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基础物理实验.ppt
合集下载
大学物理实验_4版(张志东,魏怀鹏,展永主编)PPT模板

0 3 实验49用超声光栅测定液体中的声 速
0 4 实验50声学实验(一)——声速测 量
0 5 实验51声学实验(二)——建筑声 学技术的应用
0 6 实验52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量的测 量
05
第三篇设计性、研究性实验
第三篇设计性、研究性实验
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概 述
第九章热学实验
第十一章光学实验
第八章力学实验
e 实验17用电势差计测
量电动势
c
实验15直流单臂电桥 (惠斯通电桥)测电
阻
e
实验18灵敏电流计基 本特性研究
第二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实验
第五章电磁学实验
实验19用模拟法测绘 静电场
实验21用示波器观测 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
实验23用感应法测量 磁场
实验20示波器的使用
实验22用霍尔元件测 量磁场
验(二)——劈尖
1
干涉
实验40光偏振及其 应用
6
实验39光的衍射实
验(三)——单缝
5
衍射的光强分布
实验36光的干涉实
2
验(三)——双棱
镜干涉实验
实验37光栅的衍射
3
(一)——光栅常
数测定及特性研究
实验38光的衍射实
4
验(二)——光波
波长的测量
第二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实验
第七章近代物理与信息处理综合性、应用性实验
及其运算
本方法和结果表示
第一篇实验理 论与基础知识
第二章误差与数据处理基础知 识
a
2.7计算机数据处理 软件与计算器统计
功能简介
习题
b
第一篇实验理论与基础知识
第三章测量方法与仪器调整原则和技术
大学物理实验课件.ppt

解: 两边求全微分
dN dx dy
方和根合成
N mx ny
dN m dx ndy dN dx dy
为了更全面地评价测量结果的优劣,需考虑绝 对误差相对于测量值本身的大小产生的相对影响。
相对误差 X 100% A
百分误差
真值是不可能确知的,实用中常用约定真值代
替真值,称为百分误差。
E0
X X0 X0
100%
误差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2019-9-13
谢谢观赏
11
2.1.3 测量误差的分类
31
2.2.3 间接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合成
间接测量结果与误差的传递
一组直接测量量 x,y,z 微小变量分别为 dx,dy,dz 不确定度分别为 x,y, z 测量量以下标表示 间接测量结果为 N f (x, y, z,)
2019-9-13
谢谢观赏
32
2.2.3 间接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合成
“不确定度限值”,统称为仪器误差限值。
2019-9-13
谢谢观赏
28
2.2.2 直接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仪器误差限值 仪
指在正确使用仪器的条件下,仪器示值与 被测量真值之间可能产生的最大误差的绝对值。
一般包含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成分。
常见的仪器误差限值见后表。
2019-9-13
谢谢观赏
29
仪器种类
本书约定: t 1
A
n
(Xi X )2
i 1
n(n 1)
2019-9-13
谢谢观赏
27
2.2.2 直接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B类不确定度的估计
B 是用非统计方法评定的不确定度的分量,
大学物理ppt课件

静电场中的电势
在静电场中,电势是一个相对量,它的大小与参考点的选择有关。在同一个静电场中,不 同位置的电势不同,但任意两点间的电势差是一定的。
磁场与电流
01 02 03
磁场
磁场是由磁体或电流所产生的物理场,可以用磁感应强度 和磁场强度来描述。磁感应强度是矢量,其方向与小磁针 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相同,其大小可以用磁通密度来衡 量。磁场强度也是一个矢量,其方向与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垂直。
几何光学的历史
几何光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当 时人们已经开始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和 反射性质。
光速与相对论
光速的定义
光速是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约为每秒299,792,458米。
光速的测量
光速的测量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科学家们开始尝试测量光速 。
光速与相对论的关系
相对论是由爱因斯坦提出的,它解释了光速在不同介质中的变化以 及光速对时间的影响。
大学物理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力学部分 • 电磁学部分 • 光学部分 • 量子物理部分 • 实验物理部分
01
力学部分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 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
经典实验重现及解析
经典实验选择
选择一些经典的物理实验进行重现及解析, 例如牛顿第二定律、胡克定律等,需要了解 这些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实验装置与操作
根据选择的经典实验,准备相应的实验装置和器材 ,掌握实验操作流程和数据采集方法。
结果分析与讨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理解实验原理 和结论,并与理论进行比较和验证。
在静电场中,电势是一个相对量,它的大小与参考点的选择有关。在同一个静电场中,不 同位置的电势不同,但任意两点间的电势差是一定的。
磁场与电流
01 02 03
磁场
磁场是由磁体或电流所产生的物理场,可以用磁感应强度 和磁场强度来描述。磁感应强度是矢量,其方向与小磁针 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相同,其大小可以用磁通密度来衡 量。磁场强度也是一个矢量,其方向与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垂直。
几何光学的历史
几何光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当 时人们已经开始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和 反射性质。
光速与相对论
光速的定义
光速是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约为每秒299,792,458米。
光速的测量
光速的测量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科学家们开始尝试测量光速 。
光速与相对论的关系
相对论是由爱因斯坦提出的,它解释了光速在不同介质中的变化以 及光速对时间的影响。
大学物理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力学部分 • 电磁学部分 • 光学部分 • 量子物理部分 • 实验物理部分
01
力学部分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 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
经典实验重现及解析
经典实验选择
选择一些经典的物理实验进行重现及解析, 例如牛顿第二定律、胡克定律等,需要了解 这些实验的背景和意义。
实验装置与操作
根据选择的经典实验,准备相应的实验装置和器材 ,掌握实验操作流程和数据采集方法。
结果分析与讨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理解实验原理 和结论,并与理论进行比较和验证。
大学物理实验—不确定度ppt课件

x y z
x y z
称为不确定度传递系数。
说明:
①求“方和根”时要保证各项是独立的。如果出 现多个ux(或uy、uz ) 项,要先合并同类项,
再求“方和根”。
②以上两式是完全等价的。一般以加减运算为主
的函数,先用第一式求 u N ,再用第二式求 E N 。
而对以乘除运算为主的函数,则先用第二式求
实验报告规格
1)实验题目、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主要公式和必要光路、电路或示意图; 3)实验步骤,要求简明扼要; 4)原始数据记录,包括主要仪器名称、规格、编号; 5)数据处理、作图、误差分析。要保留计算过程,以
便检查; 6)结论。要写清楚,不要淹没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 7)讨论、分析和心得体会。
s(x)s(x)
n
6
xi x2
取一位
i1
nn1
0.01680.02cm
uB 仪=3m
取一位
u(x)s(x)2uB 200c 2m 取一位
E (x)u (x) 1% 00 0 .0 2 1% 0 0 .0% 7
x
2.2 93
最后结果:
x2.2 9 30.0(2 cm ) P68.3%
E(x)0.07%
理论
人 仪器 环境
方法
[1] 人为误差 [2] 理论误差 [3] 方法误差 [4] 仪器误差 [5] 环境误差
每个环节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测量的准确度。
一、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
真值
以一定的置信度
1. 不确定度的定义
N0-u
N0
N0+u
由于误差的存在,使得测量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
不确定性。所以,对某一物理量进行测量,我们只能知
大学基础物理实验课件 平行光管的透镜性能

平行光管和透镜性能测试
实验目的和教学要求
1.根据透镜成像原理,调整各光学元件等 高共轴; 2.掌握用平行光管测透镜焦距的方法; 3.了解分辨率的概念,利用平行光管测量 透镜的分辨本领; 4.学习像差的概念,利用星点板观察像差、 评价成像质量。
实验原理 -----平行光管
1
2
3
4
1. 光源 2.毛玻璃 3.分划板 4.物镜
实验原理 -----其它像差
② 检验球差 ③ 检验像散
当像散较小时,星点衍射像的特征是中央 亮斑往往还是圆形的,但第一衍射亮环出 现四个暗缺(断开四处,见图 6-46(a) )或 呈四角形;像散较大时,星点像的中央亮 斑呈近似正方形状,或再进一步延伸为明 显的十字形状,周围衍射亮环断为四段 (图 6-46(b) ),而在焦前、焦后截面处将 看到互相垂直的椭圆形星点衍射图(图 646(c))。
L0 y
L1 y1 '
f0
f1
图6-34 测凸透镜焦距光路图
图6-35 玻罗分划板
实验原理 -----(1)测凸透镜焦距f1 , f2
y1 f1 f 0 y
玻罗板每对刻线的间距分别为20,10,4,2,1(mm) 式中y是在玻罗板上所选刻线对的实际间距;y1' 是 该刻线对在透镜L1后焦面上所成像的间距;f0是平 行光管物镜的焦距;f1是待测凸透镜L1的焦距。
011fyyf实验原理测凹透镜焦距f3图636测凹透镜焦距光路图将待测凹透镜l3放在两凸透镜l1和l2之间当调节凹透镜的位置使其后焦点与凸透镜l1的后焦点重合时凸透镜l1与凹透镜l3便准确地组成伽利略望远镜它们的出射光再次成为平行光yl0l1l3l2yf2f0f1y1f3实验原理测凹透镜焦距f3由几何关系有又根据前述凸透镜焦距的测量原理可知凸透镜l2的焦距f2满足
实验目的和教学要求
1.根据透镜成像原理,调整各光学元件等 高共轴; 2.掌握用平行光管测透镜焦距的方法; 3.了解分辨率的概念,利用平行光管测量 透镜的分辨本领; 4.学习像差的概念,利用星点板观察像差、 评价成像质量。
实验原理 -----平行光管
1
2
3
4
1. 光源 2.毛玻璃 3.分划板 4.物镜
实验原理 -----其它像差
② 检验球差 ③ 检验像散
当像散较小时,星点衍射像的特征是中央 亮斑往往还是圆形的,但第一衍射亮环出 现四个暗缺(断开四处,见图 6-46(a) )或 呈四角形;像散较大时,星点像的中央亮 斑呈近似正方形状,或再进一步延伸为明 显的十字形状,周围衍射亮环断为四段 (图 6-46(b) ),而在焦前、焦后截面处将 看到互相垂直的椭圆形星点衍射图(图 646(c))。
L0 y
L1 y1 '
f0
f1
图6-34 测凸透镜焦距光路图
图6-35 玻罗分划板
实验原理 -----(1)测凸透镜焦距f1 , f2
y1 f1 f 0 y
玻罗板每对刻线的间距分别为20,10,4,2,1(mm) 式中y是在玻罗板上所选刻线对的实际间距;y1' 是 该刻线对在透镜L1后焦面上所成像的间距;f0是平 行光管物镜的焦距;f1是待测凸透镜L1的焦距。
011fyyf实验原理测凹透镜焦距f3图636测凹透镜焦距光路图将待测凹透镜l3放在两凸透镜l1和l2之间当调节凹透镜的位置使其后焦点与凸透镜l1的后焦点重合时凸透镜l1与凹透镜l3便准确地组成伽利略望远镜它们的出射光再次成为平行光yl0l1l3l2yf2f0f1y1f3实验原理测凹透镜焦距f3由几何关系有又根据前述凸透镜焦距的测量原理可知凸透镜l2的焦距f2满足
大学基础物理实验课件 迈克尔逊干涉仪

E
七、问题讨论与思考
2.实验后思考题
书后1、2、3
八、辅助实验与选做实验
辅助实验:牛顿环干涉测曲率半径
看书自学
选做实验:劈尖干涉测细丝直径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谢谢! 再见!
2d S '1
相对G: S S',M1M'1
S '2
相对M2: S' S'2
相对M'1 : S' S'1 即虚光源S'1、S'2 在空间处 处相干,故称非定域干涉。
E d L S S' R G
M '1 M2 M1
P
点光源非定域干涉
三、实验原理
4.单色点光源的非定域干涉条纹
干涉图样为空间旋转双曲面:
2.零点误差:粗动轮与微动轮零点不匹配
读数轮特点:“微”带“粗”动,“粗”动“ 微”不动 消除方法:先调“微”指零,再将“粗”对齐 刻线
3.空程误差:螺纹间隙误差
消除方法:始终沿一个方向旋转读数轮
七、问题讨论与思考
1.课堂讨论
(1)如何获得点光源和面光源? 激光束由于发散角很小,可近似看作平 行光,经扩束镜扩束后即可视为由焦点处发 出的球面波——点光源。
x
y
2 2
L / 2
x z
2
2
2 2
d ( L / 2)
1
S1 z S2
y
屏垂直于S1和S2连线:圆形干涉条纹 屏平行于S1和S2连线:双曲线形干涉条纹 思考:当屏处于其它方位时,条纹为何形状? 什么条件下能得到直条纹?
三、实验原理
5.点光源等倾干涉条纹
当屏垂直于S1和S2连线时,得等倾干涉 2dcos =kl k=0,1,2,… 主要特点: (1)d、l一定, 角相同的条纹属同级k, 故形成同心圆环 (2)d、l一定, =0 处的条纹级数k0最高 k0=2d/l (3)k、l一定,d减小时 角减小,即干涉 圆环内缩;同理d增大时干涉圆环外扩 (4)d=0时,干涉场内无干涉条纹
大学物理实验绪论(课堂PPT)

平时成绩=预习及操作成绩(60%)+报告成绩(40%)
.
4. 实验管理系统
【学生登录账号是学号,初始密码是学号。登录后务必 修改】关于实验预约系统如何使用,可登录网站。首页, 下载“致2017级同学-新学期重要通知及资料”查看附 件四。
.
5. 要求 【非常重要】 (1)第二周的周一(3月12日)9:00-17:00,各班班长、学习委员到物理实验
.
标准差的统计意义
.
不同标准差的比较
显然σ越小,测量值的分散范围越小,测量的精密度越高。
.
分布特点
1. 单峰性
p ( 0 ) 达到最大值
p(x)
2. 对称性
p(x)= p(x)
3. 有界性
x 3
x
0
4. 抵偿性:
1 n
x n i1 xi
0
.
测量列的标准差
lim n
1n ni1(xi
x)2
A类分量:单次测量不考虑。 B类分量:仪器不确定度为 0.004mm。
5.5mm +0.16mm +0.005mm =5.665mm
正确的测量结果:(5.665±0.004)mm
.
②由仪器的准确度等级获得:(针对电学实验仪器来说)
准 确 度 等 级 量 程
X 仪 =
100
准确度等级: 0.1、0.2、0.5、1.0、1.5、2.5、5.0
真)
【实验九】 分光计的调整和三
【实验五】多用电表的使用
棱镜顶角的测定
【实验十】用牛顿环测曲率半径
B类实验
【实验十一】 导热系数的测定 【实验十二】 数字万用表的使用 【实验十三】 用双臂电桥测量低电阻(电脑仿真) 【实验十四】 用光谱仪观测原子光谱 【实验十五】 伏安特性曲线的测绘 【实验十六】 静电场的描绘 【实验十七】拉伸法测量杨氏模量
.
4. 实验管理系统
【学生登录账号是学号,初始密码是学号。登录后务必 修改】关于实验预约系统如何使用,可登录网站。首页, 下载“致2017级同学-新学期重要通知及资料”查看附 件四。
.
5. 要求 【非常重要】 (1)第二周的周一(3月12日)9:00-17:00,各班班长、学习委员到物理实验
.
标准差的统计意义
.
不同标准差的比较
显然σ越小,测量值的分散范围越小,测量的精密度越高。
.
分布特点
1. 单峰性
p ( 0 ) 达到最大值
p(x)
2. 对称性
p(x)= p(x)
3. 有界性
x 3
x
0
4. 抵偿性:
1 n
x n i1 xi
0
.
测量列的标准差
lim n
1n ni1(xi
x)2
A类分量:单次测量不考虑。 B类分量:仪器不确定度为 0.004mm。
5.5mm +0.16mm +0.005mm =5.665mm
正确的测量结果:(5.665±0.004)mm
.
②由仪器的准确度等级获得:(针对电学实验仪器来说)
准 确 度 等 级 量 程
X 仪 =
100
准确度等级: 0.1、0.2、0.5、1.0、1.5、2.5、5.0
真)
【实验九】 分光计的调整和三
【实验五】多用电表的使用
棱镜顶角的测定
【实验十】用牛顿环测曲率半径
B类实验
【实验十一】 导热系数的测定 【实验十二】 数字万用表的使用 【实验十三】 用双臂电桥测量低电阻(电脑仿真) 【实验十四】 用光谱仪观测原子光谱 【实验十五】 伏安特性曲线的测绘 【实验十六】 静电场的描绘 【实验十七】拉伸法测量杨氏模量
大学基础物理实验课件迈克尔逊干涉仪

准确的实验结果。
建议在实验后增加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环节,引 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实验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提
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THANK YOU
感谢聆听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我 学会了如何运用物理知识和数 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 自己的科学素养。
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我 学会了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 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
对实验的改进建议
建议在实验前增加对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和结构的 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
建议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 在调整干涉仪参数时,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并获得
大学基础物理实验课件迈克尔 逊干涉仪
目
CONTENCT
录
• 迈克尔逊干涉仪简介 • 实验准备与操作 • 实验结果分析 • 实验结论与总结
01
迈克尔逊干涉仪简介
定义与工作原理
定义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利用分束镜将一束光分为两束相干光束, 再通过反射镜反射回来,最后重新交汇产生干涉现象的实验仪器 。
通过比较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验证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和干涉现象。
误差分析
误差来源
分析实验中可能产生的误差来源,如测量误差、仪器误差、环境因素等。
误差传递
根据误差来源,评估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进行误差传递分析,以得出更准确的实验结论。
04
实验结论与总结
实验结论
迈克尔逊干涉仪能够产生等厚干涉和等倾干涉,验 证了光的波动性和干涉现象。
工作原理
一束光经过分束镜分为两束相干光束,分别沿着不同路径反射回 来后重新交汇,由于光程差的变化,产生干涉现象。
历史与发展
建议在实验后增加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环节,引 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实验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提
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THANK YOU
感谢聆听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我 学会了如何运用物理知识和数 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 自己的科学素养。
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我 学会了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 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
对实验的改进建议
建议在实验前增加对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和结构的 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
建议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 在调整干涉仪参数时,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并获得
大学基础物理实验课件迈克尔 逊干涉仪
目
CONTENCT
录
• 迈克尔逊干涉仪简介 • 实验准备与操作 • 实验结果分析 • 实验结论与总结
01
迈克尔逊干涉仪简介
定义与工作原理
定义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利用分束镜将一束光分为两束相干光束, 再通过反射镜反射回来,最后重新交汇产生干涉现象的实验仪器 。
通过比较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验证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和干涉现象。
误差分析
误差来源
分析实验中可能产生的误差来源,如测量误差、仪器误差、环境因素等。
误差传递
根据误差来源,评估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进行误差传递分析,以得出更准确的实验结论。
04
实验结论与总结
实验结论
迈克尔逊干涉仪能够产生等厚干涉和等倾干涉,验 证了光的波动性和干涉现象。
工作原理
一束光经过分束镜分为两束相干光束,分别沿着不同路径反射回 来后重新交汇,由于光程差的变化,产生干涉现象。
历史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测量的概念
一:测量的概念
定义:测量是将预定的标准与未知量进行定量比较的 过程和结果。
测量五要素:观测者、测量对象、测量仪器、测量方 法及测量条件
测量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将待测量与基准或标准直接进行比对,
从而直接读出待测量是标准单位的多少倍。 间接测量:利用与另外一些可直接测出的物理量之
随机误差举例
用游标卡尺对标称直径3.010cm的钢球进行n=150次(约三互垂直方向 各50次)测量,测得值xj的对应次数分别为kj,列于下表:
区间序号 j 1
测得值 x j(cm) 误差x j x j a (cm)
2.998
-0.012
出现次数 k j 4
2
3.000
-0.010
7
3
3.002
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的来源:主要来源于不确定或无法控制的随机因 素。如观测者视觉、听觉的分辨能力及外界环境影响因素 的扰动等。
这些外界因素的微小扰动,使单个测量值的误差毫无规则, 从而导致它们在大量测量中产生正负相消的机会。相同条 件下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比单个测量值的随机误差小, 增加测量次数可以减小随机误差。
时,误差时大时小、时正时负,无规则地 涨落,但是对大量测量数据而言,其误差 遵循统计规律。
在任何一次测量中,一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是同时存在的。 系统误差对应测量的不准确度;
随机误差对应测量的不精密度;测量结果的总 误差则对应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精密度高
准确度高
精确度高
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的来源: 仪器不完善。如:水银温度计毛细管内径不均匀,天平 两臂不严格
测量结果的表示
凡是通过实验测得的量(除个别无单位常 数外)都必须用数值、单位和测量不确定 度三者来表示,有的还要注明方向。
8.09 0.02(g / cm3)
R2 100.00 0.23()
E (1.92 0.06)1011(kg m s2 )
二 误差理论
二 误差理论
待测物理量的测量值与真值之差叫做误差 测量误差=测量值-真值
1 简述实验原理和公式(光路图) 2 自己想好并写清楚实验步骤 3 绘制数据表格。
提前5分钟来到实验室坐好,迟到15分钟以上禁止 实验。
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事项,注意自己的安全,注 意仪器的保护。
认真实验,动脑思考,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主动地学习知识。
完成实验后,请老师在原始数据上签字,并随实 验报告上交。整理好仪器,做好清洁,经指导老 师同意后方可离开。
相等,米尺刻度不均匀等。 理论公式的近似性。如单摆周期的公式 T 2π l / g ,
成立的条件是摆角趋于零,但实际实验却达不到。 测量者心理因素的影响。如记录某一信号有滞后或超前的倾向,对准
标志线读数时总是偏左或偏右。
系统误差的特点是恒定性,故不能用增加测量次数的方法使它减小。 发现和消除系统误差非常重要,但并没有普适的方法,需要大家实验 经验的积累与丰富。
(1) 误差存在于一切测量过程的始终,这一事实已 为一切从事科学实验的人们所公认,故称之为误 差公理。
(2)真值----被测量客观存在的真实值。它是 一个理想的概念。(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误差的分类
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物
理量时,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恒定。 随机误差: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
实际意义。如游标卡尺。 (3)对于示值产生跳变的仪表(不连续式的),读数时不可能进行估计。
例如:数字显示仪表、机械停表等。
第一类读数规则示例
(1)此时刻度读数为1.66厘米
(2)此时刻度读数为2.00厘米
(3)此时刻度读数为90.70厘米
(4)此时刻度读数为90.8厘米
第二类读数规则示例
0.919 KΩ
-0.008
9
4
3.004
-0.006
11
5
3.006
-0.004
14
6
3.008
-0.002
20
7
3.010
0.000
23
8
3.012
0.002
17
9
3.014
0.004
12
10
3.016
0.006
12
11
3.018
0.008
10
12
3.020
0.010
7
13
3.022
0.012
4
平均值
Hale Waihona Puke 3.0100镜的折射率 4. 测定液体的粘滞系数 5. 用混合量热法测定冰的熔
解热 6. 伏安法测电阻 7. 直流电桥
8.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 整和使用
9. 直流电位差计 10. 声速的测定 11. 示波器的使用 12. 光栅衍射研究 13. 全息照相 14. 自组显微镜 15. 牛顿环
实验前做好预习。要求写预习报告,预习 报告要简明扼要,不要写得很冗长,和实 验报告重复。须包括:
《大学基础物理实验》 绪论课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内容提要
物理实验课注意事项 一:测量的概念 二:误差理论
*误差理论的数理统计基础
三:测量的不确定度 四: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五: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
物理实验课注意事项
基础物理实验课
绪论 1. 杨氏模量 2. 碰撞打靶实验 3. 分光计的调整和测定三棱
实验报告在一周内交到报告箱(综合实验楼一楼 电梯旁)中,迟交报告会扣掉相应分数。
实验报告须包括:
1 实验目的 2 实验仪器 3 实验原理 4 数据处理及老师留的思考问题 5 自己对实验的分析讨论
成绩评定:
1 预习 20% 实验 40% 报告 40% 2 抄袭当次实验按0分记 3 缺课当次实验按0分记 4 最终的成绩是各个实验成绩的加和平均。
间的函数关系间接求取。 v s / t
g 4π2l / T 2
测量读数及结果表示
第一类读数规则(需要估读一位): 对于一般线性刻度的 仪器仪表(连续式的),应估读至其分度值的十分之几。(如 米尺,螺旋测微器等)
第二类读数规则(不需要估读):
(1)对于非线性刻度的仪器仪表一般不要求估读。 (2)对于不确定度与分度值非常接近的仪器,进一步估计其读数将无
0.000
─
组序
j
数据区间
x 0.002cm
“正”字 k j j k j / n f j j / x k j
统计
(100%) (% / cm)
j
(%)
1 2.997 5~2.999 5
4
2.67
1 335
4
2.67
2 2.999 5~3.001 5 正 3 3.001 5~3.003 5 正 4 3.003 5~3.005 5 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