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一、教案背景《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小说以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描绘各大势力之间的政治争斗、英雄人物之间的勇猛战斗和智慧较量,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学习《三国演义》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熟悉《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2. 掌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各个章回的大致内容;3. 分析《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行动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4.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感悟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 《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 《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3) 《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故事和典故。

2.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2) 通过阅读和解读文本来深入了解《三国演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1. 利用多媒体资料,介绍《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罗贯中的生平;2. 展示《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 学生自主阅读《三国演义》的引言,然后简短讲解《三国演义》的基本历史背景。

第二课时:《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1. 教师介绍《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及其代表特点,如刘备、曹操、诸葛亮等;2. 学生阅读小说第一回的梗概,通过教师引导进行简要讨论。

第三课时:《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故事和典故1. 教师介绍《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故事和典故,如赤壁之战、火烧连营等;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故事和典故;3.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这些故事和典故的背景、含义和影响。

第四课时:文学欣赏与思辨能力培养1. 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描写精彩的片段,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义;2. 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展示自己对于《三国演义》中角色的理解和演绎;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与思辨,分析《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行动的原因和影响。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其创作背景。

2. 通过阅读精彩片段,让学生领略《三国演义》的魅力,培养阅读兴趣。

3. 分析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

4. 学习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5.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创作背景。

2. 第二课时:阅读《三国演义》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

3. 第三课时:讨论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4. 第四课时:分析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和历史事件。

2.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精彩片段,培养阅读兴趣。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形象、事件和道德观念。

4. 鉴赏法: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作者介绍、作品梗概、历史事件等。

2. 准备《三国演义》原著或简化版,方便学生阅读。

3. 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

五、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鉴赏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知识测试:测试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和道德观念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1. 第六课时:人物分析课让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三国时期的人物,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学生可以查找历史资料,了解人物的真实背景和在历史中的作用。

学生通过PPT或口头报告的形式,分享自己选择的人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

2. 第七课时:历史事件探讨选择三国时期的几个重要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教师简要介绍事件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学生分组讨论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七、教学活动3. 第八课时:文学鉴赏课教师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分析片段中的文学手法、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优选份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优选份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优选份《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 1一、内容简介:《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影响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在__文学和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它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__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__军事__,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__的__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三国演义》描写了__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

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二、指导目标:1、通过让学生阅读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了解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及魏、蜀、吴三个__、外交、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__,欣赏书中众多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和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

2、了解《三国演义》在文学式上的艺术成就: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学会欣赏作者的表现手法,怡情养性,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高审美能力。

3、师生共同探讨阅读方法,激发学生自行阅读的动机,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

三、阅读计划:期初进行阅读《三国演义》的导读以后,每天阅读15分钟,阅读能力较强的可自行安排阅读量,利用每周阅读课师生共同阅读,老师为学生念读故事,师生探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朗读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月末进行一次阶段性汇报,完成读书卡各阶段要求,交流各自读书方法,每月评选一次阅读之星。

具体安排:第1周布置购买《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导读,明确阅读方法,第2周检查《三国演义》的购买情况,并要求每日读15分钟左右,至少读完一回的内容,并明确做批注的方法要求。

发放读书卡。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写作背景以及内容概述。

2. 掌握《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并能正确理解故事中的重要情节。

3. 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 掌握《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 理解《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了解《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并理解其在历史中的意义。

2. 理解《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什么了解,是否已经阅读过或听说过相关内容。

2.讲解(15分钟)a. 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其写作背景,包括明朝末年的社会背景和罗贯中写作的目的。

b. 简要概述《三国演义》的内容,包括三国时期的政治形势、蜀、魏、吴三个国家的兴衰,以及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斗争。

3.阅读(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三国演义》导读,理解其中的内容,包括主要人物和事件,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斗争。

4.合作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场景或情节,包括人物的心理活动、行动和结果,以及这个情节对整个故事的影响。

5.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评论。

6.课堂讲解(10分钟)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情节进行详细讲解,解释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争斗的原因和影响,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7.总结(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总结《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人物和事件,以及这些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读教学,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人物和事件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第一篇:《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三国演义》片段的阅读指导,来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的方法。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以达到本学期完成《三国演义》的阅读目标。

3.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老师适时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兴趣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杨洪基演唱。

全班齐诵《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师:同学们,从刚才大家的激情朗诵可以感受到大家对三国演义的喜爱。

下面咱们做一个小游戏,猜个谜语,谜底呢,都是三国演义的人物,看大家,能不能猜中啊!阳关一区续日弹。

谜底:曹操事事齐全说汉高。

谜底:刘备凿壁偷光。

谜底:孔明嘴里进蚊子。

谜底:张飞鸟宿林间不再飞。

谜底:关羽二.《三国演义》重要性。

师:非常好,通过这个猜谜语的过程可以看出大家对《三国演义》还是很熟悉的。

《三国演义》的人物和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

影响大到什么程度呢?很多的三国历史知识我们都用三国演义的知识给代替了,其实与真正的历史有着很大的不同的。

下面咱看这几张图片,这是京剧中三国人物的脸谱。

大家猜猜看看你能猜出这是谁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作者呢,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它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的小说。

他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流传广泛人们广泛传诵,不断的被搬上各种舞台。

到了现代也不例外,各种戏剧,电视连续剧,电影,评书等等。

《三国演义》的故事深入人心,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这是这部书的巨大魅力。

三.阅读原著的重要性师:跟同学们交流的时候我理解到,很多同学,都能够讲几个《三国演义》的故事。

这些故事有的来自于电影有的来自于电视连续剧,有的来自于父母的讲述,有的来自于自己看儿童版的《三国演义》,当然了也有同学很厉害,来自于《三国演义》的原著阅读。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和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中领悟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成书背景及作品特点。

2. 第二课时:分析故事开端的三个重要事件:黄巾起义、曹操崛起、刘备流浪。

3. 第三课时:讲述桃园三结义,引导学生了解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点。

4. 第四课时:学习曹操打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分析曹操、袁绍的性格特点及战争结果。

5. 第五课时:讲述刘备收购荆州,诸葛亮出山,引导学生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智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件和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了解故事内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思维、团队协作等方面。

3.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理解程度,鼓励学生做笔记、划重点。

五、教学资源1. 《三国演义》原著:提供给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提前预习。

2. 相关历史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背景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3. 影视作品:《三国演义》改编的电视剧、电影等,可作为辅助教学资源。

六、教学内容6. 第六课时:分析赤壁之战的背景和过程,探讨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为何会成为三国时期的转折点?分析人物形象:周瑜、诸葛亮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形象。

7. 第七课时:讲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

讨论:诸葛亮为何能成功借到箭?他的智谋体现在哪里?8. 第八课时:分析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探讨:三国鼎立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哪些?分析人物形象: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国家的领导者。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教学设计
- 学生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对《三国演义》充满好奇,愿意主动探索,而部分学生可能对此较为陌生,缺乏兴趣。
4. 行为习惯:
-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注意力、自律性和参与度各异。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听讲;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松散等问题。
- 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方面,部分学生能主动完成作业、进行预习和复习,而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反馈。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熟悉《三国演义》的内容,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赤壁之战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三国历史的兴趣。
1. 文学素养:学生能够理解古典小说的文学特点,掌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及主要人物形象,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2. 历史文化素养:学生通过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及人物,增强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培养尊重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 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对作品中的是非善恶、英雄气节等进行独立思考,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 《三国文化探究》:探讨三国时期的文化背景、战争策略、兵器制造等方面的内容。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人物深度分析:鼓励学生选择《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或几个感兴趣的人物,从性格、行为、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形成研究报告。
- 历史事件对比:让学生对比《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件与《三国志》中的记载,探讨小说与正史之间的异同,理解小说的艺术加工手法。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描绘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五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但对于《三国演义》这样一部容量较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的名著,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读。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欣赏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特色,并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力,对于文学名著也开始有了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但同时,他们对于《三国演义》这样具有丰富历史背景和复杂人物关系的作品,理解起来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细心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作品的精髓。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领会《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如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结合等。

3.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艺术特色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准确的信息。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三国演义》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艺术特色的课件。

2.阅读材料:为学生准备《三国演义》的阅读材料,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阅读。

3.黑板:用于板书课程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及作品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学设计——杨恩杰【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三国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素材,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2.通过分析、评价三国人物,使学生对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初步掌握名著的阅读方法,并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善分析的读书习惯。

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有见解、有创意地阅读文学作品。

4.激发学生热爱中国文学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有见解、有创意地阅读文学作品。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评价三国人物,使学生对三国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初步掌握名著的阅读方法,并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善分析的读书习惯。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激发阅读兴趣。

2.过渡:刚才我们听到的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的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西江月》。

它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的地位,没有任何一部小说比得上,近三百年来,向来称之为“第一才子书”。

作为中国的一名莘莘学子,你想不想了解《三国演义》?今天,就让我们大家共同走进《三国》。

二、整体感知,系统把握《三国演义》框架构思1.作者简介: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约九十七年的历史故事。

书的开篇写的是东汉末年统治阶级昏庸、腐败,造成社会危机总爆发,民众生活困苦,纷纷起来反抗,形成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同时,各种军阀也拉起军队,相互残杀。

军阀董卓的行为引起别的军阀不满,多家联合起来声讨他。

董卓被诛后,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削平北方的抗拒势力,并进兵江南。

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打败了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此后,魏、蜀、吴三国互有战争,各有胜负。

最后,西晋先后灭了蜀、吴,取代了魏,复归统一。

3.基本了解故事情节。

(1)教师朗读故事梗概,边读边理解。

(2)同学间开展互相讲《三国演义》故事。

三、重点篇章人物分析、掌握阅读方法《三国演义》情节曲折,人物众多,它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产生英雄的年代。

同学们,你心目中的三国英雄是谁?用一两句话说出你敬佩他什么?1.诸葛亮形象阅读分析——“智慧超群”、“鞠躬尽瘁”【重点回目】从第三十七回“三顾草庐”到一百零四回“丞相归天”,诸葛亮的形象就贯穿在这将近七十回的演义中,特别是从八十七回开始,诸葛亮的形象回回出现,回回鲜明。

【经典情节回顾】1.七星坛诸葛祭风①周瑜见没有火攻的好风向,焦急而病。

②孔明写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并说可为他借得东风。

③周瑜高兴地筑起了“七星坛”,然后把各路军马调度停当, 等候东风吹起。

④三更东南风起,周瑜骇然,派丁奉、徐盛斩杀孔明。

⑤孔明早已在赵云的接应下回到了夏口,然后布置人马待时截击曹操。

2.火烧赤壁①曹操率大军南征,处于弱势的蜀吴联合抗曹,决定采用火攻的策略。

②周瑜行反间计骗取曹操杀了水军将领。

③又以连环计让曹军战舰相连成,诸葛亮作法祭来东南风。

④黄盖行苦肉计诈降,率船顺风纵火冲向对岸,火烧曹军。

⑤曹军全面溃败,至此,三国鼎立的局势形成。

人物形象分析:诸葛亮形象要一分为二看待,首先从智谋上看,诸葛亮确实有其过人之处,但小说毕竟是小说,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被“神化”了;其次,诸葛亮对于刘备和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还是值得学习的,但是他身上也不可避免的拥有封建知识分子的局限性(比如对于自己的君主只知一味的愚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服从意识)2.刘备一一世之枭雄经典情节回顾:1.刘玄德携民渡江①火烧新野后,曹军杀来,刘备抵挡不住,便弃樊城,取襄阳暂歇。

②新野、樊城百姓跟随刘备,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

③到南岸的襄阳,蔡瑁、张允不开城门。

④刘备又转而望江陵而走,襄阳百姓又相随。

⑤行进缓慢,刘备始终不忍相弃,最终被曹操赶上。

2.三顾茅庐司马徽见刘备,再次推荐诸葛亮,并将他比作姜子牙和张子房。

司马徽临去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

刘备带领关羽、张飞前往隆中,适逢诸葛亮出游,只得返回新野。

诸葛亮的密友崔州平认为欲使孔明出世,徒费心力,刘备雄心不为所动。

几日后,玄德欲二请孔明,张飞不悦。

刘备于隆冬冒着大雪来至卧龙冈,遇见诸葛亮的另外两位密友石广元、孟公威以及诸葛亮三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

诸葛均言孔明不在,行踪不定。

刘备留书一封而去。

人物形象分析:(1)仁义、宽厚(2)善于招纳贤才例如:三顾茅庐(3)善于识别人才例如:他曾经在生前告诫诸葛亮不能重用马谡“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只是,庞统来投靠他的时候他却因其相貌丑陋而没有重用。

(4)充分信任人才例如:长坂坡一战,有人说赵云投奔曹操了,刘备始终不相信。

小结:刘备是罗贯中着力刻画的仁义之君。

为了刻画他的仁义,作者还借他爱哭来加以表现:护庶民,他大恸;尊爱将,他边哭边摔子。

)3.关羽形象阅读分析——“忠义”、“勇猛”重点回目:第一回合、第五回合、第二十五至二十七回、第四十五回、第五十回、第六十六回、第七十五回、第七十七回经典情节回顾:1.千里走单骑关羽降曹前与之有三约,其中言明他日寻得刘备即辞去。

当得悉刘备兵败后投在河北袁绍处,即挂印封金,留下书信辞别曹操,从河南许昌出发,护送刘备的二位夫人,一起去寻刘备。

因未得到曹操的文书,沿途守关将领阻截关羽,关羽迫不得已勇闯东岭、洛阳等五座关口,斩了孔秀、韩福等六员守将,夺下渡船,过了黄河。

(过五关斩六将)最后终于与刘备兄弟主臣相会。

2.温酒斩华雄董卓当权,把持朝政。

十八路诸侯兴兵声讨。

交战中,先后有四位各诸侯中的悍将被董卓的部将华雄斩杀。

盟军各将都有些惊慌失措,袁绍正担心没人可拿下华雄时,关羽自告奋勇,愿与华雄交锋。

袁绍嫌他地位低微,称其“安敢乱言”,喝令将其打出。

曹操上前阻止,关羽才有了出战的机会。

曹操端了杯热酒为关羽壮行, 而关羽愿先去斩华雄,回来再喝酒,便提刀而出。

俄顷,关羽拍马而回,掷华雄人头于地,而斟的酒还是热的,令众诸侯惊讶不已。

人物形象分析: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释曹操、单刀赴会以及最后败走麦城。

每一个故事和情节都把关羽的“忠义、“勇猛”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4.曹操人物形象阅读分析——“奸雄”曹操——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位自称英雄的人物有哪些“英雄”的壮举呢?经典情节回顾:1.煮酒论英雄曹操专权,威压献帝,把刘备留在许昌。

刘备知道曹操猜忌他,假装在家灌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

(背景)一日,曹操派人请刘备到小亭煮青梅喝酒,并谈论当世英雄,欲加以试探。

(原曹操问刘备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说了几个人,都被否定。

(过程一)刘备反问曹操,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惊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上。

(过程二)突然天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说是因为好怕打雷,才掉了筷子(过程三)曹操认为刘备胆小如鼠,再也不疑刘备了。

(结果)(胸怀大志)2.借头服众寿春伐袁术时,曹操与袁军相持月余,粮食“不敷支用”,曹操便让管粮官王屋“以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

王屋遵令而行,激起了各寨大小将士的愤怒,传言纷纷丞相欺众。

曹操得知情况后,密召王垕入曰:“吾欲问汝借一物,以压众心”屋不解,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

……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

”命推出斩首,悬头高竿,出榜晓示:“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

”于是众怨始解。

(不惜用毫无过错的王垕之头来稳定军心,平息众怒,纯用霸术。

)3.割发代首攻打张绣期间,所过之处,麦熟将刈。

为赢民心,曹操传令凡过麦田有践踏者皆斩首。

不料自己的马因鸟而惊,闯入麦田,违反了自己颁布的军令,理当斩首。

(但他心中知道无人敢执法,也不会让他自杀。

)于是便借郭嘉之语“法不加于尊”,将死罪抛开,而以剑割发代首,并传示三军:“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以显示自己也是带头执法的。

可见其善弄权术,奸诈过人的特点。

人物形象分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正面:(1)挟天子以令诸侯,想称霸天下,具有胸怀大志,最后终于统一了北方(2)他主张屯田,发展农业生产。

(3)他不但腹有良谋,能够礼贤下士,而且知人善用。

例如: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顾不上穿鞋,急忙光着脚迎出来。

(4)他有豁达的胸襟。

例如赤壁惨败,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三次大笑,表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

反面:(1)“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褒贬参半(2)假装中风欺骗叔父,赢取父亲信任一一小时即如此,长大后可想而知。

(3)曹操杀吕伯奢一家,充分展现出其多疑狠毒狡诈的一面小结:可见,对于曹操这个人物的评价,应全面,客观。

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这个人物。

不能仅仅凭借个人的好恶去评析他之所以给许多读者留下了“奸”的印象,也是与作者罗贯中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分不开的。

四、全面概括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1)首先要理清故事脉络,把握作者整体思想(2)小说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人物形象。

应抓住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结合文章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行为、心理活动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性格形成原因。

(3)品味精彩的语言,掌握人物形象所反映的人物特点、社会风貌等。

五、课后思考(1)《三国演义》写了大大小小数十次战役,你觉得哪一次最精彩?为什么?(2)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对此,你怎么看?(3)世人历来对曹操的形象褒贬不一,你是如何看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