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信息系统共106页
机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为上海国际机场保驾护航

52008.05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位于浦东新区东南端的机场镇和南汇县祝桥镇境内,濒临东海,占地面积32平方公里,距市中心人民广场30公里,能满足年7000万人次的旅客流量和年500万吨货运量的需求,为上海新世纪的发展打下基础。
超大规模的机场运营业务,需要有强大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撑,浦东机场目前已建有集成系统、离港系统、航班信息显示系统、浦东国际机场航班问讯系统、目视停靠引导系统等40几个信息系统,有效支撑了浦东机场各项业务的正常运营。
安全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系统也逐渐表现出与机场航运业务紧密结合的特性,机场航运业务的开展也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一旦信息系统发生故障,机场业务的开展将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会导致业务中断。
例如2003年7月4日,首都机场离港系统瘫痪93分钟,共有71个出港航班因此发生延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006年,中航信离港系统主机故障,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机场的离港系统发生整体性瘫痪,多个航班被迫延误,旅客怨声载道;同年,香港国际机场的中央电脑系统出现故障,经抢修近16小时才全面恢复正常,致使47班航班延误,机场快线香港及九龙站预办登机手续暂停;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也曾多次因信息传输系统故障,导致航班延误,千名旅客无法按时登机,不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大大降低了客户满意度。
2008年3月,斥资86亿美元兴建的希思罗机场五号航站楼,投入使用首日便因行李传输系统出错、电脑故障等多种原因陷入混乱状态,近70个航班被迫取消,导致数千人滞留机场,很多人被迫取消航班。
可见,信息系统虽然提高了机场的业务水平和航运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的问题。
信息系统一旦出现故障,将直接影响机场运营,甚至威胁到航空运输安全。
信息安全直接关系着机场的运营安全及业务持续。
机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已经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对信息系统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民航信息系统已经同银行、证券等行业信息系统共同被列入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七大行业网络保障单位之中。
浅谈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设备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资料

浅谈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设备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资料一、民航机场是一个技术、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技术装备种类多,技术新,航班生产保障设备智能化、自动化程度高,设备稳定性、可靠性要求高,。
对于多跑道、多航站楼的枢纽运作的浦东机场来说,对设备运行可靠性、设备保障能力的要求更高,对设备管理工作的要求也更高。
但是,我们在设备运行管理、维护维修管理上,还存在许多与多跑道、多航站楼枢纽运营设备保障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
比如运行管理、维护维修标准不成体系,缺乏对维修标准的评估机制;维护维修、故障处理仍依靠手工记录,对维修业务处理产生的海量数据无法进行统计分析,等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适应多跑道、多航站楼枢纽运作,设备运行高可靠性的要求,必须引入先进的设备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手段,而一切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都是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前提的。
因此,公司决定启动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设备管理工作的技术手段。
经过前期供应商选型、管理咨询、项目实施等诸多过程,公司与广州市正泰商业数据有限公司精诚合作,现已建成一套面向公司各个工作层面的,以设备资产管理为主要工作目标的企业级EAM协同工作平台,并于2009年6月1日在公司范围内全面上线运行。
二、EAM系统应用,带来的管理效益、经济效益需要时间去证明。
但是,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通过对设备管理业务、管理制度、管理标准等设备管理基础工作的梳理、评估、优化,为公司设备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导入了EAM系统倡导的先进的设备管理理念、管理模式。
对设备进行全寿命周期管理,以设备运行、维修标准体系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管理设备运行、维护活动,优化设备管理资源的配置,及时传递设备运行、维护维修信息,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经济性,实现设备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实现设备资产投资回报最大化。
这些都是EAM 系统所倡导的设备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也是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应该追求的目标。
浦东机场防入侵技术案例分析

2008年,民航总局修订了《民用航空运输机场安全保卫设施建设标准》(MH/T 7003-2008),详细地规定了有关飞行区周界、通道、监控和报警系统等民用机场安保设施的建设标准,其中明确提出对入侵目标进行识别、分类及全天候全天时工作的要求。
今年7月1日,《民用机场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新条例对机场的安全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周界防入侵系统是机场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上海机场集团于两年前开始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双方组成联合开发团队,形成用户与研制方紧密合作的有效合作模式,基于中科院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网络技术,打造第三代机场周界防入侵技术。
这种目标驱动型报警技术的抗干扰能力强,虚警和漏警率极低,满足全天候全天时的监控要求,全面超越第二代信号驱动报警,为机场周界防入侵带来了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并在浦东机场得到成功应用。
系统工程概况浦东国际机场是华东地区的国际枢纽航空站,占地50多平方公里,日均起降航班达700架次左右,年旅客保障能力达到60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能力达到420万吨。
机场地处亚热带,位于上海长江入海口南岸的滨海地带,为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1427.9mm,距离海边500米,有轻度盐雾,室外温度为-10℃〜40℃,极端风速可达37 m/s。
周界防范主要依靠物理围界和人员定期巡逻的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安全漏洞隐患。
同时因为机场所属区域气候条件复杂,周界又临近道路,常年有大型货车经过,因此传统一、二代技防手段都无法完成浦东机场周界技防的重任。
浦东国际机场为完成整个飞行区周界的物防、人防、技防的一体化建设,同时为了降低整体大规模建设的风险,在2007年底开始进行飞行区周界防入侵系统第一期工程建设(如图1所示),系统采用了基于传感器网络的第三代防入侵技术,建设位置位于浦东机场第一跑道北侧的仓储路附近,总长2.4公里。
该系统主体工程于2008年1月24日完成,经受了当年特大雪灾的考验,经过两个月的试运行,于2008年4月7日正式验收通过并交付使用。
基于BIM的浦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运维管理系统

参赛人员介绍
姓名 周红波
陆鑫
汪再军
张辉 陈迪 鲁文骏 刘小微 丁亦珺
职务职称
总工程师、教 授级高Biblioteka 经理 高级工程师 项目经理 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咨询工程师
工作内容 负责人
总协调
担任项目经理,负责项目实施及各方协调,完成 平台设计及技术方案选型。 BIM模型组长 BIM模型创建 BIM模型创建 系统设计开发 系统设计开发、测试
项目说明
项目应用价值
有益于维保人员 ➢ 节省时间——通过模型掌握现场条件和维保信息; ➢ 降低维修成本——遇到抢修任务通过模型做出快速反应;
有益于运营管理人员 ➢ 降低因不完整的设施清单造成的维保合同成本; ➢ 展示建筑部件逻辑关系降低完成工作任务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 与设施的历史记录链接有利于设施状态评估、预警及生成维护计划;
项目说明
本项目是根据上海浦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运营维护管理的需要,以基于BIM的 技术为重要手段,集成设计、施工、运营过程中创建的数据,包括设计阶段提供的 楼层、空间和设施布局等数据,施工阶段提供的品牌、型号、安装单位、安装位置、 保修期限等数据附属到BIM模型构件,形成运维管理BIM模型。
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开发浦东国际机场建筑空间管理、钢结构、幕墙、屋面及 围护系统运维管理的基于BIM的机场航站楼运维管理综合平台,支持建筑空间规划、 功能分配、空间需求预测、出租合同管理;设施设备专业检测及运行状态评估、日 常巡检及报修、维保合同费用评估等,实现浦东国际机场全生命周期内运营维护的 高效识别、判断、处理,提高运营维护效率和效果,降低运营维护管理的资源和成 本,提高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运营维护的安全性、高效性、可靠性。
机场信息集成系统解决方案

1 系统背景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国民航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民航运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运输能力、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但是,机场条件和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与航空运输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为此,民航正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多方筹集资金,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等多种方式加快机场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改造进度和力度。
这给民航领域的信息产业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
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达公司”)作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期弱电系统总承包,在圆满完成工作的基础上,在充分分析了国、内外民航机场信息系统现状和发展要求之后,提出了基于集成平台的集成系统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覆盖了机场航班信息管理、运营管理、资源管理、统计与分析、VIP管理、基础数据管理等核心管理功能以及航班信息显示、离港、广播等机场弱电子系统。
通过信息的自动获取、自动处理、以及自动发布将机场内异构的子系统有效组织起来,形成一个顺畅的运营指挥环境。
顺利完成大型国际机场的实施管理后,万达公司又把整套解决方案成功地应用于宁波栎社机场这样中等规模的干线机场的信息系统建设。
万达公司实现了宁波机场新、旧候机楼信息系统在一夜之间无故障切换,并平稳运行至今长达八年。
此外,宁波机场信息集成系统被评为民航管理局“优良工程”。
万达机场核心生产运营系统(AIIS)及信息集成平台(CUTELNK)均荣获上海市“优秀软件产品”。
上海机场集团、浦东国际机场T1航站楼、无锡、温州等机场都先后采用了万达公司提供的机场软件产品。
2 系统结构万达公司的集成系统是支持机场生产运营集成化的系统。
该系统由高速主干网、核心运营数据库(AODB)、核心生产运营系统、集成平台以及其它弱电子系统构成,如图所示。
(1)主干网机场高速主干网是集成系统重要的物理组成。
通过IP地址分配策略,可在该主干网上划分功能化子网,核心生产运营系统、航班信息显示系统和离港系统等子系统作为功能化子网共享网络资源。
上海市枢纽机场陆侧公共交通管理研究——以浦东国际机场为例

上海市枢纽机场陆侧公共交通管理研究——以浦东国际机场为例上海市枢纽机场陆侧公共交通管理研究——以浦东国际机场为例摘要:随着航空业的快速发展,枢纽机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机场的陆侧公共交通管理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加强地区间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上海市浦东国际机场为例,通过分析该机场的陆侧公共交通现状、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以期为其他类似机场的公共交通改进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航空交通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方式。
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市的机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其中,浦东国际机场作为上海市的重要门户,对加强上海与全球间的联系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机场流量的剧增,浦东国际机场的陆侧公共交通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
尤其是车流量的高峰期,机场周边道路交通堵塞严重,乘客往返机场的便利性和效率受到了严重影响。
因此,如何提高浦东国际机场的陆侧公共交通管理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浦东国际机场陆侧公共交通现状1. 道路网络建设为了应对机场流量的剧增,上海市政府在浦东国际机场周边进行了大规模的道路网络建设。
通过修建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和地铁等交通设施,将机场与城区和周边城市相连,提高了陆侧公共交通的可达性。
2. 公共交通运营浦东国际机场实行了多种公共交通运营方式,包括地铁、出租车、机场巴士等。
这些公共交通方式提供了多元化的出行选择,方便了乘客往返机场。
三、浦东国际机场陆侧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尽管浦东国际机场在陆侧公共交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 交通堵塞机场周边的道路交通堵塞严重,特别是在车流量高峰期。
这导致乘客上下机需要耗费更长的时间,影响了出行的便利性和效率。
2. 公共交通线路不完善尽管浦东国际机场提供了多种公共交通运营方式,但线路布局并不完善。
有些地区仍然存在公共交通覆盖不到位的问题,乘客难以方便地到达机场。
3. 交通运营不够高效尽管浦东国际机场的公共交通运营方式多样,但乘客在出行过程中仍然可能遇到拥挤、不舒适等问题。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ppt分析

四. 未来发展策略
按照枢纽战略目 标,到2010年,上 海将基本建成亚太 航空枢纽港,届时 浦东和虹桥两大机 场的客运量和货运 量将分别达到8400 万人次和500万吨。 到2015年上海空港 将全面建立枢纽地 位,两大机场的客 运量和货运量将达 到1.1亿人次和700 万吨
上海浦东国际机 场(SHANGHAI Pud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是中国 (包括港、澳、 台)三大国际机 场之一,与北京 首都国际机场、 香 港国际机场并 称中国三大国际 航空港。所以当 前要务是争取国 际立场
空运
海运
公路
交通便利
上海交通的发展
上海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快速增长的综合经济实力为航空物流业 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处于我国绵长海 岸线的中部,正在我国沿江、沿海两条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直接 依托的长江三角洲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众多,腹地广阔。 从整个亚太地区看,上海正处于亚太环经济带的中心,新建成的浦 东国际机场不经停航线范围就可覆盖整个亚太地区的所有重要城市。 从未来的业务发展看,上海有良好的港口设施,在全国的航运优势 明显,海空联运业务十分便利。 上海市的公交交通,其线路、车辆、载客量均居全国第一。目前上 海已形成由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等5种运输方式组成的, 具有超大规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上海港是中国最大的枢纽港, 共有47个客运站,长途班线1611条,可抵达全国14个省市的 660个地方。全市已形成了由地面道路、高架道路、越江隧道和大 桥以及地铁、高架式轨道交通组成的立体型市内交通网络。
航站楼2
航站楼2
二. 发展环境
上海的地理位置
上海发达的经济得天独厚来自的经济与 区位优势上海便利的交通
试论浦东国际机场航班信息管理

试论浦东国际机场航班信息管理
孙强;许洪
【期刊名称】《民航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1(000)002
【摘要】@@ 一个机场的日常运营是围绕机场的进、出港班进行的.航班计划决定了机场各保障部门的人员、设备配置情况,当日航班执行情况决定机场日常工作人员安排和设备使用情况.所以,如何将机场航班信息化工作做好,将直接影响机场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质量.机场航班信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为进、出港旅客提供信息服务,保证旅客出行方便;二是为机场各保障部门及驻场各单位(航空公司、航油公司、海关、边检、边防等)提供生产工作所需信息,保证机场运营正确;三是通过对航班信息的整理为机场和各驻场单位提供航班运营数据,帮助机场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工作效率,对相关航班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机场的经营状况和今后的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孙强;许洪
【作者单位】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62.8
【相关文献】
1.浦东国际机场T2航站楼的楼宇自控系统航班联动——工作成果初步评测(长廊部分) [J], 林建海;赵梅建;毛亮
2.论航空客运航班延误之认定及后果承担——兼评《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不正常航班服务标准》 [J], 张然
3.新一代航班信息显示系统-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航班信息显示系统 [J], 金辉;石敏
4.基于容流匹配的机场离场航班时刻优化
——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为例 [J], 杨琳;李纯柱;张楠;卢婷婷
5.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总裁杜春才在浦东国际机场荣获国际卫生机场授牌仪式上的讲话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