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向心力 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高二物理《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高二物理《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新课程强调“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为此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就是采用学生实验探究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司南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向心力,通过实例认识向心力的作用及向心力的来源(2)通过实验理解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能运用向心力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向心加速度及其公式,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形成向心力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向心力F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分析论证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教材分析《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是司南版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
本节是本章承上启下的重要知识,学好这一节可以为学好本章应用部分以及万有引力的应用作必要准备。
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这个难点,通过实例给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F=mrω2或 F=mv2/r,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a=rω2或a=v2/r,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
学情分析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
知道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等,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在传动装置中,共轴的轮子上各点的角速度相等;皮带转动(不打滑)中,凡和皮带接触的点,线速度的大小相等。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说课稿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说课稿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中的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以及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学好这一节可以为学好本章应用部分以及万有引力知识作必要准备。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
能运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2.能力目标:懂得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向心力大小与m、r、ω的关系2.难点:①理解向心力的概念②理解公式a=rw2和a=v2/r四、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刚刚步入高中,对高中物理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本节内容涉及公式较多,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困难,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己归纳结论,理解记忆公式,从而达到能灵活运用的目的。
因此本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设计实验→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
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将比较活跃,能真正体现“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五、教学用具1.多媒体、录象短片、课件2.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弹簧秤,绳子,小球(若干个),圆珠笔杆套六、教学过程(一)向心力概念:复习上节内容,播放几个匀速圆周运动实例的录象短片,引导学生逐一进行受力分析,让学生发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总是指向轨迹圆心,从而得出向心力的`概念,理解向心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所受的合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并理解它的方向和作用。
向心加速度说课稿模板

向心加速度说课稿模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向心加速度”。
向心加速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物体在圆周运动时,速度方向的变化率。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展开我们的课程。
一、向心加速度的定义向心加速度是物体在圆周运动时,由于速度方向不断改变而产生的加速度。
它是矢量量,其方向始终指向圆周运动的圆心。
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与物体运动的半径成反比。
二、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a_c = \frac{v^2}{r} \]其中,\( a_c \) 表示向心加速度,\( v \) 表示物体的速度,\( r \) 表示物体运动的半径。
三、向心加速度与圆周运动的关系在圆周运动中,物体的速度方向时刻指向切线方向,而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则始终指向圆心。
这意味着,向心加速度并不改变物体的速度大小,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这就是为什么物体在圆周运动中,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但方向却不断变化的原因。
四、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向心力是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 \( F_c \) 可以表示为:\[ F_c = m \cdot a_c \]其中,\( m \) 是物体的质量。
向心力的方向与向心加速度的方向相同,都是指向圆心。
五、向心加速度的应用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例如在卫星运动、汽车转弯、过山车设计等。
了解向心加速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六、课程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向心加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与圆周运动的关系、与向心力的关系,以及它的应用。
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圆周运动的物理本质。
七、课后思考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向心加速度的应用?请列举几个例子,并尝试解释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感谢大家的聆听,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
如果有任何问题,欢迎在课后与我交流。
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说课案)

《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说课案宜宾市第一中学校吴玺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教科版必修2第2章第2节《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我将从如下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圆周运动是高中物理研究的几大典型运动之一,本节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动力学问题,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扩展。
是后续学习天体运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基础。
且与生活和科技息息相关。
本节与前后知识联系紧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拟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请看大屏幕)1.知识与技能(1)知道向心力概念、认识向心力的来源和方向。
(2)理解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其公式的含义,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3)由牛顿第二定律,理解向心加速度概念、公式和方向(4)由牛顿第二定律,应用向心力解决圆周运动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定性——定量——总结——验证的自主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三)教学重难点:用向心力分析圆周运动的动力学问题,是本章的重点。
对学生来说,向心力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故本节重点为:对向心力公式的理解。
难点为:理解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方向二、教法分析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注重过程,突出体验,针对本节课题和学生实际,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规律。
本节课采用趣闻引入——自主探究——归纳总结——精密验证;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中,得到掌握和突破,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了课堂的有序、高效的进行:学生自主探究实验采用并行与串行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展示和点评的机会,启动评价和激励机制。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情境引入、自主探究、归纳演绎、评价激励等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本节课题面向高一下期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学期多的高中学习经历。
高中物理教学案——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教案)

第五节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教案33)一、教学目标1、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2、知道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理解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进一步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4、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上述公式求质点在圆周上某一点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二、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力大小r v m r m F 22==ω,向心加速度的大小22r v r a ==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难点:对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方法实验、讲授、讨论、归纳、推理四、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件、向心力演示器、钢球、木球、细绳五、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曲线运动。
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说明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一定要受外力作用。
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的外力有何特点?加速度怎样?这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一)、向心力1、演示实验:在光滑水平桌面的O 点固定一根钉子,把绳的一端套在钉子上,另一端系一个小球,使小球在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2、讨论:a : 小球此时受到哪些力的作用?b : 合外力是哪个力?这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3、 结论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一个指向圆心的拉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向心力。
向心力的方向不断变化,但总是沿着半径指向圆心,而物体运动的方向沿切线方向,所以向心力的方向总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垂直。
4、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改变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向心力指向圆心,而物体运动的方向总是沿圆周上的切线方向,二者互相垂直。
物体在运动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在这个方向上无加速度,速度大小不会改变。
所以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5、向心力的大小(1)体验向心力的大小a :每组学生发用细线联结的钢球、木球各一个,让学生拉住绳的一端,让小球尽量做匀速圆周运动,改变转动的快慢、细线的长短多做几次。
高三物理上册《向心加速度向心力》教案、教学设计

1.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尤其是对圆周运动中速度和加速度的理解。
2.向心力在实际问题中的计算,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赛车在弯道处的运动,让学生感受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向心加速度与半径、速度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
2.利用数学知识,推导向心加速度公式,让学生体会学科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本概念:讲解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3.公式推导: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推导向心加速度公式,并进行实验验证。
4.应用与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练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6.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理解。
b.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c.设计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堂互动:
a.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b.教师适时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5.课后巩固:
a.布置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c.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实验的操作步骤,包括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记录等。
《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3)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渐给学生渗透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探究问题的热情,养成乐 于学习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 (2)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1)利用极限的思想确定向心加速度方向 (2)探究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四、教法学法
a vr a w r 从 呢两 ?个 然表后达 再式 通表 过面 下来 面看 的, 练一习个题与检n半测径学成生反对比两,个一表个达与式半是n径否成理正解比2,这两个表达式是不是矛盾
4.课堂小结:
在这里主要让学生自己总结,畅所欲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最后老师再加以总结和 补充。
5.分层作业( 学生看自愿选做) A 组学生:自己回顾、推导向心加速度表达式的过程。(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 点) B 组学生:1、自己回顾、推导向心加速度表达式的过程。
目的是让学生从受力的角度对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课教学
物理教案-向心力 向心加速度

物理教案-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到的向心力的概念。
2.掌握计算向心加速度的方法。
3.运用物理知识解决与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向心力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1.向心力–向心力是指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力。
–向心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速度和运动半径有关。
–向心力的公式为:$F_c = \\frac{mv^2}{r}$,其中F c表示向心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r表示物体运动的半径。
2.向心加速度–向心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其速度方向的变化率。
–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和运动半径有关。
–向心加速度的计算方法为:$a_c = \\frac{v^2}{r}$,其中a c表示向心加速度,v表示物体的速度,r表示物体运动的半径。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圆周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
–提问: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为什么会向圆心方向运动?学生回答后,再引导学生讨论物体受到的力是什么。
–引入向心力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推导向心力的公式。
2.向心力的计算–通过实例演示向心力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揣摩计算公式的应用场景。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向心力,并在小组间互相讨论和交流答案。
3.向心加速度的计算–通过向心力的概念引入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从物理学原理出发,推导出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分组进行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向心加速度,并与小组成员进行对答案和讨论。
4.拓展应用–将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旋转木马、汽车转弯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讨论。
五、教学效果评价1.设计课堂小测,测试学生对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2.针对学生的错误和疑惑点进行即时纠正和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向心力向心加速度》,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曲线运动》的第五节知识,在教材的第86页至89页。
从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出:《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一节是本章承上启下的重要知识,学好这节内容,一方面可以深化前面所学的匀速圆周运动知识,另一方面又为后续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打好必要的基础。
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公式这个难点。
在教材中先通过实例来引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公式F=mrω2或F=mv2/r,之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a=rω2或a=v2/r,这样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
2、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理解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
并能运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解答有
关问题。
②、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懂得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③、情感目标:通过情景视频的引入,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学生如何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另外,由于向心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往往容易把向心力当作性质力处理,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应为学生怎样建立向心力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接下来说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学习了牛顿三大定律,初步具备了以加速度为桥梁的运动与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他们的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且有多次小组合作经验。
但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好,不注重对知识内涵的研究,对物理的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
而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概念比较抽象,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利用实例来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再由实验来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圆周半径、线速度的关系,而
后用牛顿第二定律引出向心加速度方向和大小,这样符合教材编写的意图,突出概念教学的物理过程,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过程。
(三)【教法和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
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创设情景,引导探究,让学生自觉提问,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四)【教学用具】:
为了强调了物理实验的真实性,为了突出媒体创设情景的有效性,我准备了多媒体器材、课件、向心力演示器、小球、橡皮擦、细线、小刀等作为本节课的教具。
(五)【教学过程】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我在公开课上这样开门见山:同学们认识我吗?全体同学会异口同声回答:“不认识。
”,这时我自我介绍说“我叫向心力,我的兄弟叫向心加速度。
”这样就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新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环节:新课教学:
1、理解向心力概念:
①播放视频:首先我播放我国运动员赵宏博和申雪花样滑冰夺冠视频、嫦娥一号飞天模拟视频以及过山车视频。
这样就自然地引领学生感知生活中的物理,懂得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且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也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②学生举例:接着我让学生在观看了视频的基础上自己举例,学生可能会举:中国的杂技(飞车走壁、水流星),旋转餐桌上的碗等例子。
③提出问题:在学生对圆周运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就圆周运动从力和运动的关系方面提出几个问题,学生讨论后会提这样的问题:⑴为什么物体会做圆周运动?
⑵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力如何?等等
④实验研究: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切身体验,我让学生分组用手拉住绳子一端,使小球在光滑桌面上做圆周运动。
⑤观察思考:同学们实验后会思考这些问题:小球受到哪些力作用?是哪个力在使小球做圆周运动?这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这个力起什么作用?待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播放视频:小球在光滑的圆盘上运动并同时回答以上问题。
⑥教师总结归纳:教师最后总结
2、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提出问题: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在理解了向心力概念和方向后会疑云又生,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②大胆猜想:我首先让学生分组用绳和橡皮擦来体验向心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同时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大胆体验(他们有的会把橡皮擦用小刀切一部分来体验向心力的变化,有的会改变细线的长度来体验,有的会改变转动的速度来体验),他们体验后会得出向心力与质量、线速度、半径有关。
③设计实验:接着教师提供向心力演示器,用视频介绍其结构和原理(匀速转动手柄,可以使塔轮、长槽和短槽匀速转动,槽内的小球就随之做匀速圆周运动。
这时小球向外挤压档板,档板对小球的反作用力提供了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同时,小球压档板的力使档板另一端压缩弹簧测力套筒里的弹簧,弹簧的压缩量可以从标尺上读出,该读数显示了向心力大小。
)同时建议学生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向心力与质量、线速度、半径的关系。
④分组实验:紧接着学生分组演示实验,教师适时指导。
⑴学生甲组:首先学生甲组在保持半径和线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探究F与m的关系
学生把质量比为2:1的钢球和铝球放在半径相同的两个旋转臂上,同时把皮带放到转速比为1:1的两个传动轮上。
经过实验,学生讨论后会得出向心力与质量成正比。
⑵学生乙组:接着让学生乙组在保持半径和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探究F与的关系
学生把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放在半径相同的两个旋转臂上,同时把皮带放到转速比为2:1的两个传动轮上。
经过实验,学生讨论后会得出向心力与线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⑶学生丙组:最后学生丙组在保持线速度和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探究F与的关系
学生把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放在半径比为1:2的两个旋转臂上,同时仍把皮带放到转速比为2:1的两个传动轮上。
经过实验,学生讨论后会得出向心力与半径的倒数成正比。
⑤合作交流:学生实验演示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对以上实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结论:F=mv2/r或F=mrω2
⑥归纳总结:教师在学生讨论总结后,播放视频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最终指导实践。
并指明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
3、向心加速度:有力就有加速度,学生在知道向心力的方
向和大小后,自然就会得到向心加速度的概念,教师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推出向心加速度公式或,同时得到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教学流程图
(六)【布置作业】为了学以致用,我布置了如下作业:课后练习五:(1)⑹(7)
(七)【板书设计】为了让学生一目了然,我采用了网络式板书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