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审美意识与审美形式的差异性分析
中西审美差异

审美是阐释文化的一种主要形式,而且是高级形式。
每种文化都来源于某种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正确的阐释、并不断的更新与发展,就势必离不开对中西文化审美方式差异的关注、思索和探究。
一、审美差异1、审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讲究“和谐”,强调事情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主张主体在把握审美对象时, 应系统地、全局性地去把握对象,达到事物与主体相辅相成,融合渗透的境地。
用现代哲学语言讲,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等。
强调审美主体应适当的摒弃理性的束缚,进入到审美对象之中去,来体悟这种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社会的完全交融的哲理。
西方人则不同,侧重于“思辨理性”。
他们注重局部和个体,专注于某一事物或是事物的某一方面,从而进行专门而精确的研究。
他们侧重于由个别到一般、由低到高、由部分到全体的理性把握过程。
2、审美的价值取向不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审美价值上也表现出中西方的各自侧重。
以善为美是中国传统文化坚持的原则,孔子认为外在形式的美为文,内在道德的善为质,文质应该统一起来,这样事物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孟子认为美就是善的内容和其自身的外在感性形式的完美统一。
孔孟对美的追求集中表现为对仁义道德的推崇、对高尚为的肯定,表现为某种超越性和永恒性。
西方传统文化则坚持以真为美的原则,其核心是“真”。
作为价值范畴的“真”,是认识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西方艺术的求真品性就与其思维形态紧密相关。
3、审美的性别倾向不同如果按性别倾向来划分的话,中国人的审美思维模式偏重女性。
普遍具有的特点是:较早的主体意识和浓厚的情感因素;强调整体,尤其关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重视形象思维,善于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融会贯通; 偏向综合而疏于分析; 长于直觉思维和内心体验,弱于抽象形式的逻辑推理等等。
中国人在生活情调上好静,百姓生活多追求安分守己、乐天知命、以悠闲为理想,气质和需要上好求助、谦卑、依赖、顺从,偏重于静的一面。
中西审美差异及原因

中西审美差异及原因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
他们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各有其不同开展史,中西美学是最为古老、最具特色而至今最有影响和活力的两大美学理论体系。
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是经历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
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美学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
中西方在审美方式上、审美心理上和审美理想上存在着种种差异。
一、在审美方式上中国古代在审美思维方式上是实用理性,“贵悟不贵解〞②主张审美主体要进入“悟〞的心理状态去体验美和创造美,要求审美主体在“心与物会〞、“神与象交〞、“情与景合〞的浑然统一中,去体悟宇宙万物的生命意蕴和美的性质。
因此,主体在审美观照中,只注重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和一致性,对阴晴晦明、风霜雨雪、月落乌啼、水流花谢等种种自然现象,都不采取细致分析的态度,而是以心灵去冥和自然,畅我神思。
西方古代在审美方式上是思辨理性,“贵解不贵悟〞,强调理解、思辩,主张审美主体要注重理性自身的逻辑性、严密性和完整性。
二、在审美心理上中国审美心理偏重于情感和理智的统一,偏重于内容的和谐。
中国儒家美学将美看作是美和蔼的和谐结合,就是要在审美活动中用来束缚情感,从而将审美情感纳入特定的伦理轨道,让情在理智的约束下有限的活动,从而使先天的情感欲求符合后天的伦理标准。
西方审美心理偏重于心灵与理智的统一,偏重于形式的和谐。
西方传统美学将美看作是真与善的和谐统一,强调在审美活动中,要用灵魂束缚肉体,用理性压抑感情,认为“最高的美不是感官所感觉到的,而是要靠心灵才能见出的〞。
中国在审美体验中,往往以理节情,注重向内心和向无限的超越:渴望从有限中发现无限,所以中国人喜欢登高远眺,喜欢极目抒怀,强调澄怀观道,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西方更讲人的天才禀赋,而中国更重积学修身。
中国讲“养气〞,重“虚静〞,协调内心,不致过度剧烈。
中国审美体验的最高范畴是“畅神〞、“悦志悦神〞,更重视内在美的人格修养。
从审美方式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章编号:1009-3907(2004)05-0037-04从审美方式看中西文化的差异孙银玉(空军大连通信士官学校基础部政工教研室,辽宁大连 116600)摘 要:如果从审美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取向的角度去审视中西文化的特征,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许多差异。
中国文化在艺术传统上坚持以善为美的原则,其核心是尚善;而以古希腊为源头的西方文化则坚持以真为美的原则,其核心是求真。
中国文化在艺术追求上是以/韵0为旨归,而西方是以/美0作为其最高审美范畴。
本文以审美方式为切入点旨在通过研究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以及原因、意义等,对中西文化内在特殊性进行初步的宏观的考察,以便对中西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关键词:审美方式;中西文化;差异;原因;意义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4-05-14作者简介:孙银玉(1972- ),女,吉林省公主岭市人,空军大连通信士官学校基础部政治工作教研室助理讲师,技术上尉,主要从事文化和哲学研究。
中西文化异彩纷呈,婀娜多姿,对其进行深入的反思和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而对中西审美方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两种文化差异及其影响的新的切入点。
1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审美方式主要是指主体人对客体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形成的最基本最稳定的审美模式和程序。
它不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具体地历史地积淀于人类(包括总体和个体)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的,并以有意识、无意识等方式自觉不自觉地呈现出来。
它是人类在掌握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独立意义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人类实践和存在的独特方式。
一般说来,人类的审美方式是同步的,但具体的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哲学理念以及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等都可能使其审美方式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性质。
中国传统审美方式就很不同于西方传统审美方式。
如果从审美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取向的角度去审视中西文化的特征,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许多差异。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是一门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它涵盖了对美的本质、美的起源、美的规律以及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等诸多方面的研究。
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美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本文将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对美的理解、审美观念和艺术价值等方面的差异。
一、对美的理解1.1 西方美学理论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对于美的理解始于古希腊时期。
柏拉图把美看作是“善”的体现,认为美是纯粹、完美而超越现实世界的。
而亚里士多德则从存在论的角度提出,世界上一切具有内在秩序和和谐统一的事物都具有美。
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将美与神圣联系起来,把审美经验视为对神圣之美的感知。
而在近现代,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概念,认为审美是独立于伦理和认识的第三类判断,主张审美经验是一种超越功利目的的自由欣赏。
1.2 东方美学理论东方美学理论主要包括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地区的传统哲学思想。
在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和佛家对于美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儒家认为人文之美最高尚,主张“君子之德风于文采”,强调品德与文化修养对于审美体验的重要性;道家则追求自然之美,提倡“无为而治”、“随遇而安”的审美观念,强调清静自然与天地同化;佛家则强调内心清净与涅槃之境的超脱之美。
二、审美观念2.1 西方审美观念西方对审美观念有着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伯克提出“感官审美”,认为审美源于感官对颜色、形态等感知过程中产生的愉悦;启蒙哲学家康德则主张“普遍与必然”,认为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并提出了著名的“审美真谛”。
此外,在19世纪后半叶,尼采提出了“艺术之死”的观点,强调了罗曼主义对于审美观念上的重大改变,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2 东方审美观念相比于西方,东方在审美观念上更多地体现出超脱与内化。
在中国文化中,“雅俗共赏”是一种较为主流的审美观念,即雅与俗并重、相辅相成;日本传统文化中,则体现了浓厚的禅宗意识,在茶道、园林、武士道等领域均体现出禅宗审美思想。
中西文化差异和审美观研究

《中西文化差异和审美观研究》xx年xx月xx日•引言•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中西审美观的异同•中西文化与审美观的互动关系目•中西文化与审美观的发展趋势•结论与建议录01引言全球化趋势下,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西审美文化在历史、地理、社会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对于促进文化交流、理解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目的探讨中西审美文化在各个方面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实证调研等方法,对相关主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内容包括中西审美文化历史、地理、社会、哲学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构论文分为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研究结果与讨论、结论与启示等五部分研究内容与结构02中西文化差异比较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涵盖了哲学、艺术、宗教、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其表现在信仰、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异。
文化概念文化特点文化概念与特点语言文字中文和英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文字,它们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都有很大的差异。
价值观念中国和西方的价值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在中国,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比较重要,而在西方,个人主义和自由观念比较重要。
行为方式中国和西方的行为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在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决策方式等方面都有各自独特的做法。
风俗习惯中国和西方的风俗习惯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饮食、社交礼仪、节日庆祝等方面都有各自独特的习俗。
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中国和西方的地理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产生和发展。
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基础意识形态中国和西方的历史背景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影响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
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基础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和生产方式。
中国和西方的意识形态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影响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和道德观。
中西方服装审美意识的差异

1 前言每一门学科都有各自的历史,服装也不例外。
对于服装的发展来说,首先,是具有继承性的。
虽然远古服装以兽皮、动物韧带为服装材料,与现代服装相比,更是面目全非。
但是在每一个服装发展的时期,总是有或多或少的上一期元素得到继承。
不同地区的风貌千差万别,服装的原始风格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多姿多彩,决定了数千年的继承与发展的起点不同。
服装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不仅能够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不同地区、社会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服装。
西方国家的服装风格就是由于继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从而与我国相比变得不同,这里所讲的“西方服饰文化”是指建立在地中海文明的基础之上,从欧洲中世纪发展而来形成的以基督教文化为中心的服饰文化。
所涉及的“中国服装文化”是指以黄河文明为基础形成的中国传统华夏服装文化。
在服饰方面,如今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是被西方服饰文化“一统天下”,这种服饰文化结合着西方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生活风格方式以及与其相伴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世界观一同进入世界其他地域的人们的生活之中。
它不仅仅被世界各地广泛接受,同时还以“国际化”或以“与国际接轨”的名义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主动、广泛的传播。
现当代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内环境安宁,国家大力推动经济发展,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速度迅速。
向西方服装文化借鉴的现象更加突出。
这种从西方服装文化中借鉴引进而来的“国际”服饰成为国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9]。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股重新重视本民族服装文化的热潮正在悄然兴起,人们不仅自强不息,更加自信;同时,西方人也在重新看待中国这条东方巨龙的崛起,特别是当今西方的服装设计师在新推出的作品中不断加入中国服饰文化元素,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来发展自己来促进文化的加速融合。
对比中西方服装文化的发展,能够让人们深度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服饰的差异和发展演变,使人们可以更加科学理性的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且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中西方服装文化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中外审美差异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审美的特点就是:直觉性;审美活动是精神活动的产物,尤其是感性的产物,带来审美享受的恰恰是直觉。
情感性;审美活动各不相同,面对同一事物,有人认为是至美,也有人认为是至丑,就是有因为二者投入的感情不一样。
愉悦性,审美就是一个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是愉悦的感觉。
审美差异主要包括:审美思维方式,审美价值取向,审美追求,审美理想。
指的是不同群体的人在审美认知和审美体验的差别。
中外审美差异,中是中国,可是中国是最古老的国家也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我们无法面面俱到,只以主流审美观为参照。
外,是指外国,可是这个范畴太大了,我们也只能以西方国家作为代表,选取其中最明显的差异来作为例证。
审美所涉及的范围广阔,有建筑、音乐、舞蹈、服饰、,文学,工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
中外的审美差异显著,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涉及,这里只能举一些代表性的例子。
在建筑上,中国人讲究含蓄蕴藉,最好是曲径通幽,这一处假山,那一处竹林花草,所到之处皆有蕴涵,皆有不同之景。
更兼效法自然,人为地做出湖泊,小山,小桥流水人家,追求天人合一,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而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
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验,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
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
苏州园林便是好例。
西方建筑则更讲究气势,老远就能看见,一看见便觉宏大华美,修剪的成行成列的花草,巨大的喷泉,宽阔的广场。
皇家的城堡,贵族的庄园就是如此。
试述中西方建筑美学的差异及来源

试述中西方建筑美学的差异及来源瞿少杰自从人类诞生开始我们就有了对于美的追求与探索,伴随着我们对美学认知与研究的逐渐深入,建筑美学这一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学科逐渐兴起。
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地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然而中西传统建筑在不同社会文化功能的影响和制约下,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尺度,即中国建筑的人的尺度和西方建筑的神的尺度。
那么对于有着很大差异的中西方传统建筑,他们又表现出怎样的美学差异呢?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一、差异所在1、建筑用材上的差异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
虽然中西古代建筑都起源于木构,这已为大量的人类考古发现所证明。
但是,中国(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建筑始终对土木情有独钟,传统建筑仍以木为材的梁架结构体系,沿用了原始的木构结构,并保持了长期的一贯性和连续性,使得中国建筑把木材运用得得心应手,把木材的装饰发挥得淋漓尽致,并用土木谱写了一曲优美的乐章。
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筑,展现不同的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6/14
11
Pa r t 2
中西方绘画|雕塑| 诗歌的差异性
情人的话 (俄)普希金
我听丽拉在钢琴边歌唱; 她那美妙,娇慵的歌声 以迷人的忧郁爱抚我们, 犹如夜晚微风的轻扬。 我的眼泪不禁潸潸而下, 我告诉可爱的歌唱家: “你凄婉的歌声虽然迷 人,但是我情人的话 比你丽拉温柔的歌声更 动听。”
产生原因
地域环境:中国是内 陆国家,是农耕文明、 大陆文化。内敛、含 蓄、低调、保守、重 视整体而轻视部分等 为特征的东方文化。 西方是半岛、岛屿国 家。是商业文明、半 岛文明,产生了勇于 冒险、开拓创新、张 扬、高调、平等、民 主、自由等为特征的 西方文化。
15
Pa r t 3
总结分析中西方审美意 识| 审美形式的差异性
美丽的夏日枯萎了,枯萎了, 明媚的日子正在飞逝; 夜晚升起的潮湿的浓雾 正在昏睡的阴影中飞驰; 肥沃的土地上庄稼收割了, 嬉闹的溪流已变得寒冷了, 葱茏的树林披上了白发, 天穹也变得灰暗、朦胧。 娜塔莎我的心上人!你现 在在哪里? 为什么谁也看不见你的倩影? 难道你不愿意和心上的人儿 共享着仅有的短暂的光阴?
18
04
总结
2017/6/14
19
Pa r t 4 总结
从上述的中西方在绘画、 雕塑、诗歌三类艺术品的 对比分析来看,中西方对 这三类艺术品的不同审美 是有共通性的。由地域环 境、历史文化等相互作用 影响,形成中国追求意境、 心灵感受以审“美”为主 的审美体验。西方以理性、 严谨追求对人生的剖析的 审“美”与审“悲剧与荒 诞”的审美体验
17
Pa r t 3
总结分析中西方审美意 识| 审美形式的差异性
差异性分析
审美形式差异:中国早 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是诗 性与音乐性的;西方早 期的审美形态实质是戏 剧性与雕塑性的。通过 中西艺术比较发现中国 传统绘画里的优秀作品 基本上都是审“美”的, 关 乎“丑”与“痛”的 作品非常少,而西方艺 术却恰恰相反,特别是 关于“痛”的作品非常 多,很多与宗教题材的 作品都有着对人类命运 之痛进行思考的
TASTE
05
02
中西方绘画| 雕塑| 诗歌的差异性
2017/6/14
06
Pa r t 2
中西方绘画|雕塑| 诗歌的差异性
中西方绘画的对比
题材内容:中国 主要取材多为现 实的山水、花鸟 及走兽、虫鱼等; 西方古典绘画题 材多为大部分的 西方古典绘画是 表现《圣经》里 的宗教题材和关 于圣徒们的传说。 以及古希腊神话 故事
8 08
Pa r t 2
中西方绘画|雕塑| 诗歌的差异性
中西方雕塑的对比
题材内容:中国雕塑多以 人物、虚构的动物、神 话传说、生活场景、自 然山水、历史故事、乐 舞戏剧表演等等为题材 内容。西方多以神话传 说、人体、体育竞技为 题材内容
09
Pa r t 2
中西方绘画|雕塑| 诗歌的差异性
中西方雕塑的对比
题材内容 中西方古典诗歌发展的 传统的不同之处在于中 国以抒情短诗开头,形 成了强大的抒情诗体系, 而西方则以史诗为首建 成了强大的叙事诗系统。
12
Pa r t 2
中西方绘画|雕塑| 诗歌的差异性
给娜塔莎 (俄)普希金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 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 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 芳歇,王孙自可留
第
3页
6页
14页
第
19页
02
01
审美意识| 审美形式 的概念
2017/6/14
03
Pa r t 1 审美意识| 审美形 式的概念 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指指客观 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 人们头脑中的反射和 能动的反映,审美意 识包括审美主体的各 个方面和表现形态, 如审美趣味、审美能 力、审美观念、审美 理想、审美感受等等
中西方审美意识
班级:环境设计15-4
刘佳音:20150751
TASTE
与审美形态的差异性分析
01
目录
CONTENTS
01. 第一部分 02..
审美意识| 审美 形式的概念
第二部分
03.
第三部分
04.
第四部分 总结
中西方绘画| 雕塑| 诗歌的 差异性
第
总结分析中西方 审美 2
中西方绘画|雕塑| 诗歌的差异性
中西方绘画的对比
追求:东方艺术是重表 现、重情感;西方艺术 是重再现、重理性的。 中国画的内涵、隐喻、 言不尽意、意在言外显 示出中国艺术的重性灵, 注重抒写主观感受,不 过分强客观。西方绘画 努力从科学天地中寻找 如透视学、解剖学、光 学、色彩学等学科渗透 到绘画中去。它讲究比 例、明暗、透视、解剖 等等科学法则。
中西方诗歌的对比
表达形式中国诗词善于 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 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 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 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 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 意识。
2017/6/14
13
03
总结分析中西方审美 意识| 审美形式的差 异性
2017/6/14
14
Pa r t 3
总结分析中西方审美意 识| 审美形式的差异性
16
Pa r t 3
总结分析中西方审美意 识| 审美形式的差异性
差异性分析
审美意识差异性:中国人 主要通过艺术来彰显主体 的“心理和谐”,以实现 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 与大自然的心灵沟通;西方 人主要用艺术来实现对客 观世界“形式和谐”的把 握。换言之,中国的审美 和谐是偏于内向“心理” 的,西方的审美和谐是偏 于外向“物理”的。
产生原因
文化宗教:中国是以伦理 政教为中心 ,西方是以宗 教信为中心。在西方的宗 教里有一种“原罪”观 念,绘画、雕塑、诗歌里 都有忏悔、赎罪的内容, 有审“悲剧”的审美形态。 而中国人则认为“人之初, 性本 善按中国人的美好 愿望,从没见过恶,怎么 会变恶呢?因此在中国, 任何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的艺术都必是清新隽永, 美好安详的。
TASTE
04
Pa r t 1 审美意识| 审美形 式的概念 审美形式
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 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 领域,其集中形态是 文学、音乐、戏剧、 绘画、雕塑等艺术活 动。审美形态是在审 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 人生样态、自由人生 境界的对象化和审美 情趣、审美风格等的 感性凝聚、显现及其 逻辑分类。 这是审 美形态在美学方面的 基本内涵。
2017/6/14
雨霖铃 (北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 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 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 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 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 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中西方诗歌的对比
材料:中国的雕塑与西 方相比更加丰富,例如 土、木、石、玉、铜等 等,其中以土木居多。 西方人在雕刻材料的选 择上创造了一个以石雕 作 为主流的雕塑艺术史。
2017/6/14
10
Pa r t 2
中西方绘画|雕塑| 诗歌的差异性
中西方雕塑的对比
追求:中国的雕塑艺术 偏于象征、表现和写意。 西方重视逻辑推理,强 调对事物的模仿和反映, 针对人体塑造古希腊专 门创造出一系列的标准 法 则,如1:7和1:8的 人体比例。
20
Thank you
谢谢观赏
TASTE
请老师批评指正
TASTE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