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公开课教案(附教学反思)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藕、兴”两个字。
2、理解词的意思,品味词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词的意思,想象作者当年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
2、朗读并背诵【教学准备】:课件、李清照的生平资料【教案说明】:教案 >中红色的字为课件出示部分:绿色的字为板书部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播放课件古筝曲)1、同学们,伴着悠悠的古筝乐曲,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古典文学的园地,走进唐诗 >宋词营造的艺术氛围,一起来学习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2、板书课题:如梦令二、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1、你们学过哪些词?(《清平乐·村居》、《忆江南》、《水调歌头》)2、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点击:基础知识(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词可配乐演唱。
)3、出示《如梦令》。
出示课件《如梦令》这首词的题目是--(没有题目,师相机指出“如梦令”是词牌名。
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三、初读课文,领悟大意现在,让我们眼到、口到、心到,去吟诵、去欣赏、去想像,来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
1、自读,读通读顺要求: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读对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齐读(各种形式朗读)(随机纠正错音)3、咱们把词读顺了,一首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交流自学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所想,老师相机进行评价补充。
四、精读品味体验沉“醉”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
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也就是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精选3篇)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生朗诵……请生读诗歌,说说作者是谁?从这首诗歌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生回答……今天我们要一同学习的就是李清照的一首词。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李清照和词的相关知识。
多媒体出示:李清照和词的相关介绍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多媒体出示《如梦令》二、读词1、词,是古代的一种歌词,它有着很强的节奏感,请同学们拿出笔,用双斜线给词分分节奏。
然后请生按照节奏读词,要求读出节奏美。
2.说说为什么这首词很顺口,让人读来朗朗上口?——+押韵,那这首词押的什么韵?——暮、路、处、渡和鹭的韵母都是U。
请生齐读这首词。
三、品词师相机板书:沉醉、误入、惊起A、“沉醉”仅仅是因为喝醉酒了吗?还被这无限的夕阳美景给沉醉了,想想,李清照可能和谁在喝酒?生自由回答……请生读第一句话。
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请生读出浓浓的醉意。
请生也来醉一次,读第一句话。
B、喝呀喝,聊呀聊,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李清照也该回家了,乘兴而来,兴尽而归——“兴尽”是什么意思?尽美酒、尽美景,也可以说是尽兴……请生也来尽兴一次,请生读第二句话。
过渡:为什么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酒喝的大醉,还因为天色在逐渐变黑。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2一、激趣导入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煜),背几句他的词。
李煜被称为“词圣”。
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明),这个人不是诗人,也不是词人,但他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词,这个人就是——(生答:你)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可不简单,被称为“词国女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篇1一、导入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记忆课下文学常识2、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二、理解意涵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人物:主仆两人场景:春雨后的屋中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不忍见花被吹落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对侍女粗心的不悦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
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三、朗读与总结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执教人:宜昌市29中胡钰【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意,通过想象描绘文中画面。
3.揣摩感受作者的情趣和心境,品出文字的味道。
4.对比阅读,了解李清照的词风变化与人生际遇。
【教学重难点】1. 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 通过对比,了解李清照的词风变化与人生际遇。
【教学准备】安排学生提前查阅一些有关李清照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以李清照《一剪梅》作词的歌曲《月满西楼》,使学生产生兴趣。
投影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这副对联说的是谁呢?(李清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
(展示课题)二、目标展示学习之前,我们先要明确目标(展示目标、齐读)三、初读感知1、指名读,读准字音,不可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错一字。
2、齐读,读出节奏。
读的时候还要讲究平仄规律。
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声要拖长音,仄声要读得短促,尾音要拖长。
3、自由读,结合注释读懂词意,同桌之间互相解说,互相补充。
四、悟读绘图常言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词里藏着好几幅令人流连的画面,请选择一幅,用自己最美丽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五、赏读品味学习古诗词还得有另一种本领,就是把整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词眼”,你认为,这首词中哪个词最能表达李清照的心情?(“沉醉”)李清照为什么沉醉呢?(酣醉于酒,沉醉于景,陶醉于情)六、研读识人请用我从“——”句中,读出了李清照的“——”来说话。
七、移读对比1、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天真少女,是不是就一直快乐如初呢?我们再读她的另一首词《武陵春》。
比较两首词有什么不同。
2、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知世也。
”知人论世,结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来解释这种不同产生的原因。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课前储备一、作者小档案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山东济南)人。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后,金兵入据中原,她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她是一位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1.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
2.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人称“婉约词宗"。
3.明末清初韵学家沈谦,曾在《填词杂说》中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4.梁衡评价他是“乱世中的美神"。
二、文体形式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全盛于宋代。
一般地,词要押韵,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句式长短不一,又称词为长短句。
有的词有题目,有的没有,没有的,以词的首句为题。
词有词牌名。
如梦令又称《忆仙姿》、《宴桃园》,因“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出名,苏轼取叠句“如梦如梦"命名为《如梦令》。
常见的词牌名有《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
宋代是词最繁盛的时期,形成了两大词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视野开阔,气势恢宏雄奇,浪漫、豁达、积极向上。
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
婉约派:婉转含蓄,心思缜密,柔婉温和。
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柳永,欧阳修等。
三、群词阅读(一)少年不识愁滋味——《点绛唇蹴罢秋千》《如梦令》1.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2.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shū)风骤(zhòu),浓睡不消残酒。
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一、教学内容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诵读部分。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如梦令》的背景。
2.诗词朗读:学习正确的诗词朗读节奏和韵律,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3.诗词解析:分析诗词的字词、句式、意象等,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4.诗词赏析:从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深入解读《如梦令》的意境和美感。
5.诗词背诵: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背诵《如梦令》的目标。
6.创作练习:启发学生借鉴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进行诗词创作练习。
7.拓展阅读:推荐与李清照相关的一首诗词,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如梦令》,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培养文学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如梦令》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欣赏古诗时,是否曾感受到诗中的画面和情感?”例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美好的黄昏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朗读的节奏、意象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如梦令》相关的诗词意境或艺术手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练习,让学生们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6.增进团队合作精神:课堂讨论与创作练习中,培养学生协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清照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李清照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能够理解《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作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感受李清照词作中的哀愁与思念。
二、教学重点1. 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分析词作中的意象和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李清照的词风,体会其哀愁与思念的情感。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李清照的生平介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全文、词作的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文本,以便课堂上朗读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词作学生齐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感受词作的韵律美。
3. 词作解析教师分析词作的字词含义,解释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内容。
4. 意境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词作中的意象和意境,如“溪亭日暮”、“如梦令”等,帮助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
5.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词作中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李清照词作的特点和情感表达。
7. 课后作业学生背诵《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并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欣赏和分析。
8. 板书设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意象:溪亭、日暮、如梦令情感:哀愁、思念9.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比较李清照的其他如《如梦令》词作,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版本《如梦令》之间的异同。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一、导入
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南渡后多怀乡忆
旧,情调忧伤。
2.介绍《如梦令》这个词牌,强调词人“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
于“情”的主题。
二、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1.交流和感悟“沉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不知归路’”、“真的是快乐的酒
醉吗”等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
2.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描述词中的场景和人物,进一步感受词人的情感。
三、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1.对照比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让学生感悟富有情趣的生活场
景。
2.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词作,进一步加深对其词风的理解。
四、总结
1.总结《如梦令》这首词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李清照的文学风
格。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珍惜青春时光。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体会其中的情感。
2.选择自己喜欢的李清照的词作进行阅读,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3.将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融入到对这首词的绘画中,以画笔展现词中的场景和
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精选3篇)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一、导入1、现在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季节,这样的季节往往会使人诗性大发,此时此刻,你最想为大家朗诵哪首诗词?请生朗诵……2、同学们为大家带来了这么多优美的诗词,今天我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诗《夏日绝句》,是同学们在练习二中接触的一首诗歌。
多媒体出示:《夏日绝句》请生读诗歌,说说作者是谁?从这首诗歌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生回答……师介绍:这首诗歌是李清照40多岁时写的,那时兵荒马乱,国破家亡,她和丈夫在逃亡途中经过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渡口,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句。
生齐读诗歌。
今天我们要一同学习的就是李清照的一首词。
在学习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有关李清照和词的相关知识。
多媒体出示:李清照和词的相关介绍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多媒体出示《如梦令》二、读词1、词,是古代的一种歌词,它有着很强的节奏感,请同学们拿出笔,用双斜线给词分分节奏。
然后请生按照节奏读词,要求读出节奏美。
2.说说为什么这首词很顺口,让人读来朗朗上口?——+押韵,那这首词押的什么韵?——暮、路、处、渡和鹭的韵母都是U。
请生齐读这首词。
三、品词1、其实一首词也就讲述了一个故事,(板书:故事)自由读词,同桌交流一下,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师相机板书:沉醉、误入、惊起A、“沉醉”仅仅是因为喝醉酒了吗?还被这无限的夕阳美景给沉醉了,想想,李清照可能和谁在喝酒?生自由回答……请生读第一句话。
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请生读出浓浓的醉意。
请生也来醉一次,读第一句话。
B、喝呀喝,聊呀聊,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李清照也该回家了,乘兴而来,兴尽而归——“兴尽”是什么意思?尽美酒、尽美景,也可以说是尽兴……请生也来尽兴一次,请生读第二句话。
过渡:为什么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酒喝的大醉,还因为天色在逐渐变黑。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2一、激趣导入同学们,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白),背两首他的诗。
其实,李白不只是“诗仙”,他还是“百代词曲之祖”。
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煜),背几句他的词。
李煜被称为“词圣”。
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明),这个人不是诗人,也不是词人,但他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词,这个人就是——(生答:你)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可不简单,被称为“词国女皇”。
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一起研读《如梦令》,与之一起徜徉于词的世界。
出示《如梦令》,读词。
这首词的题目是——(没有题目,师相机指出“如梦令”是词牌名,词牌是填词的曲调。
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示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生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二、初读课文,领悟大意1、一读,读通读顺要求:读四遍,前两遍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后两遍读对停顿。
检查自读情况。
“兴”读第四声,表兴致,兴趣。
2、再读,读懂词意学生自读自悟,重点理解“兴尽”。
(师视情况补充“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典故帮助学生理解)三、想象画面,体味意境,品味语言1、三读,想象画面,体味意境师: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甚至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画面1:“溪亭日暮”生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想象画面,并大胆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师尽量用一些学生学过的诗文描绘,如:飞檐凌空;溪上青青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曲径通幽处,溪边花木深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1、了解诗与词的不同出示李清照的词,比较诗与词有什么不同?——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读起来的气势不一样。
——题目的不同。
(了解词牌名)2、认识诗人——李清照(课件出示:李清照生平简介)二、初读体会,把词读“胖”1、播放音频:听读2、自己试读,挑生朗读。
3、把词读“胖”根据课件提示的注释,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读懂了那句词或哪个字的`意思。
自由交流。
三、深读品味,把词读“瘦”1、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自由交流。
2、围绕“醉”字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板书:醉)——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你强调了“晚”,为什么强调它?①喝酒喝了很长时间②天色晚,看不清。
(2)你强调了“深处”,说说看!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会感觉……诗人真的是喝醉了,(板书:酒醉)——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让我们想象一下:视觉上,那时的天空……荷塘……鸥鹭……(关注色彩:绿叶、红花、白鹭、余霞,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与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是……;皮肤上感受到的还有……甚至,还有惊起一滩鸥鹭之后的无限遐想。
哦,诗人在这美景中被陶醉了。
(板书:景醉)(3)当我们的感觉这样流动着,交织着,你的心底,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欢乐的,轻松的,愉悦的,美好的,沉醉的,梦幻的……)美酒加美景,给了她美丽的心情,这种心情,让我们读着,看着,也跟着陶醉了。
齐背《如梦令》。
(板书:人醉)3、你听——(《如梦令》歌词)播放蔡琴《如梦令》,尝试跟着唱和。
四、对照比读,延伸课外课件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比较: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仔细观察后交流。
这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
字数、句式和韵律都是一样的。
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五、课后作业推荐朗读:李清照的《声声慢》。
走进李清照,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
板书设计如梦令酒醉、景醉、人醉【《如梦令》教后反思】在教学《如梦令》一课时,我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建议:“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所以,我用了以下方法:一、诗与词的对比。
在课堂开始,我先让学生了解了诗与词的不同,从而更好的认识词、学习词。
二、朗读全词,读出节奏。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
通过配乐配图范读,再让学生自读、指名读等方式,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初步了解词的情感。
三、结合注解理解内容。
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
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哪些句子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四、把握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
要求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
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我再结合自身对文本解读,引导紧扣词眼,欣赏“醉”字,分析词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并感悟“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以及作者为何对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
进而体会语言运用的精炼、巧妙,进一步感悟词的意境、情感。
像这样凭借情境,让学生咀嚼诗句、品味诗句的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情味,学生就有了很具体的感受调适。
此时鼓励学生把这首词背下来,于永正曾这样说过: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好的古诗文,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记就不是学语文。
在这节课上,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了这首词,也能有感情的背诵,但是由于教师的激情不够,没有很好的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出来,所以学生在描绘词的意境的时候,表达的不是很好。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继续努力,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