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梅》教学设计.doc
踏雪寻梅教案踏雪寻梅教案

踏雪寻梅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踏雪寻梅》这首古诗;(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寓意,体会诗人的情感;(3)学会运用古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2)通过绘画、表演等手法,感受古诗的意境,培养艺术表达能力;(3)通过仿写、创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主创新的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踏雪寻梅》这首古诗;(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寓意,体会诗人的情感;(3)运用古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古诗意境的深入感受和表达;(3)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踏雪寻梅》这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古诗的译文、注释、图片等;(3)准备教学活动的道具和器材,如黑板、粉笔、绘画工具等。
2. 学生准备:(1)提前预习《踏雪寻梅》这首古诗,了解其内容和意义;(2)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创作;(3)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踏雪寻梅》的画面,引起学生兴趣;(2)引导学生朗读《踏雪寻梅》这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3)简要介绍诗人陆游的背景和创作特点,为深入学习做铺垫。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踏雪寻梅》,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2)学生讨论古诗的意境和寓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感受意境(1)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手法,表达自己对古诗意境的感受;(2)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指导,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意境;(3)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共同提高。
踏雪寻梅教案

踏雪寻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踏雪寻梅》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4.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如何正确朗读诗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踏雪寻梅》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学习诗歌(30分钟)1.教师朗读全诗,让学生跟读。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
3.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结构和特点。
3. 朗读练习(2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2.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4. 课堂讨论(20分钟)1.学生就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展开讨论。
2.学生就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展开讨论。
5.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需要多读多练,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学生能否正确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能否正确朗读诗歌。
3.学生能否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以及正确朗读诗歌。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分析、讨论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
但是,我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
因此,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练习,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水平。
踏雪寻梅教案

踏雪寻梅教案课题:踏雪寻梅教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听说教学、图片欣赏和阅读文章,学习有关踏雪寻梅的知识;2.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图片欣赏和阅读文章,了解踏雪寻梅的传统文化;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学会欣赏自然美。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向学生介绍踏雪寻梅的背景和意义。
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对寻梅的看法。
二、阅读(15分钟)1.请学生打开课本,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问题包括:踏雪寻梅的时间、地点、活动,以及寻梅的意义。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回答问题。
然后,请学生报告自己的讨论结果。
三、欣赏(20分钟)1.设置多媒体投影,播放关于踏雪寻梅的短视频和图片。
2.带领学生欣赏踏雪寻梅的自然美。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花朵、雪景等元素,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3.请学生陈述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并解释原因。
四、总结(10分钟)1.请学生回答一些总结性问题,例如:踏雪寻梅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护生态环境?2.引导学生总结寻梅活动的文化传统,并鼓励学生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五、作业布置(5分钟)请学生在家完成书写一篇关于踏雪寻梅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踏雪寻梅活动的理解和感受。
板书设计:踏雪寻梅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欣赏踏雪寻梅的相关材料,了解踏雪寻梅的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同时,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和总结,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踏雪寻梅》教案

《踏雪寻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踏雪寻梅》的意境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诵技巧,使其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出诗歌中的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通过朗诵表达出诗歌的韵味。
2、难点(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出诗歌中的雪景和梅花的姿态。
(2)让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高雅情趣和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想象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3 分钟)在寒冷的冬天,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大地一片洁白。
在这样的雪景中,有一种花却凌寒独自开放,散发出阵阵清香,它就是梅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与雪和梅有关的诗歌——《踏雪寻梅》。
2、作者及背景介绍(2 分钟)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他生活在_____时期。
在当时,_____(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5 分钟)(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边听边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精读诗歌,理解诗意(10 分钟)(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
例如:“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中“雪霁”指雪停了,“腊梅”指腊月开放的梅花。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5、体会情感,感悟意境(10 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踏雪寻梅的过程中,心情是怎样的?(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3)教师总结:诗人在欣赏雪景和梅花时,心情是愉悦的、欢快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梅花不畏严寒、独自绽放的赞美之情。
6、朗诵诗歌,感受韵味(10 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朗诵诗歌的技巧,如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的把握等。
(2)学生分组练习朗诵,教师巡视指导。
《踏雪寻梅》教案设计

《踏雪寻梅》教案设计《踏雪寻梅》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踏雪寻梅》的教学活动,体会歌曲美好的意境,品味歌曲的风格韵味。
2、在聆听、比较、表现等活动中掌握歌曲休止符、连音与顿音、强弱对比的演唱。
3、了解词曲作者及歌曲相关背景。
4、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分享与他人探究、合作的愉悦。
【教学重点、难点】1、弱起拍处的演唱。
2、调音记号的演唱。
3、大调音程的演唱。
4、歌曲中力度的表现。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听音乐,想一想我们来到了哪个季节?看到了那些景象?(学生回答)2师:下雪天到处白茫茫一天,听远处传来了什么声音。
(师用碰铃模仿铃铛声音)XXXO|XXXO|XXXO|XXXO|3生用“叮叮当”模仿铃铛的声音。
指导声音的清脆,轻巧。
4师:听,这回铃铛声有何变化?(用渐强,问有何变化,为什么要这样变化)0|3330|3330|3330|加入顿音记号和渐强记号唱一唱。
二、新歌教学1(出示歌谱)师:下雪的冬天是美丽的,一枝枝梅花,傲立雪中,幽香阵阵。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用他们的笔描绘冬天,描绘不畏严寒的腊梅。
瞧,那骑驴的雅士在为这美丽的雪景所陶醉,好像在呼唤我们,一起去踏雪寻梅呢!2听录音范唱,听一下录音当中的铃铛声是怎么表达的,与刚刚我们练的有何区别?3唱一唱歌曲中铃铛声的乐句,注意顿音和渐强。
4两种铃铛声音进行二声部合唱。
5教师范唱,学生在强拍拍手或碰铃,并思考歌曲中哪些乐句描写出了这位文人雅士踏雪寻梅的情景。
(前四句)6找一找前四句中的休止符,区分不同。
7唱前四句歌谱。
8读一读歌词,理解“霁”、“灞桥”的读音和含义。
9加入歌词唱一唱。
10师:如果说前四句描绘了这位雅士踏雪寻梅的情境,那最后一行“好花采得……”又在表达什么呢?(抒情)好花采得瓶供养——抒发作者对梅花的由衷热爱伴我书声琴韵——采枝腊梅,伴我读书弹琴,共度这幸福美好时光,作者追求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培养像梅花一样不屈的品格。
《踏雪寻梅》音乐教案

《踏雪寻梅》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元素,感受京剧的韵味。
2. 通过对《踏雪寻梅》的学习,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了解京剧的历史、特点及基本表演手段。
2. 学习《踏雪寻梅》的唱腔、曲调和表演技巧。
3. 分析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如节奏、旋律、和声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习《踏雪寻梅》的歌词、唱腔和表演。
2. 难点:理解并表现京剧的音乐特点和韵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简短介绍,让学生了解京剧的历史和特点。
2. 教学唱腔:教师示范演唱《踏雪寻梅》,学生跟随模仿,注意唱腔的韵味。
3. 教学歌词:解读歌词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歌词背后的故事。
4. 表演练习:分组进行唱腔和表演练习,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演唱《踏雪寻梅》,并掌握基本的唱腔和表演技巧。
2. 学生能理解京剧的音乐特点和韵味,表现出歌曲的情感内涵。
3. 学生通过学习,提高了音乐审美情趣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教学资源1. 视频材料:京剧表演片段,用以展示京剧的服饰、妆容、动作等特色。
2. 音频材料:《踏雪寻梅》歌曲,供学生模仿和学习。
3. 教学图谱:京剧中的人物形象、舞台布景等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剧情。
七、教学步骤1. 欣赏京剧表演片段,让学生对京剧有更直观的认识。
2. 学习《踏雪寻梅》的歌词,理解歌词含义。
3. 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掌握唱腔和节奏。
4. 分组进行唱腔和表演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组织学生进行表演,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表现歌曲情感。
八、教学策略1. 采用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学生跟随模仿。
2. 采用分组练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3. 采用激励评价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踏雪寻梅教案踏雪寻梅教案

踏雪寻梅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踏雪寻梅》的诗句。
(2)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梅花的生长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故事引入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梅花的兴趣。
(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正确理解《踏雪寻梅》的诗意,体会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2. 学会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踏雪寻梅”这个成语的含义,以及它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梅花图片、相关诗词、课文动画等。
2. 教学道具:梅花模型、雪花模型等。
3. 课外资料:关于梅花的生长特点、文化意义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梅花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梅花的美丽。
(2)讲述梅花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梅花的兴趣。
(3)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思考“踏雪寻梅”的含义。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踏雪”、“寻梅”等。
3. 理解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体会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3)教师讲解“踏雪寻梅”这个成语的象征意义。
4. 品读课文(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交流感受。
(2)教师选取优秀朗读作品,进行展示、点评。
(3)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课文,增强体验。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了解梅花的生长特点。
(2)学生动手制作梅花模型,感受梅花的美丽。
踏雪寻梅教案设计

踏雪寻梅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踏雪寻梅》的诗句。
(2)能够描述出诗中描绘的雪梅景象。
(3)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踏雪寻梅》的诗意,体会诗人对雪梅的喜爱。
2. 学会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寓意,体会诗人高尚的品质。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梅花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梅花的美丽。
(2)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梅花诗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学习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诗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品质。
(3)学生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 朗读指导(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模仿。
(2)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指导。
(3)全班齐读,体会诗歌节奏和韵味。
4. 品诗赏梅(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雪梅景象。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意境。
5. 总结拓展(1)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诗歌的感悟。
(2)教师总结,强调诗歌寓意和审美价值。
6. 课后作业(1)背诵《踏雪寻梅》。
(2)写一篇关于梅花的短文,发挥想象,描述梅花的精神风貌。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诗歌理解程度。
3. 朗读评价:评价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语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 写作评价:评价学生写的关于梅花的短文,从内容、结构、表达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