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技法解密——油烹法(一)

合集下载

24种常用烹饪技法

24种常用烹饪技法

24种常用烹饪技法烹饪技法是烹调食物的方法和技艺的总称,是厨师在烹饪过程中必须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的基础。

下面将介绍24种常用的烹饪技法。

1.炒:将食材放入热油锅中迅速翻炒,使其熟透。

2.炸:将食材放入热油锅中油炸,使其表面变得酥脆。

3.煮:将食材放入热水中煮熟或煮烂。

4.煲:将食材放入热水中慢慢煮熟,使汤汁浓郁。

5.煎:将食材放入平底锅中煎制,使其表面金黄。

6.炖:将食材放入炖锅中慢慢炖煮,使其口感鲜嫩。

7.烤:将食材放入烤箱中烤制,使其外酥内嫩。

8.蒸:将食材放入蒸锅中用蒸汽蒸熟,使其保持原汁原味。

9.炝:将食材放入锅中烹炒,使其保持鲜美的口感。

10.炖煮:将食材放入热水中慢慢煮熟,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

11.煮沸:将食材放入开水中煮沸,使其变得更加鲜嫩。

12.烧烤:将食材放入烧烤炉中烧烤,增加食材的烟熏香味。

13.烩:将食材放入锅中用中小火煮沸,保持食材的鲜嫩。

14.红烧:将食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红糖和酱油烹煮,增加食材的香甜味。

15.红焖:将食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红糖和酱油煮沸,保持食材的鲜嫩。

16.蓑衣:将食材用果蔬叶包裹后熟透,增加食材的鲜香味。

17.酱煮:将食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酱料煮制,增加食材的浓郁味道。

18.白煮:将食材放入沸水中煮熟,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

19.炖煨:将食材放入热油中翻炒后加入适量水煮沸,使食材更加鲜嫩美味。

20.烹、焯:将食材放入开水中稍微焯一下,去除杂质。

21.冷冻:将食材放入冰箱冷冻室中冷冻,延长其保鲜期。

22.腌制:将食材放入盐水或酱料中腌制,增加食材的鲜美味道。

23.先炖后烤:将食材先用陈汤炖煮,然后放入烤箱中烤制,使其更加鲜嫩美味。

24.烘烤:将食材放入烘烤器中烘烤,使其外观呈金黄色。

这些烹饪技法的灵活运用可以使食材更好地保持原汁原味,增加口感和风味。

烹饪的34种技法

烹饪的34种技法

烹饪的34种技法1、水滑法水滑法是以水代油烹调的方法,将肉类食材放入水淀粉中上浆,然后放入沸水中滑透,捞出凉凉后再烹饪,能够减少肉类食物中的脂肪含量,对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而言,是非常理想的烹饪方法。

2、热锅冷油法热锅冷油法就是将锅擦净后,放入适量油烧热,将热油在锅内涮一下倒出,再放入适量温油或冷油,再投入原料,热锅冷油能够让食材表面的蛋白质逐渐变热,让其充分受热,让菜色更漂亮,也能防止食材粘锅。

3、上浆如果做炒肉,可以加入少量淀粉抓拌均匀,这样做成菜后颜色鲜嫩,味道鲜美。

4、茶叶煮牛肉为了让牛肉煮得更烂,可以用纱布包裹一小撮茶叶,放入锅中与肉一同煮,能够让肉熟得更快,并且味道更鲜美。

5、加醋煮骨头在煮骨头汤的时候,想让钙、磷等元素更多融入汤中,可以在煮骨头的时候加入一勺醋,骨头汤营养更丰富。

6、不要过早放盐无论是做荤菜还是素菜,都不宜过早将盐放入锅中,否则盐的成分会将蛋白质凝固,不易烧熟。

7、肉质更嫩滑在炒肉片的时候,想让肉质嫩滑,可以在切好的肉片中加入一颗鸡蛋,让肉与鸡蛋搅拌均匀然后再炒,肉片就会变得鲜嫩爽滑。

8、让肉更入味为了让肉更加入味,可以在炒之前加入适量的酱油腌制20分钟,然后再炒这样肉就更入味。

9、煮汤不加冷水在煮汤的时候如果汤里面有骨头、肉类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丰富的食材,在烧煮中途,千万不要加入冷水,这样会影响肉和骨头的熟烂程度,也影响汤的浓鲜味道。

10、鸡蛋不放鸡精对于含有鸡蛋的食物,在烧制的过程中不要放鸡精,以免鸡精中的成分破坏鸡蛋的天然鲜味。

11、和面加鸡蛋在和面做饺子的时候,如果在面粉中加一颗鸡蛋,能够让和出来的面更筋道,并且饺子皮之间也不粘连。

12、烧豆腐加入豆腐乳在烧豆腐的时候,可以加入少许的豆腐乳,这样能够让豆腐的味道更香。

13、煮豆前先炒豆在煮豆子或者熬豆粥的时候,可以先在锅中用小火炒10分钟,这样能够让豆子在煮的时候更快煮烂。

14、鸡蛋煮后冷水泡鸡蛋在沸水中煮熟后,可以放在冷水中浸泡一会儿,然后再取出来,经过浸泡的鸡蛋比较容易剥皮,并且皮不容易粘在鸡蛋上。

油为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

油为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

③生炒
生炒海蚌
生炒鱼片
④熟炒
将已经制好的半成品原料再放进热锅内加热制熟 特点:咸鲜爽口,醇香浓厚,质地柔韧,嫩烂 操作要点:a. 原料需要经过前期预热处理 b. 配料多选用辛香味型的原料 c.不需要经过腌制、及芡汁增稠处理
熟炒肚片
熟炒五彩牛肉丝
⑤干炒
又称干煸,是用少量热油把原料内部的水分煸干,再加入调味 料煸炒,使调味料充分渗入原料内部的一种烹调方法 特点:干香、酥脆、略带麻辣 操作要点:a.主料要煸炒 b.不需要芡汁增稠
清炸凤尾虾
清炸腰片
②干炸
干炸是指原料调味腌制后,拍干淀粉或挂水粉糊炸制的一种方 法。 特点:颜色较深、质地外脆里嫩、干香可口 操作要点:a.原料要新鲜、要腌入味、拍粉挂糊要均匀 b.掌握好火候
干炸丸子
干炸里脊
③炸
软炸是指原料调味腌制后,挂糊(蛋清糊、蛋黄糊、全蛋 或拍生粉后挂蛋糊,用温油炸熟的一种方法 特点:色泽金黄或淡黄,外表略脆里软嫩,口味清淡、鲜 香 操作要点:要注意油温的控制
焦熘肉段
②滑熘
将原料改刀后上浆,用温油滑热,再倒入兑好的粉汁 特点:滑嫩鲜香、清淡醇厚 操作要点:a.原料需要上浆 b.要根据菜肴色泽,选择油 c.以咸鲜味和甜酸味为主
滑熘带鱼
滑熘里脊
③软熘
软熘是将改刀后的原料先煮熟或蒸熟,再浇上熬好的汁。 特点:质地软嫩、并能保持菜肴形态的美观 操作要点:原料经过整形或加工成片条或泥茸状,再经蒸制 或煮制预热处理
2、操作要点
①旺火速成 ②要搅拌均匀
①旺火速成
保持原料本身的脆性,就要在短时间内成熟
清炒西兰花
爆炒扇贝
②要搅拌均匀
使原料多角度受热均匀,防止焦糊

烹饪原料的初步熟处理之油加热处理工艺

烹饪原料的初步熟处理之油加热处理工艺

烹饪原料的初步熟处理之油加热处理工艺油加热处理又称过油、油锅,是以食用油脂为传热媒介对原料进行初步熟处理的方法。

过油的目的和水煮、汽蒸一样,也是根据成菜需要,使原料受热变化而形成特定的质感。

所不同的是过油使原料形成的质感具有油烹法的特点。

过油的作用如下:可使原料外酥脆里柔嫩,或者滑润柔嫩;可保持或促成原料表面鲜艳的色泽;可使原料产生油炸芳香,并带有油脂的香气。

油加热处理的方法主要有:滑油、走油、过油走红、煸炒、焐油。

(一)滑油又称划油、拉油等,是指将加工整理好的烹饪原料在中油量、温油锅中滑散成半成品的一种方法。

滑油时油温一般不超过五成热。

有的烹饪原料在滑油前需要经过上浆处理,其目的在于保证原料不直接接触高温油脂,防止原料水分外溢,保持原料鲜嫩柔软的质地。

滑油多适用于炒、熘、爆等烹调方法。

(二)走油又称跑油、油炸等,是指将原料在大油量、热油锅中炸成半成品的一种方法。

走油时油温较高,原料内部或表面的水分蒸发,达到定形、上色、酥脆或外酥内嫩的效果。

走油时原料可直接下锅,也可挂糊后下锅。

另外,根据走油的实际情况,有时还需要复炸。

(三)过油走红将经过焯水后的带皮烹饪原料半成品,搌干表面的水分,再均匀地涂抹上饴糖或酱油、料酒、蜂蜜等调料,然后将皮面向下放入热油锅中炸制成所需色泽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适合于体积较大的动物性原料,如整鸡、整鸭、蹄膀(肘子)等。

上色后的原料一般用红烧、红焖等方法成菜。

须注意:呈色调料在烹饪原料表面要涂抹均匀,防止炸制后上色不匀;同时也要控制好油炸时间,防止色泽过浅或过深。

(四)煸炒将经过刀工处理的小型原料,放入小油量的油锅中加热,并不停地翻拌,炒至原料半熟或刚熟,以备正式烹调之用的一种方法。

煸炒时用油量较少,其用油量一般为原料的1/5~1/4,最多不超过原料的1/3。

煸炒时热量的传递是依靠油的对流和金属锅壁的传导来进行的。

在煸炒过程中,油脂除了能传热外,还有润滑锅壁、防止粘锅糊底的作用。

常用烹调技法

常用烹调技法

常用烹调技法1. 炒炒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烹调技法,也是最基本的技法之一。

炒菜的时候需要在锅内加热油,然后将食材快速的加入锅中,用小火快速翻炒,让食材均匀的受热,达到熟透的状态。

在炒菜的过程中,则需要不断的翻炒以及加入调味料和汤汁,让锅内的食材吸收足够的汁水,从而达到口感柔嫩、香浓可口的效果。

2. 煲煲是另一种常见的烹调技法,比较适合制作汤菜和烩菜。

将材料放入锅中,加足够的水,让水烧开后转小火煲煮。

在煮菜的过程中需要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时间,来让食材充分的吸收汤汁。

在时间和火候的掌握上,还需要视材料而定,对不同材料采取不同的烹调时间和火候,来达到最佳的效果。

3. 煎煎是一种锅烹调技法,烹制出来的菜肴通常外表金黄,有一层酥脆的外皮,里面则柔嫩多汁。

在煎之前,需要将食材用油炒熟,然后在锅中加入足够的油,煎制食材。

在煎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材料的不同,调整温度和煎的时间,以免食材过度烤黑或过度脆化,导致口感变差。

4. 炖炖是一种长时间的慢火烹调技法,通常适用于牛肉、羊肉、猪肉等硬质材料。

将食材与适量的水一起放入锅中,然后加入调料和香料,最后用小火慢慢炖煮。

在炖菜的过程中需要反复翻动食材,以便让食材充分的吸收和平衡汤汁的味道,同时使肉类变得特别嫩滑可口。

5. 烤烤也是一种常用的烹调技法之一,适用于肉类、鱼类、蔬菜等许多种食材的制作。

将食材放入预热好的烤箱和烤盘中,调整合适的温度和时间,进行烤制。

在烤制过程中,需要经常检查食材是否过度或不足,以保证食材的烤得均匀,从而达到口感鲜嫩、香甜可口的效果。

6. 蒸7. 炸炸是一种油炸的烹调技法,通常可烹制出酥脆美味的菜肴。

在进行炸制前,需要将食材用面粉或裹上鸡蛋液,然后将食材放入预热好的油锅中翻炸,达到黄色美观的效果。

在炸的过程中应注意,不要过分油腻或者过度焦糊,这样会影响整个食材的口感。

不同的烹调技法适用于不同食材的制作,掌握这些技法可以有效提升菜肴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在使用烹饪技法时,还需要注意掌握一些基本的烹调技巧,如火候的掌握、汤汁的管理等等,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烹饪技法大全26法

烹饪技法大全26法

烹饪技法大全26法烹饪技法是厨师们的利器,掌握了各种烹饪技法,就能够将食材发挥到极致,制作出美味佳肴。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烹饪技法大全26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 炒,炒菜是中国菜肴中最基本的烹饪技法之一,炒菜时要保持火候,让食材快速变熟,保持食材的鲜嫩口感。

2. 煎,煎食材可以使表面形成一层金黄的外壳,保持内部的鲜嫩。

3. 炸,炸食物可以使其表面酥脆,内部保持湿润,但要控制好油温,避免食材变得过油腻。

4. 焖,焖是将食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或汤汁,用小火慢慢炖煮,让食材充分吸收汤汁的味道。

5. 烤,烤食材可以使其表面呈现出诱人的焦香味,内部保持鲜嫩。

6. 蒸,蒸食材可以保持其原汁原味,不失营养。

7. 煮,煮食材时要掌握好时间和火候,让食材煮熟但不失去口感。

8. 炖,炖食材可以使其口感更加鲜嫩,汤汁浓郁。

9. 煲,煲汤是一种烹饪技法,将食材和水放入锅中,用小火慢慢熬煮,使汤汁更加鲜美。

10. 熏,熏食材可以增加食材的香味,提升口感。

11. 腌,腌制食材可以使其更加入味,口感更佳。

12. 拔丝,拔丝是一种烹饪技法,将食材制作成丝状,加入糖浆,使其呈现出甜蜜的口感。

13. 卤,卤制食材可以使其入味,口感更佳。

14. 涮,涮火锅是一种烹饪技法,将食材放入滚烫的汤中涮煮,保持食材的鲜嫩。

15. 糖醋,糖醋是一种烹饪调味技法,使食材呈现出甜酸口感。

16. 酱烧,酱烧是一种烹饪调味技法,使食材入味,口感更佳。

17. 烩,烩菜是一种烹饪技法,将多种食材混合烹饪,口感丰富。

18. 糖炒,糖炒是一种烹饪技法,将食材加入糖中炒制,使其呈现出甜蜜口感。

19. 酱炒,酱炒是一种烹饪技法,将食材加入酱料中炒制,入味丰富。

20. 糖煮,糖煮是一种烹饪技法,将食材加入糖中煮制,使其入味甜蜜。

21. 酱煮,酱煮是一种烹饪技法,将食材加入酱料中煮制,入味丰富。

22. 糖腌,糖腌是一种烹饪技法,将食材加入糖中腌制,使其入味甜蜜。

烹饪技法大全26法

烹饪技法大全26法

烹饪技法大全26法烹饪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巧。

在世界各地的厨房里,有许多不同的烹饪技法被运用着,使得食物的口感和味道呈现出各式各样的风味。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烹饪技法大全的26种技法,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您的烹饪实践中。

1. 煮:将食材放入热水或液体中进行加热煮熟,以保持其原始口感和香味。

2. 炖:将切好的食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液体,慢慢煮至食材变得柔软美味。

3. 炒:将食材迅速翻炒,提高烹饪温度和速度,使其保持鲜嫩和口感。

4. 炸:将食材放入油中进行快速加热,使其外层变得脆口,内部仍然保持柔嫩。

5. 烤:将食材放入预热好的烤箱中,通过高温热风来烹饪,使其外层焦脆,内部保持湿润。

6. 蒸:使用蒸锅或蒸箱,通过蒸汽来加热食材,保持其原汁原味和营养价值。

7. 红烧:将食材先煎制后,加入适量的调料和汤汁慢炖,使其入味并增加口感。

8. 煎:在平底锅中以适中的温度和时间将食材两面煎至金黄,增加食材的香味和口感。

9. 藏红花炖:将鸡肉或其他肉类与藏红花一起炖煮,使其表面呈现出橙红色,增添独特的风味。

10. 炖煮:在低温下进行慢慢炖煮,使得食材更加入味、口感更加鲜嫩。

11. 炝炒:迅速炒熟蔬菜或肉类,以保持其色泽和口感的新鲜。

12. 涮:将食材切成薄片后,放入热水中快速煮熟,以保持其口感的鲜嫩。

13. 烩:将多种食材搭配在一起,用适量的水或汤炖煮,使得食材的味道更加浓郁。

14. 煨:将食材和调味料一起放入锅中,用微火慢慢炖煮,使得食材入味。

15. 爆炒:在高温下迅速翻炒食材,使其保持外焦里嫩的特点。

16. 蔑火锁鲜:将食材迅速烫熟后放入冷开水中浸泡,以保持食材的鲜嫩和口感。

17. 家烧:将食材用适量的佐料和水炖煮,使食材的口感鲜嫩,味道香浓。

18. 蒸煮:将食材放在锅上的蒸架上蒸煮,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和营养价值。

19. 烤煮:将食材用热烤架或烤盘放入烤箱中烹饪,使食材的表面变香脆,内部保持湿润。

20. 温煮:将食材慢慢加热到适温,以保持其原汁原味和口感。

油烹法—— 煎

油烹法—— 煎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题:油烹法——煎[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煎的概念、种类、特点、操作方法和菜例。

[教学重点]煎的概念、分类、风味特点。

[教学难点]煎的制作工艺、操作关键及各种菜例。

[教学方法]讲解讲练结合、启发式、互动式结合完成教学任务。

[多媒体课件]:PPT[教学过程]:一.煎的概念煎是指以少量油加入锅内,将加工处理成泥、粒状的原料做成饼形,或将原料切成片形挂糊,然后放入锅中用小火煎熟并至两面酥脆呈金黄色的烹调方法。

二.煎的特点煎法具有色泽金黄、外酥脆内鲜嫩的特点,适用于猪肉、牛肉、鸡、鸭、鱼、鸡蛋等原料。

三.煎的操作要点1.主料多加工成扁平形状,以便于煎制。

2.先将锅(勺、铛)刷洗干净,烧热后下适量的油量。

油量不易多,过多不易翻勺;也不易少,过少不易将主料煎熟。

3.先煎一面,使之成型,再翻过来煎另一面,使两面成熟度一致,色泽一致,一般煎制呈金黄色。

在煎制原料时要不停地晃动炒锅,使原料受热均匀。

分析:煎有干煎、糟煎、酿煎等煎法。

煎与其他烹调方法相结合时,又产生了许多分支,有煎烹、煎蒸、煎焖、煎烧(南煎)、煎熘、煎炸、汤煎等。

这些方法都是两种烹调方法的组合。

或者说,煎是烹调方法的第一道工序。

四.菜例:(一)南煎丸子烹调方法:煎味型:咸鲜味风味特点:丸子大小均匀,色泽红亮,口味咸鲜香嫩,略带汤汁。

原料:猪肥瘦肉200 g,冬笋15 g,水发木耳10 g,鸡蛋1个,葱末3 g,姜末2 g,酱油15 g,花生油100 g,味精1 g,清汤250 g,湿淀粉50 g,料酒5 g,香油5 g,白糖5 g,精盐2 g。

工艺流程:猪肉制馅——配料刀工处理——煎制丸子——烧至熟透——浓汁成菜制作工艺:1.猪肉剁成肉泥盛入碗内,加上湿淀粉、葱姜末、鸡蛋、精盐、料酒,用筷子搅拌均匀成肉馅,冬笋、木耳切小片待用。

2.将洁净炒锅置于炉火上,加入花生油烧热,将肉馅挤成丸子,随即下入炒锅中,用手勺将丸子轻轻按扁,慢慢转匀,煎至金黄色时,加清汤和调料,烧至熟透,捞盘内,再将冬笋、木耳加入炒锅内的汤汁中,用湿淀粉勾芡,淋上香油,浇在丸子上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烹饪技法解密——油烹法(一)
油烹法是以油作为导热介质使原料成熟的各种技法的
总称,根据用油量的多少和油温的高低,可分为炸、炒、煎等多种,其成品各具不同的特色,油,是热菜技法所用的各种导热介质中最重要的一种,它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应用,是因为油具有很多适应菜肴烹调的特性。

炸:将处理过的原料(包括生料加工、熟料预制、上浆挂糊等)放入油量较多的锅中,用不同的油温、不同的时间加热,使菜肴内部保持适度水分和鲜味,并使外部酥脆香爽,一次成菜的技法。

机制、关键和特点炸是油烹法的基本技法之一,也是许多具体炸法的总称。

各具体炸法的工艺流程各不相同,风味质感也有很大差异。

多数制品是外焦里嫩,色泽油亮,干香脆酥,滋味醇厚。

这是由于这一技法的各种因素所形成的。

炸法有如下特点。

第一,大油量加热。

使用大油量的目的主要是保持油温的稳定,不至于受生冷原料下锅的影响而降低油温,以保证菜肴的质量。

这是炸法与其他技法不同的一个特点。

第二,旺火、热油、速成。

从多数炸法来看,都是用最旺火力,七八成热的油,短时间加热,快速成菜。

这就是油煤的刚性火候效应。

只有在这种加热条件下,才能形成良好的质感和干香的美味(当然,对于一些细腻、碎小的原料可适当降低油温)。

第三,方法多样性。

炸法分
为“不挂糊炸”和“挂糊炸”两类。

前一类只有“清炸”一种,它是最古老的炸法。

这种炸法的质感具有一定特色,即在外焦里嫩中又稍带韧性,有咬劲,能在咀嚼中感觉到美味。

但这种炸法的火候难以掌握得恰到好处,稍一疏忽便容易焦煳。

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才形成了后一类的“挂糊炸”,而且这种炸法发展起来越细,有生料滚蘸淀粉的干炸、熟料挂糊的酥炸、小型原料挂糊的软炸、带皮原料涂抹糖浆(饴糖)的脆炸等,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轻炸所出现的问题,极大地丰富了炸菜的品种口味,也大大改进了炸菜的质感,产生了香、脆、酥、嫩等效果,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系列炸菜。

这都是浆糊烹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般地说,浆糊起了四个方面的作用:保护了原料的水分和鲜味;保护了菜肴的形态,保护了菜肴的营养素;使菜肴光润饱满,外部香脆,内部鲜嫩。

浆糊在炸的过程中,自身受热糊化和焦糖化,在原料表面生成了保护层,一方面是隔断了原料与热油的直接接触,使原变为间接性受热,避免了原料骤然受到高温而过多的失水、失鲜、失营养,也防止了高温对菜形的直接冲击,避免出现原料断裂散碎、卷缩干瘪等现象;另一方面,浆糊经油炸后体积略为胀大,性质变为香脆,色泽增加光润,形态也显丰满。

第四,适应性广泛。

炸法所用的主料比其他任何技法都广,既可用生的原料,也可用预制的熟料和半成品原料,以猪、牛、羊、鸡、鸭、鱼、虾等动植物原料为多。

既可用大到整
块、整只、整条的原料,也可用加工成的细碎小料和蓉拟原料,还可用自然形态的原料。

它既是一种能独立成菜的方法,炸后就能直接食用,又是配合其他技法共同成菜的方法,特别是它还用于原料预处理如“过油”和干货原料的涨发加工等,如油发鱼肚、蹄筋、肉皮(发后又叫“假鱼肚”)等。

所以,
从炸法的适应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看,在热菜技法中是独一无二的。

第五,操作的灵活性。

炸是在旺火热油的条件下进行作业的,这就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原料性质老嫩、形体大小、下料油温、炸的全过程油温等。

所以凡一次性炸制的,首先要根据原料性质、体积确定最佳油温,如原料质老、体大的,油温相对要低一些,但加热时间要长一些;反之,油温要稍高一些,加热时间要短一些;火力旺时下料,油温应稍低一些,反之要高一些。

其次,原料下锅要善于控制出手的轻、重、快、慢,以保证原料及时划开、移位、转动,均匀受热,并在成熟时及时出锅。

三是要能够凭借临灶经验鉴别火力的大小、油温的高低变化,观察锅内原料受热后的变化,如体积和色泽的变化等,来调节加热时间,使之达到最佳火候。

四是对一些较难控制的制品,一般可采取两次加热的复炸法,第一次油炸油温稍低,炸时稍长,以成熟为度;第二次油炸油温稍高,炸时要短,以炸至原料外表松脆,色泽符合标准为准。

有时也可以采取离火、半离火间隔炸,或离火浸炸等方法加以调节,以适应不同炸制品的需要。

炸法在保持菜肴内鲜嫩外香酥上是非常有效的,但是从味觉上说,因基本调味必须在加热前进行,所以受到较大限制,就显得单调一些。

自采用预制熟料炸后,得到了适当弥补,滋味才逐渐多样化起来。

炸的具体技法很多,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分类:按预处理方法分,可分为生炸、熟炸、清炸、干炸、版炸、香炸、卷包炸等;按质感分,可分为酥炸、软炸、脆炸、面包渣炸、高丽糊炸等。

爆:利用旺火沸油或沸水将切成小块形的原料进行瞬间加热,再放入有少许热油的锅内,加调味汁成菜的技法总称。

这种技法是旺火高油温(水)经快速操作(一般不超过10~20 s),使原料在瞬间受高热,产生外驱异味、内增香味、内外俱熟、质感脆嫩的效果。

前辈厨师因见韧性原料在这种加热条件下爆裂出花朵形状,就起名为”爆”。

业内称爆制菜肴为“抢火菜”。

爆法是中国热菜烹饪中使用的火力最强、操作时间最短、成菜最快的技法。

爆法出现后很快形成一种特色技法,原因在于:在烹饪原料中,有的原料比较容易制作,烹调效果也好;而有的原料很难做,这些难做的原料大都是组织细密结实,所含水分较少或有异味,韧性又强的原料,如猪牛羊的肚、禽类的肫和海产品的鱿鱼等。

要把它烹调成脆嫩的菜肴,使用普通火候和某些技法都有一定的难度。

惟有用“爆”的方法,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爆法之所以能这样效果,主要是刚性火候的作用。

这种火候是用蓄纳高温热量的沸油和沸水
在短时间内使韧性原料的紧密组织变性、成熟,并且又防止了原料过多地失去水分,还彻底地清除了各种异味,从而形成了清鲜脆嫩的爆菜风味特色。

在爆的短促过程中,火候和时间必须掌握得恰到好处,火候差一度两度,时间差一秒两秒,都不能获得理想效果,特别是加热时间不能长,一旦过火,原料就发老变艮,咀嚼不动。

采用爆法的同时还要伴以其他措施,其中最主要的:一是原料必须加工成小件碎料,加工前最好在原料表面剞花刀,加工后的小料力求刀口整齐划一,在爆的过程中才能均匀受热,防止老嫩不一。

二是不管用油用水,量都要多一些为好,用油爆的油量应该是原料的两三倍,业内称为中等油量;用水爆的水宜宽宜清,水量应是原料的五六倍。

三是出手利落,用油爆的速度最快。

沸水烫,沸油炸和回锅调味这三道工序的时间大体在10 s左右。

因此,调味汁料必须事先调好,浓度适当,不宜过稀,能保证粘附主料。

成菜后无汁,业内称为“亮油不亮汁”。

用水爆
的时间稍长,短则15 s,长则20 s为好。

无论是“油爆”还是“水爆”,菜肴质感完全相同,都是异常脆嫩。

它们的主要区
别是:在用料方面,油爆多用猪肚、鸡肫等,而水爆常用牛羊肚;在调味方面,油爆菜必须回锅调味,而水爆是爆后即成菜,蘸调味汁食用。

从基本要素上看他们同属一类技法。

所以我们将它们一并归入爆法中加以介绍。

有些地区依据所用原料的不同,将油爆细分为葱爆、酱爆、芫爆、盐爆、姜
爆等技法。

(未完待续)本文由小林餐饮交流收集整理于期刊:《烹调知识》彭旭东闵二虎/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