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灭亡货币原因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货币与信用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货币与信用
一、 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把握秦汉时期中国币制的特点、沿革及其 原因、影响。
★了解秦汉时期中国货币种类、形制的变化 及货币流通状况。
★了解秦始皇统一币制、西汉武帝及王莽改 革币制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了解秦汉时期信用的形式及特点。 ★秦汉时期的金融理论(略)
二、秦汉时期的货币(P63)
◆规定货币种类分为黄金和半两钱两 种。
◆规定货币形制和单位:黄金为称量 货币,沿用金钣、饼金的旧形制; 单位为镒,1镒为20两。铜钱为圆 形方孔的铸币,单位是半两。从此 确定了中国钱币外圆内方的基本形 制。
◆规定铜钱的金属重量为“半两”, 并以该金属重量命名铜钱,叫“半 两”钱,后人称之为秦半两钱。这 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半两钱不是 秦统一后创造的新铸币,而是将统 一前秦国的半两铜钱推广到全国。
★两汉的货币与货币制度变迁:P63-69
◆西汉沿袭秦朝的货币制度,实行金钱 本位制,但黄金的单位和钱制有变化、 发展。
▼西汉仍以黄金和铜为币材,货币分为 黄金和铜钱。大额交易用黄金,小额 交易用铜钱。但因为黄金短缺,所以 实际流通的货币以铜钱为主。
汉代“马蹄金”
汉代“柿子金”
西汉金饼
西汉金饼
汉高祖和汉文帝
汉景帝
☆上述政策造成西汉“半两”钱的重 量名称与实际金属重量脱节,铜钱 的名目价值与实际价值脱节,劣币 膨胀,以至于“钱益多而轻,物益 少而贵”。可见,在金属货币制度 下,铸造不足值的劣币也会造成通 货膨胀。
历史趣闻秦朝货币介绍 秦朝时期的钱币秦半两钱的特征

秦朝货币介绍秦朝时期的钱币秦半两钱的特征导语: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政权,它是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秦王嬴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政权,它是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掉关东六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齐国,而完成了统一大业。
秦朝建立以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嬴政确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废谥法,以世计,自称始皇。
国家一切政务皆取决于皇帝,取消分封制度,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自己铸行货币,齐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蚁鼻钱,燕有明刀,韩有方足布,赵有尖足布,魏有桥足布,秦有圜钱等等。
钱币形状各异,轻重不一,并且有优有劣,换算困难,给当时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秦始皇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的政治家。
他出于国家统一的需要,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最终统一了全国的货币。
秦始皇下令废除原各国的旧币,以秦币为基础推行新的货币制度。
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及至秦,分一国之币为三等。
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半两其形制仿玉璧纺轮的圜钱形制而来,方孔圆形,逐渐成为中国制钱的规定模式。
秦始皇不仅对货币的质、量、形、用有明确的规定,而且集中了钱币的铸造权,严禁私人铸钱。
实际上秦半两在铸造技术方面并没有超过先秦各国的铜铸币,它的流通信誉是靠国家的法律来维护的。
云梦竹简《金布律》记载:“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钱善不善,杂实之。
……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
”早在秦惠文王二年,初次行用钱的时候就把钱币的铸造发行权掌握在王室手中了。
讨论秦国灭亡的文章

讨论秦国灭亡的文章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它的崛起和灭亡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国灭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个方面探讨秦国灭亡的原因。
从政治方面来看,秦国灭亡与秦始皇的强权政治不无关系。
秦始皇采取了集权制度,将大权集中于自己手中,取消了诸侯的封地,实行郡县制。
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导致了政治腐败和压迫,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同时,秦始皇的暴政和残暴行径也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加速了秦国的灭亡。
从经济方面来看,秦国的灭亡与秦始皇的过度征税和浪费有关。
秦始皇实行了均田制和统一货币制度,加强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统一管理。
然而,他过度征收农民的田赋和商人的税收,导致了农民的生活困苦,商业的萧条。
同时,秦始皇修建了大量的宫殿、陵墓和长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种过度征税和浪费严重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为秦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从军事方面来看,秦国的灭亡与外患和内乱有关。
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后,实力强大,但同时也招致了其他国家的嫉妒和敌视。
此外,秦国内部存在着分封制度的不满和军队的腐败问题。
在秦始皇去世后,秦国内部发生了一系列的内乱和军阀割据,这为外敌乘虚而入提供了机会。
最终,刘邦领导的汉军趁机进攻秦国,最终导致了秦国的灭亡。
秦国灭亡的原因主要包括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和军事原因。
政治上,秦始皇的强权政治和暴政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经济上,过度征税和浪费严重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上,外患和内乱导致了秦国的灭亡。
秦国灭亡后,刘邦建立了汉朝,继承了秦国的统一大业,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秦国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教训,警惕权力集中和暴政的危害,促进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秦朝的货币制度

秦朝的货币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短暂的朝代,它不仅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格局,还在经济领域有诸多创新和改革。
其中,货币制度的变革成为了秦朝经济政策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介绍秦朝的货币制度,并探讨其对当时经济的影响。
一、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秦朝之前,中国的货币形式主要是贝壳、布帛、金银等实物,交换手段相对局限。
然而,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货币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二、秦朝的货币制度改革1. 统一货币制度秦朝在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取消了以往各国不同的货币形式。
官方发行的货币主要有铜钱和金币两种,为了增加货币的使用范围,也接受了民间流通的银币。
2. 铸造标准化秦朝对货币的铸造进行了标准化的改革。
铜钱规格统一,重量标准化,直径相对一致,这样便于交易和流通。
此举提高了货币的可信度,方便了交换,也减少了通货膨胀的可能。
3. 货币流通的限制为了控制经济和维护政治稳定,秦朝实行了严格的货币流通限制政策。
只有官方发行的货币才能用于交税和公共征收,私人铸币和流通的货币都被视为非法行为。
这样的政策有效地稳定了货币制度,确保了国家财政的稳定和统一。
三、秦朝货币制度的影响1. 经济统一和交易便利秦朝的货币制度改革促进了经济的统一和交易的便利。
货币统一为商品交换提供了更方便的媒介和尺度,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人们可以通过使用相同的货币来进行交换,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交易活动的频率和规模。
2. 增加政府收入和控制经济秦朝的货币制度改革为政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征税和收入途径。
通过发行官方货币和限制私人铸币的行为,政府能够控制货币供应和流通,从而实施经济调控政策,稳定物价,维护金融秩序。
3. 提高社会阶级差异和不平等尽管秦朝的货币制度改革使得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导致了社会阶级差异的加剧和贫富不均的问题。
随着货币的流通,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分化明显,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恶化。
秦国灭亡的真正原因

秦国灭亡的真正原因秦朝的灭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以下将详细讨论秦国灭亡的真正原因。
首先,秦朝对于百姓的残酷统治是导致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秦始皇采取了严苛的法家政策,在统一天下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国的实力,并加强对境内各地的控制。
同时,秦朝实行了一系列苛刻的法律制度,如以法治国、重刑峻法以及大规模的劳动力投入,使得百姓生活极为艰难。
这样的统治方式引起了人民的不满,社会治安恶化,民间反抗情绪逐渐上升。
其次,秦朝的统治造成了国家财政的困难。
秦始皇实行了徭役制度,将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如修建长城、兵器制造等,花费巨大。
同时,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度,增加了地方财政开支,造成国家财政紧张。
而秦朝的对外扩张政策,积极进攻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使得军事费用大量增加。
这些因素导致秦朝财政破产,百姓负担加重,社会经济陷入混乱。
第三,秦朝的政治腐败也是导致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秦朝实行了世袭制,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而且皇帝的权威凌驾于一切之上。
这种权力过于集中的政治制度,使得朝政不透明,缺乏监督和制约,导致了权力滥用和腐败的问题。
高官们追求权力和财富,谋取私利,而忽视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这种腐败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形象和社会的公平正义,也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最后,秦朝内外交困也是灭亡的原因之一、在对外战争方面,秦朝数次进攻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造成巨大的军事消耗。
同时,秦朝还与赵、楚等强大的诸侯国发生冲突,激化了矛盾。
在内部方面,由于权臣李斯等人的专断行为,引发了一系列军师之争,使得秦朝内部陷入混乱。
这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秦朝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困境,最终导致了灭亡。
综上所述,秦朝的灭亡是由于残酷统治、财政困难、政治腐败以及内外交困等多重因素所引起的。
秦朝在短短几十年内建立了庞大的帝国,但由于种种原因的积聚和冲突,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的结局。
然而,秦朝的建立和灭亡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秦朝的货币流通

秦朝的货币流通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货币流通作为经济领域的核心问题,对于一个朝代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秦朝货币的发展历程、货币制度与政治关系、以及货币流通对经济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秦朝的货币流通情况。
一、秦朝货币的发展历程秦朝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货币是以金、银、布帛等实物形式存在的交换媒介。
随着战国时期的割据混乱局面,货币交换的需要日益增加,各国纷纷采用铸造铜钱的方式来解决交换问题。
而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后,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制度,实行了两种货币:金、银货币和铜钱。
这种货币制度在秦朝统一中原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二、货币制度与政治关系秦朝的货币制度与当时的政治状况密切相关。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其中包括了货币制度的规定。
秦朝实行的货币制度对于巩固统一政权、加强国家财政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在各地铸造统一的货币,不仅便于交换,也有利于加强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和统一法律的实施。
同时,秦朝政府通过控制货币的发行和流通,还能够调控经济,维持社会稳定。
三、货币流通对经济的影响货币流通是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经济的繁荣与萧条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秦朝,货币的流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货币的使用方便了商品交换,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的繁荣。
另一方面,通过控制货币的流通,秦朝政府能够调控市场,平抑物价波动,维持社会稳定。
货币的流通还带动了乡村和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兴盛。
总结:秦朝的货币流通在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货币的发展历程、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对经济的影响,展示了秦朝货币制度的特点和秦朝经济社会的状况。
货币流通作为经济社会的基础,不仅反映了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特点,也为后世的货币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借鉴。
通过对秦朝货币流通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和货币制度的变迁。
秦汉两代的币制演变与货币流通分析

秦汉两代的币制演变与货币流通分析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统一了各个诸侯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这一历史事件也将中国的铸币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创了中国货币发展的先河。
秦汉时期,铸造钱币的数量不断增加,货币的使用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秦汉两代的币制演变是中国货币发展的一段重要历史。
一、秦始皇时期的货币流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其中之一就是对货币的规范化管理。
在秦始皇时期,货币主要是铜钱和金币。
铜钱分为大钱和小钱两种,金币则有方孔和圆孔两种。
这种货币制度在当时虽然是非常新颖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钱币制造工艺不一、容易造假、铸币数量过大等等。
秦始皇一共铸造了200亿元。
这时期,货币的使用范围并不十分广泛,许多人仍然使用贝壳、布匹、矛、铁器等物品进行交换。
因此,秦始皇时期的钱币并没有完全代替传统的物物交换方式,这种现象在汉朝时期也同样存在。
二、汉武帝时期的货币流通汉武帝时期,由于铸币业的发展,货币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
在这个时期,铸币质量得到了大力提升,各种钱币也得到了更好的规范化管理。
此外,在规模上也得到了提升,汉武帝一共铸造了5500万两钱,其中铜钱占99%。
这种数值和比例的变化也表明了铜钱货币体系已经基本成形。
汉武帝时期的货币流通现象,除了继续沿袭秦朝时期的大、小、微三种铜钱外,还开始出现善质、五铢、刀币等多种新型铜钱。
这些新型铜钱的使用不仅方便了交易,而且汉朝政府也通过铸币来展示自己的统治力量。
然而,铸币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依然存在,许多银子成分掺杂不明的“假钱”也开始出现。
三、汉末时期的货币流通汉朝后期,由于政治、经济危机的爆发,货币系统逐渐瓦解。
到了三国时期,由于铸币的不断泛滥,百姓纷纷弃用铜钱,转而使用其他的物品进行交易。
由于铜币大量产生的同时,粮食、商品供应减少而贬值,甚至出现了兑换十文钱一升米的怪现象。
最终,汉朝灭亡,货币系统也随之瓦解,而随之产生的动荡使得物物交换方式重新流行,铜钱货币体系的发展也暂告一段落。
秦灭亡的原因探究

秦帝国只存在了14年,绝非历史课本上,暴政两个字那么简单。
大体以下七个原因:①通货紧缩;②废除分封制;③统治阶层内斗;④战线过长;⑤触及知识分子利益;⑥军国主义传统;⑦非法政权。
一、经济上,强行统一六国货币为“秦半两”,导致货币供应不足,通货紧缩。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开始统一六国货币。
“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之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秦二世继位后,两次颁布“复行钱(这个命令必须执行)”令。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政策执行不力,秦二世强行收集六国货币并销毁。
六国农民、小商人之前累积的财富都是旧币,但旧币因为政府销毁而迅速贬值。
但是,“秦半两”铸币速度相对较慢,货币供给不能满足需要,不断增值。
于是,当部分人有了“秦半两”之后,更倾向于储存升值而不是消费。
无人购买的商品价格逐渐下降,出现了“物贱钱贵”的局面。
严重的通货紧缩,造成短时间内的经济大萧条,大量民众破产。
二、政治上,“废分封,行郡县”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严重超前,过于激进。
分封制,形成于三皇五帝,渐亡于明初。
中国土地面积庞大,分封制解决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鞭长莫及,也有利于外族入侵或内部叛乱时“封国”拱卫中央。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包括二十个儿子在内的宗室,包括皇后在内的外戚“无尺寸之封”。
宗室外戚因此而没落。
这就造成了中央对边关地区无力管辖(秦始皇巡视九州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也没有势力来拱卫中央。
也造成了扶苏公子自杀、胡亥的其他兄弟姊妹轻易被杀。
而当刘邦杀到咸阳城下的时候,秦王子婴也成了瓮中之鳖。
三、皇帝独裁的大一统,没有形成强大的统治阶层,没有处理好接班人问题。
宗室外戚宦官、士人官僚、军功勋贵,这三大势力一直是历朝历代的统治阶层,他们共享权势和利益。
秦自统一之初,政坛上除了秦始皇以外,没有形成三大势力鼎足而立的局面。
秦灭六国后,宗室不给封地,外戚被诛杀,士人被清洗,勋贵被灭门。
统治阶层被瓦解,但是新官僚阶层在秦始皇死前,没有形成足够丰满的羽翼支撑这个王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史记 六国年表》—— 三十七年十月,帝之会稽、 琅邪,还至沙丘崩。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 杀蒙恬,道九原入。复行钱。
强行推行秦半两会马上带来以下影响:
• 1.强令废除旧币,会使各国原来用旧货币计算的民间财富迅速贬 值,不分贵贱所有人的财富都会缩水,引发大范围的恐慌。
• 2.民间为了获得合法货币进行交易,不得已快速、低价的抛售财 产,导致“物贱钱贵”。 • 3.相对于民间财富贬值,秦半两的购买力会大幅度升值,民间为 保值增值,会囤积秦半两,而不是拿出来消费流通。 • 4.当市场流通需要大量的货币时,不仅政府无法铸造出足够的货 币,更可恶的是秦二世后来铸造了大量质量低下的劣币。 • 5.本地交易靠人们互相熟悉尚可勉强进行,但是跨区域的陌生人 贸易却难以开展,只能以物换物。 • 6.严重的通货紧缩,使买的人买不到,卖的人卖不出去,商家关 门裁员,出现大量失业人口,导致经济短时间内进入大萧条,爆 发经济大范围动荡。 • 7.大量的民众破产失业,为旧贵族的造反提供了足够的民众基础。
致秦灭亡 的货币
---经济2班 ---蔡鹏
列 宁
灭毁 其灭 货一 币个 社 。会 最 有 效 的 方 法
是 毁
相 信 不 出 明 晚 , 必 有 革 命 亨 。 利
福 特
统 是 极 好 的 。 因 为 他 们 若 是 懂 , 我
一 国 人 民 不 懂 本 国 之 银 行 和 货 币 系
梅 耶 罗 斯 柴 尔 德
行 , 我 不 在 乎 货 币 发
— ·
—
—
.
废除六国货币,强行推行“秦半两”的货币政策, 因为货币的供应不足,导致严重的经济萧条。
中国大多数朝代,不是亡于通货膨胀,而是亡
于经济萧条。因为,只要在金属货币形态下,
不会发生现代人所熟悉的那种通货膨胀。其实, 秦朝不是亡于苛政,而是亡于经济萧条。秦末 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是秦始皇驾崩前一年统一
为 什 么 同 样 的 苛 政
年 两 年 的 短 期 政 策 ,
秦 国 的 苛 政 不 是 一
秦国因为无节制的货币政策,而出现全国性的经 济剧烈动荡,这是快速瓦解的关键诱因。
• 在统一货币之前,六国市场中的货币供应主要来自本国的铸币 商(官、私皆有),虽然种类繁多,但已经流通了数百年,而 且供应充足。六国民间百姓可能其毕生的财富积累,都是用本 地货币来计算和储存。 • 秦始皇死后不久,胡亥强行推行秦国的“半两”,把六国的货 币收集、销毁,强制退出市场流通。
不愿意接受这种减重的半两钱,致使其流通 困难。秦二世就重申行钱的法令,将这种不 足重的轻钱规定为国家的法定铸币,用严刑 峻法强迫百姓接受和使用。重量不足半两的 铜钱却仍强迫百姓按照半两的面值使用,这 实际上是以通货贬值的方式,变相掠夺百姓
的财富。半两钱的信用从此大坏,变成了所
谓的“恶钱”。
上图来自《輕重無常的秦半兩》, 最大的是标准半两,后面是秦政府 后期发行的劣币。
变化。
• 4.当合法货币只有一种完全垄断的货币时,缺少不同币种的竞争,政 府就会对货币上下其手,偷工减料。
货币统一后的仅一年,秦二世又发行了大量重量 减半的劣币,强行让百姓使用,导致严重的通货 贬值。
毁弃“半两”旧模,另铸新的钱范,将原来 的标准半两减半重量,铸成“轻钱”,仍然
按照原来“半两”的面值投放市场。老百姓
为什么政府无法铸造出足够的货币
• 1.因为政府是行政指令驱动,而不是市场指令驱动。 • 2.铸币商逐利,当发现货币购买力增加,有利可图的市场指令会驱动 他们迅速的大量铸造新币,获得利润的同时,满足了市场对货币供应 的需求,货币购买力保持在正常范围。 • 3.政府把铸币权强行从民间收缴,货币供应量由政府指令决定,需要 层层批准,不能擅自铸币,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反应速度远远慢于市场
货币的币制改革,推行“秦半两”,彻底消灭
六国货币的残余影响,摧毁了传统的多元货币 制度,于是,货币供给不能满足需要,出现
“物贱钱贵”的局面,于是农民受到伤害,手
工业者受到伤害。
内 让 帝 国 全 面 崩 溃 ?
在 秦 始 皇 死 后 两 年
崛 起 统 一 六 国 却 又
能 使 秦 国 一 百 年 内
• 真正有能力抵抗政府政策的,洽洽是六国残存的旧贵族,这为他们造
反提供了充分的经济和民众基础
综上所述
• 强令推行的货币统一政策和超发劣币,引发全国性、不分贵贱阶层的 全面经济动荡,是导致秦始皇死后帝国就快速瓦解的关键诱因。 • 但是这并不否认苛政是秦亡的原因,因为如果没有苛政,就不会制定 这样不合理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伤害也不会这么巨大。 • 同时也不否认货币统一是好事,但是政府无节制的货币政策,反而给 经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