状简单,容易被破碎; 富有营养,容易消化; 不使水质恶化; 容易制备(培养); 能适应养殖幼体的摄食生态条件。
常见种类 牡蛎担轮幼虫:受精卵 担轮幼虫:大约饵用13-14小时;
藤壶无节幼虫Ⅰ、Ⅱ期:大约饵用3-4小时;
通常称为L-型轮虫 是海水培养的主要种类, 在鱼虾蟹的育苗中应用最广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态条件 1、温度 不同的品系,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差别较大, 不同的品系,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差别较大,5℃ 是轮虫生活的最低温度,10℃ 是轮虫繁殖的临界低温, 是轮虫生活的最低温度, 是轮虫繁殖的临界低温, 是轮虫生活和繁殖的临界高温。 40℃ 是轮虫生活和繁殖的临界高温。 2、盐度 褶皱臂尾轮虫为广盐性生物,能在0.2~ 5.0%的盐 褶皱臂尾轮虫为广盐性生物,能在 的盐 度范围内生长繁殖,其最适盐度范围,不同品系不同, 度范围内生长繁殖,其最适盐度范围,不同品系不同, 也依原生活环境盐度的不同而略有差别, 也依原生活环境盐度的不同而略有差别,但对盐度的 突然变化耐力较低( 0.38%突变到1.8%水环境中 突变到1.8%水环境中, 突然变化耐力较低(从0.38%突变到1.8%水环境中,1 天后全部死亡)。 天后全部死亡)。
裂足轮虫
二、生殖习性 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殖方式有单性生殖和两性生 殖两种方式, 殖两种方式,两种生殖方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 换。 1、单性生殖 单性生殖又称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 单性生殖又称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 非混交生殖( reproduction)。 非混交生殖(Amictic reproduction)。 孤雌生殖首先由休眠卵发育成双倍体的雌性轮 称为不混交雌体( female), 虫,称为不混交雌体(Amictic female),然后不混 交雌体经有丝分裂产生双倍体的非混交卵( 交雌体经有丝分裂产生双倍体的非混交卵(Amictic egg),最后非混交卵成熟后不需受精就能迅速发育 egg), 成双倍体的雌性轮虫,此后, 成双倍体的雌性轮虫,此后,雌性轮虫又经有丝分 裂产生双倍体的非混交卵, 裂产生双倍体的非混交卵,这样一代接一代进行孤 雌生殖循环。 雌生殖循环。
3、培养高密度高营养轮虫的方法 用面包酵母和海水小球藻混合培养轮虫。 (1)用面包酵母和海水小球藻混合培养轮虫。 在制造面包酵母工序中, ( 2 ) 在制造面包酵母工序中 , 供给含有丰富的不饱 和脂肪酸的油脂。 和脂肪酸的油脂。 ( 3 ) 用海水小球藻或油脂酵母对用面包酵母生产的 轮虫作二次强化培养。 轮虫作二次强化培养。 ( 4 ) 用以生鸡蛋黄和水乳化的鱼肝油与面包酵母一 起对轮虫进行强化培养。 起对轮虫进行强化培养。 ( 5 ) 通过向小球藻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维持轮虫培养 的稳定性。 的稳定性。
3、两种生殖方式结果的比较 轮虫进行单性生殖时,在适宜的条件下, 轮虫进行单性生殖时,在适宜的条件下,每尾 雌体平均产21个卵,繁殖持续时间为6~7天,经10 雌体平均产 个卵,繁殖持续时间为 天 个卵 天培养,可由原来1个 增殖到 增殖到1500~2000个/ml。 天培养,可由原来 个/ml增殖到 个 。 轮虫进行两性生殖时,产生休眠卵, 轮虫进行两性生殖时,产生休眠卵,休眠卵必 须经过7~12天的休眠 在条件适宜时才能孵化。 天的休眠, 须经过7~12天的休眠,在条件适宜时才能孵化。 思考: 思考: 轮虫的那一种生殖方式对鱼类的生产更有利? 1、轮虫的那一种生殖方式对鱼类的生产更有利? 两性生殖对轮虫有何意义? 2、两性生殖对轮虫有何意义?
4、诱发轮虫两性生殖的因子 诱发轮虫两性生殖的因子是复杂的, 诱发轮虫两性生殖的因子是复杂的,有种的 特异性、遗传和世代交替的内在因素等, 特异性、遗传和世代交替的内在因素等,但更主 要的是外界环境条件刺激的影响, 要的是外界环境条件刺激的影响,从目前的研究 诱发轮虫两性生殖的环境因子主要有: 看,诱发轮虫两性生殖的环境因子主要有: 高的种群密度。 (1)高的种群密度。 低温与温度的剧烈变化。 (2)低温与温度的剧烈变化。 盐度的突然改变。 (3)盐度的突然改变。 饵料的型式和数量的改变。 (4)饵料的型式和数量的改变。
第一节 褶皱臂尾轮虫的生物学 一、褶皱臂尾轮虫的分类地位和主要特征 分类地位:属于轮虫门、单卵巢纲、游泳目、 1、分类地位:属于轮虫门、单卵巢纲、游泳目、 臂尾轮虫科、臂尾轮虫属。 臂尾轮虫科、臂尾轮虫属。 主要特征:身体前端头盘的周围生有纤毛环, 2、主要特征:身体前端头盘的周围生有纤毛环, 称为轮盘;其次, 称为轮盘;其次,消化道的咽喉内有一很发达的 咀嚼器。根据轮盘和咀嚼器的存在与否, 咀嚼器。根据轮盘和咀嚼器的存在与否,可以把 轮虫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 轮虫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
第二节 轮虫的分离和培养 一、轮虫种的分离 水温升高至15℃以上, 水温升高至 ℃以上,用120µm左右的浮游生物网在 左右的浮游生物网在 水质较肥的水体中捞取(清晨日出之前效果更佳) 水质较肥的水体中捞取(清晨日出之前效果更佳), 去掉其他杂物。 去掉其他杂物。 1、 先用 尼龙网滤去小鱼, 、 先用300µm尼龙网滤去小鱼 , 杂物等 , 再集中容 尼龙网滤去小鱼 杂物等, 器中放置数小时。 器中放置数小时。 2、利用轮虫对缺氧或恶劣环境抵抗力强的特性,不 、利用轮虫对缺氧或恶劣环境抵抗力强的特性, 充气数小时, 充气数小时,待桡足类及其他浮游动物等都死亡沉于 水底, 水底,再用沙布或滤纸平放水面使浮在水上层的轮虫 黏附其上,取出沙布把轮虫冲洗入另备容器中, 黏附其上,取出沙布把轮虫冲洗入另备容器中,即可 得较纯轮虫,按此方法再经2~3次分离后,可得到纯 次分离后, 得较纯轮虫,按此方法再经 次分离后 种轮虫。 种轮虫。 3、 也可把采集的水样放在显微镜下用微吸管将目标 、 吸出。 吸出。
第三章 褶皱臂尾轮虫的培养
概述 1、分布:轮虫(Rotifer)是一群体形微小的多细胞 分布:轮虫( 动物,种类繁多( 1800种),广泛分布于淡水 广泛分布于淡水、 动物,种类繁多(约1800种),广泛分布于淡水、 半咸水和海水水域中。 半咸水和海水水域中。 优点:具有生活力强、繁殖迅速、营养丰富、 2、优点:具有生活力强、繁殖迅速、营养丰富、 大小适宜和容易培养等特点。 大小适宜和容易培养等特点。 应用:至今,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培养, 3、应用:至今,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培养,至少在 60种海洋有鳍鱼类和18种甲壳动物幼体的培育中应 种海洋有鳍鱼类和18 60种海洋有鳍鱼类和18种甲壳动物幼体的培育中应 用。 作为生物饵料培养的轮虫主要种类有: 4、作为生物饵料培养的轮虫主要种类有:壶状臂 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褶皱臂尾轮虫; 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褶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 轮虫;裂足轮虫。 轮虫;裂足轮虫。
三、培养方式 依培养条件的人为控制和分:粗养、 ( 一 ) 依培养条件的人为控制和分 : 粗养 、 精养 1、 粗养 : 室外大型水泥池 、 粗养: 室外大型水泥池≥50m3 或土地 600~1500m2 2、精养:室内一般 、精养:室内一般0.5~1m3 依培养和收获的特点分: (二)依培养和收获的特点分: 1、一次性培养 、 2、半连续培养 、 3、连续培养 、
四、一次性培养 培养容器、 (一)培养容器、培养池 (二)培养用水 300目滤除敌害生物,消毒,盐度 目滤除敌害生物, 目滤除敌害生物 消毒,盐度1.5~2.0% (三)培养单细胞饵料 小球藻或微绿球藻1000~3000万个细胞 ,亚心 万个细胞/ml, 小球藻或微绿球藻 万个细胞 形扁藻为20~30万个细胞 ,即可接种。 万个细胞/ml,即可接种。 形扁藻为 万个细胞 (四)接种 单纯藻饵,接种量0.1~0.5个/ml,经7~10d培养 单纯藻饵,接种量 个 , 培养 面包酵母饵, ℃ 接种量14~70个/ml 面包酵母饵,25℃ 接种量 个
3、光照
由此可见,在暗条件和光条件下, 由此可见,在暗条件和光条件下,褶皱臂尾轮虫 能生长繁殖, 均 能生长繁殖,但在光条件下比在全暗条件下繁殖 迅速。 迅速。
4、酸碱度 褶皱臂尾轮虫对环境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 褶皱臂尾轮虫对环境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 的范围内均能生长繁殖。 在pH5~10的范围内均能生长繁殖。 的范围内均能生长繁殖 5、溶解氧 、 褶皱臂尾轮虫对水环境中的溶解氧含量的适应范 围很广,能够长时间耐受2mg/L低氧,在培养过程 低氧, 围很广,能够长时间耐受 低氧 中溶解氧要保持在1.5mg/L以上。 以上。 中溶解氧要保持在 以上 6、非离子氨 、 非离子氨(即游离氨、分子态氨) 非离子氨(即游离氨、分子态氨)对水生生物的 毒性很高,现已研究证实, 毒性很高,现已研究证实,非离子氨水平是影响褶 皱臂尾轮虫增长的限制因子。 皱臂尾轮虫增长的限制因子。非离子氨水平不宜超 过1mg/L。 。
2、两性生殖 两性生殖( reproduction)又称混交 两性生殖(Bisexual reproduction)又称混交 生殖(Mictic reproduction)。 生殖( reproduction)。 褶皱臂尾轮虫的两性生殖首先由不混交雌体产 生混交雌体( female), 生混交雌体(Mictic female),混交雌体经减数分 裂产生混交卵( egg)。 裂产生混交卵(Mictic egg)。如果混交雌体在年轻 时不与雄体交配, 时不与雄体交配,不论以后有无交配混交卵均不受 发育为单倍体的雄体, 精,发育为单倍体的雄体,如果混交雌体在年轻时 交配,混交卵受精,受精卵再形成厚壳的休眠卵。 交配,混交卵受精,受精卵再形成厚壳的休眠卵。
三、褶皱臂尾轮虫的变异
轮虫是形态变异极大的动物, 轮虫是形态变异极大的动物,就是同一品系 也有大小和形状的变化,即多型性, 也有大小和形状的变化,即多型性,经研究人们 发现,水温变化、饵料的质和量、 发现,水温变化、饵料的质和量、增殖密度等环 境条件是引起轮虫大小变化的主要的外在因素。 境条件是引起轮虫大小变化的主要的外在因素。
二、休眠卵的浮化 1、休眠卵孵化的环境条件: 、休眠卵孵化的环境条件: (1)光照 ) 但以1.5~2.0%最适 (2)盐度:0.15~3.5% 但以 )盐度: 最适 但以20~25℃最适 (3)温度:5~35℃ )温度: ℃ 但以 ℃ ( 4) 在孵化器中, 加入少量扁藻或小球藻藻液, ) 在孵化器中 , 加入少量扁藻或小球藻藻液 , 使水略呈很淡的藻色,有利于孵化。 使水略呈很淡的藻色,有利于孵化。 2、休眠卵的孵化方法: 、休眠卵的孵化方法: (1)孵化海水要过滤,容器要消毒 )孵化海水要过滤, (2)孵化期间每天需搅拌 )孵化期间每天需搅拌1~2次 次 (3)孵化后的仔虫应吸移到备用的培养容器中 ) 培养。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