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史学方法

合集下载

计量史学方法

计量史学方法

计量史学方法
计量史学方法是一种运用统计和计量技术来分析历史数据和现象的方法。

它的目标是通过量化分析,揭示历史事件、趋势和模式,并提供对历史问题的定量解释。

计量史学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数据收集:收集历史事件和现象相关的数据,可以是统计数据、
档案记录、调查数据等。

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对于分析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2.数据准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清洗和转换,以便进行
计量分析。

这可能包括填补缺失值、标准化数据、去除异常值等处理。

3.变量选择:根据研究问题和假设,选择适当的变量进行分析。

这些变量可以是时间、地理位置、人口统计学数据、经济指标等。

4.统计分析:应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和计量模型来分析数据。

常见
的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识别变量之间的关系、趋势和模式。

5.解释和推断:根据计量分析的结果,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解
释和推断。

这可能涉及到对因果关系的探讨、对趋势和变化的解释以及对历史模式的识别。

计量史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提供客观、定量的分析结果,帮助研究者对历史问题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比较。

它可以揭示隐藏的模式和
关系,为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解。

然而,计量史学方法也有一些限制,包括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的限制、方法选择的复杂性以及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

总体而言,计量史学方法是一种有助于历史研究的工具,通过将定量分析与历史研究相结合,可以为我们对历史事件和过程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计量史学方法

计量史学方法





定性分析和描述中,很多概念都隐含着时间变量, 如“快慢”、“发展”、“过程”、“变化”等 等。 很多历史学家所用的定性判断或描述也蕴含着一 种计量的意味,有时这种计量意味需要明白表达 出来。 此外,许多对个人或集团行为的描述都含有计量 的意味,如“通常”、“正常”、“经常”、 “许多”,这些词都指数量概念,而且虽然我们 一般不会去精确地加以验证,在原则上它们的意 味或正确性只能通过计量性来衡量。

1955年前后是计量史学诞生时间。 1955年是法国年鉴学派倡导的“新史学”在 国际范围内赢得胜利的一年。


1955年前后,历史人口学在法国诞生。
康拉德(Alfed H.Conrad)和迈耶(John R.Meyer)在1958年4月出刊的《政治经 济学杂志》第66卷上发表了《南北战争前 的奴隶制经济》。

快速处理和利用了在过去历史研究中,用 传统方法和手段无法处理的大量史料;开 拓了历史研究的一些新领域。 使一些模糊不清、不够确定的问题,得到 较为可靠的数据证明。

整个西欧中世纪后期到产业革命前约七个 世纪的经济——人口起落周期; 美国钢铁产量与生铁产量的关系

日本学者小山修山《绳文时代的食 物与人口》一文,通过用电脑对日 本各府县市镇的大量数据的处理、 计算,比较精确地推算出日本史前 时代和上古时代的人口规模和地区 分布状况,填补了日本古代史研究 的空白。

古希腊、古罗马时强了对数量统计 方法的运用,如英国学者丁· 罗杰斯的《英国 农业及价格史》是代表作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研究 及著作中,成功运用了统计方 法和数学分析方法。 马克思:“一种科学,只有在 成功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 真正完善的地步。”

历史学的方法之计量史学

历史学的方法之计量史学

(三)计量史学方法的使用,能够 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老问题,获得 一些新认识、新看法,从而帮助学 者对过去的结论作出证明、或重新 检验、修正,乃至推翻。
第三节、计量史学的局限性
(一)计量史学的方法作为理解历 史的一种工具即是有效的,也是有 局限性的,尤其不能不能把它视为 唯一的、普遍的研究方法,甚至认 为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应 当计量化。
至60、70年代,计量史学在西方史学界得 到了急速的发展,并被视为历史学走向科学化 的唯一途径。一位法国学者曾声称:“从科学 的观点来看,唯一的社会史就是数量历史”。 拉杜里甚至认为:“展望本世纪80年代的计量 史学的前途,可以大胆地预言:在这个领域内, 明天的历史学家为了能继续存在下去,就必须 学会制定计算机程序”,“历史学要是不能计 量化,就不能自居为科学”。富格尔也主张借 助计量方法彻底改造历史研究。一时,学者纷 纷仿效,无不在其史学著作中引入百分比、图 表、表格、曲线图等等,史学界对计量方法的 “崇拜”、“迷恋”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 度。
中国传统社会 王朝的盛衰变 化数学模型
清代学者汪中曾写过一篇文章叫 《释三九》,他认为,文献中的 “三”、“九”常常都是虚数。民 国年间另一位学者刘师培也写过一 篇《古籍多虚数》的文章,他认为 古籍文献中的“三百”、“三千”、 “三十六”、“七十二”等这类数 字,都不能看作实数。虚数不能当 作实数,否则引起错误。但实数也 有一个可靠性的问题。
各种王朝的轨线
孔子学说结构示意图
第二节、计量史学的成就和意义
1,计量史学的主要成就 新经济史 新政治史 新社会史 新思想史
事例剖析:英国从1538年开始建立教区 登记制度,有关法律规定,全体教徒的 洗礼、婚姻和丧葬活动必须在当地教堂 里进行并登记。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 1837年以后才由民政登记制度替代,制 度规定英国教区登记簿的项目甚多,而 且都是有着真实姓名的出生、死亡、结 婚等详细资料。在18世纪以前,西方国 家还没有实行人口普查统计,赋税登记 册和教堂的记录簿便成为计量史学家主 要依据的资料,这也是西方史学家较早 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进行历史研究的一 个领域。

计量史学方法

计量史学方法


对17世纪至20世纪初俄国统一农业 市场形成过程的研究一直是前苏联 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
使用计量史学,确认全俄资本主义 统一农业市场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 交替时期形成的。


1960年代,美国学者R· P· 麦考密克,通 过对选举资料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后,发 现1824年美国18个州的投票率没有一个 超过历史水平,从而证明了过去公认的 “普选”只是一个“神话”。

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 城邦土地和人口的数字。 19世纪后半期欧洲史学者加强了对数量统计 方法的运用,如英国学者丁· 罗杰斯的《英国 农业及价格史》是代表作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研究 及著作中,成功运用了统计方 法和数学分析方法。 马克思:“一种科学,只有在 成功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 真正完善的地步。”

快速处理和利用了在过去历史研究中,用 传统方法和手段无法处理的大量史料;开 拓了历史研究的一些新领域。 使一些模糊不清、不够确定的问题,得到 较为可靠的数据证明。

整个西欧中世纪后期到产业革命前约七个 世纪的经济——人口起落周期; 美国钢铁产量与生铁产量的关系

日本学者小山修山《绳文时代的食 物与人口》一文,通过用电脑对日 本各府县市镇的大量数据的处理、 计算,比较精确地推算出白。




定性分析和描述中,很多概念都隐含着时间变量, 如“快慢”、“发展”、“过程”、“变化”等 等。 很多历史学家所用的定性判断或描述也蕴含着一 种计量的意味,有时这种计量意味需要明白表达 出来。 此外,许多对个人或集团行为的描述都含有计量 的意味,如“通常”、“正常”、“经常”、 “许多”,这些词都指数量概念,而且虽然我们 一般不会去精确地加以验证,在原则上它们的意 味或正确性只能通过计量性来衡量。

计量史学方法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运用

计量史学方法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运用

计量史学方法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运用王爱云计量史学方法,不是指运用简单的数字作为论据说明历史现象,而是指运用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过各种数据关系和创建数学模型来论证说明历史现象并揭示其内在联系。

这一方法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六七十年代扩展到西欧、拉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

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种数字统计资料比较健全,这种方法马上引起了当代中国史研究者的重视,很快便出现了运用计量史学方法进行研究的成果。

经过30多年的发展,计量史学方法在中国当代经济史、人口史、社会史、军事史乃至政治史研究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计量史学研究以其鲜明的科学性、客观性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计量史学方法本身存在的使史学陷于枯燥以及研究者主观态度影响结果的客观性等局限在研究中也暴露出来。

本文通过回顾30多年来计量史学方法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运用,总结分析这一方法的优势及局限,并对如何在当代史研究中弥补和修正这一方法的局限做出思考,以期对学界掌握、运用这种方法有所帮助。

一、计量史学方法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运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在中国史学界,“整个说来,历史学基本上是定性研究,而极少考虑量的因素”[1]。

这种定性研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确定历史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本质,但却不易表示它们的量;虽然可以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但却不能测定这种联系和影响的程度大小。

新时期要继续推进历史研究,就需要借助量的分析,因此计量史学方法介绍到中国后得到史学理论界部分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80年代中期还出现了“计量史学热”。

但是由于传统史料尤其是古代统计资料相对匮乏,计量史学方法本身的理论探讨虽然很多,真正运用这一方法开展研究的史学成果却很少。

然而在当代中国史研究领域,计量史学方法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运用,并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一)当代人口史领域人口史研究离不开统计数字。

历史学中个案研究与计量史学相结合的研究

历史学中个案研究与计量史学相结合的研究

历史学中个案研究与计量史学相结合的研究
历史学中个案研究与计量史学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但可以结合使用以提供更全面的历史研究结果。

个案研究是一种深入研究特定历史事件、个体或社会群体的方法。

研究者会通过详细搜集、分析和解释大量的原始资料,以全面了解个案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

个案研究通常会侧重于探讨个别个体或事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提供深入的描述和理解。

计量史学是一种运用统计学和计量方法来研究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方法。

研究者会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统计数据,并运用统计模型和计量技术,以验证或推断历史事件和现象之间的关联关系。

计量史学注重量化和验证,通过统计数据的分析,提供客观和可比较的结论。

结合个案研究和计量史学可以弥补各自方法的不足,使研究结果更加全面、深入和可靠。

研究者可以首先进行个案研究,深入了解个案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然后通过计量方法对更广泛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和验证,以得到更普遍的结论。

这种结合方法可以使历史研究更加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史学概论_庞卓恒

史学概论_庞卓恒

)史事的考证这是鉴别史料工作的内考证。

其方法有:求源法;反证法;旁证法;还有适当地运用理证法。

历史学方法论(3)新史学方法在20世纪中叶以后,史学领域出现了以法国年鉴学派为代表的“新史学”或“社会科学式的历史学”的诞生和发展。

与之相应的新史学采取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较为常见的新史学方法一、比较史学方法(一)比较史学方法的内涵及其兴起我们这里所说的“比较史学方法”指的是历史比较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比较系统的历史比较考察则是从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时代以来开始出现的。

而马克思则为科学的历史比较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框架。

历史比较研究在专业学科里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方法并得到史学界承认,是从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比较史学之父”马克·布洛克开始的。

(二)比较史学方法的技术性规范和导向性原则从形式上看,比较史学方法属于技术性方法,它要遵循一定的技术性规范。

主要是“共时性”原则和“历时性”原则。

同时还要以科学的社会历史观等导向性原则作为全称前提。

(三)比较史学方法的应用价值1、比较史学方法的基本价值在于帮助研究者察同察异求规律2、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有助于促进各个民族和国家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理解,有助于消除民族偏见。

二、计量史学方法(一)计量史学方法兴起的背景历史学的计量方法,是指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

(二)诞生与发展现代意义上的计量史学方法的诞生时间,可以认为是在20世纪50年代。

(三)计量史学方法的应用价值与局限应用价值:1、计量史学方法有助于把传统史学中常见的定性论断中隐含着的模糊地数量判断明晰化,从而对那些包含着模糊的数量判断的定性论断加以验证,或予以确证,或加以修正,或予以否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论断。

2、计量史学方法在帮助历史研究者探寻普通群众的历史和普通群众的动向在其中起着重大作用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的轨迹和深层奥秘方面,具有其他任何研究方法不能替代的独特功用。

历史研究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研究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研究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要让学生真正深入理解历史、感受历史的魅力,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将历史研究方法引入课堂教学,能够为学生打开一扇全新的窗户,让他们以更专业、更深入的视角去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研究方法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史料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计量史学方法等。

史料分析法是历史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原始资料、文献、文物等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接触各种史料,如史书典籍、档案记录、考古发现等,让学生学会辨别史料的真伪、可信度和价值,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证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比如,在讲解某个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提供不同来源、不同角度的史料,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

学生可能会发现,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史料中有着不同的记载和描述,这就需要他们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哪些史料更可靠,以及如何综合各种史料来得出更接近真相的结论。

这种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本身,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比较研究法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研究方法。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相似的历史事件、人物或者制度进行比较。

例如,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与西方中世纪的贵族世袭制度进行比较,让学生探讨两种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文化教育发展以及政治稳定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不同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差异,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计量史学方法则是运用数学方法和统计学手段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精确地了解历史现象的数量关系和发展趋势。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比如人口变化、经济发展指标、战争伤亡人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史学方法一、计量史学方法兴起的背景1、定义历史学的计量方法,是指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

在西方著述中往往被称为QuantitativeMethod of History.把数学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不但要求历史研究者要掌握必要的数学技能,而且在历史数据的搜集、整理、运算等等方面,都需要掌握一套特殊技能和技巧;而且,它还促使历史学家去开拓新的史料领域,把许多从前很少或没有运用或不可能运用的史料(诸如公私账簿、物价和工资方面的史料、教区档案中有关教民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的记录、族谱、征兵征税记录、选举和投票记录、法庭记录、遗嘱、公私藏书目录等等)发掘出来,这些史料的发掘和运用又使历史研究者在什么是史料以及怎样选择、鉴别和运用史料等问题上的观念发生了的变化,有的学者把这些变化称之为史料观的变化;它还促使研究者在历史解释方法和表述方法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

一些西方学者把这一系列变化称之为历史学中的“计量化革命”。

2、兴起背景从历史渊源来说,其实中外史学家很早就开始对某些社会历史现象作数量的考察和描述,尤其中国古代的史家在这方面留下的历史记录堪称首屈一指,从《史记》的《平准书》、《河渠书》、《货殖列传》,到《汉书》及其以后历代“正史”中的《食贷志》、《地理志》等史籍,都留下了有关人口、田亩、赋役、物价、手工业和农业生产、贸易、战事、山川、天文等大量的统计或估计数据,一些史家还从某些历史现象的数量变化来衡量国势的强衰或历史的趋势(参见彭卫、孟庆顺著:《历史学的视野》,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10—211页,注②)。

古代西方史籍中也有不少从数量角度考察或描述历史现象的内容。

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一些西方学者,特别是经济学家,开始比较系统地运用统计学方法考察经济运动和某些社会现象的演变趋势。

如比利时统计学家凯特勒(Quetlet,Lambert AdolpheJacques,1796一1874年)运用统计学中求平均趋势方法研究人的体力和智力素质的发展,提出了“平均的个人”(AverageMan)理论。

马克思提出“社会平均劳动”和“平均劳动力”概念时,即参考了他的方法。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59页)到19世纪,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社会经济史的著作已日渐增多。

不过,所有这一切都还说不上系统地运用计量史学方法,至多只能说是它的滥觞,因为当时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方法,更没有在史学界形成一股潮流。

二、诞生与发展1、诞生现代意义上的计量史学方法的诞生时间,可以认为是在20世纪50年代。

1955年是法国年鉴学派(链接文本素材库年鉴学派)倡导的“新史学”在国际范围内赢得胜利的一年。

他们通过当年举行的第1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及其前后发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使他们的“新史学”主张赢得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尊重,以至在西方史坛上逐渐取代了以兰克学派为代表的、以上层人物和政治事件为中心的、以叙事为主要写史体裁的西方传统史学长期占据的主导地位。

年鉴学派倡导结构史,主张通过模式的归纳对社会历史运动中的深层结构、特别是“长时段”结构加以揭示和分析。

布罗代尔对欧洲中世纪和近代初期人们的“日常生活结构”的揭示,勒·鲁瓦·拉杜里对中世纪人口波动曲线和朗格多克地区农民经济状况所做的结构分析,都是这方面的杰作。

结构分析和模式归纳都难免要运用数学工具,特别是长时段伪结构分析和模式归纳,离开计量表述就寸步难行。

正因为此,布罗代尔和拉杜里等年鉴派大师的著作中,都大量运用了数学工具和计量分析。

可以说,年鉴学派倡导的新史学本身就包含着计量史学的内容,或者说,它的研究纲领本身就呼唤着计量史学方法的诞生。

此外,也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历史人口学这个新学科在法国诞生了,它也是靠着数学工具和计量方法而生存的。

在美国,一般认为康拉德(AlfredH.Conrad)和迈耶(JohnR.Meyer)在1958年4月出刊的《政治经济学杂志》第66卷上发表的《南北战争前的奴隶制经济》一文,是美国“新经济史学”宣告出世的一个标志;而“新经济史学”又被称为“计量经济史学”;后者又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又被认为是“计量史学”的另一个称呼。

这显然是因为计量史学方法在其初创期主要运用于经济史研究的缘故。

上述情况说明,现代意义上的计量史学实际上是同当代西方的整个“新史学”潮流一起诞生的,是本世纪以来世界历史进程本身发生的一系列巨变激荡出来的产物。

那一系列巨变促使新一代史学家们再也不能容忍只能对个别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描述而不能对历史变迁的深层结构和趋势加以剖析、解释和预测的传统史学独霸史坛了。

他们力求创立一种能够揭示历史变迁的深层结构的新史学。

一些学者还倡导“从下往上看的史学”,或“从底层往上看的史学”;而要揭示深层结构或要从下层往上看,就必须对大量群体性或群集性的历史现象和事实进行考察。

现代意义上的计量史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2、主要发展情况在欧洲国家中,法国的计量史学成就较为突出。

由年鉴学派的史学家们领导的法国高等实验研究院第六部,成了推进计量史学研究的中心。

法国计量史学的成就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人口史和经济史这两个领域。

勒·鲁瓦·拉杜里运用计量史学方法,对15一18世纪朗格多克地区有关经济、社会、人口等方面的史料中含有的大量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和运算,发现该地区农村经济随着土地/人口关系的变化而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曲线,其表现是;伴随着一个农垦高潮就会出现一个人口增长高潮;接着,由于人口增长率超过土地承受能力,过于强化的耕种使土地肥力和产量下降,导致土地/人口关系失调,以致引起饥荒和瘟疫,使人口锐减;于是,土地/人口关系重新得以协调,一个新的起落周期又开始了。

拉杜里的这一发现引起了整个西方史坛的轰动。

经过他和其他一些学者的共同努力,整个西欧中世纪后期到产业革命前约7个世纪的经济一人口起落周期已经比较清晰地揭示出来:大致上,1100——1350年是一个增长朗,接着是1350——1450年的衰退期;1450——1650年又是一个增长期,接着又是1650——1750年的衰退期。

不过,自从1750年开始复苏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那种长时段的起落周期了。

这不能不说是西方史学家运用计量史学方法获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法国学者运用计量史学方法研究心智史和心态史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在英国,剑桥大学的人口和社会结构史研究组是一个从事计量研究的著名学术组织。

该组织的学者彼得·拉斯勒特和理查德·沃尔编辑出版的《过去时代的户和家庭》一书,汇集了英国和其他一些欧美国家学者运用计量方法研究家庭史和人口史的重要成果,已成为享有国际盛誉的名著。

在西方国家中,美国的计量史学占有最突出的地位。

前已提到,康拉德和迈耶(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于1958年发来的论南北战争前美国的奴隶制经济的论文实际上成了计量史学在美国诞生的一个标志。

该文运用经济学理论对美国内战前南方的奴隶制经济的效益作了计量分析,他们分别对蓄养男奴和女奴的收益率作了计算。

为了计算蓄养男奴的收益率,他们首先算出蓄养和使用男奴的人均资本费用,包括购买男奴的平均费用和供男奴使用的土地、牲畜、农具和其他设备的平均费用;然后再根据当时奴隶制种植园主出售的棉花价格和男奴的人均生产率,计算出蓄养一个男奴可获得的毛收益,再减去营养和使用男奴的人均资本费用,得出当时大多数种植园蓄养和使用男奴的净收益率为5%——8%的结论。

至于蓄养女奴的收益率,康拉德和迈耶除了以上述毛收益减去成本的方法算出其物质生产收益率外,还加上出售女奴生育的幼奴的毛收入减去生养幼奴的成本费用所获的净收益,由此确定著养女奴的纯收益率为7.1%——8.1%之间。

他们据此对当时在美国史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内战爆发前夕南方奴隶制经济已经无利可图而只是勉强苟延残喘的观点——提出了挑战。

此论一出,引起不少的反驳,同时也激发起一些研究者对历史的计量研究方法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们围绕奴隶制经济问题和其他一些历史问题纷纷发表运用计量方法写成的研究文章。

1960年12月,在珀杜大学举办“经济史中的计量方法”讨论会,虽仅有20名学者出席,却对计量研究的开展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此后该讨论会成为每年举行一次的年会。

运用计量方法研究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史的著作和论文日渐增多。

1964年福格尔发表《铁路与美国经济增长》一书,运用“反事实假设”法假定1890年时美国没有铁路,而使用原有的运河和驿路运输当年实际上由铁路承担的同等数量的货运量,在此假设之下根据有关的数据史料对有关费用和效益进行计算,进而对有铁路和假如当年没有铁路情况下的运输效益加以比较,结论是铁路带来的社会节约仅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1%。

此书一问世,立刻在史学界引起一场激烈争论,同时也引起更多的人们对计量史学产生兴趣。

早在1965年,美国政府资助的“数理社会科学委员会”下设了一个历史学咨询委员会,专门致力于推进计量史学研究。

该委员会与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合作,从1972年起先后出版了共达10册的一套《计量史学研究丛书》,汇集了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涉及到人口、生育、家庭、种族关系、奴隶制、社会流动、城市、选举行为、立法行为、公共政策、英国经济等众多领域。

美国历史学会也设立了一个促进计量研究的特别委员会。

1974年,福格尔与恩格尔曼合著的《苦难时代:美国黑人奴隶制经济》和《苦难时代:证据与方法补编》两卷巨著问世。

他们实际上是继康拉德和迈耶等人就美国南部奴隶制经济效益问题对美国史学界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发起初试锋芒的挑战之后的又一次挑战,他们就此问题汇集了一切能够收集到的数据史料,运用了一切可供运用的数学工具,通过浩繁复杂的运算,肯定并发展了南北战争前南方奴隶制经济本是一种高效益经济的结论。

特别是两位作者还把他们使用了什么样的史料证据、怎样获取和整理数据、运用了什么数学工具、怎样进行运算等等,都展示给读者,可谓计量史学研究的空前之举。

此书于1975年获班克罗夫特奖(班克罗夫特奖为美国历史学方面的一个主要奖项)使它尤为引人注目。

它很快就在美国史学界引发起一场大论战。

批评者的锋芒不但涉及到他们的总的结论及其延伸出来的对美国南北战争起因的重新解释——即否定经济起因说,强调道义因素为南北战争的主要起因,而且对他们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也提出质疑。

但他们一直坚持自己的基本结论。

争论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两位作者也由此而成为计量史学的成就和弊端的突出代表者。

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也都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计量方法从事历史研究,到60年代末,计量史学已成为国际史坛上不容忽视的一股世界性潮流。

三、计量史学方法的功用与局限1、功用首先,计量史学方法有助于把传统史学中常见的定性论断中隐含着的模糊的数量判断明晰化,从而对那些包含着模糊的数量判断的定性论断加以验证,或予以确证,或加以修正,或予以否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论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