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资料
吴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关系(一)

吴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关系(一)吴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关系前言吴文化和吴越文化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代表,它们分别代表了两个历史时期和地域的文化特点。
虽然吴文化和吴越文化有些许联系,但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下,它们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吴文化定义和特点1.定义:吴文化指的是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间,存在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吴国的文化。
2.特点:–地理环境:吴国处于水网纵横的江南平原,地势平坦,四季温暖湿润,有利于农业和渔业的发展。
–经济特点:吴国经济以农业、渔业和盐铁业为主,商业也相对发达,文化繁荣。
–社会风貌:吴国社会地位差异较小,社会关系和谐,崇尚礼教,注重文学艺术的发展。
1.政治:吴国的政治体制和管理经验为后来的吴越国和南宋做出了重要贡献。
2.经济:吴国的农渔业和商业对长江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3.文化:吴文化在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后来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吴地方戏曲、吴绣、吴剧等都是吴文化的代表。
吴越文化定义和特点1.定义:吴越文化指的是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国时期间,存在于江南地区的吴越国的文化。
2.特点:–历史背景:吴越文化形成于南唐、吴越国和南宋初期等历史时期,得到了这些政权的推崇和发展。
–文化融合: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吴越文化汇集了吴文化、越文化、宋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文化。
–客家文化:吴越文化中还涌现出了以客家文化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体现了民族和地域的多元性。
1.文化:吴越文化在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社会习俗:吴越文化中的一些传统习俗如客家婚礼、乡村庙会等至今仍然延续,并成为了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地方发展:吴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论吴文化和吴越文化虽然有联系,但各自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文化特征。
吴文化是古代吴国文化的代表,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吴越文化则是吴越国文化的代表,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文化。
考古学上的吴文化

考古学上的吴文化考古学上的吴文化今天一走进苏州博物馆,就感到苏州市民对自己乡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我非常高兴。
今天是中国文化遗产日,馆里邀请我做个讲座,我选了“考古学上的吴文化”这个题目,之所以选这个题目是因为我和你们一样对它有兴趣。
一九八三年秋天在苏州开吴文化讨论会,我参加了。
从那时开始到现在二十七年过去了,这期间我写过吴文化分期的文章,也写过讨论吴越兵器的文章,我的兴趣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因为我越来越认识到吴文化在中国考古学上的重要,吴文化对中华文化贡献之重要,今天我讲《考古学上的吴文化》,就算对大家的一个汇报。
一、古代典籍记载的吴国史中国是史学大国,有丰富的历史典籍留存于世,在先秦文献《左传》、《国语》和汉代及以后的史书《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书中对吴国历史都有记载。
《史记》中有一篇叫《吴太伯世家》,说周人的先祖古公亶父的大儿子太伯、二儿子仲雍乃奔荆蛮,断发文身,自号勾吴。
唐朝人张守节作《史记索引》解释说荆蛮之地就是越,这就是说吴也是属于越系的。
吴国的首脑人物太伯、仲雍来自中原,本是用笄束发头戴帽子的,到了这里,披发文身,完全从了当地风俗,这就开始了一个漫长的民族融合的过程。
吴国国君据史籍记载有二十五个,有的是父子关系,有的是兄弟关系,记载的非常清楚,不会是杜撰的。
大家知道,《史记·殷本纪》中有不少商王的名字,有人觉得靠不住,但甲骨文发现以后,经王国维先生研究,除了一两个,全都对上了,因此《史记》中对比商朝晚好几百年的吴国世系的记载应该也是可信的,靠得住的。
现在就把《史记·吴太伯世家》中的吴国世系列出来,请大家参照。
二、从以往考古发现看吴国历史与文化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卫聚贤等人成立吴越史地研究会就开始了吴国史迹的探寻,但因条件限制,没有太大的突破。
过去研究吴国史的学者都认为太伯、仲雍奔吴之地在今之无锡,1954年在丹徒烟墩山一座土墩墓中出土了一件青铜簋,有长篇铭文,记载作器者夨受王命受民受疆土由虞侯改封为宜侯的事[1],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著文考证宜侯夨即《史记·吴太伯世家》中的周章[2],认为太伯、仲雍所奔之地即在丹徒所在的宁镇地区,从此围绕宜侯夨簋便掀起了吴国最早都城在何处的讨论热潮。
吴文化之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观照

吴文化之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观照吴文化是指江南地区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地的文化,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具有重要的观照意义。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承载着民族的情感、智慧和生活方式。
作为中学语文老师,了解和传承吴文化的民俗文化,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吴文化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可以为中学语文课堂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吴文化的传统节日、习俗、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开展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和实践教学。
通过江南地区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了解各地的庆祝活动、习俗以及相关的诗词歌赋,让学生深入了解吴文化的独特魅力。
利用吴文化的民俗文化,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展开有趣的课外阅读和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
吴文化的民俗文化具有深厚的教育意义,可以为中学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提供观照。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吴文化的传统习俗、礼仪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尊重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可以通过吴文化的传统婚礼习俗、丧葬礼仪等,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礼仪规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从而在情感教育和品德培养方面达到更好的效果。
吴文化的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具有重要的观照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和传承吴文化的民俗文化,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文化素材,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人文情怀。
作为中学语文老师,应当充分利用吴文化的民俗文化,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热爱祖国文化的窗口,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通过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吴文化的民俗文化中汲取营养,感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有文化底蕴的新时代公民。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吴文化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
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根底,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顶峰。
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场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不同的区域文化,其间都蕴藏着一些生生不息的精神理念。
要充分了解并发挥区域特色文化的作用,首先就必须探本求源,深刻提醒其本质内涵,全面把握其开展演进脉络。
从吴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来看,吴地中心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这里山明水秀、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气候温润,降水充分,加之庞大的太湖水、长江水、运河水等水体,构成了吴人及其文化赖以生存的水乡泽国,成为吴地显著的地域特色。
水成了吴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物质与精神元素。
自然环境在文化的生成过程中,对文化特征的培育与影响是真实的。
吴文化以水为标识,是水的文化,其最直观的表象特征与水直接相关。
一是秀美的水乡特色。
谈起吴地,湖山、古镇、小桥、流水、园林、曲径、荷池等精致小巧、优美典雅的自然文化景观就会自然浮现眼前。
吴人的生活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水,是吴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物质与精神因素,对吴人的生产、生活以至性格特征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影响。
吴文化就其主导性、根底性特征来说,是具有水的清新气息。
吴人衣食住行中的蚕桑丝绸、稻米鱼虾、城和村、桥和船等,莫不与水相关。
吴文化尽显江南水乡和谐秀美的特性。
二是婉约的吴语文化。
吴语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方言。
吴侬软语清秀斯文、谦逊温和。
吴语文化突显其了细腻、灵动的特点。
吴地居民用吴语交流,用吴语抒发感情,从事创作,产生了极富人文特色和情韵的吴语文化艺术。
如:纯朴清新、温柔敦厚的吴歌、吴乐,委婉清丽、悠扬动听的锡剧、昆曲、评弹等,倍受人们喜爱并代代相传。
三是温良的民风习性。
天然的湖光山色,和谐的水乡环境,加之吴人长期偏安一隅,得以修养生息、修身养性。
苏州吴文化

苏州古城墙
拙政园
虎丘
网师园
寒山寺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 张继
吴文化 之 传统美食
苏州特色小吃
苏帮菜系
太湖莼菜 龙井虾仁
太湖三白
名茶:碧螺春
水八仙
“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 大闸蟹
杨梅
枇杷
阳山水蜜桃
橘子红了
吴文化 之 文化魁宝
昆曲
苏州评弹
苏绣
吴门医派
谢 谢!
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苏州建城早,规模雄大。
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 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 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
城市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为国内外所罕见。
吴文化 之 苏州园林
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吴文化
吴文化概述
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地文化的包括苏南、浙北的环太湖流域,
苏南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区域。
无锡是吴文化发源地,苏州则是发扬地。
2500年的历史形成了辉煌灿烂的吴文化,很 多吴文化成果在各自的领域独领风骚。
苏州古城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建吴国都城。
苏州吴文化内容

苏州吴文化1. 引言苏州是中国江苏省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园林之一的苏州园林以及独特的吴文化,成为了苏州的标志性特征。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州吴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对苏州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2. 吴文化的起源吴文化是指江南地区(包括现今的江苏、浙江等地)在古代吴国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
吴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当时都非常繁荣。
2.1 吴国与孙武吴国最早出现在《尚书·虞书》中,传说中它是太康之子伯夷所建立。
但真正使得吴国崛起并成为一个强大国家的是孙武。
孙武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他撰写了《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的奠基人。
孙武曾在吴国任职,并为吴王夫差提供了许多军事策略,使得吴国在战争中屡获胜利。
2.2 吴文化的特点吴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积淀形成。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宜农业和渔业发展。
这种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园林艺术以及丝绸、绣花等手工艺品的发展。
3. 吴文化对苏州城市建设的影响苏州作为吴文化的重要代表城市之一,其城市建设受到了吴文化的深远影响。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3.1 园林艺术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一类。
它们以精巧、灵动、雅致而著称,被誉为“人间天堂”。
这些园林建筑巧妙地利用了水、石、植物等自然元素,创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技巧源于吴文化对自然环境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3.2 建筑风格苏州的建筑风格也深受吴文化影响。
传统的苏州建筑充分利用了地形、水系以及当地材料的特点,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采用了独特的屋顶造型、精致的木雕和砖雕等装饰,展现出浓厚的吴文化氛围。
3.3 文化传承吴文化对于苏州人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历史遗产,更是一种精神财富。
苏州人民通过节日庆祝、传统手工艺品制作、音乐舞蹈等方式将吴文化代代相传,使得这种独特文化得以保持并发扬光大。
吴文化

沧浪亭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 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 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 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 《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 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 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 振。
留园
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 刘园。同治年间盛旭人(其儿子即盛宣怀,清著名 实业家政治家,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南洋公学 (上海交通大学)创始人)购得,重加扩建,修葺 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始称留园。科举考试的最 后一个状元俞樾作《留园游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 冠。 留园是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位于江南古城苏州,以 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 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留园冠云峰
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 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 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
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 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 梁间。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即包括在 此意之内。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 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 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 景,交响成曲。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与 此有密切关系。
剑池
虎丘塔
山 塘
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公元825年白居易奉 命到苏州任刺史。上任不久,他坐了轿子到虎丘, 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后,立即找 来有关官吏商量,决定在虎丘山环山开河筑路,并 着手开凿一条山塘河。它东起阊门渡僧桥附近,西 至虎丘望山桥,长约7里,故俗称“七里山塘到虎 丘”。这条河在阊门与运河相接。在河塘旁筑堤, 即山塘街。山塘河的开凿和山塘街的修建,大大便 利了灌溉和交通,这一带成了热闹繁华的市井。
吴文化基本特征及时代价值

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它泛指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吴文化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发育,至隋、唐、宋、元及明形成高峰。
清代及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吴文化代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一是农耕文化;二是青铜文化;三是工商文化。
1.鲜明的水乡文化特色。
二、浓郁的市民文化特色。
三、外柔内刚的文化品格。
四、重文重教的文化理念。
五、精巧细腻的文化品位。
六、博采众长的文化个性。
泰伯为传播中原文化,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百姓丰衣足食。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在中国萌芽,促成市镇经济的逐步形成,江浙之地一跃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先进的地域。
近代以来,民族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发展带。
上世纪70年代起,无锡首创乡镇企业,“苏南模式”盛极一时,又一次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繁华之区,今天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成为全国乡镇企业的一面旗帜。
吴文化最明显的特色是“以水为本”。
悠悠太湖水,潺潺伯渎港,滔滔大运河。
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流淌,水的滋泽使江南水乡变成了鱼米之乡。
每一个无锡人都知道水对于这座城市的意义,每一个来无锡旅游的人都知道那一句生动贴切的广告语:“无锡,充满了温情和水”。
温情源于江南,秀水烘托灵山,“温情”和“水”自然就从吴文化的壶中溢出,濯淘出无锡这座山水名城的大气和灵气。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中心,苏州文化在整个吴文化体系中最具特色、最有个性,是吴文化最完美、最集中的体现。
苏州地区作为地域文化的中心,历史遗产之丰厚、文化底蕴之深邃、文化内涵之博大,在国内同等城市少见。
因此,以苏州为中心的文化反映了吴文化的本质特征,具有显著的代表性。
历史上的吴文化成果,吴文化的时代价值在苏州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先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为世人所景仰和瞩目的文化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学习吴文化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精彩的讲解我学到了也知道了非常多的吴文化知识,现在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吴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无锡、苏州为代表,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故吴人的风俗习惯虽与越人相仿,但吴地距中原为近,开发较早,接受华夏文明的浸润较深,其百越文化基因不够显扬,越人则保留了较多的质朴、悍勇和开拓进取的心理特征,一种多少带有野性成分的精神气质。
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清代以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吴地文化的区域包括苏南的太湖流域以及无锡、苏州等江南地区,其中苏锡常一带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区域。
弘扬吴文化,是每个文化工作者的应尽义务。
吴国国都一直迁徙,诸樊为吴王时在今苏州吴中区的木渎建都,后公子光刺王僚后为吴王即是阖闾,在伍子胥主持下重新建造都城阖闾大城就是后来的吴郡郡城、苏州府城、今天的苏州城。
这见诸于从《越绝书》、《吴越春秋》以来所有关于苏州历史古籍的记载。
从此吴郡郡城、苏州府城、苏州成为吴文化的中心至今。
苏州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中心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在5000年的文明史中,中国各族人民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互相交往,互相融合,逐步形成伟大的中华民族和统一的政治制度,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它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称作吴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期以来,其经济特别繁荣,其文化尤为发达,从这里的辉煌灿烂历史文化中,可见中华民族文化之一斑。
一、从全国第一古城说起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吉刚先生在他的《苏州史志笔记》中说:“1951年农历新年,苏州市长王东年偕同党方开老人会,予亦被邀请前往,席上请来宾发言,予因述:‘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其次为成都,则战国时物,其所以历久而不变者,即以为河道所环故也......’。
”这里说的全国第一古城,是指历史悠久而城址不变者(注释:根据此标准,西周东都洛邑为周公所筑,且位于现洛阳市中心。
故苏州为“全国第一古城”之说并不成立)。
据历史上记载,比苏州城更古老的并不少,但能保持至今的则没有了,如郑州商城,距今3500多年,商代后期的都城安阳殷墟以及公元前11世纪周朝的都城丰与镐,建城均比苏州早,但都早已废弃或仅剩遗址。
在历史古城中也不乏比苏州城更大更繁华的,如隋唐长安城,北宋汴梁城,明、清北京城等。
但建城时间却都比苏州城晚建一二千年。
由此看来,说苏州是中国“历久而不变”的第一古城,是言之有据的世界上文明古国的建城历史和中国有相似之处,但3000年前乃至更早时间所建的城,大都较小,有的只是个大城堡。
埃及古城卡宏,城墙长仅380米,宽260米;巴比伦城很大,但已不存在了。
雅典城是规模较大、至今犹存的古城,但它是在公元383年马其顿帝国建立后,重新建造起来的,比苏州建城要晚得多。
古罗马城在建设上有辉煌成就,但它是公元前一世纪经过较长的时间自由发展形成的,且没有统一的合理规划系统由于城市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因军事、政治、经济发展和交换贸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标志着建筑艺术的巨大进步,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缩影。
苏州古城的建立,就表明当时吴国的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已相当高,后来又延续发展,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是吴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2000多年来,以苏州古城为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这块吴地延续繁荣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逐步形成了宁、沪、杭、嘉、湖、绍、甬、通、镇、扬、苏、锡、常等庞大的城镇群体,又进一步拉动了苏州的社会进步,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地区,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吴地文化二、吴国文化盛极一时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个性”非常突出,生命力异常强盛,历史上曾长期的繁荣发展,有卓越贡献,世界文明史中也占有光辉独特的一页。
它曾一次次创造历史性奇迹,周代吴国的历史就是一例3100多年前,勾吴建立,逐步形成了吴文化。
最初的政治中心在无锡吴县交界处一带,2500年前吴国迁都苏州,大为兴盛,吴文化发展也有了飞跃性的变化,历史的奇迹从此反复出现春秋时期,楚、晋、齐是大国,吴是偏居南方的小国,竟能以3万之师,打败20万之众的楚国,占领其郢都。
后来吴又战败齐军,威震晋国,夺得天下之霸主地位吴国为何能创奇迹?从表层看是有孙武、伍子胥等杰出将领,吴人尚武善战等,其根本原因是吴国已有高水平的文化。
泰伯、仲雍奔吴,言偃到孔子那里“留学”,楚国的伍子胥,齐国的孙武被重用,使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楚文化相互交融,创造出鼎盛一时的吴国文化。
结果是文化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苏州这个中心城市的形成,兵器,战船及经济技术进步,使吴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
由此看来,吴人善于筛选、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特长,是其成功之本,是靠文化和智力而取得经济和军事上的奇迹三、吴地文化源远流长吴国文化是狭义的吴文化,是断代史文化,这是取其政治概念。
吴地文化,是广义的吴文化,取地域史志概念,它包括吴国以前和吴国以后发展延续至今的吴地区域性文化,即大吴文化。
所谓大文化是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人们通称为历史文化吴地一般是指宁、沪、杭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一带。
苏州是吴国以后的吴文化中心,位居吴地中心区域,习惯上把苏州历史文化称为吴中文化,应是吴文化的精华代表吴地文化源远流长。
太湖三山岛,吴县草鞋山,吴江梅堰,张家港东山村及徐家湾等遗址的发掘,证明一万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生活。
长江下游与黄河下游的文化是同步发展,某些文化甚至超过中原,如玉器、漆器、木结构建筑、纺织、丝织、水稻、航运等。
相传黄帝与夷人蚩尤族团的文化是旗鼓相当,后因大水,蚩尤才北上,遇到黄帝族团而战败了,其族人却将先吴文化带入中原,又带到江汉和云贵......,融汇成中华民族文化。
夷人、越人留在吴地山岭地带的支族,后来形成吴国吴人的主体部分。
至隋代,改吴为苏州,吴文化中心苏州从此正式得名,并延续发展至今四、经济与文化相映成辉吴地历史生动地证明,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文化的发展必然带来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进文化兴盛。
由于文化有有形价值和隐形价值,有经济价值,又有精神价值。
隐形的并非一般人所能看清,因之祖先的这条宝贵经验,往往得不到充分运用,回忆这段历史颇有现实意义6000年前已有人类在吴地定居从事农业种植水稻。
吴国文化兴盛带来了生产力的革命。
这里率先开运河,盛产金、锡、青铜,冶炼有很高水平。
后春申君带来楚文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西汉初,吴王刘濞成为地方七国中实力最强者。
隋唐以后与中原文化的进一步交流融合,吴地竟成了朝廷财赋的重要来源地。
苏州七县更创历史纪录,以占全国1%的田,承担11%的赋和四分之一以上的京官俸米苏州的经济实力居全国前列,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其人才之多,居全国之冠苏州在经济、文化、人才方面的突出之处,远非一般古都所能相比。
历代古都,如秦都咸阳、楚都江陵、齐都淄博,以及洛阳、开封、北京、安阳等地,经济文化在2000多年中无一像苏州那样持续全面发展,或者没有达到苏州那样高的水平从经济上讲,吴地有强烈的商品经济意识,历来重视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业、商业、手工业、丝绸、纺织、冶金、航运、食品工业等均较兴旺。
市场和城市基础设施虽多次毁于战火,却都能迅速在原地恢复、发展,在若干方面还达到全国的领先水平。
如曾是全国最大或重要的内外贸商业大都会,是重要的丝绸基地,是大米市和金融中心。
在科学技术上,冶金、造船、医药、天文、印刷、航海、建筑、水利、丝绸、商业经营管理等,都达到很高的水平。
时至今天,经济实力在全国仍占重要地位,长江三角洲这块吴地,将是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地区文化教育方面,同样是持续、全面、高水平的发展,集中反映在人才上。
从圣哲到爱国思想家,从科技专家到能工巧匠,从政治家到军事家,从旧制度的造反者到民丨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者,许多杰出的人物从吴地土壤中成长起来。
有些人才则是来到吴地后,才大展宏图,建立奇功伟业的。
如言偃被称为江南圣人,孙武是古代第一个军事战略思想家武圣人,范仲淹、顾炎武是爱国的大思想家,况钟是大清官,还有冶金专家干将,建筑规划设计大师蒯祥等。
更有画家、医师、商人、文学家及各类人才。
近代苏州的人才也是很多的,如章太炎、柳亚子、叶圣陶、费孝通等。
苏州历代人才辈出,这是苏州的最大优势,也是创造奇迹的根本原因人杰地灵才能物华天宝,人杰才能充分发挥地灵之优势。
而教育文化的发展才能出人才,并带来生产力革命吴地文化教育发达,官方的提倡是有积极作用的,范仲淹办府学,更有深远影响。
民间的文化教育意识,也有力地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兴盛。
如在“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等强烈的意识作用下,逐步形成了书香门第、文化氏族,进而以苏州城为中心基地,形成密集的文化群体。
吴地在这种民风氛围熏陶下,不断积极扩散,以至绵延长久。
这是文化教育,乃至技艺得以继承发展、达到很高水平的扎根民间的基础五、苏州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中心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又是人类文明发展前进的火车头,它有远非乡村可以相比的聚集效应和辐射能力。
苏州自建城以后,就成了吴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它为载体,聚集人才,交流信息,发展生产和贸易,创造物质和精神文明。
吴地以此为基地,才有可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历史文化,并向全国辐射,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做出重要贡献让我们以事实来说明这个问题。
吴国未建都苏州时,并没有叱诧风云。
一旦形成交通发达、市场兴盛的苏州城为中心,便进一步聚集巨大能量而称霸天下。
两汉至南北朝的七百余年间,苏州稳步发展,市场上“毕天下之至异,迄无索而不臻”,“商舟千艘”,太仓成为出海口岸。
唐时,苏州是“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
入宋,“风物雄丽为东南冠”,人称“天堂”。
元代,商业和工艺十分繁荣昌盛。
明清,苏州东北半城“比户皆工织作,转贸四方,工人万余”,阊门外染整苏布的工人有2万余。
雍正年间,阊门至枫桥,“烟火百万户”,“列市二十里”,“堪称当时全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清末和民国时期,是全国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之前哨,是革命者的摇篮。
至于文化教育,包括书画、医药、戏曲、吴歌、工艺、刺绣方面的突出成就,更是名扬四方。
事实表明苏州繁荣发展的动力,不仅是靠城,更重要的则是靠市,市场是她强劲发展的动力来源,这也是与其他古城的重大不同之处事实表明,吴文化实质上是以先吴和吴国的文化为基础,以苏州市为中心基地,以广阔的长江金三角的城镇群体和乡村为依托,兼收并蓄周文化、楚文化、齐鲁文化乃至海外文化等,以优秀人才群体为代表而创造的高度文明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