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重越程缓冲距的界定方法

合集下载

对重缓冲距离最大允许值的计算方法

对重缓冲距离最大允许值的计算方法

对重缓冲距离最大允许值的计算方法1、测量出对重缓冲距离(轿厢在顶层平层时)2、将轿厢开到上端站平层,测量出上述距离包括:制导行程,站人距离,最高部件与顶部距离,绳头到顶部距离。

3、短接上限位上极限,轿厢检修上行至打滑状态,测量处上打滑距离。

4、计算出对重缓冲器压缩行程。

5、用额定速度代进上述四个公式计算出相应数值,6、用上述四个实测值减掉由公式计算出的相应数值,取一个最小值作为计算值,7、用这个计算值减掉缓冲器压缩行程即为对重缓冲器的最大允许距离。

一般做法是:首先:在缓冲器没有压缩前的水平面对应的井道壁(可以明显观测处)划一标识A,即缓冲器压缩后应该复位的平面位置;第二:根据A标识,在顶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若是蓄能型缓冲器,则在该A 标识垂直距离350mm处再划一标识(表示对重缓冲距应该在这两标识之间);若是耗能型缓冲器。

则在该A标识垂直距离400mm处再划一标识;若在顶部空间不足情况下,应该根据GB7588-2003标准满足5.7.1.1的要求时,计算对重缓冲距的允许值,根据该允许值在A标识上垂直距离处再划一标识即可。

附:GB7588-2003标准5.7.1.1项:当对重完全压在它的缓冲器上时,应同时满足下面四个条件:a)轿厢导轨长度应能提供不小于0.1+0.035υ2(m)的进一步的制导行程;b)符合8.13.2尺寸要求的轿顶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不包括5.7.1.1c]所述的部件面积],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包括梁和固定在井道顶下的零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1.0+0.035υ2(m);c)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1)固定在轿厢顶上的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包括下面2]所述及的部件],不应小于0.3+0.035υ2 (m)。

2)导靴或滚轮、曳引绳附件和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分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1+0.035υ2 (m)。

d)轿厢上方应有足够的空间,该空间的大小以能容纳一个不小于0.50m×0.60m×0.80m的长方体为准,任一平面朝下放置即可。

曳引驱动电梯对重越程距离的计算和确定

曳引驱动电梯对重越程距离的计算和确定
。 定期检验规则—— 曳引与强制驱动 电梯 越 程 距 离 为 H (S 70—09 T G T 0 12 0 )》 ( 以下 简 称 新 检
为满足新检规的要求 ,对重越程距 离 必须 大于 S ,因此 ,S可 以作为 对重 越程距离 的最小值 ,即 Hi S m- 。 n
规 ),对该距离有 明确 的规定,即新检
H4 。
关 、对 重 缓 冲 器 开 关 ( 为耗 能 型 缓 冲 如
④ 轿 项 上 方 应 当 有 一 个 不 小 于
0 5 ×0 6 X0 8 . m . m .m的 空 间 ( 意 平 面 任
朝下 即r)。 q ‘
器 ), 以检修速度使位于顶层 端站的 电
运行 ,使对覃 完全 压在缓冲 4 、对 重 缓 冲 器 压 缩 行程 的 梯 轿厢 向 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 键 词 : 电梯
曳引驱动 对重 越程距 离
对 重越 程距 离 , 即对 重 装 置 撞 板 与 重 接 触 缓 冲 器 前 起 作 用 ;对 重 越 程 距 离
3、 确 定 对 重 越 程距
离 的最
其缓 冲 器 顶面 问的垂 直 距 离。2 1 0 0年 的最人值 ,必须保证曳 引电梯 顶部窄问 小 值 4月 l口止式 实施 的 《 电梯 监督检 验和 尺寸 的要求 。 以下为描述方便 ,令 对重
限开关有 效动作两个条件 。对重越程距 厢地坎 问的高度 差,此高度差 即为上极 离的最小值 ,必须保证上 极限开关在对 限开关动作距离 ,设 为 S 。
③ 井 道 顶 的 最低 部件 与轿 顶 设 备 的
最高部件之 问的间距 ( 不包括导靴、钢
中国 电梯 网 h p /w c i l. t t : w. n in t/ w h af e t

电梯维护保养人员在对重侧缓冲距离的认识方面误区分析

电梯维护保养人员在对重侧缓冲距离的认识方面误区分析

电梯维护保养人员在对重侧缓冲距离的认识方面误区分析【摘要】电梯维护保养单位的质量根本所在就是其负责维护保养的电梯能够安全的使用,电梯维护保养人员应当按照电梯维护保养规则(TSG T5002-2017)进行工作,按照维护保养规则,电梯维保单位应当制定不低于保养规则并且适用于所维保电梯的工作要求,以保证所维保电梯的安全性能,一个电梯维护保养单位的做制定的工作要求严谨程度、细化程度对于其所维保电梯的安全性能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一起电梯公司内部自检发现、排查的对重侧缓冲距离过小的隐患进行分析,认识到对待维护保养项目应当严谨、细致、细化,不能浮于表面理解。

【关键词】电梯维护;重侧缓冲距离;认识误区一、安全隐患情况2017年08月,我院检验员对某小区10台电梯进行定期检验,这10台都是有机房曳引驱动乘客电梯:额定载重量为800kg,额定速度为1.50m/s,采用2:1曳引方式,11层11站。

检验过程中发现:其中4台对重缓冲距过小,距离分别在90~140mm之间。

查看当轿厢在顶层端站平层时,测量极限打板与极限开关距离173mm。

显然,对重在压缓冲器前是无法动作上极限开关的,因此该设备不符合检规TSG T7001-2009要求。

二、问题产生原因(一)负责该小区的维保人员存在对检规“对重越程距离”理解误区电梯检规规定:“对重缓冲器附近应当设置永久性的明显标识,标明当轿厢位于顶层端站平层位置时,对重装置撞板与其缓冲器顶面间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并且该垂直距离不超过最大允许值。

”GB10060-93《电梯安装验收规范》中第4.5.1条规定:“轿厢在两端站平层位置时,轿厢、对重装置的撞板与缓冲器顶面间的距离,耗能型缓冲器为150~400mm,蓄能型缓冲器应为200~350mm,轿厢、对重装置的撞板中心与缓冲器中心的偏差不大于20mm。

”而GB/T10060-2011 《电梯安装验收规范》已经取消了上述内容要求,对其范围的具体数值不作要求。

电梯对重缓冲距取值范围分析

电梯对重缓冲距取值范围分析

电梯对重缓冲距取值范围分析摘要:随着检验理论的发展及检验工作的改革,对重缓冲距项目的检验要求与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过去的实际测量变为观察划线。无论哪种检验方式都存在缓冲器越程的取值范围。电梯缓冲器越程关系到电梯的安全,这一距离过大或过小都会造成维护保养人员不安全的存在。为此,笔者就针对此问题进行以下论述。关键词:对重缓冲距;顶部空间前言:对重缓冲距是电梯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参数,其值的大小在超出一定范围后将影响到电梯的安全运行。由于缓冲距允许值的大小不仅涉及井道顶部空间设计值,还受到其它项目检验判定的影响,而目前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论述,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一、工况分析图1为电梯井道平面图,图2为电梯在顶层端站平层时对重所处位置,图3为对重缓冲器被"完全压缩"时的工况,图4为井道顶层空间,由图1中可知外缘水平自由距离为222mm。根据GB7588-2003中8.13.3.2(注:以下文中所提及的条款号均对应GB7588-2003中条款号),考虑到护栏扶手外缘水平的自由距离,扶手高度为:a) 当自由距离不大于0.85m时,不应小于0.70m;b)当自由距离大于0.85m时,不应小于1.10m。可知该电梯轿顶护栏高度为700mm即可(由图4可见)。图2中可知对重缓冲距定为200mm且该缓冲器是高度为80mm的蓄能型缓冲器。图3为对重缓冲器被“完全压缩”时的工况。此时按10.4.1.2对于非线性蓄能型缓冲器提到的术语"完全压缩n是指缓冲器被压缩掉9 0%的高度。即其被压缩了80x90%=72mm。因此对重与图2中相比,下降了200+72=272mm。此时图4中的原本在顶层端站平层的轿厢应该被对重上拉了272mm。参照5.7.1.1当对重完全压在它的缓冲器上时,应同时满足下面四个条件:a)轿厢导轨长度应能提供不小于0.H0.035V2(m)的进一步的制导行程;注:0.035v2表示对应于115%额定速度v时的重力制停距离的一半。即=0.0337v2,圆整为0.035V2。(其中115%的额定速度是源于0.3.12当轿厢速度在达到机械制动瞬间仍与主电源频率相关时,则此时的速度假定不超过115%额定速度或相应的分级速度。)b)符合8.13.2尺寸要求的轿顶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不包括5.7.1.1c]所述的部件面积,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包括梁和固定在井道顶下的零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1.0+0.035v2(m);c)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1)固定在轿厢顶上的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包括下面2],所述及的部件,不应小于0.3+0.035v2(m)。2)导靴或滚轮、曳引绳附件和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分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1+0.035v2(m)此时,由图4不难测出5.7.1.1中的各值,详见下表。由此可见最小差值为73mm,所以该电梯对重缓冲距最大允许值不应大于200+73=273mm。二、最大值的意义每台电梯在设计之初,其对重缓冲距就是固定了的。但在实际使用中,曳引钢丝绳被不断拉伸,导致对重缓冲距逐步减小。按照10.5.1极限开关应在轿厢或对重位(如有)接触缓冲器之前起作用,并在缓冲器被压缩期间保持其动作状态的要求。如果对重缓冲距减小到先于极限开关起作用,就会有安全隐患。此时维保人员会对钢丝绳进行切割,以确保能满足10.5.1的要求。那么切割多少就是一个问题了。切得少,于事无补;切得多,会导致轿厢在极端清况下,不能有效保护轿顶维保人员的安全。此时标明对重缓冲器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那切割多少,现一目了然。既方便了维护保养的操作,也保障了电梯的安全运行。三、检验注意事项检规和标准中许多项目是相互关联的,检验中在对电梯的某个项目进行判定时除了考虑与该项目直接相关的内容外的,还应考虑是否与其它项目存在关联。通过上述案例可知在检验对重缓冲距时应注意:(1)监督检验时,对重最大缓冲距通常会在缓冲器附近标出,检验员在对该值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判定时,应验算对重导轨进一步制导行程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多发生在无机房电梯,部分无机房电梯会将曳引机布置在对重导轨上方,占用了对重导轨的部分行程,实践中,多数该类电梯的对重最大缓冲距取值为所测得对重缓冲距值加上对重制导余量值。(2)定期检验时,由于电梯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会伸长,钢丝绳通常会被裁短,为了减少裁剪次数,通常会多裁掉一些,而以加墩子的形式来满足对重缓冲距在原有的允许范围内,这样对重框整体就上移了一段,当轿厢蹲底完全压缩缓冲器时,对重导轨进一步制导行程就可能不足,此时不应直接判定对重缓冲距符合要求,应重新测量计算对重导轨进一步制导行程是否符合要求,符合了以后,还需重新标注最大允许值。四、结束语缓冲器是电梯失控后安全保证的最后一道防线。缓冲距是保证轿顶工作人员安全的必备措施之一。为使缓冲距的检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以上的取值范围是笔者的一点拙见。仅供电梯工作者们参考。参考文献[1]T 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2]何若泉,谢柳辉,张宏亮.电梯检验工艺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12.[3]张成钢.电梯的顶部空间和对重越程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监督检验方法的探讨[J].福州:质量技术监督研究,2011,6.。

关于电梯对重越程距离的探讨

关于电梯对重越程距离的探讨

关于电梯对重越程距离的探讨在电梯的检验过程中经常需要我们计算对重越程距离的允许范围,以及判断电梯顶层空间是否满足要求,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本文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就电梯的对重越程距离进行详细的阐述。

标签:电梯检验;对重越程距离1 引言当前,我国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机构)主要依据《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TSG T7001—2009,含第1 号修改单和第2 号修改单)(以下简称检规)对使用单位的在用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进行检验检测。

《检规》附件A第3.15-(5)项:“对重缓冲器附近应当设置永久性的明显标识,标明当轿厢位于顶层端站平层位置时,对重装置撞板与其缓冲器顶面间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并且该垂直距离不超过最大允许值。

”同时《检规》中附件A第3.2项也规定了当对重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时,电梯井道顶部空间应满足的条件:①轿厢导轨提供不小于0.1+0.035v2(m)的进一步制导行程;②轿顶可以站人的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小于 1.0+0.035v2(m);③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轿顶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间距(不包括导靴、钢丝绳附件等)不小于0.3+0.035v2(m),与导靴或者滚轮、曳引绳附件、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分之间的间距不小于0.1+0.035v2(m);④轿顶上方有一个不小于0.50m×0.60m×0.80m 的空间(任意平面朝下即可)。

上文提到的“最大允许值”为满足《检规》中附件A第3.2项的要求,通过现场尺寸测量及计算可得。

此值在电梯安装完毕就固定,一般不会改变。

而“最大允许垂直距离”只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在计算值的基础上适当缩小,为电梯顶部多留安全空间,尽量不要触及顶部空间的“安全底线”。

而最多能缩小多少呢?即“最小允许垂直距离”,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曳引驱动电梯对重越程距离的最小值。

电梯轿厢顶部安全空间分析与计算

电梯轿厢顶部安全空间分析与计算

174
Zonghe Yanjiu◆综合研究
断路器的监视与防跳回路研究
邹超勋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阳江供电局,广东 阳江 529800)
摘 要:在断路器的控制回路中,位置监视和防跳回路相当重要,在控制回路中它们并不是单独作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当采用不 同的防跳回路时,位置监视回路该如何接入才能起到监视整个合闸或分闸回路的作用,是值得技术人员关注的问题。 现讨论使用不同防 跳回路时监视回路的接法,在实际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控制回路;监视回路;断路器防跳
0 引言
在断路器的控制回路中,位置监视回路不仅能反映断路 器的工作状态,同时也作为判断控制回路断线或控制电源消 失的判据, 而防跳回路起着防止断路器在故障时反复分合闸 引起设备故障或人身事件的作用。 一般保护装置的操作箱和 断路器机构箱均设计有监视和防跳回路。
1 断路器监视回路和防跳回路原理
综合研究◆Zonghe Yanjiu
电梯轿厢顶部安全空间分析与计算
陈莹
(兵团特种设备检验研究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1)
摘 要:电梯作为楼宇中的垂直交通运输工具,其安全性能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 电梯轿厢作为运输载体,其顶部安全 空间的距离也影响着电梯的运行安全,现通过对电梯轿厢顶部安全空间不足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检验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如何确保电梯 的运行安全。
图1 轿厢在顶层平层 即:
HM≤La测-HD-(0.1+0.035v2) HM≤Lb测-HD-(1+0.035v2) HM≤Lc测-HD-(0.3+0.035v2) HM≤Ld测-HD-(0.1+0.035v2) 考虑T7001§3.2.1的④,轿顶上方应当有一个不小于0.5 m× 0.6 m×0.8 m的空间(任意平面朝下即可),则HB≥HD+HM,即 HM≤HB-HD。 如图2所示,设当轿厢在底层端站平层时,测得T7001§3.2.2 对重导轨的制导行程为LX,轿厢船形撞尺长到下极限开关的距 离为JX,当轿厢完全压缩在缓冲器上时,对重导轨的进一步制 导行程为LY=LX-HJ-HX。当T7001§3.2.2满足最低要求时,对重导 轨制导行程的富余量为: ΔH=LY-(0.1+0.035v2)=LX-HJ-HX-(0.1+0.035v2) 对重导轨的进一步制导行程最多再增加ΔH,即: HM≤HS+ΔH=HS+LX-HJ-HX-(0.1+0.035v2)

缓冲距及算法 2

缓冲距及算法 2

缓冲距、顶部空间和底坑空间检测记录
下侧1995mm;4.轿顶护栏距顶部760mm;5.最底层平层时对重导靴距顶部710mm;6. 最底层平层时护脚板距地面600mm;7. 最底层平层时绳轮距地面900mm
缓缓冲距、顶部空间和底坑空间检测记录
项目名称:
其他具体参数如下:1.轿厢地坎至导靴距离d ;2.轿厢地坎至轿顶轮距离e ;3.顶层空间尺寸为f ;4.轿厢地坎至轿顶距离g ;5.轿厢地坎至轿底最低部件距离m ;6.轿厢地坎至护角板下面距离n; 底坑距离h
缓冲距、顶部空间和底坑空间检测记录
e=3200(mm);3.顶层空间尺寸为f=4800(mm);4.轿厢地坎至轿顶距离g=2420(mm);5.轿厢地坎至轿底最低部件距离m=640(mm);6.轿厢地坎至护角板下面距离n=760(mm);底坑距离h=2000(mm)。

井道顶部间距对对重缓冲器距离要求

井道顶部间距对对重缓冲器距离要求

电梯井道顶部间距对对重缓冲器距离要求为防止电梯冲顶,在电梯上都设置有:上端站强迫减速开关、上限位保护开关、上极限保护开关、上行超速保护装置、对重缓冲器等作为安全保护装置。

其中,上限位保护开关及上极限保护开关均是通过制动器制动来达到保护电梯安全的。

当电梯轿厢在最高层站平层位置制动器失效、对重重量又大于轿厢重量时,电梯将向上溜车发生冲顶事故,这时GB10060-1993《电梯安装验收规范》中4.5.1条“当轿厢在最高层站平层位置时,对于蓄能型缓冲器,缓冲器顶面与对重装置撞板之间的距离应为200mm~350mm,对于耗能型缓冲器,此距离应为150mm~400mm”。

此规定中对重与缓冲器距离能否满足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中5.7.1、5.7.1.1条规定的电梯井道顶部间距,能否保证轿厢和乘客安全呢?现就此进行分析论证。

一、GB7588-2003标准对对重缓冲器距离的要求对重缓冲器距离是指:电梯轿厢在最高层站平层时,对重装置撞板与缓冲器顶面之间的距离。

根据GB7588-2003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5.7.1、5.7.1.1条规定:“曳引驱动电梯的井道顶部间距应满足下列要求,当对重完全压在它的缓冲器上时,应同时满足下面四个条件:a)、轿厢导轨长度应能提供不小于0.1+0.035V2m的进一步制导行程;b)、轿顶最高面积的水平面,与位于轿厢投影部分井道顶最低部件的水平面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1.0+0.035V2m;c)、井道顶的最低部件与:1)、固定在轿厢顶上的设备的最高部件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3+0.035V2m;2)、导靴或滚轮、曳引绳附件和垂直滑动门的横梁或部件的最高部分之间的自由垂直距离不应小于0.1+0.035V2m;d)、轿厢上方应有足够的空间,该空间的大小以能容纳一个不小于0.50m×0.60m×0.80m的长方体为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重越程缓冲距的界定方法
浅谈对重越程缓冲距的界定方法
摘要:本文针对电梯新检规中对重越程缓冲距的检验情况,分析了对重越程缓冲距对电梯顶部空间尺寸的影响,阐述了对重越程缓冲距的界定方法,希望可以提高大家对这一检验项目的理解。

关键词:电梯对重缓冲器越程距离
对重越程缓冲距,即电梯轿厢在最高层站平层时,对重撞板与其缓冲器顶面间的垂直距离。

2009版《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以下简称《新检规》)中第3.16项第(5)条明确规定“对重缓冲器附近应当设置永久性的明显标识,标明与轿厢位于顶层端站平层位置时,对重装置撞板与其缓冲器顶面的最大允许垂直距离,并且该垂直距离不超过最大允许值”,而2002版《电梯监督检验规程》附录2“电梯监督检验内容要求与方法”中第7.4项规定“轿厢在两端站平层位置时,对重撞板与缓冲器顶面间的距离:耗能型缓冲器应为150―400mm,蓄能型缓冲器应为
200―350mm”。

由此可见,新检规中放宽了对重越程缓冲距的范围,然而,我们在日常的电梯检验过程中发现,许多安装及维保单位人员不知如何对对重越程缓冲距进行界定,有些单位甚至还在沿用2002版检规中对对重越程缓冲距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贯彻新检规,使大家更直观地理解如何界定对重越程缓冲距的范围,在此,我希望大家可以一起来共同学习。

对重越程缓冲距的大小,对曳引电梯顶部空间尺寸有影响,该距离增大,则顶部空间尺寸将减小,电梯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钢丝绳的自然伸长将导致该距离不断减少,甚至当轿厢位于顶层端站平层位置时对重已经接触缓冲器,从而影响到上极限开关的动作有效性。

为消除此现象,安装或维保单位往往会截短钢丝绳,或者去除预先安装在对重底部的调节块,此时,对重装置撞板与其缓冲器顶面间的距离将变大,顶部空间尺寸将相应减小。

为防止顶部空间过小而危及轿顶
工作人员的安全,《新检规》制定了此规则,使电梯相关单位更直观地观察顶部空间尺寸是否满足要求。

因此,对重越程缓冲距必须同时满足电梯顶部空间尺寸和上极限开关有效动作两个条件,并在对重缓冲器附近作永久性明显标识,其最小值必须保证上极限开关在对重接触缓冲器前起作用;其最大值必须保证顶部空间的要求。

(一)极限开关
《新检规》3.10项中对极限开关做出如下规定:井道上下两端应当装设极限开关,该(开关)在轿厢或者对重(如有)接触缓冲器前起作用,并且在缓冲器被压缩期间保持其动作状态。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确定对重越程缓冲距的最小值,测量方法如下:将上限位开关短接,轿厢在顶层端站检修向上运行当上极限开关动作后,此时打开顶层端站层门,测量轿厢地坎与厅门地坎的高度差,此距离即为上极限开关动作距离。

为满足新检规,对重越程缓冲距必须大于此值,则此距离可以作为对重越程缓冲距的最小值,在对重缓冲器附近设置永久性明显标志。

(二)顶部空间
因为轿厢只有再上行最小的0.271m距离才能同时满足《新检规》要求,故此时将轿厢在顶层端站平层时,对重撞板与对重缓冲器的距离(应满足上极限开关动作要求)再加上H(0.271m)即为此电梯对重越程缓冲距的最大值,在对重缓冲器附近设置永久性明显标志。

即使此台电梯在以后运行过程中钢丝绳拉长需截取或增减对重撞板调
节块时,对重撞板的最下方不超出此范围即符合要求。

总之,界定对重越程缓冲距应当遵守以下原则:要满足顶部空间要求和上极限开关动作要求。

以上即是我们对于对重缓冲器越程标识的界定方法做的一点阐述,希望大家能在日常操作中熟练掌握。

参考文献:
[1]TSG T7001―2009《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曳引与强制驱动电梯》
[2]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3]《电梯监督检验规程(2002)》
------------最新【精品】范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