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有特点的人脸
人美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6课《一张奇特的脸》

《一张奇特的脸》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美术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教材分析:《一张奇特的脸》是人美版第六册第十六课的的学习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本课是陶艺系列课中的一节,同时也是一节浮雕头像的制作课。
通过欣赏埃及面具、京剧脸谱,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将一张看似平常的脸进行了变形和夸张,从而创造出了具有特殊含义和作用的艺术作品,能初步感受其不同的艺术魅力及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
同时学生从研究怎样制作一张奇特的脸入手,探索性地分析研究并综合自己的多方面知识和体验,总结了制作时的要点。
通过教师的示范与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粘土制作一张奇特的脸与其他材料的不同之处,从而拓宽思路,积极地进行创作。
这节课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经验,同时为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和艺术进行了知识性的探索和学习。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陶艺,了解浮雕式人像的造型艺术,感受不同造型带给人们的美感。
2、能力目标:尝试运用捏、搓、揉,借助工具按压等不同立体造型方法,塑造一个自己想象中的脸部形象。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上历史悠久、各具特色的造型艺术,增强学生对超轻粘土立体造型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形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浮雕头像的基本制作方法,并创造一个自己想象中的独特的浮雕头像。
难点:五官的夸张变形,以及捏、搓、揉等方法的实际运用。
教学材料课件、超轻粘土等工具教学流程:一、出示图片导入1.出示傩面具,彩绘脸谱看一看,这张脸与真人的脸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你们觉得这是一张什么样的脸?(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观察,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想象。
让学生通过看图,认识脸部变形的奇特。
)二、欣赏奇特的脸1、出示课题《一张奇特的脸》2、欣赏不同的脸A、图坦卡蒙金面具教师导语:这是埃及的图坦卡蒙金面具,是为法老所制的,面部较为写实,华丽富贵、雍容大方。
你能看出他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吗?它给你怎样的感觉?(设计意图:感受埃及艺术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年级美术下册《有特点的人脸》PPT课件,共18页

第贰章
画 家 笔` 下 的 眼 睛
第贰章
画 家 笔` 下 的 眼 睛
第 叁 章
PART.3
表现鼻子、` 嘴的方法
第叁章
请你观察鼻子、嘴的特点。想一想,表现这些特点用什么方法?
`
第叁章
找 找 表 现 鼻子` 、 嘴 的 方 法 。
第叁章
找 找 表 现 鼻 `子 、 嘴 的 方 法 。
第 肆 章
有特点的人脸
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 五年级下册 第16课
前言
特点就是与众不同。任何物质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也有同其它物质所持有的共性。同样是人, `
都有眉、目、鼻、口、耳 ,但因其长度、宽度、位置等因素的不一样,导致在某一个人脸体 现出来的感觉与众不同,能让外人直接产生一个定性的第一印象,例如凌厉、和蔼、肥头大 耳、刻薄,等等形容词,都是由自身人脸特点给外人产生的第一印象。
壹 三庭五眼
贰 探究眼睛表现方法
`
叁 表现鼻子表现脸形、耳朵、头发、 胡须、肤色的方法
第 壹 章
PART.1
三 庭`五 眼
第壹章
三庭五眼
美术中的“三庭五眼”,三庭指脸的长度比例,把脸的长度 分为三个等分,从前额发际线至眉骨,从眉骨至鼻`底,从鼻 底至下颏,各占脸长的1/3。五眼 指脸的宽度比例,以眼形 长度为单位,把脸的宽度分成五个等分,从左侧发际至右侧 发际,为五只眼形。
第壹章
超越“三庭五眼”的一般规律对比学生照片发现人物五官的不同特点。
`
第壹章
画家杨之光抓住了石 鲁的哪些特点?
你认为画家表现最精 彩的是人物的哪个部分?
第 贰 章
PART.2
探 究 眼 睛`表 现 方 法
第贰章
16. 多视角的脸(教案)沪教版美术二年级上册

16. 多视角的脸(教案)沪教版美术二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角度观察人脸的特点和表现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表现人脸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学习观察和表现不同角度的人脸。
2. 学习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表现人脸。
3. 了解人脸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和表现不同角度的人脸,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表现人脸。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表现不同角度的人脸,如何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表现人脸。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法、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评价法等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学生互动等方式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a.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角度的人脸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
b. 提问:你们发现这些人脸有什么不同吗?从哪个角度观察的?c.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同角度观察人脸,可以看到不同的特点和表情。
2. 学习新课(15分钟)a. 讲解人脸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如五官的位置、比例等。
b. 示范如何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表现人脸。
c. 学生跟随示范,进行练习。
3. 创作实践(15分钟)a.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由选择角度和材料,创作一幅人脸作品。
b.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建议和鼓励。
4. 展示与评价(10分钟)a.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b. 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
c. 教师总结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5. 课堂小结(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b.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不同人脸,培养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六、作业布置1. 课后练习: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幅家庭成员的脸部作品,注意表现不同角度和表情。
2. 预习下一课:了解和掌握绘画的基本技法。
小学美术人美三年级上册一张奇特的脸奇特的脸

奇特的脸【设计背景】设计理念:挖掘本土课程资源,利用本土资源丰富美术课程。
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
本课是根据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十六课《一张奇特的脸》陶艺制作课结合四川本土三星堆文化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人像演变而来,充分利用本土的教学资源,赋予了本土特色的文化内涵,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根据新课标要求,美术课程要关注文化和生活,要注重创新精神。
因此,本课通过欣赏三星堆中奇特的脸,感受三星堆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美术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板块,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这个板块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线条、形状、色彩和肌理等造型元素,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能够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们处于小学阶段的关键期,他们基本上形成了健康的审美情趣,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且思维活跃,随着他们知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他们在绘画方面有了初步的写实倾向,因此,这个阶段的课程可以立足现实的进行创意。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感知三星堆文化的魅力,了解和运用夸张、变形、想象的创作方法,学习用拼贴与绘画结合的方式表现写实的古朴青铜浮雕质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探究神秘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脸的奇特,通过实践学会运用夸张、变形、想象的创作方法,掌握塑造青铜质感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媒材不同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知三星堆的艺术魅力,学习用夸张、变形、想象等方法人脸。
能够表现出青铜的质感。
难点:能够运用夸张、变形、想象创造奇特的脸,青铜浮雕人脸的制作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油画棒、一张完成的青铜人脸浮雕作品、剪成各种形状的黑色卡纸若干、16开黑色1卡纸、一张8开牛皮纸、固体胶棒学生准备:了解三星堆人头像,了解青铜,油画棒、16开黑色2—3张和一张8开牛皮纸、胶水/固体胶棒【教学过程】奇特的脸夸张想象变形大小形状。
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中国画”单元作业设计

最是“墨”香能致远——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中国画”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出版社自然单元重组单元二、作业定位序号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水平层级1 了解中国花鸟画的相关知识及其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了解2 体会中国山水画借景抒情的深刻内涵,了解山水画一般表现规律。
了解3 学习菊花、梅花画法,学会中锋、侧锋等笔墨运用技巧。
理解、应用4 学习中国花鸟画中鸟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用笔墨概括表现鸟类的动态特点。
理解、应用5 学习巧妙运用景色虚实、浓淡变化,表现一幅有近景、中景和愿景的山水画作品。
理解、应用6 学会观察人物的脸形、五官和表情特点,用中国画的笔墨方法画人脸。
理解、应用四、设计说明本单元围绕“中国画”这一绘画主题进行编排,作业设计主要采用课时作业与素养检测作业同步呈现、有序运用的方式,精心设置游览、闯关的作业情境,结合学习内容进行看、思、说、画等多种实践活动,促进理解、欣赏、表现、创造等能力的提高,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为避免“一刀切”,切实尊重学生差异,在课时作业的内容安排上设置了基础型、提升型、综合型,系统权衡容量、难易度等,用分层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1.游览路线图:2.闯关路线图:同学们,这一单元将前往“中国画”景区,欣赏花鸟、山水、人物的不同景色。
快准备好了吗?马上开启这段美妙的旅程哦!景点:1:赏“花儿”,于画中寄情13.《花鸟画(一)》作业目标1.了解中国花鸟画的相关知识及其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学习菊花、梅花画法,学会中锋、侧锋等笔墨运用技巧。
作业层次作业内容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评价设计完成时长基础型一.想一想,填一填。
1.中国花鸟画家在表现物象的同时更重视,,以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
帮助学生了解花鸟画相评价主体:学生教师□评价方式: 2 分钟2.中国画最基本的用笔方法是和o关知识。
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评价□提升型二、看一看,说一说。
欣赏吴树本的菊花作品。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6课 一张奇特的脸 ▏人美版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6课一张奇特的脸 | 人美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人脸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培养观察力和表现力。
2. 引导学生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创作出一张奇特的脸,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人脸的基本结构:介绍人脸的五官、脸型等基本结构,让学生对人体面部有基本的认识。
2. 观察和分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的脸型、五官特点,了解人脸的多样性。
3. 创作奇特的脸:引导学生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创作出一张奇特的脸。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脸的基本结构、观察和分析、创作奇特的脸。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创作出奇特的脸。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人脸结构图、不同脸型、五官特点的图片、示范作品。
2. 学具:画纸、铅笔、彩色笔、橡皮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人脸结构图,引导学生对人体面部有基本的认识。
2. 讲解:介绍人脸的基本结构,让学生了解五官、脸型等基本组成部分。
3. 观察: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的脸型、五官特点,了解人脸的多样性。
4. 示范:展示示范作品,引导学生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创作奇特的脸。
5. 练习:学生动手实践,创作出一张奇特的脸。
6.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1. 人脸的基本结构:五官、脸型2. 观察和分析:不同的脸型、五官特点3. 创作奇特的脸:夸张、变形手法作业设计1. 创作一张奇特的脸,要求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
2. 写一篇关于人脸的观察日记,记录自己对不同人脸的观察和分析。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分析人脸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创作出奇特的脸,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美术创作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有特点的人脸 ppt(人美版)六年级美术上册PPT课件

平静
愤怒
高兴
悲伤
2020年10月2日
14
徐惠泉 作品
国画彩墨:古装人 物 --工兼写
2020年10月2日
15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read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document can be modified, adjusted and printed at will after downloading. Welcome to download!
汇报人:XXX 汇报日期:20XX年10月10日
16
2020年10月2日
10
11
田字形脸型; (圆脸型)
2020年10月2日
12
中国古代画论中有“三停五眼”的说法 。“三停”是指将面部 2020年1正0月面2日横向分为三等分, “五眼”是指将面部正面纵向分为五等 13
我们人类有哪些面部表情呢? 你能模仿出来吗?
2020年10月2日
5
脸型的分类
2020年10月2日
6
国字形脸型; (方型脸)
—容祖儿、秦海璐、 韩庚等
2020年10月2日
7
甲字形脸型; (倒三角 型脸)
--张曼玉、张柏芝、 大S等
2020年10月2日
8
申字形脸型; (菱形脸): 范冰冰、郑 秀文等
2020年10月2日
9
目字形脸型;(长脸型):李嘉欣等
3
2020年10月2日
观察人物的脸 型、五官特征。
申字脸的特征是颧骨较突,下巴尖 瘦,此外,申字脸和王字脸的不同 在于,申字脸的下巴比王字脸尖。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6课一张奇特的脸(古蜀奇脸)人美版

(1)五官夸张表现:眼睛、鼻子、嘴巴等五官的形状、大小、位置如何夸张;
(2)装饰手法:古蜀奇脸上常见的装饰元素,如几何图案、线条、色彩等;
(3)古蜀文明背景:古蜀文明的历史、文化特点,以及与脸部艺术的关系。
2.教学难点细节
(1)夸张表现手法:如何运用线条、形状、颜色等元素实现五官的夸张表现;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一张奇特的脸(古蜀奇脸)》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各种不同的脸部表情和装饰?”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蜀奇脸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绘画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蜀奇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尊重,通过学习古蜀文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民族精神;
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勇于尝试新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古蜀奇脸的基本特点:如五官的夸张表现、独特的装饰手法等;
举例:通过对比观察,分析古蜀奇脸与真实人脸的差异,强调其艺术夸张手法。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蜀奇脸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面,他们的认识还稍显不足。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应用能力,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案例,让他们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有特点的人脸
◆本课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中国人物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用国画技法和工具完成突出人物特点的肖像画,培养学生的探究、表现能力,提高学生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本课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分析人物五官特征。
◆本课教学难点:
用浓淡干湿的笔墨表现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内容。
中国画教学是本套教材系列课的重要组成,通过国画人物肖像这一内容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抓住每张面孔的共性与个性,在实践中感受水、墨、色在生宣纸上的变化,体会掌控国画用具产生的浓淡干湿的笔墨情趣。
中国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教师在进行本系列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书画同源”、“惜墨如金”、“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师法自然”、“笔墨当随时代”等经典语句的内涵,感受中国绘画的艺术魅力,加深对祖国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本课内容在教材修订前是在第11册第2课,与《戏曲人物》形成国画单元,教材修订后,本课调整到第10册16课,与前面的国画《花鸟》、《山水》学习内容形成知识体系,教材结构更趋完整与合理。
《有特点的人脸》一课综合了国画学习和人物画学习两方面的知识,因此,可从两条脉络看它在这套教材体系中的位置。
一条脉络是抓住人物肖像的特征,学会科学地观察表现人物方法。
在教材中《猜猜我是谁》、《肖像艺术》、《画人像》等课程由易到难地建构了人物表现知识体系。
本课从人物脸型、五官、表情三方面来表现人物肖像,利用“三庭五眼”的传统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抓住人物面部特征,这些都为学生学习使用国画技法表现国画人物铺平了道路。
第二条脉络是中国画学习。
通过《彩墨游戏》、《有趣的汉字》、《动物的脸》、《花鸟画》、《山水画》等课的学习,从学习国画技法、感受笔墨情趣到画出丰富艳丽的动植物都为国画人物的学习提供了可能。
人物画法千姿百态,“法无定法、师法自然。
”前辈大师们高度概括了国画艺术的精髓,如何表现有特点的人脸,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表现、领悟的技法与形式展开教学。
(二)教材版面分析
教材中有3幅我国著名画家创作的人物画作品。
《阿Q像》(局部)是蒋兆和先生根据鲁迅先生小说《阿Q正传》所创作的艺术形象。
阿Q头部微低,半侧面造型准确、生动,作品传神地表现出辛亥革命前农民的木讷与不觉醒的状态。
课本中《齐白石》像是画家王子武的作品,画家王子武采用了写实手法,用西方透视、解剖、色彩、明暗等方法在五官、面部上进行表现,用大块的墨色描绘帽子与衣袍,又用白色勾画根根银色的胡须、发丝,背景衬托以国画牡丹,非常突出地再现了齐白石鹤发童颜的艺术大师风采。
程十发的《观鱼图》中两个儿童观望水中游鱼的神态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思考与讨论”中设计了三个问题,分别从脸型、五官特点及表情引领学生观察与思考。
前两个问题是通过学生说一说分析人物五官特征,在研究人物表情环节,要求学生使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他的表情,这是一个概括抓住人物主要神态的很重要方法,中国画注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抓住形与神,进而再来思索如何表现。
教材第37页上面是绘画步骤图。
教师讲解引领时注重中锋与侧锋的使用变化,笔锋中水分的灵活控制会使画面生动。
下笔前要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分析对比头发的绘画技法,表现笔墨情趣。
学生作业分析时要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构图、用墨、用色的特点。
教材最后“评一评”环节可以说是分层评价,第一层要求达到我会用中国画的笔墨方法画人脸。
第二层是评价优秀作品,墨色的浓淡干湿运用得好,人物表情传神。
二、学生情况分析
⒈学生有一定观察分析能力,能够大体抓住对象特征,但画肖像尤其对五官处理还需正确辅导,有大部分学生在画前不能做到“意在笔先”,有一定盲目性。
⒉学生接触过几次国画教学,对中国画有粗浅理解,认识国画工具,简单了解掌握工具特性,如生宣纸的渗水性,狼毫羊毫的区别,多数同学应能够做到墨分五色,会使用墨色的干湿变化等。
学生可能会出现国画练习中,对水分控制不熟练等问题,教师对学生用笔用色时笔里含水量多少加以巧妙指导对学生创作成功会很重要。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知识: 了解中国人物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组成部分,初步认知国画人物。
技能:学习中国人物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纸、毛笔、墨等工具完成突出人物特点的肖像画。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观察示范、艺术实践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用国画技法表现有特点人物肖像的方法,创作一幅有特点的国画人物肖像作品。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表现和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艺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五官特征。
教学难点: 用浓淡干湿的笔墨表现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设计一
设计二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李海燕
五、教学建议
⒈学习本课时,教师应了解学生国画知识水平,对水与墨的控制做些小的练习,“墨分五色”是不错的复习题材。
⒉“师法自然”是中国绘画的精髓所在,教师不要过于注重学生一幅作业的好坏,关键是他对美术语言的理解,对美术学习方法的感悟。
笔墨应随时代,根据不同特点的脸让孩子自主发挥创造,笔墨情趣会充满孩子心田。
六、相关资料
《芥子园画传》第四集《人物》.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2月第一版.
(编者:吕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