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的再思考

合集下载

对“李约瑟难题”质疑的再反思

对“李约瑟难题”质疑的再反思

对“李约瑟难题”质疑的再反思【内容提要】“李约瑟难题”有其合理性。

质疑难题的“无科学说”、“伪问题说”和“有毛病说”涉及到历史观、科学观、科学史观和方法论等深层次的问题,如“无科学说”只承认中国古代有技术而不承认有科学,否认中国古代科学的光辉成就,是科学史上的一种西方中心论;“伪问题说”反对科学的连贯性和普遍性,是一种科学特殊论和唯近现代科学论,带有“辉格”的色彩;“有毛病说”反对假设的和逆史实的编史学,是一种狭隘的历史观,不利于历史学的现代化。

以上诸说在方法论上有一个共同点,都陷入了形而上学的误区,反对李约瑟创立的中西科学史研究的比较法。

“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中西科学史研究比较法的杰作,对中西科学发展史作了共时性的横向比较和历时性的纵向比较,从而抓住了其中的主要矛盾,具有高度的辩证性,对于揭示中西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很有益的。

因此,应以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西科学发展史和理解“李约瑟难题”。

【英文摘要】This paper deems that the Needham's Puzzle is rational,and reflects agin on the doctrines which query if the puzzle is scientific,or perfect,or a real problem.These doctrines involve deep-level issues,such as the notions about history,science,history of science,and methodology.Doctrine 1 belie ves that the Western world was a cent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and that in ancient China there appeared onlytechnology with no science.It re fuses to acknowledge th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gained by the ancient Chin ese.Doctirne 2 negates the coherence and generality of science,holding tha t science is something particular and only modern science can be looked up on as science or scientific.Doctrine 3 claims that the Needham's Puzzle is too narrow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and hinders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study of history.These three doctrines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that is,a【关键词】李约瑟难题/质疑/再反思Needham's Puzzle/query/further reflection【正文】iam WheweH)和桑戴克(Lynn Thorndike)等西方科学史家,很少关注非欧文明中的科学成就。

关于某李约瑟之问原因地个人思考

关于某李约瑟之问原因地个人思考

题一:关于约瑟之问原因的个人思考1没有一个长久的稳定环境战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得人民没有一个长久的稳定环境。

绝大多数的人民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

所以,就没有多余的精力来研究科学。

或者说,不能很好的保证科学的连续发展(每次大围的战争或者自然灾害发生时,很多科学技术往往会失传)。

而欧洲在中世纪之后没有遇到过大围的严重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

2经济基础的特殊性在十六世纪以来的中国经济中,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这种经济附束了绝大多数的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的缺乏造成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难以获得发展。

相反,英国由于圈地运动,给资本主义市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在工业革命期间,农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一直在快速下降,而工商业所需要的原材料来自全世界,来源充足。

由于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不彻底,使得中国人民可农可牧,一个从事工商业的劳动力同时也是一个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纯粹的工商业劳动力有,但比例小),而且工商业是建立在农业的基础之上的工商业(因为工商业所需要的原材料绝大多数是来自国的农业剩余产品),一旦农业经济发生停滞甚至衰落(事实上,农业经济自十六世纪以后,始终没有大幅度突破过宋朝时的顶峰,自十九世纪以降,农业经济就衰落了),工商业就不肯能独立发展下去。

欧洲不一样,三次分工很彻底,从事工商业者很难再从事农业,而从事农业者可以从事工商业,使得欧洲在农业经济衰退时,其工商业照样可以不受影响的发展。

其经济为农牧混合经济,其中的牧业的生产(主要是羊毛生产)可以随着需求的扩大而扩大生产,市场经济就顺势发展了起来。

3思想观念第一,近代科学为技术科学,为西方所重视,而中国,只注重表面而缺少关注其在原理,非常注重实用性,即注重经验科学。

比如说微积分,导数,万有引力,孟德尔遗传定理等等,在中国几乎找不到。

因为这对农业军事等方面没有任何实用性,因此,造成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只能进行量的积累,没有质的突破。

统治者是农业生产者的代表,不可能以牺牲农业去支持商业的。

看待李约瑟难题

看待李约瑟难题

看待李约瑟难题中国科技史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李约瑟难题的重要性。

那就是如何解释,在人类历史漫漫5000年中,古代的中国,有一段非常辉煌的科学技术史,可是在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远远落后西方。

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给我们提出中国近代科学何以没有发展的难题。

下面是我们小组对李约瑟难题的见解。

一、在经济体制方面。

明前期,关口仍然对外开放,因此东西方经济、文化、与科技交流频繁,但明朝经济上仍以农业经济为主,也就是自然经济。

而此时,西方已经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与扩张成为西方各个大国的目标与理想,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得到满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到清朝,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雍正帝时,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打击商业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在摇篮里。

1840年后,经济体制就变成小农经济和初期资本主义。

1.海上贸易的衰落。

明朝开始闭关锁国,减少海上贸易。

明世祖时期的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在鼎盛时期划上句号。

从此中国的海航开始衰落。

到清朝时,每年海上只有200来艘渔船。

唐宋时期因为海上贸易发达,与国外的交流甚多,经济文化发达。

而明清时期则因为闭关锁国,导致了科技的落后,中国开始迅速落在世界之后。

2.生产力的压抑。

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江南一带出现雇佣的形式。

然而在明末,郑成功起义,加上清兵入关,战争迅速打压了资本主义萌芽。

雍正时期采取重重措施重农抑商,商品经济得不到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促进,生产力受挫,生产关系也得不到发展。

因此经济体制也没有能迅速从农业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而科技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政治体制方面,封建专制制度束缚科技继续发展。

古今中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国家政权的支持和正确的科技政策。

1.我国封建专制制度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以农为本,限制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极大地阻碍了我国近代资本主义萌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李约瑟难题的再思考

李约瑟难题的再思考

李约瑟难题的再思考“李约瑟难题”的再思考摘要: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标志是科技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才能使得自己的国家立足于世界强国之列。

但是如何能更快更好地发展科学技术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中总是遇到许多困难,一项新的技术的突破,一个新的科学发明,发展到后来却变得与本来的意义不一致甚至是相反,有时还出现了科学的异化。

因此,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李约瑟难题”是在中西科学技术史的比较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人们都希望通过对“李约瑟难题”的深刻思考,能更好地定位科学的价值,以及怎样能更好的利用科学这个工具,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做贡献。

关键词:中国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制度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一个国家建立一种相对优越相对进步的社会制度对于社会各方面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浅析“李约瑟难题”在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对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中,他在其所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对于这一“难题”,李约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提出了很客观的批评。

二、用“两段论”的方法分析“李约瑟难题”根据发展水平的不同,“李约瑟难题”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说中国处于世界科学和技术的领先水平,并且远远的超过了西欧各国;后一个阶段是说欧洲各国经过一系列的革命之后迅速的超越了中国。

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一、“李约瑟难题”研究历史述评所谓“李约瑟难题”,学界公认的经典表述是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于1964年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文中系统提出的,他指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虽然,李约瑟早在1944年2月重庆的中国农学会会议上就己提出了该问题。

但关于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探讨,在李约瑟以前很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

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耶稣会士巴多明、伏尔泰、奎奈、休谟、狄德罗等都有论述。

中国的不少学者对此均有广泛探讨,从鲁迅、任鸿隽、梁启超到冯友兰、钱穆、梁漱溟等都发表过诸多看法。

但自从李约瑟从东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历程提出此问题后,其研究范围之广、见解之独到、在中外影响之深远,较前面诸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人们也就习惯的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以时间为线索,“李约瑟难题”研究大体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

此时虽没有“李约瑟难题”的提法,但有关难题的基本内容都已经出现,并形成了第一次研究热潮。

任鸿隽认为“无归纳法为无科学之大原因”。

其后,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自然科学不发达,是因为我国人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之观念。

因袭己久。

本不易骤然解放,其对于自然界物象之研究“素乏趣味”。

又因为清代中国没有学校、学会、报馆之类的建制,科学上之发明不能流传和交流。

1924年,他在发表的《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史》中又认为自然科学未能发展起来的原因,最大的障碍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蒋方震也提及“民族富于调和性”、“民族尚谈玄”等原因。

化学家王堪(1888-1966)在1922年发表了《中国之科学思想》一文,认为政府的专制、学术(易经、阴阳五行学说)的专制,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是极大的“摧残”综观这一时期的论述,可以看到,他们把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归结为研究方法、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专制政治和教育制度等,而对于经济制度方面则少有涉及。

“李约瑟难题”再解答

“李约瑟难题”再解答

“李约瑟难题”再解答提要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李约瑟难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诸多解答,但难求共识。

本文从“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没落”和“近代科学为什么在欧洲文明中发展”两个方面,重新解读李约瑟难题,正确认识科学,充分肯定我国传统科技价值,将我国传统科技中已经完成却尚未深入挖掘研究的科技原始作为当代我国科技崛起的突破口,试图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之路。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古代科学;近代科学一、正确理解“李约瑟难题”20世纪,英国学者、现代化学胚胎学的奠基人、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在其巨著《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和第一章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从李约瑟著作中的表述来看,“李约瑟难题”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具有辉煌历史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会没落;二是近代科学为什么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

对于第一方面,李约瑟反复阐述了中国古代科技在历史上的领先地位,这是“李约瑟难题”提出的前提。

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批判,甚至用“在研究我国科技史中存在‘先前阔’现象”或“中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来否认中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历史地位。

笔者认为,对于“先前阔”批判是有必要的,确实有利于我们端正对待历史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科技史的研究观,但是以存在“先前阔”来否认我国古代科技的历史成就,未免有些妄自菲薄。

至于说到“我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则更站不住脚了,毕竟就如技术哲学家陈昌曙、远德玉所说“到目前为止,仅就自然辩证法学界来说,科学和技术划分的观点也没有得到普遍认同”。

第二个方面,也正是“李约瑟难题”备受争议而被称作伪命题的最大原因,即李约瑟先生把“近现代科学”理解成“西方式的自然科学。

”这种科学是成长在西方的、带有极深西方烙印的科学体系,自然不可能在中国产生,就如鸡蛋里不可能孵出小鸭来一样。

那么,李约瑟难题的这个方面根本就不能成为一个问题,而是一个事实:即中西方科技发展走了不同的路。

李约瑟难题反思

李约瑟难题反思

摘要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其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分别为:1、中国古代、近代科技分别与西方古代、近代科技发展的比较。

2、中西方文化体制的差异对科技的影响。

3、个人对传统文化与科技的一些看法。

正文谈起中国的历史,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毫无疑问是最闪耀的一点。

华夏名族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世界上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成就。

印刷术、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这四大发明,不仅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他们还影响力世界发展的进程。

马克思在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起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即使抛开四大发明不谈,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仍然数不胜数,战国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数学上《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农业上《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工艺上《天工开物》等等等等,无一不彰显着中国古代引领世界科技文化成就。

然而,自从马可·波罗游记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与研究东方文明。

1643年牛顿诞生、1765年瓦特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欧美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与此同时的中国却在科技上停滞不前,1840年前后,英国的机器化生产已基本取代手工业生产,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47年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建立,开启了电气化时代。

从马可·波罗的诞生到工业革命电气化的开始,欧洲经历了约6百年的努力终于彻底超过了中国。

从上述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科技开始迅速发展进而超越中国是在文艺复兴之后。

若干学者对“李约瑟难题”的评述与反思2300字

若干学者对“李约瑟难题”的评述与反思2300字

若干学者对“李约瑟难题”的评述与反思2300字毕业“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中西科学史研究比较法的杰作,对中西科学发展史作了共时性的横向比较和历时性的纵向比较,从而抓住了其中的主要矛盾,具有高度的辩证性,对于揭示中西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很有益的。

然而我们注意到,也有不少学者开始对李氏难题采取重新认识的态度。

中国科学史;李约瑟难题;评述;反思一、对“李约瑟难题”的简述作为李约瑟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要讨论“李约瑟问题”应该首先弄明白这个“问题”是在问什么,李约瑟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论题下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述这一问题的内容,虽然形式不一,但基本含义是一致的,这里只列举三种具代表性的表述:第一种是他发表于1964年的《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中的表述: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以至公元前15世纪之间,中国文明在将人类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类实际需要的效率要比西方高得多?第二种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表述:“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系列惊人的科学创造精神、突出的技术成就和善于思考的洞察力。

第三种则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更为全面的表述:“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和中古型理论?在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约瑟没有一般化地断定中国的科学技术比西方先进。

二、李约瑟在科技史研究上的成就回顾了李约瑟从事科技史研究之前的西方科技史的背景,我们可进一步地理解他的工作在科技史上的重要性。

要认清李约瑟在科技史研究上的贡献,我们不仅需要了解他在这一方面的成就,而且需要认识到他在这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值得敬佩的是李约瑟治学严谨,在可能范围内必追寻中国古代原始资料作为自己建立理论的依据,而且能局部地脱离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从一个比较中性的角度,来分析中华文化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

由其主持正义的立场,李约瑟对那些排斥和歧视中华文化的风气提出多方面的抗议。

随着《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陆续出版,李约瑟和其合作者的工作逐渐地在科技史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约瑟难题”的再思考摘要: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标志是科技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才能使得自己的国家立足于世界强国之列。

但是如何能更快更好地发展科学技术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中总是遇到许多困难,一项新的技术的突破,一个新的科学发明,发展到后来却变得与本来的意义不一致甚至是相反,有时还出现了科学的异化。

因此,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李约瑟难题”是在中西科学技术史的比较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人们都希望通过对“李约瑟难题”的深刻思考,能更好地定位科学的价值,以及怎样能更好的利用科学这个工具,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做贡献。

关键词:中国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制度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一个国家建立一种相对优越相对进步的社会制度对于社会各方面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浅析“李约瑟难题”在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对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中,他在其所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对于这一“难题”,李约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提出了很客观的批评。

二、用“两段论”的方法分析“李约瑟难题”根据发展水平的不同,“李约瑟难题”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说中国处于世界科学和技术的领先水平,并且远远的超过了西欧各国;后一个阶段是说欧洲各国经过一系列的革命之后迅速的超越了中国。

纵览全线,通过比较两个时期阶段中国和欧洲各个国家的制度,我们就不难发现其问题的所在,前一阶段是中国的封建制度优越于西欧的奴隶制度,后一阶段是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于中国的封建主义制度。

1、古代的中国在科技方面远超欧洲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这个阶段的中国已经是秦朝统一之后的时段,在秦朝统一前后,那也就是意味着这时的中国已经是一个跨过了奴隶社会而直接进入封建社会的一个社会状态,但是这时的封建社会还是一个初级封建社会阶段,在科学和技术方面虽然没有表现出旺盛的生机,但是这时的经济发展却是空前的。

国家的统一、安定,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如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

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调整的统治政策都使经济的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发展。

特别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极大的推动了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他们的辛勤劳动直接创造了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后期的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同时勤劳的人民也具有不惧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其有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郑和的七下西洋等就能窥其一斑。

在“李约瑟难题”中的第一个阶段,中国是处在相对非常先进的封建社会制度下,而这个时候的西欧各国则是处在相对落后的奴隶主义社会制度中,很显然此时的中国的社会制度与欧洲各国的制度相比较是远远优越于欧洲国家的奴隶制度。

因此,在这样一种相对优越的制度下各种政策都是能极大的促进人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整体的劳动生产力。

此时的封建社会制度相对奴隶制度更加民主,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人民拥有足够的空间、时间、精力去思考科学和技术,去发展科学和技术,去将自己的神奇想法付诸实物,去探索大自然的美妙,出现了让国人一直引以为荣的四大发明、地动仪等一系列先进的科学技术,令全世界人民叹为观止。

2、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

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0.4%。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李约瑟难题”的第二阶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到了14世纪时,随着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据已引起普遍不满,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欧洲各国大众表现了要求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

从而在文化艺术上也开始出现了反映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时期。

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而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典范,他们力图复兴古典文化——而所谓的“复兴”其实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

表面上是要恢复古罗马的进步思想,实际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在精神上的创新,由此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而在这个时期里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封建社会制度对社会生产力的推进作用相对于这个时期的欧洲各国的制度而言也只是强弩之末了。

而此时的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后,让人民的思想发生了完全的转变,对文化的革命也是空前的,由此揭开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

这时两种制度相比较,资本主义制度展现了它相对于封建主义的优越性。

从1643年牛顿诞生到1765年瓦特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欧美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1840年前后,英国的机器化生产已基本取代手工业生产,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47年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建立,开启了电气化时代。

从马可·波罗的诞生到工业革命电气化的开始,欧洲经历了约6百年的努力终于彻底超过了中国。

而这个时期封建社会中的中国,则是闭关自守,继续发展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

在这两种差别如此之大的社会制度之下,资本主义制度表现出惊人的活力,欧洲各国迅速崛起,并在科学技术方面发展如此迅速也就不足为奇了!三、综合探究“李约瑟难题”1、政治方面中国大统一以后的封建制度是一种官僚封建制度,这种体制最初非常有利于科学的成长,但却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所以,它没有能力把工匠们的技艺与学者们发明的数学和逻辑推理方法结合在一起。

因此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

东方之所以在近代社会中沦落,是因为其体制和制度无法提供足够的保障、无法激励创新或者无法激发追求财富的本能等。

相反,西方的崛起是因为其体制制度保障了私有财产、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保护了创新和知识产权等。

李约瑟难题最早是科技史上的难题,但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各个学科都参与了进来。

从诺思的制度决定论可以推出,制度占决定性因素,因而科技和经济没有进步,根源是没有促进其发展的制度。

因此,工业革命的产生,是因为资本主义得到确立后制定了促进科技进步的制度,中国具备了条件却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可以从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角度来看。

2、经济方面在社会的经济制度方面,中国长期以来的封建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和自给自足的观念对数学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此外,中国人多地少,农业的平均回报高于工业的平均回报,资金向农业集中,造成工业缺少资金,这是中国未能工业化的真正原因。

明清时期农业是有剩余的,甚至工业也是有剩余的,但是工商业者在工商业赚的钱,都去买地了。

这是为什么呢?仍然是因为人多地少。

既然人多地少,土地相对稀缺,相对价格就高,土地的价格高于资本收益,自然积累土地是有利可图的,因此人们都去投资土地,土地上的发明按照上述机制,被人口增长给稀释了,所以中国落后了。

与之对应的是,西方是人少地多的,资本收益大于土地收益,导致资本积累,而土地是规模报酬递减的,资本生产或许会有规模报酬不变或者递增,以至于植根于工业生产的发明最终超过农业生产的发明。

这就是西方最终超过中国的原因。

3、文化方面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虽未形成制度,这个观念却深入人心。

原本是统治者为了便于宣扬管理的观念,然而在儒家统治的社会中,这在人们心中占据了统治性地位。

事实上,将士放在第一位无可非议,在封建制度下,普通人家的子女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更高的社会地位,读书考试是唯一可行的路。

然而将工与商放在最后,不得不说是阻碍了科学的诞生。

自然科学大都出自需求与实践,“工”的实践是科学诞生的基础,“商”所会考虑的与他们利益息息相关的消费者的需求也是科学诞生的催产素。

作为汉字起源的甲骨文,在其诞生之初,就因依附于龟甲而有了精简而内涵丰富的属性。

相比于汉字所书写的文言文的艰涩难懂,西方的读物显得就有点“幼稚”了,这些读物浅显易懂,但凡识字,便能读懂,而单单认识汉字,绝不会就能够读懂文言文。

文言文的艰涩难懂不能不说是阻碍科学传播发展的因素之一。

除了文言文的艰深,中国人的含蓄也是阻碍科学诞生的一大要素。

由于含蓄,我们的艺术讲究留白,文字也是如此,正如《孔子》、《老子》等经典名著,作者的真正意图总是隐藏在文字背后很远很远,因而至今无人能知其真正意图,所有的释都是后人研究作者后,根据自己经验与想法得出的假说,是否符合作者真正的观点,无人知晓。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这是好事,因为可以给后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给后人得出自己结论留有余地。

但是,如果放在自然科学著作上,“留白”就显得很不合适了。

自然科学讲究严谨,而这与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并不相符。

四、“李约瑟难题”给我们的启示首先,无论是“李约瑟难题”本身还是“李约瑟难题”所表述的内容,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事实”,对这一事实的回应必然不会局限在“难题”所论述的对象——“科学技术”这一狭小的范围内,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李约瑟难题”出现在近代以来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

在当前这种全球文化的视野里会看到古代中华文明的吉光片羽,这可唤起有治疗文化自卑作用的“陶旧”情怀;也会触及中华文明的病根,让中国人知道必须“吃西药”和经历疼痛才能现代化。

这有助于中华民族在全球化的世纪对中西文化持平衡心态,在面对世界时自信而不自卑和自负,在世界多元文明并存共进时能有包容之量,善于学习和富于革新。

其次,社会建立起更加健全的科学发展的的机制与环境,使得我国能够在科学方面迅速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是涉及民族发展的根本大计;思想观念方面应更加开放和创新,我们应接纳一切先进思想,并且要和我们自身思想相融合;还有就是重新审视科学发展与人的关系,科学发展使得人的发展经过自然人、社会人和自由人三个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