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圈层结构讲解

地球圈层结构讲解一、地球圈层结构的整体概念地球就像一个超级复杂又超级有趣的大蛋糕,它有好多层呢。
从我们脚踩的地面一直到外太空,这些圈层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最外面的一层是大气圈,这就像是地球的保护罩。
大气圈可厚了,它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气体,像氧气就是我们呼吸必不可少的,还有氮气、二氧化碳等等。
大气圈还分好几层,像对流层离我们最近,天气变化就在这一层发生,云朵就在这儿飘来飘去的。
再往上有平流层,飞机在这一层飞行就比较平稳。
二、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固体圈层,就像地球的硬壳一样。
它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地方,地壳的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比较厚,海洋地壳就薄一些。
地壳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有花岗岩、玄武岩等。
这些岩石有的是在火山喷发的时候形成的,有的是经过长时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2. 地幔地幔在地壳的下面,这一层就像一个超级大的热炉。
地幔主要是由固态的岩石组成的,不过温度特别高,部分岩石都有点像软泥巴一样可以缓慢流动。
地幔的热量会传导到地壳,这就引发了很多地质现象,像火山喷发、地震什么的。
3.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它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液态的金属,主要是铁和镍,这个液态的外核就像一个巨大的发电机,它的流动产生了地球的磁场。
地球的磁场可重要了,它能保护我们免受太阳风等宇宙射线的伤害。
内核则是固态的金属,虽然温度极高,但由于巨大的压力使它保持固态。
三、圈层之间的联系大气圈和地壳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参与岩石的风化过程,而地壳中的火山喷发又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物质。
地幔的热对流会推动地壳板块的运动,这就导致了大陆漂移和板块的碰撞、挤压。
板块运动又会影响地形的变化,比如形成山脉、海沟等。
而地核产生的磁场也会影响大气圈中的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等有着一定的影响。
地球的圈层结构就像一个超级精密的机器,每个圈层都有它自己的功能,它们共同作用才让地球成为了我们美丽的家园。
我们人类在这个家园里生活,就需要了解这些圈层结构,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利用自然资源,和地球和谐相处。
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球的圈层结构重难点1.地球内部圈层具体划分及特点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具体比较见下表。
重难点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的外壳。
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者关系如下图所示:重难点3.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传播速度大于纵波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和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C.在莫霍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D.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1.A 2.D [第1题,由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可以推测该处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横波能在软流层中传播;在任一深度,横波的传播速度都小于纵波。
第2题,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
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B.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快C.②是软流层D.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4.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A.莫霍界面附近B.上、下地幔之间C.古登堡界面D.内外核之间3.D 4.C [第3题,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点

探究二:生物圈是地球圈层构造中的一个特殊圈层,与其他圈层 相比,有些什么不同? 答案:(1)生物圈具有生命活动现象,是非常活跃、具有特殊结 构的圈层; (2)生物圈不占有独立的空间范围,渗透于大气圈、水圈、岩石 圈之间; (3)生物圈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 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4)生物圈中生物的出现,使自然界化学元素进行迁移,改造了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岩石圈是指( C ) A.地壳和上地幔的软流层 B.莫霍面以上的地壳 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D.地壳和上地幔 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完成4~6题。
4.图中A、B、C三个圈层分别是( D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D.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 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状态,划分地球内部 圈层的依据
2.不连续界面
界面
深度 (km)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洋部分较薄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
地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 上地幔的顶部 (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知识点2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成分及作用
组成成分
作用
氧 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氧化作用
干 氮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洁 空 气
水汽、杂质多
3.生物圈 ①含义:是由地球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 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②范围:分别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 ③特征: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

4、地震 1)剧烈地壳运动,极短时间、释放能量 2)相关概念 A震源:地下岩层断裂 B震中: C震源深度: D震中距: 3)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纵波快于横波达地表) 4)震级 A能量释放的大小 B每升高一级,能量增加约30倍 C5级以上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5)烈度: A破坏程度 B等震线 C除与震级有关外,还与地质构造、地面建筑有关 6)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多个烈度。离震中越近、 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7)两大地震带 A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80%地震 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集中15% C我国地处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多地震国家
7)海浪: A近岸浅水带 B波浪能量较高,搬运较粗砂砾;潮流流 速较慢,搬运物粉砂和淤泥
4、沉积作用 1)流速风速降低,冰川融化搬运能力下降,物质堆积 2)流水: A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分别是砾石、粉砂、黏土 B冲积扇(山麓)、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3)风 A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B流动沙丘——新月形沙丘(方向)
5)地幔物质的对流是驱动力。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 6)海底岩石年龄不超过2亿年。大陆板块要古老些 7)每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8)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学说 3、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足迹” 1)褶皱 A岩层的弯曲变形, B地形常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山系 C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从两翼到中心岩层变老 常成山岭
地貌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水面以下200米到地面以上100米,“生物膜” 二、内部圈层 1、二个不连续面 1)莫霍界面 A33千米 B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古登堡界面 A2900千米 B纵波下降,横波消失
2、地壳 1)很薄的固体外壳 2)平均17千米,大陆33千米,海洋6千米 3)上层硅铝层(花岗岩),下层硅镁层(玄武岩) 4)硅铝层广见大陆,大洋很薄甚至缺失;硅镁普遍存在 3、地幔 1)固态,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2)上地幔和下地幔 3)软流层,呈熔融状态,岩浆发源地 4)岩石圈,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4、地核 1)外核,液态、以铁镍为主 2)内核,固态、极高温高压下结晶的铁镍合金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化学方法
01
元素地球化学
研究地壳中元素的分布、迁移和富集规律,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异常来探
讨地壳中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
02
同位素地球化学
利用同位素分馏原理和同位素年代学方法,研究地壳中物质的来源、演
化和年代学问题,包括岩石成因、地壳演化、古气候变化等。
03
有机地球化学
研究地壳中有机质的类型、分布、成因和演化规律,探讨有机质与矿产
03
海洋与大气相互作 用
海洋通过吸收和释放热量、水分 等方式与大气相互作用,影响气 候变化。
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
生物与大气相互作用
生物通过呼吸、光合作用等过程与大气进行气体交换,影响大气 组成。
生物与水相互作用
生物通过摄取、排泄等方式与水进行物质交换,影响水体的化学 和生物特性。
生物与岩石相互作用
地质学方法
岩石学
通过观察和研究岩石的类型、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 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和历史,进而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组 成和演化过程。
地层学
研究地层的层序、厚度、岩性、化石等特征,分析地层的 形成时代和沉积环境,探讨地球表面的演化历史。
构造地质学
研究地壳上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规模、产状、形成机制 和演化历史,探讨地壳运动和地球内部动力学的关系。
05
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地球物理学方法
重力测量
通过测量地球表面的重 力变化,推断地下不同 密度物质的分布,进而 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
地震学
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 传播的特性,研究地球 内部的结构和性质,包 括地震波速、震源机制 等。
地磁学
研究地球磁场及其变化 ,通过磁场异常来推断 地下岩石的磁性和分布 ,进而探讨地球内部的 结构和动力学过程。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壳、地幔、地核
一、内部圈层
1. 划分依据:
地震波
地震波
纵波(P)
传播 方向 上下 左右
速 度 快 慢
可通过介质 固、液、气
固
横波 (S)
思考1: 地震发生时,在陆地上的人们. 纵 首先感到房子上下跳动,是_ _ 波造成; 横 其次感到房子左右摇摆,是___ 波造成。
生物圈——最活跃圈层
质量最小的圈层
是地球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特殊圈层。 1.概念: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2.范围:
3.特点: ①不单独占有空间,②是地球上最具活力的圈层。
对流层的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那么在对 流层有没有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呢? 逆温现象,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建烟囱的 高度必须超过逆温层的高度。 A图 B图
17 KM B 35 KM C 6 KM D 60-70 KM
A
速度(千米/秒) 0 3 6 9 12 15 E F 1000 深 2000 度 3000 (千米) 4000
A C D H B
5000 6000
(1)图中E、F属地震波横波的是 E ,判断理 由 传播速度较慢,在古登堡面消失 。 莫霍面 古登堡面 (2)图中分界面A是__________B是__________ 外核 地幔 (3)图中圈层C是__________D是_________ (4) D层物质状态可能是__________。 液态
思考2: 地震时,在水中潜泳的人感觉是怎样的? 只感觉到上下颠簸
阅读课本24-25页,思考如下问题
1.哪两个面把地球内部分为三层?地下深度 ?确定依据? 2.从表到里依次是哪三层?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由岩石构成,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大陆地壳较厚,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等岩石构成;海洋地壳较薄,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幔下面是软流层,主要由固态岩石构成,但具有塑性流动性质。
地核:地核位于最深处,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为固态,具有高密度和高温的特点。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表面上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等组成。
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等多个层次,对流层是地球表面附近的气体层,平流层是较高层次的气体层,臭氧层则位于平流层之上。
水圈:水圈是地球表面上的水循环系统,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
水圈循环系统受到地球表面的气候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对气候和地形产生重要影响。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上的生物栖息地,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持地球表面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三、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地壳运动引起地形变化,进而影响地球表面的气候和生态系统。
地幔和地核的运动则会影响地球内部的热能流动和火山活动等自然现象。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四、总结地球的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系统。
了解地球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奥秘,并理解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地球结构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自然现象的变化趋势,并采取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
同时,地球结构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探索宇宙中其他星球的参考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宇宙的奥秘。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大陆地壳的双层结构
层的名称 性质 密度(g/cm2) P波速度(km/s)
硅铝层
2.6-2.7 5.6-6.0
硅镁层
2.9-3.0 6.8
层厚(km) 别 称
10 花岗质层
15-20 玄武质层
上地幔盖层
• 在莫霍面之下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圈层 厚度变化大:大洋区厚度约50km,而大陆区 约80km,平均65km。 平均密度:3.33g/cm3 物质成分:与石陨石相当,一般认为是含 铁镁较多的硅酸盐矿物组成的超基性岩, 称为地幔硅镁层
作用: • 1、大规模岩浆活动的策源地
• 2、中源地震的发源地 • 3、岩石圈漂浮的载体 • 4、全球岩石圈循环的基础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从地表向下依次为: • 岩石圈 • 软流圈 • 地幔圈 • 地核圈
地幔圈
软流圈之下至古登堡界面的部分 相当于三分体系上地幔下部和下地幔 厚度2650km 向地内方向,物质成分向富铁变化
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二
地质学证据
• 地球内部各圈层温压条件不同,表现为不同的物相 • 岩浆-深部 • 通过高温高压实验研究深源岩石(如金伯利岩)中 的矿物及其形成时的温压条件来了解地球内部圈层 的物质状态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三
地球物理依据——地震波seismic wave
• 面波(Surface wave):从震中在地表向外传播 体波(Body wave):从震源向四面八方传播 根据速度和运动方式区别,体波可分纵波(Primary wave)& 横波(Secondary wave) 纵波P-wave:6-7km/s 横波S-wave:3.5km/s 传播速度和介质密度等有关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从地表向下依次为: • 岩石圈 0-100km • 软流圈 60-250km • 地幔圈 250-2900km • 地核圈 2900-6371k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和生物进化的基本 物种:简称种 单位,它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们随意划分的, 单位,它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们随意划分的,因为 只有同一物种的生物才能交配繁殖。 只有同一物种的生物才能交配繁殖。不同种之间是生 殖隔离的。 殖隔离的。 (二)生物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分类单位: 如现代人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 如现代人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 人科、人属、智人种。 人科、人属、智人种。
牛轭湖
鄱阳湖
新疆天池
贡嘎冰湖
巴丹吉林沙漠的伊和扎格德海子, 巴丹吉林沙漠的伊和扎格德海子, 面积也只有1.5km2, 面积也只有1.5km2,最大水深 6.2m
(二)水圈的水循环
水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换 之中,这就是水圈的循环。 之中,这就是水圈的循环。 使水圈产生运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是太阳辐射能 太阳辐射能和 使水圈产生运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是 太阳辐射能 和 地球的重 力能。在这两种能量的作用下,水从一种形式变成另一种形式, 力能。在这两种能量的作用下,水从一种形式变成另一种形式, 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完成水的循环。 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完成水的循环。
(二)生物圈的组成
据统计,已被认识和分类定名的生物近200万种, 据统计 , 已被认识和分类定名的生物近 200 万种 , 而现生的 200万种 生物可能有1千万种,如果把已灭绝的生物也算上, 生物可能有1千万种,如果把已灭绝的生物也算上,至少有上亿 种之多。 种之多。
根据如何获取食物及性状等特点, 将生物圈分为原 根据如何获取食物及性状等特点 , 将生物圈分为 原 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长白山天池
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
河流截弯取直后被遗弃河道形成的牛轭湖 河流截弯取直后被遗弃河道形成的牛轭湖 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的湖盆冰蚀湖 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的湖盆冰蚀湖 风蚀作用和风积作用形成的风成湖盆积水形 成的风成湖 成的风成湖 浅海海湾由于沙坝或沙嘴的生长逐渐合拢, 浅海海湾由于沙坝或沙嘴的生长逐渐合拢, 把海水隔开来可以形成泻湖 把海水隔开来可以形成泻湖 岩溶地区因溶蚀塌落可形成岩溶湖 岩溶地区因溶蚀塌落可形成岩溶湖
一、地球内部圈层及其划分依据—地震波 地球内部圈层及其划分依据— 横波/次波( (2)横波/次波(S):是指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 向垂直的波。特点:只能在固态中传播。 固态中传播 向垂直的波。特点:只能在固态中传播。 遇到不同介质的突变界面时, 当遇到不同介质的突变界面时,地震波射线就会发生反射和 折射,而且其传播速度也会发生变化,这界面称为波速不连续 折射,而且其传播速度也会发生变化,这界面称为波速不连续 界面。 界面。
其自由水面称潜水面 (water 重合 。
table) table ) , 通常与湖面 、 河面 通常与湖面、
③承压水: 是埋藏在地下两个稳定的隔水层之间透水 承压水:
层内的重力水,又称层间水 层内的重力水,又称层间水(interlayer water)。 层间水( water) 井(well):人工揭露的地下水露头 (well): 泉(spring):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spring):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第二章 地球的圈层结构 及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一节 地球的外部圈层 第二节 地球的内部圈层 第三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二章 地球的圈层结构 及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一节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 水圈和 大气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 一 大气圈-地球的蓝色外壳 (一)大气的组成 1 恒定组份:地表各处不变的组份;N、O 恒定组份:地表各处不变的组份; 2 可变组份:随季节、气象和人类活动而变化; 主 可变组份:随季节、气象和人类活动而变化; 要为CO 和水蒸气。 要为CO2、O3和水蒸气。 3 不定组份:可有可无的组份,包括尘埃、硫化氢、 不定组份:可有可无的组份,包括尘埃、硫化氢、 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煤烟、金属粉尘等。 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煤烟、金属粉尘等。通常所说 大气污染就是指这些组份的含量超过一定标准。 就是指这些组份的含量超过一定标准 的大气污染就是指这些组份的含量超过一定标准。
大气圈的分层
(二) 平流层:自对流层顶至35~55km 平流层:自对流层顶至35~55km
1 质量:占大气圈的20% 质量:占大气圈的20 20% 2 成分 : 在上部 ( 35 ~ 55km ) 富 O3—臭氧层 , 能吸 成分:在上部(35~55km km) 臭氧层, 收紫外线。 收紫外线。 温度: 随高度而升高,顶部达- 17° 3 温度: 随高度而升高,顶部达-3°C~17°C 运动:无垂直对流,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 4 运动:无垂直对流,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故称 平流层,飞机一般在该层飞行。 平流层,飞机一般在该层飞行。 (三) 中间层:平流层顶~85km大气层,温度随高度 中间层:平流层顶~85km大气层, km大气层 迅速下降,有强烈空气对流运动。 迅速下降,有强烈空气对流运动。
(4)湖泊 (4)湖泊
湖泊的成因类型 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
构造湖 构造湖是由地壳构造变动形成的湖 盆贮水而成的湖泊 火山湖 火山湖是由火山作用而形成的湖盆 贮水而形成的, 贮水而形成的,湖盆为火山口
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
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
火山湖
火山湖是由火山作用而形成的湖盆贮水而 形成的, 形成的,湖盆为火山口 中朝边境长白头山顶主峰白头山上的天池 火山喷发溢出的熔岩堰塞河流或其它水域, 火山喷发溢出的熔岩堰塞河流或其它水域, 可形成熔岩堰塞湖, 可形成熔岩堰塞湖,五大连池就是因火山 熔岩流阻塞了纳漠尔河的支流后形成
2 温度:随高度上升迅速升高 温度: (五) 扩散层(散逸层、外大气层): 扩散层(散逸层、外大气层) 800km以上至2000~3000km的高空。 800km以上至2000~3000km的高空。 由于受太阳风的作用,大气粒子运动很快,不 断向宇宙空间逃逸。
二 水圈(hydrosphere)-地表变化的主要媒介 水圈(hydrosphere) 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的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的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水对 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和改造起到重要作用。 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和改造起到重要作用。 (一)水圈的组成 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状态分布于大气圈、 自然界中的水以三种状态分布于大气圈、生物圈和 大陆表层之中。包括有海水 大气水和陆地水等类型 大陆表层之中。包括有海水、大气水和陆地水等类型。 海水、 等类型。 地球上水体总质量为1 地球上水体总质量为 1.5×1018 t , 其中 , 海洋水 其中, 占 : 97% 、 冰川占 : 1.9% , 地下水 、 河流 、 湖泊 、 沼 97% 冰川占: 地下水、 河流、 湖泊、 泽中的水共占:1.1%。 泽中的水共占:
三 生物圈(biosphere)-大自然的精华 生物圈(biosphere) (一) 概念
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其范围包括地表以下 km到地表以上10余km的高空以及深海底等地带 通常,90% 到地表以上10 的高空以及深海底等地带。 3km到地表以上10余km的高空以及深海底等地带。通常,90%以 上的生物都活动在地表到200 高空以及水下200 的水域空间。 200m 200m 上的生物都活动在地表到200m高空以及水下200m的水域空间。
2 陆地水 : 地面流水 、 地下水 、 冰川 、 湖泊 陆地水: 地面流水、 地下水、 冰川、 与沼泽 地面流水:按水源补给特点: (1)地面流水:按水源补给特点: 常年流水:有稳定水源— ① 常年流水:有稳定水源—河流 暂时性流水:无稳定水源,可分为两种: ② 暂时性流水:无稳定水源,可分为两种: 片流: 片流:沿斜坡无固定水道流动的面状流水 洪流: 洪流:洪水期沿沟谷流动的水流
二 水圈( hydrosphere ) - 地表变化的主要媒 水圈(hydrosphere) 介
(一)水的类型
按状态分为固态、 液态和气态, 按状态分为固态 、 液态和气态 , 按所处的 环境可分为海水 大气水和陆地水三种类型 环境可分为海水、大气水和陆地水三种类型。 海水、 三种类型。 1 海水 水圈的主体, 水圈的主体,是地表上最大的积水盆地
(2)地下水
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动状态,地下水由表层到地壳内部可分为3 按运动状态,地下水由表层到地壳内部可分为3层
①包气带水:是埋藏在包气带中的地下水,主要以吸 包气带水: 是埋藏在包气带中的地下水,
附水、薄膜水和毛细水形成存在。 附水、薄膜水和毛细水形成存在。
②潜水: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潜水: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3)冰川
①冰川:是大陆上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冰体,是巨 冰川:是大陆上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冰体, 大的固体水流。 大的固体水流。 现在陆地上的冰川主要分布于地球两极及高山地区, 现在陆地上的冰川主要分布于地球两极及高山地区, 覆盖陆地面积的10%,集中了全球85%的淡水。 10%,集中了全球85 覆盖陆地面积的10%,集中了全球85%的淡水。据估 如果全球的冰川融化注入海洋, 计,如果全球的冰川融化注入海洋,可使全世界海平 66m。 面上升 66m。 ②雪线(snow line):是指终年积雪区的下限。在 line):是指终年积雪区的下限。 ):是指终年积雪区的下限 雪线( 雪线附近,年降雪量与消融量大致相等;在雪线以上, 雪线附近,年降雪量与消融量大致相等;在雪线以上, 降雪量>消融量;而在雪线以下,降雪量<消融量。 降雪量>消融量;而在雪线以下,降雪量<消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