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小学语文教学华丽外表下的冷思考

教学随笔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小学语文教学华丽外表下的冷思考朱红梅摘要:课改以来,小学语文课堂以全新的理念冲击着传统的教学行为,亮点颇多。
但在华丽外表的掩饰下,有着诸多的弊端。
本文在总结问题并归因的基础上,提出以下策略: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运用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教学策略;当好课堂活动的点拨者;做一名有心、细心、慧心的“反思者”。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归因应对策略每次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后,我们评课组都深深地感触到小学语文课堂更丰富了,更有活力了,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了。
但透过这份热闹,我们发现在个别语文教学“华丽外衣”的掩盖下,却透露着“浮躁虚假”、“刻意包装”的痕迹,出现了“伪语文”“泛语文”“空心课”等现象。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常见误区及问题归因现象一:课堂成为舞台课改以来,我们的课程意识不断增强。
每一篇课文的功能定位是不一样的,他们所承载的课程教学任务也是不同的。
古诗词教学离不开读与背,在读与背中领会诗词的魅力与伟大。
在《春晓》一课的授课中,听不到孩子朗朗的读书声,笑声、掌声却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堂却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
某老师课堂上20分钟开始的教学过程:师:孩子们,《春晓》这首诗中描写了那些景色?生:鸟花风雨师:你们喜欢春天吗?生(齐):喜欢师:那你们能把这幅画中的春天画下来吗?(生画春天的景色)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画的,你们觉得怎样,把掌声送给他。
师:孩子们,这首诗还是一首歌呢?想听吗?让我们一边拍手一边听。
师放音乐,孩子跟唱。
师:让我们一起来唱唱春天吧!……在许多语文公开课教学中,我们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变了味,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像美术课,像音乐课,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唱起来,画起来……出现“空心课”现象,这与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理解不到位有关,不研读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有关。
现象二:“合作学习”伪标签小组讨论是当今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它颠覆了教师垄断课堂信息源的权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团体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的提高。
第一学期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第一学期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第一学期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1一转眼间,一学期工作已经结束,四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也暂告一段落。
现将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一、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为此,我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积极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努力鼓励学生敢说敢做,引导学生能说会做,不断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我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
每一堂课我都精心设计,力求做到学生愿学。
二、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
提高学生的能力。
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依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
在教学中,针对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我充分激发他们的古诗文诵读积极性,每天早上,我都坚持和学生一起诵读优美的古诗文,激发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我一直要求学生多读多想,并且要求学生在日记中写学完古诗、课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大胆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
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以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为前提。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究性教学的主体。
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强化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勇于质疑,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努力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例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点拨

师( 上 “ 莱 谛 ” 话 ) 莱 克 对 : 克 谛, 你为什么耍这样对待安利柯? “ 莱谛 ”余怒木 消, 克 f 振振行词) : 上 课 的 时 候 ,我 允 意 巾碰 剑 了他 , 弄 脏 了 他 的 奉 子 ,m他 嫉 妒 我 得 了 奖 ,
体 教 师 主 导 的 重要 理 念 . 语 文 教 师 . 在课 堂 上 能 谨 慎 地 、智 慧地 处 理 好
教 学 点拨 , 会 不 断 地 在 生 成 课 堂精 就 彩 的 同时,提 高语 文课 堂 的 有 效 性 教 学 .拨 在 语 文课 堂教 学 中无 处 不 羔
在 . 面试 举 两例 说 明 下 针 对 学 生 “ 误 ” 拨 错 点
学生之友 _ 、 / 学版 2 1 J 0 0车第 7 期 f J
☆ 语 文 风 采 试来自 文 / 晓 蓉 庄 2 世 纪 的 小学 语 文教 学 .在 创 改革探 索, 1 有效地提 高 了教 学质量 , 激 学 生 的学 习情 绪 .产 生 积 极 探 求 新教 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语 培 养 学生 的创 新 能 力 新知的欲望。例如在 讲教学 《 司马 文 作 为 一 门最 重 要 的 基 础 学 科 . 一 创 设 问题 情 境 。 发 创 造 兴 光 》 样 的谍 义 时 , 师 町 以 精 心 设 激 这 教 方 面 是人 们 交 际的 工 具 . 另一 方 面 趣 计 这 样 的 肩发 性 问题 :如 果 你 遇 到
神 态 、 气 , 悟 克 莱 谛 的 宽 容 和 友 语 感 爱 。现 在 课 堂 上 出 现 了让 我 始 料 末 及 的新 情 况 ,并 且想 剑 以 教 五 、 六 年 级 时 也 出现 过 响 少 同学 分 不 清 不 “ ” “ ” 两 个 字 的 现 象 , 想 廊 拨 和 拔 这 我 该抓 住 这 个机 会 把 这 个 问题 彻 底 解 决 掉 , 足 调 整 了 教 学 思 路 , 绕 着 于 罔 “ ” “ ”实 施 了 如 下 的 教 学 策 拔 和 拨 , 略: 1 书 注 音 “ ” “ ”让 学 生 . 板 拔 和 拨 , 从 音 、 两 ‘ 形 面加 以 分 , 2角 色 表 演 , 别 展 示 “ ” . 分 拔 和 “ ” 拨 的动 作 和 情 境 , 卿 解 两 个字 义 在 的 时 感 悟 人 物 的 形 象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 3篇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 3篇最新有人说,深度课改的本质是深度学习。
以下是本站我为大家带来的谈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 3篇,盼望能关心到大家! 谈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学习1有人说,深度课改的本质是深度学习。
那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就是让同学不再只是学问的传承者和消费者,而要成为学问的创新者和贡献者;深度学习应当是能让同学学会独立思索,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一种学习,它是有效学习的必定要求。
而这样的学习在我们的学校语文课堂学习中是难能珍贵的,也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学工孜孜以求的。
有人说,要求学校生进行深度学习有些太苛刻了,他们的力量究竟还很欠缺,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按部就班地进行思索和练习就不错了,还谈什么"深度学习'。
其实不然,正由于学校生(特殊是中、高班级同学)还处在学习习惯和学习力量进展的关键期,所以更应当注意思维力量的培育,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促进同学进行深度学习,让同学学会独立思索,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仆人,而不是老师手中的牵线木偶。
基于这样的思索,笔者对学校语文课堂中的某些现象进行了反思与分析。
一、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及分析(一)表演代替体验,课堂成了舞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课改,当前的学校语文教学已不再像从前那样封闭、呆板,它已经渐渐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布满活力。
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正所谓"过犹不及',语文课堂上的一些现象正愈演愈烈,有一些老师片面追求活跃的教学气氛,片面追求让同学欢乐学习,把课堂变成了群英荟萃的舞台,而不再是师生学习沟通的平台。
课堂无限开放,语文教学中消失了过多的非语文活动。
例如,有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热衷于嬉戏、表演;有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热衷于试验、操作;有的老师热衷于让同学叠纸、绘画、唱歌等等。
点拨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点拨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摘要: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既要摆脱“全盘授与”的“满堂灌”,又要摒弃“放任自流”的“满堂转”。
正确处理好学生、教师、文本、手段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点拨”机制的运行是探索课堂优化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点拨探究“要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点拨。
”那么,教师该怎样恰到好处地点拨呢?下面谈几种做法。
一、捕捉“亮点”,适时点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启发式教学的时机把握原则。
点拨同样也要讲求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冒出许多意外的“奇想”,尽管有时与课文的学习扯远了,但那是学生积极思维闪现的灵感,教师须点得适时。
一位教师在教学了《狐狸和乌鸦》的最后一自然段后,出示“乌鸦落寞地站在枝头”的插图。
师先让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时乌鸦的神态,然后选定思维训练点,让学生说:“看着狐狸叼起肉钻进洞里,乌鸦心中会想些什么?”生A:“乌鸦伤心极了,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了狐狸的当。
”生B:“乌鸦可后悔了,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会儿就有肉吃了!”……众多学生想到的是乌鸦伤心后悔,自责极了。
但有一生却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了,从没听谁夸过我,今天总算让我听到了。
不就丢一块肉吗?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这时,教室里一阵哄笑。
师却敏锐地领悟到这位学生是站在与众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
随即笑着问:“那么这只乌鸦要是再找到肉,还会让狐狸给骗去吗?”生:“不会了。
这下子它有经验了,不会再上当的。
”师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并道出了人生观:“人都可能会犯错误,关键是如何去对待。
如果过于自责也是没用的,应努力改正错误。
”尽管这位学生思维活动中展示的与寓意不够吻合,但却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也反映出孩子面对挫折的乐观心态。
教师善于捕捉闪光点,适时点拨诱导,会扬起学生个体再创造的风帆。
二、揭示矛盾,巧妙点拨教学中矛盾总是客观地存在于教材实际与学生实际之间。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探析(6篇)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探析(6篇)第一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探析摘要: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努力的目标。
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需要教师贯彻和落实好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必须要由“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
构建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体现“以生为本”,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
这些目标正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体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贯彻和落实这些目标,就是如何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关键词:生本教育;小学语文;前置性作业;小组合作;高效课堂1什么是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华南师大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生本教育理论的显著特征是有利于学生的感悟和依靠学生的感悟,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观是关注生命、关注状态,把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学改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学。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
2生本课堂具体表现形态生本课堂具体表现形态与———“四突出”“三个转变”和“四个基本理念”。
2.1“四个突出”:(1)突出学生: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
(3)突出合作: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案例分析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了质的变化,但同时还有很多评价误区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反思。
案例1:曾听过一节语文公开课,课堂上老师的激励性评价语可谓热情洋溢。
当学生结结巴巴读完第一段时,教师随即表扬:“你读得真好!”试问:他读得好吗?到底好在哪里?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可能认为“结巴读书”就是好呢!读完四个季节后,老师问学生:“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到河里去游泳。
”老师听了后满意地说:“你真聪明,还会游泳呢!”这个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到底在哪儿?可能会游泳就是聪明吧。
反思:“高帽子”可以随意戴吗?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段看出,教师的这些评价语缺乏针对性、准确性,就像个大帽子,扣在谁头上都行。
像第一个学生,他结巴很长时间才读完“春”这一段,教师还表扬他读得好,这样的评价显然是不恰当的。
这个孩子克服困难,认真读书的过程才是真正值得表扬的。
再看第二个学生,教师的评价语是“你真聪明,还会游泳呢!”其实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在他不仅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道出了喜欢的理由,教师应及时指出:“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但说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告诉了你喜欢的理由,让我们听了更明白了。
”这样有针对性的评价才是真正着眼于孩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暗示、点拨其余孩子都来学习这种说话方式。
可上述案例中,由于老师没有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学生也就错失了一次次“样长避短”的机会。
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例行公事般地把事先制成的“高帽子”随意地抛给孩子,这是极不负责的。
案例2:一位老师执教口语交际课。
教师问学生喜欢吃什么水果,一个孩子脱口而出:“我喜欢爱吃苹果。
”奇怪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语病充耳不闻,微笑着鼓励:“你说的真好!”又如,教师请学生说说这是一束怎么样的鲜花。
孩子有的说“五颜六色”,有的说“五彩缤纷”,还有的孩子说“五花八门”。
小学语文名师赏析

影响
诗意语文的教学思想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在语文教学领域刮
起了一股语文诗意之风。一些语文教师开始追随诗意语文,研究
诗意语文,语文教学从理念到内容都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语文课堂开始充满活力 语文课堂教学开始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开始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自主 构建知识,自主探究学科知识,感悟文本情感,以学生的情感体悟为中心,师生之间开展 平等的对话交流。
二、师生与文本深层次对话 教师教学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把一篇文章大卸八块,而是为学生营造特定的形象或情境, 让文本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相互交融。语文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再肢解课 文,理性说教,鉴赏文本中的语文,重视学生的文本体验,文本的语言变得具有活力和动 感,师生与文本互诉衷肠,交流对话,体悟情感。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 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 性的存在。感性的语文只有用感性的办法来学才能使孩子们的语言与精神 如甘泉般盈活。 ——王崧舟
“没有独特而深刻的文本细读,就不可能有耳目一新、融会贯通的课堂教 学。 能够深入文本秘妙,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就是细读文本的功力。” ——王崧舟
2、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感性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拨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1-09-14T13:21:30.917Z 来源:《素质教育(教师教育)》2011年7月作者:杨世明[导读]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既要摆脱“全盘授与”的“满堂灌”,又要摒弃“放任自流”的“满堂转”。
重庆市开县郭家镇中心小学长店坊完全小学杨世明摘要: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既要摆脱“全盘授与”的“满堂灌”,又要摒弃“放任自流”的“满堂转”。
正确处理好学生、教师、文本、手段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点拨”机制的运行是探索课堂优化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点拨探究
“要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点拨。
”那么,教师该怎样恰到好处地点拨呢?下面谈几种做法。
一、捕捉“亮点”,适时点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启发式教学的时机把握原则。
点拨同样也要讲求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冒出许多意外的“奇想”,尽管有时与课文的学习扯远了,但那是学生积极思维闪现的灵感,教师须点得适时。
一位教师在教学了《狐狸和乌鸦》的最后一自然段后,出示“乌鸦落寞地站在枝头”的插图。
师先让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时乌鸦的神态,然后选定思维训练点,让学生说:“看着狐狸叼起肉钻进洞里,乌鸦心中会想些什么?”生A:“乌鸦伤心极了,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了狐狸的当。
”生B:“乌鸦可后悔了,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会儿就有肉吃了!”……众多学生想到的是乌鸦伤心后悔,自责极了。
但有一生却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了,从没听谁夸过我,今天总算让我听到了。
不就丢一块肉吗?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这时,教室里一阵哄笑。
师却敏锐地领悟到这位学生是站在与众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
随即笑着问:“那么这只乌鸦要是再找到肉,还会让狐狸给骗去吗?”生:“不会了。
这下子它有经验了,不会再上当的。
”师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并道出了人生观:“人都可能会犯错误,关键是如何去对待。
如果过于自责也是没用的,应努力改正错误。
”尽管这位学生思维活动中展示的与寓意不够吻合,但却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也反映出孩子面对挫折的乐观心态。
教师善于捕捉闪光点,适时点拨诱导,会扬起学生个体再创造的风帆。
二、揭示矛盾,巧妙点拨
教学中矛盾总是客观地存在于教材实际与学生实际之间。
语文教学中一般存在着“知”与“不知”、知得“深”与“不深”的矛盾。
当学生“不知”或知得“不深”,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抓住矛盾的症结,巧妙揭示,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他们围绕矛盾定向思维,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提高认识能力。
如教学“麻雀”第三自然段,开头写道:“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
”学生一般只认识到这一句在写什幺,而没有注意为什幺写,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后面写小麻雀样子的语句上。
这里就存在一个知得“深”与“不深”的矛盾。
教师质疑:“为什幺要写风?不写可以吗?”这一提问立即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这一句上,迅速地开动思维机器去主动地寻找答案,思维非常活跃。
有的说,从“猛烈”和“摇撼”可以看出风很大。
正因为风大,小麻雀才会从巢里掉下来。
这一答案找到了事情的因果关系。
有的说,猎狗鼻子虽然很灵敏,可它能嗅到麻雀气味,发现小麻雀,风肯定也帮了忙。
这一答案注意了文章的前后联系。
有的说,风吹树摇,这一景象衬托了小麻雀的弱小和可怜的样子。
这一答案从写作技巧来分析,认识更进一层。
这些答案比仅仅知道这句在写风大风猛的认识要深得多。
从以上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知”,“知得深”,得益于教师善于抓住矛盾,巧妙点拨。
三、“似懂非懂”,恰当点拨
在学习中,学生对有些内容常会一带而过,表面上看似理解了,其实并未真正弄懂。
这时,教师就要运用“点金之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其真正领悟文章的内涵和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
如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
学生表面上似乎也理解了句子意思,但其实并不能真正领悟其写法的精妙。
因此,教师要适时地点拨:“这儿为什么用‘绿’而不用‘到’或‘过’呢?”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下子碰撞在了一起,有学生答道:“‘绿’比‘到’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
”另一位学生答道:“‘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
”还有学生说:“‘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
”还有的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正是由于教师的相机点拨,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
四、媒体辅助,形象点拨
一篇课文,代表了作者特定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但由于从外观上只是一系列文字符号的组合,而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的事物,这给学生理解、想象、体验带来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借助投影或多媒体来展示相关的形象化资料,教活课文。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圆明园的毁灭》时,为了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感受圆明园当年的恢弘气势。
教者精心从因特网上选取了大量的、丰富的有关圆明园的图片及文字素材,结合课文内容,经过优化组合,去粗取精,把文中简洁的语言变成了丰富的画面。
教学中依据学生的需求和课文的讲述,依次出现总的园林介绍图——长春园、万春园、绮春园这“圆明三园”呈“品”字的形状,以及周围“众星拱月”般的小园林,使学生仿佛置身在圆明园的上空,禁不住要亲临胜地,一饱眼福。
接着又随机出现了平湖秋月、安澜园、蓬莱瑶台、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那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想得丰富美妙。
最后,出现了珍奇贵重的收藏品图片:青铜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等。
教学过程中通过看、想、说,学生的情感已处于极度的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中,从而也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点拨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一种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驾御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
方法多样、科学正确、形象开放、富有启发的点拨,会十分有助于学生培养语文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提高语文能力。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掌握好点拨的教学艺术,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服务教育。
[参考文献]
⒈《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2《素质教育研究》——杨宏章著,知识出版社3.《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