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四首_其一_阅读附答案
常建《塞下曲》阅读理解及答案

常建《塞下曲》阅读理解及答案
塞下曲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曾与汉和亲。
(1)诗中“望”字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3分)
(2)这首边塞诗的主题与众不同,别有新意。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答:“望”写的是乌孙使臣朝罢西归,回头眺望京城的动作(1分),表达了使臣恋恋不舍的心情(1分),表现出各民族之间友好关系,情深义重(1分)。
(2)多数边塞诗表现的主题是:报效祖国(或建功立业、怨战思乡、反映边塞征战之苦)。
(2分)而此诗的主题是:讴歌民族和解(或热爱和平),(2分)因此显得与众不同。
二:
(1)“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天涯静处无征战”中的“静”字,请结合全诗内容,说明作此判断的依据。
(4分)
(2)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4分)。
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

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常建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独辟蹊径,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原文塞下曲四首其一作者: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⑴,八月萧关道⑵。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⑶,皆共沙尘老⑷。
不学游侠儿⑸,矜夸紫骝好⑹。
【注释】⑴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⑵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⑶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⑷共:作向。
⑸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⑹矜:自夸。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题目8、下面对诗歌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开头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B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C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意思是劝告游侠儿不要只知道自恃勇武,炫耀紫骝,耀武扬威地游荡,而应该上阵杀敌、建功立业。
D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
9、说说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中寒的妙处。
(2分)诗人写幽并客与游侠儿这两种不同的人,用意何在?(6分)《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阅读答案8、C9、一个寒字,寒冷,突出了边塞的天气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
(2分)构成对比(1分),作者对保家卫国、献身沙场的幽并客这些勇武的将士的讴歌(1分),对只知游荡街市炫耀自夸的游侠儿的批评讽刺(1分),这一褒一贬的强烈对比(1分),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险,以身许国的崇高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2分)《塞下曲四首·其一》诗词鉴赏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塞下曲二首阅读答案

塞下曲二首阅读答案塞下曲二首阅读答案1塞下曲二首(其一)马戴①旌旗倒北风,霜霰逐南鸿。
夜救龙城急,朝焚虏帐空。
骨销金镞在,鬓改玉关中。
却想羲轩②世,无人尚战功。
[注]①马戴,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②羲轩,伏羲氏和轩辕氏(黄帝)的并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抓住边塞景物特征,描写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渲染了凄切的气氛。
B.唐末战事频繁,军队晚上救援了危急的龙城,早晨敌人又来烧毁军营。
C.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一些战士阵亡,一些战士守边塞到老。
D.这首诗思想深刻,但没有盛唐时期边塞诗的豪放高亢,显得悲壮深沉。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1、B “军队晚上救援了危急的龙城,早晨敌人又来烧毁军营”错误,对颔联的解读有误。
颔联运用了互文手法,应理解为战争一场接一场,救援危急的龙城,又攻打敌军营垒。
2、尾联表达了诗人渴望人间太平、人们能过上没有战争的和平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
前面三联描写了边塞的战争,尾联用“却“转折到没有战争的太平社会——伏羲氏和轩辕氏时代,那是一个没人崇尚战功的时代,是诗人的理想社会,表达了诗人的愿望。
塞下曲二首阅读答案2其一雪满衣裳冰满须,晓随飞将伐单于。
平生意气今何在,把得家书泪似珠。
其二边草萧条塞雁飞,征人南望泪沾衣。
黄尘满面长须战,白发生头未得归。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两首诗都描写了塞下风光,“冰雪”“边草”“黄尘”等意象写出了边塞的萧条景象。
B. “冰满须”和“尘满面”都形象地展现了征战环境的恶劣,为后文抒发情感做铺垫。
C. 第一首诗用“飞将军”的典故既交代了作战行动直接展现了诗人的`“平生意气”。
D. 第二首诗见塞雁南飞引征人南望,大雁尚可南飞以衬征人南望不得南归,更显其悲。
15. 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答14. C C项,“直接展现”错,诗中用“飞将军”的典故侧面展现了诗人的“平生意气”。
塞下曲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

塞下曲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塞下曲》诗词阅读原文塞下曲张仲素阴積①茫茫塞草用,桔槔烽上暮烟飞。
交河北望天连海,苏武曾将汉节归。
边上闻笳杜牧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②十九年。
【注】①阴碛:塞外的沙漠。
塞外寒冷,故称②争禁:怎么经受得起。
《塞下曲》诗词阅读题目(1)张诗一二两句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反映了边塞什么样的特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 “游人一听头堪白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3)两首诗都运用了苏武这一典故,但作用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塞下曲》诗词阅读答案(1)通过视觉,一静一动写茫茫的沙漠、枯黄的衰草以及飘动的暮烟。
(2分)反映了边塞的苍茫、荒凉。
(1分)(2)夸张。
(1分)突出了笳声的凄怆,写出戍边之人生活的悲苦。
(2分)(3)张诗流露了对苏武忠义的敬佩之情,赞扬(激发)戍边将士忠贞爱国;杜诗通过感叹苏武当年的艰辛不易,映衬边地生活的艰苦。
(每点2分)《塞下曲》诗词作者简介张仲素(约769〜约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
宪宗时为翰林学士,后终中书舍人。
其诗语言上十分清婉爽洁,悠远飘逸,少有庸作;题材上以写征人思妇的居多,也有描写宫乐春旅的作品。
代表作有《春闺思》、《秋夜曲》、《玉绳低建章》、《宫中乐五首》、《陇上行》、《秋思赠远》、《塞下曲五首》、《秋思二首》、《燕子楼诗三首》、《上元日听太清宫步虚》等,其中以《春闺思》和《秋夜曲》为最著名。
《塞下曲》的阅读题及答案

塞下曲》的阅读题及答案《塞下曲》的阅读题及答案1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A.诗歌开头两句,抓住环境、气候的特点,描写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为下文作了铺垫,表现诗歌的主旨。
B.第五、六句运用对仗,选取了一天的军旅生活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战士奋勇杀敌报国的精神面貌。
C.皑皑的白雪,凛冽的寒风,幽怨的笛声,惨烈的厮杀,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态度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D.这首诗借用戍边战士的身份和化用楼兰这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渴望为国杀敌的满腔豪情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3.诗中折柳二字语意双关,说说你的理解。
(2分)答:24.C《塞下曲》的阅读题及答案2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深秋的黄昏,军士牵着马来到洮水畔,牵马入水,河水寒冷,令人瑟瑟发抖,塞外的秋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吹在脸上更是像刀割一样。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这里曾经是长城之战大败吐蕃的地方,斗志高昂,意气风发是众人的说法。
然而,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1)诗歌开头四句描写了什么内容?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
(2)诗中的咸足分别是什么意思?咸是都的意思。
足是充满的意思。
(3)这首诗歌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主题?请作简要分析。
此诗是通过描绘满目疮痍的荒凉景色来表达主题的。
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
全诗写得触目惊心,用眼前所见的凄凉景色表达了非战的思想感情。
(4)赏析诗歌第一联中的水和风字。
水寒风似刀这句描绘的是河水的刺骨和秋风的寒冷如刀。
《塞下曲》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塞下曲》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塞下曲》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乌孙,西域少数民族。
据说曾两度与汉和亲。
(1)“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天涯静处无征战”中的“静”字,请结合全诗内容,说明作此判断的依据。
(4分)
(2)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因为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1分)因此在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种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深意,是通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诗中之眼。
(3分)
(2)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和平之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了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4分)(意思对即可)。
塞下曲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

塞下曲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塞下曲诗张仲素的作品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塞下曲》诗词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塞下曲》诗词阅读原文塞下曲张仲素阴積①茫茫塞草用,桔槔烽上暮烟飞。
交河北望天连海,苏武曾将汉节归。
边上闻笳杜牧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②十九年。
【注】①阴碛:塞外的沙漠。
塞外寒冷,故称②争禁:怎么经受得起。
《塞下曲》诗词阅读题目(1)张诗一二两句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反映了边塞什么样的特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 “游人一听头堪白”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3)两首诗都运用了苏武这一典故,但作用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塞下曲》诗词阅读答案(1)通过视觉,一静一动写茫茫的沙漠、枯黄的衰草以及飘动的暮烟。
(2分)反映了边塞的苍茫、荒凉。
(1分)(2)夸张。
(1分)突出了笳声的凄怆,写出戍边之人生活的悲苦。
(2分)(3)张诗流露了对苏武忠义的敬佩之情,赞扬(激发)戍边将士忠贞爱国;杜诗通过感叹苏武当年的艰辛不易,映衬边地生活的艰苦。
(每点2分)《塞下曲》诗词作者简介张仲素(约769〜约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
宪宗时为翰林学士,后终中书舍人。
其诗语言上十分清婉爽洁,悠远飘逸,少有庸作;题材上以写征人思妇的居多,也有描写宫乐春旅的作品。
代表作有《春闺思》、《秋夜曲》、《玉绳低建章》、《宫中乐五首》、《陇上行》、《秋思赠远》、《塞下曲五首》、《秋思二首》、《燕子楼诗三首》、《上元日听太清宫步虚》等,其中以《春闺思》和《秋夜曲》为最著名。
李益《塞下曲(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益《塞下曲(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塞下曲四首(其一)李益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注]①蕃州部落: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
结束:戎装打扮。
②燕歌:戍边将士所唱的《燕歌行》。
1.请简要分析诗歌的前两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5分)2.此首边塞诗的结尾二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分析其效果。
(6分)【参考答案】:1.英姿飒爽、骁勇善战,勤于操练、保家卫国的戍边将士。
(戍边将士,1分;余4分。
“不辞辛苦”也可)2.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1分。
“视觉、听觉结合”也可)。
后两句描写了西北高原生气勃勃的景色:大雁群飞,歌声飘荡,马群在绿草地上驰骋,(3分)戍边将士们的歌声里有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也包含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
(2分)【赏析】: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
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
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
此诗为《塞下曲四首》的第一首,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
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
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
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
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
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
“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下曲四首·其一阅读附答案
塞下曲四首其一
作者: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⑴,八月萧关道⑵。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历来幽并客⑶,皆共沙尘老⑷。
不学游侠儿⑸,矜夸紫骝好⑹。
【注释】
⑴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阔、稀疏。
⑵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⑶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⑷共:作向。
⑸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⑹矜:自诩。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8、下面对诗歌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四句写边塞秋景,无穷肃杀悲凉,诗歌开篇刻意描述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抒怀议论作铺垫。
B历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堪称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C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意思是劝告游侠儿不要只晓得自恃勇武,夸耀紫骝,张牙舞爪地浪荡,而应当上阵杀敌、建功立业。
D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
9、说说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中寒的妙处。
(2分)诗人写幽并客与游侠儿这两种不同的人,意图何在?(6分)
参考答案:
8、C
9、一个寒字,寒冷,凸起了边塞的天气卑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
(2分)
形成对照(1分),作者对保家卫国、献身疆场的幽并客这些勇武的将士的歌颂(1分),对只知浪荡市井夸耀自诩的游侠儿的批判讥刺(1分),这一褒一贬的强烈对照(1分),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险,以身许国的崇高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忱。
(2分)
形成对照(1分),作者对保家卫国、献身疆场的幽并客这些勇武的将士的可惜(1分),对只知浪荡市井夸耀自诩的游侠儿的批判讥刺(1分),这一褒一贬的强烈对照(1分),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讨厌,对和平糊口的憧憬(2分)。
赏析
作者:佚名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溢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色。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夸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辑穆的高度,歌颂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瓜葛,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作者却拈出了美妙的一页加以热忱的赞美,让明媚的春风吹散洋溢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与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代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
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
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
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疆安定。
乌
孙是流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
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
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
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接踵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
从此,乌孙与汉代长时间维持着和平友好的瓜葛,成为千古佳话。
常建首先以诗笔来歌颂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
三、四句趁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
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
静字下得尤其有力。
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糊口。
这是把本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
诗的结句雄壮入神,情绪尤其高昂。
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光辉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
这类理想境地,体现了各族人民酷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
不仅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
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势。
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堪称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
他在这首诗里如斯称赞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