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对重缓冲距取值范围分析

合集下载

论-曳引式电梯对重缓冲距最大允许值的相关规定及计算方法

论-曳引式电梯对重缓冲距最大允许值的相关规定及计算方法
垂 直 距 离 H, ;
( 3 ) 井道顶部的最低部件与轿厢顶上的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 自由垂直距 H ; ( 4 ) 井道顶部的最低部件与导靴或滚轮或护栏 最高部分之间的 自由垂直距 离H ,
型和耗能型 , 只要 电梯井道有 足够 的顶部 空间, 对重缓冲距可 以足 够大, 如顶层高度不够充足但又能满足极限开关在接触缓冲器之前
牌标识 的压缩行程为计算依据 , 蓄能型的缓冲器以型式试验的数据 为计算依据 。
2 标准和枣令 技术规范 相关耍求
3 . 3 依据 G B 7 5 8 8 - 2 0 0 3 对 井道 顶层 空间 的不 同具 体要 求, 按 G B 7 5 8 8 - 2 0 0 3 (  ̄ 电梯制造和安装安全规范 5 . 7 . 1 . 1 对 曳引驱动 以下式子计算 出可能的对重缓冲距x 电梯 的顶 部间距有 以下规定 , 当对重完全压在它 的缓冲器上 时 , 应 X1 H1 一 Y~ ( 0 . 1 + o . 0 3 5 u 。 ) I 同时满足下雨四个条件: X2 = H2 - Y- - ( 1 , 0 + 0 , 0 3 5 u ) ; ( 1 ) 轿厢导轨长度应 能提供不小于0 . 1 + 0 . 0 3 5 u ( m) 的进一 步的 X3 = H3 m Y~ ( 0 . 3 + 0 . 0 3 5 u。 ) ; 制导 行程 ; X4 = H 一 Y~( Q . 1 + 0 . 0 3 5 u ) 。 ( 2 ) 符合8 . 1 3 . 2 尺寸要求的轿顶最高面积的水平面[ 不包括5 . 7 .
3 . 4依据以上计算结果, 确定最大允许缓 冲距 1 . 1 c 】 所述的部件面积 , 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 的水平 取x 、 、x 、X 中的最小值就是允 许的最大对重缓 冲距 。 面( 包括 梁和 固定在井道顶下 的零部件) 之间的 自由垂 直距离不应小 3 . 5在 对重 缓 冲器 附近 , 标 注 出醒 目、 永 久 的 允许 的最 大 对 于1 . 0 + 0 . 0 3 5 1 ) ( m) ; 重 缓 冲 距 标 识 ( 3 ) 井道顶 的最低部件与 : 需要说 明的是 , 从安全角度考虑 , 在满足极限开关在接触缓冲 1 ) 固定在轿厢顶上 的设备 的最高部件之 间的 自由垂直距离[ 不 器之前动作 的前提下 , 对重缓冲距 以小 为好 。 理论上 , 当电梯安装完 包括 下面2 】 所述 及的部件 , 不应 小于0 . 3 + 0 . 0 3 5 u ( m) 。 毕后顶部空 间的大就基本 固定 下来 , 但实 际上 电梯在使 用过程 中 2 ) 导靴或滚轮 、 曳弓I 绳附件 和垂直滑动 门的横梁或部件 的最高 曳引钢 丝绳会不可避 免地 出现伸长现象 , 那么对重与对重缓冲器之 部分 之间的 自由垂直 距离不应小于0 . 1 + 0 . 0 3 5 u 0 ( m ) 。 TS G T 7 0 0 1 -2 0 0 9 中第3 . 1 0 项要求极 限开关应 当电梯安装完 毕后 电梯在最上面层站平层 时轿厢顶部和井道 间的距 离越来越小 . 并且在缓冲器被压 缩期 间保持 顶部之 间的距离是固定 的值 , 但 电梯在使用过程 中曳引钢丝绳反复 在轿厢 或对重接触缓冲器前起作用 ,

电梯维护保养人员在对重侧缓冲距离的认识方面误区分析

电梯维护保养人员在对重侧缓冲距离的认识方面误区分析

电梯维护保养人员在对重侧缓冲距离的认识方面误区分析电梯是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工具,而电梯维护保养人员的工作对电梯的安全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电梯维护保养过程中,对重侧缓冲距离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维护保养人员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对电梯的安全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必要对电梯维护保养人员在对重侧缓冲距离的认识方面存在的误区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我们需要明确重侧缓冲距离的定义。

重侧缓冲是指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当发生异常情况导致电梯无法正常停靠在地板平层位置时,就需要依靠重侧缓冲装置来缓冲电梯的速度,保证乘客和设备的安全。

而重侧缓冲距离就是指电梯在发生紧急制动时,从正常运行速度到完全停止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确保乘客和设备的安全。

一、对重侧缓冲距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维护保养人员对重侧缓冲距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电梯的紧急制动系统正常工作就可以确保电梯的安全运行,忽视了重侧缓冲距离在电梯安全中的至关重要性。

实际上,重侧缓冲距离是电梯在紧急情况下保障乘客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只有合理的重侧缓冲距离才能有效地减缓电梯的速度,保证乘客在意外情况下不受伤害。

二、对重侧缓冲距离标准的理解不清对于重侧缓冲距离标准的理解不清也是电梯维护保养人员常见的误区之一。

重侧缓冲距离标准是由国家标准规定的,在不同类型的电梯和不同的工况下都有相应的标准要求,维护保养人员应该熟悉并严格遵守这些标准,确保电梯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缓冲,而不是随意调整或忽视这些标准。

三、对重侧缓冲装置的检查和维护不够重视在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中,有些维护保养人员对重侧缓冲装置的检查和维护不够重视,认为这些装置很少出现故障,因此忽略了对其的定期检查和维护。

实际上,重侧缓冲装置作为电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一旦出现故障可能会对电梯的安全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维护保养人员应该加强对重侧缓冲装置的检查和维护工作,确保其正常运行。

对重缓冲距离最大允许值的计算方法

对重缓冲距离最大允许值的计算方法

对重缓冲距离最大允许值的计算方法1、测量出对重缓冲距离(轿厢在顶层平层时)2、将轿厢开到上端站平层,测量出上述距离包括:制导行程,站人距离,最高部件与顶部距离,绳头到顶部距离。

3、短接上限位上极限,轿厢检修上行至打滑状态,测量处上打滑距离。

4、计算出对重缓冲器压缩行程。

5、用额定速度代进上述四个公式计算出相应数值,6、用上述四个实测值减掉由公式计算出的相应数值,取一个最小值作为计算值,7、用这个计算值减掉缓冲器压缩行程即为对重缓冲器的最大允许距离。

一般做法是:首先:在缓冲器没有压缩前的水平面对应的井道壁(可以明显观测处)划一标识A,即缓冲器压缩后应该复位的平面位置;第二:根据A标识,在顶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若是蓄能型缓冲器,则在该A 标识垂直距离350mm处再划一标识(表示对重缓冲距应该在这两标识之间);若是耗能型缓冲器。

则在该A标识垂直距离400mm处再划一标识;若在顶部空间不足情况下,应该根据GB7588-2003标准满足5.7.1.1的要求时,计算对重缓冲距的允许值,根据该允许值在A标识上垂直距离处再划一标识即可。

附:GB7588-2003标准5.7.1.1项:当对重完全压在它的缓冲器上时,应同时满足下面四个条件:a)轿厢导轨长度应能提供不小于0.1+0.035υ2(m)的进一步的制导行程;b)符合8.13.2尺寸要求的轿顶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不包括5.7.1.1c]所述的部件面积],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包括梁和固定在井道顶下的零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1.0+0.035υ2(m);c)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1)固定在轿厢顶上的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包括下面2]所述及的部件],不应小于0.3+0.035υ2 (m)。

2)导靴或滚轮、曳引绳附件和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分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1+0.035υ2 (m)。

d)轿厢上方应有足够的空间,该空间的大小以能容纳一个不小于0.50m×0.60m×0.80m的长方体为准,任一平面朝下放置即可。

电梯对重与缓冲器顶面最大允许垂直距离的计算

电梯对重与缓冲器顶面最大允许垂直距离的计算

电梯对重与缓冲器顶面最大允许垂直距离的计算
电梯对重与缓冲器顶面最大允许垂直距离的计算
作者:刘跃进
作者机构:武汉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
来源:中国电梯
ISSN:1001-7151
年:2012
卷:023
期:019
页码:65-66
页数:2
中图分类:TU857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垂直距离;缓冲器;电梯;顶面;计算;检验规则;监督检验;对重装置
摘要:TSG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一一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以下简称《新检规》)已于2010年4月1日起开始执行。

(《新检规》的第3.16项第(5)款规定:“对重缓冲器附近应当设置永久的明显标识,标明当轿厢位于顶层端站时,对重装置撞板与其缓;中器顶面间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并且该垂直距离不超过最大允许值。

”笔者发现,有些特检人员至今对该条款的认识还是不很清楚。

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来讨论这方面的问题。

电梯对重缓冲距取值范围分析

电梯对重缓冲距取值范围分析

电梯对重缓冲距取值范围分析林生富【摘要】电梯对重缓冲距的大小影响到电梯的安全运行,文中针对电梯对重缓冲距取值范围问题,介绍了电梯顶部空间、极限开关对它的直接影响,提出了对重导轨进一步制导行程余量、轿厢冲顶时的救援对它的间接影响,通过检验案例给出了对重缓冲距取值范围的具体计算方法,在案例基础上提出了检验注意事项.文中给出的对重缓冲距取值范围计算方法及检验注意事项,可为电梯对重缓冲距的设计、安装、维修、检验提供参考性建议.【期刊名称】《质量技术监督研究》【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4页(P34-36,46)【关键词】对重缓冲距;制导余量;冲顶救援;顶部空间;极限开关【作者】林生富【作者单位】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8【正文语种】中文对重缓冲距是电梯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参数,其值的大小在超出一定范围后将影响到电梯的安全运行。

由于缓冲距允许值的大小不仅涉及井道顶部空间设计值,还受到其它项目检验判定的影响,而目前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论述,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鉴于国内强制驱动电梯极少,以下论述的电梯缓冲距有关问题均针对曳引驱动电梯。

2.1 直接影响因素2.1.1 电梯顶部空间(1)轿厢导轨进一步制导行程。

轿厢导轨应能提供轿厢在各种工况下保持在导轨上运行的行程,对重缓冲距过大会导致轿厢在冲顶时跃出导轨的行程,轿厢脱离导轨或撞击井道顶部,造成事故。

检规TSG T7001-2009(以下简称“检规”)[1]规定轿厢导轨应提供不小于(0.1+0.035)v2(m)的进一步制导行程。

(2)轿顶站人空间。

轿顶上应能提供足够的站人空间保证作业人员的安全,对重缓冲距过大同样会导致轿厢在冲顶时轿顶站人空间的高度不足,无法保证轿顶上作业人员的安全。

检规规定轿顶可以站人的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小于(1.0+0.035)v2(m),同时,轿顶上方应当有一个不小于0.5m×0.6m×0.8m的空间(任意平面朝下即可)。

电梯对重缓冲距取值范围分析

电梯对重缓冲距取值范围分析

电梯对重缓冲距取值范围分析发表时间:2018-12-17T15:41:25.8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9期作者:马开宇[导读] 摘要:随着检验理论的发展及检验工作的改革,对重缓冲距项目的检验要求与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过去的实际测量变为观察划线。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扬州分院江苏省扬州市 225003摘要:随着检验理论的发展及检验工作的改革,对重缓冲距项目的检验要求与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过去的实际测量变为观察划线。无论哪种检验方式都存在缓冲器越程的取值范围。电梯缓冲器越程关系到电梯的安全,这一距离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维护保养人员不安全的存在。为此,笔者就针对此问题进行以下论述。关键词:对重缓冲距;顶部空间前言:对重缓冲距是电梯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参数,其值的大小在超出一定范围后将影响到电梯的安全运行。由于缓冲距允许值的大小不仅涉及井道顶部空间设计值,还受到其它项目检验判定的影响,而目前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论述,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一、工况分析图1为电梯井道平面图,图2为电梯在顶层端站平层时对重所处位置,图3为对重缓冲器被"完全压缩"时的工况,图4为井道顶层空间,由图1中可知外缘水平自由距离为222mm。根据GB7588-2003中8.13.3.2(注:以下文中所提及的条款号均对应GB7588-2003中条款号),考虑到护栏扶手外缘水平的自由距离,扶手高度为:a) 当自由距离不大于0.85m时,不应小于0.70m;b)当自由距离大于0.85m时,不应小于1.10m。可知该电梯轿顶护栏高度为700mm即可(由图4可见)。图2中可知对重缓冲距定为200mm且该缓冲器是高度为80mm的蓄能型缓冲器。图3为对重缓冲器被“完全压缩”时的工况。此时按10.4.1.2对于非线性蓄能型缓冲器提到的术语"完全压缩n是指缓冲器被压缩掉9 0%的高度。即其被压缩了80x90%=72mm。因此对重与图2中相比,下降了200+72=272mm。此时图4中的原本在顶层端站平层的轿厢应该被对重上拉了272mm。参照5.7.1.1当对重完全压在它的缓冲器上时,应同时满足下面四个条件:a)轿厢导轨长度应能提供不小于0.H0.035V2(m)的进一步的制导行程;注:0.035v2表示对应于115%额定速度v时的重力制停距离的一半。即=0.0337v2,圆整为0.035V2。(其中115%的额定速度是源于0.3.12当轿厢速度在达到机械制动瞬间仍与主电源频率相关时,则此时的速度假定不超过115%额定速度或相应的分级速度。)b)符合8.13.2尺寸要求的轿顶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不包括5.7.1.1c]所述的部件面积,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包括梁和固定在井道顶下的零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1.0+0.035v2(m);c)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1)固定在轿厢顶上的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包括下面2],所述及的部件,不应小于0.3+0.035v2(m)。2)导靴或滚轮、曳引绳附件和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分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1+0.035v2(m)此时,由图4不难测出5.7.1.1中的各值,详见下表。由此可见最小差值为73mm,所以该电梯对重缓冲距最大允许值不应大于200+73=273mm。二、最大值的意义每台电梯在设计之初,其对重缓冲距就是固定了的。但在实际使用中,曳引钢丝绳被不断拉伸,导致对重缓冲距逐步减小。按照10.5.1极限开关应在轿厢或对重位(如有)接触缓冲器之前起作用,并在缓冲器被压缩期间保持其动作状态的要求。如果对重缓冲距减小到先于极限开关起作用,就会有安全隐患。此时维保人员会对钢丝绳进行切割,以确保能满足10.5.1的要求。那么切割多少就是一个问题了。切得少,于事无补;切得多,会导致轿厢在极端清况下,不能有效保护轿顶维保人员的安全。此时标明对重缓冲器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那切割多少,现一目了然。既方便了维护保养的操作,也保障了电梯的安全运行。三、检验注意事项检规和标准中许多项目是相互关联的,检验中在对电梯的某个项目进行判定时除了考虑与该项目直接相关的内容外的,还应考虑是否与其它项目存在关联。通过上述案例可知在检验对重缓冲距时应注意:(1)监督检验时,对重最大缓冲距通常会在缓冲器附近标出,检验员在对该值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判定时,应验算对重导轨进一步制导行程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多发生在无机房电梯,部分无机房电梯会将曳引机布置在对重导轨上方,占用了对重导轨的部分行程,实践中,多数该类电梯的对重最大缓冲距取值为所测得对重缓冲距值加上对重制导余量值。(2)定期检验时,由于电梯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会伸长,钢丝绳通常会被裁短,为了减少裁剪次数,通常会多裁掉一些,而以加墩子的形式来满足对重缓冲距在原有的允许范围内,这样对重框整体就上移了一段,当轿厢蹲底完全压缩缓冲器时,对重导轨进一步制导行程就可能不足,此时不应直接判定对重缓冲距符合要求,应重新测量计算对重导轨进一步制导行程是否符合要求,符合了以后,还需重新标注最大允许值。四、结束语缓冲器是电梯失控后安全保证的最后一道防线。缓冲距是保证轿顶工作人员安全的必备措施之一。为使缓冲距的检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以上的取值范围是笔者的一点拙见。仅供电梯工作者们参考。参考文献[1]T 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2]何若泉,谢柳辉,张宏亮.电梯检验工艺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12.[3]张成钢.电梯的顶部空间和对重越程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监督检验方法的探讨[J].福州:质量技术监督研究,2011,6.。

曳引驱动电梯顶部空间检验与对重缓冲距最大允许值探讨

曳引驱动电梯顶部空间检验与对重缓冲距最大允许值探讨
电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电梯是 一种比较特殊的垂直交通运输工具,所以它的安全性直接影 响着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电梯事故的危害不仅仅是针对 电梯乘客,其对电梯作业人员的伤害更大,无论是常规检修还 是检验,电梯作业人员都需要进入电梯井道,在井道的作业平 台当然是轿顶,因此电梯井道顶部空间检验工作在电梯检验 中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对电梯井道顶部空间与对重缓冲距 进行了探讨。
1)导靴上端距导轨顶端之间的距离较小值A; 2)轿顶最高可站人面积(上梁一般被认为是不可站人的) 的水平面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包 括梁和固定在井道顶下的零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B; 3)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轿顶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间距 (不包括导靴、钢丝绳附件等)C1; 4)井道顶部的最低部件与导靴或滚轮或护栏最高部分之 间的自由垂直距离C2; 5)测量轿顶上最大的立方体空间; 6)用痕迹法或其他方法测量出轿厢在底层平层时对重导 轨制导行程D。
(a)
(b)
图2 极限开关安装位置示意图
(3)电梯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拉伸情况,当钢丝绳 不断伸长时,对重缓冲距就不断缩小,维修保养人员通常会采 用截短钢丝绳的方法来使缓冲距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 但截 短钢丝绳又会造成对重制导行程的减小,因此,最大允许距离
.标A识l还l应R考i虑g对ht重s制导Re行s程e。rved.
1 井道顶部空间检验
1.1 TSG/T7001—2009对曳引驱动电梯顶部空间要求 (1)当对重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时,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 All1)R轿i厢gh导t轨s提R供e不se小r于v0e.d1+.0.035V( 2 m)的进一步制导
行程; 2)轿顶可以站人的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与位于轿厢投影部

电梯缓冲器距离标准

电梯缓冲器距离标准

电梯缓冲器距离标准
首先,根据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电梯缓冲器的安装位置应当在电梯井道的底部。

这样安装可以确保在电梯失速或者制动失灵的情况下,缓冲器能够及时发挥作用,减轻冲击力,保护电梯和乘客的安全。

同时,电梯缓冲器的安装位置还应该考虑到维修和更换的便利性,以便于日常维护和检修。

其次,电梯缓冲器的距离标准需要根据具体的电梯类型和使用环境来确定。

一般来说,电梯缓冲器与电梯底部的距离应该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定,以确保其在发生意外情况时能够有效地起到缓冲作用。

同时,距离标准还需要考虑到电梯的额定载重和速度等参数,以保证缓冲器的设计和安装符合实际需求。

此外,电梯缓冲器的距离标准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因素。

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例如超高层建筑或者特殊结构的电梯井道,可能需要针对性地调整电梯缓冲器的安装位置和距离标准,以确保其在不同情况下都能够正常工作。

总的来说,电梯缓冲器的距离标准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问题,需要遵循国家标准和行业规定,同时也需要根据具体情
况进行合理的调整。

只有在安装和调试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才能确保电梯缓冲器在发生意外情况时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保护
电梯和乘客的安全。

综上所述,电梯缓冲器的距离标准是电梯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相关从业人员和管理者应当对其重视起来,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
保电梯缓冲器能够正常工作,保障乘客和设备的安全。

希望本文的
介绍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梯对重缓冲距取值范围分析
摘要:随着检验理论的发展及检验工作的改革,对重缓冲距项目的检验要求与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过去的实际测量变为观察划线。无论哪种检验方式都存在缓冲器越程的取值范围。电梯缓冲器越程关系到电梯的安全,这一距离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维护保养人员不安全的存在。为此,笔者就针对此问题进行以下论述。
关键词:对重缓冲距;顶部空间
前言:对重缓冲距是电梯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参数,其值的大小在超出一定范围后将影响到电梯的安全运行。由于缓冲距允许值的大小不仅涉及井道顶部空间设计值,还受到其它项目检验判定的影响,而目前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论述,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工况分析
图1为电梯井道平面图,图2为电梯在顶层端站平层时对重所处位置,图3为对重缓冲器被"完全压缩"时的工况,图4为井道顶层空间,由图1中可知外缘水平自由距离为222mm。根据GB7588-2003中8.13.3.2(注:以下文中所提及的条款号均对应GB7588-2003中条款号),考虑到护栏扶手外缘水平的自由距离,扶手高度为:
a) 当自由距离不大于0.85m时,不应小于0.70m;
b)当自由距离大于0.85m时,不应小于1.10m。
可知该电梯轿顶护栏高度为700mm即可(由图4可见)。
图2中可知对重缓冲距定为200mm且该缓冲器是高度为80mm的蓄能型缓冲器。图3为对重缓冲器被“完全压缩”时的工况。此时按10.4.1.2对于非线性蓄能型缓冲器提到的术语"完全压缩n是指缓冲器被压缩掉9 0%的高度。即其被压缩了80x90%=72mm。因此对重与图2中相比,下降了200+72=272mm。
此时图4中的原本在顶层端站平层的轿厢应该被对重上拉了272mm。参照
5.7.1.1当对重完全压在它的缓冲器上时,应同时满足下面四个条件:
a)轿厢导轨长度应能提供不小于0.H0.035V2(m)的进一步的制导行程;
注:0.035v2表示对应于115%额定速度v时的重力制停距离的一半。即=0.0337v2,圆整为0.035V2。(其中115%的额定速度是源于0.3.12当轿厢速度在达到机械制动瞬间仍与主电源频率相关时,则此时的速度假定不超过115%额定速度或相应的分级速度。)
b)符合8.13.2尺寸要求的轿顶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不包括5.7.1.1c]所述的部件面积,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包括梁和固定在井道顶下的零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1.0+0.035v2(m);
c)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
1)固定在轿厢顶上的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包括下面2],所述及的部件,不应小于0.3+0.035v2(m)。
2)导靴或滚轮、曳引绳附件和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分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1+0.035v2(m)此时,由图4不难测出5.7.1.1中的各值,详见下表。
由此可见最小差值为73mm,所以该电梯对重缓冲距最大允许值不应大于
200+73=273mm。
二、最大值的意义
每台电梯在设计之初,其对重缓冲距就是固定了的。但在实际使用中,曳引钢丝
绳被不断拉伸,导致对重缓冲距逐步减小。按照10.5.1极限开关应在轿厢或对重位(如有)接触缓冲器之前起作用,并在缓冲器被压缩期间保持其动作状态的要求。如果对重缓冲距减小到先于极限开关起作用,就会有安全隐患。此时维保人员会对钢丝
绳进行切割,以确保能满足10.5.1的要求。那么切割多少就是一个问题了。切得少,
于事无补;切得多,会导致轿厢在极端清况下,不能有效保护轿顶维保人员的安全。此时标明对重缓冲器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那切割多少,现一目了然。既方便了维护保养的操作,也保障了电梯的安全运行。
三、检验注意事项
检规和标准中许多项目是相互关联的,检验中在对电梯的某个项目进行判定时除了考虑与该项目直接相关的内容外的,还应考虑是否与其它项目存在关联。通过
上述案例可知在检验对重缓冲距时应注意:
(1)监督检验时,对重最大缓冲距通常会在缓冲器附近标出,检验员在对该值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判定时,应验算对重导轨进一步制导行程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
的情况多发生在无机房电梯,部分无机房电梯会将曳引机布置在对重导轨上方,占
用了对重导轨的部分行程,实践中,多数该类电梯的对重最大缓冲距取值为所测得
对重缓冲距值加上对重制导余量值。
(2)定期检验时,由于电梯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会伸长,钢丝绳通常会被裁短,为
了减少裁剪次数,通常会多裁掉一些,而以加墩子的形式来满足对重缓冲距在原有
的允许范围内,这样对重框整体就上移了一段,当轿厢蹲底完全压缩缓冲器时,对重
导轨进一步制导行程就可能不足,此时不应直接判定对重缓冲距符合要求,应重新
测量计算对重导轨进一步制导行程是否符合要求,符合了以后,还需重新标注最大
允许值。
四、结束语
缓冲器是电梯失控后安全保证的最后一道防线。缓冲距是保证轿顶工作人员安全的必备措施之一。为使缓冲距的检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以上的取值范围是笔
者的一点拙见。仅供电梯工作者们参考。
参考文献
[1]T 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
[2]何若泉,谢柳辉,张宏亮.电梯检验工艺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12.
[3]张成钢.电梯的顶部空间和对重越程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监督检验方法的探讨[J].福州:质量技术监督研究,20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