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理念
高校最新教育理念

高校最新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高校也在不断更育理念,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校最新的教育理念,以供参考。
实践导向
现代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高,他们希望毕业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因此,高校开始将实践导向融入到教育中。
这意味着学生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实际项目、实和实践活动,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与创业教育
创新和创业能力被认为是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高校将创新和创业教育作为核心教育理念之一。
高校通过开设创新与创业课程、组织创业竞赛和提供创业支持服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跨学科教育
现代社会的问题往往不再局限于某个学科,而是涉及多个学科
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高校越来越重视跨学科教育。
高校鼓励学生
在不同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和研究,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社会责任教育
高校意识到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开始强调社会责任教育。
这意
味着高校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注社会问题,并培养他们
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个性化教育
高校越来越注重个性化教育,尊重和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高校通过提供选择性课程、个性化辅导和定制化研究计划等方式,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升他们的研究兴趣和成果。
总结
高校最新的教育理念包括实践导向、创新与创业教育、跨学科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等。
这些理念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跨学科思维、社会责任感和个性化发展。
高校 守正创新理念

高校守正创新理念
在高校的教育理念中,“守正创新”是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它包含了对传统知识的尊重和继承,也包含了对新知识、新思想的探索和追求。
“守正”,就是要坚守正确的价值观,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保持严谨的学术态度。
这是高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前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传统,但也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
我们既要吸收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批判和摒弃其中的糟粕。
“创新”,则是要在守正的基础上,敢于挑战权威,勇于突破自我,积极开拓新的领域,创造新的知识。
这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尝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守正创新”的理念要求我们在高等教育中,既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又要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论我国传统大学理念的三个向度

事实上 ,无论是传统大学理念还 是现代 大学理念 都含有一定 的大学 理念传统 。大学理 念传统有 一定 的
相对性 ,不同时期 的大学都具有那个 时代 的常态精神 内涵 。并且 ,现代大学 理念的形成有 其规律 可循 ,是 建立在前现代大学理念基础之 上 的。本文所 述传统 大
念是 大学 上层 建筑 层面 的核 心部 分 ,是 人 们对 大 学
第 1期 2 O l 5年 1月
现 代 教 育 科 学 ・高 教研 究
Mo d e r n Ed u c a t i o n S c i e n c e : Hi g h e r Ed u c a t i o n Re s e a r c h Ed i t i o n
这 一社会 机 构 的理 性认 识 、理想 追求 及 其 所形 成 的 教育观 念 、学术 价值追 求及 教 育哲 学 思辨 等 ,决 定
着 大学 未来 的发 展 。
( 一 ) 传 统 与 现 代
传统 与 现代 ,是 一对 既有 时 间意义 又 具有 价 值
意 义 的 概 念 。美 国 社 会 学 家 爱 德 华 ・希 尔 斯 认 为 :
代 史 ,而 中 国 史 则 分 为 古 代 史 ( 1 7 0万 年 前 ~ 1 8 4 0 年) 、近代 史 ( 1 8 4 0年 ~ 1 9 4 9年 ) 、现 代 史 ( 1 9 4 9
985、211高校办学宗旨

第八条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依法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学校重大事项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
第十二条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倡导"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坚守"厚德、求真、砺学、笃行"的校训,涵养"团结、和谐、包容、进取"的西电风尚。
中国地质大学
校训: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战略:提高办学质量为中心,推进“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坚持实施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和国际化战略,大力推进以学术卓越计划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在建成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的基础上,努力建设成为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致力于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
北京邮电大学
北邮校风:团结勤奋严谨创新
北邮校训:厚德博学敬业乐群
北邮精神:崇尚奉献追求卓越
办学目标: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世界著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序言面向未来,学校以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世界著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办学目标,秉承“厚德博学、敬业乐群”的校训和“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培养具有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坚持学术自由、原始创新、特色发展,为建设信息化强国、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教育的十大核心理念

当代高等教育的十大核心理念徐显明人物简介:山东大学校长,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著名法学家。
现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理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国际法律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中国主席,教育部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美法律教育联合委员会中方主席。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党校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法学理论、法治原理、中外政治法律思潮、人权原理等学术研究。
内容简介:自1088年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波罗尼亚大学诞生以来,大学已经走过了900多年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国际化成为世界潮流。
把握好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探索大学的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不仅是高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明确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
总结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规律性,可概括为十个具有普遍性的核心理念:第一,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第二,教学科研是大学不变的中心工作;第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大学永恒的主题;第四,学科建设始终是大学的龙头工作;第五,大学的主体工程始终是师资队伍建设;第六,学术自由和学术追求是大学的最高价值;第七,创新是大学的生命力所在;第八,大学的管理目的在于服务;第九,特色是大学的魅力所在;第十,大学对待知识是它态度的全部。
上个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所以我们今天用时间离我们更近的概念。
教育的基本概念或基本范畴。
如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引领人的灵魂。
在本质问题上无法区分近代与当代的差别,但教育学的第二个问题,把近代和当代区别开来,即教育的功能是什么?教育的功能应当是达成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社会手段。
大学的理念到底是什么

大学的理念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增强大学的理念,从而改进大学的功能呢?理念其实很简单,就是培养全人、探寻与创新知识、服务社会。
这和钱穆先生所讲的“三统”一致。
“人统”讲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也有教授、学者本人如何做人的问题;“学统”讲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研究学问,探寻知识,创新知识,探讨真理;“事统”讲学以致用、经世致用,如何将在大学里探讨到的知识、真理用到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教育等等改革的实践中去,使政治更清明、生活品质更高、社会更和谐、科学更发达、文化更多元、教育更有效。
这三个理念,是大学教学、研究和服务三个功能背后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异常重要。
大学功能产生问题,正是因为价值观产生了问题。
这三点相互支撑、促进,相互构成。
这些理念到底有哪些具体内涵,又如何能帮助解决大学的问题呢?培养全人什么叫全人?至少包括:1)有品性、有学术良心、有自由人的独立性格;2)有人文关怀、公民意识;3)有对文化(包括科学和艺术)和社会的广阔理解力(金耀基,2003)。
下面具体来看其内涵及在中国大学中的体现。
1.有品性、有学术良心、有自由人的独立性格。
有“品性”正是《大学》中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换句话说,大学就是要去彰显人性中那光明的德性。
不仅老师要这样做,还要帮助学生去革新自己,教学相长,至善至美。
什么是光明的德性?包括做人的道理,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大学老师心中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将学生当作打工仔,而有学生则得过且过,只要能毕业,拿到文凭即可。
尽管情节非常严重的个案不应很多,但也不少。
从大学管理层的所谓“双栖”教授,到另外的一些“双聘”教授,从所谓的“博导”到一般的老师,有的人在金钱、名誉、地位方面欲立、欲达,却很少想到如何使他们所领导的老师或学生也能立在一个可以受人尊敬的位置,达到一定的专业和生活水准。
他们或许会说自己也是有了“人下人”的经历,才到了今天“人上人”的地位。
中国教育的十大核心理念1.doc

中国教育的十大核心理念1当代高等教育的十大核心理念徐显明人物简介:山东大学校长,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著名法学家。
现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理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国际法律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中国主席,教育部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美法律教育联合委员会中方主席。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党校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法学理论、法治原理、中外政治法律思潮、人权原理等学术研究。
内容简介:自1088年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波罗尼亚大学诞生以来,大学已经走过了900多年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国际化成为世界潮流。
把握好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探索大学的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不仅是高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明确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
总结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规律性,可概括为十个具有普遍性的核心理念:第一,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第二,教学科研是大学不变的中心工作;第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大学永恒的主题;第四,学科建设始终是大学的龙头工作;第五,大学的主体工程始终是师资队伍建设;第六,学术自由和学术追求是大学的最高价值;第七,创新是大学的生命力所在;第八,大学的管理目的在于服务;第九,特色是大学的魅力所在;第十,大学对待知识是它态度的全部。
上个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所以我们今天用时间离我们更近的概念。
教育的基本概念或基本范畴。
如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引领人的灵魂。
在本质问题上无法区分近代与当代的差别,但教育学的第二个问题,把近代和当代区别开来,即教育的功能是什么?教育的功能应当是达成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社会手段。
大学办学理念

大学办学理念
大学办学理念是指大学在教学和研究方面的方针和准则,以及对学生发展和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承担。
它是大学的核心价值观和办学宗旨的具体表现。
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既要重视学生的学术素养和专业技能,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
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使他们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变革和复杂挑战。
二、促进学术研究和创新
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促进学术研究和创新。
大学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学术知识的创造和传播。
大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研究平台和资源支持,鼓励他们开展前沿的学术研究,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三、关注学生发展和社会责任
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和社会责任。
大学重视学生的
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研究资源,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大学倡导学生承担社会责任,
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道德观念,鼓励他们为社会作出积极的
贡献。
四、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大学的办学理念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大学致力于为国
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创新。
大学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参与,助力国家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
进步。
总之,大学办学理念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学术研究
和创新,关注学生发展和社会责任,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这
些理念在大学的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得到体现和实践,为塑造
更加美好的未来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的大学理念的历史发展里程,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中国现代大学理念的产生、繁荣与创新,以及建国后中国大学理念的发展情况,剖析了当前转型时期中国的大学理念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大学大学理念演变
随着当前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人们对大学理念进行了更多的反思,希望能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理念的创新,以适应大学发展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重视哲学理念的文化古国,关于大学的理念,我们的先哲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理念思想。
一、中国古代传统的大学理念
尽管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19世纪末受西方影响才产生的,但是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孕育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我国古代虽无现代大学之形,却在很早就有了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
中国古代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那时称之为“太学”。
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有太学、国子监和书院。
中国古代大学从汉代以后主要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古代官学,其教育机构主要是:太学、翰林院和国子监;二是古代书院。
前者始于汗朝,发展于隋唐朝,完善于宋朝,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
在古代官学的发展中,董仲舒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建议“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通过兴办教育,兴办太学,学习儒学,提倡教化,人们才能懂得礼仪,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董仲舒将太学定位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这样一个高等教育机构。
太学后来逐步演变为翰林院和国子监。
无论是叫太学还是翰林院、国子监,它们都是朝廷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主要功能都是在为当朝者培养统治人才。
古代书院,是我国传统大学的另一重要形态。
它最早见于唐代,书院刚开始时只是一种藏书楼或学者们讨论学术问题的场所,后来才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机构。
古代书院其实质就像今天的民办大学。
中国古代书院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求功名、循循善诱、学术自由的风气。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将儒家的办学思想进一步总结与发展了书院的教育理念。
他在《白鹿洞书院教条》中明确提出:“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人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
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
朱熹在书院教条中指出“其所以学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分别阐述了书院自由讲学和自学读书的特点,以及阐述了书院办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和接物之要,体现了知、行合一,学、问相济,思辨结合思想,以及教育的非功利思想。
这些传统书院的办学理念,对今天的大学教育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