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常用生物制品的制备及检

合集下载

生物制品研制程序归纳总结

生物制品研制程序归纳总结

生物制品研制程序归纳总结一、引言生物制品的研制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环节和程序。

本文对生物制品研制的程序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对生物制品研制流程有更清晰的了解。

二、研究设计1. 目标确定在研制生物制品之前,需要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这包括确定研制的生物制品类型、作用机制以及预期效果等。

2. 实验设计根据研究目标,制定合适的实验设计。

这包括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以及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等。

三、材料准备1. 细胞培养如果研究需要使用细胞进行实验,需提前准备细胞培养基、培养器具和细胞系等。

确保细胞的质量和活力。

2. 动物模型若研究需要使用动物进行实验,需提前准备合适的动物模型和动物实验所需的设备和试剂。

同时,需要严格遵循动物伦理规范,确保动物的福利和权益。

四、实验操作1. 样品制备根据实验设计,准备实验所需的样品。

如需提取生物制品的活性成分,需选择合适的样品来源,并进行相应的样品制备。

2. 测定方法确定适合的测定方法,以评估生物制品的质量和效力,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

3.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设计和测定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确保严谨和准确性,避免误操作和污染。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 数据收集记录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并进行准确的记录。

一般包括生物制品的浓度、活性、稳定性等数据。

2. 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和科学推断。

六、结果与讨论1. 结果展示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图表等形式,以清晰展示实验结果。

2. 结果解读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解读,并分析与研究目标之间的关系。

讨论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有效性,以及与已有研究结果的一致性或差异。

七、总结与展望总结已完成的生物制品研制过程,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改进提出展望。

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

八、结论通过对生物制品研制的程序进行归纳总结,可以看出生物制品的研制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

一般生物制品的制备过程

一般生物制品的制备过程

一般生物制品的制备过程一、引言生物制品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制备的各种产品,包括生物药品、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等。

生物制品的制备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筛选目标生物、培养生物、提取目标产物、纯化目标产物和制剂生产等。

二、筛选目标生物根据生物制品的要求和目标产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生物作为生产工具,这个生物被称为目标生物。

目标生物的选择通常基于其生长速度、产量、适应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因素。

常见的目标生物有细菌、真菌、酵母、昆虫细胞等。

三、培养生物在选定的培养基中,将目标生物培养起来。

培养基是一种包含了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的液体或固体培养介质。

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可以为生物提供生长所需的能量和原料。

同时,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氧气供应等也需要进行控制,以促进生物的生长和产物的积累。

四、提取目标产物当目标生物达到一定的生长程度后,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提取目标产物。

提取方法的选择通常基于目标产物的特性,可以是机械破碎、离心分离、滤液等。

提取的目标产物可以是蛋白质、酶、抗生素等。

提取产物的过程需要注意保持提取条件的稳定性和提取效率的高效性。

五、纯化目标产物提取得到的目标产物往往还伴随着其他杂质,需要进行纯化操作。

纯化的目的是去除杂质,使目标产物纯度更高。

常用的纯化方法包括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亲和层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将目标产物与杂质分离,并得到纯度较高的目标产物。

六、制剂生产在获得纯化的目标产物后,需要对其进行制剂生产。

制剂是指将目标产物与其他辅料混合,并制成适合使用的形式。

常见的制剂形式有液体制剂、固体制剂、冻干制剂等。

制剂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配比的准确性、生产条件的控制以及生产工艺的规范性。

七、质量控制在生物制品制备过程中,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质量控制的目的是确保生产的生物制品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和规范要求。

常见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物理性质检测、化学成分分析、生物活性测定等。

质量控制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生物制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生物制品工艺流程与质量控制

生物制品工艺流程与质量控制

生物制品工艺流程与质量控制生物制品是指能够产生生物作用的药品,主要包括生物制剂、生物技术制品等。

由于其制备过程的不同,生物制品工艺流程也就有了不同的特点。

而为了保证其质量,生产企业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一、生物制品工艺流程生物制品的制备通常包括微生物培养、提取、纯化、制剂和包装等步骤。

具体的流程可根据药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这里以生物制剂为例进行简要介绍。

(一)微生物培养生物制剂的制备常常涉及到一些细菌、真菌、古菌等微生物,需要对其进行培养。

微生物的耗氧量、pH值、温度、搅拌速度等对于产物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微生物培养需要精确控制。

培养的一般流程为:选取合适的基质和菌株,将其接种到培养基中,控制生长条件,定期取样进行检测,最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二)提取微生物或其他细胞制剂中所含的对于制品有用成分往往只占极小的比例,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提取。

提取的方式包括机械破碎、化学溶解、超声波提取等。

不同的提取方式会对提取效率和活性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制剂性质进行选择。

(三)纯化提取得到的制品通常是混杂着其他成分的,因此需要进行纯化。

现代生物技术通常采用各种柱层析、电泳、过滤等方法对制品进行纯化。

将制品进行分离纯化可以去除对质量有害的杂质和副产物,并最大程度保持和提高制品的活性和稳定性。

(四)制剂和包装经过提取和纯化的制品需要进行制剂和包装。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目的,制剂的形式可以是固体、液体、冻干粉等。

同样的,包装方式也会因为制品性质而有所变化。

二、质量控制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包括源头管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产品出厂前的检测。

具体的措施包括:(一)生物安全生物制品的制备涉及到微生物等生物学实验,因此需要对源头进行生物安全控制。

涉及到微生物的实验需要进行生物安全评估,对实验室、材料、人员等进行管理。

(二)生产工艺和设备管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需要对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管理。

第三章 生物制品的制备与常用技术

第三章 生物制品的制备与常用技术

● 成本低。 ● 原料质量稳定、可以控制,易于得到目标产物。
● 对具有手性物的原料,要了解它的同分异构体。
手性药物(chiral drug)是指其分子立体结构和它的 镜像彼此不能够重合,将互为镜像关系而又不能重合的一 对药物结构称为对映体(enantiomer)。
分子手性在自然界生命活
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
3、选择破碎方法的依据
(1) 细胞的处理量 (2) 细胞壁的强度和结构 (3) 目标产物对破碎条件的敏感性 (4) 破碎程度
适宜的操作条件应从高的产物释放率、 低的能耗和便于后步提取这三方面进行权 衡。
表 3-2 各种组织适用的细胞破碎方法
破碎方法
旋刀式匀浆 手动式匀浆 超声 高速匀浆 研磨 高速珠磨 酶溶 去垢剂渗透 有机溶剂渗透 低渗裂解 冻融裂解
● 保持制品的天然状态,不丧失其生物活性; ● 提高提取率。
即首先尽可能保存被提取物的生物活性,其次是尽 可能地把它提取出来, 保证提取率,让提取率尽可能的 高。
1、保护措施
生物活性物质大部分存在于生物组织或细胞 中,所以首先要将目标物释放出来。
许多生物活性物质,一旦离开了生物体的内 环境,很容易变性或被破坏。所以,所有的制备 环节都要采取措施保护目标产物。
卧式珠磨机
此法兼有破碎与冷却双重功能,减少了产物失 活的可能性;破碎效率高,适用范围较广,特别是 坚硬植物材料;但设计操作时要充分考虑冷却系统 的热交换能力;影响破碎率的参数较多,优化设计 较复杂。
② 高压匀浆法
作用机理是液体剪切作用。利用
高压使细胞悬浮液通过针形阀,由于
突然减压和高速冲击撞击环使细胞破
● 微生物的生长期
微生物原料应选择它的对数生长期,此时它的代谢 比较旺盛。

生物制品国家标准物质制备和标定规程

生物制品国家标准物质制备和标定规程

生物制品国家标准物质制备和标定规程一、定义生物制品标准物质,系指用于生物制品效价、活性或含量测定的或其特性鉴别、检查的生物标准品或生物参考物质。

二、标准物质的种类生物制品标准物质分为二类。

1研制的(尚无国际生物标准品者)用于定量测定某一制品效价、毒性或含量的标准物质,其生物学活性以国际单位(IU)、单位(U)或以重量单位(g, mg等)表示。

2研制的(尚无国际生物参考品者)用于微生物(或其产物)的定性鉴定或疾病诊断的生物试剂、生物材料或特异性抗血清;或指用于定量检测某些制品的生物效价的参考物质,如用于麻疹活疫苗滴度或类毒素絮状单位测定的参考品,其效价以特定活性单位表示,不以国际单位(IU)表示。

三、标准物质的制备和标定1规范》或《实验室操作规范》要求。

2制备和标定由国家药品检定机构负责。

3(1)原材料选择制备生物制品标准物质的原材料应与供试品同质,不应含有干扰性杂质,应有足够的稳定性和高度的特异性,并有足够的数量。

(2)标准物质的配制、分装、冻干和熔封根据各种标准物质的要求进行配制、稀释。

须要加保护剂等物质者,该类物质应对标准物质的活性、稳定性和试验操作过程无影响,并且其本身在干燥时不挥发。

经一般质量检定合格后,精确分装,精确度应在±1%以内。

需要干燥保存者应在分装后立即进行冻干和熔封。

除另有规定外,冻干者水分含量应低于3%。

标准品的分装、冻干和熔封过程,应保证对各安瓿间效价和稳定性的一致性不产生影响。

(3)标定①协作标定新建标准物质的研制或标定,一般需经3个有经验的实验室协作进行。

参加单位应采用统一的设计方案、统一的方法和统一的记录格式,标定结果须经统计学处理(标定结果至少需取得5次独立的有效结果)。

②活性值(效价单位或毒性单位)的确定一般用各协作单位结果的均值表示,由国家药品检定机构收集各协作单位的标定结果,整理统计,并上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4)稳定性研究研制过程应进行加速破坏试验,根据制品性质放置不同温度(一般放置4℃、25℃、37℃、-20℃)、不同时间,做生物学活性测定,以评估其稳定情况。

生物制品的质量检验—生物制品的效力检验

生物制品的质量检验—生物制品的效力检验
(相对效力的计算)
将药物的供试品(T)和已知效价的标准品(S)对生物体 进行同时对比,以对T的效价(或毒力)进行检定的方法。 属于对比检定。
S— dS (标准品剂量); PS (标准品效价) T— dT (供试品剂量); PT (供试品效价)
常以产生等反应时的效价比值R得出
R= PT/PS
等反应对比检定原理
✓Reed-Muench法计算
(难点、重点)
病C毒C液IDC5P0E孔数 无CPE
累计
出现CPE孔
稀释度
孔数 CPE孔数 无CPE孔数 所占的%
10-1
8
0
27
0
100(27/27)
10 -2
8
0
19
0
100(19/19)
10 -3
7
1
11
1
91.6 (11/12)
10 -4
3
5
4
6
40(4/10)
2 随机区组设计
将分成8各区组(如来自8个窝的动物)的32个受试者随机分配到 A,B,C,D四个处理组各区组中的受试者被随机分配接受的不同处理
3 微量生理活性
物质测定
应用 范围
1 药物效价测定
2 某些有害杂质
限度检查
微量生理活性物质测定
一些神经介质,激素等微量生理活性物质,由于其很 强的生理活性,在体内的浓度很低,加上体液中各种物 质的干扰,很难用理化方法测定。
而不少活性物质的生物测定法由于灵敏度高、专一性 强,对供试品稍作处理即可直接测定。
整体动物
体外测定
(in vitro) 离体器官、组织,微生 物, 酶和细胞
定量、半定量、定性 药品的生物效价、 安全检查、鉴别

生物制品生产用动物细胞制备及检定规程

生物制品生产用动物细胞制备及检定规程

生物制品生产用动物细胞制备及检定规程Requirements for Preparation and Control of Animal Cell Substrates Used for Production of Biologics本规程适用于生产和/或检定疫苗等生物制品的细胞培养,其中包括二倍体细胞、传代细胞和原始细胞培养。

本规程对这些细胞的性质、质量及安全性检定提出了明确要求。

A 对各类细胞培养总的要求1 细胞库的建立来自人或动物的细胞,已经通过全面检定,并得到国家药品管理当局批准,方可用于生物制品生产及检定。

1.1原始细胞库由一个原始细胞群体,发展成细胞系(株)或经过克隆培养而形成拘泥的细胞群体,通过检定证明适用于生物制品生产及检定。

为了保证能持续使用而建立原始细胞库。

目的是使得制品每一生产周期,都能提供一个已标定好的相同质量的细胞源。

因此,在特定条件下由有一定数量、成分一致的细胞,按一定量均匀分装于安瓿,于液氮或-100℃以下冻存备用,即为原始细胞库。

1.2主细胞库(MCB)取原始细胞种子,通过相应方式进行细胞传代,增殖一定数量细胞,将所有细胞均匀混合成一批,定量分装安瓿,保存于液氮或-100℃以下备用。

这些细胞必须以其自身的特定质控要求进行全面检定,全部合格后即为主细胞库,为建立工作细胞库用。

1.3工作细胞库(WCB)工作细胞库的细胞由主细胞库细胞传代扩增而来。

主细胞库之细胞经传代增殖,达到一定代次水平的细胞,全部合并成一批均质细胞群体,再按要求的细胞数量分装安瓿,保存于液氮或-100℃以下备用。

冻存时细胞的传代水平须确保细胞复苏后传代增殖的细胞数量能满足生产一批或一个亚批产品。

此时传代的水平必须在该细胞用于生产限制最高代次之内。

工作细胞库细胞,必须按该细胞的检定要求,逐项进行全面检定,合格后方可用于生产。

1.4生产用细胞培养取出冻存的工作细胞库中一个或多个安瓿,混合后培养,传递一定代次后供生产制品使用。

一般生物制品的制备流程

一般生物制品的制备流程

一般生物制品的制备流程一、生物制品概述生物制品是指利用生物技术制备的具有药理活性的产品,包括生物药物、生物诊断试剂和生物材料等。

生物制品广泛应用于药物治疗、疾病诊断和生物材料等领域。

二、生物制品的制备流程1. 研发阶段研发阶段是生物制品制备的起点,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项目规划:确定研发目标、技术路线和时间计划等。

(2)生物材料采集:根据研发需求,采集相应的生物样品,如细胞、组织、血液等。

(3)基因克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目标基因克隆到适当的载体中。

(4)表达系统构建:选择合适的表达系统,如细菌、酵母、哺乳动物细胞等,构建表达目标基因的系统。

(5)蛋白表达和纯化:通过培养表达系统,使目标基因转录和翻译成蛋白,并进行纯化和提取。

2. 生产阶段生产阶段是将研发成功的生物制品进行批量生产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菌种培养:根据所选择的表达系统,进行菌种的培养和扩增。

(2)发酵过程:将菌种接种到发酵罐中,进行培养和发酵,使目标蛋白大量表达。

(3)提取和纯化:对发酵液进行提取和纯化,得到目标蛋白。

(4)质量控制:对生产得到的生物制品进行质量检测,确保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

(5)灭活和保存:根据生物制品的性质,进行灭活处理,并进行保存和储存。

3. 包装和分装阶段包装和分装阶段是将生产得到的生物制品进行包装和分装,以便于存储和使用,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包装设计:设计合适的包装形式,满足产品的保护和便利性。

(2)包装材料选择:选择符合食品药品包装要求的材料,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包装过程:将生物制品进行包装,如注射器、玻璃瓶等。

(4)分装过程:将包装好的生物制品按照规定的剂量进行分装,方便患者使用。

4.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是生物制品制备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质量检测:对生物制品进行各项质量指标的检测,如纯度、活性、微生物污染等。

(2)质量记录和文件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记录和文件管理体系,确保制备过程可追溯和质量可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免疫学应用第三节常用生物制品的制备及检验生物制品作为一类特殊的药品,其生产环节和质量检验必须按照严格的法规、程序和标准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对动物疾病防治和诊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及对人畜和环境的安全性。

生物制品种类繁多,生产中用量较大的有疫苗和免疫血清两大类。

一、疫苗的制备及检验(一)菌种、毒种的一般要求菌种、毒种是国家的重要生物资源,世界各国都为此设置了专业性保藏机构。

用于疫苗生产的菌种和毒种应该符合要求。

1.背景资料完整我国《兽医生物制品制造及检验规程》规定,经研究单位大量研究选出并用于生产的现有菌种、毒种,均由中国兽药监察所或中国兽药监察所委托分管单位负责供应,而且其分离地、分离纯化时间等背景资料必须记录完整。

2.生物学特性典型指形态、生化、培养、免疫学及血清学特性以及对动物的致病性和引起细胞病变等特征均应符合标准。

同时,用于制苗的菌种和毒种的血清型必须清楚。

3.遗传性状稳定菌种、毒种在保存、传代和使用过程中,因受各种因素影响容易变异,因此,菌种和毒种遗传性状必须稳定。

(二)菌种、毒种的鉴定与保存。

1.菌种、毒种的鉴定在疫苗生产之前,要鉴定所用菌(毒)种的毒力、免疫原性及稳定性,确定强毒菌(毒)种对本动物、实验动物或鸡胚的致死剂量,弱毒株的致死和不致死动物范围及接种的安全程度,通过强毒攻击免疫后动物,确定制造疫苗所用菌(毒)种的免疫原性;对制造弱毒活苗菌(毒)种需反复传代和接种易感动物,以检查其毒力是否异常增强。

2.菌种、毒种的保存为了保持稳定性,最好采用冷冻真空干燥法保存菌种和毒种。

冻干的细菌、病毒分别保存于4℃和-20℃以下,液氮是长期保存菌种的理想介质。

(三)灭活、灭活剂与佐剂1.灭活与灭活剂疫苗生产中的灭活是指破坏微生物的生物学活性、繁殖能力和致病性,但尽可能保持其原有免疫原性的过程。

灭活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种。

加热法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灭活法,但疫苗生产上主要采用化学灭活法。

用来进行灭活的试剂称为灭活剂,如甲醛、苯酚、结晶紫及烷化剂等。

其中甲醛应用最为广泛。

甲醛的灭活作用是其醛基能够破坏微生物蛋白质和核酸的基本结构,导致微生物死亡而失去感染力。

一般需氧菌和厌氧菌所用甲醛的浓度分别为0.1%~0.2%和0.4%~0.5%,37~39℃处理24h以上,如气肿疽灭活苗常用0.5%甲醛37~38℃灭活72~96h;灭活病毒所用甲醛浓度为0.05%~0.4%(多数为0.1%~0.3%),而灭活类毒素多用0.3%~0.5%甲醛。

灭活的效果与温度、pH、微生物的种类和含氮量、灭活剂的特异性及浓度以及是否存在有机物等因素有关。

通常高温与碱性环境能加速灭活,但易破坏抗原性,而含氮量较高及有机物的存在会消耗部分灭活剂,使灭活速度减慢。

2.佐剂(1)佐剂的概念本身无免疫原性,但与抗原物质合用能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和机体免疫应答,或改变机体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称为佐剂。

佐剂能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加抗原分子的表面积,延长抗原在体内的存留时间,增强机体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佐剂必须是无毒、无致癌性及其他副作用,而且易于吸收、吸附力强的纯净化学物质。

佐剂疫苗保存1-2年后应不引起不良反应,效力无明显改变。

(2)佐剂的分类与常用佐剂佐剂可简单地分为贮存型和非贮存型两类(表12-1)。

前者常与抗原混合成悬浊状态,使抗原在注射局部存留时间延长,通过抗原的缓慢释放,持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后者不与抗原混合,两者分别在机体不同部位同时注射也可发挥佐剂的作用。

氢氧化铝和白油-Span佐剂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贮存性佐剂。

氢氧化铝胶,又称铝胶,是常用佐剂之一,它既有良好的吸附性,又能浓缩抗原,减少注苗剂量。

铝胶成本低,使用方便,且基本无毒,因而是动物疫苗的常用佐剂。

我国目前在生产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及单价猪肺疫苗时,三联苗中的猪肺疫苗和单价猪肺疫苗,用铝胶稀释比用生理盐水稀释的免疫效果更好。

不过,铝胶也有不足之处,如易引起轻度局部反应,冻后易变性,不引起明显的细胞免疫,可能对动物神经系统有影响等。

表12-1 常见各类佐剂类型佐剂贮存型佐剂不溶性胶体Al(OH)3,AlPO4,KAl(SO4)2·12H2O,Ca3(PO4)2,炭末等油乳剂弗氏完全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Span-白油佐剂等非贮存型佐剂生物佐剂分支杆菌,卡介苗,乳酸菌类,短小棒状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百日咳杆菌,布氏杆菌,细菌脂多糖,酵母多糖,IL-1,IL-2等非生物佐剂表面活性剂吐温-80,溶血卵磷脂类似物,溴化十八烷基三甲铵等胺及其类似物癸胺,癸胍等核酸及其类似物DNA,RNA,低核苷酸,多聚核苷酸,cAMP等白油-Span佐剂是当前的主要油乳佐剂,该佐剂用轻质矿物油即白油作油相,Span-80或Span-85及吐温-80(Tween-80)作为乳化剂。

配制时可将白油与Span-80按94∶6比例混合,再加总重量2%的硬脂酸铝溶化混匀后,116℃高压灭菌30min 即为油相,将抗原溶液和吐温-80以96∶4比例混合作为水相,再将油相和水相按1∶1比例充分混匀,达到完全均质化即可。

有研究证明,同时含油相和水相乳化剂的疫苗比仅含油相的疫苗免疫效果好,在37℃体温条件下更稳定,黏度也低。

(四)疫苗的制备(图12-1,图12-2)1.细菌性灭活苗的制备(1)种子培养选取1~3个品系毒力强、免疫原性好的菌株,按规定定期复壮和鉴定,将合格菌种增殖培养并经无菌检验、活菌计数达到标准后作为种子液。

种子液保存于2~8℃冷暗处,在有效期内用完。

(2)菌液培养选用固体表面培养、液体静置培养、液体深层通气培养或连续培养法,对种子液进行培养。

一般固体培养易获得高浓度细菌悬液,含培养基成分少,但生产量较小,因此大量生产疫苗时常用液体培养法。

(3)灭活与浓缩灭活时要根据细菌的特性选用有效的灭活剂和最适灭活条件。

如猪丹毒氢氧化铝苗可加入0.2%~0.5%甲醛,37℃灭活18~24h。

此外,为提高某些灭活苗的免疫力,常采用离心沉降或氢氧化铝吸附沉淀等方法使菌液浓缩一倍以上。

(4)配苗与分装配苗即按比例加入佐剂,可根据具体情况在灭活同时或之后进行。

配苗须达到充分混匀,分装后立即加塞、贴签或印字。

上述制备过程都必须在无菌条件下按照无菌操作进行。

2.细菌性活疫苗的制备(1)种子液及菌液培养选择合格的弱毒菌种增殖培养形成种子液,种子液在0~4℃可保存2个月。

按1%~3%的比例将种子液接种于培养基,依不同菌苗的要求制备菌液。

如猪丹毒弱毒苗在深层通气培养中要加入适当植物油作消泡剂,并通入过滤除菌的热空气。

菌液于0~4℃暗处保存,经抽样无菌检验、活菌计数合格后使用。

(2)浓缩、配苗与冻干利用吸附剂吸附沉降和离心沉降等方法浓缩菌液可以提高单位活菌数,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

浓缩菌液应抽样作无菌检验及活菌计数。

将检验合格的菌液按比例加入冻干保护剂(如5%蔗糖脱脂乳)配苗,充分摇匀后立即分装。

随后将菌苗迅速放入冻干柜预冻和真空干燥,并立即加塞、抽空、封口,移入冷库保存后由质检部门抽样检验。

3.病毒性组织苗的制备(1)种毒与接种可选用抗原性优良、致病力强的自然毒株的脏器组织毒作为种毒,也可选用强毒株的增殖培养物,还可选用弱毒株组织毒种作为种毒,但都必须经纯度检验及免疫原性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被接种的动物应该是清洁级(二级)以上,且对种毒易感性高的动物,接种途径可依生产目的和病毒性质分别选用脑内、静脉、肌肉、皮下或腹腔注射等,如狂犬病疫苗是用兔脑毒种通过绵羊脑内接种途径获得。

此外,接种后应每天观察和检查动物的各项指标,如精神、食欲和体温等。

(2)收获与制苗根据观察和检查的结果选出符合要求的发病动物按规定方式剖杀,收集含毒量高的组织器官,如兔出血症组织灭活苗常收获病兔肝脏。

制备弱毒苗需按无菌操作剔除脏器上的脂肪与结缔组织,称重后剪碎并加适量保护剂制成匀浆,过滤和适当稀释后加余量保护剂及青霉素和链霉素各500~1000IU/ml,充分摇匀并置0~4℃处理,再检验纯度并测定毒价,合格者分装并冻干。

制备组织灭活苗可收获组织脏器,经纯度检验和毒价测定,合格者按比例加平衡液和灭活剂制成匀浆,分装和标记,0~4℃保存。

4.病毒性禽胚苗的制备(1)种毒与接毒目前,痘病毒、鸡新城疫、禽流感等疫苗仍利用禽胚特别是鸡胚制备。

适应于鸡胚的种毒多系弱毒且为冻干毒种,使用前需在鸡胚上继代复壮3代以上和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生产。

用于接毒的鸡胚必须来自SPF(无特定病原动物)鸡群,以免除母源抗体及残留抗生素的影响。

常用的接种途径有:卵黄囊接种(5~8日龄鸡胚)、尿囊腔接种(9~11日龄鸡胚)、羊膜腔接种(10~12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11~13日龄鸡胚),接种后观察胚的活力,记录鸡胚死亡时间。

(2)收获与配苗通常选择接毒后48~120h内死亡的鸡胚,收获的组织依接种途径、病毒种类而定,主要有绒毛尿囊膜、尿囊液、羊水及胎儿,冷却后经纯度检验,按比例加入抗生素后方可用于制造湿苗或冻干苗。

5.病毒性细胞苗的制备(1)培养液与细胞培养液包括细胞培养液与病毒增殖维持液,前者含5%~10%血清,而后者血清仅含2%~5%。

常用的细胞培养液有MEM、DMEM 等。

制造疫苗用细胞通常有原代细胞、二倍体细胞和传代细胞系。

常选用来源广、生命力强及病毒适应性强的细胞,如鸡胚成纤维细胞(生产鸡新城疫I系苗)、地鼠肾细胞(BHK21细胞)以及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等培养病毒。

(2)接毒、收获和配苗将种毒继代培养在适宜细胞的单层培养物上,适应后用作毒种。

通常先培养出完整的细胞单层,倾去培养液,然后接种病毒,如猪水疱病弱毒病毒,待病毒吸附后加入维持液继续培养,待出现70%以上细胞病变时即可收获病毒,这称为异步接种。

有的病毒采取同步接种,即在接种细胞同时或不久接种病毒,使细胞和病毒同时增殖,如细小病毒,培养一定时间后收获。

收毒的时间和方法依疫苗性质而定,有的将培养瓶冻融数次后收集,或者加入EDTA-胰蛋白酶液将细胞消化分散后收取。

收获的细胞毒经纯度检验和毒价测定合格后,按常规方法配制灭活苗或冻干苗。

(五)成品检验成品检验是保证疫苗品质的重要环节,一般由专门机构在接到检验通知书后执行。

按规定需对产品随机抽样,分别用于成品检验和留样保存。

我国规定灭活苗在500L以下、500~1000L以及1000L以上者分别每批抽样5瓶、10瓶和15瓶;冻干苗每批5瓶。

抽样后必须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检验和出示结论。

1.纯度检验及活菌计数(1)纯度检验即无菌检验。

活菌苗及灭活苗灭活之前不得混有杂菌,为此,必须进行纯度检验。

凡含有防腐剂、灭活剂或抗生素的疫苗需用培养基稀释后再移植培养。

不同疫苗无菌检验所用培养基种类不同,通常选择最适合各种容易污染的需氧或厌氧杂菌生长而不适宜活菌苗细菌的培养基,如马丁肉汤琼脂斜面、普通琼脂斜面、血琼脂斜面及厌气肉肝汤和改良沙氏培养基等,分别将被检物0.2~lml接种到50~100ml培养基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