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与环境的哲学思考
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的问题与思考ppt课件

我们要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为什么? 是什么? 怎么做?
我们要养成一种思考的方式
质疑 反思 辩证
目录
CONTENTS
01
02
关注“一个核心”
避免“四种现象”
03 把握“七个特性”
一、关注“一个核心”
Focus on a core point
“让儿童站在环境正中央”
“让儿童站在环境正中央”就是要认识到儿童身心发育的特
01安Βιβλιοθήκη 性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的问题与思考
三、把握“七个特性”
02
童趣性
有趣独特的场景布局、自由开放的氛围,对于培 养幼儿的好奇心、自信心、主动精神、与人交往 的能力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可以规划、放置造型特别、富有趣味的小景观或 设施,令幼儿眼前一亮。
场景有趣
造型有趣
命名有趣
有趣的命名可以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可用游 戏情节、功能命名等来场景设施。
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的问题与思考
二、避免“四种现象”
04 课程无关式
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的问题与思考
三、把握“七个特性”
Grasp seven characteristics
安全性
童趣性
自然性
多元性
动态性
开放性
独特性
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的问题与思考
三、把握“七个特性”
01
安全性
在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中,首先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
多动 元 互
INTERACIONT MULTIVARIATE
环境中设施设备应该丰富多元,
材料适宜多样、数量充足,能让幼 儿从多种角度获取经验。
与规划、设计、布置与美化环境,
关于生态环境材料教育教学的思考

要重视材料在制备过程 中的重现性和材料 品质的一致性 等工程 问题 。 目前我 国材料 类人才的培养仍未能充分体现材料科学 多 学科交叉和高速发展的特点 ,材料专业教 育 仍 不 能 完全 适 应 我 国经 济 和 科 技 发展 的 需要 , 与发达国家相比 , 存在 明显的差距 。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 身具有多学科交叉 的特点和要求 ,而生态环境材料是材料科 学和环境科学 的交 叉学科。生态环境材料 的发展要 求在满足材料性 能要求的 同时 , 充分考虑节约资源和能源 , 减少环境污染 , 改变片面追求性 能的观点 ; 在研究 、 设计、 制备材料以及使 用、 废弃材料时 , 一定要把 材料在其整个寿命周期中对环境 的协调性 作为重要评价指标 , 改变只管设备生产 , 而 不顾使用和废弃后资源再 生利 用及环境污 染的观点I 这些改变和拓宽涉及多学科的 。 交叉 ,要求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 实践 经 验 ,不 仅 要 求 科 学 技 术效 益 和 经 济 效益 , 还要求社会效益 。 在生态环境材料专 业教育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科交叉的要求 , 培养复合型人才 。通过数学、物理 、化学 、 材料及环境科学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厚实 的基础知识 ;通过 工程设计、计算机运用 、 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 ,使学生具有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 力。在生态环境 材料教育和教学过程 中努力建立理论教育 、 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三方面并重的综合教 学 模 式 ,培 养适 应 可持 续 发 展 要 求 的 复 合
材料教育教学的思考
赖建中 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 学与工程 系 2 9 10 4 0
介 绍彳生态环境 材料 的 定义和 特征 ,提 出 了
材料科 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探
浅谈材料与环境对小班幼儿建构游戏行为的影响.

案例背景:在小班区域游戏中,建构区是孩子非常喜欢的地方。
建构区中色彩鲜艳、形状各异,各种不同材质的积木非常吸引孩子。
同时,建构游戏对孩子运用不同材料表达和表现生活,培养和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游戏是儿童不可缺少的基本活动。
它是儿童,尤其是学前儿童活动和学习的基本形式,也是儿童的基本权利。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指出,游戏是儿童认知机能活动的反映,游戏既能满足儿童情感和智慧发展的需要,又能使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即表象格式)得到练习和发展的机会,促进认知的发展。
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认为,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自我的重要机能。
游戏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体现出自我教育和自我治疗的功能,有助于儿童认识世界和克服心理危机。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和健康具有无可替代的发展效应。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游戏是儿童依据自己的想象构建各种虚假情景的创造性活动,反映着社会文化对儿童的影响。
我国的老一辈儿童心理学家、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
”幼儿的原则就是“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
在《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也指出,游戏活动是一种基于0~6岁儿童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游戏不仅是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反映,也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已被所有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所认同。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该如何创设游戏环境,如何介入幼儿游戏,如何自然、不着痕迹地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却是令教师煞费脑筋的问题。
从自身的带班经历中,我发现,起初的一个月,孩子们在建构区玩时,兴趣很高,但是拼搭的物品却不尽人意。
孩子们在最初的五分钟里,能够非常认真投入地进行拼搭,各自搭着自己设计的房子,形状不一。
但是不一会儿孩子们将积木全部用完了,开始实行“拆房子”再“拼搭”。
于是,满地的积木堆积在区域中,孩子们又开始玩弄着某一个形状的积木,有的咬在嘴中,有的把积木放在屁股地下。
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辩论素材

逆境有利于个人成长的辩论材料第一,经历逆境会有两项收益:磨练人的品格和增长人的阅历。
人的意志正如一块玉石,只有经过打磨才能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常言道“吃一堑,长一智”,爱迪生做了5万多次的实验,最终成功地发现了钨丝。
而正是由于那5万多次失败经验的积累,才使他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第二,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每一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顺利的环境中,但是要知道,很多时候的遭遇我们是无法选择的,正所谓“人生之不如意者常八九”,当我们面对逆境时,我们会发现,人克服困难走出逆境的能力,其实都是从困难挫折中获得的。
正如我们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我们收拳是为了更好的出击一样,逆境的意义在于人生更全面的发展。
第三,逆境能更好的促使人把握机遇,激发潜能。
我们都有这样的认知,容易得到的事物往往不会令人加倍珍惜,甚至更容易失去。
而身处逆境的人,则知道机遇的珍贵,因此逆境中的人更懂得珍惜和把握机遇。
当你获得这些品质的时候,对方辩友能说你没有成长么?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被困在一个孤岛上,他是不是要最大限度的发掘自己的潜能,才有生存下去的机会呢?然而顺境中,诸如此类的问题根本不会出现,更谈何成长呢?1. 人身处的环境并不只是顺境、逆境,那些非常好的,有利于人成才的,什么都具备的不叫顺境,而是佳境。
那些完全不利于人成长的,置人于死地的,不能叫逆境,而是绝境。
这样可以打掉对方很多例子。
2. “更”对反方不利,应该尽量避开。
引入新时期的人才观:要具备较高的智商、情商和逆境商。
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证逆境更有利于人智商、情商、逆境商的培养。
而顺境中是不可能培养人的逆境商的,所以先胜一筹。
3. 在于实践出真知,在逆境中能有利于实践环境的创造,更有利于培养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加上智商包括内心坚定信念、心理素质等,强调对方只看到顺境创造的外部优越环境,没看到逆境对人内心人格构造的作用。
4. 在情商方面,主攻情商是指人综合控制和把握自己情感的能力,在顺境中这一能力显然不如在逆境中培养更好。
环境的辩题

环境的辩题正方观点: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环境提供了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包括空气、水、食物等资源。
如果环境恶化,空气污染、水质下降、土壤退化等问题将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其次,环境对人类的心理和情感也有重要影响。
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清新的空气能够带给人们愉悦的心情,而恶劣的环境则会给人们带来压抑和烦躁。
此外,环境问题也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
环境恶化会导致资源匮乏、生态失衡、自然灾害等问题,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
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动绿色发展,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
同时,个人也应该提高环保意识,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反方观点:环境问题并非人类面临的最紧迫问题。
人类面临的挑战包括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环境问题只是其中之一。
在资源匮乏、贫困落后的地区,人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解决温饱问题,而不是环境保护。
在这种情况下,环境保护可能会成为一种奢侈,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
此外,环境问题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
因此,单纯强调环境保护可能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阻碍。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环境。
综上所述,环境问题虽然重要,但并非人类面临的最紧迫问题,需要权衡各方利益来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名人名句:"地球不是我们的,我们只是借来的。
" ——毛姆。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性的合作来解决。
" ——戴维·阿登堡。
经典案例:2015年,中国北京市连续多天遭遇雾霾天气,空气质量严重恶化,给市民出行和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促使政府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
这表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
环境艺术设计——设计概论

环境设计的概念
以各种物质手段创造性的建立和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的构想,是对人类 生活、工作、娱乐等所必须的各种条件进行综合规划的过程。
环境设计最关键的核心问题 首先、环境设计可利用的物质手段 其次、环境的美如何产生 再次、环境设计如何实现环境对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第四、如何将各种环境条件综合协商
环境空间
主要分为规则形与不规则形。
规则形状的环境空间
严谨、理性、有序、庄重。
不规则形状的环境空间
随意、自由、轻松、自然。
空间的艺术表现
主要体现在空间质感的处理 1.空间的界面质感 2.整个空间形成的整体质感气氛
1.空间的界面质感
2.整个空间形成的整体质感气氛
二、环境艺术是场所的艺术
我国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 空前的加大,城市广场、 街区、公共建筑、私人住 宅非常重视环境世界,环 境设计与施工每年的产值 高达数百亿甚至上千亿之 多。
环境艺术的含义
环境艺术(Environmental Art)主要包括: 1.自然环境 2.人工环境 3.人文环境
1.自然环境
包括自然界中的阳光、空气、水体、土地、植被等自然因素。
东方的古代建筑环境理论:
中国古代环境设计理论是古代东方集大成者;但并未出现在对建筑内 在矛盾的分析,而是注重营造的客观性、具体操作以及环境整体观的 论述。
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主要体现在《易经》、 《周礼》、《尚书》。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 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 周公旦所著,今从其思想内容分析, 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 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 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周礼》所 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 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 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 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 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 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
自然辩证法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自然辩证法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摘要材料科学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基础,是工业生产的支柱产业。
材料科学是研究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结构与性能的基础关系,确立材料的性能和微观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确立材料的成分与合成、加工方式之间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
材料科学无时无刻不与自然辩证法来相联系。
所以将自然辩证法运用于材料科学的研究不仅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有深远意义。
本文将就自然辩证法主要观点以及其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作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可持续发展;材料科学研究;应用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0世纪70年代人们把信息、材料和能源誉为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
80年代代文明的三大支柱。
80年代以高技术群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又把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并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
这主要是因为材料与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
材料科学是研究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质、生产流程和使用效能,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1]。
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变化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绝对和相对、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因此,研究材料科学与哲学物质范畴之间存在必然内在的联系,将自然辩证法运用于材料科学的研究不仅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有深远意义。
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开拓了学生视野,开阔了思路,扩大了知识面,改善了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专博结合,活跃了思想,在所学的各门孤立的知识块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加深了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头脑里形成一幅较完整的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提高了理论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综合研究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论园林材料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我们经常可在古典 园林 的地 面中看 到 以各 种 自然乱 石拼 贴 的各式吉祥 图案或 规则 纹样 , 这就 是就地 取材 的一个 突 出表现 , 又如古代园林 中多 用 自然 山石 , 自然水 溪 随型而砌 , 足 以说 随 也
造中对材料的选择 与运用 , 当产生 足够 的重视 和关注 , 应 对材 料 木材在室外环境 中的应用是一个新 旧材料 、 旧技 术更替 的 新
在不久之后 , 专用 的户外木 制 品一定会 被广 泛应 用 。 目前 的充分及正确的认识 , 我们更 好地 为环境 建设服 务 , 是 完成更 宜 阶段 , 我们使 用的户外木质材料不能从根本 上进行防腐处 理 , 维护保 养 居的环境设计成果的重要基础。 成本较 高费时费工 。而且 由于硬木 生长缓慢 , 其费 用也高 。随着
c s e ef n t n s se ,r a y t m , e t a t cu e a d c p tu t r l n s a e s e c fS n a Rie n o ewe n n e e ‘ u s d t l ci v tm h u o o d s se v ri l r t r ,ln s a e sr cu e, a d c p k t h o a y v rma g v t a d a d t e c su r l h
CHEN e -h W nsu
Ab t a t h o g h n lsso ec re ts u t n o a y v rma g o ew t a d,u i g te e oo ia e in p i cp e ,ti a e i— sr c :T r u h te a ay i n t u r n i a i f n a Rie n rv e n h t o S l sn c lgc d sg rn il s h sp p rd s h 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石器时代,材料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
人类文明曾被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由此可见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没有材料就是没有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离不开材料。
支撑人类生存大厦的主要有材料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能源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这些技术支持着上到航天技术、下到海洋技术,而这些技术无一不是以材料物质为基础的,因此可以说,材料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基础和支柱。
当研究材料时,则材料是“系统”,材料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环绕材料的其余部分就是“境”。
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
环境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涉及到敌对的和友好的,即有害的和有益的。
材料发展到近代,传统的材料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进程,传统的材料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最后废弃的过程中,因为大量生产、大量废弃,造成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等一系列问题。
材料与环境正是处在敌对和友好的协调中不断地发展。
1、材料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基础和支柱
材料按实用性大致可分为金属材料、陶器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它们构成的复合材料;按使用性能,材料又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类。
其中结构材料主要要求其力学性能,用量大,经济效益高。
半导体材料和磁性材料则主要利用它们的电学和磁学性能;每种材料都有其生命曲线,包括发生、发展、成熟及衰退四个阶段。
而衰退主要是因为新材料的竞争。
资源、能源、经济环保等有利因素使新材料、新工艺代替旧材料、旧工艺。
各种材料位于生命曲线的不同阶段。
但作为材料总体,只要人类存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厦仍然需要“材料”这根支柱。
、
2、环境的承受能力有限
随着人类驾驭自然的本领按几何级数增长,向自然环境摄取的物质和抛弃的废弃物就越多。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干预越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就越大。
当自然环境达到无法承受的程度时,在漫漫岁月里建立起来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
开始,人们以为自己是主宰大自然的主人,可以肆无忌惮地掠夺大自然的物质,可以毫不顾忌地改变大自然的一切。
然而,大自然却毫不留情地报复人类,并向人类亮起了黄牌。
究竟是以牺牲自然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还是按照自然环境发展、变化规律来发展经济,越来越引起人类的普遍关注。
3、材料与环境的哲学思考
3.1内因和外因关系问题
材料和材料面临的环境分别是材料变化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第一位的、经常起作用的原因,外因是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环境友好材料对环境保护具有正面的、积极的作用,而环境非友好材料则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将环境完全破坏J。
例如:用可自然降解或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来代替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一次性消费用品,则可大大减“白色污染”的程度,只要材料设计得当,甚至可以基本消除“白色污染”,从而达到洁净环境的目的;另一方面,环境作为外因,对材料也有很大的反作用。
空气中含有较大量的C02、NO2、NO、S02等气体,这种环境对材料特别是金属材料的腐蚀速度将大大增加。
3.2认识论问题
材料科学工作者是认识的主体,而与之相关的环境材料及环境是认识的客体。
材料工作者通过对环境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的客观分析,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对其进行的观察、思考和实践,从而得到启示,并从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从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
如化学环境可以腐蚀金属,是一件坏事,但材料工作者通过对其发生机理的认识,反过来利用这种坏事,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例如:金相试样的腐蚀、电解抛光、电化学保护的牺牲阳极、电化学加工等,都是在利用金属腐蚀的原理来进行一些有益的工作的实际例
子。
3.3唯物辩证法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
人类的生命机体依赖于自然界的物质而构成。
人类进行物质财富的生产,更离不开大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即使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其原料也是由自然界提供的。
另一方面,作为人的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存在和活动而改变着其面貌。
自从人类出现以后,自然界就成为了人的感性对象,成为了人与之作用的对象,成为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这部分自然界不公按自身的趋势演化,而且也按人的活动指向演化。
具体到材料科学领域,一方面是指自然界原有的材料经过人的加工利用出现新的用途,另一方面是指自然界中不曾出现过的材料物质被人类创造出来。
动物,尤其是人的大脑结构是异常复杂的,但毕竟是可知的,这就提供了人类对人工智能(包括智能材料)无止境发展的可能性。
智能本来是生物体的特征,材料工作者正是从仿生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与开发智能材料的。
生物体智能和仿生物体的智能材料属于二个不同的系统,前者是复杂的生理(及心理)过程,后者是机械的物理(及化学)过程,二者是有本质差别的。
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一旦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就成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种特殊力量。
与一般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活动不同,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往往是主动索取的主体性活动,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成为这对关系中的主体,而人的认识和实践所指的对象则成为客体。
这种对象性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人类利用各种材料制造工具的过程中,无论是直接使用天然的石器、木器,还是主动发明出钢铁、青铜,以至于现在的各种陶瓷、半导体新型材料,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4、生态环境材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代文明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通过大规模工业生产向大众提供廉价而性能优异的工业产品。
亨利·福特在汽车生产中首先使用了这个概念。
这种工业生产的效率和只是为了能够经济的养活人口的农业社会相比较当然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创造出了一个富裕的工业社会。
但另一方面,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社会生活方式无疑是造成人类社会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而材料本身污染环境首当其冲。
基于这种认识上世纪9O年代材料界引入了“生态环境材料”的概念。
生态环境材料是在人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战略意义和世界各国纷纷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国内外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环境材料是指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同时又被赋予优异的环境协调性能的材料。
这类材料的特点是消耗的资源和能源少,对生态和环境污染小,再生利用率高,而且从材料制造、使用、废弃直到再生循环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都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主要包括:环境相容材料,如天然材料(木材、石材等)、仿生物材料(人工骨、人工器脏等)、绿色包装材料(绿色包装袋、包装容器)、生态建材(无毒装饰材料等);环境降解材料(生物降解塑料等);环境工程材料,如环境修复材料、环境净化材料(分子筛、离子筛材料)、环境替代材料(无磷洗衣粉助剂)等。
生态环境材料的最大目标之一就是开发可以反复使用的材料,在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创造一个可以顺利开展再生循环利用的社会、经济体系,使人们形成一种自觉选择、使用环境协调型产品的意识。
即使开发出能100%再生循环利用的产品,如果没有消费者的认可,没
有一个有效回收的社会体系以及努力打通消费者回收的渠道,那么再生产品最终还是会被作为垃圾处理掉。
如果消费者不能理解它的特性,不能有效地利用它的特性,就不能达到减轻环境负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