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武陵春·春晚》赏析
《武陵春·春晚》翻译与赏析

《武陵春·春晚》翻译与赏析《武陵春·春晚》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
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
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
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
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注释】⑴此词在《诗词杂俎本·漱玉词》、《类编草堂诗余》、《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文体明辨》、《古今名媛汇诗》、《词的》、《啸余集》、《古今女史》、《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城县志》、《花镜隽声》、《见山亭古今词选》、《诗余神髓》、《古今图书集成》、《同情词集选》题作“春晚”,《彤管遗编》、《彤管摘奇》、《名媛玑隽》题作“暮春”,《词学筌蹄》题作“春暮”,《词汇》题作“春晓”,《词鹄》调作“武陵春第二体”。
赵万里辑《漱玉词》云:“至正本《草堂诗余》前集上如梦令后接引此阕,不注撰人。
玩意境颇似李作,姑存之。
”(案明成化本、荆聚本、陈钟秀本、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此首俱无撰人,与至正本同),《古今断肠词选》卷二又误以此首为马洪所作。
⑵“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
“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
⑶“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⑷“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⑸“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
《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⑹“闻说”,清叶申芗辑《天籁轩词选》作“闻道”。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春晚》意思-赏析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春晚》意思|赏析出自宋代人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住尘香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恼人的风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
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
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译文二作者:李潇彤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
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
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
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
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
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
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
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全词赏析及注释翻译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全词赏析及注释翻译导读: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
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
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
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
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
构思新颖,想象丰富。
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
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武陵春春晚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①,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②,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①双溪:水名,双江于金华县城南,为当地名胜。
②舴艋(zé měng):小船。
【译文】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
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
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
哎,我真担心呀,双溪那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哀愁啊!译文2:狂风终于停歇了,花也已被吹尽,只有尘土中还留着一点香气。
太阳已经很高了,我却还是无心梳洗打扮。
眼前的风物还在,可人却不在了,好像一切都没有意义!我想说出满腹的哀愁,可话还没说出口,眼泪却已止不住地流!听说双溪的景色还不错,我也曾想到那里去在溪上泛舟。
可是只怕呵,双溪那样的小的船儿,载不动我这满怀的忧愁!译文3:风停了,凋零的残花满地,只有余香留散在尘泥里,虽然太阳已升得很高了,但我懒得梳头。
看到物是人非,对一切都已心灰意懒,还没开口,眼泪就先流出来了。
听说双溪那边春光还好,也想去那儿乘船春游。
但舟轻愁重,象蚱蜢一样的小船,载不动自己这么多的愁呀。
译文4:狂风已住,尘土里充满了花香,繁花被风摧残落尽,太阳已高我还懒于梳头。
都因为“物事人非”——欢乐痛苦事事皆休,要诉说泪水却先流。
听说双溪那边春光还好,也想到那里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春晚》意思-赏析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春晚》意思|赏析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二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
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
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
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
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赏析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
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
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
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
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
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
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全词赏析及注释翻译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全词赏析及注释翻译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全词赏析及注释翻译
导读: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
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
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
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
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
构思新颖,想象丰富。
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
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①,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②,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
①双溪:水名,双江于金华县城南,为当地名胜。
②舴艋(zé měng):小船。
武陵春春晚李清照诗句赏析全解

武陵春春晚李清照诗句赏析全解
《武陵春春晚》是一首民谣诗,诗人李清照在山西武陵时,被桃花欲满春江晚,对春之景象深有感慨。
在这首诗中,李清照借春天来表达情感,抒发出对自由、放荡不羁的思想。
从诗歌结构来看,《武陵春春晚》属于五句四绝句结构,每一句中都包含了象征春光、暮色和欣喜的景象,形成一幅心情和美景的画面;而诗歌的歌词中,结合着对寂寞以及对自由的思考,更有抒情的感慨。
诗的开头“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描写了那尽收眼底的静谧春景,让人心旷神怡:尽收眼底的春江绵延,连接着海洋,海之上月影共潮,有着如水般的灵动美。
第二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除了牵涉到了诗人对春景的喻比,更有着诗人的呐喊:千里之外的春江没有月亮,没有明亮的月光,是否可以与这里一样明朗;同时,也代表着诗人渴望自由的心情。
接下来的三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把春景和月景融合一体,诗人藉此对春景进行了明媚的描述:江流曲折,环绕芳甸,月光照耀下,花林像是细细的霰弹,景象绚丽婀娜;而最后一句“纤纤擢素手,如吹尽桃李春风一般”则是诗人有意隐晦地表达出自己对自由的向往,有着自由和放荡不羁的思想。
另外,从抒情的角度来看,诗中对春景的形象描写也富有抒情感:春景的欢喜,月景的灵动,都使人有一种无法抑制的归隐之意;而隐喻的内涵也使人思索,有着迷离的色彩和无穷的强烈情感。
《武陵春春晚》是李清照的一首民谣诗,其中涉及到的形象明媚,抒情真挚;更有那对自由的思念和呐喊,令人动容。
整首诗富有意象、情趣,充满着深情和温婉,从句句中我们都能看到李清照对自然和自由的渴望,以及对春景的兴趣和思想的挖掘,揭示出李清照的诗歌精神。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诗词赏析

【导语】李清照(1084年3⽉13⽇—约1155年),号易安居⼠,汉族,齐州济南(今⼭东省济南市章丘区)⼈。
宋代⼥词⼈,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才⼥”之称。
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活,后期多悲叹⾝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描⼿法,⾃辟途径,语⾔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家”之说,反对以作诗⽂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有《漱⽟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李清照《武陵春·春晚》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花已尽,⽇晚倦梳头。
物是⼈⾮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
只恐双溪舴艋⾈,载不动许多愁。
译⽂ 恼⼈的风⾬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犹⾃散发出微微的⾹⽓。
抬头看看,⽇已⾼,却仍⽆⼼梳洗打扮。
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的⼈、痛⼼的事,令我愁肠百结,⼀想到这些,还没有开⼝我就泪如⾬下。
听⼈说双溪的春⾊还不错,那我就去那⾥划划船,姑且散散⼼吧。
唉,我真担⼼啊,双溪那叶单薄的⼩船,怕是载不动我内⼼沉重的忧愁啊! 注释 此词在《诗词杂俎本·漱⽟词》、《类编草堂诗余》、《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体明辨》、《古今名媛汇诗》、《词的》、《啸余集》、《古今⼥史》、《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城县志》、《花镜隽声》、《见⼭亭古今词选》、《诗余神髓》、《古今图书集成》、《同情词集选》题作“春晚”,《彤管遗编》、《彤管摘奇》、《名媛玑隽》题作“暮春”,《词学筌蹄》题作“春暮”,《词汇》题作“春晓”,《词鹄》调作“武陵春第⼆体”。
赵万⾥辑《漱⽟词》云:“⾄正本《草堂诗余》前集上如梦令后接引此阕,不注撰⼈。
玩意境颇似李作,姑存之。
”(案明成化本、荆聚本、陈钟秀本、杨⾦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此⾸俱⽆撰⼈,与⾄正本同),《古今断肠词选》卷⼆⼜误以此⾸为马洪所作。
武陵春 春晚赏析

《武陵春•春晚》赏析[原文]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酢脑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风停了,花瓣都被吹落在地上,连尘土也染上了花香。
我睡到很晚才起来,也懒得梳头。
物是人非,什么事都不想做了,想说话,还没开口,泪水却先流了下来。
听说双溪的春景还好,我也想去溪上划船。
只怕那里的酢解(一种小船),载不动我心中这么多的愁闷。
这是宋朝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易安居土李清照的一篇著名词曲。
这首词牌主要是讲: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也落尽了,只有沾着花的尘土散发着微微的香气。
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我却无心梳妆打扮。
事物依旧在,人却不似往昔了。
一想到这里,我还没有开口,眼泪就先流下来了。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不错,我也打算去那里泛舟,却怕那蚱螭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这许多的忧愁。
这首词曲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
写词时的李清照已经五十一岁了,距离丈夫赵明诚去世已经六年了,期间也经过了长期的颠沛流离,山河破碎,只身飘泊,满腔愁苦。
现目睹暮春之景,百感交集。
通过这首词,反映了其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全词语言优美,意味无穷尽。
全词由表及里,步步深入。
词的上阕写〃风住尘香花已尽",用落花点出了春晚。
〃香〃字和〃尽〃字,透露了作者对春残的惋惜,既表现了她情感的细腻和心情的难过,又足见其炼字造句之功力,韵味和意境并存。
〃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则描摹了其动作和神态。
本来日高方起,却懒于梳理。
从而引出了〃物是人非〃,虽然景色还同样是一样,但她自己却已经不同于过去了。
她已经年老体衰,失去了相知相爱的丈夫,也失去了珍藏的金石书画和往日宁静的生活。
物是人非,想到此处,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之心,写得鲜明而又深刻。
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五个字,但用意却无比精深,把作者满腹的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正因为如此,所以她要〃事事休〃,什么也不想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赏析
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
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
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
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注释
此词在《诗词杂俎本·漱玉词》、《类编草堂诗余》、《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文体明辨》、《古今名媛汇诗》、《词的》、《啸余集》、《古今女史》、《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城县志》、《花镜隽声》、《见山亭古今词选》、《诗余神髓》、《古今图书集成》、《同情词集选》题作“春晚”,《彤管遗编》、《彤管摘奇》、《名媛玑隽》题作“暮春”,《词学筌蹄》题作“春暮”,《词汇》题作“春晓”,《词鹄》调作“武陵春第二体”。
赵万里辑《漱玉词》云:“至正本《草堂诗余》前集上如梦令后接引此阕,不注撰人。
玩意境颇似李作,姑存之。
”(案明成化本、荆聚本、陈钟秀本、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此首俱无撰人,与至正本同),《古今断肠词选》卷二又误以此首为马洪所作。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
“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
“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
“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
《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闻说”,清叶申芗辑《天籁轩词选》作“闻道”。
“春尚好”,明程明善辑《啸余谱》作“春向好”。
“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
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
《浙江通志》卷十七《山川九》引《名胜志》:“双溪,在(金华)城南,一曰东港,一曰南港。
东港源出东阳县大盆山,经义乌西行入县境,又汇慈溪、白溪、玉泉溪、坦溪、赤松溪,经石碕岩下,与南港会。
南港源出缙云黄碧山,经永康、义乌入县境,又合松溪、梅溪水,绕屏山西北行,与东港会与城下,故名。
”
“拟”,准备、打算。
“也拟”,也想、也打算。
宋姜夔《点绛唇》:“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辛弃疾《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轻舟”,《汇选历代名贤词府》、清陆昶《历朝名媛诗词》作“扁舟”。
“舴艋”,小舟也,见《玉篇》及《广韵》。
“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艺文类聚》卷七一·南朝宋《元嘉起居注》:“余姚令何玢之造作平牀,乘船舴艋一艘,精丽过常。
”唐张志和《渔夫》词:“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又“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宋《金奁集·黄钟宫·渔夫词(十五首)》:“舴艋为家无姓名,胡芦中有瓮头青。
”元吴镇《渔夫》词:“舴艋为舟力几多。
江头云雨半相和。
”
“载”,清万树《词律》:“《词统》、《词汇》俱注‘载’字是衬,误也。
词之前后结,多寡一字者颇多,何以见其为衬乎?查坦庵作,尾句亦云‘流不尽许多愁’可证。
沈选有首句三句,后第三句平仄全反者,尾云‘忽然又起新愁’者,“愁从酒畔生”者,奇绝!案:‘流不尽’句,见赵师侠《武陵春·信丰揖翠阁》词。
赵师侠,又名师使,有《坦庵长短句》。
”“载不动”句,宋郑文宝《杨柳词》:“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
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
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
“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
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
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
“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
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
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
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
“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
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
“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
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
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
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
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
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