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定义和鉴别要求
中药鉴定学医学

科学的采收方法: 必须把有效成分的累积动态与植物生长发育
阶段这两个指标相结合。
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根及根茎类 一般在秋、冬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 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 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 茎木类 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有些木类药材,可全年 采收。
202X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宁静致远
汇报日期
中药鉴定学 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
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第一节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
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科学。
第二节 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中药真伪:指中药品种的真假。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01
中药贮藏中常发生的变质现象
02
虫蛀
03
害虫生长的有利条件:
04
温度在16℃~35℃;
05
相对湿度在70%以上;
06
药材中含水量在13%以上。
07
2、害虫的防治 a.经验贮藏 喷洒白酒,放置樟脑、大蒜、花椒; 可将相互起保护的药材放在一起,如牡丹皮与泽泻放在一 起,牡丹皮不易变色,泽泻不易虫蛀。 b.利用温度贮藏 (1)低温法 药材害虫: 在8~15℃时停止活动; 在一4~8℃时,即进入冬眠状态; 低于一4℃,经过一定时间,可以使害虫致死。
(2)烘干: 利用人工加温的方法使药材干燥。 a.一般温度以50~60℃为宜,此时抑制了 酶的活性。 b.含维生素C的多汁果实药材可用70~90℃ 的温度以利迅速干燥。 注意: a.含挥发油或须保留酶的活性的药材,不宜 用此法。 b.富含淀粉的药材如欲保持粉性,烘干温度 须缓缓升高,以防新鲜药材遇高热淀粉粒 发生糊化。
中药鉴定的基础知识

我国幅员辽阔,中药种类繁多。由于历代本草记载 ,地区用药名称和使用习惯不尽相同,类同品、代用 品和民间用药的不断出现,中药中同名异物、同物异 名,品种混乱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到中药制剂生 产的正确性以及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地道药材: 是指传统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特定的产区或 特定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所生产的中药材。比如:
1、东北三宝:人参、五味子、细辛 2、浙八味:浙贝、浙麦冬、浙玄参、杭白菊、杭白术、
杭白芍、延胡索、温郁金 3、四大皖药:白芍、菊花、茯苓、丹皮 4、四大西北药:当归、 参、黄芪、大黄
5、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 6、川药:川芎、川贝、黄连、附子…… 7、十大广药:阳春砂仁、巴戟天、高良姜、
根茎类中药、茎木类中药、皮类中药等。 3.按有效成分分类 如含苷类的中药、含生物碱的中药、
含挥发油的中药等。 4.按自然系统分类 根据中药的原植(动)物在分类学上
的位置和亲缘关系,按界、门、纲、目、科、属、 种分类排列。
二、中药的拉丁名
中药的拉丁名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包括前面的 药名(用第二格)和后面的药用部位名(用第一格)。药 名为原植(动)物的属名、或种名、或属名和种名。
例如商品中药白头翁多达20种以上,分属于毛茛科、 蔷薇科、石竹科、菊科、唇形科、玄参科等不同的植物 来源,而正品白头翁只有一种,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 Pulsatilla chinensis(Bge.)Regel的根。
中药的同物异名现象也有不少,例如玄参科植物阴行 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 ,在北方主要作刘寄奴 使用,而在南方则作土茵陈或铃茵陈使用。
中药鉴定一天学完

中药鉴定学一文学完总论部分: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一、中药鉴定学的定义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二、中药鉴定学的任务(4个)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
如何确定中药的正品,成为中药研究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中药的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
“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
另外,各省、市、自治区“中药材标准”中收载的品种,在该地区亦属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地方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
“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即劣药,是指虽品种正确,但质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中药。
(1)鉴定中药品种的真伪当前药材与饮片假冒伪劣的表现形式有:主观利益驱动----①以相对价廉的它种药材伪充此种药材;②有意造假,以假充真;③掺伪;④药材提取部分成分后再流入市场;⑤染色。
客观专业水平不够----⑥一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⑦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
(2)鉴定中药质量的优劣中药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中药临床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和中药的标准化、国际化等大问题。
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表现为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群的含量的高低、有效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有害物质存在情况以及中药的纯净度等。
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除临床疗效、性状鉴别外,目前常以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有害物质的限量指标和涉及中药纯净度检查的各项指标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
3.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中药标准是国家对中药质量及其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监督管理的技术依据,是中药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中药鉴定学笔记整理

中药鉴定学笔记整理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中药鉴定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药鉴定学是指依据中药的药材特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药效等特性,通过各种化学、生物及物理方法对中药进行鉴别、检验和评价的一门学科。
本文旨在对中药鉴定学的笔记进行整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中药的基本鉴定原则中药的基本鉴定原则是:形态鉴定、性状鉴定、组织构造鉴定、理化鉴定、化学成分分析、药理作用评价、药效学鉴定等。
1.形态鉴定形态鉴定是指对药材的整体外在形态、大小、颜色、气味、质地、断面、纹理、乌黑程度等特征进行观察和鉴别。
形态鉴定主要包括药材的性状、大小、颜色、纹理、乌黑程度等特征。
而颜色和气味的判断对于某些中药种类也是很重要的。
2.性状鉴定性状鉴定是指药材的各部分组织在现场或剖面切片中的形态特征鉴定。
药材的性状鉴定应该包括特征所包含量最多的部位,药材特征是首选部位,在其他部位无法鉴别时需要取药材中的次要部位。
3.组织构造鉴定组织构造鉴定是指对药材的细胞形态、细胞结构和细胞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和鉴别。
目前,组织构造鉴定主要有形态比较与显微图像比较两种方法。
4.理化鉴定理化鉴定是指对药材的干燥程度、水分含量、灰分含量、酸碱度、抽提物含量等物理化学性质的测试,以鉴别药材的质量。
通常,可以使用烘干法、灰分含量法、滴定法、比色法等方法进行药材理化鉴定。
5.化学成分分析化学成分分析是鉴别和检验中药最常用的方法。
通常,通过色谱、质谱等技术,对药材中的有机化合物和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6.药理作用评价药理作用评价是通过实验证明中药药材对动物和人体的机能影响,以判断其药理作用和药效。
通常,药理作用评价主要包括对动物体征和传统常规测量的生化指标变化的观察。
7.药效学鉴定药效学鉴定是通过药效学实验研究,对中药的临床疗效进行验证,以证明其药效和安全性。
通常,药效学鉴定主要通过鉴定中药治疗特定疾病的效果和作用机制,确定药性和用量范围。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大全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材的鉴定、鉴别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以下是一些与中药鉴定学相关的名词解释。
一、鉴定学基本概念1. 中药材:指用于中药制剂炮制或用于直接入药的植物、动物、矿物和化石等。
2. 鉴定:通过对中药材的外部性状、内部结构、理化性质、化学组成等多方面的观察和分析,确定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3. 鉴别:通过对多种相似的中药材进行比较,辨别它们的特征和差异。
4. 质量评价:对中药材的质量进行综合评定,包括外观、品质、化学组成和含量等指标。
二、中药鉴定学方法1. 外观鉴定:通过对中药材的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等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确定其真伪和性质。
2. 显微鉴定:利用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细胞结构、细胞形态和组织构造等特征,进行鉴别和鉴定。
3. 理化鉴定:通过对中药材的理化性质进行测试和分析,如溶解度、熔点、比重、折光率等,以确定其真伪和质量。
4. 化学鉴定:通过对中药材化学成分的分析和检测,如色谱、质谱、红外光谱等,进行鉴别和鉴定。
5. 生物鉴定:通过对中药材的生物学特性和活性成分进行研究和评价,比如对中药材的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活性进行测试和评价。
三、中药鉴定学常用指标1. 外观指标:包括中药材的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等特征。
2. 理化指标:包括中药材的溶解度、熔点、比重、折光率等理化性质。
3. 化学指标:包括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含量,如有效成分的含量、挥发油的含量等。
4. 显微指标:包括中药材的细胞结构、细胞形态和组织构造等显微观察指标。
5. 质量指标:根据中药材的外观、理化和化学指标等综合评定其质量。
四、中药鉴定学的意义和应用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鉴别真伪:中药鉴定学可以辨别中药材的真伪,避免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
2. 确定质量:通过对中药材的外观、理化和化学指标等进行鉴定,可以评估中药材的质量优劣。
中药鉴定学(自学考试用)

中药鉴定学(自学考试用)中药鉴定学一、中药鉴定学的定义: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二、中药鉴定学的任务: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
本草著作记载的药物有近3000种,现今中药品种约有13000种。
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3. 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
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Δ 影响中药材质量的主要因素:1.栽培条件2.采收加工―绵茵陈‖春季苗高6-10cm采收,―茵陈蒿‖秋季花蕾长成时采收。
金银花以蒸晒法加工绿原酸含量高。
3.产地 4.贮藏时间5.运输6.非药用部位超标7.人为掺假8.个别药材经提取后再流入市场Δ 道地药材:指在特定的生产区域,由于适宜的生长条件和优良的种植方法,使其优质而高产,疗效显著,且产销历史悠久的药材。
我国的道地药材约有200种。
一、重要本草著作本草著作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1. 《神农本草经》汉代(东汉末年)①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②收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③对药物的产地、采集、药物真伪鉴别有些概括。
④总结了汉以前的医药经验2.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南北朝(梁代)①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公元502-536年)②共7卷,载药730种,分玉石、草木、虫兽等7类③记载了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鉴别等内容3. 《新修本草》李绩、苏敬唐代①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唐本草》公元659年②全书54卷,收载药物850种,新增114种。
③全面总结唐以前的药学成就,开创图文对照的先例4.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宋代,金元时期①全书31卷,载药1746种,新增500余种。
《证类本草》②集宋以前之大成,首创方药并收,有学术和文献价值③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5. 《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①全书52卷,载药1892种,绘药图1109余幅,附方1596年11096余首、新增药物374种。
中药鉴定学

❖ 质地:质轻而松,断面多裂隙,谓之“松泡”(南沙参);
富含淀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谓之“粉性”(山药);
质地柔软,含油而润泽,谓之“油润”(当归)
❖ 断面:材有易折者,有不易折者。自然折断之断面,有粉性 者,如山药;有纤维性者,如黄芪;有胶丝相连者,如杜仲; 有平坦而粉性者,如牡丹皮。不易折断,或断面不平坦者, 可用刀横切之而后观察,特别是切制之药材饮片,切面之特 征更显重要,并有许多经验鉴别传著于世。何首乌之“云锦 状花纹”,广防己之“车轮纹”,乌药、黄芪之“菊花心”, 川牛膝之“筋脉点”,山柰之“缩皮突肉”,茅苍术之“朱 砂点”等,都是形象的鉴别特征。
❖ 海风藤: 为胡椒科植物风藤的干燥藤茎,广东不习用,
而习用木兰科植物异型南五味子的藤茎,应称为 “广东海风藤”。
❖ 绵马贯众: 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干燥根茎及叶
柄残基,广东少用。广东习用的“贯众”为乌毛 蕨科植物乌毛蕨及同科植物苏铁蕨的根茎,应称为 “广贯众”或分别称为“乌毛贯众”、“苏铁贯 众”。
伪制品
❖ 伪白附片:
木薯片,有毒.
❖ 伪附片: 马铃薯片,不规则厚片,不具有 筋脉纹理.
伪延胡索:薯蓣的叶腋间的珠芽(也称“零 余子”)
❖ 伪菟丝子:
1、用大米或其它加工
2、淀粉煮后加工成菟丝子大小, 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外皮颜色显绿色,不 规则状外形。
3、金灯藤的种子:体形较大,表 面黄棕色,煮之不易破裂。称:“大菟丝 子”、“日本菟丝子”。
撞击加工:以除去须根、粗皮、泥沙。(黄连、 泽泻、姜黄)
搓揉或打光(党参、山药)
3、中药的贮藏
❖ 中药的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 虫蛀、生霉、变色、走油、其他
中药鉴定学

(9)火试:用火烧,能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 烟雾、闪光和响声等现象,例如血竭于纸上烘烤 熔融呈血红色,产生呛鼻烟气等。
三、显微鉴定
常见的制片方法
横切片 粉末制片 花粉与孢子制片
细胞壁的特化及颜色反应
木质化细胞壁 木栓化或角质化细胞壁 纤维素细胞壁 硅质化细胞壁
细胞内含物性质的检定
淀粉粒 糊粉粒 脂肪油、挥发油或树脂 菊糖 粘液 草酸钙结晶 碳酸钙结晶 硅质
11、水分测定
12、灰分测定
13、浸出物测定
14、挥发油含量测定
15、有害物质检查:有机农药残留、黄曲 霉素检查、重金属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
(9)含量测定 对有效成分、有毒成分或指标 性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指出标示量。
总之,药材的真伪、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 用药的安全、有效。真伪指其质,优劣示其量, 然两者无严格界限,量变可以引起质变。
道地药材
特定产地的货真质优的药材,历史悠久,产地适 宜,品种优良,生产和加工技术精良、优质高产、 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是中药材质 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 传统临床经验和近代研究均表明,产于不同地区、 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同一物种来源的生药,其质量 差异很大。
产地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生药的拉丁名
第一部分 药用部位 Radix、Rhizoma、Caulis、Lignum、 Ramulus、Cortex、Folium、Flos、 Fructus、Semen、Herb等。
第二部分
Fructus Schisandrae(属名) Radix Ginseng(种名) Radix Angelicae Sinensis(属种名)
新技术
指纹图谱、化学指纹图谱、DNA指纹图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一、古代药物知识的起源和积累
1、萌芽阶段
无文字记载,以口碑师传为主。
2、性状记述阶段
• 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 ,著者不详,成书年代在东汉末年。 《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 动、植、矿三类,共365种,分上、中、 下三品,是汉以前中国药物知识的总结, 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不科学的滥采滥伐
–野生珍稀植物在未大量栽培前,不得进入制 药工业应用(保护企业、保护植物)。
在加大开发利用中药资源的力度时,也要 重视资源保护和发展生产,一方面要建立健全 植物种质库,对有开发利用前途的各种药用资 源进行系统的调整、研究、整理、总结工作, 恢复和新建一些重点药材种植基地。另一方面, 开展野生变家种试验推广研究,按照GAP的要 求种植,以满足发展的需要。
b、种类繁多的中药资源
据全省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记载,共有药用 动、植、矿物463科,2107属,6559种。其中 植物类315科,1841属,6157种;动物类148 科,266属,372种;矿物类30种。主要动、 植物药材的产(藏)量近10亿公斤,矿物药材 11亿余吨。品种数量均属全国之首,为新药开 发及天然药物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2)确保中药质量 • 中药的优劣,是指中药质量的好坏 。 • 影响因素 • ①栽培 • ②产地 • ③采收加工 • ④药用部位 • ⑤运输 • ⑥贮藏 ⊙
三、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1、《药品管理法》 1984.9.20 颁布 2001.2.28修订
1985.7.1实施 2001.12.1实施
2、中药质量标准
解决品种混乱的途径:
① 深入实际调查,加强考证本草 ② 考查地方史志,注意域外旁支 ③ 严格规范名称,力求一药一名 ④ 研究活性成分,寻求药效实证
二、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1)鉴定中药品种的真伪
• 中药品种的真伪是指中药品种的真假 • 原因: ①无专业知识的人误种、误收、误售、误用; ②个别人有意掺伪、做假; ③正品短缺。
四、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1)寻找扩大新药源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中药生产虽然成倍增长,仍然不能满足国内外 的需要,且中药大多依靠野生资源,经逐年采 集,有些品种的产量有所下降,造成常用中药 材的紧缺;一些多年生的道地栽培药材,由于 需要量很大,虽一再扩大种植面积,也不时形 成缺货现象;有些药材本来产量就小,更显得 供不应求。有些品种是国际、国内公布的珍稀 濒危动、植物品种,必须保护和尽快寻找代用 品。要解决上述问题,除发展野生药材之外, 必须家种家养,扩大栽培面积、增加圈养头数 ,以弥补产量,努力寻找新的药源。
4、整理提高阶段
• 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 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载药 1746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发展阶段
• 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 于明万历6年(1596年)编成了本草著作— — 《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载药 1892种,附方11000多个。全书按药物 自然属性自立分类系统,为自然分类的 先驱。书中全面整理和总结了十六世纪 以前中国人民的用药经验和知识。
• 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品种繁多 • 数量减少迅速,种群繁殖困难,濒
危品种增加。
–地区性原因: 1)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口↑耕地↓沙
化 ↑水土↓ 2)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差,法制不健全。 –发达国家海洋动物(鲸、海豹等)限捕,陆
地野生动物一般禁捕。
–我国野生药用动物原来大量捕杀,熊↓、虎 ↓、蛇类↓ 、麝↓
中药鉴定学定 义和鉴别要求
总论
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一、“中药鉴定学”定义
真伪 优劣
1. 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 2. 制定中药标准 3. 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应用学科
涉及学科
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中药化学、中 药学、药理学等
祖国医药学遗产+传统鉴别经验
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
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寻 找新药
(2)寻找扩大新药源的途径
①从古代本草中寻找。
②调查、整理和推广民间用药,以扩大品种。 ③大力研究野生变家种家养,以扩大栽培面积。 ④进行药源普查。 ⑤从生物的亲缘关系上寻找野生资源。 ⑥从有效成分筛选。 ⑦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新药。 ⑧根据植物生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去寻找
(3)中药资源的保护
①中药标准含义:
是国家对中药质量及其检验方法所作的技 术规定,是中药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 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②制定原则: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③适用范围:新中药材、新中成药、老药再评价 ④标准和政策 1994年 卫生部药政局 《中药新药研究指南( 药学、药理学、毒理学)》 1999年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药新药研究 的技术要求》 2002年12月1日实施 SFDA 《药品注册管理 办法》
• 清代乾隆年间赵学敏编成《本草纲目拾 遗》一书,对《本草纲目》作了一些正 误和补充,增药716种。
• 清代道光年间,吴其濬的两部专论植物 的著作:《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 实图考长编》问世,前者记载植物1714 种,后者描述了植物838种。对于每种植 物的形色性味、用途和产地叙述颇详, 并附有精确插图,尤其着重植物的药用 价值与同名异物的考证,所以虽非药物 专著,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资源开发、生产、品质评价、生物合成、药效 药理、毒性
二、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一、发掘祖国药学遗产,整理中药品种
品种
中药中泛指物种,物种不同 、成分不同、疗 效不同。一定品种的中药,是中医治病的物质 基础。是影响质量的首要因素。
造成中药品种混乱现象的原因:
• ① 同物异名,同名异物 • ② 古代典籍,记述粗略 • ③ 一药多源,易于混杂 • ④ 历史沿革,品种变迁
• 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 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 》一书,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 性分类的体例。
3、药图的兴起阶段
• 唐代李勣、苏敬等人集体编撰《新修本 草》(或《唐本草》) ,由于是当时的 政府修订和颁行,所以可算是中国也是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这部本草载药 850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中国本 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