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外各国土地制度的变革
20世纪中国土地制度百年变迁的历史考察(精)

20世纪中国土地制度百年变迁的历史考察时代已经步入21世纪,但上个世纪土地制度变革的影响并没有消逝,相反,20世纪上半叶进行的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及下半叶开展的举世瞩目的制度变革,都在今天留下了太多值得研究和思考的材料。
土地制度的研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本文的局部整理只能算是一种抛砖之举,目的还在恭迎专家的美玉。
一、20世纪前叶中国土地制度之变迁轨迹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政权更迭频仍、土地制度异常复杂的社会。
清政府和民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国共两党,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词总是无法回避地与土地问题联系起来。
百年一瞬间,一个土地问题,两条土地路线(一者以土地公有制为主体,一者以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在历史上留下的却是土地制度的差异性、复杂性和变迁性。
饶有趣味的是,公私双方奉为麾帜的都是孙中山先生坚持的“耕者有其田”,都以同一词汇“土地改革”来称呼其土地实践,也都在20世纪50年代上半叶不约而同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虽然一者使用革命办法,而另一者采用和平方式,但在以否定大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来发展小私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的问题上却又殊途同归。
但从20世纪50年代下半叶开始,双方因政治取向的相异又复走上不同的改革道路。
当一方开始向“土地国有”的更高目标迈进并发展出集体所有制的新形式时,另一方则在土地改革的成功实践中将“耕者有其田”引向“土地私有”的方向。
这些改革成为后半个世纪制度变迁的两条主线。
(一苏维埃政府的土地制度变迁研究20世纪上半叶的土地制度,至少需考察两个区域:一为根据地或解放区,一为国统区。
日军侵占的敌占区因限于篇幅,将另行讨论。
而在此之前的北洋政府时期,土地问题虽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但在制度上却并没有多少可资发掘的材料,因此,以20年代作为一个起点应该是比较合适的。
其中,苏维埃政府的土地制度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土地理论与纲领即“耕者有其田”的形成时期,时间为1921年至1926年。
近代以来中外各国土地制度的变革

独立战争后
美国殖民地土地私有化,土地所有 权和使用权归个人所有。
西进运动时期
联邦政府向西部扩张,免费或低价 的土地政策鼓励人们向西部迁移。
现代时期
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逐渐完善,土 地资源保护和利用受到重视。
英国土地制度变革
封建制度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后
英国实行封建制度,土地被分封给贵族,贵 族对土地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通过没收地主的土地和征收农业税等 方式,实现了土地的国有化和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给农民家庭经营 ,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02
外国土地制度变革
美国土地制度变革
殖民地时期
中外各国近代以来土地制度的变革对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 度改革的启示
必须坚持土地制度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
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和权益,保证农民的基本收入 和生活来源;
必须加强政府对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防止过度开 发和滥用;
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THANKS
19世纪初的土地改革
拿破仑战争时期,为了满足战争需要,拿破仑推行了一系列土地改革,包括土地集中、租 赁、税费减免等措施。
19世纪中叶的土地改革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后,为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土地改革,包括土 地赎买、土地银行、土地分配等措施。
德国土地制度变革
19世纪初的土地改革
普鲁士王国统一德国后,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大规 模的土地改革,包括土地赎买、农民获得自由地权、土地重 新分配等措施。
中国近代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的社会存在。
几千年延续至今,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而与农民问题联系最密切的则是土地。
如果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么土地则是农业的基础,它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证。
而我国只占世界7%的耕地却要养活占世界20%以上的人口,土地显得更加重要,土地的占有和利用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国的稳定。
因此,土地问题是维系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核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围绕土地问题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一切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一、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1.土地改革阶段: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革为农民私有的土地制度1949年7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0年6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了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开辟道路。
”规定了对“所有没收和征收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应“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到1952年底,除新疆、西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省以外,全国广大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已全部完成。
2.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把土地农民私有制改为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建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理论,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
在根据地,农业合作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劳动互助,但也发展了一些农业生产合作社。
近代以来中外各国土地制度的变革

近代以来中外各国土地制度的变革土地制度土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土地关系的总称,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政府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是一切社会形态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制度.在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中,土地制度是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对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历史上看,土地制度的矛盾是引起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之一.一种社会土地制度的变革及调整,是任何一个国家政权首先要参与解决的问题.欧美国家英国“圈地运动”15,16世纪左右「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采用拍卖王室土地的方式」内容: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制呢业迅速发展,羊毛需求激增,英国贵族圈占农民土地养羊,驱赶农民外出流浪实质: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大地产制形成.影响: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劳动力及市场法国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拿破仑18世纪末19世纪初内容:1 吉伦特派宣布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无偿废除“没有领主的土地”上一切封建特权2 雅各宾派宣布将逃亡贵族土地分成小块出售,款项在十年内付清,农村公有土地可按当地人口分配,无条件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封建特权3 拿破仑制定民法典从法律上保证了小农土地所有制实质: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逐步改变成为资产阶级性质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度影响:当时来看使雅各宾派等赢得了占法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民的支持,但从长远来看阻碍了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不利于在法国推广大机器生产,小农的大量存在也限制了自由劳动力的产生和资本主义市场容量的扩大,从而影响到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美国「西进运动」宅第法19世纪中期内容:规定美国公民只要交付10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获得一块64公顷的土地,连续耕种5年以上,该地即为私产.实质:在美国西部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大地产制影响:首先从当时来看,使林肯政府获得了民众的支持,有利于南北战争中北方获得胜利,其次,从长远来看,吸引了大批有经验的农业工人前往美国当时还未开发的西部,为开发该地提供了条件,为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政治文化模式.并且在该地广泛实行的大地产制使得大机器生产更为顺利的推广,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农业产品,为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扩大了美国的国内市场,也为美国提供了更多的生产资料但是,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对于美国西部原始居民的野蛮掠夺上的,给他们带来了灾难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19世纪60年代内容:废除农奴制,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是必须以高价购买实质: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合法掠夺,在保护地主利益前提下进行影响:一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步伐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并且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农民分得的土地多贫瘠,地价高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60,70年代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统一征收地税实质:将原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产阶级性质的土地私有制影响:有利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利于日本农业的发展,扩大了日本的国内市场,征收地税提高了国家的收入认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封建主义的所有制改造成为资本主义的所有制,以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改造,理想的结果就是将土地绝对私有化,使土地转化为资本,土地的所有者转化为农业资产阶级.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以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以是否满足贫苦农民的无偿要求的.1、英法革命中处理土地问题的比较:①英国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丧失土地,但形成并巩固了大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马克思说,英国土地制度的解决是最革命的.②法国分散的小农经济,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但长远上看不利于其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2、美国西进运动和宅地法,推动了西部开发,是美国19世纪中后期经济腾飞的重要条件.知识拓展:苏俄联的农业政策1、十月革命后,工农苏维埃政府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地主所有到农民所有.2、三年国内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3、1921年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4、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实施了农业集体化,所有制从农民所有到集体所有.暴力和行政手段5、在20世纪50、6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失败6、工业化过程中,存在轻视农业、掠夺农业积累发展资金的弊端,抑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长期落后的局面.中国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土地改革天朝田亩制度内容:以户为单位,无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质: 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照小农思想平分土地影响:由于绝对平均主义和当时条件致使无法执行三民主义内容:民生主义实质: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土地制度影响:未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依然没有土地土地改革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实质:废除封建制度,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影响: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从而保证了根据地的建设,保护了已得的胜利果实抗日战争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实质:根据形势共产党制定的土地政策,不属于无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影响: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土地改革解放前中国土地法大纲内容: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质: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土地制度影响: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解放后中国土地改革法内容: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政策,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经济实质:将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影响: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农民成为土地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的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认识1.土地改革是把地主土地私有制变成农民土地私有制,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把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变成土地公有制,二者都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2.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建立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知识拓展我国建国后农村经济结构的四次调整1,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方式:农业合作化2,改变了土地所有权:三次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3,土地买卖:农业合作化之前可以买卖,之后为经营权的转让4,对富农的态度1931-1934 革命根据地南方限制富农1941-1945 抗日根据地北方团结富农1947-1949 老解放区限制打击富农1950-1952 新解放区保存富农。
历史专题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

性 质
世 界 近 代 史
俄国 农奴 制改 革
为了巩固统 (1)自改革法令实施之日起,俄国农 治,缓和阶 奴获得人身自由,他们可以拥有自 级矛盾,增 己的财产,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地 强国家实力, 主不得再任意交换或买卖农民; 避免人民革 (2)农民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还 命的发生, 能以赎买的方式分到一块耕地和宅 1861年3月3 旁园地,但这些耕地在法律上仍然 日(俄历2月 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使用权; 19日),沙皇 (3)农民须花钱向地主购买土地的使 亚历山大二 用权,这种购买土地使用权的方式 世正式批准 称之为“赎买”; 并颁布了废 (4)为了控制这些农民,沙皇政府还 除奴隶制的 规定,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归所居 法令。 住地区的“村社”管理。
时 期
改革 名称
背景/ 开始
内容
影响
性质
中 国 古 代 史
隋文帝 初步建 立通过 唐太宗时, 考试选 进士科逐 唐朝 拔人才 渐成为最 科举 的制度,重要的科 制改 隋炀帝 目;武则 革 时,设 天时,创 进士科,立殿试制 标志科 度。 举制正 式确立。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选 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 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 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 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 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 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 续了1300多年,直到1905 年才被废除。
时 期
改革 名称
背景/ 开始
内容
(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加 强了中央集权) (2)奖励生产;(国富,提高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的特 权;(兵强) (4)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封 建制度) (5)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 权,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影响
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演变

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演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演变近代史土地政策的演变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过程,涉及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
土地政策的变迁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也直接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存状况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本文将就近代史土地政策的演变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析。
清朝时期的土地制度主要为封建农业经济,老百姓多为小农,土地所有权分布极不平等。
地主阶级占有大片土地,农民只能靠佣工、负债或租种来生存。
土地在封建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晚清时期,农民起义频繁,土地革命势头逐渐增强,清政府开始尝试一些改革措施,如百姓地地赋灾、地公法等,但效果有限。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取而代之,土地政策也有了新的变化。
孙中山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号召农民占有土地,实行土地国有化。
由于时局动荡,内战频发,农田开垦工作受阻,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随后,孙中山去世,中国进入了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等人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方案,但其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土地政策有了重大转变。
国家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了土地国有化的政策,农民获得了长远的土地使用权。
土地改革结束了农民长期受压迫的历史,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
此后,中国陆续实行了一系列土地政策,如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
1978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土地政策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国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给农民,实行户籍化管理,鼓励农民通过经营提高收入。
这一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也有了明显提高。
随后,国家又推动了土地流转经营、农村土地整治等政策,加快了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
至今,中国土地政策仍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中。
近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近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近代政治制度变革,留下了许多历史遗留土地制度的问题。
而处理好这些土地制度的问题,对于当今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无疑都存在重大的意义。
以下,就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从前朝到今天的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介绍。
一、前朝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是经济和政治的重要基石,它也是商业发展的重要承载。
这种制度主要包括普遍的土地分封,而中央政府的土地分封受统治者的控制,也就是说,土地只能被统治者分封,其他社会成员均不能享受私有土地的权利。
也就是说,中央政府对所有的土地享有最高的支配权,为地方行政管理和土地利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二、清朝土地制度清朝虽然继承了古代土地制度,但也积极推行相关改革,旨在土地公平分配,以及改善贫困地区的贫困度。
为此,清朝政府实行土地调换制,由统治者释放贫困家庭的土地,并调换部分高产地块。
此外,清朝也推行公私混合的制度,即部分土地归统治者所有,部分土地则归民众所有。
三、民国土地制度民国建立后,政府采取行政法的形式,全面改变中国的土地制度,使其建立在稳定的私有主义基础上。
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土地制度,给予了农民家庭最高的土地所有权,并实行按面积交纳土地税的政策,从而解决了中国历史上实行的封建地主制度。
四、新中国土地制度到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加快了土地确权的步伐,规定加强土地所有权的统一性,并规定建立土地保护制度。
此外,政府也将采取一系列政策,保护土地所有权,培育和发展民族资本,以及积极推行经营性土地利用,以此推动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总之,随着政治制度的变革,中国土地制度也在不断变化,而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为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未来,土地制度仍会发生积极的变化,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与发展的需要。
中国近代以来的土地革命

第一次土地革命,1927年,规定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没收一切所谓公产的祠族庙宇等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的农民.对于小田主则减租.强调贫农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9月,中共中央提出:“对于小地主的土地必须全部没收,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原则.
第二次土地革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泽东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广大贫农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得到了保证。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分田的大体步骤是:
(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第三次土地革命,1942年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同时决定中也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第四次土地革命,1947年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需要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第五次土地革命,1950年夏,人民政府颁布,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以来中外各国土地制度的变革
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土地关系的总称,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政府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是一切社会形态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制度.在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中,土地制度是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对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历史上看,土地制度的矛盾是引起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之一.一种社会土地制度的变革及调整,是任何一个国家政权首先要参与解决的问题.
欧美国家
英国
“圈地运动”(15,16世纪左右)「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采用拍卖王室土地的方式」
内容: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制呢业迅速发展,羊毛需求激增,英国贵族圈
占农民土地养羊,驱赶农民外出流浪
实质: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大地产制形成。
影响: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劳动力及市场
法国
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拿破仑(18世纪末19世纪初)
内容:1 吉伦特派宣布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无偿废除“没有领主的
土地”上一切封建特权
2 雅各宾派宣布将逃亡贵族土地分成小块出售,款项在十年内付清,
农村公有土地可按当地人口分配,无条件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封
建特权
3 拿破仑制定《民法典》从法律上保证了小农土地所有制
实质: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逐步改变成为资产阶级性质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度影响:当时来看使雅各宾派等赢得了占法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民的支持,但从长远来看阻碍了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不利于在法国推广大机器生产,小农的大量存在也限制了自由劳动力的产生和资本主义市场容量的扩大),从而影响到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
美国
「西进运动」《宅第法》(19世纪中期)
内容:规定美国公民只要交付10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获得一块64 公顷的土地,连续耕种5年以上,该地即为私产。
实质:在美国西部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大地产制
影响:首先从当时来看,使林肯政府获得了民众的支持,有利于南北战争中北方获得胜利,其次,从长远来看,吸引了大批有经验的农业工人前往美国当时还未开发的西部,为开发该地提供了条件,为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政治文化模式。
并且在该地广泛实行的大地产制使得大机器生产更为顺利的推广,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农业产品,为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扩大了美
国的国内市场,也为美国提供了更多的生产资料)但是,这种发展
是建立在对于美国西部原始居民的野蛮掠夺上的,给他们带来了灾难
俄国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19世纪60年代)
内容:废除农奴制,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是必须以高价购买
实质: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合法掠夺,在保护地主利益前提下进行
影响:一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步伐(为资本
主义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并且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生
产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
(农民分得的土地多贫瘠,地价高)
日本
明治维新(19世纪60,70年代)
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统一征收地税
实质:将原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产阶级性质的土地私有制
影响:有利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利于日本农业的发展,扩大了日本的国内市场,征收地税提高了国家的收入)
认识: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封建主义的所有制改造成为资本主义的所有制,以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改造,理想的结果就是将土地绝对私有化,使土地转化为资本,土地的所有者转化为农业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解决土地问题,以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以是否满足贫苦农民的无偿要求的。
1、英法革命中处理土地问题的比较:①英国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丧失土地,但形成并巩固了大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因此马克思说,英国土地制度的解决是最革命的。
②法国分散的小农经济,在当时有积极意义,但长远上看不利于其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2、美国西进运动和《宅地法》,推动了西部开发,是美国19世纪中后期经济腾飞的重要条件。
知识拓展:
苏(俄)联的农业政策
1、十月革命后,工农苏维埃政府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形式,地主所有到农民所有。
2、三年国内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3、1921年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4、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实施了农业集体化,所有制从农民所有到集体所有。
(暴力和行政手段)
5、在20世纪50、6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
(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失败)
6、工业化过程中,存在轻视农业、掠夺农业积累发展资金的弊端,抑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长期落后的局面。
中国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土地改革
《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以户为单位,无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实质: 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照小农思想平分土地
影响:由于绝对平均主义和当时条件致使无法执行
三民主义
内容:民生主义
实质: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土地制度
影响:未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依然没有土地
土地改革
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实质:废除封建制度,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从而保证了根据地的建设,保护了已得的胜利果实
抗日战争
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实质:根据形势共产党制定的土地政策,不属于无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
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土地改革
解放前《中国土地法大纲》
内容: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实质: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土地制度
影响: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解放后《中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政策,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
级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经济
实质:将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影响: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农民成为土地主人,在
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的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
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认识
1.土地改革是把地主土地私有制变成农民土地私有制,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把农民的土地私有制变成土地公有制,二者都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
2.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建立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
知识拓展
我国建国后农村经济结构的四次调整
1,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方式:农业合作化
2,改变了土地所有权:三次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
3,土地买卖:农业合作化之前可以买卖,之后为经营权的转让4,对富农的态度
1931-1934 革命根据地(南方)限制富农
1941-1945 抗日根据地(北方)团结富农1947-1949 老解放区限制打击富农1950-1952 新解放区保存富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