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波波形介绍
关于α、β、δ、θ、κ型脑电波的意义(含对比表格)

关于α、β、δ、θ、κ型脑电波的意义(含对⽐表格)正常睡眠分为两个时相: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由⼀个慢波睡眠和⼀个快波睡眠组成睡眠周期,每个睡眠周期历时约90分钟。
⼈们每晚的睡眠通常经历4~6个睡眠周期。
慢波睡眠慢波睡眠由浅⾄深⼜可分为四期(S1~S4期)。
第⼀、⼆期称浅睡期,第三、四期称深睡期。
深睡期对恢复您的精神和体⼒具有重要价值。
在整个慢波睡眠中,以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可引起⼼率减慢,⾎压降低,胃肠活动增加,全⾝肌⾁松弛,但没有张⼒和活⼒。
快波睡眠在快波睡眠期,以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可出现⼼率增快,⾎压增⾼,呼吸快⽽不规则。
典型睡眠节律按以下程序进⾏:觉醒→S1→S2→S3→S4→S3→S2→第⼀次快波睡眠→S2→S3→S4→S3→S2→第⼆次快波睡眠……1、右脑是感性脑:⼈脑和动物脑有本质的区别,⼈类的脑不仅是肢体运动和⾝体各系统⽣理活动的控制中枢,更是思维和语⾔的器官,正是后者使⼈类脱离了动物界。
⼈脑纵裂分成左、右两个半球,两半球经胼胝体,即连接两半球的横向神经纤维相连,每⼀半球都有其⾃⼰独⽴的意识思想链和⾃⼰的记忆。
美国罗杰斯佩⾥教授通过割裂脑实验,证实了⼤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理论",并因此荣获1981年度的诺贝尔医学⽣理奖。
按照这⼀理论,⼤脑左右半球具有两个相对独⽴的意识活动区,左脑是理性脑,⼜称为⾔语脑,司掌⾔语、⽂字、符号、分析、计算、推理、判断、构成、⽴体认识、推论的思考等,是我们读书、计算、作⽂时的动作重⼼,并且直接指挥⾝体右部的运动机能,如右眼、右⽿、右⼿、右脚等动作,也就是说,左脑遵从⾃⼰⼀贯的原则,通过语⾔进⾏有序的条理化思维,即逻辑思维。
与此不同,右脑是感性脑,⼜称映像脑,司掌⾳乐、绘画、图形、⾊彩、映像、感情、⾮语⾔的观念、空间认识、⽴体认识、想象、创造、⾮理论的感性等,并且直接指挥⾝体的左部运动机能,如左眼、左⽿、左⼿、左脚等动作,右脑倾向于以感觉形象直接思维,好奇⼼旺盛并且极富创造⼒,负责可视的、综合的、⼏何的、绘画的思考⾏为,观赏绘画、欣赏⾳乐、凭直觉观察事物、纵览全局这都是右脑的功能。
【高效脑波】四种脑波

【高效脑波】四种脑波脑波与电视的电波相类似,将电视调定在第几个频道,就能够接收到该频道波长传送出来的节目讯息。
大脑处在不同的情境时,将会以不同的频率传送资讯。
人的大脑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它们在第一时刻都不断在释出,微电流、电流活动情况可用脑波图机测量出来脑波波动的形态,从最低到最高的波动频率在1~30次/秒之间。
脑科学把它分为四种波段:β波:12~25cps(次/秒),在思考时最明显,同时也表示一个人处在紧张、焦虑状态,又称"压力波",专注力高的活动,如辩论、运动、竞赛,复杂的问题。
α波:7~12cps,与视觉有关,在闭眼静息时最常见。
又称为"放松波",表示轻松而又有警觉力的状态,心情趋于安定,记忆力变好,最有利于阅读、写作、观察,问题解决。
许多研究者相信,若我们脑子处在"放松警觉"状态下,能够更快速且有效吸收资讯,通常当你进行某种沉思,或是倾听轻松音乐时,达到此波状态。
θ波:3~7cps,又称作"骗人寝波",处于睡著与苏醒之间转化成的脑波。
人在抽搐、冥想、幻想将睡著时发生。
常在θ波状态的思索训练,内隐的脆弱力特别弱,整体表现出来直觉、启发、洞察力和白日梦的创造力。
所以就是快速自学方法和自我掌控方法最佳效果的指标。
δ波:0.5~3cps,又称为"睡眠波"。
沉睡,对外界无知觉或进入无意识的世界。
习禅定、练瑜伽的人在此脑波状态下能似入睡,又能保持清醒。
但对于一般人,若出现δ波,就会神志不清。
胎儿和婴儿脑波和宇宙波同频率,0.75cps。
所以道家老子除此"重归于婴儿乎",即此一境界,与宇宙构成新鲜感,我们的大脑有时就可以发送至奇妙的讯息。
平常脑波随环境不断在变化,何种脑波状态下最适合思维和学78习呢?许多研究者共同结论,若能让孩子脑波产生α波状态,最适合学习情境,此时大脑动作效率较高,对学习产生愉悦而轻松心理,并会在学习中产生较佳领悟力,能够快速有效率地吸收资讯。
脑电图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借助于金属电极和导电胶从颅外头皮表面引导的可记录到的皮层自发电位图形。
人类脑电图由德国精神病学家伯格(Berger)于1924年在其子的头部第一次记录下来,于1929年发表了论文,并开始应用于临床。
正常脑电图的基本波形脑电图的波形很不规则,其频率变化范围在正常人每秒约在1~30次左右,通常将此频率范围分为4个波段,如下表:脑电波的波段各波段不仅频率不同,而且在振幅、起源及机能等方面也不同。
δ波频率为每秒0.5~3.5次,振幅为20~200微伏。
在清醒的正常成人,一般是记录不出δ波的。
成人只有在深睡的情况下才可记录出δ波。
一般在颞区与枕区引出的δ波比较明显。
θ波频率为每秒4~7次,振幅约为100~150微伏。
在清醒的正常成人,一般也记录不出θ波,成人在困倦时常可记录出θ波。
θ波的出现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状态的一种表现。
如在清醒成人的脑电图中出现θ波表示不正常。
一般在顶区与颞区引出的θ波较明显。
α波频率为每秒8~13次,振幅为20~100微伏。
α波是正常成人脑电波的基本节律,如果没有外加的刺激,其频率相当恒定。
在头部任何部位皆可记录到α波,但以在枕区及顶区后部记录到的最为明显。
α节律与视觉活动有关。
α节律在清醒安静闭目时即出现,并可具有时大时小的波幅变化,即波幅呈现由小变大,然后又由大变小的规律性变化,形成所谓α节律的“梭形”。
每一“梭形”持续时间约1~2秒。
睁眼、思考问题或接受其它刺激时,α波立即消失而出现快波,此现象称为“α波阻断(αblock)”。
如再行安静闭目,则α波又会重新出现。
β波频率为每秒14~30次,振幅5~20微伏。
安静闭目时只在额区出现β波。
如果睁眼视物、突然受到声音刺激或进行思考时,在皮层其它区也会出现β波。
所以β波的出现一般表示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
在实际记录的脑电图中,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节律,常是一种以上不同节律的波同时存在,尤以α波与β波同时在一个部位出现的情况较常见,此时,β波常重叠在α波上。
脑电波

(1)α波健康成人α波的平均振幅在30~50µV,主要分布于顶枕区,一般呈正弦波样。
大多数健康成人的脑电以α波为主要成分,在觉醒安静闭目状态时出现的数量最多且振幅也最高。
当进入睡眠时,α波完全消失。
清醒时睁开眼睛或注意力集中时其振幅值降低,并由较高频率的β波代替。
α波随脑发育成熟或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对少儿,随着脑的发育α波的数量逐渐增多,频率逐渐提高,至成年期趋于稳定,到老年期波逐渐变慢。
可见α波的频率、振幅和空域分布等因素是反应大脑机能状态的重要指标。
(2)β波β波的频率范围为14~30Hz,振幅一般5~30µV,它遍及整个大脑,主要分布于前半球及颞区。
约有6%的健康成人的脑电图以β波活动为主。
β波可能与性别、心理、个性及年龄有关。
一般女性较男性β波多见,老年人β波较成人多。
情绪不稳、应用镇静剂催眠剂等药物时β波常会增多,振幅增高。
β波可进一步分为β1和β2,β1波的频率约为13~20Hz,它与α波一样受心理活动的影响,β2波的频率约为20~30Hz,它在中枢神经系统强烈活动或紧张时出现。
(3)θ波θ波的频率为4~7Hz,振幅10~40µV。
从小儿到成人,θ波数量逐渐减少,频率逐渐增加而振幅逐渐降低。
健康成人脑电图中仅散在出现少量θ波。
θ波主要发生在儿童的顶部和颞部,成年人在感情压抑,特别在失望和遇到挫折时,也能出现近20s的θ波。
疲劳状态或入睡后θ波将增多。
在老年期和病理状况下θ波是很常见的波形。
(4)δ波δ波出现在熟睡、婴儿及严重质性脑病患者中。
δ波也可以在做了皮质下横切手术的试验动物的脑上记录到,这种手术使大脑皮质和网状激活系统产生了功能性分离,因此,δ波只能在皮质内发生,而不受脑的较低部位神经的控制。
(5)µ节律µ节律实在中央区出现的8~12Hz的梳形节律。
可见于一侧中央区,在两侧中央区出现时可以不同步、不对称,µ节律在睁眼时不消失,但在握拳(对侧)、精神活动及受到触觉刺激时出现抑制而有短暂的消失。
人的脑电波知识

μ节律在alpha节律中,8-10Hz,一般用于脑机接口SMR节律感觉运动节律,13-15Hz。
α指数(α波占全部脑波百分比,安静、闭目时为75%)可以作为情绪表现的指标,情绪稳定而思维广博的人,α指数较高,情绪不稳定而狭隘偏激的人α指数则甚低。
α波易受外界刺激干扰,在睁眼时,α波会减弱或消失,即便是在黑暗的环境中,睁眼也会如此。
当人处于“怎么”“什么”“为什么”的惊疑状态时,由于网状结构上行激活作用的增强而导致去同步化,所以α活动也会受到抑制;若外界刺激持续存在,它又可以逐渐恢复。
α波的峰与两侧的谷大体上可连成为等腰三角形,若峰顶向左或右移位,破坏了等腰形态,则提示中枢处于疲劳状态。
α活动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某些心理品质,如α节律优势者,易与人合作。
β波不受睁、闭眼的影响。
在睁眼视物、情绪紧张、焦虑不安、惊疑恐惧或服用安定等药物时,β波活动急剧增多。
β活动也与人的某些心理品质有关。
β节律优势的人常表现为:精神紧张、情绪不稳、感情强烈、易于冲动、固执己见、不受约束、善于独立的执行任务;长于抽象思维,喜欢依靠“推理”解决问题,还表现出持久力差,易于疲劳的特点。
频率的个体差异很小,波幅的个体差异较大。
正常脑波与年龄大小有密切关系,年龄越小,快波越少,而慢波越多,且伴有基线不稳;年龄越大,则快波越多,而慢波越少。
但是,在50岁以后,慢波又继续回升,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基本频率慢波化。
脑波更受到意识活动、情绪表现以及思维能力等精神因素的影响。
(1)年龄和个体差异脑电图作为客观反映大脑机能状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年龄的关系非常密切。
如在小儿,脑电图可以观察到随年龄增加的脑波发展变化。
年龄阶段不同,脑波可显示明显的差异。
另一方面,由于小儿时期脑兴奋抑制机制发育水平的年龄差异,因而对内、外界各种因素影响的反应较成人显著,容易出现明显的脑波异常,而且异常的范围也较广泛,但相应的消失也较成人快。
在小儿时期异常脑波的出现也与年龄有关。
关于脑电波的知识

关于脑电波的知识脑电波是指大脑神经元活动产生的电信号在头皮上的电位变化。
它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生理信号,通过电极放置在头皮上可以测得。
脑电波可以反映出大脑的神经活动状态,对于研究大脑功能和诊断脑部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脑电波可以分为不同频率的波形。
常见的有δ波、θ波、α波、β波和γ波。
这些波形具有不同的频率范围和特征。
例如,δ波是指频率范围为0.5-4Hz的慢波,主要出现在深度睡眠和昏迷状态下;θ波是指频率范围为4-8Hz的慢波,主要出现在儿童和成人的非快速眼动睡眠中;α波是指频率范围为8-13Hz的中等频率波,主要出现在放松和闭眼静息状态下;β波是指频率范围为13-30Hz的高频波,主要出现在警觉和认知活动中;γ波是指频率范围为30-100Hz的超高频波,与感知、注意力、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相关。
脑电波可以用于研究大脑功能。
通过记录脑电波,可以了解大脑在不同任务和认知活动中的活动模式。
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记录脑电波来探索大脑在学习、记忆、决策等认知任务中的活动变化,进而揭示大脑的工作机制。
此外,脑电波还可以用于研究大脑在睡眠、情绪、注意力等方面的功能。
脑电波还可以用于诊断脑部疾病。
脑电图(EEG)是一种常见的脑电波记录方法,通过放置电极在头皮上记录脑电波的变化。
医生可以通过分析脑电图来判断大脑是否存在异常活动。
例如,癫痫是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可以通过脑电图检查来诊断。
脑电波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由于脑电波受到头皮、颅骨和其他组织的干扰,信号质量可能受到影响。
因此,需要合理放置电极、降低噪声干扰等方法来提高信号质量。
另外,脑电波只能反映大脑表面的神经活动,对于深层结构的活动了解有限。
因此,结合其他神经影像学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磁图(MEG)等,可以更全面地研究大脑功能和疾病。
脑电波是一种重要的生理信号,可以反映出大脑的神经活动状态。
通过研究脑电波,可以揭示大脑的功能和工作机制,对于研究和诊断脑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脑电图波形解读与神经信号识别算法

脑电图波形解读与神经信号识别算法脑电图波形(Electroencephalogram waveform,简称EEG)是一种用于记录大脑电活动的生理信号。
通过分析EEG波形,人们可以获得关于大脑功能和疾病诊断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神经信号识别算法则是一种通过对EEG波形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识别出特定的神经信号的方法。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脑电图波形的特点。
脑电图是通过将电极放置在头皮上记录大脑电活动的电信号图形。
它通常呈现为一系列的波峰和波谷,表现出不同的频率和振幅。
根据波形的频率,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频段,包括δ波(0.5-4 Hz)、θ波(4-8 Hz)、α波(8-13 Hz)、β波(13-30 Hz)和γ波(30-100 Hz)等。
这些不同频段的波形对应着不同的脑功能状态和认知活动。
因此,通过对脑电图波形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大脑的工作状态以及大脑在不同任务下的响应。
而为了更好地利用脑电图波形,研究者们还开发了各种神经信号识别算法。
其中,最常见的算法包括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等。
这些算法通过对脑电图波形进行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能够将波形与特定的神经信号相对应。
线性判别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分类算法,它基于对样本数据进行线性投影,将不同类别的样本实现最大化的类间距离和最小化的类内距离。
在脑电图波形解读中,LDA可以通过学习不同神经信号的特征分布,将新的脑电图波形分类为不同的信号类型。
这种算法在识别某些简单的、明确的神经信号(例如注意、视觉反应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支持向量机是一种通过将数据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并选取一个超平面将不同类别的样本分隔的方法。
在脑电图波形的分类问题中,SVM可以根据不同的频率成分和时域特征,将波形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并完成分类任务。
不同脑电信号的特点及应用

不同脑电信号的特点及应用脑电信号是指人类大脑发出的电信号。
它可以被监测和分析,以确定人们的潜意识思维方式。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能够研究和解读脑电信号的方法正在不断提高。
本文将介绍不同脑电信号的特点及应用。
1. alpha波alpha波是一种频率为8-13赫兹的脑电波。
当我们放松、休息或闭上眼睛时,脑电图中就会出现alpha波。
这种波可以被用来测量人的放松程度。
另外,alpha波也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人的思考和创造力。
研究表明,alpha波与心智的平静和清晰有关,因此可以用来衡量人的注意力和集中力。
2. beta波beta波是一种频率为13-30赫兹的脑电波。
它与勃勃活力和想象力有关。
在活跃的脑部活动当中,beta波通常会成为主导波形。
研究表明,beta波的增加可以与心理压力、焦虑和躁动有关,因此可以用来衡量人对某些事物的紧张感和压力水平。
3. gamma波gamma波是一种频率为30-100赫兹的脑电波。
它通常出现在人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
在进行复杂的思考、记忆问题等高级思维活动时,gamma波会明显增强。
研究表明,gamma波是人类在完成复杂思维任务时的主要波形之一,其强度可以用来衡量人的智商和思维水平。
4. theta波theta波是一种频率为4-8赫兹的脑电波。
情绪稳定的人通常在日常生活中会较少产生这种波形。
theta波通常在进行初级处理任务、放松、睡眠、冥想等情况下出现。
因此,theta波也被用作诸如放松、创造力训练、情绪调节和治疗精神障碍之类的治疗方案中。
总之,脑电信号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被广泛应用。
在医学领域中,它被广泛用于研究脑功能障碍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在科研领域中,它被用于研究人类大脑的智力和思维方式。
此外,脑电信号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研究中。
因此,脑电信号的分析和研究将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电波
人身上都有磁场,但人思考的时候,磁场会发生改变,形成一种生物电流通过磁场,而形成的东西,我就把它定位为“脑电波”,通过能量守恒,我们思考的约用力,形成的电波也就越强,于是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大量的脑力劳动会导致比体力劳动更大的饥饿感。
生物电现象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各种生物均有电活动的表现,大如鲸鱼,小到细菌,都有或强或弱的生物电。
其实,英文细胞(cell)一词也有电池的含义,无数的细胞就相当于一节节微型的小电池,是生物电的源泉。
人体也同样广泛地存在着生物电现象,因为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对脑来说,脑细胞就是脑内一个个“微小的发电站”。
我们的脑无时无刻不在产生脑电波。
早在1857年,英国的一位青年生理科学工作者卡通(R.Caton)在兔脑和猴脑上记录到了脑电活动,并发表了“脑灰质电现象的研究”论文,但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
十五年后,贝克(A.Beck)再一次发表脑电波的论文,才掀起研究脑电现象的热潮,直至1924年德国的精神病学家贝格尔(H.Berger)才真正地记录到了人脑的脑电波,从此诞生了人的脑电图。
这是一些自发的有节律的神经电活动,其频率变动范围在每秒1-30次之间,可划分为四个波段,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
δ波,频率为每秒1-3次,当人在婴儿期或智力发育不成熟、成年人在极度疲劳和昏睡状态下,可出现这种波段。
θ波,频率为每秒4-7次,成年人在意愿受到挫折和抑郁时以及精神病患者这种波极为显著。
但此波为少年(10-17岁)的脑电图中的主要成分。
α波,频率为每秒8-13次,平均数为10次左右,它是正常人脑电波的基本节律,如果没有外加的刺激,其频率是相当恒定的。
人在清
醒、安静并闭眼时该节律最为明显,睁开眼睛或接受其它刺激时,α波即刻消失。
β波,频率为每秒14-30次,当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或亢奋时出现此波,当人从睡梦中惊醒时,原来的慢波节律可立即被该节律所替代。
在人心情愉悦或静思冥想时,一直兴奋的β波、δ波或θ波此刻弱了下来,α波相对来说得到了强化,因为这种波形最接近右脑的脑电生物节律,于是人的灵感状态就出现了。
脑电波的节律来源于丘脑,科学家曾将动物大脑皮层与丘脑的联系切断,脑电波的节律消失,而丘脑的电节律活动仍然保持着。
如果用8-13Hz的电脉冲刺激丘脑,在大脑皮层可出现类似α节律的脑电波。
因此,正常脑电波的维持需要大脑与丘脑都要完好无损。
另外,大家都知道“电生磁,磁生电”的道理,也就是说,电场与磁场总是相伴而生的。
既然人脑有生物电或电场的变化,那么肯定有磁场的存在。
果然,科学家Cohen于1968年首次测到了脑磁场。
由于人脑磁场比较微弱,加上地球磁场及其它磁场的干扰,必须有良好的磁屏蔽室和高灵敏度的测定仪才能测到。
1971年,国外有人在磁屏蔽室内首次记录到了脑磁图。
脑磁测量是一种无损伤的探测方法,可以确定不同的生理活动或心理状态下脑内产生兴奋性部位,无疑是检测脑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脑电波或脑电图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客观指标,不仅可以用于脑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临床实践的应用,与人类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上面说了什么是脑电波,然后我跟大家谈谈电磁波的发射原理。
电磁波是电磁场的一种运动形态。
电可以生成磁,磁也能带来电,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构成了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的场,这就是电磁场,而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形成了电磁波,所以电磁波也常称为电波。
1864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在总结前人研究电磁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波理论。
他断定电磁波的存在,推导出电磁波与光具有同样的传播速度。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之后,人们又进行了许多实验,不仅证明光是一种电磁波,而且发现了更多形式的电磁波,它们的本质完全相同,只是波长和频率有很大的差别。
按照波长或频率的顺序把这些电磁波排列起来,就是电磁波谱。
如果把每个波段的频率由低至高依次排列的话,它们是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及r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