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琅琊溪》赏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知识点《诗歌鉴赏20个常考意象详解》

高中语文知识点《诗歌鉴赏20个常考意象详解》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又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思乡之情。

因“丝”谐“思”,柳丝连用,还有思念的意思。

如:“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西厢记》)4.蝉。

以蝉表现品行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景色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李白《苏台览古》)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功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文言文】琅琊溪述原文及翻译赏析

【文言文】琅琊溪述原文及翻译赏析

【文言文】琅琊溪述原文及翻译赏析《琅琊溪述》是唐代独孤及创作的一篇散文。

接下来分享琅琊溪述原文及翻译和赏析。

陇西李幼卿,字长夫,以右庶子领滁州,而滁人之饥者粒,流者占,乃至无讼以听。

故居多暇日,常寄傲此山之下。

因凿石引泉,酾其流以为溪,溪左右建上下坊,作禅堂琴台以环之,探异好古故也。

按《图经》,晋元帝之居琅琊邸而为镇东也,尝游息是山。

厥迹犹存,故长夫名溪曰琅琊。

他日赋八题,题于岸石,及亦状而述之。

是岁大历六年岁次辛亥春三月丙午日。

述曰:自有此山,便有此泉。

不浚不刊,几万斯年。

造物遗功,若俟后贤。

天钟灵奇,公润色之。

疏为回溪,削成崇台。

山不过十仞,意拟衡霍;溪不袤数丈,趣侔江海。

知足造适,境不在大。

怪石皑皑,涌湍潺潺。

洞壑无底,云兴其间。

仲春气至,草木华发。

亘陵被阪,吐火喷云。

公登山乐,乐者毕同。

无小无大,乘兴从公。

公举觞酒,酒酣气振。

溪水为主,而身为宾。

舍瑟咏歌,同风舞雩。

时时醉归,与夕鸟俱。

明月满山,朱轓徐驱。

石门松风,声类笙竽。

呜呼!人实宏道,物不自美。

向微羊公,游汉之涘;岘山寂寞,千祀谁纪?彼美新溪,维公嗣之。

念兹疲人,繄公其肥。

后之聆清风而叹息者,挹我于泉乎已而!陇西的李幼卿,字长夫,以皇帝的侍从官身份到滁州任刺史。

由于其治滁有方,使饥饿者有食,流亡者返乡,诉讼也没有了。

故有闲暇悠游山林,开凿和疏浚山泉以为溪流。

并在溪的左右构建了可供歇息的小屋,又环绕着溪流建了禅堂和琴台。

按照古书的记载,曾为琅琊王的晋元帝曾游息过此山,因而李幼卿也就把这条溪流命名为琅琊溪了。

并题诗八首于岸边巨石上,以记录这些情状。

这是大历六年春天三月的事情。

我为李幼卿疏浚构筑琅琊溪一带景观而作诗歌记之曰:自从有了此山,也就有了此流泉。

从未有人去开挖和疏浚它,想也有了数万万年。

这是造物主的蛮荒之作啊,在等待着后来的贤人。

这是一片天生灵奇的山水,如今幼卿你来为它修饰点染。

疏导出回荡的溪流,又削劈出高高的台观。

仰望此山,虽不高峻,却也有衡山天柱的品味;俯瞰溪流虽所见不过数丈之遥,其奔突回环也有观江赏海的意趣。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虚写与实写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虚写与实写

古诗鉴赏:虚写与实写一、诗歌中虚与实实与虚本来都是美术上的术语。

“实”本来是指图画中细致丰富的地方,而“虚”本来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清】笪重光《画筌》:“无画处皆成妙境。

”什么是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一般来说,虚写主要有三种:1、已逝之境。

就是对过去的回忆或者对古代的设想。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2、未来之境。

就是对未来的猜测或者设想。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3、想象与联想之境。

一般以神仙鬼怪的世界以及梦境居多。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二、虚写与实写常考的四种手法:1、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写、实中有虚、虚中有实)2、化实为虚3、化虚为实4、对写法三、“虚”与“实”的关系(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扬州慢》《梦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赤壁怀古》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雨霖铃》《月夜》《踏莎行》《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文言文】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代表世翁之作,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优秀的散文,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盼望对您有所关心!《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暗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叉,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来宾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翻译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非常秀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密,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慢慢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筑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来宾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琅琊溪虚实结合的角度对三四句解析

琅琊溪虚实结合的角度对三四句解析

琅琊溪源自《庄子》,是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胜牛的人居住在琅琊溪旁,在梦中遇到了一位精通占卜的圣人。

圣人告诉他在梦中捉住了一只“大鱼”,如果将这只鱼放入溪中,就会有好处。

于是,胜牛就将这只鱼放入溪中,只见溪中水花翻滚,水势汹涌。

过了几天,他看到溪水中出现了一只肥壮的大鱼,由此改变了生活。

这则寓言故事象征着虚实结合的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哲理。

1. 虚实结合的内涵虚实结合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了物象的真实性和虚幻性的统一。

在琅琊溪故事中,胜牛所梦到的大鱼是虚幻的,但通过将大鱼放入溪水中,虚幻的大鱼变成了现实的存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实与虚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关系。

虚实结合的内涵不仅存在于故事中,更是贯穿在人们的生活之中。

2. 虚实结合的哲学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虚实结合的哲学思想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

比如许多成功的商人和领导者,他们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的“大鱼”,将虚幻的想法转化为现实的业绩。

虚实结合也是艺术创作的原则之一。

许多优秀的作家和艺术家,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创作出了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可以说,虚实结合的哲学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故事中,更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3. 虚实结合的现实意义虚实结合的思想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虚实结合的思想能够帮助人更好地把握机遇,抓住生活中的“大鱼”,创造更好的生活。

虚实结合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在科技领域,许多科学家和技术人员通过虚实结合的方法,创造出了许多颠覆性的科技成果,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琅琊溪故事所蕴含的虚实结合的哲学思想,不仅体现在故事中,更贯穿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之中。

虚实结合的内涵、哲学意义和现实意义,都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反思,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让我们在生活中,始终牢记虚实结合的哲学思想,抓住生活中的“大鱼”,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虚实结合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不仅在文学作品和寓言故事中有所体现,同时也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之中。

陇西李幼卿字长夫,以右庶子领滁州翻译

陇西李幼卿字长夫,以右庶子领滁州翻译

陇西李幼卿字长夫,以右庶子领滁州翻译陇西的李幼卿,字长夫,以皇帝的侍从官身份治理滁州《琅琊溪述》原文陇西李幼卿,字长夫,以右庶子领滁州,而滁人之饥者粒,流者占,乃至无讼以听。

故居多暇日,常寄傲此山之下。

因凿石引泉,酾其流以为溪,溪左右建上下坊,作禅堂琴台以环之,探异好古故也。

按《图经》,晋元帝之居琅琊邸而为镇东也,尝游息是山。

厥迹犹存,故长夫名溪曰琅琊。

他日赋八题,题于岸石,及亦状而述之。

是岁大历六年岁次辛亥春三月丙午日。

述曰:自有此山,便有此泉。

不浚不刊,几万斯年。

造物遗功,若俟后贤。

天钟灵奇,公润色之。

疏为回溪,削成崇台。

山不过十仞,意拟衡霍;溪不袤数丈,趣侔江海。

知足造适,境不在大。

怪石皑皑,涌湍潺潺。

洞壑无底,云兴其间。

仲春气至,草木华发。

亘陵被阪,吐火喷云。

公登山乐,乐者毕同。

无小无大,乘兴从公。

公举觞酒,酒酣气振。

溪水为主,而身为宾。

舍瑟咏歌,同风舞雩。

时时醉归,与夕鸟俱。

明月满山,朱轓徐驱。

石门松风,声类笙竽。

呜呼!人实宏道,物不自美。

向微羊公,游汉之涘;岘山寂寞,千祀谁纪?彼美新溪,维公嗣之。

念兹疲人,繄公其肥。

后之聆清风而叹息者,挹我于泉乎已而!《琅琊溪述》翻译陇西的李幼卿,字长夫,以皇帝的侍从官身份治理滁州。

(由于其治滁有方,)使饥饿者有食,流亡者返乡,乃至于连诉讼也没有了。

所以有不少的闲暇时间悠游山林,寄情与景。

因此开凿和疏浚山泉以为溪流,并在溪的左右构建了可供歇息的上下坊,又环绕着溪流建了禅堂和琴台。

这是为了仿照古法,探求其中的意趣罢了。

按照古书《图经》的记载,曾为镇东大将军的琅琊王晋元帝的住处是琅琊,曾在此山游玩和休憩,它的遗迹现在还有迹可查。

所以长夫(即李幼卿,字长夫)就把这条溪水的名字叫做琅琊溪。

一天,琅琊王题诗八首于岸边巨石上,以记录这些情况。

这一年是大历六年,是辛亥春三月的丙午日的事情。

文章说:自从有了此山,也就有了此流泉。

从未有人去开挖和疏浚它,也有了数万万年。

文言文琅琊溪述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琅琊溪述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琅琊溪述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文言文琅琊溪述原文及翻译《琅琊溪述》原文:陇西李幼卿,字长夫,以右庶子领滁州,而滁人之饥者粒,流者占,乃至无讼以听。

《琅琊溪》诗词翻译及赏析

《琅琊溪》诗词翻译及赏析

《琅琊溪》诗词翻译及赏析《琅琊溪》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前言】《琅琊溪》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知滁州时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流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注释】⑴琅琊溪:在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

⑵空山:幽深少人的山林。

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⑶古槎:原意为古旧的木筏。

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⑷溪源:溪水的源头。

⑸但见:只看见。

【翻译】于横跨着溪水的简易木桥到达彼岸。

不知道这溪水的源头(在哪里),离这是远是近,只看见那山中的落花从水上流出。

【鉴赏】这首《琅玡溪》诗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作品。

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的语文试题中。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公元1045年(北宋庆历五年),欧阳修来到滁州,对琅琊山上的佳丽景点,非常欣赏并有品评,写下了组诗《琅琊山六题》,题咏六处胜景:归云洞、庶子泉、琅琊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觉方丈。

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琅琊山最早在唐代被开发,即“凿石引泉,酬其流以为溪。

”这条溪被命名为“琅琊溪”,可谓是“自有此山,便有此泉,不浚不刊,几万斯年”(唐独孤及《琅琊溪述》)。

琅琊山历史上亦有“溪山”之称。

此诗开头两句描绘了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琊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

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

这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以实喻虚,充分引发了读者的想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琅琊溪》赏析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2016 年团代会工作报告 2016 年团代会工作报告。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⑴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 分) ⑵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4 分) 答案 (1) (4 分)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4 分)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

(以眼前所见 (实写)推写未见之源头(虚写),虚实结合,有暗示美景更在山中幽深处之意 2016 年团代会工作报告工作报告。

)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虚实结合,激 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