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王昌龄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原文
饮马涧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低。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塞下曲四首》译者
待更新
王昌龄《塞下曲四首》赏析
《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词作品,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
一位诗人。
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
全唐诗
》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
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藏了诗人对下层
人民的人文关怀,彰显了诗人宽敞的视野和灵秀的胸怀。
王昌龄在文学创作方式上擅于以
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就是边塞诗所最为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洁的技巧,于
这情境之外又不断扩大出来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在最为朴实无华的主题之中融汇出来横
跨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索;最具有代表的就是《薛仁贵》。
王昌龄的诗词全集。
赏析唐诗《塞下曲》

赏析唐诗《塞下曲》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通过描绘戍边战士在边疆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戍边战士的敬仰之情。
全诗如下: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首句“蝉鸣空桑林”,以蝉鸣声为背景,渲染出边疆萧瑟的气氛。
接着,诗人通过“八月萧关道”,点明了戍边战士的季节和时间,暗示了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守。
第二句“出塞入塞寒”,描绘了戍边战士在边疆经历的寒冷天气,表达了戍边战士的艰辛与不易。
“处处黄芦草”,进一步强调了边疆环境的恶劣,同时也暗示了戍边战士们的坚韧不拔。
最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诗人以梅花为意象,表达了戍边战士们的思乡之情。
“梅花何处落”,暗示了戍边战士们对家乡的思念;“风吹一夜满关山”,则描绘了戍边战士们在风雪中坚守的形象。
整首诗通过对戍边战士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戍边战士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展现了戍边战士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安宁而付出的艰辛努力。
【诗歌鉴赏】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原文及翻译赏析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原文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注释、黯黯:同“暗暗”;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3、咸:都。
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翻译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赏析《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词作品,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
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
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
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
王昌龄的诗词全集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王昌龄塞下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塞下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塞下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王昌龄唐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
①饮马:给马喝水。
②平沙:茫茫无际的.沙漠。
③没:落。
④临洮:甘肃地名。
古长城的起点。
⑤长城战:指开元二年,唐将杀敌数万,“洮水为之不流”事。
⑥咸:都。
⑦乱蓬嵩:散乱在乱野之中。
【译文】:
让马喝完水渡过秋水,河水冰冷,寒风吹过来像刀割一样。
一片大漠上太阳还没有落下,昏暗中隐隐约约看到临洮。
昔日长城脚下的战争,都说战士们士气高昂。
自古至今,这里都是黄沙弥漫,没有什么不同,将士们遗下的白骨散落在蓬蒿间。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反战情绪。
荒凉的塞外,散落在蓬蒿里的将士白骨触目惊心,寄托了诗人对征战将士的无限同情。
王昌龄塞下曲唐诗鉴赏

王昌龄塞下曲唐诗鉴赏《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描写了边塞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反战思想。
第二首从凄凉的环境着手,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
第三首诗记述了一次征战的全过程,充分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对戍边普通士卒的深深同情。
第四首诗写一位将军因战殉国后被埋葬的场面,透露出了作者对朝廷对有功将士的不公,以及对连年征战的批判。
下面是yjbys对王昌龄塞下曲鉴赏,欢迎阅读!王昌龄:塞下曲·其一《塞下曲·其一》作者: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解】:①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②游侠儿:指恃武勇、逞意气而轻视性命的人。
③矜:自鸣不凡。
【韵译】: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评析】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
诗由征戍边塞庶几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
写边塞秋景,无限萧煞悲凉,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劝世上少年、声声实在,句句真情。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王昌龄:塞下曲·其二《塞下曲·其二》作者: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解】:1、黯黯:同“暗暗”;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3、咸:都。
【韵译】: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评析】: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
王昌龄 《塞下曲》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塞下曲》全诗翻译及赏析王昌龄《塞下曲》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解释:平沙:大沙漠。
黯黯:同“暗暗”。
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长城战:指开元二年,唐将杀敌数万,“洮水为之不流”事。
咸:都。
乱蓬嵩:散乱在乱野之中。
译文1: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译文2:饮完战马度过秋天的江水,江水冰冷寒风似尖利钢刀。
无边沙漠天边残日还未落,昏暗中隐约地能看见临洮。
想起昔日长城脚下麝战急,都说将士们当年的斗志高。
从古到今这里是黄沙弥漫,战士的白骨在蒿草中乱抛。
译文3:秋凉了,戍边的将士们饮马渡江,水冰凉风似刀割。
放眼望去,太阳还没西落,只见一片沙漠。
远望临洮已是昏暗不清。
联想到从前在这一带进行的激烈的战斗,将士们意气风发,斗志高昂。
这里从古到今都是黄沙充塞的征战之地,战死者的白骨混迹在野草之中。
赏析: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
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
“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
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
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
“平沙”谓沙漠之地。
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经常发生战争。
《塞下曲·饮马渡秋水》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优秀范文5篇)

《塞下曲·饮马渡秋水》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塞下曲·饮马渡秋水》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塞下曲·饮马渡秋水》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塞下曲·饮马渡秋水作者: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作品注解1、黯黯:同“暗暗”;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3、咸:都。
作品韵译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作品评析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
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
“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
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
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
“平沙”谓沙漠之地。
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
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
塞下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塞下曲原文翻译及赏析塞下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塞下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塞下曲王昌龄唐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①饮马:给马喝水。
②平沙:茫茫无际的沙漠。
③没:落。
④临洮:甘肃地名。
古长城的起点。
⑤长城战:指开元二年,唐将杀敌数万,“洮水为之不流”事。
⑥咸:都。
⑦乱蓬嵩:散乱在乱野之中。
【译文】:让马喝完水渡过秋水,河水冰冷,寒风吹过来像刀割一样。
一片大漠上太阳还没有落下,昏暗中隐隐约约看到临洮。
昔日长城脚下的战争,都说战士们士气高昂。
自古至今,这里都是黄沙弥漫,没有什么不同,将士们遗下的白骨散落在蓬蒿间。
【赏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反战情绪。
荒凉的塞外,散落在蓬蒿里的将士白骨触目惊心,寄托了诗人对征战将士的无限同情。
塞下曲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唐代]卢纶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唿。
赏析:此诗一题《和张仆射塞下曲》。
诗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作为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
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勐而又矫健的形象。
“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
“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
”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
并且用一种大型勐禽“鹫”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
“燕尾绣蝥弧”(蝥音wù),是写将军手执的旗帜。
“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帜,《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
”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
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帜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
诗中特意指出勇勐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下曲王昌龄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的《塞下曲》是著名的边塞诗作,塞下曲·其一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而塞下曲·其二展现的是军旅生活艰难以及战争的残酷。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的《塞下曲》,欢迎阅读! 《塞下曲·其一》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韵译】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赏析】
在盛唐诗人中,王昌龄的边塞诗也是别树一帜,颇为人们称道的。
诗人早年漫游西北边地时所作的《塞上曲》,就是很有特色的作品。
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
诗由征戍边塞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
武力,抒发非战之情。
诗人先以“蝉鸣空桑林”强烈渲染悲凉之氛围,写得有声、有境、有情。
尤其是著一“空”字,就给人造成一种萧瑟之感,面对叶尽林空,耳听寒蝉悲鸣,行人又将何以堪?诗的头两句,点出时令和边塞的具体地点,同时通过蝉鸣空桑林的描写,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的环境气氛。
一个“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明林中空空,一片萧瑟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荒僻之感。
诗人还以寒蝉凄切的鸣叫声,进一步烘托边塞的萧条荒僻。
三四两句,一方面从戍边将士“出塞入塞”中,暗示这秋高马肥的季节,边塞形势紧张,一方面又从萧关内外处处是黄芦枯草的廷期环境描写,来显示将士守卫边地的艰苦。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
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
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
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
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
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本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韵译】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赏析】
《塞下曲》系由汉乐府《横吹曲辞》中的《出塞》《入塞》衍变而来,内容多写边塞战事。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
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
“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
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
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
“平沙”谓沙漠之地。
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
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开元二年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
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
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足”是充满的意思。
“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
“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
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
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
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