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灭亡的读史随笔

合集下载

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的作文

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的作文

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的作文话说那战国时期,原本有六个诸侯国,韩、赵、魏、楚、燕、齐,个个都曾有过自己的辉煌时刻,可最后却都走向了灭亡。

这到底是为啥呢?咱先来说说韩国。

韩国就像一个瘦弱的小书生,虽然有点小聪明,比如有厉害的兵器制造技术,可它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糟糕了。

它处于秦国向东扩张的必经之路上,就像一块肥肉摆在老虎面前。

而且韩国本身实力弱小,在战国这个弱肉强食的大舞台上,没有足够的力量来保护自己。

它一会儿去巴结秦国,一会儿又想联合其他国家对抗秦国,就像一个没主见的墙头草,结果两边都不讨好,最后被秦国轻松拿下。

魏国在早期可是相当强大的,魏文侯的时候重用李悝变法,国力强盛。

但是后来呢,魏国就开始膨胀了。

它到处树敌,东边打齐国,西边又和秦国闹得不愉快。

而且魏国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方向,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

它还放走了很多人才,像商鞅,商鞅在魏国不受重用,跑到秦国去变法,让秦国变得强大起来,而魏国却因为自己的短视渐渐衰落。

这就好比一个老板,有很多好员工在身边的时候不知道珍惜,把人家都气跑了,最后自己的公司也只能破产。

楚国那可是个大国啊,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可是楚国的政治制度有点腐朽,贵族势力太大了。

就像一个身体很壮的大汉,但是体内却有很多寄生虫。

楚国的改革一直不彻底,每次想变法的时候,那些贵族就跳出来反对。

屈原那么爱国,想让楚国强大起来,可那些贵族却排挤他,最后楚国就像一艘破船,外表看着挺大,内部却千疮百孔,被秦国的军队给击垮了。

燕国,这个国家有点像一个固执的老头。

燕国一直想恢复祖上的荣光,老是想着搞一些大动作。

比如燕王哙,他居然学着古代禅让那一套,把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结果引发了国内的大乱。

燕国还老是想靠刺杀这种手段来解决问题,就像那个荆轲刺秦王,虽然荆轲很勇敢,但是这种方法毕竟不是长远之计啊。

燕国没有从根本上增强自己的国力,只想着走捷径,最后当然是走向灭亡了。

再来说说齐国。

齐国曾经是东方的强国,齐威王的时候那可是威风得很。

六国论的读史随笔

六国论的读史随笔

六国论的读史随笔《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的一篇课文。

我们来看看有关它的读史随笔是如何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六国论的读史随笔,希望你喜欢。

六国论的读史随笔篇一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従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的读史随笔篇二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

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六国为何而亡的原因作文

六国为何而亡的原因作文

六国为何而亡的原因作文六国为何而亡,这个问题可真是让人琢磨不透啊!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六个国家,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

这些国家本来是和睦相处的,可是后来却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让它们一个个都不约而同地灭亡了。

那么,这六国究竟是为什么而亡的呢?我们来看看齐国。

齐国是个非常富有的国家,而且它的国王还非常聪明。

可是,这个国王却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他非常喜欢炫耀自己的财富。

他总是穿着金光闪闪的衣服,戴着镶满宝石的帽子,还把自己家里的金银财宝全都拿出来给别人看。

结果,这样一来,别的国家就觉得齐国太富有了,怕它会来攻打自己。

于是,它们就开始联合起来对抗齐国。

齐国就被打败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楚国。

楚国的国王虽然不如齐国的国王那么富有,但是他却非常勇敢。

有一天,他听说北方有个叫做秦国的国家非常强大,于是就决定去攻打秦国。

结果,楚国的军队还没到秦国的地方,就已经被秦国的军队打败了。

这就是因为楚国的国王太勇敢了,结果把自己的军队都给送掉了。

再来看看燕国。

燕国的国王非常喜欢吃喝玩乐。

他每天都要吃很多好吃的东西,还要喝很多美酒。

结果,他的国家变得非常贫穷。

别的国家看到燕国这么穷,就觉得它没有能力保护自己,于是就纷纷来攻打燕国。

燕国也被打败了。

然后,我们来看看韩国。

韩国的国王非常喜欢打仗。

他觉得自己的国家很弱小,所以就要通过打仗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结果,别的国家看到韩国这么喜欢打仗,就觉得它是一个威胁,于是就纷纷来攻打韩国。

韩国也被打败了。

接着,我们来看看赵国。

赵国的国王非常喜欢奢侈品。

他觉得自己的国家很有实力,所以就要过上奢华的生活。

结果,别的国家看到赵国这么奢侈,就觉得它是一个负担,于是就纷纷来攻打赵国。

赵国也被打败了。

我们来看看魏国。

魏国的国王虽然不如其他国家的国王那么有名气,但是他却非常聪明。

可是,这个国王却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他非常喜欢耍心眼儿。

他总是想着怎么才能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好处。

结果,别的国家看到魏国的国王这么不可信,就觉得它是一个威胁,于是就纷纷来攻打魏国。

论六国的覆灭作文

论六国的覆灭作文

论六国的覆灭作文
《论六国的覆灭》
在历史的长河中,六国的兴衰沉浮宛如一幅壮丽而又令人深思的画卷。

六国的覆灭,并非偶然,而是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六国自身的政治腐败是其覆灭的重要根源。

统治者们沉迷于享乐,忽视了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官员贪污受贿、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民心逐渐离散。

政治的黑暗导致了国家机构的运转失灵,决策失误频繁,无法有效地应对外部的挑战和威胁。

六国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和统一的规划。

各国之间时常相互争斗、内耗严重,没有形成合力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

在面对秦国的崛起和扩张时,六国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有效的联盟和战略协同,被秦国各个击破。

这种缺乏战略思维的短视行为,最终葬送了六国的前途。

再者,六国的军事力量相对薄弱也是其覆灭的关键因素。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改革,军事制度日益完善,军队战斗力强大。

而六国的军队在组织、训练和装备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无法与秦军相抗衡。

在战争中,六国军队往往一触即溃,无法有效地保卫自己的国家。

六国的文化差异和社会矛盾也对其覆灭产生了一定影响。

各国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难以形成统一的凝聚力。

社会上的贫富差距、阶级矛盾等问题日益尖锐,进一步削弱了国家的稳定性和向心力。

从六国的覆灭中,我们可以汲取深刻的教训。

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必须保持政治清明,注重民生福祉,树立长远的战略目标,加强团结协作,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同时,要不断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勇于改革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六国论读后感

六国论读后感

六国论读后感读了苏洵的《六国论》,心中颇有感触。

这篇文章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指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苏洵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着割地赂秦,最终导致自身覆灭。

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让千百年后的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在我看来,六国的灭亡,不仅仅是因为“赂秦”这么简单。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参加过的一场校园比赛。

那是一场知识竞赛,各个班级都派出了自己的精英选手。

我们班也不例外,选出了几位平时成绩优异、知识储备丰富的同学。

比赛开始前,大家都信心满满,觉得我们班的选手实力强劲,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

然而,比赛的过程却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顺利。

第一轮是必答题,我们班的选手表现出色,几乎全部答对,分数暂时领先。

可到了第二轮抢答题,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其他班级的选手似乎变得异常凶猛,每次都能迅速按下抢答器,并且回答正确。

而我们班的选手,在这一轮中却显得有些犹豫和紧张,好几次明明知道答案,却因为不够果断而错失了抢答的机会。

随着比赛的进行,我们班的分数逐渐被其他班级超越。

这时,班级里的同学们开始着急了,有人抱怨选手不够果断,有人指责题目太难,还有人甚至开始互相指责。

而台上的选手们,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的表情变得紧张而焦虑。

到了最后一轮风险题,这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一轮。

其他班级的选手们依然气势如虹,而我们班的选手们似乎已经失去了信心。

在选择题目分值的时候,他们过于保守,选择了分值较低的题目,虽然答对了,但最终还是没能反超其他班级,输掉了比赛。

比赛结束后,大家都很失落。

我们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会输掉这场比赛?是选手们的实力不够吗?显然不是,他们平时的表现都很优秀。

是题目太难吗?也不尽然,其他班级的选手能够答对,说明题目并不是无法攻克的难题。

后来我发现,我们失败的原因,其实和六国的灭亡有一些相似之处。

就像六国赂秦一样,我们在比赛中过于保守,缺乏冒险精神和果断的决策。

当其他班级的选手积极抢答,勇敢地选择高分值题目时,我们却在犹豫和退缩。

对六国灭亡的看法作文300字

对六国灭亡的看法作文300字

对六国灭亡的看法作文300字
六国为啥都垮了?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

想当初,他们互相
掐架,结果把秦国这个强敌给忘了。

你分我争,哪能挡住秦国统一
的决心啊。

说实话,六国败给秦国,不是因为武器不行,打仗不行,主要
是内部太乱了,政治腐败得一塌糊涂,内斗不断。

家里都乱成一锅
粥了,还怎么跟人家秦国斗?
六国其实也想联手对抗秦国,但啊,他们各怀鬼胎,都想着自
己的小九九,怎么可能真的团结起来呢?这种分裂,简直就是自己
给自己挖坑啊。

现在回头看,六国灭亡的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告诉我们团
结合作有多重要。

要是他们当初能团结一心,说不定历史就改写了。

所以啊,别搞分裂,要团结,这样才能有出路。

六国为何而亡的原因作文

六国为何而亡的原因作文

六国为何而亡的原因作文六国灭亡的“秘”与“趣”哎哟喂,说起那六国的兴衰史,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这六国啊,就像六个兄弟,各有各的毛病,最后都栽在了同一个坑里——那就是“骄傲自满”。

先说赵国吧,赵括那个“纸上谈兵”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

他以为打仗就靠嘴说几句就能赢,结果呢?被秦军一锅端了。

赵国的骄傲自满,让赵括这个“马谡第二”成了笑柄。

再说燕国,燕太子丹为了报国仇,不远万里去秦国请秦王退兵。

可秦王嬴政哪会因为一个使者就退兵呢?燕太子丹的骄傲自满,让他差点送了性命。

再来说说齐国,齐闵王好大喜功,一心想要称霸天下。

他不听大臣们的建议,非要出兵征伐宋国。

结果呢?齐国大败,闵王也被活捉。

齐国的骄傲自满,让他们陷入了绝境。

楚国也是个例子,楚怀王被秦国骗去了楚国的国宝和美人,还被扣留了好多年。

楚国的骄傲自满,让他们失去了尊严和自信。

再说魏国,魏惠王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导致国家四分五裂。

魏冉、犀首等权臣趁机作乱,最终导致了魏国的灭亡。

最后说说韩国,韩襄王自以为是,不听范雎的话,结果被秦国各个击破。

韩国的骄傲自满,让他们在战国七雄中迅速衰落。

这六国的灭亡啊,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傲。

他们太骄傲了,认为自己天下无敌,忘了谦虚谨慎。

结果呢?一个个都被打得落花流水,家破人亡。

唉,这六国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

否则,就会像那些六国一样,陷入无尽的痛苦和灾难之中。

所以啊,我们要从这些故事中吸取教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虚荣心所迷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立足,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

六国论读后感

六国论读后感

六国论读后感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论性很强的文章,它以六国破灭的史实为依据,借古讽今,阐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慨颇深。

文章开篇,苏洵便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观点简洁明了,直切要害。

他认为,六国之所以相继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战术不高超,而是因为它们纷纷割地赂秦,以求一时之安。

这种赂秦的行为,就如同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六国不断地贿赂秦国,使得秦国日益强大,而自己则日益削弱,最终走向灭亡。

在论述赂秦的危害时,苏洵用了生动的对比。

他将秦国受贿所得的土地与战胜所得的土地进行对比,指出秦国受贿所得远远超过战胜所得。

这就使得秦国贪婪的欲望不断膨胀,而六国则在赂秦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同时,他还将赂秦的国家与不赂秦的国家进行对比。

那些赂秦的国家,如韩、魏、楚,最终都灭亡了;而不赂秦的齐国,因与秦交好,最终也不免于灭亡;燕国和赵国虽然起初能够抵抗秦国,但由于策略不当,最终也未能逃脱灭亡的命运。

通过这些对比,苏洵深刻地揭示了赂秦的恶果,让人一目了然。

苏洵在文中还指出,六国的统治者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发展。

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和荣华富贵,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将大片的土地拱手送给秦国。

这种短视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他们为了一时的安逸和享受,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和理想,最终一事无成。

此外,《六国论》也让我对“团结就是力量”有了更深的理解。

六国如果能够团结一致,共同抵御秦国的侵略,或许就不会那么轻易地被秦国所灭。

然而,它们各自为政,互相猜忌,甚至为了一点小利益而互相攻击,最终被秦国各个击破。

这让我明白了,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困难。

同时,这篇文章也让我对历史的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朝代的更替是不可避免的。

但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六国的灭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灭亡的读史随笔六国灭亡有哪些原因呢?我们来看看相关的读史随笔,或许能找到答案。

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六国灭亡的原因,希望你喜欢。

六国灭亡的读史随笔秦国经七代努力,终有扫六和而并天下的结果。

至于六国之所以破灭,秦之所以能一统天下,苏洵以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确实不是因为兵不利,战不善,六国岂乏精兵良将。

就赵国而言,灭国前期尚有李牧、庞煖两位名将,而且能数次大败秦军。

但六国之弊却不在“赂秦”,秦与六国的根本区别在于“务实”。

自秦孝公开始,秦国唯才是用,是故商鞅法家、张仪纵横蔡泽计然家、吕不韦杂家、尉缭兵家都能在秦国成就一番大业。

秦国用人之道不在于学派出身,有才利国则用之。

而六国对人才却是敬之而不用之,徒取“敬贤”的虚名罢了。

譬如当时的战国四大公子门客动辄就是数千人,得势之时则人聚,失势之时则人散,究竟是“养贤”还是“养闲”?齐国大兴学宫论学,却不用士子治国,一切“治国长策”都只不过是纸上谈兵。

秦非人杰地灵之地,历代的大才绝大部分都来自六国,若非秦国用人之务实,岂能吸引这些人才?相反六国人才济济,却置之而不顾。

譬如魏惠王时期,先后放走商鞅,迫害孙膑,鞭笞张仪,无视乐毅。

这些都可谓是治国之大才,每一个人之后都曾改变过战国的格局,魏惠王不用治国之实才,却只是礼待像孟子这种所谓的圣人。

圣人的大道永远是摸不着边际的,讲了几千年的“大同”至今尚未实现。

治国在于务实,所以孟子之道永远解不了魏惠王之困,也终导致魏国的衰败。

秦国用人之务实还在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正因为孝公与商鞅的青山松柏之情,所以才会有商鞅的“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相反六国之才大多是怀才不遇,屈原忠心为国却始终不能得到大用;“廉颇老矣,一饭三遗矢”何其的荒诞,也致使一代名将客死他乡;更有荒诞的是韩国派水工郑国去秦国大兴水利工程,名为“疲秦计”,最终导致秦国的国力昌盛,为之后的灭六国提供了充足的财力支持;战国的最后一位战神李牧也因“叛国”的罪名被杀,用人之不信,自毁其长城,赵国最终也将自己送进了坟墓。

秦国地处于山西,远离中原文明,所以春秋战国之时,那些儒家大师们都视之为荒蛮之地,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却唯独没去过秦国。

及后商鞅变法,以法治国,六国以及后世之许多名士又以暴秦呼之。

其真为“荒蛮”,其真为“暴”吗?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小盗只不过是偷偷钱财,而大盗偷的却是人之本性。

圣人废置恬淡无为的自然风尚,喜欢用喋喋不休的说教来“感化”人民,最终也致使天下大乱。

文明中充满了虚浮与奢靡,人性之美在于淳朴自然,刻意的雕饰,虚伪的礼仪华饰才是真正的粗俗,才会有“邯郸学步”的笑话。

老秦人民风淳朴务实,所以现在陕西那边的人还保持这种淳朴豪放的风气。

民风之务实也为之后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至于“暴秦”的称号,多因为秦法之苛刻。

法不在严,而在不公。

秦法面前才真正的是平等,秦惠文王太子时期犯法,导致两位太子傅受刑,自己也相当于被流放。

秦法唯功封爵,废除了井田制,分田到户,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

若秦为暴政,怎么会有如此雄厚的国力,灭六国只是尚能一边兴修水利工程,帝国之工程浩多,大部分都是利国利民的工程,若没有都江堰,蜀地怎么会有“天府之国”之称。

后世之人多揪着秦之过不放而忽视秦之功。

相比之下圣人所提倡“王道仁义”治国,仁义道德成了虚仁假义,成了统治者的愚弄百姓的工具。

导致了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局面,也难怪庄子会发出“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的感慨。

利民务实而为暴政,虚仁假义而被称颂,诚为滑天下之大稽也!所以秦之能统一天下并非运气,六国破灭也并非简简单单的“赂秦”二字。

六国不务实最终导致灭亡,今人不思之戒之,终会走上六国的道路。

至于秦朝之迅速灭亡,贾谊说的比较清楚:“攻守之势异也”。

不过个人以为还有一点就是吞并六国的速度太快。

秦始皇用了九年秋风扫落叶般地吞并了六国,这无疑是一口吞下头大象。

当初乐毅一口气拿下七十城,花了七年的时间也没能“化齐”,更何况六个国家。

正如商纣之灭亡,很大程度战俘太多,还没来得及消化就被周给消灭了,历史的真相永远不是我等屁民所能揣摩,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至于始皇,后世多有争议。

但功过须分开看,正如老毛后期也犯了不少错误,但其丰功伟绩还是不能被抹灭的。

始皇一统天下,结束了几百的战火纷争。

统一文字,度量,货币等,促进了后世的经济文化发展。

兴修水利道路,为后世提供便利。

不过执政后期确实过于骄奢淫逸,常被后人诟病的几件事有修长城、建阿房宫、焚书坑儒。

修长城的目的是为了抵挡匈奴的入侵,其目的本身是好的,只不过操之过急;至于阿房宫事实上还未建起来,项羽所烧的是咸阳宫,杜牧的《阿房宫赋》只不过是虚构,后世文人对秦始皇多有怨恨,所以经常夸大秦始皇的过失,人言之可畏呀!最后的焚书坑儒,首先“儒”基本上都是方士,其次“书”大体上是《诗》《书》以及六国史书。

相比之下项羽焚烧秦宫损失要大得多,楚人一炬,所有的珍藏典籍都化作焦土。

后世之人只唾骂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却将焚烧秦宫的项羽视作英雄。

自古中国推崇死亡崇拜,所以有“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之说,所以项羽乌江一抹脖子,一切罪证都化为乌有,反成了备受敬仰的英雄人物。

生死本都是自然之道,但都被挂载了太多的虚名。

同样是生,勾践卧薪尝胆被称为“忍辱负重”;同样是死,谭嗣同慷慨赴义被称为“舍生取义”。

如果都换做普通人,只会是“苟且偷生”和“轻于鸿毛”,其本质又有什么区别呢?后世之人多以虚名评判古人,用老毛的话来说:“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

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

”今人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办奥运,建世博真能表明国力之昌盛吗?繁华的背后尽是虚浮,当今中国不差钱,差的是“务实”。

相关内容拓展一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

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能轻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

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

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在六国之后的却跟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是比六国还要差了。

其实,韩,魏,楚三国多次向秦军部队献上本国的土地,除了自身的软弱退让以外,还有最重要一点就是缺乏奋斗的精神寄托,以至于将自己最尊敬的列祖列宗们奋斗一辈子热血和青春而攻打下来的土地拱手相让给秦军,如果六国国君都能够为自己立一个目标,故意延长距离,激励自己激烈奋战的话,或许不至于被西方的秦国军队给击溃毁灭,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且精神寄托或许是前进的比较重要的力量吧。

下列图片就是我的精神寄托来源,我只是坚信一句话罢了: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位优秀的女性。

拒绝堕落,以精神寄托为力量,迈步向前吧。

相关内容拓展二今读二苏《六国论》颇感新奇,曾不想这旧事之中还有这么多道道.不过,依我之见,二苏文章看似行文舒畅,合情合理,但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因素,就不难看出其中包涵了作者的政治思想.这也就影响了作者看待六国破亡事实的眼光,其文恐怕未点到实质.苏澈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灭亡在于不能联合魏韩,使力量未被团结.我说非也非也。

.在《过秦论》中就有提到六国曾在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的合纵下“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这时的秦国又是怎样的呢?秦国“开关延敌”,这就不得了了.吓得诸侯“逡巡而不敢进”,于是“从散约败”.试想,十万之地,百万之师,这是必争的战斗,可诸侯却不能将“叩关而攻秦”坚持下去,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诸侯畏秦之势.六国虽然合纵,但各国都有本身利益的考虑,所以就造成了他们徘徊不定,导致对秦之势的惧怕,从而败北.诸侯畏秦之势,在史记中也有记载.说,秦围赵,平原君赴楚魏求援.结果楚王和魏王都有疑虑,不敢出兵.魏国的十万大军其实已压赵境,只秦国一句“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以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使十万大军不敢越赵境一步.幸有信陵君假传魏王军令,毛遂拔剑威胁楚王,才得以救赵.那么苏洵的六国论又是怎么说的呢?苏洵说“六国破亡,弊在赂秦”。

六国的灭亡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他的理由是贿赂秦国不仅使自己失去了强大的依靠,还使“暴秦之欲无厌”,从而走上了灭亡的道路.我说非也非也,这“六国破亡,弊在赂秦”的观点看似很有道理,但我们应该看深一些,问一句“为什么六国要赂秦?”当年秦攻赵,说,信陵君和春申君帅军击退了秦军,但还有后话.后话是赵向秦求和,赵国割地.看,秦军已被击退,困乏不已,按常理来讲赵国即使无力追击秦军,最次也应该是退守城池.他完全没有必要去赂秦,但赵国却向秦割地求和.以求一时之安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国之势在当时以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程度.故六国灭亡不在于赂秦,而在于惧怕秦国之势.秦以其势统一了天下,其实纵观当时之局,可得势者并非只有秦国.在当时可与秦较力者,还有齐、楚二国.此三国实力其实难分伯仲,只是秦国更懂得如何使自己在气势上压倒对手.在此,秦国的连横策略,便起到了削弱他国气势的作用.楚王因张仪一句笑言而破除了同齐国的联盟,又经过与秦魏齐之战,使之锐气大减,即而灭亡,起因受苏秦谗言,广树外敌,连年征战,致使其国力削弱,孤立无援,结果导致齐国气势锐减.此后,秦国以其无以可敌之气势占尽天时,地利,从而一统天下.由此,我们知道其实统一天下,并不一定要有过于强大的军队,有的应该是气势.商汤凭七百里的地方,统治了天下;周文王以百里之地,号令诸侯.凭的是什么?是气势!秦国有强大的气势,而诸侯畏惧它的气势,这就是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读史随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