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引领学生向语言更深处漫溯
以核心问题,促深度学习,育核心素养——以统编六年级教材教学为例

以核心问题,促深度学习,育核心素养——以统编六年级教材教学为例【摘要】核心问题是推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关键,本文以统编六年级教材教学为例,阐述教师如何以教材思考练习、文本体裁特点、学生阅读需求为抓手,在教学中挖掘、提炼、研制核心问题,以核心问题的引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问题深度学习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它“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1]。
深度学习是“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3]。
而核心问题的设计能够高效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深度学习。
本文基于核心问题的设计,阐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设计有深度、广度且能统领整堂课的核心问题,以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基于教材思考练习,挖掘核心问题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资源。
统编教材注重习题设计,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且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核心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统编教材以精读课文为主,略读课文为辅,进行编排。
精读课文在每一课之后设置课后习题,一般从理解、运用与实践等角度进行设计,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呈梯度上升。
比如统编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精读课文《丁香结》,笔者在教学中关联、整合课后习题第一题“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丁香”[2]和第三题“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2],设计本课核心问题:为什么课题叫《丁香结》?学生根据核心问题自主默读,会发现课文一到三自然段写“丁香花”,四到六自然段写丁香结。
课题为“丁香结”,作者却大量描写“丁香花”,在“丁香花”这一部分中,作者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这一连串围绕核心问题出现在学生脑海中的问题,便是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
这一核心问题的设计能够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容,同时基于内容提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上下求索,向语文课堂更深处漫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与反思

、
信息技术对初 中语 文课堂教 学
影响的主要表现 : 第一 ,网络环境为教 师的教 学提供 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极大地丰 富了语文 教学资源。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 ,当中海 量 的 资料 为语 文教 学 提供 了丰 富 的资 源 。教学需要 的图片 、音像 、视频等几
“ 课堂 教学是一 门有遗憾 的艺术 ” ,不 过到今天随着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 ,教
的阅读 ,效率要提高很 多。在这个基础
上再来对文本作深度理 解 ,原来的障碍
就 降低了。
当学生告别纯粹的黑与 白,当他们打开
与世 界沟通的窗户时 ,灵光在他们的眼 睛里 跳跃 。我们应该认识到 ,信息技术
第二 , 息技 术为教师的备课和上 信
课带 来了更加 实用的辅助 ,
作一些简单的互动软件 ,接收学生输入
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 的整合 ,应以
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 ,语文课 的
说 ( 《 范进 中举》时 ,学生通过短短十 几 分 钟的故事视频 阅读 ,就可 以把握主要
新天地2 1 . 1 0 1 1B 9 1
特 点不能 削弱 ,“ 语文味 ”不能淡化 。
语文 教学 中有 效地 完成 文本 的 学 习这
一
语 文教 学的核心任务 不能变 。否则就
路
!
l I I
是喧宾夺主 ,舍本逐末 。语文课 堂教 学 中教师还是要把握 好尺度 ,让学生去品 味语言 ,让学 生去 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 的语感。因此信息技术运用应当有一个 “ 度”的问题。 根 据信 息技 术 与课 程整 合 的不 同 程度和深度 ,可 以将整合的进程大略分
借助信息技术这一手段 ,可以促进 教学 思想 和观 念 的转变 ,引起教 学 内 容、方法 、模式的更新 ,也形 成师 生角
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落花生》教学例谈

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落花生》教学例谈导读:本文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落花生》教学例谈,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落花生》教学例谈作者/周乐阅读一篇文章,在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之后,如果我们再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努力解开这些问号,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就会更深一层。
教学活动同样如此,适时引导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思考辨析,能使学生更准确、深刻地理解文章。
《落花生》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
许地山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回忆了小时候他们姐弟几个“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事情,阐述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道理。
学习这篇课文,五年级学生在预习时读上几遍,已能大致理解文章的内容,甚至还能简单说说文章阐述的道理。
那么,对这篇明白如话说理清楚的文章,我们该教些什么,以让学生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呢?一辨:观点,因时而异《落花生》一文中,“父亲”赞扬花生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爱炫耀自己的果实,而是矮矮地长在地上,’以此教育“我们姐弟几个”做一个低调内敛的人。
文中“我”也曾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是否应该认同“父亲”的观点,历来便有争论。
这个争论点,正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地方。
(出示: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师:朗读这句话时,哪个字眼儿特别惹你注意,应该提醒大家关注?(请生试读)生:我觉得“只”应该强调一下。
师:这个“只”字能少吗?生:不能少。
少了意思就不一样了。
有“只”字,说明可以讲体面,也可以不讲体面。
生:没有“只”字的话,意思就变成了绝对不能讲体面了。
有“只”字,说明可以讲体面,但关键还是要对别人有好处。
师:你分析得真清楚!父亲就是这样说的——生:(齐读)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往往用来表示意思的转折,显然父亲在这里强调的是花生的“有用”,而淡化了它是否“好看”。
对比,让我们在文本更深处漫溯

对比,让我们在文本更深处漫溯作者:李翠琴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08期【背景】如何引导学生很好地品味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一直以来,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苦苦思索和探寻的问题。
特别是有些课文写得很直白,似乎没有什么可以体会和品味的。
但是课文上完了以后,觉得人物形象没有立起来,给学生留的印象也不深,甚至有的时候,觉得上和没上几乎一个样。
如何教学这样的课文呢?最近,在优秀教学课例观摩活动中,有幸听了一节好课——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推敲》。
这节课不仅让我享受到了一节精彩的语文教学盛宴,同时也帮助我解决了许久以来困扰心中的这一难题。
【片断实录】师:那么,韩愈又是怎样推敲诗中“推”和“敲”这两个字的呢?默读课文第7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生默读,画语句)生:(朗读)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点评:学生一开始就找出了“敲”比“推”好的三个原因。
这是文本中明明白白写出的答案,教者这时还可以怎样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敲”的好处呢?这时,我不由得更加集中精神,仔细聆听起来。
】师:再静静地读读韩愈的话,想想:为什么说“敲”字更好些呢?(生默读静思。
)生:第一,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师:(手指弯曲,做“敲”的动作)“敲门”显得——生:有礼貌。
有教养。
生:有修养。
有文化。
师:(手指伸展,做“推”的动作)对比一下,“推门”则显得——生:很莽撞。
没有教养。
生:没有礼貌。
感觉有点鬼鬼祟祟。
师:是的,“敲”字和人物的身份相称。
那第二呢?生:第二,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生:因为夜深人静,敲门的声音是“咚咚咚”的,就更能衬托月夜的宁静。
师:是的,请你再回头读读第2自然段中贾岛月夜敲门的语句。
有效提问 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有效提问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篇一有效提问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一、引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提问是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
通过有效的提问,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深度学习的视角出发,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以期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二、深度学习与有效提问深度学习的内涵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深度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效提问的作用有效提问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
通过有效的提问,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的提问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三、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提问要有针对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设计问题;针对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设计问题。
通过针对性的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
提问要有启发性启发性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这个故事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等。
通过启发性的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提问要有层次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应该具有层次性。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通过层次性的提问,教师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
巧搭语言“支架”,助力小学生的思维发展

巧搭语言“支架”,助力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作者:林小容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109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運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为了促进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发展,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作探究:一、以文本内容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
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体现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
只有学生深度的动脑思考,才有学生精彩的动口说,动口说是学生动脑思考的表现形式,动脑思考是学生动口说的内在动力。
比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笔者让学生在充分读文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学生1:本文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在得知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经过艰难的抉择,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的事情。
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的痛苦情感和身为国家领袖的伟大胸襟。
此种概括方式是先讲事情后表述情感。
学生2:本文主要写毛主席收到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后的痛苦感受和写毛主席面对要不要让爱子葬在朝鲜的抉择时的伟人胸襟。
这种概括方式,是把课文每一部分的内容和情感作一个概括,然后用一个“和”字串联起来。
无论哪种方式,都充分体现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都正确地表达出文本的主要内容。
学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运用语言文字正确清楚、文从字顺地表达时,不仅使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且在这一个过程使学生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用纠结标准答案,不用唯书本、唯教师、唯权威,以此推动学生的思维向高阶发展。
二、以高阶问题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如果教育出的学生还只是会坐而听教,而不会起而践教,那么只会使他读死书、死读书。
整本书阅读要向“更深处漫溯”

整本书阅读要向“更深处漫溯”作者:江娟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年第03期一、读的方法注重“序”:有舍有得,循序渐进如何进行阅读指导,老师要有自我觉醒,首先要明确想让学生得到什么,也就是目标先行。
同一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所获自然丰富多彩;以不同的目标来指导阅读,呈现的课堂形态也自然迥异。
例如《夏洛的网》这本书,谱写了一曲蜘蛛夏洛和小猪威尔伯之间关于生命、友情、爱与忠诚的赞歌。
指导阅读的角度应是多维的,但我们不能将教师的解读和文本传递的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全转存到学生的脑中。
所谓不舍不得,有舍才有得,只有先定位好目标,才可以考虑指导方法和策略。
如果想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那就先读书的封面,了解作者、译者,学习如何选择不同版本的译著;再读封底,了解小说内容,得到初步的情感熏染。
循着线索读人物表,知道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可以从人物走进事件;读目录,学会准确定位章节,然后,让学生选择书中感兴趣的人物或景物片段,教师带领学生赏析,引领学会以浏览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一本书的价值。
如果想探讨“友情”的伟大,毫无疑问,夏洛的人物形象探究则是课上的要务。
可以从夏洛的语言和行动入手,扣住语言文字,围绕作品中感人的细节,通过阅读体验交流,分享打动人心的内容。
带学生品读夏洛“我救你”“我这辈子说的话,没有比这话更当真的了”。
这样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一诺千金的语言,感受友情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
走进文本中的人物,让学生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样的阅读更深入、更持久。
如果想探讨“生命的价值”,接触到文本的主旨,则需转换角度,以威尔伯作为本书的主人公,以一个问题贯穿始末——威尔伯值得夏洛这样为它倾心付出吗?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找到威尔伯的变化,感受到夏洛不但拯救了威尔伯的生命,更拯救了它的灵魂,创造了自己生命的奇迹,提升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这样的阅读旅程,学生从中汲取了语言营养,也学会了鉴赏文本。
向语言深处漫溯

学 科 纵 横 ]
教 者 通 过 言 语 的 深 情 召 唤 、贴 近 心 灵 的
情景创设 , 拨 动 了学 生 的
向语言深处漫溯
。江苏 / 孙洪伟
随着课 改 的不断深入 , 我 体 现 了 朗 读 并喜爱 上文本 , 让他们 学会用 真 实 的 情 感 体 验 ,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们欣 喜地看到 : 把语文课 上出
与到听 、 说、 读、 写 的语 言 实 践 人 》 一文, 在 指 导学 生 读 好 “ 再 读 得 由轻 到 重 、 由慢 到 快 。这
中, 引导他们 去体验 、 发现 、 感 定 睛 一 瞧 , 啊 !那 上面 还 有 人 样 一读 让 人 更深 刻 地 体会 到 悟 到语言文 字之美 , 体悟 到作 哩 !” 一句时抓 住了一个 “ I I 阿” 羊 皮 筏 子 的危 险 , 为后 文黄河 者的情感和 文本意蕴 之美 , 才 字 , 让 学生通过 不同的声调 进 主人的 出场 ,渲染了环 境 , 设 能切 实 提 高学 生 的语 文 能 力 行 反 复 地 朗 读 对 比 , 学 生 分 别
和 语文素 养 , 才能使 “ 语文味 ”
向语 言深 处 漫 溢 。
一
置 了伏 笔 。
把“ 啊” 字 读成 第 四 声和 第 二
在弓 1 导 学 生 朗 读 能 表现
声 。再让学 生充分 比较之后选 作 者 对 羊 皮 筏 子 全 部 情 感 的 择适合 自己的读 法 , 学 生通过 句子“ 这就 是黄河 上的羊 皮筏
反 复 品 味 觉 得 读 第 二 声 更 有 子 !” 时, 教师创设 了 3 个 情境
、
扎实高效的朗读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问题引领学生向语言更深处漫溯
发表时间:2013-08-09T11:49:06.03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53期供稿作者:包爱丽[导读] 课尾,让问题成为精神成长的助推器
包爱丽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实验学校467299 摘要: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会文、获得独特体验和感受的过程。
老师要充分钻研文本,挖掘出文本所蕴含的智慧,设计出富有张力的问题,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领、指导和点拨,让问题引领学生去读书、思考、感悟,走进语言深处,去获得智慧和精神的滋养。
关键词:问题引领触发器体味涵咏助推器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会文,获得独特体验和感受的过程。
老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怎样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领、指导和点拨?笔者认为,教学中老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问题引领学生潜行在文字间,进而入境、知事、明理、通情。
一、课始,让问题成为学习的触发器
有一位老师在讲《桂花雨》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积极深入地读书,抓住课题中“桂花”和“雨”的关系,设置问题进行引导: “能说说你所知道的下雨时的情景吗?”
“有下雨时下桂花的吗?”
“既然下雨时不会下桂花,那么我认为课文题目不对,哪来的桂花雨啊?” 老师的问题犹如触发器,引发个个学生都认真读书、用心体会,为说服、打动老师而跃跃欲试。
二、课中,让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荡漾开去 “学生疑,疑生思,思生悟,悟生进。
”课堂上,利用好问题能使学生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和自身精神的成长。
1.用问题引发问题
我在教学《最佳的路径》一课时,是用“以问题引发问题”的方法来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
我先让学生理解“路径”的意思,找出文中具体指什么,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是什么样子。
学生说出了“有宽有窄,优雅自然,新颖别致……”,我紧接着问:“面对这样的路径,你心中会产生什么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疑问。
根据学生回答,我归纳为一个中心问题:“格罗培斯为什么能设计出这样的路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问题意识,又唤起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深度思考。
2.问题使学生多次穿行于语言间
孔子和弟子“论水”部分是《孔子游春》一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有位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品味文本语言、感受孔子的智慧,教学中,当学生在交流水的德行时,相机追问:“文章有一个地方已经把水的这种德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这样很巧妙地引导学生去读前文描写春天景色的语段。
当学生体会到孔子富有善施教化的智慧后,老师再次问:“同学们,其实,这篇文章到处都闪现着孔子善施教化的智慧。
下面我们再从文章里找一找,看看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孔子善施教化的智慧。
”这样自然地引导学生再读全文,审视全文,关注孔子的言行举止,从字里行间体会孔子的教育智慧,使孔子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立体和丰满起来。
3.问题使学生涵泳体味文字意蕴
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慈母情深》中“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我的母亲……”这句话时,是这样设问引导的:让学生慢读这句话后说:“作者这么慢是让你们仔仔细细地看看母亲的脸。
”
接着让学生闭上眼,老师深情地读着问着:“你们看到了什么?”“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背不是这样的,是怎样的?” “你们看到母亲怎样的脸?”“在我的印象中,母亲的脸应该是怎样的?” “孩子们,这不是我印象中母亲的眼,我母亲的眼应该是——?”“然而这样的脸,这样的背,这样的眼,我再也没有看到,作为儿子,不禁要问:母亲呀,你那挺拔的背、炯炯有神的眼、光彩照人的脸到哪里去了?” 王老师用一个个问题造境,将记忆与现实中的母亲形象进行比对,使慈母形象凸显了出来,也使学生看到了一位为生活操劳、奔波的伟大母亲。
短短一句话,通过老师巧妙处理,变得有了味道、有了温度,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三、课尾,让问题成为精神成长的助推器
有位老师在教学《海伦·凯勒》一课时,通过谈话、体验、对比、追溯等环节,让学生感知海伦·凯勒的“奇”、感受其“弱”、感叹其“变”、感悟其“强”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味:“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明白,究竟是什么在打动着你的心灵?”“此时,你觉得海伦·凯勒还仅仅是一个人名吗?”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海伦·凯勒不仅仅是创造生命奇迹的奇女子,更是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此时,对学生精神的滋养自然而生。
这种体会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感悟出来的,因此比老师贴标签式的说教更加铭刻于心。
小学语文教学专家袁微子先生曾说过:语文备课主要是备提问。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凭借,老师要充分钻研文本,把握文本的精髓,挖掘出文本所蕴含的智慧,设计出富有张力的、能够探究文本蕴藉、获得文本智慧、促进学生发展的问题,让问题引领着学生去读书、思考、感悟,走进语言深处,去获得智慧和精神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