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输液危害与预防

合集下载

静脉输液操作不当所致安全隐患及其防范措施

静脉输液操作不当所致安全隐患及其防范措施

静脉输液操作不当所致安全隐患及其防范措施静脉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可调控滴速和数量,药效发挥快,利用率较高,是临床常见的用药方法。

因输液操作不当可导致药物变色、输液并发症(循环超负荷、微粒反应和感染)和静脉炎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为安全隐患。

本文探讨了静脉输液操作不当所致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和防范措施,并对此进行相关讨论,达到消除安全隐患的目的。

1.安全隐患及其主要因素1.1药物变色导致药物变色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过早配制液体。

药物配制后,外界光照、温度以及液体pH值、金属离子等因素可影响药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

放置时间越长,外界因素影响越大,稳定性随之降低,易发生结构改变,出现变色反应。

其次药物配制过早,可致药物降解、析出和污染等改变,甚至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

②不规范操作。

在使用新药前,未按药品说明书指定程序配制或选择不恰当溶媒和稀释液,导致药物变色。

③忽视输液中药物间配伍禁忌或pH值。

将两种存在或可能存在配伍禁忌药物先后输入,使其在输液管中出现混浊变色;或者连续将不同pH值药物输入,如泮托拉唑与止血敏、头孢匹胺钠和硫酸西索米星发生混浊[1]。

1.2循环超负荷导致循环超负荷的因素包括:①输液速度。

输注过快或输液量过多,大量液体进入血液循环会出现循环超负荷反应。

②年龄因素。

老年体弱者的生理机能减退或代偿能力下降,可发生循环超负荷反应。

③药物因素。

输入氨基酸、甘露醇等高渗制剂,可因渗透压的改变,使组织间液体向血循环转运,当输入速度超过患者的代偿能力时可造成循环超负荷反应。

1.3微粒反应造成微粒反应的相关因素较多,除药物自身生产过程中的因素外,输液包装器具、输液器具、配液加药过程、配伍用药及其数量和环境污染等[2],可引起热原反应、过敏反应、血管栓塞、静脉炎、肉芽肿、血小板减少症等危害。

1.4感染和静脉炎不良反应引起的原因包括:①选择静脉穿刺部位不当。

关节处、细小静脉、患者烦躁不安都使输液药物外漏几率增大,特别是甘露醇、对氨基水杨酸钠等外漏可导致组织水肿和皮肤坏死。

浅议基层医院门诊输液的安全隐患与防范

浅议基层医院门诊输液的安全隐患与防范

浅议基层医院门诊输液的安全隐患与防范地处偏远而经济文化落后的基层医院,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手段,并且门诊输液量有逐年上升趋势。

为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确保输液安全,探索新的输液的管理教育方法势在必行,针对我院门诊输液潜在的安全隐患,应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1 门诊输液潜在的安全隐患1.1 布局不合理性我院门诊输液室设在急诊科,急诊科护士6人,住院病床14张,留观病床3张,几乎收住的是急危重病员,抢救病员时无暇顾及门诊输液患者,造成患者不满意,甚至影响抢救患者。

1.2 巡回工作不及时性1.2.1 输液室护理人员1名,输液量人次每日达到30~50人次,患者若发生病情变化,不能够做到及时巡回,而延误抢救时间。

1.2.2 巡回不及时,忽略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及精神状态。

1.2.3 巡回不及时,对组织刺激性强的药物,针头不慎滑出血管外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1.3 缺乏有效护患沟通由于输液量大,护士紧缺,输液室环境嘈杂,造成护士情绪急躁,忙碌地配液、穿刺,易造成操作违规及失误,或解释过快,表情冷漠,而使患者误解产生矛盾。

1.4 不重视健康宣教1.4.1 由于不是住院患者,为缩短输液时间,患者擅自加快输液速度,引起血溶量急增,循环负荷过重导致肺水肿和心衰。

1.4.2 患者缺乏医学知识,有的到户外输液或上厕所,导致药液污染、输液反应发生增强或其他意外事件发生。

2 防范2.1 门诊输液室应独立设在门诊部,唯有固定的门诊室与急诊科,才会使急科护士全身心投入抢救与护理工作中,提高抢救质量,才会使门诊输液患者的满意度有所提高。

2.2 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由原来1名护士增加至3名,从患者角度出发感同身受,从合作者角度出发积极协调和配合,增强服务意识,合理分工,责任明确,做到15~30 min巡回一次,密切观察病情及穿刺部位情况。

2.3 提高业务水平和技能的培训2.3.1 作为门诊护士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自信积极,微笑乐观,不亢不卑,宽仁博爱。

输液剂量错误不良事件分析及整改措施

输液剂量错误不良事件分析及整改措施

输液剂量错误不良事件分析及整改措施一、事件背景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输液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输液治疗过程中,剂量错误事件时有发生,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

本文通过对一起输液剂量错误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原因及整改措施,以提高医护人员对输液治疗安全的重视,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二、事件经过某日,患者李某因感冒发烧就诊于某医院。

医生为其开具了输液处方,护士在执行输液过程中,未仔细核对药物剂量,误将10%葡萄糖溶液100ml输注给患者。

输注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立即停止输液并给予对症处理。

经抢救,患者症状缓解,但此次事件对患者及家属造成了极大恐慌。

三、事件分析1. 原因分析(1)护士责任心不强:护士在执行输液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导致剂量错误。

(2)医生处方错误:医生在开具输液处方时,未仔细核对药物剂量,导致处方错误。

(3)药品管理混乱:医院药品管理制度不完善,药品摆放混乱,护士在取药时未能及时发现处方错误。

(4)培训不足:医护人员对输液治疗安全知识培训不足,导致对输液剂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 整改措施(1)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输液治疗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输液剂量重要性的认识。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护士在执行输液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3)完善药品管理制度:医院应建立健全药品管理制度,药品摆放有序,便于护士取药时核对。

(4)加强医生处方审核:医生在开具输液处方时,应仔细核对药物剂量,确保处方正确。

(5)建立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医院应建立不良事件上报制度,鼓励医护人员及时上报输液剂量错误等不良事件,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6)加强医患沟通:医护人员在输液治疗过程中,要与患者及家属保持良好沟通,确保患者了解输液治疗过程及可能出现的风险。

四、总结输液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输液剂量错误事件仍时有发生。

输液事故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输液事故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输液事故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1. 背景输液是医疗中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本文旨在分析输液事故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减少和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

2. 原因分析输液事故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人为因素- 输液操作不规范:医务人员在执行输液操作时,如果没有按照严格的操作规程进行,如未消毒、未按时更换输液管等,就容易导致输液事故的发生。

- 用药错误:医生、护士在开具、准备药物时,如果发生用药错误,如选择了错误的药物、调配药物出现差错等,也会给患者带来风险。

2.2 技术因素- 输液设备故障:输液过程中,输液设备的故障如滴速过快或过慢、输液瓶破裂等,可能会引发事故。

- 输液配方错误:配制输液溶液时,如果选用了错误的浓度或错配药物,就会出现输液不当,从而导致不良反应。

2.3 患者因素- 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对某些药物存在过敏反应,如果医务人员未及时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并采取相应措施,就有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 患者自身情况:患者在接受输液治疗时,如存在心血管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就需要特殊的输液监测和调整,以降低事故风险。

3. 防范对策为减少输液事故的发生,有必要采取以下防范对策:3.1 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操作规范性:对医务人员进行输液操作规范的培训,确保他们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 强化药物管理培训:加强医生和护士的药物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用药准确性和安全性。

3.2 完善设备管理- 定期维护检查:定期对输液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 配备安全设施:配备监测设备和报警器,能及时发现设备故障或异常,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3.3 患者个性化管理- 了解患者过敏史:医务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及时调查并记录在档案中,以免使用有过敏反应的药物。

-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在输液过程中,通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采取相应措施。

输液的不良反应及预防5篇

输液的不良反应及预防5篇

输液的不良反应及预防5篇第一篇:输液的不良反应及预防引起输液不良反应的原因及临床症状1.1 细菌性热源反应静脉输注的药品和输液器具由于未能把好质量关,以致在贮运、配制、使用、操作等环节中被致热物质所污染。

输入的溶液和药液制品不纯等,消毒保存不良,输液瓶消毒灭菌不彻底,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原因而致致热源物质随输注的液体进入人体而产生热源反应,临床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出汗、脉速、恶心呕吐、皮肤苍白、瞳孔散大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或休克症状。

热源反应在临床输液中占很大比例,而细菌性热源反应是输液热源反应的主要原因。

1.2 过敏反应静脉输注的部分液体中含中异性蛋白,如低分子右旋糖酐,水解蛋白注射液以及某些易致敏的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细胞色素C 等,这些药物一旦用于某些具有特殊过敏体质的人身上,就会产生过敏反应,如出现心慌、气急、脉搏加快、四肢厥冷、皮肤苍白或发绀,全身出现皮疹、荨麻疹、精神呆滞或烦躁不安,以及喉头水肿、支气管水肿与过敏性休克等症状,抢救不及时甚至可危及生命。

1.3 心肺负荷过重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一般在3 000~3 500 ml以上者,或输液滴速过快者,使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肺负荷过重、心肌受损可致心衰和急性肺水肿,患者可突然出现心悸气短,端坐呼吸或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重者痰液可从口鼻涌出等症状。

1.4 空气栓塞静脉输液时输液皮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衔接不紧致漏气,液体输完后未及时添加或拔针、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液体迅速排空均可发生空气栓塞。

空气输入血管将会阻塞右心室肺动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顺利进入肺内,患者可突然出现胸部阻塞或胸骨后疼痛异常,继而出现极度呼吸困难和严重缺氧发绀等症状,以致立即死亡。

1.5 静脉炎的发生长期不间歇的静脉输注高渗溶液和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升压扩管、抗癌化疗药物,因药物的化学刺激作用,使局部静脉管壁发生炎性病变。

输液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细菌或微粒随输液进入人体,引起局部静脉感染,静脉周围组织出现红肿、疼痛,沿静脉走行局部发生条索状改变,并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输液错误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输液错误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输液错误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一、背景输液是医疗过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治疗手段,然而偶尔发生的输液错误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健康风险和医疗事故。

因此,深入分析输液错误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输液错误的原因分析1. 人为操作失误:人为因素是输液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医务人员无法准确识别药物或溶液,或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缺乏专注、注意力分散等问题。

2. 药物标签混淆:输液过程中,药物标签的混淆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有时不同药物的标签相似度较高,容易导致护士或医生选择错误的药物进行输液。

3. 输液设备故障:输液设备可能存在功能故障或技术问题,例如输液泵故障、管路堵塞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输液过程中的错误。

4. 低水平医务人员:一些低水平医务人员可能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正确执行输液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从而引发输液错误。

三、防范对策1. 强化培训教育:加强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对输液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的认识。

定期组织培训,包括药物识别、注射操作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2. 标签清晰明确:制定统一的药物标签规范,确保药物标签的清晰明确,避免混淆的发生。

标签上应包含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方法等关键信息。

3. 检查设备完好性:定期检查输液设备的完好性,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并无故障。

对于发现的任何设备问题,应及时修复或更换。

4.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流程,确保每一步操作都按照规定进行,并确保医务人员遵守操作规程。

四、结论为了减少输液错误的发生,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人为因素、药物标签混淆、设备故障和医务人员水平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

通过加强培训教育、优化标签规范、检查设备完好性和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可以有效减少输液错误的发生,提升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静脉输液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的分析与解决方法

静脉输液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的分析与解决方法

静脉输液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的分析与解决方法静脉输液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的分析与解决方法引言:静脉输液作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在医疗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操作失误、设备故障等原因,静脉输液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本文将对静脉输液的安全隐患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促进临床安全和患者的整体健康。

一、静脉输液的安全隐患1. 污染风险:静脉输液管、输液器具等物品容易受到各种微生物的污染,其中包括细菌、真菌等,这可能会导致患者感染。

2. 输液速度不当:输液速度过快会增加患者的心脏和肾脏负担,而速度过慢则可能延误治疗效果。

3. 输液泵故障:输液泵是控制输液速度的重要设备,如果出现故障或者操作失误,可能会导致输液速度不稳定或停止。

4. 异物进入:在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静脉导管堵塞或者输液管中存在异物,这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5. 药物错误:医护人员在给予患者输液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用药错误,如输错药、输液途径错误等。

二、静脉输液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1. 严格执行消毒规范:医护人员应定期对输液器具进行彻底的消毒,减少细菌和真菌的感染风险。

患者也需要根据医嘱添加消毒液,保持输液通路的清洁。

2. 监控输液速度: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输液速度,并定期检查输液泵的工作状态。

在输液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3. 引导正确的操作:医护人员应定期进行培训,确保其具备正确的操作技能,避免输液管堵塞或异物进入。

患者也需要了解正确的操作方法,如如何适时更换输液器具等。

4. 使用智能输液设备:引入智能输液设备可以帮助提高输液过程的安全性。

智能输液设备能够自动控制输液速度,同时可以及时检测输液管路是否有异物。

医护人员通过智能设备可以获得实时的监测结果,提高安全性和效率。

5. 强化药物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药物管理制度,确保药物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医护人员在给予患者输液前,应仔细核对医嘱,确保使用正确的药物,并注意药物的途径是否正确。

静脉输液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静脉输液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静脉输液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常见且重要的操作,然而,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却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痛苦和风险。

本文将对静脉输液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一、原因分析1. 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查对制度的落实不够到位是导致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给患者进行治疗时,只喊床号而不喊姓名,更换液体时未做到姓名、药名、输液卡三对照,导致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

2. 执行医嘱不正确:护理人员盲目地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用药剂量的更改,对患者造成影响。

此外,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错服、漏服、多服药,甚至擅自用药。

3. 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流程未严格执行:由于低年资护士较多,工作经验不足,对专科知识、基本常识、操作规程掌握不牢固,工作流程不熟悉。

导致病情观察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如卧床患者翻身不及时造成压疮,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违反护理操作规程,让家属给患者鼻饲造成窒息。

4. 静脉输液操作不当: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时,未能严格按照规程进行,如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此外,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备皮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及检查。

5. 沟通不良:护理人员与患者、医生之间的沟通不足,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进而影响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例如,护理人员未能正确理解医生的医嘱,或未能向患者充分解释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导致患者不配合。

6. 管理因素:护理管理层面的不足,如人员配置不合理、工作压力大、培训不足等,也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重要原因。

二、防范对策1. 加强查对制度的落实:严格执行姓名、药名、输液卡三对照制度,确保患者用药的正确性。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查对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其严谨的工作态度。

2. 提高医嘱执行的准确性: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医嘱的内容,严格执行医嘱,并及时发现并纠正医嘱中的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合理输液的危害与预防
输液是临床治疗和抢救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

因见效快、疗程短及医患心理影响,常常被人们所接收,同时因病人输液常识的缺失及目前医疗环境及医疗体制、社会风气,输液在各种治疗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患者心里已形成了治病即输液的观念,导致不合理输液。

不合理输液还存在于药物选用、配伍、液体的用量、浓度;输液的时间、速度及配液、输液时的环境、输液器具的选用、护士操作时的不规范等环节中,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做到合理输液、安全输液,让输液真正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不合理静脉输液的危害
1.1带来抗生素滥用::输液不合理很多为过度输液。

过度输液与过度用药密切相关,直接后果就是抗生素滥用。

导致人体正常菌群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以及细菌抗药性的增加。

1.2静脉输液本身存在的风险增加: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等。

1.3 各种微粒污染机会增多:橡胶微粒、玻璃微粒、药物配伍产生的化学微粒、棉签、空气污染等引起微粒污染且输液量大、次数多、时间长,微粒污染越大,易引起静脉炎、栓塞血管、肺部肉芽肿、血栓形成,甚至危及生命。

1.4增加药品不良反应、医院感染、医患纠纷的机会:输液大厅人满为患;非医疗环境内的输液,不利于病情观察,发生意外不能
及时处理,医疗废物处置不当。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每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中,有60%是发生在输液中。

1.5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感冒发烧输液两三天就好;防血栓、溶栓、降脂、防中风输液;一些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主动输氨基酸、多肽营养液甚至白蛋白以补充营养(如高考生)。

1.6增加医护人员不必要的忙碌。

2 预防措施
2.1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用药指导原则》及执行《合理用药原则》: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

配合药师参与指导用药管理,使输液安全合理。

必要时采取处罚的方式加以控制。

2.1.1纠正医护人员的医疗习惯和行为,改善服务理念,降低或减少输液。

2.1.2普及宣传用药知识,告知病人不合理输液的危害,改善病人就医行为,不鼓励不提倡输液,而是鼓励科学的用药。

2.2 医疗机构尤其是医护人员应采用多种方式向患者和家属宣传输液知识,医护人员在治疗时应该提醒患者要配合遵守用药原则,可减少不合理输液,从而降低输液反应。

2.3配液环节的管理:
2.3.1控制治疗室的人数,未经消毒的空气中含有大量致病菌。

其中金葡菌67%葡萄球菌45.5%,在没有层流通风装置的空气中开启输液容器时1升容器大约进入100毫升空气。

稀释药液时在密闭
无菌空瓶内抽吸空气,配置粉剂要充分振动,待药液完全溶解再加入液体,现用现配(配置好的药液放置时间越长、产生的微粒越多细菌污染越大)。

2.3.2砂轮切割玻璃安瓿时安瓿割锯痕,开瓶前要用酒精棉球擦拭,减少玻璃碎屑进入瓶内;抽吸药液时改变安瓿倒置的吸药方法,防止安瓿断裂时微粒混入药液;抽吸药液时针头应置安瓿中间。

2.3.3选择合适、侧面带孔的针头,最好一次性使用,避免加药时多次穿刺瓶塞,增加微粒产生;穿刺瓶塞时斜角进针可降低碎屑产生。

2.2.4加强护士操作的无菌观念防止各种污染。

有条件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可减少药物配置过程中污染,并有药师参与处方的审核,可保证静脉输液的无菌性、相容性和稳定性,确保患者安全输液。

2.4输液环节的管理:
2.4.1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尽量保护患者血管,若穿刺静脉一次不成功更换针头,防污染、防微粒;根据病情需要及药物在血液中维持的有效浓度、时间,合理安排输液顺序、输液量、时间、速度及液体浓度。

2.4.2.熟悉各种输液的适应症、禁忌证及注意事项并告知患者,输液过程加强巡视,防止输液引起的并发症。

有条件可应用互联网监控输液器,可以观察输液过程中每一滴药液变化(输液量、时间、输液速度及输液故障、输液结束),提醒人们随时发现,及时处理。

2.4.3 输液器、留置针的选择:使用加密终端过滤输液器;做好留置针的管理。

减轻痛苦病人,使输液更加安全。

2.4.4输液环境的质量要求,输液室应按年龄、疾病的不同、病情的轻重分类分室,并有空气净化装置,减少微生物、微粒物、气态污染物的污染及交叉感染。

2.5减少非医院环境内的输液,完善法规,制定输液标准,树立合理、安全、正确的输液新观念。

2.6不合理输液已成为我国独有的医疗文化,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制度。

宣传合理输液,教育公众尊重医学规律,改变“凡病皆吊瓶”的错误观念,引导社会养成一个正确看病,健康看病的良好风气,让输液真正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