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是可以弯曲的【高善文】

合集下载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选修3-4:走近广义相对论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选修3-4:走近广义相对论

③对于一个以速率v运动的物体,其动 Ek=E-E0=mc2-m0c2. ④物体的总能量为动能与静质能之和,即E =Ek+E0=mc2(m为动质量). ⑤由质能方程可知ΔE=Δmc2. ⑥相对论能量、质能关系 物体的总能量:E=Ek+m0c2=mc2 其中m0c2称为静质Hale Waihona Puke .对广义相对论的进一步认识
走近广义相对论
走近广义相对论 1.广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1)在任何参考系中(包括惯性参考系),物理 __过__程_____和__规__律_____都是相同的,这一 原理叫做广__义__相__对__性_原__理_________. (2)一个均匀引力场与一个做加速运动的 _参__考_系____ 等 价 . 这 一 原 理 叫 做 __等_效__原__理___.
期变大,它的运动与加在D形盒上的交变电 压不再同步,回旋加速器的加速能量因此受 到了限制.
(2)质能方程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E=mc2=
m0c2 1-vc2
.
理解这个公式请注意: ①质能方程表达了物体的质量和它所具有的 能量的关系:一定的质量总是和一定的能量 相对应. ②静止物体的能量为E0=m0c2,这种能量 做物体的静质能,每个有静质量的物体都具 有静质能.
引力场是由质量不为零的物质产生的,引力 使时空发生变化,也就是物质的存在使时间 的流逝和空间的大小发生变化,广义相对论 的时空结构认为时间和空间不仅与参考系有 关,还与物质的运动和分布有关,在密度越 大,质量越大处时空弯曲越严重. 4.广义相对论的实验检验 (1)水星近日点的进动;
(2)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弯曲; (3)引力红移. 例1 假如宇宙飞船是全封闭的,航天员与外 界没有任何联系.但是航天员观察到飞船内没 有支撑的物体都以某一加速度落向舱底.请分 析这些物体运动的原因及由此得到的结论.

雷册渊《能弯曲的屏幕将怎样改变生活》阅读练习及答案

雷册渊《能弯曲的屏幕将怎样改变生活》阅读练习及答案

能弯曲的屏幕将怎样改变生活雷册渊①电视变成挂在墙上的一个画轴,电脑能一键自动收卷成钢笔大小随身携带,手环摘下来铺平就成了智能手机……未来生活中,显示将无处不在,而柔性显示或许就能让这些畅想变为现实。

那么,备受终端厂商青睐和大众期待的柔性屏是什么?我们的生活又将因此产生怎样的改变?②柔性屏就是柔性显示屏幕的简称。

它主要采用OLED技术(有机发光二极管)以实现创新突破。

③众所周知,玻璃是很难弯曲、折叠的,而塑料则可以任意弯曲。

传统的显示屏都是以玻璃作为基板材料;而柔性屏则是以塑料作为基板材料,再加上各种功能层和部件构成的显示屏。

因此柔性与刚性相对,主要是基板材料不同。

④目前,人们常用的电脑、电视、手机显示屏大多采用的是液晶显示技术(LCD)。

液晶自身不能发光,因此需要背光源、偏光片、彩色滤光膜等繁复的组件,屏幕的厚度很难降下来。

常见的LCD显示屏就像三明治一样,由两片玻璃夹着液晶材料,主要靠后面的发光部件提供光源,从而显示出缤纷的颜色。

⑤与液晶显示技术不同,OLED显示技术主要依靠材料自发光。

它不再需要背光源、彩色滤光片等部件,只需要一片充当底层的基板材料,通过蒸镀到基板上的显示材料就能使屏幕发光。

这些显示材料本身就很轻薄,因此OLED显示屏要比LCD显示屏轻薄不少。

⑥进一步说,由于基板材料已经从玻璃换成了塑料薄膜,屏幕变得可弯可折、能屈能伸。

因此,柔性屏的概念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

⑦可弯曲、可折叠、低耗能的屏幕,给了终端厂商巨大的想象空间,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崭新的变化。

这不仅体现在手机领域,还有家用电视、笔记本电脑、车载显示器、可穿戴设备等等。

⑧未来汽车的中控区域或许会“消失不见”,更大更宽的车内空间不是梦。

柔性显示屏幕更适合汽车内部的复杂空间,汽车中控区域将会集显示、按键等交互设计于一体。

想象一下,当汽车里厚重的中控台变薄了,甚至可以收卷安置在后视镜上,车内空间必然会增加不少。

未来我们的家居生活可能会更智能。

神奇的人造光

神奇的人造光

施牧/文神奇的人造光神奇的光隔着玻璃,我们若想拍摄橱窗里面的东西,总是被玻璃那恼人的反光所影响;在阳光的直射下,我们一般很难看清水中的鱼儿,因为阳光在水面的反光只会让我们看到波光粼粼的水面。

但是有一种光源,它发出的光照射到金属、水面、玻璃等光滑物体表面时不会引起反光。

不要以为这种光源发出的光比较弱才不会引起反光的,相反,这种光源发出的光异常强烈,就是说这种光非常亮。

它囊括了从远红外线到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再到X射线范围内的所有频率的光,而且每一部分的光都比普通光要亮得多。

据测定,其X射线波段的光要比普通X光亮百万倍。

也不要以为这种光经过了处理才不会反光的,它天生就具有这种性质。

这种光还有比较神奇的一点,就是这种光是带电粒子像驴子拉磨一样不断转圈而发出的,这种发光方式比较特殊,特殊得科学家们初始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反而认为它浪费了很多能量,使科学家对这种光的出现很是烦恼。

粒子转圈产生光由于带电粒子直线加速时需要千万米长的加速轨道才能把粒子加速到所需速度,这在现实中很不实际,因此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让带电粒子在回旋加速器中循环往复地转圈,在其转圈的过程中对其加速。

但是科学家发现,当带电粒子被加速到一定速度后,虽然施加同样的能量,但粒子的速度再也无法提高,同时质量也不再增加(据狭义相对论,能量和质量可以相互转换)。

既然带电粒子的动能没有增加,质量也没有增加,而我们施加的能量却还在不断被消耗掉,所消耗的能量哪里去了?经过研究,科学家发现不断转圈的带电粒子在不断向外辐射电磁波!是这些电磁波消耗了大量的能量。

为什么转圈的电荷会向外辐射电磁波呢?根据电磁理论,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那么转圈的电荷就会产生变化的电场,这变化的电场又会产生变化的磁场,电磁场的向外传播就形成了向外辐射的电磁波。

而且若电荷旋转速度加快,其向外辐射的电磁波能量就会增强。

科技前沿FRONTIER根据这一现象,科学家给出了惊人的预测:当带电粒子的旋转达到一定速度后,还会向外辐射可见光,甚至紫外线、X射线等。

2025届哈尔滨市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哈尔滨市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哈尔滨市高三语文上学期9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影视作品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

2023年初,电视剧《狂飙》热播,江门作为拍摄地迅速“出圈”。

电视剧《繁花》播出后,上海黄河路成为剧迷们追捧的热门景点。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又将新疆北部城市阿勒泰展现于公众视野。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和文化推广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影视创作的支持力度。

这种“双向奔赴”的态势,对推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一座城成就一部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光明日报》2024年6月19日)材料二:“古城变没变?”面对笔者的问题,常年从事文保工作的方楚兰答得直接:“格局一直没变。

”潮州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城。

站在城墙上望去,韩江、韩山立于前,“850多岁”的广济桥横卧江面,老城内街巷纵横,一条牌坊街成为古城文旅特色区的“中轴线”……高处有城楼城墙,近处有江水古桥,内里有小巷老厝,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自外而内,古城格局充满了“立体感”,尽显魅力。

漫步广济桥,上面的部分亭台楼阁被开辟为潮州非遗展室,非遗传承人在室外开展常态化演示,增强与市民游客的互动。

62岁的郭金耀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古城的点滴变化。

在他看来,牌坊街的每一个牌坊都有故事,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

文化根脉的跳动是实现活化利用的驱动力。

一座城、一条街,要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就必须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文化的根、感受文化的脉。

“晚上没事了,沿着古城走一走,真是有灵气!”茶入盖碗,沸水冲泡,郭金耀一边展示潮州工夫茶,一边笑谈日常生活。

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浸润在城市肌理中,如此,古城定会绽放新光彩,持续“潮”起来。

(摘编自《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人民日报》2024年6月18日)材料三:灯光渐暗,音乐渐起,江西南昌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茶馆里座无虚席。

2020年高考物理108所名校押题精选17 光学 电磁波 相对论(解析版)

2020年高考物理108所名校押题精选17 光学  电磁波  相对论(解析版)

精选17 光学 电磁波 相对论1.如图所示为半径为R 的半圆柱形玻璃砖的横截面,O 为该横截面的圆心.光线PQ 沿着与AB 成300角的方向射入玻璃砖,入射点Q 到圆心O的走离为3R ,光线恰好从玻璃砖的中点E 射出,己知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 . (i )求玻璃砖的折射率;(ii )现使光线PQ 向左平移,求移动多大距离时恰不能使光线从圆弧面射出。

(不考虑经半圆柱内表面反射后射出的光)。

【答案】(i;(iiR 【解析】(i )光线PQ 入射到玻璃砖表面,入射角α= 60°,设对应折射光线QE 的折射角为β,如图所示:由几何关系得:3tan 3R β==,即:β=30°根据折射定律有:sin sin n αβ=解得:n =(ii )若使光线PQ 向左平移距离x ,折射光线Q′E′,到达圆弧面的入射角恰好等于临界角C ,则:1sin C n=在△Q′E′O应用正弦定理有:3sin(90)sinR xRCβ+=︒-联立解得:x R=2.如图甲,让激光束通过一个狭缝,观察到光屏上出现单色条纹图样。

现保持激光器与狭缝到光屏的距离不变,将光屏向狭缝处适当移动,下面关于本实验说法正确的是()A. 将会观察到乙图样B. 光屏上条纹更宽C. 移动后,条纹变得模糊D. 该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答案】D【解析】解:A、让激光束通过一个狭缝,观察到光屏上出现单色条纹图样是光的衍射图样,衍射条纹的中央亮条纹的宽度最大,将会观察到丙图样;故A错误;BC、当保持激光器与狭缝到光屏的距离不变,将光屏向狭缝处适当移动,光屏上条纹更窄,条纹变得清晰;故B错误,C错误;D、光的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故D正确故选:D。

根据衍射条纹的特点以及衍射的特点分析即可。

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衍射条纹的特点,以及知道缝孔的宽度越小,衍射现象越明显。

3.市场上有种灯具俗称“冷光灯”,用它照射物品时能使被照物品处产生的热效应大大降低,从而广泛地应用于博物馆、商店等处.这种灯降低热效应的原因之一是在灯泡后面放置的反光镜玻璃表面上镀一层薄膜(例如氟化镁),这种膜能消除不镀膜时玻璃表面反射回来的热效应最显著的红外线.以λ表示此红外线的波长,则所镀薄膜的厚度最小应为()A. 18λ B. 14λ C. 12λ D. λ【答案】B【解析】解:因为薄膜的厚度为波长的14,所以两个界面上的反射光相干涉后互相抵消,减少了反射光,从而减少了反射光的能量.故选B两个界面上的反射光相干涉后互相抵消,减少了反射光.本题考查了光的干涉,知道波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为减弱点.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单摆的摆球在通过最低点时合外力等于零B. 有些昆虫薄而透明的羽翼上出现彩色光带是薄膜干涉现象C. 变化的电场一定产生变化的磁场,变化的磁场一定产生变化的电场D. 一条沿自身长度方向运动的杆,其长度总比杆静止时的长度大【答案】B【解析】解:A、单摆的摆球在通过最低点时,回复力等于零,而合外力一定不等于零,故A错误;B、薄而透明的羽翼上出现彩色光带,是由于羽翼前后表面反射,得来频率的光,进行相互叠加,是薄膜干涉现象,故B正确;C、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稳定磁场,非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非均匀变化的磁场,故C错误;D、根据相对论,则有沿自身长度方向运动的杆,其长度总比杆静止时的长度短,故D错误;故选:B.单摆的摆球在通过最低点时回复力等于零;羽翼上出现彩色光带是薄膜干涉现象;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稳定磁场,非均匀变化的电场产生非均匀变化的磁场;沿自身长度方向运动的杆,其长度总比杆静止时的长度短,从而即可求解.考查回复力与合外力的区别,掌握薄膜干涉的原理,理解变化中有均匀变化与非均匀变化,知道沿着运动方向的长度在缩短.7.雨后太阳光射入空气中的水滴,先折射一次,然后在水滴的背面发生反射,最后离开水滴时再折射一次就形成了彩虹。

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植物的生长与胚 芽鞘的哪部分有关?
弯向光源生 长
不生长
思考与讨论:
1、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哪部分?
2、感受光刺激的是哪部分?
生长但不 弯曲
弯向光源生长
结论: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 影响,当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 会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 曲。
这种“影响”究竟是什么呢? 2 、詹森的实验(1910年)
进一步研究发现,植物体内还具有生长素效 应的其他物质:苯乙酸(PAA)、吲哚丁酸 (IBA)
二பைடு நூலகம்植物激素的概念
产生部位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_______ 运送 到________ ,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 作用部位 响的微量_______ 。 有机物 除生长素外,还发现了赤霉素、细胞 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安县中学
1、这幅画是谁画的? 画作的名字叫什么? 梵高 《向日葵》
2、为什么这种花叫做 向日葵呢? 因为它的花盘可 以随着太阳的移动而 转动。 3、植物这种特性叫 什么? 向光性
让我们来探讨以下问题
问题探讨
1. 图中植株的生长方向 有什么特点? 2.可能是哪种环境刺激 引发了这株植物生长方 向的改变?这种改变有 什么适应意义? 3.这种生长方向的改变, 是发生在植物的幼嫩部 分还是成熟部分?
思考题2:
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 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的光可 以从窗口射入。把暗箱放在旋转器 上水平旋转,保持每15分钟均速转 一周。一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为:B
思考题3: 请分析各胚芽鞘生长情况(图中 插入薄片为云母片)。
A B C D E 答: A图胚芽鞘向光源弯曲生长 B图胚芽鞘背光源弯曲生长 C图胚芽鞘不弯曲不生长 D图胚芽鞘直立生长 E图胚芽鞘向光源弯曲生长

2023届东北育才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高考适应性检测卷附答案解析

2023届东北育才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高考适应性检测卷附答案解析

2023届东北育才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高考适应性检测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化数字化,即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依托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处理等信息技术进行存贮、创作、生产、传播、交易和消费等,是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体现。

基于文化数字化提出的文化数字化战略,为我们擘画了民族文化全景呈现、全民共享和优秀成果享誉世界的美好愿景,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夯实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

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国家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数字化是不可绕过的有效路径,这也是在文化领域和文化建设上能够抓住信息革命的一次重要机遇。

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的“数据超市”“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等关键词是实现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提高文化生产力的要害。

信息文明条件下,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进入社会化大生产的产业化环节中,文化数字化是一条便捷的有效路径,是文化艺术生产力快速提高的必然之举,这一点已为国际经验所证实。

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我们应该名正言顺地甚至大张旗鼓地提出文化是生产力、文化创意是生产力的口号。

事实上,有了现代化逻辑骨架的文化是真正的生产力,有着现代文明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文化才是生产力的思想观点逐渐成为一种共识。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经济学、创意经济学、文化产业经济学才是自在自为的完善的现代学科概念,才能真正为文化自信夯实经济基础、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思想的支撑。

文化数字化不仅仅是器物层面的革新和技术应用,还要“由器而道”、以技促道诉求一种新思维和原初视野。

也就是说,文化数字化不仅在于使文化发展强身健体、形成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健壮骨骼,更在于推动契合时代特点的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形态的整体跃升。

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推动当代文化创新的激发器和策源地,它涵盖了中华文化数据库、国家文化专网、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等领域,意在供给侧发力,激活各类文化资源且贯通各部门各行业,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

2024年现代文阅读1押题14---科技+文化

2024年现代文阅读1押题14---科技+文化

2024年现代文阅读1押题14---科技+文化(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微粒说与波动说的第一次交锋中,以牛顿为首的微粒说战胜了波动说,取得了在物理学界被普遍公认的地位。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英国米尔沃顿的一个教徒的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男孩,他被取名为托马斯·杨。

经过学习和探究,他最终形成了光具有波动性质的想法,这个认识源于波动中所谓的“干涉”现象,波的干涉现象是各种波所独有的基本特征。

我们都知道,普通的物质是具有累加性的,一滴水加上一滴水一定是两滴水,而不会一起消失。

但是波动就不同了,一列普通的波,有着波的高峰和波的谷底,如果两列振幅相同的波相遇,当它们正好都处在高峰时,那么叠加起来的这个波就会达到两倍的峰值,如果都处在低谷时,叠加的结果就会是两倍深的谷底。

但是,等等,如果正好一列波在它的高峰,另一列波在它的谷底呢?答案是它们会互相抵消。

如果两列波在这样的情况下相遇——物理上叫作“反相”——那么在它们重叠的地方将会波平如镜,既没有高峰,也没有谷底。

这就像一个人把你往左边拉,另一个人用相同的力气把你往右边拉,结果是你会站在原地不动。

托马斯·杨在研究牛顿环的明暗条纹的时候,被这个关于波动的想法给深深打动了。

为什么会形成一明一暗的条纹呢?一个想法渐渐地在杨的脑海里成形:用波来解释不是很简单吗?明亮的地方,那是因为两道光正好是“同相”的,就好像有两个人同时在左边或者右边拉你,它们的波峰和波谷都得到增强,结果造成了两倍光亮的效果;而黑暗的那些条纹,则一定是两道光处于“反相”,它们的波峰、波谷相对时,就好像两个人同时往两边拉你,正好互相抵消了。

这一大胆而富于想象的猜测使杨激动不已,他马上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并发表了论文报告,阐述了如何用光波的干涉效应来解释牛顿环和衍射现象,甚至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了光的波长应该在1/60000~1/36000英寸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线是可以弯曲的——关于研究方法的一些体悟和浅见高善文内容提要正确的方法有助于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运行的内在逻辑,从而降低预测失败的概率。

我们通过十个小故事,来讲述对研究方法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非洲蚂蚁找家”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研究的四个步骤。

“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更快”,“光线是可以弯曲的”,说明了现代科学是形式逻辑和实证精神的结合产物,两者缺一不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然之”,“下边,没有了”则论述了中国从古到今都相对缺乏实证精神和形式逻辑,从而无法产生有价值的研究。

“引力与温度无关”说明了在寻找因果关系的过程中,隔离的重要性。

“雄鸡一唱天下白”,“诗必穷而后工”说明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差别,以及在现实复杂环境中,排除其他因素,找出因果关系的困难性。

“上帝是存在的”说明了理论的命题或预言必须是可证伪的。

“上帝难以琢磨,但他并不邪恶”,是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在原则上应该是简单和可以理解的。

我想先讲一讲我个人对研究方法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这部分陈述在我看来是异常重要的,尽管它没有实际的内容在里面。

为了把这部分讲清楚,我给大家讲几个故事,也会使大家听起来更轻松。

1.非洲蚂蚁如何找家?在几十年以前,生物学家很热衷于使用进化理论来研究生物的行为。

在这种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非洲沙漠里有一种蚂蚁,这种蚂蚁找回自己巢穴的行为非常奇怪。

在当时人们已经知道,正常的条件下,蚂蚁要找回自己的巢穴,主要的办法是在它们离开巢穴的时候,沿途留下很多气味。

这样,等到蚂蚁要回家的时候就会循着气味回家,因为蚂蚁是没有视觉的。

知道这样一个原因的方法是很简单的:在蚂蚁经过的沿途放几个樟脑球。

一般的话,蚂蚁就会迷路。

但是,科学家发现非洲沙漠里的这种蚂蚁,实际上不是依靠气味来识别路途的。

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大家对这种蚂蚁如何找回自己的巢穴非常感兴趣。

当时,为了解释这种蚂蚁是如何找回家的,出现了很多竞争性的理论。

其中一种理论认为,在这种蚂蚁体内,有一种计步器。

当蚂蚁离开自己巢穴的时候,它的计步器就开始工作,统计蚂蚁的步数。

然后,当蚂蚁找回家的时候,计步器可以反向工作。

当计步器清零,蚂蚁就知道已经到家了。

从研究的角度,我们把迄今为止的这个案例总结为两点:我们看到研究的第一步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他观察到的现象就是蚂蚁回家,提出的问题就是这种蚂蚁回家很奇怪,那它是如何回家的呢?第二步就是提出理论,做出猜想。

为了解释所面对的现象,我们要提出一个假说,提出一个理论,这个理论在逻辑上要能够自圆其说,要能够解释所面对的现象,这是研究的第二步。

但是在那以后的几十年间,人们不知道这个假说是不是对的(就是蚂蚁体内有计步器的假说)。

我以前曾经问过很过很多面试的学生和实习生,如果现在把这样一个假说抛给你,要试图知道这个假说是不是对的,怎么办呢?不少学生的第一直觉是把蚂蚁解剖一下,然后用显微镜,用生物学的方法来寻找计步器在哪里。

其实稍微简单地想想就可以知道,这种办法在操作上是非常困难的,是几乎不太可能成功的。

因为计步器作为一种假说,很难跟具体的生物器官去对应起来。

即便你能够对应起来,这种器官的运作在解剖学的意义上也是很难理解的。

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始终不知道这种假说是不是对的,它毫无疑问是一种引人注意的、很有趣的假说。

前几年,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生物学论文,这篇论文就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种计步器的假说是否是正确的。

它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以现在的眼光看,办法很简单,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不知道这些办法。

它的办法是把这些蚂蚁捉来,分成两组。

把第一组蚂蚁的腿截断一半,接到第二组蚂蚁的腿上。

这样第一组蚂蚁的腿就缩短了一半,第二组蚂蚁的腿就延长了一部分。

这些是在蚂蚁离开家以后非常快速的完成的。

如果计步器理论的假说是正确的,从这个假说出发得到的预测是,腿被截掉一半的蚂蚁在往回走的路上,在中途一半的时候就开始表现出找家的行为,主要就是开始团团转;而腿被延长的蚂蚁,会跨过自己的巢穴,继续向前走可以计算的距离,然后才表现找家的行为。

从这样的假说出发,理论上可以做出这样的预测。

所以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用实验证据的方法来看看这个预测是不是正确的。

这篇论文能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假说居然是正确的。

蚂蚁找家行为的表现与这一理论的预测是一模一样的。

在这里我们看到研究的第三步和第四步。

如果说研究的第一步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第二步是提出假说,提出理论,那么研究的第三步就是从假说和理论出发,从其内在的逻辑出发,去提出一系列的预测。

这一系列的预测本身是基于理论的内在逻辑推演出来的。

研究的第四步就是有系统性地搜集经验、事实和证据,并把这些经验、事实和证据同理论的预测相对照。

如果理论的所有预测都能够和经验事实一致起来,那我们就接受这个理论;如果理论的预测和经验事实不一致,那我们就推翻这个理论,去寻求一个新的理论。

这就是我们迄今所知道的所有科学研究的四个步骤。

这四个步骤是缺一不可的,关于他们的重要性,我们再举另一个例子。

2.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更快在古希腊时期,那时的人们很喜欢辩论。

为了支持辩论技巧,一部分的人发展起了非常发达的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在此后上千年时间里的发展水平都没有超过古希腊。

形式逻辑在那个时代的顶点应该是欧氏几何。

欧氏几何基于非常简单的假设,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一条直线”。

它基于如此简单的一条假设,就可以推演出非常庞大、非常密实的命题体系。

古希腊学者在那个时代就试图论证“地球是圆的”,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证据,他们还以几何学为基础去估算地球的周长。

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样的估算成就也是很了不起的。

我们想说的是,任何一个理论都必须有逻辑,而它的基础就是基于古希腊时代的形式逻辑。

在数千年以前的古希腊时代,大约跟中国的孔子时代差不多,希腊人的逻辑就已经非常的发达,远远高于中国先哲的水平。

但是我们也知道,古希腊有一个先哲亚里士多德。

他的庞大的理论之中有很多命题,其中一个广受瞩目的命题是: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更快。

这个命题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有非常明确地阐述。

而我们现在清楚地知道这个命题本身是不对的。

但是,从亚里士多德提出这个命题一直到伽利略时代,在上千年的时间里,没有人公开地、严肃地去质疑这个命题或这个预言。

为什么呢?因为在漫长的时间里,人们不知道做科学研究的第三步和第四步。

亚里士多德观察到羽毛比石头下落得更慢,观察到一个现象,他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更快。

这已经是一个抽象,是一个理论。

但是这个理论是不是正确的呢?他需要第三步,以这个理论为基础做出预测,然后是第四步,用可控的实验去验证这个预测。

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一直到伽利略时代的漫长的时间里,人们不知道为了取得知识和理解上的进步,第三步和第四步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在那漫长的时间里,科学本身并没有诞生。

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人们才认识到,理论不但需要逻辑支撑,还需要对世界做系统的观察,并用这些观察来验证理论的预测,在验证的基础上推翻一个理论或者接受一个理论。

爱因斯坦曾经讲过,现代科学的诞生是一个偶然。

这个偶然来自于两种思想的碰撞和汇融。

一种思想是形式逻辑。

从现代对文明史的回顾来看,只有在古希腊提出了非常发达的形式逻辑。

而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源头就是实证精神。

所谓的实证精神,就是对事实有系统的搜集、测量和记录。

只有当形式逻辑和实证精神这两种思潮交融在一起的时候,科学在欧洲才大放光芒。

从伽利略时代到牛顿,到达尔文,到麦克斯韦,到爱因斯坦,无不是遵循这样的方法,将科学推向更加昌明的地步。

3.光线是可以弯曲的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本身在数学上,在思想上,毫无疑问是异常复杂的。

但是他所做出的预测,他所做出的可以观察的、以前人们所不知道的预测,却是惊人的简单。

比如说,一个非常重要的预测是:当光线通过重力场的时候,光线本身可以被拉弯。

这个事实以前人们是不知道,并且是无法想象的。

而这个在现代天文学的观察上一般叫做“重力场的透镜效应”或“爱因斯坦透镜效应”。

以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为基础,他所能做出的预言是什么呢?爱因斯坦本人严密计算出来的预言是:当发生日全食时,太阳的光芒完全被月亮屏蔽。

在这样的条件下,太阳背后的恒星所发出的光经过太阳的重力场时被拉弯,照射到了地球上。

这个时候人们对这颗恒星位臵的计算,同太阳在其他位臵时的计算有轻微的偏离,而这个偏离的大小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1918 年,英国的远征队分别在地球的不同地方对这一预言进行了观测,而观测的结果与爱因斯坦的预言是一模一样的。

这是广义相对论获得广泛支持,爱因斯坦成为世界名人非常关键的实验证据。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科学研究的四个步骤是缺一不可的,科学研究本质上是实证精神和形式逻辑的结合。

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然之如果我们回过头看中国三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会看到中国人既没有实证精神,也没有形式逻辑。

在中国大量的史料中,我们看的纪录是,皇帝今天晚上宠幸了哪位妃子,名字叫什么,我们看到的是韩信在月下策划政变,最后没有成功。

我们没有看到对世界的运行做出的有系统的测量、观察和记录。

中国的先秦时代也有很激烈的辩论,这种辩论也推动了逻辑的发展,其到达的高度中国人在后来再也没有到达过,但是它跟古希腊的形式逻辑相比是不在一个量级上的。

在朱熹或是更晚的时代,知识分子都醉心于解读古代的典籍。

这种解读首先沉迷于对定义的辩论。

比如对论语的解读,首先沉迷于这句话在字义上如何解读,如何定义,而没有严密的逻辑推演和合理预测。

举例来说,康有为如何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然之”呢?中国古代是没有标点的,这句话在很长时间里大家的解读是一样的,但是康有为提出了新的解读,认为原意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然之”,意思是“如果老百姓答应,那就这么办,如果老百姓不答应,就跟他们讲明白”。

这个倒有点儿像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理想。

但是包括梁启超在内,对这样的解读都非常的怀疑。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人古代的治学方法:命题的本身没有非常清晰的含义,命题的基础没有非常严密的定义,命题的展开过程没有密实的逻辑,命题本身也没有提出任何预测。

有时候即使提出预测,人们也不用系统性的观察去验证这个预测。

例如,在中医的著作中,关于生男生女在理论上是这样解释的:夫妇双方如果在单日行房,则生男;在偶日行房,则生女。

这也是一个理论,这个理论做出了很重要的预测,但是你没有看到哪个中国人去系统性地搜集事实来验证这个理论。

所以中国人在漫长的文明史中既没有形式逻辑,也没有实证精神,所以中国自始至终没有科学。

但中国文明居然延续至今,也算一大奇迹。

为什么我们要从这么遥远的孔子时代讲起呢?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既没有形式逻辑也没有实证精神的传统一直延续到当代。

即使是洋务运动和五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使西方的思想在中国开始广泛的传播,但是在骨子里,中国学者仍然非常深刻地缺乏实证精神,非常深刻地缺乏形式逻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