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三微型胶囊的制备
微型胶囊的制备

微型胶囊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复凝聚法制备微型胶囊的工艺及影响微囊形成的因素。
2.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复凝聚法制备微型胶囊的原理。
二、实验指导微型胶囊(简称微囊)系利用天然、半合成高分子材料(通称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通称囊心物)包裹而成的微小胶囊。
它的直径一般为5~400µm。
微囊的制备方法很多,可分为物理化学法,化学法以及物理机械法。
可按囊心物、囊材的性质、设备和微囊的大小等选用适宜的制备方法。
在实验室中制备微囊常选用物理化学法中的凝聚法。
凝聚法又分为单凝聚法和复凝聚法。
后者常用明胶、阿拉伯胶为囊材。
制备微囊的机理如下:明胶为蛋白质,在水溶液中,分子链上含有-NH2和-COOH 及其相应解离基团-NH3+与-COO-,但含有-NH+3与-COO-离子多少,受介质pH值的影响,当pH值低于明胶的等电点时,-NH+3数目多于-COO-,溶液荷正电;当溶液pH高于明胶等电时,-COO-数目多于-NH+3,溶液荷负电。
明胶溶液在pH4.0左右时,其正电荷最多。
阿拉伯胶为多聚糖,在水溶液中,分子链上含有-COOH和-COO-,具有负电荷。
因此在明胶与阿拉伯胶混合的水溶液中,调节pH约为4.0时,明胶和阿拉伯胶因荷电相反而中和形成复合物,其溶解度降低,自体系中凝聚成囊析出。
再加入固化剂甲醛,甲醛与明胶产生胺醛缩合反应,明胶分子交联成网状结构,保持微囊的形状,成为不可逆的微囊;加2%NaOH调节介质pH8~9,有利于胺醛缩合反应进行完全,其反应表示如下:R-NH2+ H2N-R + HCHO pH8-9R-NH-CH2-HN-R + H2O三、实验内容1.复凝聚法制备微囊处方:食用油3ml阿拉伯胶 2.5g明胶 2.5g37%甲醛溶液 1.2ml10%醋酸溶液适量10%NaOH溶液适量去离子水适量2.操作(1)明胶溶液的配制:称取明胶 2.5g,用去离子水适量浸泡溶胀后,加热溶解,加去离子水至50ml,搅匀,50℃保温备用。
微型胶囊的制备实验报告

微型胶囊的制备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制备微型胶囊,掌握微型胶囊的制备过程和实验技术,为进一步研究微型胶囊应用提供基础支撑。
二、实验原理微型胶囊的制备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即胶体溶液制备、胶囊壳制备和胶囊填充物制备。
1.胶体溶液制备首先需要准备合适的胶原蛋白溶液和交联剂溶液,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得到胶体溶液。
其中,胶原蛋白溶液可以溶解于酸性溶液中,交联剂溶液可以溶解于碱性溶液中。
2.胶囊壳制备根据所需要制备的微型胶囊大小,选择相应的微型胶囊模具,将其加热并用分离剂涂抹在模具表面,待其冷却后,将胶原蛋白溶液加入到模具中,加热使其交联成胶囊壳。
3.胶囊填充物制备根据所需要包裹的物质,选择相应的填充物,并将其加入到胶囊壳内。
三、实验步骤1.制备胶原蛋白溶液和交联剂溶液,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得到胶体溶液。
2.将微型胶囊模具加热,并用分离剂涂抹在模具表面。
3.将胶原蛋白溶液加入到模具中,加热使其交联成胶囊壳。
4.用相应的填充物填充胶囊壳内。
5.取出模具,得到制备完成的微型胶囊。
四、实验注意事项1.注意控制模具加热温度,避免烤坏模具。
2.胶原蛋白溶液和交联剂溶液混合比例应准确。
3.选择合适的填充物,避免对胶囊产生影响。
4.化学试剂应注意安全使用和储存,避免对身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五、实验结果本次实验成功制备了微型胶囊,并填充了相应的填充物。
微型胶囊的大小和形状符合预期。
填充物在胶囊壳内均匀分布,完整保持其形态。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微型胶囊的制备过程和实验技术,成功制备了微型胶囊,并填充了相应的填充物。
微型胶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医药、食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微胶囊制备方法

微胶囊制备方法微胶囊制备方法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大致可分为3类:聚合反应法、相分离法、物理及机械法。
聚合反应法包括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和悬浮胶联法;相分离法包括水相相分离法和油相相分离法;物理及机械法包括熔化分散冷凝法、喷雾干燥法、溶剂或溶液萃取法等。
1 界面聚合法界面聚合法制备微胶囊的原理是通过适宜的乳化剂形成油包水(或水包油)乳液,使水溶性(或油溶性)反应物的水溶液(或油溶液)分散进入油相(或水相),在油包水(或水包油)乳液中加入非水溶性(或水溶性)反应物以引发聚合,在液滴表面形成聚合物膜,这样含水微胶囊(或含油微胶囊)就会从水相(或油相)中分离。
将该方法制备出的微囊化乳酸菌产品用于乳酸发酵,其活菌含量会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恢复。
藤原正弘等人改进了此方法,称复乳状液法,具体过程是将乳酸菌液与添加了聚甘油脂肪酸酯的氢化油脂混合形成W/O型乳状液,再分散于含增稠稳定剂黄原胶的乳酸钙溶液中,最终形成W/O/W型双重乳状液,将此乳状液逐滴加到低甲氧基果胶之类的成模液中,制成内部流动的微胶囊化产品,由于在菌体与外水相之间有一层固化的油脂膜作为屏障,使得产品在低pH值的条件下稳定性更高。
在界面聚合法中,尽管微胶囊的强度与使用的交联剂浓度成正比,但由于交联剂都有一定的毒性,会对乳酸菌的活性造成损害,所以很难得到广泛的认可。
复乳状液法操作复杂,且在双重乳状液形成过程中外水相与内水相极易混溶,故产品得率低。
2 相分离法相分离法又称凝聚法,是将芯材料乳化或分散在溶有壁材的连续相中,然后采用某种方法(如加入聚合物的非溶剂、降低温度、或加入与芯材料相互溶解的第二种聚合物)使壁材溶解度降低并从连续相中分离出来,形成黏稠的液相(不是沉淀),包裹在芯材料上形成微胶囊。
根据包囊材料在水中溶解度的不同,可将相分离法分为水相相分离法和油相相分离法。
用相分离技术制备微胶囊时最常用的聚合物材料有明胶、琼脂、阿拉伯胶和乙基纤维素等。
Sheu TY等人用油相相分离法制得的乳酸菌微胶囊,其乳酸菌的防冻能力提高了20%~50%。
实验十三微型胶囊的制备

实验十三微型胶囊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以阿拉伯胶、明胶作囊材,用复凝聚法制备微囊;以明胶作囊材,用单凝聚法制备微囊的方法;制备扑热息痛微囊。
2.熟悉微囊的质量要求及其常规质检方法。
3.了解成囊条件,影响成囊的因素及控制方法。
二、实验提要微型胶囊(简称微囊)是利用天然、半合成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通称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通称囊心物)包裹而成直径5µm~250µm的微小胶囊。
药物微囊化后,稳定性增加,并呈固体粉末状,可供制备散剂、胶囊剂、片剂、注射剂及软膏剂等使用。
微囊的制备方法很多,可归纳为物理化学法、化学法及物理机械法等。
本次实验采用物理化学法中的单凝聚法和复凝聚法。
1.复凝聚法利用一些亲水胶体带有电荷的性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带相反电荷的胶体溶液混合时,因电荷中和而产生凝聚。
例如:阿拉伯胶带负电荷,明胶在等电点以上带负电荷而在等电点以下带正电荷,药物先与负电胶体阿拉伯胶混合,制成混悬液或乳剂,在40℃~60℃温度下与等量的明胶溶液混合,然后用稀酸逐步调节pH至明胶的等电点4.5以下,使明胶全部带正电荷,则与带负电荷的阿拉伯胶凝聚,包裹药物而形成微囊。
2.单凝聚法采用一种高分子亲水化合物作包囊材料,加入一种亲水的电解质(如Na2SO4),夺去了高分子化合物的水合膜,致使囊材的溶解度降低,在搅拌条件下自体系中凝聚并吸附在囊心上成囊而析出,然后根据囊材性质进行固化。
三、实验内容1.薄荷油微囊【处方】薄荷油 1.0g 10%醋酸适量明胶(A型)2.5g20%氢氧化纳液适量阿拉伯胶 2.5g硬脂酸镁适量37%甲醛 1.25ml蒸馏水适量【制法】取阿拉伯胶2.5g,使溶于50ml蒸馏水中(60℃),加入薄荷油1.0g于组织捣碎机中乳化1分钟。
将之转入500ml烧杯并放入50℃恒温水浴锅中。
另取明胶2.5g,使溶于60℃50ml 蒸馏水中。
将明胶液在搅拌下加入上述乳浊液中,用10%的醋酸调pH4.1左右,显微镜下观察见到油珠外层有一层薄薄的膜,即已成囊(此时囊形并不圆整,大小不一)。
微型胶囊实验方法与制备研究

第一章绪论1.1 微胶囊简介1.1.1 微胶囊定义微胶囊是一种由聚合物壁壳所包覆的封闭微小容器,容器里面封存的是固体、液体甚至是气体。
外层包覆材料通常称为囊壁或壁材,里层被包覆的材料称为囊芯或芯材。
常见的微胶囊粒径处于微米级别,直径一般为1~500μm,壁厚在0.1~10μm范围内变化,芯材含量(囊芯在微胶囊总质量中所占的比例)为20~95%不等。
随着微胶囊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合成纳米级别的微胶囊。
微胶囊的外部形态一般为球形,也可以呈现非球形的多态形状,通常取决于芯材的种类和形状。
当芯材为液体或气体时,形成的微胶囊大多为球形。
选择不同的芯材和壁材,采用不同的制备方法所获得的微胶囊的结构也会出现不同。
微胶囊有多种分类方法:从芯材看,可分为单核和复核微胶囊;从壁材结构看,可分为单层膜和多层膜微胶囊;从壁材组成看,可分为无机膜和有机膜微胶囊;从壁材透过性看,又可分为不透和半透微胶囊,半透微胶囊通常称为缓释微胶囊[1]。
图1.1是常见微胶囊的形态结构示意图。
图1.1 常见微胶囊的形态结构示意图Fig.1.1 The common structures of microcapsule1.1.2 微胶囊原材料的选择(1)壁材的选择微胶囊的壁材决定了微胶囊产品的性能和应用,不同材料的囊芯和不同的应用领域对微胶囊囊壁材料的要求大不相同。
微胶囊囊壁材料的选择范围非常广泛,许多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都可适用,但最常用的为高分子材料。
它的选取原则为:①壁材渗透性能应该满足使用的要求;②壁材固化以后使微胶囊具有一定的强度及可塑性;具有要求的粘度、熔点、玻璃化温度、成膜性、稳定性、渗透性、吸湿性、电性能、可聚合性、溶解性、相容性等;③壁材不与芯材反应,不与芯材互溶,水溶性芯材要选择油溶性的壁材,反之亦然[2]。
常用的微胶囊囊壁材料有明胶、琼脂、紫胶、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聚酯、聚脲等[3]。
(2)芯材的选择微胶囊的芯材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以及三者的混合物。
微胶囊制备方法

微胶囊制备方法
1. 复凝聚法,就好像做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比如说做那种有漂亮夹心的巧克力,先把两种带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混合,哎呀呀,然后它们就会神奇地包裹住芯材啦!这不就和复凝聚法一个道理嘛!
2. 界面聚合法,嘿,这就像是一场分子间的奇妙约会!举个例子,两种单体分别在油水界面相遇,然后“怦”地一下产生反应,就把要包的东西给围起来了,多有意思呀!
3. 锐孔凝固浴法,哇塞,感觉像是在玩一个很特别的游戏呢!就像是用特殊的工具在材料上打出一个个小孔,让芯材乖乖地钻进去被包裹起来,你说是不是很神奇!
4. 喷雾干燥法呀,想象一下把液体变成无数的小液滴在空中飞舞,然后迅速干燥成小颗粒,就像魔法一样把要包的东西给藏起来啦!比如做奶粉不就是这样嘛!
5. 水相分离法,这可真是个巧妙的办法呀!就如同让材料自己发生变化来形成包裹的小空间,把需要的东西保护起来,是不是很厉害!就像夏天做冰棒,水自己就变成了固体把味道包在里面。
6. 油相分离法呢,哈哈,有点像在油里玩捉迷藏!材料在油中发生反应来包裹芯材,这不就像在神秘的油世界里藏宝贝嘛!
7. 乳化法,哎呀呀,就像是在调配超级美味的乳液!把芯材放到乳液里,然后经过一系列操作,就稳稳地被包装起来啦,和做蛋糕时把馅料包进去一样呢!
8. 溶剂挥发法,这个呢,就好像看着秘密慢慢显现!让溶剂慢慢挥发掉,留下的就是被包裹好的宝贝啦,是不是很期待呀!想想调香水的过程不就是这样嘛!
9. 空气悬浮法,哇哦,这简直就是在空中施展的魔法呀!让芯材在空中被各种神奇的操作所包裹,就像小颗粒在空中跳舞然后穿上了漂亮的外衣一样!比如一些粉末的制作不就是用这个方法嘛。
我的观点结论:微胶囊制备方法真是五花八门,各有各的奇妙之处呀,每一种都让人感叹科技的神奇和伟大!。
微胶囊的制备工艺流程

微胶囊的制备工艺流程微胶囊的制备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包括内包法、外包法和共包法三种方法,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种方法的制备工艺流程。
1. 内包法:内包法是指将需要包裹的活性成分直接包裹于胶囊内部。
其制备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材料准备:准备包裹材料(如壳聚糖、明胶等)和活性成分(如药物、颜料等)。
2) 胶液制备:将包裹材料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搅拌均匀,制备成胶液。
3) 增稠:可根据需要加入一定量的增稠剂,增加胶液粘度,以便后续包裹操作。
4) 包裹操作:将活性成分加入胶液中,搅拌混合均匀,再将混合物滴加到搅拌中的油相中,使其形成微小的液滴。
5) 固化:将包裹好的液滴置于固化剂中,使其固化成为胶囊。
2. 外包法:外包法是指将需要包裹的活性成分包裹于一层保护壳中,再将保护壳与胶囊材料包裹在一起。
其制备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材料准备:准备包裹材料(如聚合物材料)和活性成分(如药物、颜料等)。
2) 包裹壳制备:将包裹材料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搅拌均匀,制备成包裹壳的溶液。
3) 包裹壳形成:将活性成分和包裹壳溶液混合,搅拌均匀,然后将混合物滴加到搅拌中的油相中,形成微小的液滴。
4) 包裹壳固化:将包裹好的液滴置于固化剂中,使包裹壳固化成为胶囊。
5) 胶囊制备:将包裹壳固化的液滴与胶囊材料一起加入到模具中,经过加热或其他处理,使其成形为胶囊。
3. 共包法:共包法是指将需要包裹的活性成分和包裹材料混合后一起包裹在胶囊内部。
其制备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材料准备:准备包裹材料(如明胶)和活性成分(如药物)。
2) 混合物制备:将活性成分与包裹材料混合,搅拌均匀,制备成混合物。
3) 包裹操作:将混合物滴加到搅拌中的油相中,使其形成微小的液滴。
4) 固化:将包裹好的液滴置于固化剂中,使其固化成为胶囊。
以上是微胶囊的制备工艺流程的简要介绍。
实际制备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药物性质、包裹材料的选择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
微囊的制备实验报告

微囊的制备实验报告微囊是一种微小的囊状结构,通常由聚合物材料构成,具有良好的载药性能和控释性能,因此在药物传递和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旨在通过简单的实验方法,制备出具有一定载药性能的微囊,并对其性能进行初步的评价。
首先,我们准备了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试剂,包括聚合物材料、溶剂、药物模型物等。
然后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微囊的制备实验。
具体步骤如下:1. 聚合物材料的溶解,将聚合物材料加入适量的溶剂中,并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进行充分的溶解,以获得均匀的聚合物溶液。
2. 药物模型物的添加,将所需的药物模型物加入到聚合物溶液中,并进行充分的混合,使药物均匀地分散在聚合物溶液中。
3. 微囊的形成,采用适当的方法(如乳化、溶剂挥发、凝聚等方法),使药物载体在溶剂的作用下形成微囊结构。
4. 微囊的固化,将形成的微囊进行适当的处理,使其固化成为稳定的微囊结构。
经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制备出了具有一定载药性能的微囊样品。
接下来,我们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性能评价。
首先,我们对微囊样品的形貌进行了观察。
结果显示,微囊呈现出较为均匀的颗粒状结构,大小在几微米至数十微米之间。
这表明我们所制备的微囊具有一定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其次,我们对微囊样品的载药性能进行了评价。
结果显示,微囊对药物模型物具有一定的载药能力,且释放速率较为稳定。
这表明我们所制备的微囊具有良好的药物载体性能和控释性能。
综上所述,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备出了具有一定载药性能的微囊,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这为微囊在药物传递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总之,微囊的制备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用于制备具有良好载药性能的微囊,为微囊在药物传递和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希望本实验结果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三微型胶囊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以阿拉伯胶、明胶作囊材,用复凝聚法制备微囊;以明胶作囊材,用单凝聚法制备微囊的方法;制备扑热息痛微囊。
2.熟悉微囊的质量要求及其常规质检方法。
3.了解成囊条件,影响成囊的因素及控制方法。
二、实验提要
微型胶囊(简称微囊)是利用天然、半合成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通称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通称囊心物)包裹而成直径5µm~250µm的微小胶囊。
药物微囊化后,稳定性增加,并呈固体粉末状,可供制备散剂、胶囊剂、片剂、注射剂及软膏剂等使用。
微囊的制备方法很多,可归纳为物理化学法、化学法及物理机械法等。
本次实验采用物理化学法中的单凝聚法和复凝聚法。
1.复凝聚法利用一些亲水胶体带有电荷的性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带相反电荷的胶体溶液混合时,因电荷中和而产生凝聚。
例如:阿拉伯胶带负电荷,明胶在等电点以上带负电荷而在等电点以下带正电荷,药物先与负电胶体阿拉伯胶混合,制成混悬液或乳剂,在40℃~60℃温度下与等量的明胶溶液混合,然后用稀酸逐步调节pH至明胶的等电点4.5以下,使明胶全部带正电荷,则与带负电荷的阿拉伯胶凝聚,包裹药物而形成微囊。
2.单凝聚法采用一种高分子亲水化合物作包囊材料,加入一种亲水的电解质(如Na2SO4),夺去了高分子化合物的水合膜,致使囊材的溶解度降低,在搅拌条件下自体系中凝聚并吸附在囊心上成囊而析出,然后根据囊材性质进行固化。
三、实验内容
1.薄荷油微囊
【处方】
薄荷油 1.0g 10%醋酸适量
明胶(A型)2.5g20%氢氧化纳液适量
阿拉伯胶 2.5g硬脂酸镁适量
37%甲醛 1.25ml蒸馏水适量
【制法】取阿拉伯胶2.5g,使溶于50ml蒸馏水中(60℃),加入薄荷油1.0g于组织捣碎机中乳化1分钟。
将之转入500ml烧杯并放入50℃恒温水浴锅中。
另取明胶2.5g,使溶于60℃50ml 蒸馏水中。
将明胶液在搅拌下加入上述乳浊液中,用10%的醋酸调pH4.1左右,显微镜下观察见到油珠外层有一层薄薄的膜,即已成囊(此时囊形并不圆整,大小不一)。
加入蒸馏水200ml(温度应不低于30℃),不断搅拌直到10℃以下。
加入37%甲醛1.25ml(以蒸馏水1.25ml 稀释),搅拌15分钟,用20%氢氧化钠液调pH8~9,继续搅拌冷却半小时,除去悬浮的泡沫,滤过,用水洗涤至无甲醛臭,pH中性即可。
抽滤,加3%硬脂酸镁制粒,过一号筛,于50℃烘干,即得。
【作用与用途】芳香药,调味及驱风药。
根据需要可用作其他制剂的原料。
【质量要求】
1、性状囊形应为大小均匀的球形或卵圆形,不粘连,分散性好。
2、检查
(1)包封率:照现行《中国药典》(二部)附录Ⅺ ⅩE项下方法检查,不得低于80%;突释效应在开始0.5小时内的释放量应低于40%。
(2)溶出度:照现行《中国药典》(二部)附录ⅩC项下方法检查。
量取规定量经脱气处理的溶剂,注入每一个测定容器内,加热使溶剂温度保持在37℃±0.5℃,调整转速使其稳定,取微囊试样置于薄膜透析管内,然后进行测定。
【制剂评注】
(1)薄荷油制成微囊,不仅可起到防挥发的作用,而且使液态的薄荷油固态化,利于应用。
(2)微囊大小应符合其充当原料的有关剂型的规定,大小的测定可采用带目镜测微仪的光学显微镜,也可采用库尔特计数器测定。
(3)为了准确得知所制备的微囊的量,实验中在固化、洗涤后加入辅料制粒。
(4)制备时,为防止凝聚囊粘连成团或溶解,稀释蒸馏水的温度应控制在30~40℃。
2.扑热息痛明胶单凝聚微囊(Paracetamol Gelatin Simple Coacervate Microcapsules)【处方】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Paracetamol)2g
明胶(Gelatin)2g
盐酸溶液(10%)(Hydrochloric acid)适量
硫酸钠溶液(60%)(sodium sulfate solution)适量
甲醛溶液(37%)(Formaldehyde solution)3mL
氢氧化钠溶液(20%)(Sodium hydroxid)适量
水(Water)适量
【制法】混悬液的制备:取明胶,用40mL水溶解,另称取扑热息痛于乳钵中,以明胶液加液研磨,尽量使混悬液的颗粒细小、均匀。
在显微镜下观察混悬颗粒并记录。
成囊:将扑热息痛混悬液转入500mL烧杯中,加适量水使总量为60mL,用10%盐酸溶液调pH3.5~3.8,于50℃±恒温搅拌,滴加60%硫酸钠溶液适量,至显微镜下观察到微囊形成并绘图,记录所需硫酸钠溶液体积,冲入计算浓度(较成囊浓度大1.5%)的硫酸钠溶液300mL,搅拌使分散。
固化:将上述微囊混悬液静置,使冷却至15℃±2℃,倾去上清液,并用计算浓度硫酸钠溶液适量倾洗二次,搅拌下加入37%甲醛溶液及20%氢氧化钠溶液适量,使pH为8~9,用蒸馏水洗至无甲醛味,抽滤,低温干燥,即得。
【质量要求】
1、性状囊形应为大小均匀的球形或卵圆形,不粘连,分散性好。
2、检查
(1)包封率:照现行《中国药典》(二部)附录Ⅺ ⅩE项下方法检查,不得低于80%;突释效应在开始0.5小时内的释放量应低于40%。
(2)溶出度:照现行《中国药典》(二部)附录ⅩC项下方法检查。
量取规定量经脱气处理的溶剂,注入每一个测定容器内,加热使溶剂温度保持在37℃±0.5℃,调整转速使其稳定,取微囊试样置于薄膜透析管内,然后进行测定。
【制剂评注】
①本实验所需水均为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以免干扰凝聚。
②60%硫酸钠溶液,由于其浓度较高,温度低时,很易析出结晶,故应配制后加盖放置于约50℃保温备用。
③凝聚成囊后,在不停止搅拌的条件下,立即计算硫酸钠稀释液的浓度。
若硫酸钠凝聚剂用去21mL,混悬液中蒸馏水为60mL,体系中硫酸钠的浓度为[(60%×21mL)
/81mL]×100%=15.6%,该浓度再增加1.5%,即以(15.6% + 1.5%=)17.1%的硫酸钠溶液为稀释液,用量为体系的3倍多(300mL),液温15℃,可保持成囊时的囊形。
若稀释液的浓度过高或过低时,可使囊粘结成团或溶解。
④成囊后加入稀释液,在用稀释液反复洗时,只需要倾去上清液,不必过滤,目的是除去未凝聚完全的明胶,以免加入固化剂时明胶交联形成胶状物。
固化后的微囊可过滤抽干,然后加入辅料制成颗粒,或可混悬于蒸馏水中放置,备用。
⑤囊心物为难溶性液体药物或固体药物,只要不与固化剂起化学反应的,均可按上述处方与操作适当调整即可制成微囊。
四、思考题
1.药物微囊化的目的有哪些?制备微囊的方法有哪些?
2.复凝聚法与单凝聚法有哪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