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的读史随笔
六国论读后感作文

六国论读后感作文《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
文章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触动,感慨颇多。
苏洵开篇即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这一观点可谓一针见血。
他通过对秦与六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军事策略以及外交手段的分析,清晰地揭示了六国赂秦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赂秦使秦国日益强大,而六国自身却逐渐削弱,最终走向灭亡。
这种短视的行为,让我不禁思考,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是选择妥协退让以求一时之安,还是坚定抗争以谋长远之利?在六国中,韩、魏、楚三国赂秦最为严重。
韩国因为弱小,率先割地赂秦,以求自保,结果“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最终还是被秦国所灭。
魏国也曾以地赂秦,“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这种对祖先创业艰难的不珍惜,对国家土地的随意舍弃,实在令人痛心。
楚国虽然强大,但在面对秦国的威胁时,也选择了赂秦,“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这种苟且偷安的心态,最终导致了楚国的灭亡。
相比之下,燕、赵两国在对抗秦国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抗争精神。
燕国派荆轲刺秦,虽然最终失败,但这种不畏强暴的勇气值得称赞。
赵国则是“良将犹在”,与秦国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
然而,由于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错杀了李牧,导致最终的失败。
燕、赵两国的灭亡,让我明白,在面对强敌时,不仅要有勇气和决心,还要有明智的决策和正确的用人之道。
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对于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博弈从未停止。
一个国家如果在面对外部压力时,一味地妥协退让,牺牲自己的利益,最终必然会失去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相反,如果能够坚定地捍卫自己的主权和利益,同时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就能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立足并发展。
六国论读后感

六国论读后感苏洵的《六国论》,读来令人深思。
在这篇文章中,他深刻剖析了六国破灭的原因,见解独到,发人深省。
文中所论及的六国赂秦而亡的观点,让我不禁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就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来说吧,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贪图一时的轻松,选择抄袭作业或者在考试中作弊,以为这样就能获得好成绩。
但实际上,这就如同六国赂秦一样,只是暂时得到了表面的“安宁”,却失去了真正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最终在面对真正的考验时,必然会一败涂地。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班里有个同学叫小李。
小李这人头脑挺聪明,但就是太懒,不愿意下苦功夫学习。
每次老师布置作业,他总是想尽办法抄别人的。
一开始,他确实因为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得到了老师的几句表扬。
可时间一长,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有一次数学考试,试卷上的题目大多是老师在作业里讲过的变形题。
那些平时认真做作业、自己思考的同学,都做得得心应手。
可小李呢,坐在考场上抓耳挠腮,一脸茫然。
他这时候才发现,自己平时抄作业,根本就没有掌握那些知识点。
最后成绩出来,他考得一塌糊涂。
看着他那沮丧的样子,我心里也挺不是滋味。
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像小李这样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成果”,就如同六国赂秦,看似走了捷径,实则是在给自己挖大坑。
再想想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比如说减肥,有些人不愿意通过坚持运动和合理饮食来达到目标,而是选择吃各种减肥药或者过度节食。
短期内可能会看到体重下降,但长期来看,身体却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而且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体重还会迅速反弹。
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赂秦”之举吗?回到《六国论》,六国为了求得一时的和平,不断地割地赂秦,使得秦国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自己则越来越弱小。
而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如果总是选择走捷径、图省事,不愿意付出真正的努力和汗水,那么我们最终也会像六国一样,失去自己的竞争力,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毫无还手之力。
我们应该从六国的灭亡中吸取教训,明白只有脚踏实地、勤奋努力,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六国论读后感作文

六国论读后感作文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论性很强的文章,读罢此文,我深受启发,感触颇多。
文章开篇,苏洵就提出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他通过对秦与六国之间的斗争和六国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清晰地阐述了贿赂秦国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在文中,苏洵列举了大量的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他指出,韩、魏、楚三国因为贿赂秦国,失去了大量的土地,削弱了自身的实力,最终导致灭亡。
而齐、燕、赵三国虽然起初没有赂秦,但齐国因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最终也难逃覆灭的命运;燕国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国则是在“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之后灭亡。
这些例子生动地展现了六国在面对秦国时的种种错误决策和失误。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思考,六国的灭亡,难道仅仅是因为赂秦吗?我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六国之间缺乏团结协作。
在面对强大的秦国时,六国没有形成一个紧密的联盟,而是各自为战,甚至互相攻伐。
他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没有意识到团结起来共同对抗秦国的重要性。
如果六国能够摒弃前嫌,齐心协力,或许能够抵御秦国的进攻。
其次,六国的统治者大多目光短浅,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他们只看到了通过贿赂秦国能够求得一时的安宁,却没有想到这只是饮鸩止渴。
他们没有致力于发展本国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增强自身的实力,而是一味地妥协退让,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再者,秦国的强大也是六国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国家的经济、军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秦国的统治者具有雄才大略,善于用人,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逐步消灭了六国。
从六国的灭亡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在当今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舞台上立足,就必须不断发展自身的实力,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综合国力。
同时,要善于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在国际交往中,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损害国家的根本利益。
六国论读后感

六国论读后感苏洵的《六国论》,读来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这篇文章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文中,苏洵指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那些用土地贿赂秦国的国家,最终失去了自己的根基,走向了灭亡。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例子,虽然和国家灭亡的大事没法比,但道理却是相通的。
我有个朋友,暂且叫他小李吧。
小李特别喜欢玩游戏,而且玩起来就没个节制。
他在游戏里总是追求那种快速升级、拥有顶级装备的快感。
可是他自己又不愿意花时间去慢慢打怪升级、做任务攒装备,于是就选择了花钱买。
一开始只是几十块,后来几百块,再后来上千块。
他觉得只要花点钱,就能在游戏里威风凛凛,享受别人的羡慕和追捧。
可结果呢?他为了买游戏里的虚拟东西,把自己的生活费都搭进去了,还到处跟人借钱。
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老师找他谈话,家长也着急上火。
他自己呢,因为在游戏里投入太多钱,一旦没钱买装备了,在游戏里的地位就迅速下降,那些曾经围着他转的“游戏好友”也都不理他了。
这就像那些赂秦的国家一样,以为通过贿赂就能得到一时的安稳和风光,却没想到最终失去了更重要的东西。
小李失去了良好的学业成绩,失去了老师和家长的信任,也失去了真正的朋友。
而那些赂秦的国家失去的是国家的尊严、土地和人民的幸福。
再看苏洵说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也最终灭亡了,就是因为失去了其他国家的援助。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也会依赖别人的帮助,如果失去了这些支持,可能就会陷入困境。
就说我自己参加的一次篮球比赛吧。
我们队里有个特别厉害的得分手,大家一开始都特别依赖他,球总是传给他,让他去投篮得分。
可在一场关键比赛中,对方对他严防死守,他根本没法轻松得分。
而我们其他人因为平时太依赖他,自己的得分能力没有好好锻炼,结果那场比赛输得很惨。
这就像六国之间,如果大家不齐心协力,互相支援,只是各自为政,最终都会被逐个击破。
六国论读后感

六国论读后感读了苏洵的《六国论》,心中颇有感触。
这篇文章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指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苏洵认为,六国诸侯眼光短浅,为了求得一时的安宁,不断割地求和,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些事儿,就好比一场拔河比赛。
六国就像是拔河队伍中的成员,面对强大的“秦国”这个对手,他们没有齐心协力,反而有的成员为了自己暂时不那么费力,偷偷地松了劲儿,把压力都转移给了其他队友。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也常常能看到类似六国赂秦这样的情况。
比如说在一个团队项目中,大家本该共同努力去达成目标,可有时候就会有人想要偷懒,或者为了自己的一点小利益,做出不利于整个团队的事情。
我之前参加过一个学校组织的创业比赛,我们组的任务是要在一个月内策划并实施一个小型的商业项目。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热情满满,充满了斗志。
我们组一共五个人,有负责市场调研的,有负责产品设计的,有负责营销推广的,还有负责财务预算的。
我主要负责协调大家的工作,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推进。
一开始,一切都进展得还算顺利。
市场调研的同学很快就收集到了大量的数据,产品设计的同学也拿出了几个很有创意的方案。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负责营销推广的同学觉得自己的工作太累太繁琐,而且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于是就开始敷衍了事。
本来应该每天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发布推广信息,他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负责财务预算的同学呢,因为担心项目超支会影响到自己的考核成绩,对一些必要的开支也卡得很紧,导致我们在一些关键环节上无法投入足够的资金。
这就像是六国中的某个国家,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安逸,放弃了整体的利益。
而我这个协调者,就像是面对六国纷争的君王一样,着急上火却又无可奈何。
我不停地跟他们沟通,试图让他们明白我们是一个团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可他们总是表面上答应得好好的,转过头又依然我行我素。
就这样,到了项目中期评估的时候,我们的成绩惨不忍睹。
其他小组的项目都已经初见成效,而我们还在原地踏步,甚至有倒退的趋势。
六国论读后感

六国论读后感
《六国论》是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之一,讨论了中国战国时期六个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国家兴亡的原因。
荀子通过分析各国国策的得失,阐述了君王执政之道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原则,呼吁君王们应当明智谨慎地执政,使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读完《六国论》,我深受其中对政治、国家兴亡的探讨所启发。
荀子通过各国兴衰的案例,指出了一些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原则,强调君王应当具备深思熟虑、仁爱善治的品质,以民为本,治理国家。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政治决策的重要性,君王的智慧和作为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之深远。
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了当今社会的治理和领导方式。
在当代社会,政治领导者或管理者在执政和治理时也应当时刻以人民福祉为中心,注重群众的需求和意见,保持谦虚、聪慧、公正地处理政治事务,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同时,我们普通民众也要以理性的眼光去审视领导者的执政行为,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六国论》这本书让我对国家政治和领导层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君王执政之道的高尚和智慧决定了国家的命运,而民众的参与和监督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可以借鉴荀子的智慧,为社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国论读后感

六国论读后感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论文,其见解深刻,论证严密,给我带来了诸多思考和感悟。
文章开篇,苏洵便提出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这一观点犹如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我对那段历史的认知。
在论述过程中,苏洵列举了大量的史实,使他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他指出,韩、魏、楚三国赂秦,失去了大量土地,导致自身实力削弱,最终走向灭亡。
而齐、燕、赵三国虽然起初未赂秦,但也因为各自的失误和外部形势的变化,难逃覆灭的命运。
读罢此文,我深感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往往取决于其政策和战略的选择。
赂秦之举,看似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实则是饮鸩止渴。
以土地赂秦,换来的只是短暂的和平,却让秦国的实力不断增强,最终使自己陷入绝境。
这让我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例子。
在个人的发展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选择,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很可能会因小失大。
同时,六国之间不能团结一致,也是导致其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们各自为战,甚至互相攻伐,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联盟来对抗秦国。
这让我明白,在面对共同的困难和敌人时,团结协作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大家心不齐,力量分散,就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苏洵在文中还对北宋统治者进行了委婉的讽谏。
他指出,北宋朝廷每年向契丹和西夏缴纳大量的岁币,这与六国赂秦何其相似。
这种行为不仅耗费了国家的财力,而且削弱了自身的实力,使国家面临着潜在的危机。
这使我不禁思考,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不能贪图一时的安逸,而忽视了潜在的威胁。
此外,《六国论》也让我对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和演进,虽然时代不同,但其中的规律和教训却有着相通之处。
我们可以从过去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从文学角度来看,《六国论》的论证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苏洵先提出论点,然后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论述过程一气呵成。
六国论读后感

六国论读后感读了苏洵的《六国论》,心里真可谓是五味杂陈。
这篇文章讲的是六国灭亡的原因,苏洵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那些个国家,要么拿土地去贿赂秦国求得一时安宁,要么就直接被秦国给灭了。
想想也是,当时的六国,就像几个各怀心思的兄弟,面对强大的秦国,不是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而是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们村里几个小伙伴,组成了一个所谓的“探险队”,要去探索村后面那片神秘的树林。
这片树林,大人们总是告诫我们不要进去,说里面有各种危险。
但我们这群小屁孩,哪里会怕?觉得这是展现我们勇敢的好机会。
我们一共五个人,有胖虎、二妞、柱子、狗子,还有我。
胖虎是我们当中最胖也是最胆大的,总是冲在前面;二妞是唯一的女生,心思细腻;柱子呢,脑子灵活,主意多;狗子最是调皮捣蛋,经常惹出麻烦;而我,算是比较听话的那个。
一开始,大家兴致勃勃,信心满满。
胖虎大声喊着:“咱们今天一定要把这片树林探个究竟,以后在村里,咱们就是最牛的!”大家纷纷附和。
刚进树林,一切都还挺新鲜。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
鸟儿在枝头唱歌,小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
我们兴奋地跑着,笑着。
可走着走着,问题就来了。
前面出现了一条小河,河水看起来不深,但水流有点急。
胖虎二话不说,挽起裤腿就要过河:“这有啥,我先过去给你们探探路!”结果,他刚走到河中间,就被水流冲得一个趔趄,差点摔倒。
二妞着急地喊:“胖虎,快回来!”好在胖虎还算机灵,稳住了身子,退了回来。
这时候,柱子说话了:“咱们得想想办法,不能这么莽撞。
”狗子却在一旁嘟囔:“真胆小,这都不敢过。
”我赶紧说:“别吵了,咱们一起想想办法。
”大家围在一起商量,最后决定找些树枝和石头,在河里搭一座简易的桥。
于是,我们分头行动,找树枝的找树枝,搬石头的搬石头。
忙活了半天,总算搭好了一座勉强能过的桥。
过了河,继续往前走。
没一会儿,又遇到了一个大陡坡。
这坡又高又陡,上面还长满了杂草,一不小心就可能会滑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的读史随笔《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的一篇课文。
我们来看看有关它的读史随笔是如何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六国论的读史随笔,希望你喜欢。
六国论的读史随笔篇一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従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的读史随笔篇二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
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古时的秦国最早也和其它战国列强一样,都是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的诸侯,只不过当时远不如其它诸侯的封地大,并且又西临戎秋,立国条件非常恶劣,可以说危机感从分封之日起就一直伴随在秦国国君身边,以后秦国西灭戎秋,南并陇蜀,扩充国土,休养生息,变法图强,致使国力大增,秦穆公更是做到了春秋五霸之首,只不过秦穆公其时称霸仅仅是替天行道,代周朝讨伐不义,攘诸侯以安王室,不曾想到要去问一问周朝九鼎有多重。
当时天下大势,周朝已是积贫积弱,诸侯实力却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问鼎中原统一中国之大事任谁也不敢去想更不用说去做了,只是由于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中原诸侯之间或安于现状不思发展,或因蝇头小利兵戈相见,或淫秽奢侈之风盛行,最终导致各国国力渐弱积重难返,而此时天下人心思定,连年征战百姓颠沛流离苦不堪言,都向往着能够远离战争,安居乐业。
而此时的秦国却由于百年来的招贤纳士轻徭薄赋,已是内有富足仓廪,外有勇将良相,秦国当时情状:一是人才济济,百余年间,前有流落楚国云楚被秦人用五张羊皮换回遂得名为五羊大夫的百里奚,后有被秦人追回而成为千古第一相的李斯,中有商鞅、张仪等可用之才,这些人都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必需的智力支持。
二是军力强盛,当时的秦国军队被称做虎狼之师实不为过,据秦兵马俑研究来看,秦军排兵布阵进退攻守井然有序,前有能连续射击的三排劲弩手,后有手持两米长枪能杀人于远处的五排步兵,辅以战车冲陷敌阵堪称所向无敌,况且当时秦国的政策得力奖惩严厉,军士杀敌原为奴隶的可以入籍为民,战功卓著的可以迅速升迁并获五金重奖,而临阵动摇擅自退后者不但自己会被处,而且会祸及全家,以此军队对付已识书礼的中原诸强,实在是势如破竹。
三是国力大增,由于秦国当时地处西南,蜀中汉中平原因为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竣工并投入运营,已成为当时的富庶之地,再加上各国强国富民的政策,国力强盛便成为必然。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
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
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
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
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六国论的读史随笔篇三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过几个家庭人才链现象,汉朝时期,出了班彪、班固、班昭三个史学大家;曹魏时代,出了曹操、曹丕、曹植三个大家;宋朝,出了苏洵、苏轼、苏辙三个时政大家;明朝时期、出了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个文学大家。
这几个家庭人才链中,应该说,宋朝三苏父子是最为出色的,他们不仅仅是杰出的诗文辞赋家,同时,他们还是易学理论家,还是政治评论家和史学评论家;特别是他们三父子的许多时政评论文章,纵横古今,视野开阔,认识深刻,观点独特,立论的标准选择得非常符合时代的和平发展要求,充分表现了他们十分深厚的学养,这些文章,至今都还对中国的现实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下面,我对他们三父子的《六国论》进行点简评,同时,结合他们的《六国论》去评论当今中国的社会文化心理改造问题。
汉初,贾谊曾经针对战国局势和秦朝的兴衰做过分析文章《过秦论》,他在该文章中对秦朝的“暴政”有很多指责和批评,这些,都反映了他有他的历史视野的狭隘性。
但是,贾谊最后的评论,是很精辟的,他说:“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
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过秦论》)宋朝,苏氏三父子以《六国论》的同样的命题去,且父子三人各自的《六国论》都长期被后人所传诵,这,在世界文论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奇特现象!他们父子三人也和贾谊一样,是在讨论战国历史和秦朝的兴衰,但是,由于他们父子三人都是功底深厚的易学家,所以,他们的评论分析和观点,与贾谊是完全不同的。
应该说,三苏父子的《六国论》,当属苏洵的《六国论》最为老辣,该文的立论标准,在所有的经书中都几乎是寻找不到的,笔者认为,他的《六国论》立论理论标准模型,应该是他从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中直接总结出来的社会人生经验!苏洵的《六国论》(见附录)认为,战国中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本来是可以形成联合政权的!但是,由于秦王朝一意要灭亡六国,而六国中,韩魏两个王朝有又是挡住秦朝军事力量东进的障碍,于是,秦朝在战略上采取了“远交近攻”,也就对韩魏两国后方的齐、赵、燕进行软硬兼施的办法,这样,这三个国家连同楚国都因为惧怕秦王朝的势力而力求自保,他们连连使用贿赂的方法试图去取得秦朝的欢心,结果,秦朝就把这些贿赂赏赐给自己的战将和降将,刺激得这些部属吞并他国领土的野心越来越膨胀,最后,导致韩魏两国的孤立,当秦朝攻击韩魏的时候,其他的国都坐视不救,最后造成秦国一个个的分化瓦解了各国,一个个的击破他们,最终灭亡了六国。
苏洵的《六国论》的立论标准,是“衡”论,按照今天的话说,就是系统契约和平共处观。
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苏洵时代,人们还按照传统的史学观,认为秦朝属于暴政,他们是把同情心放在六国一边的,他们还没有去考虑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必然的问题。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肯定,苏洵的《六国论》中的“平衡”世界观,是积极的!因为,事实上证明,秦朝自武力统一中国以后的两千年,中国一直就没有真正解决好两个关系,一个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二是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这两个关系中的种种问题,至今还拖着中国现代化的后腿!这就是说,我们应该承认,中国秦朝一统政权,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其也的确给后代留下了许多至今尚未克服的社会弊端,这些,都还需要今人去努力克服和重新建设新的文明文化形态。
但是,我们应该承认,苏洵的《六国论》实际上揭示出了人类文明文化中的一个共有的重大问题,这就是人类文明社会文化心理中的契约和平观和自私自利的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果问题。
许多人,或者许多集体和国家实体,他们往往都很难意识到人类文明实际上是一种系统生态关系,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
当大家处于某种强势权力的压迫之下的时候,很多人都希望自保,且不顾及别人别单位和别国的安危,甚至都有种侥幸心理,总是以为别人别单位和别国被强势者吃掉与自己没有关系,于是,自己虚妄的以为,只要自己给强势权力者进行贿赂,去搞好与强权者的关系,于是,自己就可以从强权者那里获取到好处。
结果,事实上是,最后大家全部被各个击破,大家都要被毁灭掉!苏洵的“权衡”思想,显然来自于秦汉时代的权衡观,特别是来自于西汉思想家扬雄的“太玄论”,这个“权衡”思想的原则,和现在的系统控制论有些相仿,唯一不同的是,现代系统论的理论模型,是来自于现代物理实验模型,是来自于独立于宇宙和人之外的物理模型,所以,现代系统控制论,在本质上是一种技术,而不是一种科学,特别不是一种人文社会科学!但是,中国古代的这个“权衡”观,则既是来自于物理世界中的“秤、水平”等物理原理,同时,又是来自于自然生态的平衡法则原理,还来自于古人对人心和宇宙关系的探索原则。
所以,苏洵的《六国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在破解人类世界中的和平发展法则,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这就是说,如果人类的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不被改造!如果大家都试图以贿赂现实生活中的强权者去寻求自保,如果大家都只顾及自己的个体小利益,那么,这就是“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结果,永远无法满足强势权力者的欲望和野心,最后,只有灭亡掉弱势群体自身和全部!苏洵不是个书呆子,他是个生活阅历十分丰富的人,他的《六国论》之所以老辣,显然就是因为这样的分析方法,是那些书斋里的人所望尘莫及的,因为,这样的“尔虞我诈”的实例,很难在“礼道”经典中看到,却又是大量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之中的,但是,只有那种处污泥而又不染的人,才可能从这样的纷繁的现实社会生活中真正提炼出这样的社会科学理论分析模型!相比之下,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六国论》就没有他们父亲的《六国论》老辣了,但是,苏轼毕竟人生坎坷,所以,他的《六国论》又要深刻于苏辙的《六国论》。
苏轼的《六国论》启用了自然生态观的理论模型去观察分析人才时政问题。
比如,他认为六国和秦朝的兴衰,原因均在于用人的当与不当上。
战国时代,“智、勇、辩、力”等人才甚多,鸡鸣狗盗之徒也很多,苏轼认为:“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猛鸷,昆虫之有毒蛰也。
区处条理,使各其处,则有之矣。
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