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共33页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战军事战略与战术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战军事战略与战术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大战争,开展了长达八年的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通过制定合理的战略和战术,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抗战军事战略与战术在抗日战争中的应用与意义。
一、整体战略构想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处于物质、军事和人力等各方面的劣势。
中国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以防御为主要任务的总体战略构想。
该战略的核心是积极防御和持久战,通过巩固防线,拖垮日本军队,并争取更多国际社会的支持,最终实现抗日胜利。
二、人民战争战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战术,成为中国军队克敌制胜的重要战略武器。
人民战争战术主要包括游击战、运动战、阻击战等灵活多样的战术方式。
这种战术的核心思想是动态战场,避免正面硬拼,而是以小股兵力袭扰日本军队,不断打击其士气和补给线,迫使其分兵防守。
三、地方武装的重要性在抗日战争中,地方武装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们起到了防守的重要任务,节约了正规军精力,为中国军队减轻了压力。
地方武装由当地的百姓组成,对于地形熟悉,有较强的地方优势。
他们在游击战中起到了重要的配合作用,有效地制造了对日军的持续打击。
四、孤岛防线的建立孤岛防线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主力较弱,国共两党通过建立孤岛防线以保护边陲地区,以及遏制日本军队的扩张势头。
通过防御封锁线,有效地阻止了日本军队的扩张,以便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发起反攻。
五、军事合作与国际援助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进行了有效的军事合作与国际援助。
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合作,两党共同抵制外敌入侵。
另一方面,中国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援助,通过与盟国合作、外国援助物资等手段,为中国提供了较大的后勤支持,加强了中国军队的实力。
六、中国军队的战略转变随着抗战的深入,中国军队开始实行战略转变,由防御为主向进攻为主转变。
他们通过协同作战和组织积极进攻,逐渐改变战略态势,有效地压缩了日本军队在中国的活动范围。
抗日战争中的战略与战术

抗日战争中的战略与战术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持续了八年的时间,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和战术,为最终战胜敌人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整体战略的制定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制定了整体战略,以确保战争的胜利。
首先,中国军队明确了抗日战争的基本方针,即“依靠人民、武装群众,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敌后根据地斗争,实行战区、战线、战备的布置”。
这一方针为战争的进行提供了重要指导。
其次,中国军队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即通过坚持长期抗战,消耗敌人的资源和意志,最终取得胜利。
这一战略体现了中国军队顽强的抵抗精神,并确保了国土的安全。
另外,中国军队还借助地理优势,制定出了阻击战、防御战、反攻战等一系列的具体战略,以适应不同阶段战争的需要。
二、战术的应用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了多样化的战术手段,以应对不同的战斗环境和敌情,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中国军队充分运用游击战的战术,通过小股兵力的机动和灵活,对敌人进行袭扰和破坏。
游击战的战术能够有效削弱敌人的战斗力,并给其造成持续打击,为中国军队争取主动权。
其次,中国军队广泛运用地下战、山地战等特殊战术,充分发挥地形和地域的优势,为战争的进行创造条件。
地下战和山地战的战术能够有效限制敌人的行动和补给,为中国军队创建有利位置,提供了重要保障。
另外,中国军队还充分利用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实施了人民战争的战术。
通过组织抗日武装和开展抗日游击战,中国军队有效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形成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对日本侵略者形成了有力的威慑和打击。
三、战略与战术的结合在抗日战争中,战略和战术的结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军队在制定整体战略的同时,根据具体战场的需要,灵活运用战术手段,确保战争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中国军队的整体战略中,山地战占据了重要位置。
为了实施这一战略,中国军队充分利用地形和地域的特点,采取了地下战的战术,将敌人引入山地,进行歼敌战。
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

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创立的一整套战争指导原则和作战方法。
它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战略、战役、战术作战的指导原则和作战方法。
它为党的纲领、路线服务,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我打你时,就能吃掉你;你打我时,叫你看不见,打不着。
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时间地点的仗。
在运用谋略、兵力和作战方法上,高出敌筹,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以我之长,击敌之短。
它随着时代和人民战争的发展而发展,在今后的军事实践中,将会有新的表现。
①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为战争的军事目的和基本原则。
毛泽东指出,战争的目的,在军事方面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这是“军事上的第一要义”,是一切军事原则的根据。
一切技术、战术、战役、战略的原理原则和行动,都必须遵循这个战争的目的。
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只有大量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
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毛泽东指出,明于知己暗于知彼,或明于知彼暗于知己,都不能实行正确的作战指导,“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他指导每次革命战争,总是首先找出敌我双方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强点和弱点,据此制定战略战术,用于指导战争和作战。
③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基本原则是:在战略防御中实行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在战役和战斗上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实行“ 诱敌深入”的方针,以“走”创造歼敌良机;通过大量的战役、战斗的进攻战,消灭敌人,逐步创造有利战略态势,把战略防御导向战略进攻。
④慎重初战,首战必胜。
在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中,都要“慎重初战”。
第一仗,是战争或战役的“序战”,它的胜败能极大地影响于全局。
打第一仗,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到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
简称“初战三原则”。
⑤力争主动,力避被动,夺取和掌握战略主动权。
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

一、基本思
(一)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1、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含义
– 【消灭敌人】 就是解除敌人的 “自己”:是指
武装,剥夺敌人的抵抗能力, 武装力量的整体
并不是要完全消灭其肉体。 。所以,保存自
– 【保存自己】 就是不被敌人解 己,应当首先考
除武装,不被敌人剥夺抵抗力 虑保存自己的整
,并且在肉体上不被敌人消灭 或伤害,以便更有效地消灭敌
-蒋介石
10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一、基本思
(二)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2、积极防御与消极防御的本质区别
✓ 两种防御对进攻和防御的关系认识不同 ✓ 两种防御对战略与战役战斗的关系理解不同 ✓ 两种防御对战争的结局要求不同
11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一、基本思
(二)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3、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基本原理
两者在战争中的作用 战争的基本特性 战争的作战形式
7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一、基本思
(一)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2、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的关系
– 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是战争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 ,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 从战争的整体和全过程来说,消灭敌人是第一位的 ,是主要矛盾,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
– 在一定条件下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的主次关系会发 生变化。
体。整体不存, 局部、个人难存 。
人。
5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一、基思
(一)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2、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的关系 – 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是战争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 ,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战争的基本要求是:消灭敌人,其另一要求 是:保存自己。保存自己的目的,在于消灭敌人 ;而消灭敌人,又是保存自己的有效手段。”
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一、基本思
(三)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贯穿于其他各项军事原则中
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 主义,退却时反对逃跑主义;战略的内线 持久的防御战,战役战斗的外线速决的进 攻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慎 重初战;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主要内容
• 适时进行军事战略转变 • 适时、独特的战略进攻 • 战略上实行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战役战斗上
外线的速决战 • 力求打歼灭战 • 采取恰当的作战形式 • 慎重初战 • 作战指导的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
人民战争(的一战)略适战时术 进行军事战略二转、变主要内
• 依据战争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军事战略转 变 -政治因素、敌我双方力量、作战对象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一、基本思
(三)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 是毛泽东在革命战争中看待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Βιβλιοθήκη 虎敌人的基本观点• 是从长远上、本质上认识敌 人,坚定敢打必胜的信心
• 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敌人既是真老虎,也 是纸老虎;既要敢于斗 争、敢于胜利,又要善 于斗争、善于胜利
(二)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4、毛泽东积极防御思想的基本精神
✓ 坚持自卫立场,实行后 发制人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和战术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和战术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越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战略和战术,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采取了“持久战”战略。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强大实力,中国军队明白不能与其正面硬拼,而是选择了以持久战来消耗敌人的力量。
这一战略的核心思想是以中国广大的土地和人民为基础,采取灵活的战术手段,进行游击战和阻击战,有效地削弱了日本军队的战斗力。
中国军队在战争初期的一系列胜利,有效地遏制了日本军队的进攻势头,为后续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国军队在抗战中采取了积极的战略防御。
中国军队明白自己的力量相对较弱,不能主动出击,而是采取防御姿态,尽可能地保护国土和人民。
中国军队在战争中采取了一系列的防御措施,如修筑坚固的防线、设立炮楼和地雷阵等,有效地阻止了日本军队的进攻。
同时,中国军队也注重机动性,灵活调动兵力,以迅速应对敌人的进攻。
这种积极的战略防御,为中国军队在战争中保持了一定的优势地位。
此外,中国军队还采取了积极的战略反攻。
在战争的后期,中国军队逐渐壮大,具备了一定的反攻能力。
中国军队通过积极的战略反攻,有效地打击了日本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中国军队在战争中采取了一系列的反攻行动,如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等,有效地削弱了日本军队的实力,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战术方面,中国军队也做出了一系列的创新和突破。
中国军队在战争中注重灵活运用游击战和阻击战的战术手段,有效地消耗了日本军队的力量。
中国军队还注重研究和运用地形、气候等因素,以获取战争的主动权。
中国军队在战争中还积极培养和使用狙击手、地下兵团等特种兵种,有效地打击了日本军队的要害部位。
这些战术的创新和突破,为中国军队在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战斗胜利。
总之,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和战术的运用,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军队通过持久战、积极的战略防御和战略反攻等手段,有效地削弱了日本军队的实力,保卫了国土和人民。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论述PPT(共43页)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二、主要内
(一)适时进行军事战略转变
军事战略转变的内容不仅仅是指主要 作战形式的转换,还包括战略指导思想 的转变和战略方针的转变。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二、主要内
(一)适时进行军事战略转变
依据战争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军事战略转变 -政治因素、敌我力量变化、作战对象等
人民战(争三的)战战略略上战实术行内线持久的防御战二,、战主役要内
战斗上实行外线速决的进攻战
1、内线作战、外线作战 2、这一思想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体现了
防御和进攻的关系 3、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
的外线,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4、内线与外线、防御与进攻、持久与速决,
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 GO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二、主要内
(六)慎重初战
慎重初战的三个原则 – 必须打胜 – 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 – 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
慎重初战的主要内容 – 实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 – 充分做好战争准备,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二、主要内
(七)作战指导的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
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是实现正确 作战指导上的基本要求。
4、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战争指导的基本原则
– “一切军事行动的指导原则,都根据于一个基本的原 则,就是: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 量。”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一、基本思
(二)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1、积极防御与消极防御的含义
–积极防御——攻势防御 或决战防御。是为了辅 助进攻,或为了转入反 攻和进攻创造条件而进 行的防御。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二、主要内
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

积极防御在作战指导上是防 御和进攻的相互应用,通过 防御,保存军力,待机破敌, 它是辅助进攻或准备转入进 攻的一种手段。
“我们死亡一个到两个,日本 定死一个人,但是我们有四万 万同胞,他们最多只有六千万 人口,我们还拼不过他吗?
(一)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3、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战争的军事目的
–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 “在战争所追求的目的中,消灭敌人军队永远是最高的 目的”
–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 质”,“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
(二)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2、积极防御与消极防御的本质区别
✓ 两种防御对进攻和防御的关系认识不同 ✓ 两种防御对战略与战役战斗的关系理解不同 ✓ 两种防御对战争的结局要求不同
(二)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3、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基本原理
✓ 当敌大规模进攻时,战略上采取内线持久的防御战; ✓ 在战役战斗上积极发动外线速决的进攻战; ✓ 依靠军民的整体力量,运用各种斗争形式,逐步改
变敌我力量的强弱对比、夺取战略主动权; ✓ 不失时机地将战略防御导向战略反攻或进攻,并在
适当时机同敌主力展开战略决战,夺取最后胜利。
(二)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4、毛泽东积极防御思想的基本精神
✓ 坚持自卫立场,实行后 发制人
✓ 充分准备,严防敌人突袭 ✓ 寓攻于防,攻防结合
是由我党的性质,我国的社 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
适时进行军事战略转变 适时、独特的战略进攻 战略上实行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战役战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