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与部分同词现象及其认知理据
汉字认知过程中整体与部分关系论

应用心理学Chinese Journal of 2001年第7卷第3期,57-62Applied Psychology2001.Vol.7.No.3,57-62汉字认知过程中整体与部分关系论张积家1 张厚粲2(1.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广州,510631;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5)摘 要 文章回顾了整体与部分在认知中的作用争论的历史,讨论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汉字认知中的作用。
作者认为,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影响汉字认知过程和策略的重要变量,人们加工汉字的过程和方式视汉字的部分与部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定。
关键词 汉字 整体 部分 关系 认知中图分类号:B8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020(2001)-03-0057-061 整体与部分在认知过程中作用的历史回顾 整体与部分在知觉和认知中的作用,是心理学的传统问题。
心理学产生之前,联想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就为此展开过争论。
联想主义认为,认识从部分开始,部分通过联想结成整体。
而德国古典哲学则反对意识是由感觉片断加工而成的观点,强调知觉和认知的整体性。
如Reid认为,人直接经验事物,知觉总有意义,把复杂经验分解为原子感觉,会剥夺其意义[1]。
实验心理学建立后,争论仍在继续。
Wund认为,心理元素通过联想和统觉组成复杂观念。
Wund的整体部分观是辩证的,他重视元素分析但没有忽视意识的整体性[1]。
但是,他的学生Titchener却只重视元素而忽视整体。
Watson认为,行为可以分解成最基本的单元,即刺激和反应,因此被称为“原子行为主义”[2]。
与此同时,另一心理学家则强调知觉和认知的整体性。
Ehrenfels认为,知觉以某种质为基础,这种质不能用感觉集合解释。
Holt认为,行为必须从整体角度研究。
Tolman 认为,行为如被分析成单元,就失去了目的性[2]。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特性是在部分构成整体时新产生或突现出来的。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_哲学常识

思考:这则故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三、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一) 整体、部分的含义 整体: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 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其 发展过程 中的某一阶段。
理解: 空间——事物内在的有机统一体 时间——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空间——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 部分 时间——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某一阶段
• 有人认为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主要是打击 外地的不法商贩,才能活跃当地的经济, 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种观点( B ) • A、是重视整体,忽视局部的表现 • B、是重视局部,忽视整体的表现 • C、认为整体功能大于局部总能之和 • D、认为关键局部可以决定整体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 B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 到最大发挥
区别 (1)含义不同 (2)地位、功能不同
材料1、资源配置是指经济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生产用途 之间作出选择,以获得最隹效益的过程。在独立经营、 自负盈亏的条件下,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并在竞 争中取胜,必然会优化资源配置和使用。努力使本企业 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材料2、某市有两家制皂厂,各有500多名职工,规模不 相上下,但两个厂经济效益截然不同,甲厂一年盈利 5000万元,人均创利10万元。乙厂连年亏损,年亏损额 达到2000万元,企业失去活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问:(1)结合材料1,用经济学知识说明材料2中两家 企业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经济效益? (2)根据问(1),用哲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两家 企业的经济效益会不同? (3)问(1)(2)相比,哪一问更抽象?这说明 了什么? 小结
练习1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举例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举例1. 整体与部分的定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像一盘热气腾腾的麻辣火锅,火锅里每一种食材都是部分,但只有把它们放在一起,才能成为美味的整体。
就拿火锅里的牛肉、豆腐和蔬菜来说,它们各自都有各自的风味,但放在锅里煮一煮,嘿,那味道可就出奇的好。
生活中其实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整体和部分就像一对亲密无间的小伙伴,彼此依存,缺一不可。
1.1 整体的魅力说到整体,咱们可以想想一首歌。
单听某一句歌词,可能没啥感觉,但合起来就成了一首动听的旋律。
每个音符都是部分,但组合在一起,哎呀,简直是天籁之音!要是没有那些音符,这首歌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就像一幅画,单独看某个颜色或线条,可能觉得没什么意思,但当它们一起呈现在画布上,就能让人心灵震撼。
这种整体的魅力,真的是妙不可言啊。
1.2 部分的重要性反过来讲,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麻辣火锅里没有牛肉,那绝对没法叫麻辣火锅!这时候,单独的牛肉就显得尤为珍贵。
每一块食材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就像我们的生活中,每个角色、每个细节,都是不可或缺的。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忽略某些小事,但它们的缺失会让整体变得不那么完美。
所以,咱们得好好珍惜每一个部分,别小瞧了它们的力量。
2. 实际生活中的例子2.1 家庭的整体与部分家庭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家庭的一部分,父母、孩子、甚至小狗小猫都在这个大家庭里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想象一下,如果家里没有爸爸妈妈的关心,那孩子的成长就像没有水的花朵,迟早会枯萎;如果没有孩子的欢声笑语,家里的气氛就会冷冷清清,仿佛一座空城。
整体的幸福感就是由这些小部分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
2.2 团队的协作再说说工作中的团队合作吧。
在一个项目组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设计师负责画图,程序员负责编码,销售负责推广。
每个部分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如果某个环节掉链子,整体的项目就可能泡汤。
就像一部机器,缺了一个小螺丝,整个机器也可能无法运转。
认识部分与整体科学教案反思

认识部分与整体科学教案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部分”与“整体”的概念。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3. 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准备:1. 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积木。
2. 图片或绘画纸上的图形。
3. 讲解板或黑板。
4. 植物书籍或图片。
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 引发幼儿对“部分”与“整体”的思考,例如展示一幅仅显示部分图像的图片,询问幼儿缺失的部分是什么。
- 介绍今天的主题:“认识部分与整体”,告诉幼儿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观察、比较和归纳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 观察比较环节:- 给幼儿分发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积木,并展示一些图片或绘画纸上的图形。
- 引导幼儿观察积木的形状和颜色,比较不同部分之间的差异。
- 鼓励幼儿分别找出相同部分和不同部分,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讲解板或黑板上。
3. 归纳总结环节:- 引导幼儿回顾观察到的部分和整体,并提出问题,例如哪些积木可以组成一个整体的图形。
- 让幼儿讨论并归纳总结他们的观察结果,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 鼓励幼儿运用归纳的能力,形成简单的规则,例如相同形状的积木可以组成一个整体的图形。
4. 小结环节:-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部分”与“整体”的概念和观察方法。
- 强调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 鼓励幼儿进行拓展思考,例如观察其他周围事物中的部分与整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总结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部分”与“整体”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幼儿通过观察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积木,并进行比较和归纳,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问题。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幼儿的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值得改进的地方是在归纳总结环节可以加强幼儿的自我思考和表达,鼓励他们更主动地参与讨论和总结。
整体与部分的原理

整体与部分的原理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指一个整体事物与其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联。
在许多领域中,人们经常将事物分为整体和部分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整体是由构成它的部分组合而成的,而部分则是整体的组成要素。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原理来解释:
1. 相互依存原理:整体与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互相影响和制约。
整体的改变会影响部分的状态和行为,而部分的变化也会对整体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机械系统的整体性能取决于其中每个部件的质量和功能。
2. 组合原理:整体是由不同的部分组合而成的。
这些部分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通过组合不同的部分,可以形成不同的整体,从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
例如,一个电子产品可以通过不同的电子元器件的组合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3. 层次性原理:整体与部分之间可以存在多个层次。
一个整体可以被看作下一层次的部分,而它又可以包含下一层次的其他部分。
这种层次性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组织结构。
例如,一个生态系统可以被分为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个体等不同的层次。
4. 相互作用原理: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部分的状态和行为可以通过与整体和其他部分的相互作用而发生改变。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物质或能量的传递,也可以是信
息的交流。
例如,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每个个体的行为都会受到整个社会系统的影响。
总之,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通过理解和掌握这种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出处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出处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引言:整体与部分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例如人类社会、自然界、机器设备等等。
本文将探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一、概念解析1. 整体整体指的是一个完整的、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事物或系统。
它由多个部分构成,这些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发挥着某种功能或达到某种目的。
2. 部分部分指的是一个事物或系统中被划分出来的一些局部或组成成份。
二、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1. 依存性关系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着依存性关系。
没有了其中任何一个都无法构成完整的系统。
例如,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个体都是社会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机器设备中,每个零件都是机器运转所必需的一环。
2. 相互制约关系在整体和部分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
每个部分对于整体都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整体对于每个部分也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例如,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个体都受到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制约;在机器设备中,每个零件都受到其他零件的制约。
3. 功能协调关系整体和部分之间还存在着功能协调关系。
整体的功能需要由各个部分共同完成,而各个部分也需要通过相互协作来实现自己的功能。
例如,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个体都需要通过相互合作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机器设备中,各个零件需要通过协同工作来实现机器设备的功能。
4. 矛盾统一关系整体和部分之间还存在着矛盾统一关系。
整体和部分之间既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等方面的联系,同时又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例如,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个体都追求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在机器设备中,各个零件之间也存在着摩擦和磨损。
三、结论整体与部分是一个事物或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依存性、相互制约、功能协调和矛盾统一等辩证关系。
了解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整体与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整体与部分世界的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基本环节而得以实现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即是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
作为客观辩证法,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各个基本环节之间是无所谓先后顺序的;而作为主观辩证法,从辩证法学说理论体系的逻辑构成来说,各个基本范畴的排列则应有一个大体符合人类认识史的顺序,但这种排列的合理性也是相对的。
整体与部分,亦称全局与局部,是一对极其古老、使用极其广泛的辩证法范畴。
整体在量上是一,部分在量上是多,因而历史上某些哲学家又往往把整体与部分看成一与多。
还有一些概念与这对范畴有关,如统一性与多样性、整合与分解、综合与分析等。
现代系统论中的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也包含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一)整体与部分的含义整体与部分或哲学史上的一与多,历来被看作是一对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辩证法范畴。
我国古代的老子有时把一等同于道,他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有时又把一看成是具体事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前一个“一”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一般规律,后一个“一”则相当于西方哲学所说的单一或单位,但不管在哪一个意义上,它都是与“多”并列的。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探索世界的始基,也就是在寻找多中之一,即世界的最后的统一的东西,如将其归结为水、气、火等。
毕达哥拉斯第一次明确把一与多作为一对范畴提出来,并说“万物的本原是一”。
当巴门尼德说存在“是个连续的一”时,一就是整体了,这个整体实际就是世界,但他夸大了一,把多看成是虚幻的。
古希腊探索世界始基的最高成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原子是最小的单一,多的世界是由原子的多种构成方式形成的。
亚里士多德已经有整体大于各个部分的总和的思想,指出离开了身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
康德的知性范畴中一、多、全为一组,他说:“全体或整体正是作为一的多。
”他很确切地指明了三者的区别和联系:许多单一构成整体,即许多部分构成整体。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出处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一、引言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系统论、辩证唯物主义等理论的基础之一。
整体与部分之间既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又存在着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关系。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二、整体与部分的定义与特点2.1 整体的定义与特点整体是由若干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具有以下特点:1.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2.整体具有独立的存在和相对稳定的结构;3.整体的性质和功能是由其部分的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4.整体具有新的性质和功能,不同于其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
2.2 部分的定义与特点部分是整体的组成成分,它具有以下特点:1.部分是整体的组成要素,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2.部分具有相对独立的存在,但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存在;3.部分的性质和功能是受整体的性质和功能所制约的;4.部分的性质和功能可以通过与其他部分的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
三、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3.1 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没有整体就没有部分。
整体和部分之间也是相互制约的,整体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依赖于部分的支持和贡献,而部分的存在和发展也需要依赖于整体的调节和协调。
3.2 相互转化与相互渗透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即一个部分可以成为另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而原来的整体又可以成为新的部分。
整体和部分之间也可以相互渗透,即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着信息、能量、物质等的交流和传递。
四、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实践中的应用4.1 组织管理中的整体与部分在组织管理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组织由若干个部门和个体组成,这些部门和个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
组织的整体性决定了各个部门和个体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只有整体发展好了,各个部门和个体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载《汉语学习》,2002(3):31-33.整体与部分同词现象及其认知理据李 宇 明不同的事物用相同的词语指称,是异物同词;不同的词语指称相同的事物,是同物异词。
异物同词和同物异词,两者都牵涉到词语构成的理据;构词理据的形成有多种因素,语言社团的认知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这些现象的研究,需要考虑认知的因素,而且也可以从研究中发现一些重要的认知规律。
异物同词的现象很多,本文讨论整体与部分同词的问题。
一、整体与部分同词现象(一)整体与部分同词现象例说整体与部分同词现象是异物同词现象中的一种。
例如:(1)小麦:①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中空,叶子宽条形,子实椭圆形,腹面有沟。
子实供制面粉,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②这种植物的子实。
(2)足球:①一种主要用脚踢的球类运动。
②足球运动使用的球。
这类现象的特点是:词语起码有两个义项,一个义项指称整体,一个义项指称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从而构成整体与部分同词。
“小麦”的第一个义项是指小麦的植株,第二个义项是指子实;小麦的植株与小麦的子实,形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足球”的第一个义项是指足球运动,第二个义项是指足球运动所使用的球;足球运动与足球运动所使用的球,形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二)语境在理解整体与部分同词现象中的作用同一词语既可表示整体又可表示部分,在言语交际中,该词语指称的究竟是整体还是部分,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来推断。
例如:(3)吃黄瓜买了三斤黄瓜(4)浇黄瓜栽了三亩黄瓜例(3)中,“吃”和“三斤”限定“黄瓜”指果实,例(4)中“浇、栽”和“三亩”限定“黄瓜”是植株。
上下文语境之所以可以帮助推断,起到对歧义的“过滤”作用,是由人们的常识系统决定的。
在现实生活中,“吃”和“买”的对象是果实而不是黄瓜的植株,虽然黄瓜的植株并非绝对不能吃、不能买;“浇”和“栽”的对象一般是黄瓜的植株而不是果实,虽然作为果实的黄瓜未必在任何“可能世界”中都不能浇、不能栽;量词“三斤”一般用来修饰果实,而“三亩”一般用来修饰黄瓜的植株,虽然并非在任何“可能世界”中黄瓜的植株都不能用“三斤”修饰、黄瓜的果实都不能用“三亩”修饰。
语境的过滤作用,使这种词语在交际中一般不会发生误解,使这种词语的构成方式得以成立。
(三)整体与部分同词现象的使用范围并不是所有的词语都可以用来既表示整体又表示部分。
例如:手、腿、头等都是人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体与手、腿、头等使用的是不同的词语;门、窗、墙壁、房顶等都是房子的组成部分,但是使用的也是不同的词语。
据观察,整体与部分同词,主要的使用范围有如下两类事物范畴:1)球类运动;2)植物。
1.球类运动表示球类运动的词语,几乎都是整体与部分同词。
例如:棒球、冰球、橄榄球、高尔夫球、篮球、垒球、乒乓球、排球、台球、网球、羽毛球……2.植物表示植物的词语,属于此类现象的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农作物。
例如:蚕豆、赤小豆、大豆、大麦、甘蔗、高粱、谷子、花生、红薯、黄豆、豇豆、绿豆、棉花、青稞、豌豆、玉米、芝麻……2)蔬菜;瓜类。
例如:菜瓜、冬瓜、豆角、番茄、甘蓝、哈密瓜、胡萝卜、葫芦、黄瓜、姜、金针菜、韭菜、辣椒、萝卜、南瓜、茄子、丝瓜、蒜、甜瓜、土豆、西瓜……3)果木。
例如:板栗、菠萝、橄榄、海棠、核桃、花红、橘、梨、李子、荔枝、龙眼、芒果、猕猴桃、木菠萝、苹果、葡萄、柿、桃、香蕉、杏、枣……4)花木;草药。
例如:茶花、当归、丁香、杜鹃、甘草、桂花、桂皮、花椒、桔梗、莲花、玫瑰、梅、牡丹、木芙蓉、木樨、人参、芍药、天麻、香橼、郁金香、紫罗兰……5)其它。
例如:茶、木棉、香椿、楠木、紫檀……就表示植物的这些词语来看,所表示的部分是:a)果实或子实。
例如:“大豆”、“大麦”、“番茄”、“西瓜”、“橄榄”、“苹果”等。
这些词语形成植株与果实或子实同词。
b)花。
例如:“金针菜”、“茶花”、“杜鹃”、“莲花”、“牡丹”、“紫罗兰”等。
这些词语形成植株与花同词。
c)根茎。
例如:“甘草”、“红薯”、“姜”、“萝卜”、“当归”、“桔梗”、“人参”、“天麻”、“土豆”等。
这些词语形成植株与根茎同词。
d)叶子。
例如:“茶”、“韭菜”、“香椿”等。
这些词语形成植株与叶子同词。
e)其他。
例如“桂皮”是植株与皮同词,“楠木”、“紫檀”是植株与木材同词,“棉花”、“木棉”是植株与种子表皮上的纤维同词。
在这些植物同词现象中,a)~c)同词现象较多,d)、e)同词现象较少。
二、跨语言性及其认知理据(一)整体与部分同词现象的跨语言性整体与部分同词的现象,在其他语言中也存在,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
例如英语:basketball 既指篮球运动也指篮球运动所使用的球。
football 既指足球运动也指足球运动所使用的球。
apple 既指苹果树也指苹果树的果实。
cucumber 既指黄瓜的植株也指黄瓜植株的果实。
原载《汉语学习》,2002(3):31-33.ginger 既指姜的植株也指姜的根茎。
ginseng 既指人参的植株也指人参植株的根茎。
peach 既指桃树也指桃子。
pear 既指梨树也指梨子。
rose 既指玫瑰植株也指玫瑰花。
wheat 既指小麦植株也指小麦植株的子实。
英语中这些现象的范围,也是球类运动和农作物、果木、花木、蔬菜等植物,同汉语的情况非常相似。
汉语和英语中的这类现象,相信在其他语言中也不难找到。
例如在景颇语中:“辣椒”也是既指辣椒的植株,也指辣椒的果实;“李子”既指李子树也指这种树的果实;“茶叶”既指茶树也指茶树的叶子。
这说明这类现象具有跨语言的性质,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
当然,由于不同语言社团的生活环境不同,语言系统不同,因此,不同语言中整体与部分同词的数量可能会有差异,某些具体词语在甲语言中是整体与部分同词,在乙语言中可能不是。
但这只是细节上的差异,细节上的差异,不会否定这种现象的普遍性。
(二)整体与部分同词现象的认知理据整体与部分同词,是由人类的认知共性造成的。
观察以上这些词语所表示的事物,会发现词语所表示的部分,不管是球还是植物的果实、子实、花、根茎等等,在这同一词语所表示的整体中具有显著性的特点。
球类运动中,运动员击打、争抢的对象是球,输赢的评判也与球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观众的注意焦点也主要是盯在球上,因此,球在球类运动中是具有显著性的。
在植物类中,花朵五颜六色,许多花还有或淡或浓的香味,就整个花木植株而言,花具有显著性;瓜在瓜类植株中也是具有显著性的。
球、花、瓜在球类运动、花木和瓜藤中所呈现的显著性,主要是就视觉、嗅觉而言的。
由视觉、嗅觉而感知到的显著性,是狭义的。
而认知上的显著性,不仅取决于视觉、嗅觉等方面的外在感知,更取决于心理上的感知。
心理上的显著性感知,与价值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所谓价值,在这里是指某种事物对人类的功用,如观赏、食用、药用等功用。
比如“芝麻”,藏于芝麻蒴中,就整个芝麻的植株而言,作为子实的芝麻不具有视觉上的显著性,但是人类种植芝麻的目的,是要收获其子实榨油,对人类来说,芝麻子实的功用比整个芝麻植株重要。
在视觉上,作为子实的芝麻虽然在整个植株中不显眼,但是因其对人类的价值而在认知上具有显著性。
再如“桂皮”,既可以指整个桂皮树,也可以指桂皮树的皮。
从对树的整体感知而言,树皮并不具有或不一定具有显著性,“桂皮”可以用来表示桂皮树的皮,是因为这种树皮可以入药或作香料,对人类的生活有特殊的功用价值。
就非专业人士而言,人们多是先认识或是只认识这些事物的部分,然后再去了解甚至可以不了解这些事物的整体。
比如“西瓜”,人们认识它的果实,不一定认识它的植株;“人参”,认识它的根茎,一般人都不认识它的植株。
这种情况说明,人类认知事物时,往往是以人类自身作为认知参照点的,特别是通过事物对人类的功用来认知事物的。
§3.2 就词语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也许也是人们先用某词语表示部分,然后再表示整体。
例如“金针菜”、“莲花”、“茶花”中带有“菜”、“花”等字眼,显然提示我们这些词语是为表示部分而造的;“×球”、“×豆”、“×瓜”之类的造词方式,也能说明这一点。
当然这一发生学上的论述还只是推断性质的,能否成为规律还需要作词源学上的专门研究。
果若这种发生学上的推断成立,就可以得到更深层次的规律:造词和用词遵从相同的认知规律;因此通过共时层面的词义之间的认知联系可以构拟历时的词义发展脉络。
三、与借代的比较整体与部分同词的现象与修辞学上的借代和构词法上的借代构词,在某种情况下会出现相同的结果,即形成整体与部分的同词。
例如:(5)疤瘌眼:①眼皮上有疤的眼睛;②眼皮有疤的人。
(6)在口粮紧张的情况下,它不相信用粮食奖励养猪是积极的办法,因为大部分社员想方设法养猪的目的已是为了取得奖励粮来弥补口粮,小耳朵盼大耳朵的粮食吃,养猪事业是不会有大发展的。
(高晓声《“漏斗户”主》)例(5)是借代构词,用“疤瘌眼”指代长疤瘌眼眼睛的人。
例(6)是借代修辞,用“小耳朵”指代人,用“大耳朵”指代猪。
上两例通过借代构词和借代修辞,造成了整体与部分同词的现象,而且这些借体也都具有显著性的特征。
但是这些现象同本文讨论的现象有两个明显的差别:第一,这些借体也具有认知上的显著性,但是其显著性的形成与对人类的功用价值无关或可以无关;第二,就认知的顺序而言,不一定是或者根本不是“先认识或是只认识这些事物的部分,然后再去了解甚至可以不了解这些事物的整体”。
事实上,要理解借代不仅要理解借体,而且要理解代体,同时还要把握借体与代体之间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戴庆厦、徐悉艰 1995 《景颇语词汇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桂诗春 1991 认知和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Langacher, R. W. 1991 语言研究中的认知观(沈家煊译),《国外语言学》第4期。
林书武 1995a 《隐喻与象似性》简介,《国外语言学》第3期。
林书武 1995b 《隐喻与认知》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沈家煊 1994a R. W.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国外语言学》第1期。
石毓智 1995b 《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评介,《国外语言学》第2期。
王勤学 1996 《心中之身:意义、想象和理解的物质基础》评介,《国外语言学》第1期。
熊学亮 1993 认知科学与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
严辰松 1997 语言临摹性概说,《国外语言学》第3期。
张伯江 1997 认知观的语法表现,《国外语言学》第2期。
赵艳芳 1995 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