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课件
合集下载
第八章汪曾祺小说PPT课件

1943年毕业后。小说创作呈现个人风格。 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劳动。
3
1963年参加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的改 编,“文革”中参加“样板戏”《沙家 浜》的定稿。
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80年代以后, 进入创作的高潮期,创作出许多描写民 国时期江南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 的赞誉。
1997年在北京病逝。
空奖券) 《小说三篇》(求雨 ·迷路 ·卖蚯蚓的人) 《故里三陈》(陈小手 ·陈四 ·陈泥鳅) 《桥边小说三篇》(詹大胖子 ·幽冥钟 ·茶
干)
9
三、汪曾祺的短篇小说观和他在小说文体 创造上的自觉意识。
汪曾祺与当代大多数小说作家不同,他从不 涉足长篇小说,从来也没想过要写一部“史 诗性”的或“全景式”的长篇作品。
17
在作者笔下,荸荠庵是一个与世俗世界无本 质差异的地方。这里的领袖不叫方丈或住持, 而叫“当家的”。“这个庵无所谓清规,连 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由此可见,小说通过描写“受戒”,想要表 现的却是“不受戒”的人生理想。
18
在叙述小和尚海明受戒的过程中,描绘了明 海与小英子天真纯朴朦胧的爱情,展现了南 方水乡人们自由自在、率性自然、不受约束 的风土习俗和人情之美。
“我只写短篇小说,因为我只会写短篇小说。或 者说,我只熟悉这样一种对生活的思维方式。” “我的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 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 法。”
10
小说大多取材于他的童年和家乡的生活, 既不特别设计情节,也不有意制造矛盾和冲 突,而是专注于风俗民情的表现,而这些风 俗民情也不是推动故事发展和人物性格变化 的主要因素。
第九章 汪 曾 祺
1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3
1963年参加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的改 编,“文革”中参加“样板戏”《沙家 浜》的定稿。
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80年代以后, 进入创作的高潮期,创作出许多描写民 国时期江南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 的赞誉。
1997年在北京病逝。
空奖券) 《小说三篇》(求雨 ·迷路 ·卖蚯蚓的人) 《故里三陈》(陈小手 ·陈四 ·陈泥鳅) 《桥边小说三篇》(詹大胖子 ·幽冥钟 ·茶
干)
9
三、汪曾祺的短篇小说观和他在小说文体 创造上的自觉意识。
汪曾祺与当代大多数小说作家不同,他从不 涉足长篇小说,从来也没想过要写一部“史 诗性”的或“全景式”的长篇作品。
17
在作者笔下,荸荠庵是一个与世俗世界无本 质差异的地方。这里的领袖不叫方丈或住持, 而叫“当家的”。“这个庵无所谓清规,连 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由此可见,小说通过描写“受戒”,想要表 现的却是“不受戒”的人生理想。
18
在叙述小和尚海明受戒的过程中,描绘了明 海与小英子天真纯朴朦胧的爱情,展现了南 方水乡人们自由自在、率性自然、不受约束 的风土习俗和人情之美。
“我只写短篇小说,因为我只会写短篇小说。或 者说,我只熟悉这样一种对生活的思维方式。” “我的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 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 法。”
10
小说大多取材于他的童年和家乡的生活, 既不特别设计情节,也不有意制造矛盾和冲 突,而是专注于风俗民情的表现,而这些风 俗民情也不是推动故事发展和人物性格变化 的主要因素。
第九章 汪 曾 祺
1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汪曾祺_故乡的野菜ppt课件

43
3.本文和周作人的《喝茶》,同样从身边取材, 一样有闲适风度,试比较二文有何差别。
答:从文学渊源上看,汪曾祺似是“闲适”、 “性灵”一路,但因为有故乡乡风民情和对 故乡的深情怀念的孳乳,同样的题材,在汪 曾祺写来却不见枯涩,倒是一派乡野的素朴 鲜活,仿佛故乡春天早晨,女孩子竹篮子里 的枸杞头,沾着雨水和泥土。因此,汪曾祺 的小品文,态度固然闲适从容,但却更多日 常生活亲切的人间气息。
32
33
第五种:莼菜 莼[chún]
莼菜汤 四首民谣——乡土大 地的沧桑和血泪
34
灰菜 三回吃灰菜的回忆
35
总结 主要内容(野菜的共性) 本文作家谈故乡的野菜,谈故乡野菜的吃法。 在作家的笔下,每一种野菜都联系着家乡四季 之景,凝聚着作者的人生记忆,富于人生的情 趣,饱含着历史的沧桑。 (一草一木总关情, 凸显其趣与雅)
(发现美的眼睛)
37
艺术特色
1、以儒家审美理想为主导,辅以庄禅哲 学,文章的内容冲淡平和。 2、文章表现了传统文化和习俗,语态安 详、心态从容。 3、作者引证大量大量的民俗学资料,将 几首民歌附录在内,富有哲理色彩。 4、语言简约生动、拙朴而高雅,给人们 极大的想象空间。
38
关于作者
你的理解?
由作品你可以看出汪老是个怎样的人?
故乡的野菜
汪曾祺
1
作者生平
汪曾祺(192O1997),我国现 代作家,资深文化 界名人。江苏高邮 人。
2
3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 1939年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 学系。 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 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4
师承沈从文
我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早
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 我竭力把对话写 得美一点,有
3.本文和周作人的《喝茶》,同样从身边取材, 一样有闲适风度,试比较二文有何差别。
答:从文学渊源上看,汪曾祺似是“闲适”、 “性灵”一路,但因为有故乡乡风民情和对 故乡的深情怀念的孳乳,同样的题材,在汪 曾祺写来却不见枯涩,倒是一派乡野的素朴 鲜活,仿佛故乡春天早晨,女孩子竹篮子里 的枸杞头,沾着雨水和泥土。因此,汪曾祺 的小品文,态度固然闲适从容,但却更多日 常生活亲切的人间气息。
32
33
第五种:莼菜 莼[chún]
莼菜汤 四首民谣——乡土大 地的沧桑和血泪
34
灰菜 三回吃灰菜的回忆
35
总结 主要内容(野菜的共性) 本文作家谈故乡的野菜,谈故乡野菜的吃法。 在作家的笔下,每一种野菜都联系着家乡四季 之景,凝聚着作者的人生记忆,富于人生的情 趣,饱含着历史的沧桑。 (一草一木总关情, 凸显其趣与雅)
(发现美的眼睛)
37
艺术特色
1、以儒家审美理想为主导,辅以庄禅哲 学,文章的内容冲淡平和。 2、文章表现了传统文化和习俗,语态安 详、心态从容。 3、作者引证大量大量的民俗学资料,将 几首民歌附录在内,富有哲理色彩。 4、语言简约生动、拙朴而高雅,给人们 极大的想象空间。
38
关于作者
你的理解?
由作品你可以看出汪老是个怎样的人?
故乡的野菜
汪曾祺
1
作者生平
汪曾祺(192O1997),我国现 代作家,资深文化 界名人。江苏高邮 人。
2
3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 1939年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 学系。 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 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4
师承沈从文
我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早
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 我竭力把对话写 得美一点,有
汪曾祺《胡同文化》课件PPT(44页)

胡同,是北京,苏州的一大特色。但苏州 称为“巷弄”。
-《胡同文化》
胡同大概算是老北京民居建筑的主要形态。作家以敏锐而细 致的观察,介绍着胡同的诸多特性:建筑方位上的方正感,名字 由来的市井味儿,胡同的小而多,离闹市区的近又似乎远,胡同 与四合院的连成一体……总之,与胡同相关的方方面面、种种情 景,都说明得绘声绘色,饶有兴味。这不但给人以知识,而且为 阐释由胡同形成的胡同文化作了铺垫。
③“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这句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样的环境特点?
这句话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了环境动中取静、 闹中取静的特点。
-《胡同文化》
内容探究
• 如何理解“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 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内容探究
如何理解“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 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02 文学常识
-《胡同文化》
作者简介
汪曾祺 (1920~1997)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 家、戏剧家。被誉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1935年秋,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 中。1939年夏,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 开始创作小说,受沈从文指导。
代表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 《晚翠文谈》《端午的鸭蛋》等。
语言特色
YUYANTESE
三、语言雅致,充满古典韵味。
如“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样的句子在文章 中毫不生涩,雅致而流畅,很好地将古典语言与现代汉语融合在一起,表现 出胡同衰败的景象,以及作者的伤感之情。
-《胡同文化》
06 课堂小结
-《胡同文化》
课堂小结
-《胡同文化》
胡同大概算是老北京民居建筑的主要形态。作家以敏锐而细 致的观察,介绍着胡同的诸多特性:建筑方位上的方正感,名字 由来的市井味儿,胡同的小而多,离闹市区的近又似乎远,胡同 与四合院的连成一体……总之,与胡同相关的方方面面、种种情 景,都说明得绘声绘色,饶有兴味。这不但给人以知识,而且为 阐释由胡同形成的胡同文化作了铺垫。
③“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这句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样的环境特点?
这句话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了环境动中取静、 闹中取静的特点。
-《胡同文化》
内容探究
• 如何理解“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 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内容探究
如何理解“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 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02 文学常识
-《胡同文化》
作者简介
汪曾祺 (1920~1997)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 家、戏剧家。被誉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1935年秋,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 中。1939年夏,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 开始创作小说,受沈从文指导。
代表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 《晚翠文谈》《端午的鸭蛋》等。
语言特色
YUYANTESE
三、语言雅致,充满古典韵味。
如“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样的句子在文章 中毫不生涩,雅致而流畅,很好地将古典语言与现代汉语融合在一起,表现 出胡同衰败的景象,以及作者的伤感之情。
-《胡同文化》
06 课堂小结
-《胡同文化》
课堂小结
五味汪曾祺ppt课件

“五”是“多、杂”的意思(类似成语“三番五 次” )。
“五味”,泛指各种味道。
2.在写“酸甜苦辣咸臭”六味时,作者有没有平均 用力?他是如何注意详略处理的?
详写“酸”、 “辣”、 “臭” ,
略写了“甜”、“苦”、“咸”。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字词检测
汆汤 cuān 蕹菜 wèng 蘸盐水 zhàn 涮涮辣 shuàn
焐酸 wù 苣荬 qǔ mǎi 趋之若骛 wù 腌咸菜 yān
浏览课文: 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几味?
初识六味
酸
甜
苦
辣
咸
臭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生活百态
吴盐胜雪:多用来形容女子皮肤白皙无瑕。这里的吴盐
并非指真正的实物的盐,而纯为形容胜雪之意。该成语
吴 中字面上虽然讲的是吴地的盐纯白要胜过皑皑白雪,但
盐 实际上并非要说明称赞吴地的盐雪白胜雪,而是通过吴
胜 雪
盐雪白来委婉地表达对女子皮肤白皙的赞美之意。 北 宋词人周邦彦的《少年游·感旧》中,开头第一句: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此处的吴盐胜
民俗画卷
有个同学,是 台州人,到铺子里 吃包子,掰开包子 就往里倒酱油。
细品六味
民俗画卷
一个同志为爱人从南京带臭 豆腐干回家,在火车上引起一 车厢的人强烈抗议。
生活百态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
西 南
“五味”,泛指各种味道。
2.在写“酸甜苦辣咸臭”六味时,作者有没有平均 用力?他是如何注意详略处理的?
详写“酸”、 “辣”、 “臭” ,
略写了“甜”、“苦”、“咸”。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字词检测
汆汤 cuān 蕹菜 wèng 蘸盐水 zhàn 涮涮辣 shuàn
焐酸 wù 苣荬 qǔ mǎi 趋之若骛 wù 腌咸菜 yān
浏览课文: 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几味?
初识六味
酸
甜
苦
辣
咸
臭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生活百态
吴盐胜雪:多用来形容女子皮肤白皙无瑕。这里的吴盐
并非指真正的实物的盐,而纯为形容胜雪之意。该成语
吴 中字面上虽然讲的是吴地的盐纯白要胜过皑皑白雪,但
盐 实际上并非要说明称赞吴地的盐雪白胜雪,而是通过吴
胜 雪
盐雪白来委婉地表达对女子皮肤白皙的赞美之意。 北 宋词人周邦彦的《少年游·感旧》中,开头第一句: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此处的吴盐胜
民俗画卷
有个同学,是 台州人,到铺子里 吃包子,掰开包子 就往里倒酱油。
细品六味
民俗画卷
一个同志为爱人从南京带臭 豆腐干回家,在火车上引起一 车厢的人强烈抗议。
生活百态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
西 南
受戒汪曾祺PPT课件

——作家阿城
.
16
泛读课文
故事梗概 小说三要素 明暗两线 字音 典故
.
17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简明扼要的概括小说的内容:
• 提示:十七岁的明海在荸荠庵出家已经4 年了。这里的和尚公然吃肉、杀生、打牌、 养女人、放债、收租,这个庵里无所谓清 规。十七岁的明海到这里出家已经四年了, 与相邻而居的小英子彼此产生了好感,就 在明海正式出家受戒回来的路上,两个年 轻人袒露了心扉,接受了彼此的爱情。概 括来说就是明海出家做和尚和小英子相爱 的故事。
.
28
《受戒》与佛教的关系:
• 《受戒》的故事与佛教无关 • 当和尚只是一种生存方式,一个正当的 职业 • 世俗生活与当和尚没有对立,没有压抑 人性,不需要斗争
.
29
明海出家做和尚是当地的一种风俗,而他的和尚生活并 非我们所常见的那样每日参禅诵经,和尚本应遵守不杀 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食肉的戒律,而 《受戒》中的相关描写却与此有种种“错位”。找出有哪 些“错位”,对此,你们怎么看?
.
35
世俗环境描写的作用
• 一、烘托作用 • 本文中环境描写提高到了与人物相等的地位,让
人们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欣赏到一种令人赏 心悦目的风俗形象。风物、习俗和民情,既是小 说人物活动的背景,展示其性格的空间,更是小 说与众不同的展示对象。
.
36
• 二、深化小说主题
• 作者努力去营造一个美丽而温馨的艺术世界,这样的生活 场景,对于经历了十年浩劫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令人耳目 一新的,激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如果没有这样独特的 风物、民情的展示,小说中明海与小英子的爱情就不会那 样动人,也不会收到那样独特的审美效果。
庙里果然是气象庄严,到了这里谁也不敢大声咳
.
16
泛读课文
故事梗概 小说三要素 明暗两线 字音 典故
.
17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简明扼要的概括小说的内容:
• 提示:十七岁的明海在荸荠庵出家已经4 年了。这里的和尚公然吃肉、杀生、打牌、 养女人、放债、收租,这个庵里无所谓清 规。十七岁的明海到这里出家已经四年了, 与相邻而居的小英子彼此产生了好感,就 在明海正式出家受戒回来的路上,两个年 轻人袒露了心扉,接受了彼此的爱情。概 括来说就是明海出家做和尚和小英子相爱 的故事。
.
28
《受戒》与佛教的关系:
• 《受戒》的故事与佛教无关 • 当和尚只是一种生存方式,一个正当的 职业 • 世俗生活与当和尚没有对立,没有压抑 人性,不需要斗争
.
29
明海出家做和尚是当地的一种风俗,而他的和尚生活并 非我们所常见的那样每日参禅诵经,和尚本应遵守不杀 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食肉的戒律,而 《受戒》中的相关描写却与此有种种“错位”。找出有哪 些“错位”,对此,你们怎么看?
.
35
世俗环境描写的作用
• 一、烘托作用 • 本文中环境描写提高到了与人物相等的地位,让
人们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欣赏到一种令人赏 心悦目的风俗形象。风物、习俗和民情,既是小 说人物活动的背景,展示其性格的空间,更是小 说与众不同的展示对象。
.
36
• 二、深化小说主题
• 作者努力去营造一个美丽而温馨的艺术世界,这样的生活 场景,对于经历了十年浩劫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令人耳目 一新的,激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如果没有这样独特的 风物、民情的展示,小说中明海与小英子的爱情就不会那 样动人,也不会收到那样独特的审美效果。
庙里果然是气象庄严,到了这里谁也不敢大声咳
汪曾祺完整版课件

主要成就
多次获得全国性文学奖项,作 品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
汪曾祺的影响与地位
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在读者中的地位
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
研究汪曾祺的学者和专家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汪学”研究领域
02汪曾祺作品赏析写风格语言幽默风趣,情节曲折跌宕,富 有地方色彩,展现出汪曾祺独特的 写作风格。
03
汪曾祺的文学风格
散淡平 实
语言风格
汪曾祺的文学语言散淡平实,娓 娓道来,不事雕琢。他以平淡的 语言描绘生活,展现出生活的原
貌。
叙事风格
汪曾祺的叙事风格也以散淡平实 为主,他注重情节的自然发展,
不强调戏剧性的冲突和高潮。
叙事风格 《大淖记事》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思考,赢 得了读者的喜爱,成为了汪曾祺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异秉》全文展示
01
汪曾祺早期作品
《异秉》是汪曾祺早期的作品之一,描写了主人公王二在药铺做伙计的
经历,以及他与药铺老板、同行之间的矛盾纠葛。
02 03
讽刺意味
《异秉》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通过对药铺老板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 会上某些人的虚伪、势利和贪婪,同时也反映了小人物们的生存困境和 无奈。
语言特点
《异秉》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幽默感,让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独特魅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家庭背景:书香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 家庭教育
求学经历:曾就读于西南联大,学习中 国语言文学
汪曾祺的作品与成就
文学语言
运用地道、平易、富有表现力 的语言,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 界
《昆明的雨》ppt课件

连绵不断:
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连绵,连续不断的样子。
同学们,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主要是抒发作者的情感。请大家认真倾听课文思考: 昆明的雨季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思考: 昆明的雨季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雨季长但不使人厌烦不使人气闷人很舒服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出的温润、闲适、优雅的风土人情。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悟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1
2
3
4
青头
菌
辟 邪
八
卦
篱笆
蟹
腿
晕 倒
黄
焖
鸡
蒜
缅 甸
鲜
腴
碟
饱 涨
淋
湿
jūn
bì xié
ɡuà
lí bā
文体常识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上。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七年。在这一时期,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还结识了很多的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道路,还结识了后来和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昆明是他的第二故乡。在他晚年的诗文书画中,随处可见他对故土、故人、故事的怀念之情。
suàn
xiè
miǎn diàn
dié
yú
bǎo zhànɡ
lín
yūn dǎo
mèn
( )圈养( )圈子
圈
juàn
quān
( )晕倒( )红晕
晕
yūn
yùn
细菌( )菌子
菌
jūn
jùn(同xùn)
guàng( )街
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连绵,连续不断的样子。
同学们,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主要是抒发作者的情感。请大家认真倾听课文思考: 昆明的雨季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思考: 昆明的雨季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雨季长但不使人厌烦不使人气闷人很舒服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出的温润、闲适、优雅的风土人情。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悟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1
2
3
4
青头
菌
辟 邪
八
卦
篱笆
蟹
腿
晕 倒
黄
焖
鸡
蒜
缅 甸
鲜
腴
碟
饱 涨
淋
湿
jūn
bì xié
ɡuà
lí bā
文体常识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上。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七年。在这一时期,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还结识了很多的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道路,还结识了后来和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昆明是他的第二故乡。在他晚年的诗文书画中,随处可见他对故土、故人、故事的怀念之情。
suàn
xiè
miǎn diàn
dié
yú
bǎo zhànɡ
lín
yūn dǎo
mèn
( )圈养( )圈子
圈
juàn
quān
( )晕倒( )红晕
晕
yūn
yùn
细菌( )菌子
菌
jūn
jùn(同xùn)
guàng( )街
汪曾祺PPT课件

尾处以写景暗示了性的成熟。
16
.
作品背景
《受戒》,这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 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 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 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重新写成了 《受戒》。两部作品比较后发现,两小说都有 “回忆”的特点,但相隔了近三十五年,作家 对往事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小说风格也 完全不同。《庙与僧》严格说来,只是《受戒》 的创作素材,作家对人生的理解,还停留在好 奇阶段,并无成熟的见解。经过几十年的发酵, 才酿成醇美清新的《受戒》。
了逍遥自在的小日子。三师父精明能干,风流倜傥,能玩牌,会“飞铙”,还长于唱山歌
小调。这个庙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有人提起。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
他们也举行宗教仪式,可那欢快的场面更像是人生的舞蹈。有时,“一场大焰口过后,也
像一个好戏班子过后一样,会有一个两个大姑娘、小媳妇失踪,——跟和尚跑了”。
“作者为两个小恋
人选择受戒与庙宇这样
的时间和空间,尤其具
有诙谐的机智,无疑是
对神的嘲弄,对人的自
然情感与生活权利的肯
定。”
(季红真
《传统的生活与文化铸
造的性格》,1983);
24
.
评《受戒》
“《受戒》中小和 尚与村姑的爱情故事, 是对禁锢人性的宗教的 嘲弄,还是借描写半僧 半俗的生活,表示对那 种略带原始韵味的人情 美的热衷呢?或藉此反 衬城市那种物欲横流的 丑恶世界?” (周荷初《汪曾祺小说 的美学评析》,1988)
艺术小品集 《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作者)
京剧:《范进中举》
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芙蓉出水 自然天成 ——汪曾祺小说的平淡奇崛之美
1
生平:
汪曾祺(1920.3.5~ 1997.5.16),中国当代文学史 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 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出生江苏高邮城镇旧式地主家 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教 育和艺术的熏陶,中学时代就 读于高邮县中学和江阴南菁中 学,表现出强烈的爱好文学的 倾向。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 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14
谢谢欣赏!
15
12
《受诫》结尾:又划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小英 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小声地 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你说话呀!‛明子 说‚:要!‛‚你喊什么!‛明子小声说:‚要!‛‚快 点划‛。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 花荡。 这个结尾绝妙之处在于这时空画面的宣示,两次把读者的 视点引向‚芦花荡子‛。作家闲闲着笔,变俗为雅,在紧 张的热烈的恋情中摇出‚芦花荡子‛的镜头给读者造成某 种期待,使夏天的灵肉躁动,化出一种崇高而美的氛围。 接着,作者以写实的笔触对那片芦花荡子作了渲染,让期 待向几个不同方向辐射:‚芦花才吐新穗,发着银光,软 软的,象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薄棒,通红的,象一枝 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
9
‚真‛、‚简‛、‚散‛的美学取向:
‚散‛是其小说最显著的外部特征。 ‚散‛是指他小说结构的‚散‛。汪 曾祺写过一篇谈小说的文章, 说结构 的精义是: 苦心经营的随便。 ‚散‛‚淡‛在内涵上是相通的。 ‚随便‛的‚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 自然淡泊状态, 它所蕴涵的正是一种 淡然平和、适性自然的美。 其小说结构的‚散‛, 使其具备散文 的美, 散文的广度, 正如他自己所言 ‚散文的美是‘一点大块噫气名为名’ 的那种遇到什么都抚摸一下, 随时会 留连片刻, 参差荇菜, 左右缭之, 喜 欢到亭边小道上张张望望的, 不衫不 履, 落帽风前,振衣高岗的气派‛,也 是‚我所要求的随意说话的自然‛。 作者似乎信笔游心,随意挥洒,总是 于不经意间道出各种人生典故。
5
事实上,汪曾祺在其写作 的后期,才实现了他的写 作辉煌。从20世纪40年代 走上文坛,到90年代离开 人世,其小说写作历经 ‚三波‛,1940—1948为 第一波,1961—1962为第 二波;1979—1996为第三 波。其中以‚第三波‛的 作品最多,影响也最大, 这一波堪称其小说写作的 巅峰阶段。汪曾祺也同意 用‚漫中的笔墨情趣 从语言的锻造方式来看,汪曾祺的小说语言在满足 了畅晓通达的要求的同时,更注重开发白话文语言 的诗意趣味,显现白话文的传神写照之美。 这集中体现在其使用语言的态度和方式上,他认为, 现代小说语言的魅力体现为一种笔墨情趣,这个意 思在于,不是将语言简单视为一种信息工具,而是 视为一种艺术的情感形态。写语言而求笔墨,写小 说而求文气,两者自然沟通了起来。
4
创作:
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 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 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 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 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 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 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 面,开风气之先。短篇散文 《端午的鸭蛋》、《金岳霖先 生》分别入选人教版八年级语 文课本、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二课本。
3
创作:
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 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现武汉市第39中学)。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 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京 剧团任编剧。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 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
6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 夕》; 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 《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京剧:《范进中举》; 文集:《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汪曾祺文集》(共四卷, 《小说卷》《散文卷》《文论卷》《戏曲剧本卷》1993年,江苏文艺 出版社);《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说卷》《散文卷》《戏剧 卷》《其他卷》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汪曾祺》(共五 卷,《说戏》《五味》《谈师友》《文与画》《人间草木》,山东画 报出版社)。
2
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颇为沈从文 器重,他的第一篇小说《灯下》 经沈先生指导并推荐发表,即后 来成为名篇的《异秉》,从 1949 年春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邂逅 集》起,先后有20多本小说、散 文专著问世。
作品中写高邮旧生活的小说、散 文颇具特色,最具思想性和艺术 价值,奠定了他在当今中国文坛 不可替代的地位。他写的反映家 乡旧生活的小说《受戒》、《大 淖记事》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名篇。
13
小结:
他继承了京派对自然、健康人性的讴歌与呼唤,在风格上 却趋于人间化、日常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汪曾祺, 他的世界观和审美方式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追 求。其小说的风格,是作家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个人气 质等方面在创作上的综合反映。 在汪曾祺独特的风物描写中,我们可以理解出其民间想象 的独特之处:不再像鲁迅一样站在民族命运的思考之中, 处处显示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和拯救使命,而是从一个个 人的、小我的视野,想象和透视人生,创造一个充满文人 意趣的民间社会空间。
8
汪曾祺故居
‚真‛、‚简‛、‚散‛的美学 取向: ‚简‛表现为篇幅的‚简短‛, 语言的‚简练‛, 笔墨的‚简 淡‛。汪曾祺的小说, 往往一个 生活的横截面、一个场景、一点 情绪便构成一篇小说, 无需再添 枝加叶, 繁复雕饰, 制造情节。 小说虽短, 却不‚浅‛,它是排除 ‚浮躁‛之后的‚沉淀‛,经思索 过滤后的‚沉淀‛, 是清新而深 远的。小说的语言, 简练而精到, 平白而蕴藉, 可谓韵味十足, 耐 人寻味。 ‚我的调色碟里没有颜色, 只有 墨,从渴墨、焦墨到浅得像清水一 样的淡墨。‛
7
艺术风格:
‚真‛、‚简‛、‚散‛的美学取向: ‚真‛是指汪曾祺小说所展示的真情 真人真事。汪曾祺说过‚我的小说的 题材, 大都是不期然而遇‛, ‚我写 的人物大都有原型……完全从理念出 发, 虚构出一个或几个人物来, 我还 没有这样干过‛。小说的背景也是曾 经住过的家乡高邮、昆明、上海、北 京、张家口。 例如 《受戒》 里的小英子, 大英子; 《大淖记事》 里的小锡匠, 《徙》 里的高北溟, 《看水》 中的小吕等 等都是汪曾祺谈过有原型的。正是有 了对真人真事环境深入的了解体会, 才会使笔下的人物和生活、情意和状 态返璞归真, 给人以天然的感觉。
11
《大淖记事》中巧云与在养伤的十一子有一段悄悄话:‚他 们打你,你只要说不再进我家门,就不打你了,你就不会吃 这么大的苦了,你为什么不说?‛‚你要我说什么 么?‛‚不要‛‚我知道你不要。‛‚你值么?‛‚十一子, 你真好!我喜欢你!你快点好!‛‚你亲我一下,我就好得 快。‛‚好,亲你!‛ 在其文章中往往不能从中找出什么瑰丽的或是不同凡响的语 句,相反,基本上都是生活中语句,简单、朴实,却有深刻 意蕴,耐人咀嚼,不是一般的平庸文字所能达到的境界。这 种感觉是幽远的,绵长的,即便是读一篇悲剧性的故事,也 没有太大的沉重感,只有幽远、深沉的一声叹息。
1
生平:
汪曾祺(1920.3.5~ 1997.5.16),中国当代文学史 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 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出生江苏高邮城镇旧式地主家 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教 育和艺术的熏陶,中学时代就 读于高邮县中学和江阴南菁中 学,表现出强烈的爱好文学的 倾向。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 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14
谢谢欣赏!
15
12
《受诫》结尾:又划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小英 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小声地 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你说话呀!‛明子 说‚:要!‛‚你喊什么!‛明子小声说:‚要!‛‚快 点划‛。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 花荡。 这个结尾绝妙之处在于这时空画面的宣示,两次把读者的 视点引向‚芦花荡子‛。作家闲闲着笔,变俗为雅,在紧 张的热烈的恋情中摇出‚芦花荡子‛的镜头给读者造成某 种期待,使夏天的灵肉躁动,化出一种崇高而美的氛围。 接着,作者以写实的笔触对那片芦花荡子作了渲染,让期 待向几个不同方向辐射:‚芦花才吐新穗,发着银光,软 软的,象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薄棒,通红的,象一枝 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
9
‚真‛、‚简‛、‚散‛的美学取向:
‚散‛是其小说最显著的外部特征。 ‚散‛是指他小说结构的‚散‛。汪 曾祺写过一篇谈小说的文章, 说结构 的精义是: 苦心经营的随便。 ‚散‛‚淡‛在内涵上是相通的。 ‚随便‛的‚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 自然淡泊状态, 它所蕴涵的正是一种 淡然平和、适性自然的美。 其小说结构的‚散‛, 使其具备散文 的美, 散文的广度, 正如他自己所言 ‚散文的美是‘一点大块噫气名为名’ 的那种遇到什么都抚摸一下, 随时会 留连片刻, 参差荇菜, 左右缭之, 喜 欢到亭边小道上张张望望的, 不衫不 履, 落帽风前,振衣高岗的气派‛,也 是‚我所要求的随意说话的自然‛。 作者似乎信笔游心,随意挥洒,总是 于不经意间道出各种人生典故。
5
事实上,汪曾祺在其写作 的后期,才实现了他的写 作辉煌。从20世纪40年代 走上文坛,到90年代离开 人世,其小说写作历经 ‚三波‛,1940—1948为 第一波,1961—1962为第 二波;1979—1996为第三 波。其中以‚第三波‛的 作品最多,影响也最大, 这一波堪称其小说写作的 巅峰阶段。汪曾祺也同意 用‚漫中的笔墨情趣 从语言的锻造方式来看,汪曾祺的小说语言在满足 了畅晓通达的要求的同时,更注重开发白话文语言 的诗意趣味,显现白话文的传神写照之美。 这集中体现在其使用语言的态度和方式上,他认为, 现代小说语言的魅力体现为一种笔墨情趣,这个意 思在于,不是将语言简单视为一种信息工具,而是 视为一种艺术的情感形态。写语言而求笔墨,写小 说而求文气,两者自然沟通了起来。
4
创作:
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 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 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 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 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 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 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 面,开风气之先。短篇散文 《端午的鸭蛋》、《金岳霖先 生》分别入选人教版八年级语 文课本、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二课本。
3
创作:
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 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现武汉市第39中学)。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 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京 剧团任编剧。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 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
6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 夕》; 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 《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京剧:《范进中举》; 文集:《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汪曾祺文集》(共四卷, 《小说卷》《散文卷》《文论卷》《戏曲剧本卷》1993年,江苏文艺 出版社);《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说卷》《散文卷》《戏剧 卷》《其他卷》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汪曾祺》(共五 卷,《说戏》《五味》《谈师友》《文与画》《人间草木》,山东画 报出版社)。
2
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颇为沈从文 器重,他的第一篇小说《灯下》 经沈先生指导并推荐发表,即后 来成为名篇的《异秉》,从 1949 年春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邂逅 集》起,先后有20多本小说、散 文专著问世。
作品中写高邮旧生活的小说、散 文颇具特色,最具思想性和艺术 价值,奠定了他在当今中国文坛 不可替代的地位。他写的反映家 乡旧生活的小说《受戒》、《大 淖记事》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名篇。
13
小结:
他继承了京派对自然、健康人性的讴歌与呼唤,在风格上 却趋于人间化、日常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汪曾祺, 他的世界观和审美方式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追 求。其小说的风格,是作家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个人气 质等方面在创作上的综合反映。 在汪曾祺独特的风物描写中,我们可以理解出其民间想象 的独特之处:不再像鲁迅一样站在民族命运的思考之中, 处处显示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和拯救使命,而是从一个个 人的、小我的视野,想象和透视人生,创造一个充满文人 意趣的民间社会空间。
8
汪曾祺故居
‚真‛、‚简‛、‚散‛的美学 取向: ‚简‛表现为篇幅的‚简短‛, 语言的‚简练‛, 笔墨的‚简 淡‛。汪曾祺的小说, 往往一个 生活的横截面、一个场景、一点 情绪便构成一篇小说, 无需再添 枝加叶, 繁复雕饰, 制造情节。 小说虽短, 却不‚浅‛,它是排除 ‚浮躁‛之后的‚沉淀‛,经思索 过滤后的‚沉淀‛, 是清新而深 远的。小说的语言, 简练而精到, 平白而蕴藉, 可谓韵味十足, 耐 人寻味。 ‚我的调色碟里没有颜色, 只有 墨,从渴墨、焦墨到浅得像清水一 样的淡墨。‛
7
艺术风格:
‚真‛、‚简‛、‚散‛的美学取向: ‚真‛是指汪曾祺小说所展示的真情 真人真事。汪曾祺说过‚我的小说的 题材, 大都是不期然而遇‛, ‚我写 的人物大都有原型……完全从理念出 发, 虚构出一个或几个人物来, 我还 没有这样干过‛。小说的背景也是曾 经住过的家乡高邮、昆明、上海、北 京、张家口。 例如 《受戒》 里的小英子, 大英子; 《大淖记事》 里的小锡匠, 《徙》 里的高北溟, 《看水》 中的小吕等 等都是汪曾祺谈过有原型的。正是有 了对真人真事环境深入的了解体会, 才会使笔下的人物和生活、情意和状 态返璞归真, 给人以天然的感觉。
11
《大淖记事》中巧云与在养伤的十一子有一段悄悄话:‚他 们打你,你只要说不再进我家门,就不打你了,你就不会吃 这么大的苦了,你为什么不说?‛‚你要我说什么 么?‛‚不要‛‚我知道你不要。‛‚你值么?‛‚十一子, 你真好!我喜欢你!你快点好!‛‚你亲我一下,我就好得 快。‛‚好,亲你!‛ 在其文章中往往不能从中找出什么瑰丽的或是不同凡响的语 句,相反,基本上都是生活中语句,简单、朴实,却有深刻 意蕴,耐人咀嚼,不是一般的平庸文字所能达到的境界。这 种感觉是幽远的,绵长的,即便是读一篇悲剧性的故事,也 没有太大的沉重感,只有幽远、深沉的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