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的两大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

合集下载

文物藏品的保护原则

文物藏品的保护原则

文物藏品的保护原则
文物藏品的保护原则是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

为了保护文物藏品,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保持完整性和原真性
保护文物藏品的首要原则是保持其完整性和原真性。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对文物进行任何形式的破坏或改变,以保留其历史和文化的真实性。

在展览和储存文物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其受到环境、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的影响。

二、合理使用和传承
文物藏品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应当被合理使用和传承。

合理使用意味着在展览、研究和教育中使用文物时要注意文物的保护,避免过度使用和损坏。

传承则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将文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传递给后代,使其受益并加以保护。

三、科学研究和保护技术
科学研究和保护技术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文物的科学研究,可以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它们。

同时,保护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延长文物的寿命,减缓其老化和腐蚀的过程。

四、国际合作和交流
文物保护是全球性的任务,需要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通过国际
合作,可以分享保护经验和技术,共同面对文物保护面临的挑战。

同时,也可以加强对非法文物贸易的打击,保护文物的流失和盗窃。

文物藏品的保护原则包括保持完整性和原真性、合理使用和传承、科学研究和保护技术以及国际合作和交流。

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文物,传承历史文化的珍贵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辨析_对原真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的再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辨析_对原真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的再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辨析———对原真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的再认识王巨山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的建立,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起点,而如何对这些遗产进行真实有效的保护,使其传承和延续比如何将其列入四级名录体系更有意义。

原真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早期是针对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的,对有形的古迹、遗址、历史街区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针对与物质文化遗产有巨大差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原则与整体性原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适用程度都需要深入探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原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作者简介〕王巨山,1979年生,历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副研究员(浙江金华321000)。

〔中图分类号〕K 892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8)03-0167-04 2005年6月,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有10大类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榜上有名。

此后,各省市也相继颁布了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四级名录体系在我国初步建立。

名录体系的建立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起点,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将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筛选出来的目的是对其进行保护,维护其传承、延续,如何在实践中传承和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何将其列入四级名录体系更有意义。

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不少原则,主要有“以人为本”原则、原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有形化”原则、“活态保护”原则、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精品保护原则等等。

对于上述原则,笔者也十分赞同,但也认为有些原则在理论上还需要深入探讨,尤其是原真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其最先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适用度还需进一步探讨。

谈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原真性

谈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原真性

谈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原真性摘要:原真性与完整性是世界遗产领域的核心理念,我国对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真性与完整性内涵、遗产类型、遗产保护案例和旅游原真性四个方面。

总体而言,文化遗产研究的丰富程度高于自然遗产,原真性研究的深入程度高于完整性。

从遗产类型日趋多样化、遗产内涵日趋丰富的现实出发,完整性原则的研究、自然遗产和复合遗产的保护研究、原真性与完整性内涵的关联性研究仍需引起更多关注。

关键词:原真性;完整性;遗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是世界遗产领域的核心理念,是世界遗产申报、遗产价值评估、遗产保护和环境整治的直接依据.文化遗产研究的丰富程度高于自然遗产,原真性研究的深入程度高于完整性。

从遗产类型日趋多样化、遗产内涵日趋丰富的现实出发,完整性原则的研究、自然遗产和复合遗产的保护研究、原真性与完整性内涵的关联性研究仍需引起更多关注。

1国内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措施1.1国际文件中的“原真性”原则“原真性”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威尼斯宪章》中,这一宪章主要针对欧洲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复。

自《威尼斯宪章》诞生和现代环境保护运动发祥至今,原真性和完整性一直是文物古迹保护和生态保护领域的基本内容。

2008年,《文化遗产地解说与展示宪章》肯定了原真性保护在文化遗产地解说与展示中的重要性,指出:“通过沟通历史构造与文化价值的意义,保护遗产地价值免受强行引入的解说,尊重文化遗产地的原真性。

”1.2国际文件中的“完整性”原则“完整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词根,表示尚未被人扰动过的原初状态。

《操作指南》对自然遗产的完整性有如下的界定:应包括其自然关系中所有或大部分重要的相关独立元素;应拥有足够的规模,并包含必要的成分,以展示其所具备的、对于长期保存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而言十分重要的过程;应具有突出的美学价值,并包括对维持景点美景至关重要的区域;应包括代表该生物地区最大限度的多样性特点的动植物的栖息地及其生态系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一、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和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其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价值。

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显得尤为紧迫。

为了有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我们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旨在明确保护方向,确立保护标准,强化保护措施,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传承。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我们期望能够构建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多方协同合作、科学规范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为后代留下丰富多彩、活态传承的文化遗产。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代代相传的、活态存在的文化传统表现形式。

它不仅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有关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还涵盖了手工艺技能和传统医学知识等多方面内容。

这些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富有地方特色,是不同文化和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每个社会和文化群体都有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共同的传统、仪式和节庆活动,社区成员能够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促进社会和谐。

再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个体的身份认同和自尊心至关重要。

它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根源,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审美价值。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过去的知识和智慧,还激发着当代和未来世代的创造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其保护不仅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了解其定义和重要性,为我们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和方法奠定了基础。

文化遗产保护的两大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

文化遗产保护的两大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
宗教活动场所才是兴教寺的基本属性 ,也 是基本职能。
42
13
1.2原真性质疑
1.2.1文物原状与原真性——并非静态 对历史遗产的原状之争:“宪章派”认为
要保护建筑进行干预之前的状态,包括发 生在建筑上的所有历史叠加信息;
“操作派”认为原状即始建之状,应去掉 有损建筑本体的价值。
42
《威尼斯宪章》(1964)提出“将文化遗产真 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
详见《奈良真实性宣言》(1994年,日本) (the 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第13 款
42
7
奈良宣言:想要全方位地评价文化遗产的 真实性,其先决条件是认识和理解遗产产 生之初及其随后形成的特征,以及这些特 征的意义和信息来源。
在和保护,不是为了历史的停滞,而 是为了历史的延续。
42
16
杨辛“泰山颂”诗 刻石
高而可登,雄而可亲。 松石为骨,清泉为心。 呼吸宇宙,吐纳风云。 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说明】
此诗刻在泰山朝阳洞北约200米盘 路西侧石壁上,刻于1999年春。字面 高110厘米,宽360厘米。诗文10行, 满行4字,凡32字,草书。跋语6行, 满行8字,凡43字,字径8厘米,草书。
14
《威尼斯宪章》提出保护、修复和发掘过 程中应遵循的“三不”原则:
不移动——保护对象不宜随意移动。
不乱真——修复古迹的可识别原则,既要 整旧如旧,又不能以假乱真。
不重建——不能在无任何遗存的基础上再 建,也不能在原有遗存基础上改建、扩建。
42
15
从可持续的观念切入,历史遗产的存
原真性:与文化背景相关的真实性判断必 须联系大量的信息来源,包括形式和设计、 材料和质地、用途和功能、传统和技艺、 位置和设置、精神和感情等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知识点提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知识点提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知识点提纲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一、学校教育的发展1、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1)官学的发展①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②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2)私学的发展①私学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②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③宋代书院制度产生并发展,书院制度是私学的高级形式(白鹿洞书院)(3)官学与私学的意义①官学与私学推动了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②科举考试的推行,也依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2、西方古代教育的发展(1)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注·柏拉图学园(仅作了解):柏拉图约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附近所创办的学校,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固定学校;讲授课程包括哲学、数学、物理学等,公元529年停办;是古希腊罗马传播哲学和知识的中心之一(2)中世纪欧洲大学主要有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3、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1)京师大学堂①创办于1898年戊戌变法,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推进,采取分科教育方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②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③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2)清华学堂①创办于1911年,是晚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建校资金源于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②1912年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③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注·清华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3)近代留学教育①19世纪70年代由容闳倡议清政府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詹天佑、唐绍仪、梁诚)②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栋梁之材(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钱三强、徐悲鸿)4、西方近代教育的发展(1)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重视公立中学建设,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巴黎高师)(2)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3)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5、新中国教育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初期(50,60年代)①国家收回教育主权,接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要向广大工农开门,要为人民大众服务②国家还提出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③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2)文革时期(1966至1976年)·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3)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①1977年恢复高考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③1995年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二、印刷书的诞生1、最早的书籍(1)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2)中国早期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成就表现意义造纸术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植物纤维纸(西汉)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传播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8世纪后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印刷术隋唐雕版印刷术金属活字印术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普及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胶泥制)元朝王祯发明木活字14世纪后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术(1)印刷书的诞生具有革命性转变,有助于文化大众化,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对提高人们文化修养、促进新兴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图书馆的成长1、世界图书馆的发展历程(1)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王建立图书馆,这是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收藏有约2.5万块泥版文书)(2)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埃及建立亚历山大图书馆,却于3世纪末被战火全部吞没(3)罗马帝国时期乌尔比安图书馆和君士坦丁堡图书馆规模巨大(仅作了解)(4)西欧中世纪以来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保存了大量古典文化遗产(5)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巴格达修建了大量保存伊斯兰文明的图书馆(仅作了解)(6)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7)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了面向公众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2、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1)古代①官方: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

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

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文物是一国的宝贵财富,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和传承。

文物的保护不仅关乎国家形象和文化底蕴的传承,更关系到后代子孙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自信。

因此,文物保护是每个国家都应该高度重视和努力实践的工作。

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继承性原则文物保护的首要原则是继承性原则,即尊重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统,保持其原始性和完整性。

这意味着保护文物时要尽量保持其原有的形态和结构,不做过度修复或重建,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二、整体性原则文物保护强调的是整体性原则,即保护文物时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这包括保护文物所在的环境和背景,以及与其相关的其他文物和建筑物。

在进行保护工作时,要综合考虑文物与环境的协调性和整体的历史价值。

三、可持续性原则文物保护要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

这意味着保护工作应该长期持续,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的修复和保护,更要注重文物的长期保存和传承。

此外,文物保护还应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文物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科学性原则文物保护必须依靠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

这包括对文物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采用科学的修复和保护技术,确保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同时,应注重文物保护的科研和学术交流,提升保护工作的专业水平和学术价值。

五、法治性原则文物保护必须依法进行。

各国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文物保护工作,保护文物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文物保护工作必须在法律框架下进行,依法行使职责,保护文物的合法权益。

六、参与性原则文物保护是一个群众性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文物保护工作应注重公众教育和宣传,加强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保护文物的氛围。

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是继承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科学性、法治性和参与性。

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统,让后代子孙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整体性保护方法

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整体性保护方法

从世界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的贯彻至关重要。首先,我 们需要提高公众对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通过教育和宣传,使更多人了 解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其保护的重要性。其次,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 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和规章制度,打击盗卖、破坏遗产的行为。此外,还需要采 用科学合理的保护技术和方法,针对不同遗产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 提高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两湖区域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必要性不言而喻。首先,这些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 艺术、科学价值,如茶园、茶庄、古民居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其次,这些遗产对于研究万里茶道的商贸史、文化交流史等具有 很高的价值。此外,保护好这些遗产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必要条件。
为了实现两湖区域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可采取以下措施:
总之,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对于世界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坚持这一原 则,才能确保世界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保护世界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引言
文化线路是连接不同地域、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纽带,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在 文化线路视野下,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各类遗产,使其得到整体性保护,已成为 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次演示以万里茶道两湖区域遗产为研究对象,探讨其 整体性保护的必要性和措施,以期为类似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参考。
背景
万里茶道是指从福建武夷山至俄罗斯恰克图的茶叶贸易路线,是古代中俄经济 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两湖区域是指湖南、湖北两省,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 源。然而,当前万里茶道两湖区域遗产保护现状并不乐观,存在诸多问题,如 遗产分布散乱、保护力度不足、开发过度等。因此,开展整体性保护研究具有 重要意义。
遗产保护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关于文化遗产完整性保护的研究和实践。例如,采用 数字化技术对文物进行高精度复制,以便在保护原物的同时,进行展示和宣传。 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出台了一 系列政策和规划,为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42
举例:2013年4月份,西安“兴教寺事件 ”
从真实性原则看。兴教寺历经1300多年的 历史,几经毁坏又由守寺僧人重建,一直 到现在的寺庙布局,每一次重建都是一次 历史真实信息的叠加
12
42
其背景是:丝路申遗、西安兴教寺旅 游区项目
有关报道:兴教寺周边区域实施综合 利用,以兴教寺为景区核心,建设一 个融旅游、文化、商贸、园林、观光 、休闲度假、宗教体验为一体的文化 旅游综合体。
整体性的背后,隐含着我们对场所精神的 回归和对文脉延续的渴求,保护整体性, 或许更应着重于它背后的文化传承,而不 是纠结于固化物质环境。
19
42
小结:
(1)判断历史遗产的价值包括:真实性、 完整性、可读性、可延续性等。真实性是 首要的,但不是唯一的,非真实性的遗产 保护也并非完全没有价值。
2
42
北京城建都有800余年,而佘家在北京守墓的 历史就有近400年。
2002年将“佘家守袁崇焕墓”改为政府管理 ,丧失了中国墓葬文化中最为感人的制度原 真性内容
历史人物的墓有成百上千,但一个家族自愿 守墓却是非常罕见的。
什么是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3
42
文化遗产保护的两大原则:原真性 和完整性
Authenticity icity )
翻译:原真性、真实性。
称呼,起源于中世纪欧洲,最早指 宗教经本及宗教遗物的真实性
张松认为: 原真性, 又译原生性、 真实性、确实性、可靠性, 主要有 原始的、原创的、第一手的、非复 制、非仿造等。
5
42
在英文词典《Webster’s 9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的释义中,有
original(原初的)、 real (真实的)、 trust worthy (可信的)三层含义
6
42
1.1原真性的解释
原真性,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威尼斯 宪章》(Venice Charter , 1964),全称《保 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
《威尼斯宪章》(1964)提出“将文化遗产 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 。
详见《奈良真实性宣言》(1994年,日
本)(the 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
)第13 款
7
42
奈良宣言:想要全方位地评价文化遗产的 真实性,其先决条件是认识和理解遗产产 生之初及其随后形成的特征,以及这些特 征的意义和信息来源。
16
42
杨辛“泰山颂”诗 刻石
高而可登,雄而可亲。 松石为骨,清泉为心。 呼吸宇宙,吐纳风云。 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说明】
此诗刻在泰山朝阳洞北约200米盘
路西侧石壁上,刻于1999年春。字面
高110厘米,宽360厘米。诗文10行,
满行4字,凡32字,草书。跋语6行,
满行8字,凡43字,字径8厘米,草书。
(2)保护文化多样性价值需要将原真性的 概念内化或地方化,尊重所有文化,充分 考虑历史遗产的文脉关系。
20
42
(3)具体讲即是保护标准的细化和保护方 法的地方化。比如“整旧如旧”和“整旧 如新”的区别,不应一味强调哪种更好, 而应以人的体验和感受以及具体的处理地 段为主。如曲阜三孔、紫禁城重修
10
42
举例:
一只在今天制造的金手镯,人们讨论其是否是 “真”, 一般是指是否用纯金制成;
而对一只古代的金手镯,当讨论其是否是“真 ”, 不仅指其材料,更是指向时间维度,即这 只金手镯是否是制造于古代而不是现代;
如果这是一只古代著名人物用过的金手镯,那 这个“真”还指代特定历史年代和特定历史人 物,而这些信息都是不能复制的,都是“原” 的。
原真性:与文化背景相关的真实性判断必 须联系大量的信息来源,包括形式和设计 、材料和质地、用途和功能、传统和技艺 、位置和设置、精神和感情等
8
42
中国社科院徐嵩龄教授:
原真性概念,可从其组分和结构两个角度 认识。
从组分上看,遗产的原真性包含以下 内容:①地点、位置;②形态和构成
;③材料、材质;④技艺;⑤环境( setting);⑥功能;⑦管理制度;⑧精 神、情感;⑨相关人、物、事;⑩时 序变化。
17
42
1.2.2整体性与原真性——并非固穷 “不仅保护遗产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
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出遗产的风貌。”
问题在于,这里的“周边环境”是侧重于 物质环境,还是生活环境?是规划师心中 设计的理想环境,还是居民谋求发展的需 求环境?
18
42
面对历史遗产寻求生机与活力时,却强求 世人固守“原状”,抛弃发展,抛弃旧城 现实生活的需求
宗教活动场所才是兴教寺的基本属性 ,也 是基本职能。
13
42
1.2原真性质疑
1.2.1文物原状与原真性——并非静态
对历史遗产的原状之争:“宪章派”认为 要保护建筑进行干预之前的状态,包括发 生在建筑上的所有历史叠加信息;
“操作派”认为原状即始建之状,应去掉 有损建筑本体的价值。
14
从结构上看,上述遗产原真性组分可
以分为“物质层面”原真性与“非物
质层面原真性;
9
42
1964年《威尼斯宪章》文物保护修复原则, 一是规定要保存历史的原物,修复要以历史 真实和可靠文献为依据,反对一切形式的伪 造
二是要保存全部历史信息,要保护各个时期 的叠加物
三是修补应做到整体和谐,又要和原来部分 有明显区别,让人可以区分真假,即可识别 。
42
《威尼斯宪章》提出保护、修复和发掘过 程中应遵循的“三不”原则:
不移动——保护对象不宜随意移动。
不乱真——修复古迹的可识别原则,既要 整旧如旧,又不能以假乱真。
不重建——不能在无任何遗存的基础上再 建,也不能在原有遗存基础上改建、扩建 。
15
42
从可持续的观念切入,历史遗产的存 在和保护,不是为了历史的停滞,而 是为了历史的延续。
上节回顾:关于袁崇焕墓管理制度的真实性
1
42
1949年之后,北京城里唯一未迁出的古墓 1952年2月,北京规划局准备迁移城内所有墓
地,改造城市建设。叶恭绰、柳亚子、李济 深、章士钊联名上书毛泽东 ,呼吁保护袁墓 。后批示得以保存。
家族的特殊遗产:佘家先祖当年立下三条祖 训:佘氏子孙一不许南下回乡,二不许做官 ,三要为袁崇焕守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