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原实验结果图 南邮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图

合集下载

中南大学通信原理实验报告(截图完整)

中南大学通信原理实验报告(截图完整)

中南大学《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学院专业班级完成时间数字基带信号1、实验名称数字基带信号2、实验目的(1)了解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

(2)掌握AMI、HDB3码的编码规则。

(3)掌握从HDB3码信号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方法。

(4)掌握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的帧结构特点。

(5)了解HDB3(AMI)编译码集成电路CD22103。

3、实验内容(1)用示波器观察单极性非归零码(NRZ)、传号交替反转码(AMI)、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DB3)、整流后的AMI码及整流后的HDB3码。

(2)用示波器观察从HDB3码中和从AMI码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电路中有关波形。

(3)用示波器观察HDB3、AMI译码输出波形。

4、基本原理(简写)本实验使用数字信源模块和HDB3编译码模块。

1、数字信源本模块是整个实验系统的发终端,模块内部只使用+5V电压,其原理方框图如图1-1所示,电原理图如图1-3所示(见附录)。

本单元产生NRZ信号,信号码速率约为170.5KB,帧结构如图1-2所示。

帧长为24位,其中首位无定义,第2位到第8位是帧同步码(7位巴克码1110010),另外16位为2路数据信号,每路8位。

此NRZ信号为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实验电路中数据码用红色发光二极管指示,帧同步码及无定义位用绿色发光二极管指示。

发光二极管亮状态表示1码,熄状态表示0码。

本模块有以下测试点及输入输出点:• CLK 晶振信号测试点• BS-OUT 信源位同步信号输出点/测试点(2个)• FS 信源帧同步信号输出点/测试点• NRZ-OUT(AK) NRZ信号(绝对码)输出点/测试点(4个)图1-1中各单元与电路板上元器件对应关系如下:•晶振CRY:晶体;U1:反相器7404•分频器U2:计数器74161;U3:计数器74193;U4:计数器40160 •并行码产生器K1、K2、K3:8位手动开关,从左到右依次与帧同步码、数据1、数据2相对应;发光二极管:左起分别与一帧中的24位代码相对应•八选一U5、U6、U7:8位数据选择器4512•三选一U8:8位数据选择器4512•倒相器U20:非门74HC04•抽样U9:D触发器74HC742. HDB3编译码原理框图如图1-6所示。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内容:实验一、五、六、七实验一数字基带信号与AMI/HDB3编译码一、实验目的1、掌握单极性码、双击行码、归零码、非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

2、掌握AMI、HDB3码的编码规则。

3、掌握从HDB3码信号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方法。

4、掌握集中插入帧同步码同步时分复用信号的帧结构特点。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1、用开关K1产生代码X1110010,K2,K3产生任意信息代码,观察NRZ码的特点为不归零型且为原码的表示形式。

2、将K1,K2,K3置于011100100000110000100000态,观察对应的AMI码和HDB3码为:HDB3:0-11-1001-100-101-11001-1000-10AMI :01-1100-1000001-100001000003、当K4先置左方AMI端,CH2依次接AMI/HDB3模拟的DET,BPF,BS—R和NRZ,观察它们的信号波形分别为:BPF为方波,占空比为50%,BS—R为三角波,NRZ为不归零波形。

DET是占空比等于0.5的单极性归零信号。

三、实验思考题1、集中插入帧同步码同步时分复用信号的帧结构有何特点?答:集中插入法是将标志码组开始位置的群同步码插入于一个码组的前面。

接收端一旦检测到这个特定的群同步码组就马上知道了这组信息码元的“头”。

所以这种方法适用于要求快速建立同步的地方,或间断传输信息并且每次传输时间很短的场合。

检测到此特定码组时可以利用锁相环保持一定的时间的同步。

为了长时间地保持同步,则需要周期性的将这个特定的码组插入于每组信息码元之前。

2、根据实验观察和纪录回答:(1)不归零码和归零码的特点是什么?(2)与信源代码中的“1”码相对应的AMI 码及HDB3 码是否一定相同?答:1)不归零码特点:脉冲宽度τ等于码元宽度Ts归零码特点:τ<Ts2)与信源代码中的“1”码对应的AMI 码及HDB3 码不一定相同。

因信源代码中的“1”码对应的AMI 码“1”、“-1”相间出现,而HDB3 码中的“1”,“-1”不但与信源代码中的“1”码有关,而且还与信源代码中的“0”码有关。

南邮通信与网络实验报告1

南邮通信与网络实验报告1
3、如上图所抓的那一个数据包,它是一个以太网版本2的帧。鼠标点击各项目,对应数据用背景则变蓝的方式标识出来
五、实验结果分析及总结
以抓到的第二个包为例,EthernetⅡ表示这是一个以太网版本2的帧。50 b7 c3 90 1a 35表示目的地址为50:b7:c3:90:1a:35,占6字节。00 23 3e 77 ab 97表示源地址为00:23:3e:77:ab:97,占6字节。88 64表示类型是PPPoE Session,即以太网上的点对点协议,占2字节。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简单学习了使用Wireshark抓包的方法。抓包就是将网络传输发送与接收的数据包进行截获、重发、编辑、转存等操作,也用来检查网络安全及数据截取等。通过我们平时课堂上学习的有关各个数据包格式的知识,我们可以利用Wireshark分析该数据报的内容,包括版本、首部长度、总长度、、源ip地址、目的地址等。总之,这次实验使我受益良多。
1、操作系统:Windows 7
2、实验软件:Wireshark
三、实验原理
1、TCP/IP数据包格式等内容
2、网络协议分析工具Wireshark的工作原理和基本使用规则
四、实验截图
1、启动Wireshark,进入运行界面之后,选择现在正在联网的网卡点Start开始抓包
2、点Stop停止抓包,选择一个数据包进行分析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实验报告
实验1:网络数据包的捕获与协议分析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生名xxx
班级学号13006505
任课教师刘尚东
指导单位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日期2016年5月9日
一、实验内容和要求:
1、下载并安装Wireshark
2、使用Wireshark抓包

通信原理实验_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_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通信原理实验二、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通信系统中的调制、解调、编码和解码等基本技术;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三、实验内容1. 调制与解调实验(1)实验目的:验证调幅(AM)和调频(FM)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2)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设备:调幅调制器、调频调制器、解调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2. 设置调制器参数,生成AM和FM信号;3. 将调制信号输入解调器,观察解调后的信号波形;4.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AM和FM调制信号的特点;(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到AM和FM调制信号的特点,验证了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

2. 编码与解码实验(1)实验目的:验证数字通信系统中的编码与解码技术;(2)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设备:编码器、解码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2. 设置编码器参数,生成数字信号;3. 将数字信号输入解码器,观察解码后的信号波形;4.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编码与解码前后的信号特点;(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到编码与解码前后信号的特点,验证了数字通信系统中的编码与解码技术。

3. 信道模型实验(1)实验目的:验证信道模型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2)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设备:信道模型仿真软件、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2. 设置信道模型参数,生成模拟信号;3. 将模拟信号输入信道模型,观察信道模型对信号的影响;4.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不同信道模型下的信号传输性能;(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到不同信道模型对信号传输性能的影响,验证了信道模型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性。

4. 通信系统性能分析实验(1)实验目的:分析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2)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设备:通信系统仿真软件、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2. 设置通信系统参数,生成模拟信号;3. 仿真通信系统,观察系统性能指标;4.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不同参数设置下的系统性能;(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到不同参数设置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验证了通信系统性能分析的重要性。

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结果图及分析

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结果图及分析

1、顺时针将“跟踪”电位器旋到底,用示波器测“VCO-C”处波形,该波形即为延迟锁相环的鉴相特性曲线。

2、用示波器双踪分别观察“G1-BS”和“G3-BS”处的波形,调节“跟踪”旋钮,直到二个波形完全一致,没有相差为止。

此时表明接收机的Gold序列和发射机的Gold序列在相位与码速率上都一致。

3、用示波器双踪分别观察“GOLD1”和“GD-TX”处的波形,二者的波形应完全一致。

CH1: / NRZ CH1: DI CH2: DQCH1:I路成形CH2: Q路成形CH1:I 路调制CH2: Q路调制调制输出波形MSK调制的星座图CH1: I路解调CH2: Q路解调CH1: I路滤波CH2: Q路滤波CH1:DI CH2: DQ CH1: / NRZCH1:调制端NRZ CH2: 解调NRZ1、NRZ-KP测试点(扩频NRZ码输出点,与信2、PSK1测试点(扩频NRZ码经过号源的NRZ码一起双踪观察)输出的波形 BPSK调制输出点,与NRZ—KP一起双踪观察)输出的波形3、OUT测试点(发送端信号输出点,即为两路4、数字解调的PSK—OUT测试点(与扩频信号叠加后的输出点)输出的波形信号源的NRZ码一起双踪观察)输出的波形(调节PSK判决电压调节按钮,使其输出为解扩、调制后的NRZ码)5、PN—OUT测试点(与数字解调的PSK—OUT6、F—IN测试点(与VCO一起双踪观一起双踪观察)输出的波形(调节PSK判决电察)输出的波形(扩频码定时偏移对解压调节按钮,使其输出为解扩,解调后的PN码) 扩的影响实验)7、NRZ-KP测试点(与GD-TX一起双踪观察, 8、数字解调的PSK—OUT测试点(与信源NRZ码为全1)输出的波形(扩频码定时偏移对的 NRZ一起双踪观察)输出的波形(窄带解扩的影响实验)干扰信号对解扩的影响实验)。

通信原理实验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通信原理实验实验目的:1. 理解基本的通信原理和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2. 掌握各种调制解调技术以及通信信号的传输方式;3. 熟悉通信系统的基本参数和性能指标。

实验设备和器材:1. 信号发生器2. 采样示波器3. 调制解调器4. 麦克风和扬声器5. 示波器6. 功率分贝计7. 电缆和连接线等实验原理:通信原理主要涉及调制解调、传输媒介、信道编码和解码等方面的内容。

本次实验主要内容为调幅、调频和数字调制解调技术的验证,以及传输信号质量的评估和性能测量。

实验步骤:1. 调幅实验:将信号发生器产生的正弦波信号调幅到载波上,并使用示波器观察调幅波形,记录幅度调制度;2. 调频实验: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调制信号,将其调频到载波上,并使用示波器观察调频波形,记录调频的范围和带宽;3. 数字调制实验:使用调制解调器进行数字信号调制解调实验,并观察解调的信号质量,记录解调信号的正确性和误码率;4. 信号质量评估:使用功率分贝计测量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信噪比和失真程度,并记录测量结果;5. 性能测量:采用示波器和其他测量设备对通信系统的带宽、传输速率等性能指标进行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结果:1. 对于调幅实验,观察到正弦波信号成功调幅到载波上,并记录幅度调制度为X%;2. 对于调频实验,观察到调制信号成功调频到载波上,并记录调频的范围为X Hz,带宽为X Hz;3. 对于数字调制实验,观察到解调后的信号正确性良好,误码率为X%;4. 信号质量评估测量结果显示信噪比为X dB,失真程度为X%;5. 性能测量结果显示通信系统的带宽为X Hz,传输速率为X bps。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通信原理中的调制解调技术和信号传输方式,并且成功进行了调幅、调频和数字调制解调实验。

通过信号质量评估和性能测量,我们对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空间,例如在数字调制实验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解调算法,提高解调的正确性。

南京邮电大学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南京邮电大学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课程实验报告题目:CDMA解扩实验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开课学院日期CDMA解扩实验CDMA扩频调制一、实验目的1.了解扩频调制的基本概念;2. 掌握PN码的概念以及m序列的生成方法;3. 掌握扩频调制过程中信号频谱的变化规律。

二、预备知识1.不同多址接入方式(TDMA、FDMA、CDMA)的区别;2.扩频码的种类与应用;3. 扩频码的基本性质。

三、实验仪器1、移动通信实验箱一台;2、台式计算机一台;一、实验原理m序列是最长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序列的简称,它是由带线性反馈的移位器产生的周期最长的一种序列。

如果把两个m序列发生器产生的优选对序列模二相加,则产生一个新的码序列,即Gold码序列。

实验中三种可选的扩频序列分别是长度为15的m序列、长度为31的m序列以及长度为31的Gold序列。

1.长度为15的m序列由4级移存器产生,反馈器如图2.1.1所示。

初始状态 1 0 0 01 1 0 01 1 1 01 1 1 10 1 1 11 0 1 10 1 0 11 0 1 01 1 0 10 1 1 00 0 1 11 0 0 10 1 0 00 0 1 00 0 0 1……………………………….1 0 0 0图 2.1.1 长度为15的m 序列的生成2.长度为31的m 序列由5级移存器产生,反馈器如图2.1.2所示。

图 2.1.2 长度为31的m 序列的生成3. 长度为31的gold 序列:Gold 码是Gold 于1967年提出的,它是用一对优选的周期和速率均相同的m 序列模二加后得到的。

其构成原理如图2.1.3所示。

图2.1.3 Gold 码发生器两个m 序列发生器的级数相同,即n n n ==21。

如果两个m 序列相对相移不同,所得Gold 码 21m m ⊕到的是不同的Gold 码序列。

对n 级m 序列,共有12-n 个不同相位,所以通过模二加后可得到12-n 个Gold 码序列,这些码序列的周期均为12-n ,如图2.1.4所示。

南邮课件-通信原理-通原实验分析报告完成版

南邮课件-通信原理-通原实验分析报告完成版

南邮课件-通信原理-通原实验报告完成版————————————————————————————————作者:————————————————————————————————日期: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AMI/HDB3码型变换实验TPD05(双极性输出)TPD08TPD05TPD08双极性HDB3,7位m单极性HDB3,7位m双极性HDB3,15位m单极性HDB3,15位m双极性HDB3,全0码双极性时,收时钟与发时钟不同步单极性时,收发时钟同步根据测量结果思考:接收端为便于提取位同步信号,需要对收到的HDB3编码信号做何处理?答:将双极性信号转化为单极性。

二、实验仪器1、JH5001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一台2、20MHz双踪示波器一台3、JH9001型误码测试仪(或GZ9001型)一台4、频谱测量仪一台三、实验目的1、掌握BPSK调制和解调的基本原理;2、掌握BPSK数据传输过程,熟悉典型电路;3、了解数字基带波形时域形成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滚降系数的概念;4、掌握BPSK眼图观察的正确方法,能通过观察接收眼图判断信号的传输质量;5、熟悉BPSK调制载波包落的变化;6、掌握BPSK载波恢复特点与位定时恢复的基本方法;7、了解BPSK/DBPSK在噪声下的基本性能。

四、实验内容测试前检查:首先通过菜单将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调制方式设置成“BPSK传输系统”;用示波器测量TPMZ07测试点的信号,如果有脉冲波形,说明实验系统已正常工作;如果没有脉冲波形,则需按面板上的复位按钮重新对硬件进行初始化。

(一)BPSK调制1.BPSK调制基带信号眼图观测(1)通过菜单选择不激活“匹配滤波”方式(未打勾),此时基带信号频谱成形滤波器全部放在发送端。

以发送时钟(TPM01)作同步,观测发送信号眼图(TPi03)的波形。

成型滤波器使用升余弦响应,ɑ=0.4。

判断信号观察的效果。

(2)通过菜单选择激活“匹配滤波”方式(打勾),此时系统构成收发匹配滤波最佳接收机,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位m序列单极性:15位m序列单极性
7位m序列双极性
15位双极性全1单双极性
AMI码译码和时延测量
7位m序列输出与输入,时延不太能肯定,因其是短周期15位m序列输出与输入,时延请自己测量
HDB3码变换规则验证
7位m序列HDB3编码
15位m序列HDB3编码
全1码HDB3编码
HDB3码译码和时延测量15位m序列,时延自己观察
7位m序列,时延自己观察
BPSK调制基带信号眼图观测
不匹配
匹配
I路和Q路调制信号的相平面(矢量图)信号观察
不匹配
匹配
BPSK调制信号0/π相位测量
0/1码时TPK03与TPK06波形
BPSK调制信号包络观察0/1码
特殊码序列
DBPSK调制信号眼图观测不匹配
匹配
I路和Q路调制信号的相平面(矢量图)信号观察不匹配
匹配
DBPSK调制信号0/π相位测量0/1码调制包络与参考载波
DBPSK调制信号包络观察
0/1码
特殊码m序列
接收端解调眼图信号观测TPM01与TPJ05
TPM01与TPJ06
输出时钟和帧同步时隙信号观测TP504时钟8K
TP503时钟256K
抽样时钟信号与PCM编码数据测量TP504与TP502正常增益时的关系图方法一
方法二
PCM译码器输出模拟信号观测
JOO5 观测TP506和TP501,以TP501做同步。

定性的观测解码恢复出
的模拟信号质量
将测试信号频率固定在1000Hz,改变测试信号电平,定性的观测解码恢复出的模拟信号质量。

观测信噪比随输入信号电平变化的相关关系
将测试信号电平固定在2Vp-p,调整测试信号频率,定性的观测解码
JOO6 观测TP506和TP501,以TP501做同步。

定性的观测解码恢复出的模拟信号质量
将测试信号频率固定在1000Hz,改变测试信号电平,定性的观测解码恢复出的模拟信号质量。

观测信噪比随输入信号电平变化的相关关系
将测试信号电平固定在2Vp-p,调整测试信号频率,定性的观测解码
J006
J005频率1000幅度不变
幅度改变未到4000大约3500
改变频率到4000以上幅度为2 频率1004幅度2
频率为1000
频率为1000幅度改变到7.5
频率为1000幅度改变过程中大约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