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校满分能力提升 第4讲
初中毕业九年级中考物理课外提升作业 第4讲 物态变化

14.(2020·济宁)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的某些合金,是不同种金属经过熔 化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再冷却后得到的.下面表格中的几种金属,难 以与其他金属形成合金的是 钨钨.
金属 铁 铜 银 金 钨 铝 熔点/℃ 1 525 1 083 962 1 064 3 410 660 沸点/℃ 2 750 2 596 2 212 2 707 5 627 2 327
热
17.(2021·临沂)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中: 甲
测温物质 水银 酒精
凝固点/℃ -39 -117
注:在 1 个标准大气压下 乙
沸点/℃ 357 78
(1)组装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时,应先调节 A A(选填“A”或“B”)
固定夹的位置.
(2)水银和酒精是液体温度计常用的测温物质,由表格乙中的数据可知, 本实验应选用水水银银制作的温度计.
3.(2021·常德)电饭煲煮饭煮熟后,揭开锅盖时往往会有水从锅盖上流
下,锅盖上的水经历的物态变化是
( C)
A.先熔化后凝华
B.先凝固后汽化
C.先汽化后液化
D.先熔化后液化
4.(2021·北京)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A.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 B.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将新采摘的辣椒摊开晾晒在阳光下
那么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小明做了如图所示实验来进行探究,将冰块放
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一会儿,发现易拉罐内有冰与
盐水的混合物、底部出现了白霜.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
A.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白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雾凇形成过程中放出热量
D.易拉罐内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 0 ℃
第4讲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六章)(一)熟悉水污染物在地表水体中的输移、转化、扩散的主要过程知识点:1.物理过程:物理过程主要是指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和自然沉淀过程。
只改变进入水体污染物的物理性状、空间位置,而不改变其化学性质、不参与生物作用。
水体的混合稀释作用主要由下面三部分作用所致:紊动扩散、移流、离散。
(1)紊动扩散:由水流的紊动特性引起水中污染物自高浓度向低浓度区转移的扩散。
(2)移流:由于水流的推动使污染物的迁移随水流输移。
(3)离散:由于水流方向横断面上流速分布的不均匀(由河岸及河底阻力所致)而引起分散。
2.化学过程:污染物在水体中发生化学性质或形态、价态上的转化,使水质发生化学性质的变化。
主要包括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分解—化合、吸附—解吸、胶溶—凝聚等过程3.生物自净过程:是水体中的污染物经生物吸收、降解作用而发生消失或浓度降低的过程。
影响生物自净作用的关键是:溶解氧的含量,有机污染物的性质、浓度以及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生物自净的快慢与有机污染物的数量和性质有关。
其他如水体温度、水流形态、天气、风力等物理和水文条件以及水面有无影响复氧作用的油膜、泡沫等均对生物自净有影响。
(二)掌握常用河流水环境影响预测稳态模式(一维、二维)要求的基础资料及参数知识点:1.受纳水体的水质状况按照评价工作等级要求和建设项目外排污水对受纳水体水质影响的特性,确定相应水期及环境水文条件下的水质状况及水质预测因子的背景浓度。
一般采用环评实测水质成果数据或者利用收集到的现有水质监测资料数据。
2.拟预测的排污状况一般分废水正常排放(或连续排放)和不正常排放(或瞬时排放、有限时段排放)两种情况进行预测。
两种排放情况均需确定污染物排放源强以及排放位置和排放方式。
3.预测的设计水文条件在水环境影响预测时应考虑水体自净能力不同的多个阶段。
对于内陆水体,自净能力最小的时段一般是枯水期,个别水域由于面源污染严重也可能在丰水期;对于北方河流,冰封期的自净能力最小,情况特殊。
(竞赛)第4讲 钠及其化合物(原卷版)

第4讲 高一化学学科素养能力竞赛专题训练——钠及其化合物【题型目录】模块一:易错试题精选 模块二:培优试题精选模块三:名校竞赛试题精选 【典型例题】模块一:易错试题精选1.探究Na 2O 2与水的反应,实验如图。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 .①、⑤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 .①、④中均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C .②、⑤中KMnO 4与MnO 2的作用不同,产生气体的量也不同D .沉淀经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④中反应后的沉淀质量小于③中所得沉淀的质量 2.下列关于2Na O 和22Na O 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2Na O 与22Na O 中的阴、阳离子数之比均为1∶2 B .22Na O 可在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作为氧气的来源 C .2Na O 和22Na O 的颜色不同D .22Na O 与2Na O 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都属于碱性氧化物 3.下列有关钠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除去碳酸钠固体中混有的碳酸氢钠,可将固体加热 B .可用盐酸鉴别3NaHCO 和23Na CO 两种物质的溶液 C .金属钠着火时,可用水来灭火D .222Na Na O Na O NaOH 、、、长期放置在空气中,最终都将变为23Na CO 4.不能用来鉴别23Na CO 和3NaHCO 两种固体的操作是A .分别加热这两种固体物质,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B .分别测量两种固体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C .分别在这两种固体中,逐滴加入同浓度的稀盐酸D .分别在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5.实验室模拟“侯氏制碱法”制取3NaHCO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提示:浓氨水滴入生石灰中可制备3NH ,且3NH 极易溶于水) A .X 溶液为饱和碳酸钠溶液,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 B .装置中使用“多孔球泡”可增大3NH 的吸收速率C .实验时,先向饱和NaCl 溶液中通入较多的3NH 再通入足量2COD .利用锥形瓶中所得物质制备23Na CO 固体,还需经历过滤、洗涤、干燥及焙烧等过程 6.有两支试管,分别装有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 2CO 3和NaHCO 3溶液,下列方案中判断正确的是7.某化学实验探究小组用电磁搅拌加热器(温度最高可达65℃)加热饱和NaHCO 3溶液,并利用CO 2传感器检测溶液中CO 2的含量,其含量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ab 段溶液中CO 2的含量降低的原因是温度升高,溶解的CO 2气体逸出B .bc 段溶液中CO 2的含量升高的原因是溶液中3HCO受热分解生成CO 2气体 C .实验室可用加热饱和NaHCO 3溶液的方法制取少量CO 2气体 D .由图像可知,NaHCO 3固体受热分解的温度为48.2℃8.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一定量NaOH 溶液,向其中分别通入不同量的2CO ,再向所得溶液中分别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至过量,加热溶液,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产生2CO 的质量与加入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Ⅰ~Ⅳ所示(忽略2CO 的溶解和HCl 的挥发):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Ⅰ图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23Na COB .Ⅱ图a~b 段生成的2CO 质量与之前通入乙烧杯NaOH 溶液中的2CO 质量相等C .Ⅲ图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 和23Na COD .Ⅳ图O~a 段离子方程式为+2--33H +CO =HCO9.如图所示,在蒸发皿中放一小块钠,加热至熔化时,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无水4CuSO 粉末与熔化的钠接触,瞬间产生耀眼的火花,同时有红色物质生成。
第四讲历史教科书全解

■ 二、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教科书采用了主题 与时序结合、主题下分课的体例。各册教科书 均由“写给同学们”(即编写说明)、目录、 主题课文、主题活动及附录构成。每一学习主 题一般由主题页、主题课文构成。每课由主、 辅栏目构成。主栏目呈现学习内容,辅栏目是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要求。主栏目包括必读课文 (大字)和阅读课文(小字)。辅栏目包括读 读、想想、议议、看看、写写、记记等项目。 每课前面设诱发性导语。导语的功能在于创设 学习情景,提示学习重点,激发学习动机,引 起学习兴趣。每课后面设“学习与探究”栏目, 包括“学习活动”、“史海拾贝”、“学习测 评”、“心得与疑问”四个部分。
五、大陆现行历史教科书
■ 新世纪,随着2000年历史教学大纲(修订版)、 2001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03年高中历史课 程标准的相继出台,我国大陆出版的新历史教 科书有:根据修订版历史教学大纲编写的人教 版历史教科书;根据初中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 北师版、华师版、岳麓版、川教版(重庆版)、 河北版、中国地图版、上教版等多套初中历史 教科书;根据高中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岳麓 版、人民版、大象版等高中历史教科书。
三、新历史教科书内容选择
■ 第一,从学生兴趣角度来说,历史教科书内容 的选择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要把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写入教 科书,特别要加大历史人物的内容,选择与学 生生活经验有关的知识。
■ 第二,从民族和国家角度来说,历史教科书应 在民族史编制、中外历史联系,以及突出多元 文化与区域文化等领域作进一步地探索。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 本课主要包含的几个问题 ■ 各问题的具体分析
(五)新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共同取 得的进展
■ 第一,增加近现代史的内容,下限已经到20世 纪末,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第二, 增加了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内容;第三, 更加重视吸收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第四, 以专题为分类标准;第五,增加了大量的图表 和文献资料,课后习题丰富多样;第六,每课 一得和活动课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第七,整 体设计上,清新简洁,印刷精美,定价合理, 物美价廉。
人教版高数必修一第4讲:函数的表示方法(学生版)

函数的表示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能根据不同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2、 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一、函数的常用表示方法简介: 1、解析法如果函数()()y f x x A =∈中,()f x 是用代数式(或解析式)来表达的,则这种表达函数的方法叫做解析法(公式法)。
例如,s =602t ,A =π2r ,2S rl π=,2(2)y x x =-≥等等都是用解析式表示函数关系的。
特别提醒:解析法的优点:(1)简明、全面地概括了变量间的关系;(2)可以通过解析式求出任意一个自变量的值所对应的函数值;(3)便于利用解析式研究函数的性质。
中学阶段研究的函数主要是用解析法表示的函数。
解析法的缺点:(1)并不是所有的函数都能用解析法表示;(2)不能直观地观察到函数的变化规律。
2、列表法:通过列出自变量与对应函数值的表格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例如:初中学习过的平方表、平方根表、三角函数表。
我们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列表法,如银行里的利息表,列车时刻表,公共汽车上的票价表等等都是用列表法来表示函数关系的.特别提醒:列表法的优点:不需要计算就可以直接看出与自变量的值相对应的函数值。
这种表格常常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
列表法的缺点:对于自变量的有些取值,从表格中得不到相应的函数值。
3、图象法:用函数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例如:气象台应用自动记录器描绘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工厂的生产图象,股市走向图等都是用图象法表示函数关系的。
(第4讲)实验研究方法

自变量的操纵
确认的自变量是否可以操纵? 确认的自变量有几个? 确认自变量的水平需要多少? 控制方法:操纵与选择
因变量的测量
考虑指标的敏感性\客观性\稳定性\经济性 尽可能采用直接测量 采用权威的测量工具 测量指标的合适性 采用多种测验方式
无关变量的来源
第一,被试方面。主要包括:性别、知识基础、 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家庭背景、参与动机、 有关经验、性格特点、当时的生理状态、焦虑 等。 第二,主试方面。主要包括:主试的年龄、性 别、外表、言谈举止、态度、暗示、“实验者 效应”等,如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观念、教 学策略、课外作业与辅导等。
举例:元认知训练对提高中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 的实验研究 研究问题:思维策略的元认知训练是否有助于提高学 生解决数学应用题的思维能力。 实验处理:1.实验组的两个班接受思维策略训练和元 认知调控训练 2.对比组的两个班不接受思维策略训练 和元认知调控训练,只完成与实验组相同的练习题。 样本:西师附中初二年级四个班学生,共218名学生, 男生116名,女生102名 因变量测定:测验题的成绩 实验设计:不等控制组设计
2.2“好设计”实验的标准
⑤非污染的数据——数据应充分反映实验 效应。 ⑥无相关变量间的干扰——这一准则与充 分的实验控制密切相关。 ⑦代表性——研究者常希望将实验的结果 推广到一些个体、条件、方法等中去。 ⑧省力原则——是指如果所有其他特征相 同,我们更倾向于采用较简单的设计而非 较复杂的。
影响研究“内在效度”的因素
统计回归——挑选被试的误差,比如用极端分数 进行回归,将对今后的测验产生不利的影响 被试的选择差异——被试未能随机分配或挑选, 而其中一个因素起了作用从而产生了组的不对等 性 被试的流失——非随机挑选的被试脱离实验,会 产生不良影响 取样与成熟的交互作用——由于取样不一致带来 的成熟程度的不一致
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第章第6节第4讲修改病句

第一部分第一章第六节第4讲修改病句[能力提升][限时45分钟]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由于《中国青年报》记者通过明察暗访采写的报道,为铁道部门的调查取证提供了许多相关的、重要的线索。
B.艺术家们为爱美之心所激发,各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世界,来体现自己对美的认识,实现自己对美的追求.C.权威人士强调:最近,国内矿难事故接连发生,相关部门必须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故不再发生.D.大会之后,很多企业的领导端正了态度,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大了整顿的力度。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删去“由于”;C项意思说反了,应删去“不再”;D项句式杂糅,可删去“围绕"或“以……为中心”.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年轻人生活观的转变,“蹭生活”这个新鲜的名词也闯入了我们的视线,新一代“蹭一族”悄然升起。
B.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教育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C.有时某一微博信息不胫而走却远离事实真相的原因往往是传播者自己的信心和倾向而忽视核实信息的真伪造成的。
D.无论是垂直管理体系,还是属地化管理改革,体制改革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改革是当务之急。
解析A项“新一代‘蹭一族’”与谓语“升起”搭配不当,可改为“兴起";C项句式杂糅,“原因是……”与“……造成的”句式杂糅;D项成分赘余,“更重要的……”与“当务之急”语意重复。
答案B3.(2014·屯溪一中)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10月5日,参加国庆受阅的陆军学员方队官兵乘坐的T5677次列车缓缓驶进石家庄火车站,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阅兵方队圆满完成受阅任务凯旋归来。
B.备受关注的安徽展馆设计方案日前顺利通过上海世博会组委会专家评审,该方案贴近上海世博会主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创意新颖;展馆的展项集中,徽派建筑选择得当,布局合理.C.住进新修的学生公寓很舒适,但是财产安全问题不可忽视,很多寝室都没有锁,这无疑给盗窃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第四讲 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简介

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数学课程就应该实
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
• 这个如何认识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反映了数学课程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
础性、普及性、发展性,这是一种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实践体系,它是 初中数学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准则。
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 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验工作的整体部署 2001-2004 实验阶段 2004-2005 推广阶段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2001年38年30% 2004年65% 2005年100%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数学课程的国际比较
2.根据时代的发展,在高中课程中渗透了很多近代 数学的思想和内容,如微积分、统计概率、向量、 算法等,甚至它们都成为高中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3.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数学和其他科学以 及日常生活的联系是一个总趋势.数学建模的教学日 显重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成为数学课程的基本 目标. 4.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成为课程标准 制定的一个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2)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 既关注教师的教学、更关注 行为。 学生的学习过程。
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 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 体现了原则性、规定性、 了指导性、启发性、弹性。 刚性。
关注点:教学目标的行为化表达方式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 课
前言
义务教育阶段 课程改革实验区分布
已确定的课程改革实验区涉及27个省
山东
高密 青岛
云南
石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